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误》议论文练习题及答案
“Formul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包公误》议论文练习题及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包公误》议论文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包公误》议论文练习题及答案
《包公误》议论文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①古人知耻,勇于“忏悔”者不少。与彩色戏曲艺术影片《包公误》中,有这么一场戏:包公错断了边关元帅狄龙谋杀太子一案后,先锋官、狄龙之妻段红玉也随之被召回府。经过包贵的一再劝阻和包公的细心查访,才发现这是一个错案。公堂之上,当着狄龙夫妇之面包公亲自卸刑,要求包责按法论罪,以儆百官。
②人的一生,不可能白璧无瑕,一尘不染,有时会出点问题,事情的关键在于,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线,“自我净化”,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觉地清除龌龊的脏东西。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屁股不干净,自己不愿“擦”,还怕别人替他“擦”。或四处奔波,找人说情,开脱罪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或轻描淡写,隔靴搔癖地作一点自我“批评”;或徘徊犹豫,吞吞吐吐,下不了决心,怕“亮相”后丢人。其实,有错不改,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那才真正会降低威信。“包公请刑”,并没有因此遭天下人耻笑,反使天下人觉得他执法如山,受到更大的信赖和爱戴,威信更高。
③斯大林说:“没有自我批评,我们的党就无法前进,就无法割开我们的`脓疮,就无法消灭我们的缺点。”毛泽东同志也早就告诫人们: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勇于解剖自己,改正错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1.第①段中“忏悔”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屁股不干净”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针对什么发表议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①段引述“包公请刑”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举例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自我批评,解剖自己,改正错误(或者“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自觉地清除握幌的脏东西。”)。
2、比喻,“屁股不干净”在文中比喻犯了错误。
3、针对有些同志掩饰错误,开脱罪责,有错不改以及避重就轻的态度。
4、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解剖自己,改正错误,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5、(1)作论据,证明论点;(2)引起议论,并和下文几种人作对比,有力证明论点。
6、(1)举例论证,如“包公请刑”的例子;(2)对比论证,“包公请刑”与某些人对待错误的不正确态度对比。
篇2: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我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皮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长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的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到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只是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奔驰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选自《美丽如初——精短散文100篇》,有改动)
1.第三段说作者“不是第一次见到鹰”,为什么在这里“第一次为鹰震撼”?(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会梦到“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年轻的鹰”有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4分)
A.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的生存能力强。
B.作者用年轻鹰的茫然冷漠衬托苍老鹰的高傲暴烈,意在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失去了灵魂。
C.作者描写遭到戏弄后鹰的动作、神态、声音,使其内在的心理和性格得到了充分展现。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答:【____】【____】
参考答案:
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天空、阳光、长城、长风、泼墨挥毫的老人——开阔而充满动感的场面,传达着一种振奋、豪迈的气势,与鹰的奋飞精神共震,让人热血沸腾。(4分)
2.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鹰高傲、凶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作者用梦到鹰泪的描写,暗示了鹰的悲剧,表达了对奋飞者厄运的深深的同情及怨愤。(4分)
3.人工孵化的;目光迟滞,茫然冷漠;有着祖先的血脉,却从未曾飞翔。作者希望不要人为地制造能力退化,让离飞的灵魂永不沉沦。(4分)
4.C;、E;(A.反衬的应是: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B.苍老的鹰并没有失去灵魂。D.“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
>>>下一页更多精彩“2018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3: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8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篇3
先民造出庙宇叩拜的理由之一,在于表达自己对造物主的谦卑。无论造物主是上帝,抑或就是大自然本身。他们谦卑,并非真的见过上帝,而是生活中的种种奇迹——譬如土地上生长庄稼,清澈的河水可供饮用,孩子们健康成长——在表明,人的存在并不仅由人的力量完成。
于是他们谦卑,伏在地上求得神的喜欢,使庄稼明年继续生长,让孩子们的孩子依然健康。
如果不讨论被膜拜的一方,即神,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所感动的,是先民对待周遭的姿态:虔诚、恭顺以及明智的位置选择。
谦卑正是一种姿态。
