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2022-08-15 08:51: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很summ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篇1: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自我“反思”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是一个构造精神自我发展内在力量的必要条件.但是,黑格尔在“绝对知识”中又排除了自我“反思”的存在,这也就使意识不再具有超越性的品质.哲学始终在以“反思”的.姿态出现,它所要最终反对的将是自身对现实性的偏离.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和科学主义思潮,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就是哲学的批判性“反思”的理论方式.

作 者:施立峻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30 刊 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5(2) 分类号:B516.35 关键词:本体   反思   批判   超越  

篇2:哲学的批判和自我批判刍议

哲学的批判和自我批判刍议

哲学自身的批判是哲学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哲学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既是哲学理论的意蕴,也是哲学实践的脉络.与康德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其哲学批判的首要特征在于实践性,其哲学自我批判的最大特征在于彻底性.

作 者:唐少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084 刊 名: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2000 ”“(4) 分类号:BO14 关键词:哲学   批判   自我批判  

篇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解读论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解读论文

一、文章的写作背景

1843 年末至 1844 年初,马克思撰写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一文,并于 1844 年 2 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当英国和法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进行了全面的产业革命时,德国仍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并且这种封建统治的权力很强。也就是说 , 当英国和法国的无产阶级在为寻求自我解放而与资产阶级作斗争时 , 德国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当时的社会状况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在作为《莱茵报》主编期间,所遇到的三件事 —— 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论,使马克思产生了这样一个困惑,一个关于国家职能的困惑,究竟国家是维护富人利益的工具还是黑格尔所说的国家是绝对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绝对自由的保证。

由此,马克思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撰写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一文。马克思在 1859 年所写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 ) 序言》中回忆道:“在 1842—1843 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

二、文章的逻辑思路

文章的开头,马克思便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 。马克思直接开门见山的说对宗教的批判已经结束,那么历史必然合乎逻辑地进入对宗教所依赖的世俗基础的批判。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三个变成思想“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 , 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 , 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 就成为了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 , 对宗教的批判就成为对法的批判 , 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

当英国和法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进行了全面的产业革命时,德国仍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这无疑是马克思难以忍受的。

所以马克思要把斗争的矛头转向德国的国家制度,“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向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仍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 。当然仅仅批判德国国家制度是不够的,马克思在这里就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批判了德国的制度,还批判德国国家制度抽象概念上的.延伸 —— 黑格尔法哲学。

当马克思对思辩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的时候,“它就不会面对自己本身,而会面向只有用一个办法即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 。所以马克思接着引出了一个着名观点“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批判的武器指的是革命理论 , 革命需要理论 , 理论就是革命的武器 , 理论正确 , 武器就锋利 , 理论先进 , 武器就先进 ; 武器的批判指的是革命实践 , 革命离不开实践。这里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没有先进的理论,革命或者说德国人的解放就是空壳、没有生命力的。而有了理论的指导、有了理论与群众的结合,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就要思索关于德国人解放的实际可能性,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德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实现解放德国的历史使命 , 这个阶级意识落后 , 革命不彻底 , 德国资产阶级进行的革命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 那么马克思就要寻找一个阶级 , 一个主体来实现德国的解放。

三、文章的批判主体

马克思把德国的解放交给了无产阶级这个新生的社会力量 ,并认为这个主体一定能够完成现实批判。正如列宁所说 :“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一点 , 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 , 无产阶级是能够将革命与理论相结合并把它付诸实践的批判主体。马克思指出 , 无产阶级所承受的苦难是普遍的 , 所受到的阶级压迫和所处社会地位的低下是空前绝后的,所以马克思指出这个阶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并且指出这个阶级还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关于无产阶级的叙述标志着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结束语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一文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 , 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导言》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意义重大,是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

篇4: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及一般哲学的批判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及一般哲学的批判

通过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勾勒,探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及一般哲学的批判.马克思的这一批判既能体现其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性,又能反观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关联性,因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 者:黄学胜 HUANG Xue-she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33 刊 名: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6(6) 分类号:B014 关键词:近代西方形而上学   绝对精神   异化  

篇5:黑格尔哲学经典语录

1、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2、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3、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4、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5、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6、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7、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8、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9、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10、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合理的都是存在的。

11、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12、良心,它就是对它自己有了确信的精神。

13、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14、现实中无法解决的困惑,就到哲学里去寻找答案。

15、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16、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17、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弃改变对象的念头。

18、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19、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20、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现在的生动与自由。

21、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

22、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23、在这唯一的权力面前,没有东西能够维持一种独立的生存。

24、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25、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26、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27、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当只是单一的画家,应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

28、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29、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30、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31、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32、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33、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34、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35、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6、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37、如果不是每个丈夫都觉得他的妻子美,至少是每个未婚夫都觉得他的未婚妻是美的。

38、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在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在,每一步的直接继续。

39、一杯水是清澈的,但海水却是黑色的。就像小的道理可以说明,而真正的大道理是沉默的。

40、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41、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42、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43、民必须体会到宪法是自己的权利,可以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44、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45、自卑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己在其有限目的的俗恶气氛中苟活下去作辩解。这样一种谦逊是一文不值的。

46、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47、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48、家庭教育的另一个内容是培养子女的服从性,服从性的培养可以使子女产生长大成人的渴望。反之,如果不注意子女服从性的培养,他会变得唐突孟浪,傲慢无礼。

