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人生之道的经典美文

人生之道的经典美文

2024-07-26 08:09: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通用别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人生之道的经典美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生之道的经典美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之道的经典美文

篇1:人生之道

人生之道 -资料

虚无的的过去,遥远的未来,千古的人杰,带着无尽的光华,回荡在这片土地上;千古的伟人,带着无穷的智慧,游当在这个宇宙中。这一切的一切,终究预示着强盛不衰的文明。但,世间真是强盛永不衰吗?

世间,没有永恒的强盛和永恒的衰败。一个文明经过数十、百甚至上千年的改朝换代,轮回至今,有多少人可以预知其中的奥秘。虽说世间经常说到,物极必反,强盛必衰之说。但其中奥妙是这样的吗?

从表面上来看,很多地方、朝代的变更都是由强变衰,由无尽的强盛逐步走向衰落。但你认真思考过吗?真的是强盛之后必衰败吗?你会说:古有贞观之治,到后来强盛了多久?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大唐李世民之后,还有多少明君?没有一个明君的管理,一个盛极的国度逐渐走向了灭亡。这不就是强盛必衰的事件吗?对,这是强盛必衰。但,你真的以为它是走向了灭亡吗?不不不,朋友。我告诉你,你看着它走向了灭亡,由另一个王朝代替了,最后形成一个循环。由强变弱,再由弱变强,一直循环下去,它的'文明并没有破灭,而是由另外的代替者继承下去,由另外的一种形式传承。虽说朝代不停的变更,文明不断的不一样,但每一个朝代的文明本源都是没有变动的,只不过由原来的低级走向了高级,这样的传承周而复始,朝代不断的变更,使得文明不断的变化,使得国度更加的昌盛,这其实是一种“道“的体现,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资料

名可名,非常名。这不在乎”它“叫啥名,直指本源还是原来的”它“。

人世间,许多事都是”道“的显现。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省天地万物。最开始由“道”生天地混沌的“一”;由混沌“一"生天地阴阳“二气 “;然后生出天、地、人,“三才”;最后再由天、地、人生出世间的万物。其中阴阳二气,就代表了,由强到衰,由衰到强的一个循环不息的现象。这看似周而复始,并无变化,实则不然,由这方极端走向另一方的极端,从而走向更加强盛的道路。至于这条路的终点在哪儿?那就遥远以后的事,最终能走向彼岸,达到”道” 之永恒。

人生也是如此,太过于强盛,必会走向灭亡。但只要能挺过灭亡,那么你的新生会使你在原来的强盛上前进一大步。这就是所谓的: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唯留一线希望。但如果你执意要去追寻那舍去的“一”,追寻十全十美,那的确到了“道”之尽头,但你的强盛也到了尽头,必定会由盛到衰。反之,在你面对困境时,寻找出那留下的一道希望,那么你就会平安度过困境,最后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就是盛极必衰,衰极必盛的原则,阴阳两极,生生不息。

篇2: 自救之道经典美文

自救之道经典美文

在那部根据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的生平拍摄的电影《弗里达》里,我忽略了作为影片主干的那些事情,却紧紧盯着她作画的那些场面,手指都快要抠进椅子的扶手里了。

她18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车祸,使她的脊柱、锁骨、肋骨断裂,骨盆破碎,右腿11处骨折,病痛从此就成为高悬在她头上的`利剑,时不时召她回去接受警讯。她一生中大约经历了30次手术,到1954年离世,始终被疼痛困扰,她就带着疼痛作画,躺着画、半侧着画、趴着画、把画框悬挂在头顶上画,以各种能够使疼痛减轻一点的姿势画。

不画可以吗?不。不画,她就活不下去。生命如此短促,生活如此凡庸,终于找到突围之路,就要紧紧抓住。疾病已经不可能逆转,生命的终点遥遥在望,谁人的苦痛都不能分身为亿,让全世界都感同身受。躺在床上,却有时间流走的声音如此惊心。画画,是唯一的。

