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雪的面目》练习及答案
“未然惘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林清玄《雪的面目》练习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林清玄《雪的面目》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林清玄《雪的面目》练习及答案
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冰淇淋一样。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砂子一样。
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他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言语是无法表白的,对于没有看过雪的`人,我们很难让他知道雪,像雪这种可看的、有形象的事物都无法明明白白地讲,那么,对于无声无色、没有形象、不可捕捉的心念,如何能够清楚地表达呢?
我们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
我们要听黄莺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莺的树下。
我们要闻夜来香的清气,只有夜晚走到有花的庭院去。
那些写着最热烈优美情书的,不一定是最爱我们的人;那些陪我们喝酒吃肉搭肩拍胸的,不一定是真朋友;那些嘴里说着仁义道德的,不一定有人格的馨香;那些签了约的字据呀,也有抛弃与撕毁的时候!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
就像我们站在雪中,什么也不必说,就知道雪了。
雪,冷面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
【练习】
1.文章列举一位小学老师教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这个例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3.这13段列举那些人的表现,意在说明什么?
4.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5.“雪,冷面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引出所要阐发的内容,既是话头,又是例证,自然引出下文。
2.第二部分要点:有些事物的真相是用言语无法表白的,只有与事物实地接触去感悟,同时不要被假象所迷惑,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3.第13段列举几种人的表现,都是表里不一、给人各种假象的人的言行。意在提示人们,对于不可捕捉的心态,既要感悟外在的现象,又要认识它的内在品质,不被假象所迷惑。
4.世界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要认识美好的事物只有实际去体验,既要感悟外在的现象,又要认识它的内在品质。
5.雪表象上冷面清明,并不热烈,但内质纯净优美,正如我们的美好的心灵。这提醒人们要善于从表象看内质。
篇2:林清玄:雪的面目
林清玄:雪的面目
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儿童就猜测:象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就猜测:雪是像冰淇淋一样。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儿童就猜测:雪像砂子一样。
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以,最后,他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言语是无法表白的,对于没有看过雪的人,我们很难让他知道雪,像雪这种可看的、有形象的事物都是无法明明白白的讲,那么,对于无声无色、没有形象、不可捕捉的心念,如何能够清楚的表达呢?
我们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我们要听黄莺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莺的树下。我们要闻夜来香的清气,只有夜晚走到有花的庭院。
那些写着最热烈优美的.情书的,不一定是最爱我们的人;那些陪我们喝酒吃肉搭肩拍胸的,不一定是真朋友;那些嘴里说着仁义道德的,不一定有人格的馨香;那些签了约的字据呀,也有背弃与撕毁的时候!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
那么,让我们保持沉默吧!在人群中,静观谛听;在独处的时候,保持灵敏。
就像我们站在雪中,什么也不必说,就知道雪了。在雪中清醒的孤独,总比在人群中热闹的寂寞与迷惑要好些。
雪,冷而清明,纯净优美,念念不住,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
篇3:林清玄《好雪片片》练习及答案
⑴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即使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木桶。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⑵很少的时候,他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牛伯伯打游击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⑶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一站,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⑷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甜甜地睡去了。
⑸我观察老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热带的街头,连最燠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⑹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⑺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
⑻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的无法和他相配。
⑼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困。