49、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50、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篇6:黑格尔哲学语录

黑格尔哲学语录

1、上帝惊叹细节。

2、世界上真正的悲剧不是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正确之间的冲突。

3、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4、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5、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6、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出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

7、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8、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联。婚姻是具有法定好处的伦理性的爱。

9、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美,既不是为他本身,也不是有它本身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的眼睛得到满足。

10、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11、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坚信理性,信任自我,并坚信自我。

12、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13、存在即合理。

14、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15、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16、理论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

17、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18、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19、熟知并非真知。

20、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21、民务必体会到宪法是自我的权利,能够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好处和价值。

22、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下改变对象的念头。

23、太阳下方没有新事物。

24、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25、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6、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27、通常的人当他可以为所欲为时就信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他的不自由恰好就在任性中。

28、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资料的灵魂。

29、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30、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1、在一个深刻的灵魂里,即便是痛苦,也不失其之美。

32、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33、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3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35、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36、无穷的好心情,不是取笑,不是嘲讽,不是讥诮。只是从无穷的好心情的高度你才能观察到你脚下人类的永久的愚蠢,从而发笑。

3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8、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39、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40、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41、世上任何卓越的成就都缺不了热情。

42、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产生在善恶之间,而是出于自与两难之间,是两种合理性的碰撞。

43、一个罪犯的犯罪思想比天堂里的奇迹还要伟大!

44、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45、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46、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47、人类从历史里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没有学到任何教训。

48、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49、假如不能说每个丈夫觉得他的妻子美,至少可以说每个未婚夫都觉得他的未婚妻美,而且世上只有她美。

50、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篇7:康德批判哲学

[摘要]作为人类哲学思想的“蓄水池”,康德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 深刻影响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

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其贡献在 于倡导并实践批判的精神,然而康德的批判是不彻底的。

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高扬“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 情的批判”的精神,“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由康德所奠定的那种高瞻远瞩的理性批判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珍惜和 深思的。

篇8:康德批判哲学

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他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影响着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

理解把握康德的批判哲学,不仅是理论上的贡献,对现实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阐述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试图对康德批判哲学的意义作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康德 批判哲学 思想来源 体系内容 意义

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

大概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期,康德从研究自然科学转向研究哲学,在其先后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部哲学著作中,康德分别阐述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伦理学说和美学观点,构成了所谓“真”、“善”、“美”的批判哲学体系。

总体来说,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不仅检查了西方哲学长期发展的成果,而且提出了新的问题,至今仍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

康德的哲学思想经过了一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人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是休谟,一个是卢梭。

康德在他们的启发下,形成了后来批判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和自由。

康德建立批判哲学,休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说:“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独断论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辩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1]9休谟提出了习惯联想说的因果论,认为因果联系的观念只能在“思想的习惯联系”的感觉中去寻找。

这样,休谟就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断言人们的因果观念不是来自客观的因果联系,而是来自对心中的一种联系的感觉。

康德认为,休谟把因果原理归于习惯性的联想,仅仅表示主观联想的必然性,因而自然科学只能是或然性的知识。

这样不仅会断送形而上学,甚至可能断送科学。

于是,康德决定走一条与他不同的道路。

他把形而上学和科学分别划在超验领域和经验领域,并进一步讨论了它们各自存在的意义。

康德发现因果关系概念不是唯一的,提出了范畴学说,回答了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并为在自然科学之后讨论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奠定了基础。

康德接受了休谟提出的问题,然而,他不同意休谟的结论,坚决地批判了休谟的怀疑论,不仅从独断论中拯救了形而上学,并自认为拯救了经验科学。

康德批判哲学所要极力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因果必然联系普遍统治着整个自然界,应该怎样解释人的自由,也即探讨人的自由原因对实践行为的决定作用。

在这个问题上,康德深受卢梭的影响。

当启蒙主义者鼓吹文明、科学和进步之时,卢梭则开始了对启蒙主义的深刻反思。

卢梭对自由原则的热情歌颂,使康德挣脱旧形而上学的束缚,用理性来解决道德问题,即解决人的自由问题。

卢梭对康德的影响就主要表现在“自由”原则的提出上。

通过“自由”概念,康德得以证明一种建立在不同因果关系上的二律背反,即必然是现象的经验界的必然,自由是自在之物的超验界的自由。

这样,康德在自然科学之后,在超验范围得出了形而上学命题可以是真的这个重要成果,从而在哲学上得出“与经验相反但也真实”的结论。

这个结论对于康德把旧形而上学改造成新形而上学,是一个关键。

由此可见,卢梭对康德影响的巨大。

二、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康德批判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康德把在认识论领域的理性称之为“理论理性”,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能力,属于知识论的范畴。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考察理性的认识能力,要解决自然科学如何可能以及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指出理性为自然立法。

康德用“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体系。

康德说:“吾人一切知识始自感觉进达悟性而终于理性。”[2]242“感性”是其认识论的第一个环节。

“感性”是一种借助于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

“知性”是其认识论的第二个环节。

“知性”是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使之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

“理性”是康德认识论的最后一个环节。

“理性”指人先天具有的一种要求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能力,即要求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的能力。

认识三阶段理论,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康德把世界划分为现象和物自体,认为经验的直观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