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非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
谦卑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一个人在时代、事业与家庭中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聪明的人最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坐下来,像观赏电影一样展开自己的人生。而另一些人,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无论在什么样的际遇里,你只要谦卑,生活的位置就会向你显示出来。
谦卑是一种睿知。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在特定情形下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如果在乞丐面前不够谦卑,证明他是一个有钱人;如果在世界的壮美面前仍不谦卑,则证明他是愚人。
谦卑是美。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种种恶行与谦卑无关。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是进退裕如的冲和。谦卑不是让你向势高一头的人畏缩。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悦。谦卑使人焕发出美,不光彬彬有礼,也不光以笑颜悦人,①它是一个人在历经沧海之后才有的一种亲切,②大善盈胸之际的一份宽厚,③物欲淘净之余呈现的一颗赤子之心。这种姿态超凡脱俗,使人心仪不已。
这就是谦卑的力量。
(作者:鲍尔吉·原野)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位置:_____________②恶行:_____________ 。
2.本文题为“谦卑的人有福”,文中从那些方面作了阐述?(3分)
3.将下面列举的三则表现人物谦卑的材料与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分别对应。(2分)
链接材料:A、战国时期,赵国功绩显赫的名相蔺相如面对武将廉颇咄咄逼人的为难,坚持避让,“比与争列”,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国家的安宁。
B、从朝鲜战场载誉回国的彭德怀在一次参加的招待会时,有记者说:“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纠正说:“我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
C、有人问球王贝利:“你对自己踢进的哪一个球最满意。”他回答:“下一个。”
句①—( ) 句②— 句③—( )
4.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的理解。(4分)
①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
②(牛顿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捡石子的小孩。
5.作者认为先民造出庙宇叩拜,是对造物主或大自然的谦卑,是明智的位置选择。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2分)
6.再读全文,补充一两点你的“谦卑”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①承担的责任,担负的工作(职责、岗位)等。②丑陋(恶劣)的行为(各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
2、谦卑是找问候语了自己的位置;谦卑是一种睿智;谦卑是美。(3分,答出一点给1分)
3、①C ②A ③B(答对一项给1分)
4、①人只是大自然机体普通的一部分,不应该把自然环境当作征服的对象。或:人要善待自然环境,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②科学领域博大深邃,一个科学家的再多发现,也只是其中的点滴,对科学的认识还很幼稚。(各2分,凡大意相同的理解,均酌情给分)
5、同意与否,只要言之成理,视贴切的深刻程度,酌情给分。以下说法供参考:①同意。先民由于生产力低下,看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力量有限,于是采取这一做法,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作用的恰当认识。②不同意。先民的定做法虽然迫不得已,但他们低估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种做法不可取。(2分)
6、只要有一占看法恰当,贴合文意,视表达情况酌情给分。以下答案供参考。“谦卑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谦卑是一种崇高的品行”“谦卑是坚忍”等。(2分)
篇4: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一:生命是一只铅笔
⑴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和泪水描绘自己的奋斗和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枝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素笺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
⑵生命之所以是一枝铅笔,而不是钢笔、毛笔或者别的什么,是因为钢笔和毛笔都可以多次使用,只要吸上墨水,它们就能长时间写下去。而铅笔却不是这样,这就犹如光阴从我们身边一日一日地溜走,并且永不复还。鉴于此,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光――须知铅笔是越用越短……
⑶生命是一枝铅笔,而这枝铅笔,也常常带来森林的气息。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苗条的小树,由此,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而从铅笔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枝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⑷生命是一枝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一个人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不愿正视它和改正它。
⑸生命是一枝铅笔,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别人,你都可以从从容容、认认真真地进行速写或者素描。你可以在火热的生活面前用 ⑴ 的行楷书写你的拼搏,也可以在冰冷的世界面前用 ⑵ 的正楷书写你的执著……
⑹生命是一枝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充满喜悦与渴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做细线条,自己紧张而丰富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画。
⑺生命是一枝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有力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8、贯穿全文的一个比喻句:▲(3分)