⑽“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⑾“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⑿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⒀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到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⒁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一下,但没有退避。
⒂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
⒃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把全部的家当带在身上,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⒄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都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时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我想到伟大的禅师庞蕴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见,美丽的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练习】
18.文章用对比方法来刻画“老人”这一形象,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对比方法的作用。(4分)
19. 感悟文章,赏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⑴“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这句话中的“心情”、“温暖”各有什么含义?(2分)
⑵“(老人)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一下,但没有退避。”文中的“我”为何“迟疑一下”,又为何“没有退避”?(2分)
20. 从全文看,故事背景并没有下雪的环境描写,而文章却以“好雪片片”为题,又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收束全文,你觉得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21.“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见,美丽的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感悟。(6分)
【材料1】唐代庞蕴禅心独具,对身边事物感悟深刻。一次出游,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天地之间一片混莽,众人都很喜欢。庞蕴禅师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身边一个同伴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禅师笑而不语,只是打了他一掌。
【材料2】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着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
【参考答案】
18.如老人生活的贫穷和老人对他人中奖的善意祝愿,老人自身的污秽和为他人准备的崭新鲜艳的红色塑胶套,老人自身贫寒和对他人的关心,通过对比,突出老人对他人的善意和美好的心灵(共4分,举出1点给1分,分析作用2分。)
19. ⑴“心情”是指老人对买奖券人的感激和美好祝愿(1分),“温暖”是指老人的善良朴素给人带来的感动之情(1分)。
⑵“迟疑一下”是“我”对老人举动的下意识的本能反应,并不是刻意的厌恶和拒绝(1分,此处若单纯答厌恶之情,则不给分),“没有退避”是因为“我”理解了老人,无法拒绝他明净的善意(1分)。
20. 答案要点:1.以明净之雪象征老人的美好心灵;2.结构上起到点题的作用,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3.诗意化的语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构思和艺术特色。(每点2分)
21. 答案要点:1.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美就在我们身边。2.美的存在不在于形,而是存于我们的心里。3.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4.我们应当学会付出,努力成为别人眼中心中的美。(每答到其中1点2分,达到3点即得全分)
篇4:林清玄《箩筐》练习及答案
①香蕉场前面的不远处,有几个小孩子用竹子撑开一个旧箩筐,箩筐里撒了一把米,孩子们躲在一角拉着绳子,等待着大雨前急着觅食的麻雀。
②一只麻雀咻咻两声从屋顶上飞翔而下,在蕉场边跳跃着,慢慢地,它发现了白米,一步一步跳进箩筐里;孩子们把绳子一拉,箩筐砰然盖住,惊慌的麻雀打着双翼,却一点也找不到出路地悲哀地号叫出声。孩子们欢呼着自墙边出来,七八只手争着去捉那只小小的雀子,一个大孩子用原来绑竹子的那根线系住麻雀的腿,然后将它放飞。
③麻雀以为得到了自由,振力地飞翔,到屋顶高的时候才知道被缚住了脚,颓然跌落在地上,它不灰心,再飞起,又跌落,直到完全没有力气,蹲在褐黄色的土地上,绝望地喘着气,还忧戚地长嘶,仿佛在向某一处不知的远方呼唤着什么。
④这捕麻雀的游戏,是我幼年经常玩的,如今在心情沉落的此刻,心中不禁一阵哀感。我想着小小的麻雀走进箩筐的景况,只是为了啄食几粒白米,未料竟落进一个不可超拔的生命陷阱里去,农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白日里辛勤地工作,夜里还要去巡田,有时也只是为了求取三餐的温饱,没想到勤奋打拼地工作,竟也走入了命运的箩筐。
⑤箩筐是劳作的人们一件再平凡不过的用具,它是收成时一串快乐的歌声。在收成的时节,看着人人挑着空空的箩筐走过黎明的田路,当太阳斜向山边,他们弯腰吃力地挑着饱满的箩筐,走过晚霞投照的田埂,确是一种无法言宣的美,是出自生活与劳作的美,比一切美术音乐还美。
⑥我每看到农人收成,挑着箩筐唱简单的歌回家,就冥冥想起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蘸着血泪写成的。如果说大地是一张摊开的稿纸,农民正是蘸着血泪在上面写着伟大的诗篇;播种的时候是逗点,耕耘的时候是顿号,收成的箩筐正像诗篇的最后圈上一个饱满的句点。人间再也没有比这篇诗章更令人动容的作品了。
⑦遗憾的是,农民写作歌颂大地的诗章时,不免有感叹号,不免有问号,有时还有通向不可知的分号!我看过狂风下不能出海的渔民,望着箩篱出神;看过海水倒灌淹没盐田,在家里踢着箩筐出气的盐民;看过火旱时的龟裂土地,农民挑着空的箩筐叹息。那样单纯的情切意乱,比诗人捻断数根须犹不能下笔还要忧心百倍;这时的农民正是契诃夫笔下没有主题的人,失去土地的依恃,再好的农人都变成浅薄的、渺小的、悲惨的、滑稽的、没有明天的小人物,他不再是个大地诗人了!