物自体是可思而不可知的宇宙本体,可以通过知觉把握。

人与自然最重要的的关系就是理性通过知性为自然立法,在此过程中,理性是位“外来”立法者,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它所先天具有的直观认识范畴及其引申出的认识规则构成知识的基础或根据。

(二) 康德批判哲学的伦理学说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以解决自由意志,道德行为如何可能的问题,以确定人的意志、道德、信仰等实践理性。

这里理性的实践能力向人的意志颁发先天法则,即理性为道德立法。

康德首先把道德和幸福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一个好的道德动机即所谓“善良意志”,决不能掺杂丝毫的情感上的好恶,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他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地存在着某种永恒不变、到处适用的道德规律,即:“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作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3]30康德把这种道德规律叫做理性的“绝对命令”,而理性的“绝对命令”实际上是得不到完全执行的。

在他看来, “绝对命令”却仍然存在于人们心中的。

而道德规律的存在必须以“自由”为前提,因此,为了维护道德,必须假设人的意志是自由的。

康德在宣扬道德和幸福对立的同时,又力图使二者协调起来,并把这种协调推到彼岸世界。

这个思想集中表现在“至善”上。

然而,“至善”这个概念必然地包含一个二律背反。

于是,康德便把“至善”的实现推到彼岸世界。

康德认为,把道德和幸福这两种根本对立的东西协调起来,光靠人力是办不到的,只有假设一个超自然的最高的存在者——上帝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于是,在认识论领域内被大力杀死的上帝,在道德实践领域又被双手请了回来。

篇9:康德批判哲学

一、引 言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而德国古典哲 学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多年哲学发展的总 汇,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发展的最高 峰。

所以有人把康德哲学比作西方哲学史上的 “蓄水池”。

在德国,第一次使用批判一词的人是 康德。

康德所说的批判不是形容词意义上的批判, 而是名词意义上的批判,他通常把批判和先验作为 等同意义上的名词来使用。

康德创造性地提出一 种既超越于唯理论又超越于经验论的新的哲学概 念,这就是所谓的批判哲学,如何使康德哲学成为 现当代西方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有益成 分,使之在人类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体现出应有的文 化精神价值,这是研究哲学的人都需要考虑的一个 问题。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影响

以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 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 来源。

要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 须深入地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开德国古典哲 学之先河的康德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被称 为批判哲学,是因为他推翻了18世纪末流行于德 国和欧洲各国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体 系,发动一场资产阶级的哲学革命,创立德国古典 哲学。

人们通常将康德的思想划分为“前批判时 期”和“批判时期”两个阶段。

在“前批判时期”,康 德的重大研究成果是他提出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 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打击17、18 世纪流行的形而上学的绝对不变的观点,为近代辩 证自然观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虽然他的思想中包 含一些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成分,但是总体看来,康 德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依然囿于莱布尼茨―伏尔 夫的“形而上学”体系。

从1781年起间,康 德先后发表了三部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 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别阐述他的认识 论思想、伦理学说和美学观点,构成所谓“真”、 “善”、“美”的批判哲学体系,由此康德哲学进入 “批判时期”,康德对后来哲学发展的影响,主要是 他在“批判时期”所阐发的哲学思想。

康德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莱布尼茨―伏尔夫 “形而上学”体系,称这个体系根本就是独断论,同 时康德也反对休谟的“温和的怀疑论”。

康德为了 批判的需要,提出了两个基本概念:“现象”和“自 在之物”。

康德一方面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 激我们的感官从而产生感觉的客体,即所谓“自在 之物”;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个客体是不可认识 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 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

即所谓的“现象”。

很显 然康德哲学既想要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 立,同时又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倾向于唯心主 义的不可知论。

康德说:“事实上,既然我们有理 由把感官对象仅仅看作是现象,那么我们就也由之 而承认了作为这些现象的基础的自在之物,虽然我 们不知自在之物是怎么一回事,而只知道它的现 象,也就是只知道我们的感官被这个不知道的什么 东西所感染的方式。”在康德哲学中,感觉不 反映对象,现象不表现本质,主体和客体之间、本质 和现象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总体 上来看,康德哲学围绕着“现象”和“自在之物”的 关系,在他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的基础上, 论证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尽管康德哲学自 始至终都带着调和折衷的特征,但是他对莱布尼茨 ―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的批判的历史影响是巨 大的。

康德之后,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走上两条道 路:在唯心主义道路上,表现为费希特、谢林和黑格 尔相继发展康德批判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在唯心主 义的基础上论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在唯物主 义道路上,费尔巴哈批判康德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 论形成了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以“人”为基础 论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由此,德国古典哲学 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终于结出两大硕果:黑格 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 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理论来源。

三、康德哲学的“批判”和批判的应有之义

康德是第一位给自己的哲学挂上“批判”招牌 的哲学家,他赋予“批判”以新的理解和作用,认为 “批判,而且只有批判才含有能使形而上学成为科 学的、经过充分研究和证明的整个方案,以至一切 办法,别的途径和办法是不行的”,他把自己 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呼吁用“人类理性”去 批判一切,但是康德同时也预见到“批判”道路的 艰难。

在对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展 开批判时,康德充满自信;在《纯粹理性批判》中 “批判”仅仅“是为了判断一个原则或一个事实的 价值而进行的检查”。