那是唯一的自救之道。就好像凡高一定要画,临死前的一年,一天一张作品;肺结核肆虐时期的音乐家一定要写,越是死亡逼近越要加速燃烧,三五年的作品总量超过后世音乐家半生所为;就好像,伊迪斯皮亚芙一定要唱,她说“不唱,我就活不下去了”,还一定要在知道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后,抓紧时间开始巡回演唱;就好像,路遥一定要吐着黑血写作,不写,他就更加活不下去了;就好像,我的表叔,一定要在癌症的终末期,挣扎着站上讲台讲课――他有个曾经震动华夏的名字,他叫蒋焦影。若非身临其境,你一定当那是种不可理喻的刻苦姿态。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让剩下的时间尽量丰盛起来,让生命的密度尽量瓷实一些,是唯一的自救之道,是对抗人生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的唯一方法,是抵消茫茫宇宙自身如此渺小感觉的唯一路径。

就好像席慕蓉写过,她向别人请教如何能让植物的花开得更加茂盛,得到的回答是:“在根部砍上几刀,再在伤口撒上几把盐。”她这么做了,那个夏天,花开得近乎疯狂。任何物种,在遭遇危机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繁衍,竭力开花结果。要对抗冰雪,就用花朵;对抗刀斧熔浆,就用花朵;对抗时间,就用花朵。此时此刻,唯一能做的,唯有开花结果。尽管他们告诉我,宇宙生灭轮回,不留痕迹,一切华美都是浪费。

真要仰天长谢,所幸所幸,我们还有这样一条自救之道。就像尤瑟纳尔在《东方故事集》里写下的那个故事《王佛保命之道》,画家王佛,在即将被皇帝砍头的时候,开始描绘大海,并乘着一叶扁舟从画出的碧海中从容离去。

那是神话里的保命之道,却也是更为玄妙的人类自救之道,甚至是唯一的自救之道。

篇3: 取胜之道经典美文

取胜之道经典美文

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哈佛镇,有群孩子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火车上叫卖爆米花。

一个10岁的小男孩,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他除了在火车上叫卖外,还往爆米花里掺入奶油和盐,使其味道更加可口。

结果,他的爆米花比其他任何小孩都卖得好。

――因为他懂得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创优使他成功。

当一场大雪封住了几列满载乘客的火车时,这个小男孩便赶制了许多三明治拿到火车上去卖。

结果,虽然他的三明治做得并不怎么样,但还是被饥饿的乘客抢购一空。

――因为他懂得如何比别人做得更早,抢占先机使他成功。

当夏季来临,小男孩又设计出肩上能挎的一个半月形的箱子,在边上刻出一些小洞,刚好能堆放蛋卷,在中部的小空间里放上冰淇淋。

结果,他这种新鲜的.蛋卷冰淇淋很受乘客的欢迎,使他的生意火爆一时。

――因为他懂得如何比别人做得更新,创新使他成功。

当车站上的生意红火一阵后,参与的孩子们越来越多,这个小男孩意识到好景不长了,便在赚取了一笔钱后果断地退出了竞争。

结果,孩子们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不久,车站又对这些小生意进行了清理整顿,而他却因及早退出而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因为他懂得如何比别人保持更清醒的头脑,及时抽身使他成功。

一个比别人做得更好、做得更早、做得更新、头脑更清醒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优创新、抢占先机、及时抽身的人,怎么可能不拥有人生的成功呢?

后来,这个小男孩果然成了一个不凡的人,他就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创始人和缔造者保罗高乐文。

篇4:智者之道美文

智者之道美文

我曾向一个朋友问道,若有人刻意且经常为难于一个人,那人又不能够怎样,此该当如何?朋友悠闲地端上一杯清茶轻轻嘬了一口答道:“难为他人,便是为难了自己,使自己难堪,是不明智的。”

“此话怎么讲?”朋友听罢轻放下茶杯,随即爽朗地大笑道:“朋友,并非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去了解个透的,更何况...’度小人之腹’呢?而若相反,这便是要像水一样,多理解,多包容,这才是所谓强大的人啊!”我并不是很明白朋友所说,语气有些激动“我认为,若是有人执意置己于死地,难道真是像水一般,柔弱,坦然而受之?”朋友笑而不语,接着个电话,说是有事,赶紧就要出门,尽管心中还有疑虑,也只得作罢,匆匆道别,这一走,就带走了心中的疑虑,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着了。

直至再经些年月与风尘的洗礼后,才知晓友意,随即长叹一声,感慨万千,一切道理,若不经岁月的沉淀与时间的巧遇,怎会豁然?