⑧由于气候的不能收成和没有收成固是伤心的.事,倘若收成过剩而必须抛弃自己的心血,更是最大的打击。这一次我的乡人因为收成过多,不得不把几千万公斤的香蕉毁弃,每个人的心都被抓出了几道血痕。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只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天理,从来没有听说过“收成过剩”这个东西,怪不得几位白了胡子的乡人要感叹起来:真是没有天理呀!
【练习】
4.文章开头写孩子们用箩筐捉麻雀的情景有什么用意?(4分)
5.请分析作者将农民比作“大地诗人”的表达效果。(4分)
6.说一说“他不再是个大地诗人了”这句话的内涵。(6分)
7.本文以箩筐形象来表现农民的生产生活,试结合全文概括箩筐的丰富意蕴。(6分)
【参考答案】
4.以麻雀落入箩筐来象征农民艰辛劳作而命运悲苦的境遇(2分),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形象生动而又耐人寻味(2分)。
5.通过类比将农民的劳动之美提升到艺术的高度(1分),用一系列比喻和排比表现出对农民伟大创造的由衷赞美(2分),也为下文表现农民的悲苦命运作铺垫(或反衬)(1分)。
6.说明农民在生产受困的情况下无法再有劳动的创造(2分),表现出作者对失去了土地依恃的农民的深切同情悲悯(2分),以及对天灾人祸给农民造成的精神挤压的愤懑不平(2分)。
7.箩筐是农民日常劳作的用具,是农民辛勤耕作丰盈收获的载体(2分),是农民遇到天灾人祸时无助形象的化身(2分),也是农民悲苦命运的象征(2分)。
篇5:林清玄《书摘》练习及答案
三位诗人全闭起眼睛,伸手去触摸空中的香气。
第四位诗人拿起了酒瓶,喝到一滴不剩。
其他三位诗人张开眼睛,吃惊地望着他。
第四位诗人说:“我太迟钝了,没有那样的境界,我看不见酒的芬芳,听不见香的歌唱,也感觉不到翅膀的拍动,我只有用嘴喝它,希望我的感官可以更灵敏,把我提升到你们的境界。”
这是纪伯伦在《先驱》里的一则寓言,嘲讽那些沉醉于空想而不切实际的诗人。
诗人确实不是平常人,他们是“超凡之人”,这使我想起青原惟信禅师说的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前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是客观世界作用感官的感性映象,没有生命融入里面。而后者则是禅悟后归于现象与本体合一的禅境意之中。一方面,我是我象。这种意象把山水融合在我的生命里面,又把我融合在山水里面,我在山水之中,山水也在我之中。另一方面,我是山而山也是我。
诗人与平常人相比,大约是在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他们的见解体会与众不同;他们繁复、瑰丽、文明,繁复能使简单的变为多姿,瑰丽能使平淡的变成多彩,文明能使素朴的化成优雅。
由于诗人的巧夺天工、创造奇境,善者使平常的本质益为华丽,恶者驱紫夺朱,使人忘记了本质。
喝葡萄酒,使用的是舌头与鼻子,虚华的诗人却用了眼睛、耳朵和手,那最后一饮而尽的诗人,才是懂得喝酒的人呀!