康德辛苦工作的结 果,虽然终结了旧的“形而上学”,沉重打击了神学 和宗教。

但是,他却从一个片面走到了另一个片 面,即从“形而上学”的独断论走向唯心主义的不 可知论。

康德开辟批判的道路却又处处有所保留, 使得他的哲学体系充满矛盾与无奈,最终不得不滑 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那么批判究竟该如何展开呢? 我们说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 批判谢林,以及费尔巴哈对康德和黑格尔的批判中 所用的“批判”,就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 作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

只是由于这些哲学家 们的阶级局限性和主观认识能力的欠缺,他们的批 判和否定往往带有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 批判应当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 留,因此正确的批判态度是全面地分析与综合的态 度,是反对任何“宗派主义”的态度,是辩证的态 度,正如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 成部分》一文中指出的:“在马克思主义里绝没有 与‘宗派主义’相似的东西,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 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 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他的学说的产生 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最伟大代表的 学说的直接继续。”

四、康德哲学的`全面变革与哲学理念的创新

(一)康德哲学的全面变革

康德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转 折点,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破旧立新”,把对旧哲 学的批判改造与对新哲学理念的创新发展统一起 来。

首先,康德在理性能力的分析基础上,对传统 的独断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批判,通 过对理性能力范围、界限和有效性的揭示,把理论 理性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与形而上学区分开来, 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对于理论理性、形而上学对 于科学认知具有优先地位。

其次,康德在理论理性 部分,虽然坚持理性主义知识本质论原则,认为是 时空和知性范畴的先天形式赋予知识的普遍性、必 然性,但他同时承认受物质体刺激而产生的经验是 知识的来源和质料。

在他看来,没有经验质料内容 的理论形式是空的,而没有理论形式的经验内容则 是盲的。

最后,确立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 并力图在实践理性优先性基础上,以判断力的“目 的性”理论来统一两者。

尽管这在康德那里并未 真正实现,但康德由此建立起一种先验理念本体 论、先验形式主义伦理学、先验主义实践哲学以及 理性主义宗教哲学和先验美学理论,从而转换古典 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

恢复西方希腊哲学的实践哲 学传统,提出力图摆脱科学主义控制的能够作为科 学的形而上学的新观念和新路向。

(二)康德哲学理念的创新

正因为康德哲学所具有的这种全面的革命性 和创造性,给西方现代哲学发展奠定强大的理论基 础和不竭的思想源泉,可以说西方哲学的发展就是 从康德走向现代的。

康德以理性能力有限性的分 析将科学与形而上学区分开来,把科学认知局限于 经验现象范围内,视科学知识为一种关于有限的、 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事物的本质性知识等这一方面 的思想就直接影响到了现代科学主义思潮。

康德 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他根本上是以此将人们引向 一个不同于科学性质的形而上学领域,是要从实践 理性上来确认作为理念存在的本体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建立起理论上的本体论、价值论、道德观才能 为解释世界、社会、人生问题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也才会使人的生存、行为、意义获得理论上的依据 和保证,人格的伟大与尊严也才能油然而生。

实际 上,这也是必然的,只要是一个有思维的人,只要他 还活着,他就会有“终极关怀”性的思考。

也就是 说在现代人本主义看来,形而上学不仅是一种理 论。

它还存在于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中,不同的生活 理念、不同的生存方式就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的体 现,因此,与其说康德是近代哲学的批判者和终结 者,不如说他是现代哲学发展的开拓者和创新者。

五、哲学需要批判的精神

综观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任何学说、思想及 观点的提出,无不是建立在对前人的批判基础之上 的,当前我们要坚持、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就必 须坚持和发扬批判精神。

这种批判精神不仅体现 在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上,也表现在对 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的批判上。

然而,长 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反复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而建立起来的,凡是 涉及到现代西方哲学思想时,就要求我们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批判。

然而,这个 “批判”却往往用的是“批评”的含义,即“专指对缺 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尽管西方哲学思想存在着 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随着西方科学技 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西方哲学思想也的确包含 一些很先进的、很科学的观点。

而且在世界经济全 球化、国际政治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凸现的当代,东 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也越来越趋于统一,即归根 到底要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因此要坚持、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 新。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不仅从内部 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 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 用”。

批判地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 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 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篇10:以黑格尔的哲学比喻浅谈哲学的自我理解

以黑格尔的哲学比喻浅谈哲学的自我理解

摘要: 就哲学的主要问题而言,哲学是“真、善、美”的统一问题,真,即对真理的追问;善,即对价值的讨论;美,即对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体验的寻求。就哲学是一种没有终点的努力探索而言,哲学既是生命摇篮的最初回归之旅,又是生命升华的最高境界之旅。就哲学对人类的一大作用而言,它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但不是说能用哲学方式去代替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因此,哲学根本上而言,是充满了爱智的激情的哲学史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哲学 探索 科学 统一

渴望拥有一双洞察的眼睛,如清泉一样真挚,望向来路的时候,历史的真实会淙淙流动于心;如星辰一样璀璨,望向去程的时候,宇宙的真理会因这眼睛的注视而在虚无广袤的黑暗中显现。

哲学是以个人的名义来书写人类的故事,也是以人类的名义来书写个人的故事,且真正的哲学是有“我”的哲学,这是肯定了人与哲学的不可分关系;马克思在《莱茵报》中写到过:“哲学已经成为了报纸记者”,言下之意即,哲学是时代思想的“把关人”,而非人主观的思维活动或思维形式亦或思维结果。我想,哲学所探讨的,不论本原也好,存在也罢,或都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当然也有异曲同工,但不论什么时代,人们对于哲学本身的追问是没有停止过的,对它的回答也是百家争鸣的,所以,当我们今天来讨论哲学自身的理解时,绝不是徒劳的空泛之谈,这关于宇宙、自然的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之学的探求,恰恰是通往人类自由殿堂的必经之路。