9、第⑴段与⑵-⑹段在结构上属于 ▲ 关系(2分)
10、作者说“生命是一支铅笔”,请你分别概括第⑵段和第⑷段中“生命”与“铅笔”的相似点。(4分)▲
11、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序号分别填入第⑸段的空格处。(2分)A沉稳 B洒脱
12、阅读⑸-⑺段,把下面一句话补写完整。(2分)
我们要善待生命,善用铅笔,不做一支秃笔,不做一支闲笔;要做一支抒写拼搏的铅笔,要做一支▲,要做一支▲。
13.有人说“生命是一本书”,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示。(4分)
8.生命是一支铅笔
9.总分
10.第⑵段:生命与铅笔都会磨损、衰减、越用越短。第⑷段:当生命与铅笔“书写”发生错误时,可以改正,重新“书写”。
11.⑴B⑵A
12.例1:生命是一本书,需要细细品读,读出精彩,读出内涵
例2:生命是一本书,即使成不了名著,但也不能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练习二:习惯于失去--周国平
周国平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叫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摘自《做人与处世》第12期)
16、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2分)
17、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18、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3分)
①问题:
②你的看法:
19、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B、文章第一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16、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17、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因遭受重大失去而一蹶不振,不会计较小损失;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能在内心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从而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
18、示例:①我们是不是对对所有的“失去”都要“习惯”?②当然不是,比如理想、信仰、诚信、尊严、操守等。
19、D
篇5:议论文阅读练习题
议论文阅读练习题
阅读议论文,完成18~21题。(14分)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份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我不由得想起了霍金,眼前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枷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的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谧。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人生如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如果谁总自以为失去的太多,总受到这个意念的折磨,谁才是最不幸的人。
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18 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为本文拟定一个标题。 (2分)
19 具体说说于右任老人把莲花图和对联挂在一起的深意。 (3分)
20 作为论据的事实,可以是一人一事的具体事例,也可以是多人多事的概括性事例。
(1)请结合霍金事例中让你动情的句子,简答这一具体事例证明论点的作用。 (3分)
(2)请再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概括性的事例。 (3分)
21 思考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真切的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 (3分)
18 常想一二(或由一副对联想到的。或有关八九和一二的思考等)
评分说明:紧扣论点、论题1分;题目新颖、精练1分。
参考答案:
19 答:示例1:图和对联相映成趣。莲“出淤泥”的过程即于右任老人饱经沧桑沉浮的一生,莲最终“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的.结果即他一生淡泊,荣辱自安的人生态度,
示例2:莲生于污泥间,却开出鲜艳的花朵,不正像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们,笑对人生的苦难?因此,图和对联包含的思想是一致的。
评分说明:由莲的品格联想到乐观的人生态度2分(只点到莲的品格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20 (1)答:示例:读霍金叩击在投影屏上的文字,我被震撼了。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还能豁达地说,我还有手指、大脑、理想、亲人和朋友、感恩的心。这种胸怀只有常想一二的人才有。这事例,以情感人,更以理服人。
评分说明,结合动情的句子谈霍金1分;点明事例证明论点的作用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2)答:评分说明:事例可以证明论点1分;事例典型1分;语言通顺、概括1分。
21 答:评分说明:结合文章的论点谈,有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1分;谈感受或见解时作一点言之成理的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篇6:误会是把双刃剑学生议论文
误会是把双刃剑学生议论文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个年轻人结婚后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于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把狗杀死了。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於是抱起孩子;可发现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
误会往往是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像。
虽然误会是难免的,但不即时解除误会,它会象滚雪球样的越滚越大,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误会是把双刃剑,发生误会的双方都会受到伤害,让我们把心胸放宽大些,冷静地对待误会,主动地解除误会吧。
篇7:捞月亮练习题及答案
捞月亮练习题及答案
一、给下面涂色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咱们(zán zhán) 爬行(pá bā)
最好(zuì zhuì) 碰见(pāng pèng)
二、读拼音,写词语。
shuǐ ǐng
1、奶奶说,他们从前都是从 里打水的'。
pá xíng