因为,他活在当下,活在美丽的当下。
不只喝一杯葡萄酒,实际的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在青春少年时代,依恃着单纯的意志,有着天真而远大的理想,鼓琴当歌,有酒当醉,在爱情与友情里都能刺血立誓,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热情与勇气。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然后我们掉入红尘的大河,受到波浪的撞击、瀑布的捶打,或载沉载浮,或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我们知道:人生不是那么单纯!生活不是那么简易!情感不是那么清澈!我们穿著名牌的服饰,谈着不着边际的话题,与所有的人寒暄、擦身而过,再也没有什么热情了。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有一天,我们从漂流的河中醒来,惊觉到小舟穿行于两岸,如果抬眼看岸,会发现风景在移动;如果回观身处的小船,会知觉小舟在移动。不论是舟行岸移,在生命的河流里,不动乃不可能;在岁月的漂泊中,岸上的人看船,或船上的人观岸,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做自己吧!回到直朴、真切、天然的自己,你管别人怎么看!你管别人怎么想!你管别人怎么说!你只在乎自己的纯心,甚至连在乎也无。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我用眼睛看美丽的风景,我用耳朵听远方的鸟声,我用双手触摸清凉的河水,我用鼻子嗅芬芳的花草……
【练习】
1.“喝葡萄酒,使用的是舌头与鼻子,虚华的诗人却用了眼睛、耳朵和手,那最后一饮而尽的诗人,才是懂得喝酒的人呀!”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作者引用纪伯伦在《先驱》里的一则寓言,其用意是什么?
3.概括本文的主旨,并找出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
4.结合青原惟信禅师说的话,请你谈一谈对人生三境界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这句话的含义是说,生活就像喝酒,要用舌头和鼻子体验,喝下去才能感到酒的`美好,只是看看摸摸听听是不能体味酒的美好的。告诉我们生活要活在当下,要亲自去体验,要动手去做,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2.作者引用纪伯伦在《先驱》里的一则寓言,通过第四位诗人与三位诗人的对话,说明人要活在当下,活在美丽的当下,并以此嘲讽那些沉醉于空想而不切实际的诗人。暗点主旨,文章以此为开篇,引出下文青原惟信禅师的话。同时寓言的引用,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主旨:通过四位诗人的对话和对青原惟信禅师话的理解分析,讽刺了那些沉醉于空想而不切实际的诗人,揭示出了人要活在美丽的当下,要做回自己,回到直朴、真切、天然的自己,要在乎自己的纯心,甚至可以放下自己的这个“在乎”。
手法:本文突出的手法是对比和引用。“第四位诗人”和“三位诗人”的对比,“诗人”与“平常人”的对比等,通过对比,揭示出人要活在当下,要回归自己的这一主旨。文章开篇引用纪伯伦的寓言,后又引用青原惟信禅师的话,对文章主旨的揭示做了铺垫,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4.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在青春少年时代,很单纯,很天真,充满了热情与勇气,眼里的山水就是山水,看事物比较单纯。
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生活侵蚀着你,人生就不是那么单纯,生活不是那么简易,情感不是那么清澈,再也没有什么热情了。看什么就怀疑什么了。第三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漂泊的红尘走过后,终于明白,人的感觉各自不同,因此,做自己吧!回到直朴、真切、天然的自己,你管别人怎么看!你管别人怎么想!你管别人怎么说!要保持一颗纯朴的心,看山水就是山水。
篇6:林清玄《菠萝蜜》练习及答案
(1)开车载朋友路经天母东路,突然看见路边货车挂了一块大木板,上面写着:“菠萝蜜,很好吃。”
(2)为让朋友一尝菠萝蜜的滋味,我把车停在货车旁。
(3)卖菠萝蜜的是一个年轻娇小的小姐,显得那些菠萝蜜更为巨大。她有点艰难地把菠萝蜜放在秤上,说:“三千六百元。”
(4)我听了,倒退三步,因为我原来预期一个菠萝蜜顶多五六百元。
(5)小姐看我面有惧色,说:“我还有剥好的,一盒三百五,三盒一千元。”
(6)我买了一盒剥好的菠萝蜜,可惜只有十几粒,实在太贵了,不过,朋友总算也吃过菠萝蜜了。
(7)我对朋友说,菠萝蜜会变成这么贵的水果真是始料未及。从前我们老家山上就种着一棵菠萝蜜树,树形并不高大,只有一丈左右,但每年到夏天盛产,总会结出二三十颗果实,每颗都有二十几斤重。当时在乡下,菠萝蜜没有人要买,因此收成时顶烦恼的,总要捧去送给亲戚,有时亲戚嫌麻烦,甚至不肯要。万万没有想到,菠萝蜜现在竟是台北最昂贵的水果。我和朋友坐在车里,细细品尝那用小盒盛装的菠萝蜜,真有一点世事难料之感。
(8)朋友说:“菠萝蜜会这么贵,可能是近年佛教盛行的缘故,‘菠萝蜜’是多么好的名字,好像吃了就会开悟呢!”