一、庙里的神

黑格尔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人们膜拜的庙的“灵光”,而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人类社会推崇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按黑格尔的说法,正是哲学之光的普照,得以使人之为人,继而为人般地去生活,去建造不被虚无主义所击溃堡垒――――人类最终的避难所。而这种哲学之光,我们则可以把它看做一种最高理念,黑格尔称其为“绝对精神”,而人应当是与之相配的,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要与之相配,就唯有通过哲学的学习,人才能趋向高尚。

不难发现,其实中西方很多领域是相通的,包括艺术、文学和哲学领域。黑格尔的此比喻,就好比古代中国所讲求的君子的生活之道,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同样的观点:“山高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就是说,一座山,一汪水,有其价值之处也在于是否有使“山”为山,“水”为水的“灵光”,讲求的是“惟吾德馨”,这里的“德馨”可看做理念、理性,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规范人生以获得高尚人生的、出自普遍的理性。正因为有了这种“灵光”,一切才有判断的尺度。在这一比喻意义上,哲学似乎更是一种判断的最高理念。

但我个人认为此种比喻是有局限性的,它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割裂性和架空性,忽视了经验性的东西,认为一切由理念而来,而古代中国的君子之道则更重视从生活中体验寻求德馨。

二、厮杀的战场

黑格尔的第二个比喻,即“厮杀的战场”,之所以这样比喻,是因为黑格尔发现几乎历史上每一位哲学家都认为自己发现了哲学的真谛,他们自认为寻找到的是最终的真理,或者相信他们已建立了最完善的哲学体系,例如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就自诩过自己所建立的这种哲学体系的完满性,他们已终止了一切哲学混乱,但事实是总有不断的后者对前者进行批判,以灌入新的哲学内容,当然,这是哲学史的一大特征,即被迫在终点上做起跑点。哲学不轻易认为任何知识是理所应当的,它对任何知识的答案都从深层的角度来提出问题,从新的起跑点来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小白鼠跑铁环,它并没有陷入皮罗主义的怀疑论,对什么都持怀疑态度,进而导致“悬隔判断”,它的意义在于康德所言的“何以可能”的追问和解答。

所以黑格尔说到:“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埋葬了另一个”。是的,这样看来,“厮杀的战场”好像没有开出“新的生命之花”,那么这种无休止的“死亡填充”又能否促成智慧呢?黑格尔意识到了此问题,同时也指出每一个被埋葬的是因时代所决定的,是无法避免的,这种哲学的相互批判并不会就此导致哲学的消亡,只是“被埋葬的”终究跳不出时代的圈子,因此而局限而已。

那么,我可否用更恰当的比喻来形容这种哲学的自我批判性呢?个人认为,哲学的此种批判性更像是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绘画的一种――素描,每一笔单线条都是每一位哲学家不同的思想,有些交错,代表着有异同之处,有些互相垂直,代表着有相悖之处,再有些线条彼此不相交,代表着哲学家们的思考对象或领域不同,也有后一笔盖住前一笔的痕迹,但是整幅画素描画像的完成缺任何一笔不可,也不存在埋葬之说,整一副素描就是哲学史,亦或就是我们讨论的“哲学”。

三、花蕾、花朵和果实

黑格尔的第三比喻是一个美丽的比喻:“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花蕾为花朵的生而死,花朵为果实的生而死,看似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可没有前者,何来后者?与其说是否定性,不如说是依赖性,依赖于前者的基础上,后者得以生成,虽然形式不同,但其承前启后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哲学就是如此的有机统一体,之前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之后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等等就分别是花蕾、花朵和果实的关系,无非是新的形式肯定过去的内容,这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这种关于哲学自身如何看待自己的启发性比喻,即使在今天“后现代主义哲学”慢慢发展起来的背景下,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自我审视过程。现今的一部分哲学观持哲学消解的观点,把哲学消解到文学中、科学中、宗教中或艺术中,而否定了哲学自身,正是缺乏了“花蕾、花朵和果实”这种有机统一体的哲学认识,单纯地把哲学当做指导思想去融入各文化样式,这显然是非正确的认识。

四、密涅瓦的猫头鹰

密涅瓦的猫头鹰指的就是栖落在智慧女神雅典娜身边象征理性与思想的.猫头鹰,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蓝天中翱翔,而是在日暮黄昏时飞起。黑格尔借此暗喻哲学需要反思,哲学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它需要深沉的思考以及深切的体验。

如果说这种起飞是“反思的起飞”,那么反思的是什么呢?哲学的反思,不是对思想内容的反思,不是从哲学史中断章取义的抽取一些看似有条理的话语,去当做即成的教条,套用到科学中、艺术中、宗教中去否定已有的内容,而是一种在思想前提上的反思与批判。在人们常说的“常理”之中去思考在何意义上认识所谓的“常理”,“常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等等。当然,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明白哲学不是什么,它不是艺术,无法提供美感,更多是晦涩;它不是科学,无法提供确定性公理,更多是漫长的演绎;它不是宗教,无法提供信仰,更多是真善美的探寻。