2、很多小动物都是 走路的。
三、句子模仿秀。
大猴子叫起来,小猴子也跟着叫起来。
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猴子们( )了井旁边的大树。老猴子( )在树上,( )大猴子的脚。大猴子也( )着,( )另一猴子的脚。猴子们就这样( )一直( )井里头,小猴子( )最下面。
参考答案:
一、zán √ pá √ zuì √ pèng√
二、1.水井 2.爬行
三、我说什么 鹦鹉 说什么。
四、爬上 倒挂 拉住 倒挂 拉住 一只接一只 挂到 挂在
篇8:《观潮》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观潮》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________________”者是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 )
②际天( )
③既而( )
④沃日( )
2、翻译句子。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②连接着天
③一会儿
④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2、①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②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江横玉系腰
4、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5、由远及近。
6、状写海潮气势。
篇9:《陋室铭》练习题和答案
《陋室铭》练习题和答案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2.翻译句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之的用法有: A、助词的 。 B、代词。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近( )
C.渔人甚异之( )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参考答案:
1.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2.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3.E A B B A A A
4.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5.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6.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 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篇10: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青州刺史。属以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上嘉其能,下诏褒美。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
注:1.解褐:入仕做官。2.毁痛:衰伤过度而消瘦3.奏课:向朝廷交的赋税。4.彼:邪恶不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彦光忧瘁 瘁:劳苦,憔悴
B.母忧去职 忧:父母的.丧事
C.未几,起令视事 视事:治事,任职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 将:将要
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是 ( )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②合境大安,奏课连最
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封赏,历任秘书郎、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才能,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但却毫不退缩。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5分)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5分)
参考答案:
4. D (将:带领)
5. C (④和⑤不属于梁彦光的治理效果.》
6. B (梁彦光未上任青州刺史)
7. (1)彦光一到任.就揭发奸邪之人及隐藏的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震惊)。(下车发摘奸隐合的解释各l分,句子通顺、句意准确I分)
(2)有一个滏阳人叫焦通,喜次酗洒,侍奉父母欠缺礼数, 被堂弟告上公堂(亲 阙从弟被动句式各l分,句子通顺,句意准确1分)
篇11:《诗经》练习题及答案
《诗经》两首练习题及答案
《诗经》两首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氓之蚩蚩( ) 2. 匪来贸丝( )
3. 于嗟女兮( ) 4. 犹可说也( )
5. 隰则有泮( ) 6. 岁亦莫止( )
7. 彼尔维何( ) 8.
狁孔棘(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 古义:______________
2. 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
古义:______________
3. 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
古义:______________
4. 三岁食贫 今义:确数,三
古义:______________
5. 薇亦作止 今义:停止
古义:______________
6.
狁孔棘 今义:洞;窟窿;眼儿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将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2. 言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夙兴夜寐(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2.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参考答案
一、1. “蚩蚩”通“嗤嗤”;2. “匪”通“非”;3. “于”通“吁”;4. “说”通“脱”;5. “泮”通“畔”;6. “莫”同“暮”;7. “尔”通“ ”;8. “棘”通“急”。
二、1. 民;2. 泪;3. 快乐;4. 约数,多;5. 句尾语气词;6. 副词,甚,很。
三、1. 愿,请/率领/扶,持/将领;2. 说/助词,无实义/预兆。
四、夙、夜,名词做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五、1. 判断句 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2. 宾语前置句 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包公误》议论文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0.因式分解练习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