(9)“菠萝蜜”确实是好名字,它原产于印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菠萝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拿来称呼一种水果,使人在吃的时候也容易沉入新的境界,想到那遥远的彼岸是不是金黄色,而且充满着蜜与醍醐一样的芳香呢?
(10)在我童年的时候,每年菠萝蜜成熟就已经立秋了,热带的雨季来临,每日午后,大雷雨像赴约似的,奔跑飘洒在南方的山林。我常靠着窗口,看那雨中的菠萝蜜树,看着果实一天天长大,心里就会为土地与天空的力量感动。然后我会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穿过菠萝蜜的圆叶,翻过背后的山,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
(11)那繁华,是我的彼岸。
(12)但是,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立秋大雨中的小屋,靠在窗口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
(13)在智慧体验最深的地方,哪里才是此岸?哪里才是彼岸?在此岸与彼岸之间,船的航行是不是也有好的风景?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是不是也有休憩之所呢?
(14)中年以前,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奔赴自定的“彼岸”而努力,爱情、名利、权位、成功都是岸上的风景;到了中年,所有的美景都化成虚妄的烟尘,俗世的波折成为一场无奈,我们开始为另一个“彼岸”奔忙,解脱、永生、自在、净土,直到我们观见了心中的消息,才恍然一悟,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蜜多永在终极之乡。
(15)何处有真实的“彼岸”呢?在“此岸”中是否有彼岸的消息呢?
(16)菠萝蜜到底是最后的解脱,或者只是一个水果?能好好吃一个水果,是不是也能回味到净土的芬芳?童年时被迫把菠萝蜜当饭吃,是好的,因为“菠萝蜜多”;现在菠萝蜜如此昂贵,把菠萝蜜当珍珠来吃,也是好的,因为“菠萝蜜甜”。
(17)菠萝蜜本无贵贱、是非、高下,一向就是那个样子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童年向往繁华的心与中年渴望隐遁的心是同一颗心;少年彷徨时四散奔驰的心与中年静定时反观自在的心是同一颗心。心的本色是相同的,只是在时光中浮动而已。菠萝蜜的本色也是相同的',但有时暗香浮动,有时照见五蕴皆空。
(18)吃完菠萝蜜,我开车绕过天母东路,开往阳明山的小路,沿路相思树与松林迎风招展,像极了我们童年的山林,脑海中突然浮现这样的句子:
五月松风,人间无价。
满目青山,菠萝蜜多。
(19)菠萝蜜的香气于是随着松风,环绕了整个山林。
(选自《拈花菩提》,有删改)
【练习】
11. 文中说“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请简要概括文中“彼岸”的具体内容。(4分)
12.文章第(10)段(“在我童年的时候……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从全文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13.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蜜多永在终极之乡”深刻意蕴的理解。(6分)