五、消化与生理学

黑格尔用消化与生理学的关系来比喻思维与逻辑学的关系。谁都知道,人用不着学习生理学、消化学,就会咀嚼、吞咽、吸收、排泄;反之,如果有谁捧着生理学、消化学去学习吃饭,倒是化天下之大稽。显然,生理学并不是教人消化的,同样,人的思维也不是逻辑学‘教’出来的。逻辑学使是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也就是自觉到思维运动的逻辑。哲学智慧并不是教人思维,而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掌握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这一比喻,寓意人本身的思维是自觉的,而不是从某一理论学科学来的,就好比人能消化但绝不是生理学教授的这一功能,而得出结论,逻辑学不是教人学会如何思维,而是呈现人的思维轨迹和方式。在此意义上,我们应该视哲学为使知识何以可能的学问,而非一门“教鱼游泳”的学问。一旦把哲学当做“教鱼游泳”的学问,哲学就脱离了“真正自由的学问”了,也就失去了其批判意义。

篇11: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

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

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哲学史界已有许多论述,但这些论述都是在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即以超经验的事物为对象的哲学的意义上肯定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性质.从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上看,作为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就的黑格尔哲学,存在着与其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

作 者:万丙策  作者单位:烟台师范学院,马列部,山东,烟台264025 刊 名: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UK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9(3) 分类号:B516.35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   形而上学   辩证法   哲学  

篇12:黑格尔的哲学名言

黑格尔的哲学名言精选

1、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黑格尔

2、 存在即合理。 ——黑格尔

3、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黑格尔

4、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黑格尔

5、 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黑格尔

6、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黑格尔

7、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 ——黑格尔

8、 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黑格尔

9、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黑格尔

10、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

11、 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黑格尔

12、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黑格尔

13、 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黑格尔

14、 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黑格尔

15、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黑格尔

16、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黑格尔

17、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黑格尔

18、 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鹜,专心 于 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黑格尔

19、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黑格尔

20、 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多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过多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 及 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黑格尔

21、 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黑格尔

22、 存在就是合理 Only in the state does man have a rational existence. ——黑格尔

23、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黑格尔

24、 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资料

——黑格尔

25、 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 ——黑格尔

26、 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 —黑格尔

27、 人类从历史里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没有学到任何教训。 ——黑格尔

28、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黑格尔

29、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黑格尔

30、 精神的生命不是表现为害怕死亡,与荒芜保持绝对的距离,而是表现为承受死亡,并在死亡中保存自身。只有当精神在一种相当绝对的支离破碎状态下重新找到 自 己,他才赢得它的真理。精神作为这样一种肯定的事物,并没有逃避否定的事物……同样,当虚假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它也不再是一个虚假的东西。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31、 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黑格尔 《美学演讲录》

32、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黑格尔

33、 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 ——黑格尔

34、 智慧之鸟的猫头鹰, 在文明的暮色中才开始起飞。 ——黑格尔

35、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黑格尔

36、 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黑格尔

37、 只有一个人能理解我,但他也不能完全理解。 ——黑格尔

38、 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 还 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黑格尔

39、 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 死 ”! ——黑格尔

40、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黑格尔

41、 他是他自己本身的目的他自身中有一种无限的价值、一种永恒的使命 ——黑格尔

42、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 全 世界、统治全世界。 ——黑格尔

43、 真理是在漫长的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黑格尔

44、 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黑格尔

45、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黑格尔

46、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情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黑格尔

47、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黑格尔

48、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黑格尔

49、 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黑格尔

50、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黑格尔

51、 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黑格尔

52、 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黑格尔

篇13:黑格尔哲学基本问题探析

黑格尔哲学基本问题探析

黑格尔把人的自由归结为思维对存在的.统一,因而黑格尔在剖析前人哲学体系的基础上,赋予理念以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理念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透乇地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但黑格尔并来真正现实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从而人的自由也只是流于形式的空想.

作 者:方莉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重庆,400715 刊 名: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21(3) 分类号:B01 关键词:思维   存在   统一   自由  

篇14:正确评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史地位

正确评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史地位

摘要: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通过对家庭及市民社会的成员同时也是国家的成员,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市民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分离,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不同等级直接拥有立法权等经验事实的指认,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特性,这无疑是他转向一般唯物主义理论平台的重要标志.但同时应看到的是,仅仅立足于对经验事实的陈述,马克思还无法全面驳倒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还需要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深入研究,挖掘出现实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及其历史观意义,才能真正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 作者: 唐正东 Author: TANG Zheng-dong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期 刊: 河北学刊   PKUCSSCI Journal: Hebei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 32(1) 分类号: A811 B516.35 关键词: 经验事实    黑格尔    法哲学    马克思    机标分类号: G64 B01 机标关键词: 正确评价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思想史    地位    Evaluation    市民社会    客观唯心主义    经验事实    一般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重要标志    政治生活    市民生活    理论视域    理论平台    不同等级    私有制    立法权    历史观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正确评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史地位[期刊论文]  河北学刊 --2012, 32(1)唐正东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通过对家庭及市民社会的成员同时也是国家的成员,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市民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分离,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不同等级直接拥有立法权等经验事实的指认,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唯...