传说,老子的老师,常纵过世的时候曾让他以水为师,《道德经》中,以水来作象征的篇章甚多,而我侥幸能够一览,深感一切的“偶然”皆是必然,而正是在此“必然”的.巧合下,我终是明白了朋友所说的意思。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可是要攻破坚强的食物,没有一样可以胜过水的。水,固然是极柔弱的,而并非是’怯懦’,’畏缩’也并非是鸡蛋碰石头,若是别人刚强,自己也刚强,石头碰石头,必然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这就需要心平气和,彻底的心平气和,像水一样,理解、包容。“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成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处低下的位置,吸引百川汇注,所以能成为百川的王者。同样的,与其硬碰硬,石头碰石头,不如善屈居常人所恶的地方,像水一样,拥有无比宽广的心胸,理解,包容,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然,并非以其人之道而还治其人之身,此之谓智者也。

过了些时间,我与朋友不期而遇于马兰山脚,于是,相伴而行,从山脚,慢悠悠地走向山顶去。山林,经雨夜的洗净,显得格外清秀,郁郁青青,沿途的脚下,残留着经一夜雨水的冲刷的雨迹,泥泞得很。山,并不高,更谈不上高耸,可是仍旧比周围绵延不绝的山,高那么些许,是能够望之山下,一览众山小的。倏地,朋友忽然不管不顾的大笑了起来“噫,我想起来了一件事,你上次不是问我么,怎样坦然而受之?”朋友止住笑,随即指向山脚,对我说道:“水,智者之道也,一滴水固然柔弱,看似是做不了什么的,倘若是,那么千千万万的水,汇聚而成一条河,一条江呢?”听着朋友说的,不禁陷入沉思,随即,朋友又道:“这就是水的力量啊!”朋友的话把我硬生生的拉出了思绪,径直望向山脚,那里堆积着的一层层厚厚的红土,瞬间豁然:“若是汇之千万条河,相继汇入,一股而倾之,必有摧拉枯朽,排山倒海之能!此坚顽之石,何不能催之?”我恍若梦想,又道:“大海之所以不汹涌彭拜,不屈居于上,是因为蒸发,才能化作云雨,沥沥而下,滋润万物,这就是智者的智慧呵!”

而后有人问我,什么是智者,答曰:“水也。”问其道,答曰:“水也。”

篇5:人生之道散文

人生之道散文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在这天地悠悠、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渺小生命。孔夫子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在这个粗略的人生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了。

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五志于学”,是他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且能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很多比五岁还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都学了什么呢?不少孩子会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够背长长的古诗并在客人面前表演,但是这些对他一生真的有用吗?

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最大的难题是选择,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学习。“过犹不及”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一定要边学边想,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就走到了三十岁。“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论。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如在刚刚读小学时,他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温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没有忧伤的。长到十几岁,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和欺诈。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这时,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走到三十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为我所用。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对联,叫做“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人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成为骨干,压力又非常大,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家摆得像胡同一样,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了。学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要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

谈论“知天命”,很自然会联想起金庸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独孤求败的境界。在中国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至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江湖上有名的剑客时,他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成为名动江湖的大侠,武功超越了流派划分,他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他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就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独孤求败的至高境界,他的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就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内心里。此时敌人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因他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境界。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其实就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达致一种融会和提升。

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就该进入孔子所说的“耳顺”的境界了。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件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这种境界,就是“悲天悯人”。

孔子“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为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此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精致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一天,台阶对佛像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也是我们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篇6:《自然之道》美文欣赏

《自然之道》美文欣赏

感动是一种养分

伯罗蒙塞尔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一只鸟,在窗台上跳跃顾盼,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而后又匆匆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进行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即使是,也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

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我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我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彼此间相互提醒、暗示,相互期许、关怀和给予。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的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时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篇7:成功之道美文欣赏

成功之道美文欣赏

书如春天的雨露,滋润着我那进取的心;书如理想的船舶,载着我驶进知识的港湾;书如前进中的一颗指明星,领着我打开成功的大门。

书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并不陌生,如果想得到自己心爱的书,那真是轻而易举,但对于山里孩子来说,如果她们想得到自己所喜欢的书,简直一种奢望,一种暇想。如果得到了,他们会像“稀世珍宝”一样珍惜对待,想到这里,把我的思绪引向了那次和妈妈一起出差。