14.有评论者认为林清玄的作品“在清净欢喜的语言中有着哲理性的禅理思想”,请联系全文,探究本文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风格。(6分)
【参考答案】
11.①对波罗蜜果实甜腻的独特体验;②童年时向往的都市繁华;③中年以前努力追求的“爱情、名利、权位、成功”等诸多美好;④内心渴望的“解脱、永生、自在、净土”等精神境界。(4分,每点1分)
12. ①写童年的我,在菠萝蜜成熟季节的梦想,为下文作者的人生感悟作铺垫;②与上文“到彼岸”、“遥远的彼岸”相照应;③与下文“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靠在窗口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形成对比。(4分,①两分,②③每点1分)
13.①从世俗的角度来看,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②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精神境界的追求才是终极目标。③这既是作者对中年前后人生追求的顿悟,又是对追求人生繁华者的忠告。(6分,每点2分)
14.①语言清净优美,用词简练而含义丰富;②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欢喜与感恩,体现出作者“快乐地活在当下”的文学主张;③作品洋溢着佛学的哲理情怀,作者从自身出发,由自身追寻彼岸的经历悟出人生至理,富有思辨性。(联系文本略)(6分,每点2分)
篇7:林清玄《旅店》练习及答案
①我常常想,生活里的很多记忆像是—个个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着—匹不停向前奔的驿马,每次回头,过去的事物就永远成为离自己而去的小小的旅店,所有的欢乐与悲痛,所有的沉淀与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在那些旅店里,到当天傍晚我们就要投宿另一个旅店了。
②因此,对于古代那些有心思在旅店里题诗的书生,我是敬佩的。然而,他们纵是题了诗,又能真的印证什么呢?
⑧我们把自己摊平在一条道路上,过去的记忆便成为五颜六色的屋舍绵绵穆穆地层延开来。堂皇富丽的楼宇固然鲜明,更教人怀念的是,植在荒山僻地飘着酒香的野店。
④策马人林,看到残冬的苦芩树,寒叶落尽,结于满枝,想起桃花扇哀江南的一折:“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⑤我们的内里不断地酝酿许多感觉,因外在的诱惑而勾引出来。
⑥有一回马蹄走过一枝枯了的凤凰木下,“最长的一日”的一幕电影便浮现出来:一支倒竖的步枪上,斜挂着暗草色的钢盔,一曲低沉的挽歌在晴空中翻扬。那样的'感觉一旦滋长便不再淡去,一直到看到另一种美才止息下来:秋天的泥土散放着成熟的禾稻的香气,山风盈袖,秋阳展颜。
⑦前人有前人的旅店,在我们的马蹄还没有迈步,那些旅店就存在,且永远地存在下去:
⑧有巢氏削木器而图轮圆;
⑨伏羲氏观星象鸟兽之迹而画八卦;
⑩仓颉仰察星斗回曲之势,俯视山川蜿蜒之形,点画结绳为文字;
⑾前人很多美丽的名字被流传下来,写在一本叫做“历史”的书上,愈是最先建立自己旅店的人,愈是散发古老沉厚的馨香。因此,读书是一种冒险,像骑在马上在充满旅店的路上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如果走入司马相如的店,别忘了沽一坛酒;万一走入曹操的店,就当心脑袋!