篇15:学会反思与自我批判

学会反思与自我批判

客观讲,人也许到了一定的年龄和程度就会渐渐的迷失和失去自我的判断力。而现实中更多的人是失去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能力。我们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是惯着自己、溺爱着自己,甚至可以说是纵容着自我的堕落。这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我们总可以找到各种理由来搪塞自己的质疑。因为这个社会太复杂、太浮躁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是更多的人却静不下心来哪怕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小事情。我们稍微遭遇一点不公,就心里愤愤不平,就感觉全世界都亏欠了自己,但是自己在抱怨中却失去了更多更重要的宝贵机会,甚至这些机会要远远珍贵于自己前面的不公造成的损失。因此本质上对自己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人性,也许对自己最不公的人还是自己。

很多人为什么考虑别人问题时能头头是道,客观入理,而一旦牵涉到自己或者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就方寸大乱,评价失之水准呢?因为更多的时候人们总是首先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略了理性和客观的状况。

每个人客观来说都是要求进步的,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每个人生下来他所遭遇的环境是不同的。有人先天十足,有人步步坎坷,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毕竟上天给了人们很多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现在自己已经记不得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书中说,每个人在一生的发展中都会遇到一到两个最最重要的机遇,可能使人,也可能是事,就看他能否把握到而已。

所以啊,人们首先要学会每天反思自己的得失,首先需要学会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自己,这里包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每天剖析自己的心灵,其实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有趣和快乐的事情。

为什么现在的`人选择的机会多了,却越来越不快乐呢?为什么世界越来越精彩,我们每天的内心却充塞着各种孤独和各种野望?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是否想到了对自我心灵的救赎和批判,对自己的斥责和反思呢?我们是否利用生命中有限的时间静下心来坐在窗前,坐在池塘的石板上,坐在公园的草地里,站在天桥的护栏前,坐在旋转饭店的顶层,坐在大海的礁石旁认真的反思,认真的想一想自己现实的拥有,认真的抛弃所有的烦恼,对自己的心灵想一想,那出生时的一张白纸上,现在信手涂鸦,充满划痕的几十年中,自己是否还能如年轻时的梦想和执着一样追寻和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和渴望?每次走过的一段心路是否还都是那么地充实和认真?是否存在着很多错误和不可挽回的损失?过去的每一天是否真的像自己过去那样想的一样踏踏实实?自己是否每天还在不断激励自我的拼搏,而不是可笑地放弃和埋怨?我们是否真正地思考自己过去的每一细微事情,每一次自己生气或发怒的时机和场景是否合适,自己的情绪怎么就那么容易失控了呢?我们是否真的考虑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我们很多的人每天被各种压力所包围,房贷、车贷、结婚生子、求学等等,家人和自己的健康问题,收入和失业的问题等等,我们甚至忽略了太多、太多更为重要的事情。我们每天似乎都很悲观,可是为什么我们要做一个悲观主义着呢?我们似乎每天都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我们怀疑一切,偶尔的感动也被我们认为那些是人为地导演和悲情的演绎所吹淡。在我们的心中,早已经认同这个社会充满着黑色的欲望和无尽的贪婪。诚然在这个社会大染缸中许多身边的人都是贪婪和自私的,他们充满着无尽的占有欲和不劳而获的阴暗层面,自己是否也滑到了那个泥潭里?

很多人无法真正的操控自己的心灵生活和现实世界,更多的是被欲望和感情所掌握,无法完善和美丽自己的心灵世界。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不敢相信自己眼中看到的一切,因为这些可能都是别人早就编制或者导演好的一场戏,我们质疑网络和现实中所有的是是非非,我们看到那些周围冷漠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聊和绝望,其实这也是他们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绝望的流露。

联想到自己的精神生活贫瘠,我们又在干什么呢?我们可曾想到自己的思想也正在慢慢地被自己荒漠化。我们已经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留给自己。

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无数事情似乎都在给向我们讲述一个事实,就是身边那些虚伪的人都在做着掩耳盗铃的事情,难道我们就可以独善其身?我们正在演绎着小时候都不敢想象的成语故事诸如矛盾、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拔苗助长等等。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给人的总是不同的面孔,极度光明的背后似乎都掩藏着阴谋和诡计。当然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纯粹的阳光和纯粹的阴暗都是不合理的想象,实际上,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挣扎,但是在挣扎中应该学会自我救赎,不要迷失了自我。

可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在问自己,我们的自我精神是什么?

因为我们这里没有教堂,即使有,你也没有时间去倾听或诉说。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开始变得枯竭,变得如荒漠般的苍凉。因此生活中你会看到很多人在绝望中选择了最没有意义的自杀,因为他或她承受不了各种压力和打击。

既然社会无法引导我们的心灵,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会反思和救赎,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和感动?

