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舜传原文及其翻译
“小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黄祖舜传原文及其翻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黄祖舜传原文及其翻译,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祖莹传原文和翻译
祖莹传原文和翻译
祖莹传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老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注释】①遒:qiú,遒县。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④属:写,撰著。⑤才器:才气。⑥及:比得上。⑦严毅:要求严格。
翻译: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
祖莹,字员珍是范阳道人。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把其中的内容都讲解了。学生们都聚集来听,莹在夜里读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生徒悉集 (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
译文:
18.本文主要表现了祖莹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6.(2分)(1)全,都 (2)凭借
《祖莹偷读》阅读答案 祖莹,字无珍,范阳遒人也阅读答案
17.(2分)他经常偷偷地在灰中藏着火种,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火种读书,用他的衣服被子遮盖窗户,害怕漏光。
18.(3分)天资聪慧、读书勤奋。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篇2:宋史黄祖舜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宋史黄祖舜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祖舜,福州福清人。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权守尚书屯田员外郎,徙吏部员外郎,出通判泉州。将行,言:“抱道怀德之士,不应书干禄,老于韦布。乞自科举外,有学行修明、孝友纯笃者,县荐之州,州延之庠序,以表率多士;其卓行尤异者,州以名闻,是亦乡举里选之意。”下其奏礼部,遂留为仓部郎中,迁右司郎中、权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司兼侍讲。进《论语讲义》,上命金安节校勘,安节言其书词义明粹,乃令国子监板行。荐李宝勇足以冠军,智足以料敌,诏以宝为带御器械。
兼权给事中。张浚薨,其家奏留使臣五十余人理资任,祖舜言:“武臣守阙者数年,今素食无代,坐进崇秩,曷以劝功?乞为之限制。”遂诏勋臣家兵校留五之一。户部奏以官田授汰去使臣,祖舜言:“使臣汰者一千六百余人,临安官田仅为亩一千一百,计其请而给田,则不过数十人。”事不行。保义郎梁舜弼、汉弼,邦彦养孙也,并阁门祗候,祖舜言:“阁门不可以恩泽补迁。”知池州刘尧仁升右文殿修撰,知新州韩彦直升秘阁修撰,祖舜言:“修撰本以待文学,不可幸得。”故资政殿学士杨愿家乞遗表恩,祖舜言:“愿阴济秦桧,中伤善类。”皆寝其命。秦熺卒,赠太傅,祖舜言:“熺预其父桧谋议,今不宜赠帝傅之秩。”追夺之。
迁同知枢密院事。金主亮犯淮,刘汜败,王权走,上将诛权以厉其余,祖舜言:“权罪当诛,汜不容贷。刘锜有大功,闻其病已殆,权、汜诛,锜必愧忿以死,是国家一败兵而杀三将,得无快于敌乎?”上嘉纳。薨于官,谥庄定。
(节选自《宋史·黄祖舜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B. 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C. 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D. 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黄祖舜认为州县应该选拔举荐守道德讲仁义的读书人,其中品行特别优秀的,还要把姓名报于朝廷。
B. 黄祖舜曾兼任侍讲,向朝廷进献《论语讲义》一书,受到好评,皇帝还让国子监刻板发行。
C. 黄祖舜代理给事中一 职时,多次制止了权贵家族之人如张浚家人、梁邦彦养孙等向朝廷提出的不合理请求。
D. 金主完颜亮南侵,刘汜兵败,王权逃跑,皇帝要诛杀王权以儆效尤,黄祖舜制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武臣守阙者数年,今素食无代,坐进崇秩,曷以劝功?(5分)
(2) 熺预其父桧谋议,今不宜赠帝傅之秩。(5分)
答案:
4、【答案】D
【解析】关键在于“登进士第”的`固定搭配,以及“言”字后面属于直接引语,所以后面断开。
5、【答案】C
【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6、【答案】C
【解析】文中梁邦彦家并未有什么不合理请求。另外黄祖舜只是进言朝廷,而未有“制止”请求的行为。
7、(1) 译文:武将等候补缺好几年,如今白吃饭的官员又没有被替换,平白地被提升为高官,用什么来勉励众人建功立业呢?
