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宝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薛定谔之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异宝文言文翻译及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异宝文言文翻译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异宝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异宝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异宝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 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A.则:连词,就,便。
答案:A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是说古人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与题干要求不符。④是说天地毫无所求,不合题干要求。⑥是在赞扬贤者的智慧,不合题干要求。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文中没有从反面论证。
答案:D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2)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吉凶之兆。可是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而是请求赐给(他)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把世俗心目中的不利看作有利,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伍员)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且人民大多巧诈,但是它的国君却是个平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只是)向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谢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到吴国去了。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用篙撑着小船,正要捕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送他过江,横渡长江后,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人,(将会被)授予爵位,享受万石俸禄,并赐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没有找到,此后,伍员每次吃饭时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祷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了极点,养育万物多到了极点,(天地)有什么不做的吗?却没有认为(自己)做了。做了(很多)却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的,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宋国有一个农夫,耕地(的时候)从地里挖出一块玉,他把玉送给司城官子罕,(可是)子罕却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们种田人的宝贝,请相国把它当作(上天)赐予的恩惠收下吧!”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的这种廉洁的品德当作宝贝啊。”所以宋国那些知道这件事的道德高尚的人都说:“子罕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的宝物和一般人的宝物不同罢了。”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把和氏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智慧越粗浅,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篇2:《吕氏春秋·异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吕氏春秋·异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
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阂间伐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共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 ②③⑤ D.①③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肯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壁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答案:
8.A 9.C 10.D
篇3:《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阅读答案及翻译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答案】A
【解析】“则”是“就”的意思。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B.②④⑥
C.②③⑤D. ①③⑥
【答案】C.
【解析】①是说古人对宝物的认识与今人是有区别的;⑥是说人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④是说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即天地“以不受为宝”。)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 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答案】D
【解析】本文为古代议论文,所以“夹叙夹议”这种说法不当。选文第1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并用孙叔敖的例子进行论证。第4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第2、3三两段分别用江上丈人和子罕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
12.把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
(2)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3分)
答案:
①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②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让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热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说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子罕说:“您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它作为宝。”所以宋国有德行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认为的宝与众不同啊。”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本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篇4:《吕氏春秋﹒异宝》阅读题目和答案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篇5:《吕氏春秋﹒异宝》阅读题目和答案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3分)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3分)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11.⑴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
⑵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参考答案:
8.A(3分) 9. C(3分) 10.D(3分)
11.(10分)
⑴①(3分)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与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②(4分)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⑵(3分)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篇6:录异记异水文言文翻译
录异记异水文言文翻译
【原文】
昔伍子胥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译文】
过去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触怒了吴王的'旨意,赐给他属镂剑而死。(伍子胥)临终(的时候),告诉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将)我的头悬挂在都城南门,(让我)来看越过士兵讨伐吴国。用鮧鱼皮包住我的尸体投入江中,我要在一早一晚乘着潮水来看吴国惨败。”从此以后从海门山开始,江水潮头汹涌,浪高几百尺,越过钱塘江,经过过渔浦,才逐渐变低变小,(第二天)早晨傍晚又来(一次)。那涛声(就像龙王)震怒(一样),像雷电一样奔跑激腾,(声音)能传到一百多里以外。有时能够看见伍子胥在潮头之中乘着白色的车白色的马,于是(当地人)就为他建立祠庙来祭祀他。
篇7:文天祥文言文答案翻译
文天祥文言文答案翻译
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2。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其末二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汪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1张弘范:元军将领。 2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 。(1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与俱入山崖 ( )
(2)使为书招张世杰 ( )
(3)其末二句云 ( )
13、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如果能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奉宋的心态来事奉我们皇上
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
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14、“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 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 ”(4分)
1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因为张弘范是一个 的人,理由是 。(4分)
阅读答案
11.留取丹心照汗青。 12.(1) 一起 (2)写 (3)说 13.B
14.威武不能屈“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15.豁达大度(或“深明大义”)
理由;“弘范遂以客礼见之”或“弘范笑而置之”(或“弘范义之”等)
翻译
文天祥到了潮阳, 见到了弘范, 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跪下, 他不跪, 弘范马上像客人一样接待他, 和他一起去崖山, 并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 我没能国家, 教唆人家叛国,行吗?” 管文天祥要了好几次, 于是作<过零丁洋>给弘范. 诗里最后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笑没有管它. 攻破了崖山,军营中聚在一起喝酒,弘范说:“国家亡了, 你忠孝已经尽到了, 如果能以为宋朝做事那样为我们皇上做事,至少也能做宰相啊.” 文天祥悲哭,说到:“国家亡了不能去救, 作为人臣死了还不够抵罪,何况哪敢不死还生出二心?”
篇8:乘船文言文翻译答案
乘船文言文翻译答案
阅读《乘船》,完成题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阅读题:
(1)“歆辄难之”的“之”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他为何对此感到为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华歆为什么不愿意抛弃所携之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是你遇到了这种事,你将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是否携此人同行。 自身尚外难中,船小人众,后有贼兵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3.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表现人物
a、贼未至时,王朗不计后果,满口应承
b、贼追至时,王朗为保自身,欲舍所携之人,有始无终,毫无信义。
4.只有保全自己后,才有能力保全他人,遇事当谨慎,不轻易承诺,既诺,则言出必行,始终如一,讲究信义 (意对即可)
【附】【注释】
歆辄难之: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困难。
俱:一同、一起。
辄: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愿意。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舍:丢弃。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了这种情况。
疑,迟疑。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难道。
邪:(yé)通假字。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拯:救助。
华歆: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人。字子鱼
【翻译】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当即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了,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呢?”(王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篇9:养生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养生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养生
[宋] 苏轼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版)
注
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种肉食。爵,古代的酒器。
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
③奉传:恭敬地传播。
④刍豢(huàn):代指美味的肉食。
⑤佚(yì):安逸,舒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分以养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吾闻战国中有一方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C.夫已饥而食 虽有嘉肴,弗食(《虽有嘉肴》)
D.晚食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2、示例:(1)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制止(他)。
(2)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穷困,但是在养生之道上就不够了。
3、两段相同处在于都强调了安分知福、俭以养生。不同处在于甲段着重从节食的角度谈养生,而乙段着重从求道的角度谈养生。
译文
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篇10:腹稿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腹稿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腹稿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王勃的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汎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⑧,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注释】
①宿:事先。
②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③勃:指王勃。
④汎(fàn)然:轻松、愉快之意。
⑤语益奇:(勃文)语益奇。
⑥矍(jué):惊惶貌。
⑦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⑧寤:睡醒。
小题1: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3分)
小题2:文言文翻译:(共6分,每句2分)
(1)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
小题1:都督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气盛,不知谦让,都督因而生气。没想到后来王勃文章越写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悦诚服地改变了态度。
小题1:(1)于是,拿出纸和笔逐一请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承当的
(2)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送行。
(3)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到时拿出来,又使人觉得是即席之作。宴会开始,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料想也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
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一楞,但又莫可如何,然后满脸愠色地借口上厕所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 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预先打好腹稿。
篇11:推敲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推敲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推敲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阅读题目
1、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
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
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
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一日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
③观者讶之
④岛具对所得诗句
3、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
4、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5、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6、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_______, _________。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
1、A
2、①想到 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对……而感到诧异 ④详细
3、B
4、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5、“敲”能出声与“月下”宿鸟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
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译文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异宝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相关文章:
4.劝学文言文及翻译
5.师说文言文及翻译
10.《学弈》文言文及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