⑿走入莎士比亚的店,在炉边他会讲很多让人洒泪的故事。哈姆雷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在肃冷的寒夜,北风呼呼,许多军士站在城堡上守卫,使人一开始就有不祥的预感,可是由于莎土比亚用低沉的嗓音和充满诗的语言向我们说这个故事,在凄寒中竟被炉火烤出一种难言的美感。
⒀哈姆雷特有自己的旅店,有自己不可解的道路,策马奔驰,尘土飞扬之处,就注定了他将投宿在刻骨凄凉的地方,他无可奈何地选择丁荒冢作为黄昏的客庙。
⒁哈姆雷特的野店和荆轲的客栈开在一处,我们从那里经过,就感觉到易水的萧萧风冷,荆轲的白衣飘在天际,那样清楚慑人的白颜色,衣袂动处便扬起让人沸腾的悲壮米。那个颜色是理智无法预期的,生命是一种赌注,赌天下苍生。
⒂山脚坠毁,选择高岗;荆轲选择白颜色陪葬自己的死,只因为白色是素净的颜色,阳光的颜色,最宜于染鲜血的颜色。人的风骨愈在面对危难和死亡愈能显现,我们走在血迹斑斑的路上,一路上都散放着先人侠骨的香气。
⒃即使像岳武穆那样铁铮铮的汉子、生活中充满了凄美、悲壮和狂歌,也不禁要感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马上弄笔之际,感知自己未来的历史命运,他也作了无可如何的选择——把金牌一道道纳入怀中,仰首天地,映现出满天满江的红霞。
⒄许多记忆写在旅店里,也有许多记忆在路上被遗失,我们往往没有时间或心思静下来欣赏两旁的风景,“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明月归”,再回首便是山水千里、两岸猿声的路上,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在马上在风尘迢迢,各形各色的旅店中选择呢?就把住马鞍吧!碧绿的草原上,我不停地奔向一轮不落的朝阳之下的原始的纯朴和亲情活在每一个山岗的野店里,鸟呜、花开、鹰扬、大地醒转。
⒅此际,我在马上,回首后顾,三十功名和八千里路的日月风尘,在一刹间都远去了,留下一种不可言说的美。
【练习题】
1.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2.第(1)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3.第09段作者用那些手法来表现人的风骨?
4.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因旅店给人驻足止息和温暖而把人生中温馨的记忆与过往比作旅店。
B.作者“策马入林”,写了自己一次冬末之游的独特回忆。
C.第④段引用《桃花扇》中的句子,其寥落凄美的意境为丈聿增添了一份冷韵。
D.作者对前人旅店的观览表现了他对历史上那些留下丈化瑰宝的先人的景仰。
E.“莎士比亚的店”因其悲剧艺术而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享受。
F.文末两段意味深长又苍凉伤感,时空的纵横也给读者以联想、想象的空间。
5.全文以“旅店”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人说“好的散丈并不在乎写了什么,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本文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都唤起了我们的一些思绪,请对两文主旨的现实意义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1.结构上启下,内容上圈定下文写作的重心
2.及早将记忆和过往沉淀为一种文化,才能留下人生最美好的财富
3.类比,用山鹰择高岗而坠表现荆轲的决绝壮烈;借代,以血迹斑斑凸现他的侠气英豪。
4.C E
5.强调人生漫漫,必将会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滋味。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旅店。寻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才可以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6.《胡同文化》唤醒我们对于城市在历史的进程中其文化的演进的思考;唤醒我们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的深切反思。
篇8:《雪的面目》阅读理解及答案
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冰淇淋一样。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砂子一样。
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他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言语是无法表白的,对于没有看过雪的人,我们很难让他知道雪。像雪这种可看的、有形象的事物都无法明明白白地讲,那么,对于无声无色、没有形象、不可捕捉的心念,如何能够清楚地表达呢?“
我们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
我们要听黄莺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莺的树下。
我们要闻夜来香的清气,只有夜晚走到有花的庭院。
那些写着最热烈优美的情书的,不一定是最爱我们的人;那些陪我们喝酒吃肉搭肩拍胸的,不一定是真朋友;那些嘴里说着仁义道德的,不一定有人格的馨香;那些签了约的'字据呀,也有背弃与撕毁的时候!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
那么,让我们保持适度的沉默吧!在人群中,静观谛听,在独处的时候,保持灵敏。
就像我们站在雪中,什么也不必说,就知道雪了。
在雪中清醒的孤独,总比在人群中热闹的寂寞与迷惑要好些。
雪,冷而清明,纯净优美,念念不住,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
1、文章列举一位小学老师教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这个例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根据文章内容,用括号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3、文中第十三自然段列举那些人的表现,意在说明什么?
4、这篇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5、“雪,冷而清明,纯净优美,念念不住,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林清玄《雪的面目》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0.《井绳》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