那是一个充满快乐而又充满伤感的日子里,妈妈的单位组织下乡的活动,妈妈想让我体验一下山里孩子的生活,决定带我一同去。怀着兴奋、好奇的心情,坐着大客,我们驶向了山区。经过一段漫长、颠簸的路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陕西省小渔村,下了车,外面有许多人在迎接我们,还有许多和我同龄的孩子,他们穿的衣服,是我从来没有穿过的,是那样的简朴,甚至还有打着补丁的,他们的鞋子几乎全露着脚趾头,甚至还有赤脚的,那些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没有像我一样漂亮的头花,她们只是用一些布绳当布套,原来闲适的心情,一下被打到九霄云外,心里说不出的心酸。

妈妈把我带到了他们的学校,简陋的教室,屋顶上长满了草,放眼望去,那参差不齐的瓦片清晰可见,使我奇怪的是,上学的孩子们,看上去比我大上好几岁,听妈妈说:“和我同龄的孩子们都在家里干农活,只到了十岁以上,还可以上学,我心里如万箭穿心一般酸痛,走进那简陋的教室,硬旧的黑板上的字是砖头写的,学校因为贫穷买不起粉笔,那破旧的桌子,甚至有三条腿的,另一条腿用几块砖头掂着。他们没有像我一样美丽、漂亮的书包和文具盒,没有像我一样温馨、整洁的教室,但从他们的脸上却透露出一种比我还要强烈的求学欲望。

听妈妈说:“他们的书只有一本,这本教材来回使用,因他们的教科书是孩子们自己一笔一画抄出来的,制成的小本子,他们连不点的铅笔头都不忍心丢掉,平常他们练习都是用小棍在地上,但他们的书没有在书皮的保护下,爱护真是无微不至,没有一点折角的地方,走进他们那间简陋的'图书馆,书架上有数的摆着那伶仃的几本图书,听说还是别人捐赠。但这些恶劣的环境、贫穷的条件,并没有使他们进取的那颗火热的心大大折扣,而是锻炼他们,他们这个小小人村庄,陆续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考进了外面几个省城大学,他们说:“虽然书的来源有限,但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他们要用自己的努力,来打造出自己一片天地。

从乡下回来,在妈妈的帮助下,我把平时积累下来的书籍,和一些衣服邮了过去,我相信虽然这是一种很小的事,但在他们的心里,就像一个天使把他们从恶魔的手中拯救出来。同时,我也明白了,以后一定要简朴,好好读书为那些贫苦的孩子奉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通过这样一件往事,使我懂得了深刻的道理,要成功、成材,要勤读书,多读书呀!

篇8: 长寿之道的经典美文

长寿之道的经典美文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可谓长寿矣。因此经常有人向我询问长寿之道,养生之术。

我敬谨答曰:“养生无术是有术。”

这话看似深奥,其实极为简单明了。我有两个朋友,十分重视养生之道。每天锻炼身体,至少要练上两个钟头。曹操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不过百年,每天费上两个钟头,统计起来,要有多少钟头啊!利用这些钟头,能做多少事情呀!如果真有用,也还罢了。他们二人,一个先我而走,一个卧病在家,不能出门。

因此,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

我这个三不主义,容易招误会,我现在利用这个机会解释一下。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至于不挑食,其心态与上面相似。常见有人年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

我个人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我现在还想补充一点,很重要的一点。根据我个人七八十年的经验,一个人决不能让自己的脑筋投闲置散,要经常让脑筋活动着。根据外国一些科学家实验结果,“用脑伤神”的旧说法已经不能成立,应改为“用脑长寿”。人的`衰老主要是脑细胞的死亡。中老年人的脑细胞虽然天天死亡,但人一生中所启用的脑细胞只占细胞总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在活动的情况下,每天还有新的脑细胞产生。只要脑筋的活动不停止,新生细胞比死亡细胞数目还要多。勤于动脑筋,则能经常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状态,而且能通过脑筋协调控制全身的功能。

我过去经常说:“不要让脑筋闲着。”我就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有人说我“身轻如燕,健步如飞”。这话有点过了头,反正我比同年龄人要好些,这却是真的。原来我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直觉。现在读报纸,得到了上面认识。在沾沾自喜之余,谨做补充如上。

这就是我的“长寿之道”。

【人生之道的经典美文】相关文章:

1.人生到底是什么成功之道

2.孝亲尊师人生之道作文

3.人生如水美文

4.挑战人生美文

5.励志人生美文

6.人生很累美文

7.人生考题美文

8.人生之旅-美文

9.老子的人生“四不”与企业管理之道

10.人生四季-经典美文

下载word文档
《人生之道的经典美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