篇16:法哲学批判读书笔记

思维能力跟不上,再好的文笔,再完美的章法结构,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现今议论文写作当中,部分学生为了证明自我观点而故意对一些事情视而不见,把不利于自己的观点遮蔽,总是在“自我精神领地”里欣然自得,这不仅仅是思维惰性的表现,同时也是滋生狭隘、偏激的一元论和二元对立思维的温床。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缺乏批判意识,仅仅停留在非黑即白的单环思维层次,对现象或问题的认识是混沌的,导致写出来的议论文往往持一种“偏见”,在对立当中无法自拔,毫无说服力与生命力。

事实上,很少有重要的问题能用简单的“是”或绝对的“否”来回答。如果人们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或者非恰当即不当的方式思考问题,就是在使用二元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对于一个本来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而假设它只有两种可能成立的答案。我们有时会只看到和提到一个问题的两面,就好像这个问题只有两面一样,这种习惯会对我们的思维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如果认定结论只有两种,我们就是在用一种不谨慎的态度进行推理,而这会大大减少结论十富的可能性。

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理论预设是:在理性和逻辑面前,任何人或思想都没有对于质疑、批判的豁免权。一是任何思想都可以、并且应该接受质疑和批判;二是任何观点和思想都应该通过理性的论证来为自身辩护,任何思想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力。

因此,写作议论文要树立反方意识,甚至预设反方的立场。简单来讲就是,既要同应反对自己的人,同时也要进行自我质疑。就是寻找不足,不仅寻找对方的荒渗和不足,同时也寻找自己立论的不足。通过寻找到不足来完善自己的观点,比较周密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即使结论确立了,还要考虑结论的适用性,是否适合每个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否则,这个结论依然有漏洞。

一、质疑思辨:走出“选择性失明”误区

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是议论文写作的灵魂。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围绕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故意对一些事情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有选择性地挑选某种利于自己的观点,把不利自己的观点遮蔽,我们称之为“选择性失明”。

辩论是很艰难的,因为有的人“选择性失明”,而且试图把自己的偏见强加于人。在议论文写作中,不少同学也这样做,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大忌。

下面这段文字节选白某省高考的一篇优秀作文,大家来看一下论述有什么问题。

因为有个别人被时间所胁迫而失去内心的白南,就把时间对于我们人生的宝贵意义给遮蔽、否定了,这叫强词夺理。这篇文章经不住质疑。孙绍振先生是这样评价的:“这种论断是片面而荒谬的,人的生命质量固然有时因时间所迫而失去内心的丰富和自由,但是与之相反,时间就是生命,人生的竞争取决于时间者比比皆是,不论是产品的创新、学术的发明、战事的胜算、策略的制定,每每取决于速度,取决于分秒之间。所谓先下手为强、捷足先登、寸阴寸金都是从正面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的结晶,而事后睹葛亮、放马后炮、吃后悔药则是从反面对虚度时间者的批判。”

议论文写作应坚持这样几个原则:一是观点的成立是有条件的,理性地分析就是把这些条件分析清楚。二是要考虑为什么有人持反对观点或实施相关行为?有无合乎理性的因素?会造成什么后果?三是要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有漏洞?有无普遍的意义?需要补充和完善吗?

二、自我校准:关注反方的立场

“批判性”这个词,英文为“critical”,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对于“批判性思维”一词,大家可能会有一个误会,认为就是否定、颠覆的思维,所以现在有人把这个词翻译为“审慎性思维”,以避免误会。当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熏要内容,但批判性思维,不仅是批判别人,也包括自我质疑、自我批判。阐明白己的观点,不仅要同应质疑反对自己的人,也有必要自我质疑,这一点容易被忽略。人们常常以为,质疑就是为了否定别人,如果质疑自己批评自己,岂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实际上自我质疑和质疑他人一样,都是为了寻求观点的正当性,为我们的分析论证提供必要的理性的支撑。

我们来看一篇作文,看看它是如何质疑批判的:

“流星”固然无依无附,转瞬即逝,但它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了辉煌的生命,亦不枉此生。“扎根大地”虽然很有意义,但如果无法触及生命的天空,视野和境界终究无法广大高远。该考生很清醒地认识到物质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不是同一个概念。作为流星,物质的存在消失了,但是流星散发的光芒可能长久照亮阴暗的世界。该考生发现了作文材料中观点论点的不足之处,找到了流星价值的合理性,所以这篇文章能够在3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绝非偶然。

篇17:黑格尔的印度哲学观

黑格尔的印度哲学观

黑格尔对印度哲学是如何评价的,从学理上来说,其评价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本文认为黑格尔对印度哲学作出评价的理论依据就是其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印度哲学具有与宗教合一的特点,因此,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的`考察也构成了黑格尔理解印度哲学的一个向度.本文揭示的是黑格尔对印度哲学评价的学理基础及其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对印度哲学的评价.

作 者:申淑华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34) 分类号:B5 关键词:潜在   发展   具体   宗教哲学   特殊性   普遍性   灵魂  

篇18:哲学的困境和黑格尔的幽灵--中国无哲学的反思

哲学的困境和黑格尔的幽灵--关于中国无哲学的反思

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转译、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philosophy之”实“.纵观西方近代哲学史,欧洲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潮即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沿着反黑格尔主义或曰”拒斥形而上学“的向度发展的.在”重建形而上学“的诉求中黑格尔的幽灵再现,未来的哲学将是”人类形而上学“或曰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作 者:张允熠 ZHANG Yun-yi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34 刊 名:文史哲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 年,卷(期):2005 ”"(3) 分类号:B2 关键词:名实之辩   中国哲学   黑格尔标准   西方主义   文化哲学  

【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相关文章:

1.黑格尔哲学语录

2.黑格尔哲学基本问题探析

3.黑格尔历史哲学读后感1000字

4.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

5.哲学课教学反思

6.黑格尔美学经典语录

7.黑格尔的至理名言

8.自我反思

9.艺术审美批判及艺术设计反思论文

10.虚拟现实问题的哲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