【解析】: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字“守阙”、“素食”、“崇秩”、“以曷”4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译文:秦熺参与他父亲秦桧的阴谋计划,现在不适宜追赠他皇帝老师的官职。
【解析】: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字“预”、“谋议”、“赠”、“秩”4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
【全文翻译】黄祖舜,福州福清人。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至军器监丞。入朝应对,进言说:“县令的任免权交付给铨选部门,只根据资历,为何不委托给郡守,可以淘汰那些特别坏的人。”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对。
黄祖舜代理充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后调任吏部员外郎,离京去泉州做通判。将要出行,进言说:“那些守道德讲仁义的读书人,不响应诏书求取俸禄,到老未仕。请求在科举以外,如有学问和品行优秀光明,孝顺亲长友爱兄弟至纯至善的人,由县举荐到州,州郡延请他们到学校,来给众多的读书人做出表率;其中品行特别优异的人,州郡把姓名报知皇上,这也是由乡里考察推选的意思。”皇帝将他的奏章下发到礼部,就留他在朝廷任仓部郎中,后又升迁为右司郎中、代理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司兼侍讲。黄祖舜向朝廷进献《论语讲义》,皇帝命令金安节校对,安节评价这本书明晰精粹,于是皇帝就让国子监刻板发行。黄祖舜推荐李宝,言其智勇双全,皇帝下诏任命李宝为带御器械。
黄祖舜兼代理给事中。张浚病逝,他的家人奏请留下五十多个使臣打理家产,黄祖舜说:“武将充当空缺职务官好几年,如今白吃饭的官员又没有人被替换,平白地被提升为高官,用什么来勉励众人建功立业呢?”请求限制张家。皇帝于是下诏功臣家的士兵保留五分之一。户部奏请把官田授予淘汰的使臣,祖舜说:“淘汰的使臣一千六百多人,临安官田仅为一千一百亩,计算他们的请求来分给他们官田,不超过几十人能得到田地。”此事没能施行。保义郎梁舜弼、梁汉弼,是梁邦彦的养孙,都被封为阁门祗候,黄祖舜说:“阁门官不可以因为恩泽补迁。”池州知府刘尧仁升任右文殿修撰,新州知府韩彦直升为秘阁修撰,祖舜言:“修撰的官职本是给为文学之士准备的,不可凭皇帝宠幸得到。”已故的资政殿学士杨愿家乞求遗表之恩,黄祖舜说:“杨愿暗地里帮助秦桧,污蔑伤害好人。”最终没有发表这些诏命。秦熺死,追赠太傅,黄祖舜说:“秦熺参与他父亲秦桧的阴谋计划,现在不适宜追赠他皇帝老师的官职。”朝廷夺回追赠的官职。
黄祖舜升迁知枢密院事,金主完颜亮侵犯淮水,刘汜兵败,王权逃跑,皇帝将要诛杀王权来警示其他人,黄祖舜说:“王权论罪理应诛杀,刘汜也不容宽恕。刘锜有大功,听说他的病已严重,诛杀王权、刘汜,刘锜必愧疚愤恨而死,国家打了一次败仗而三将皆死,这难道不是使敌人高兴吗?”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黄祖舜在官位上去世,谥号为庄定。
篇3:宋史黄祖舜传阅读题含答案
黄祖舜,福州福清人。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权守尚书屯田员外郎,徙吏部员外郎,出通判泉州。将行,言:抱道怀德之士,不应书干禄,老于韦布。乞自科举外,有学行修明、孝友纯笃者,县荐之州,州延之庠序,以表率多士;其卓行尤异者,州以名闻,是亦乡举里选之意。下其奏礼部,遂留为仓部郎中,迁右司郎中、权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司兼侍讲。进《论语讲义》,上命金安节校勘,安节言其书词义明粹,乃令国子监板行。荐李宝勇足以冠军,智足以料敌,诏以宝为带御器械。
兼权给事中。张浚薨,其家奏留使臣五十余人理资任,祖舜言:武臣守阙者数年,今素食无代,坐进崇秩,曷以劝功?乞为之限制。遂诏勋臣家兵校留五之一。户部奏以官田授汰去使臣,祖舜言:使臣汰者一千六百余人,临安官田仅为亩一千一百,计其请而给田,则不过数十人。事不行。保义郎梁舜弼、汉弼,邦彦养孙也,并阁门祗候,祖舜言:阁门不可以恩泽补迁。知池州刘尧仁升右文殿修撰,知新州韩彦直升秘阁修撰,祖舜言:修撰本以待文学,不可幸得。故资政殿学士杨愿家乞遗表恩,祖舜言:愿阴济秦桧,中伤善类。皆寝其命。秦熺卒,赠太傅,祖舜言:熺预其父桧谋议,今不宜赠帝傅之秩。追夺之。
迁同知枢密院事。金主亮犯淮,刘汜败,王权走,上将诛权以厉其余,祖舜言:权罪当诛,汜不容贷。刘锜有大功,闻其病已殆,权、汜诛,锜必愧忿以死,是国家一败兵而杀三将,得无快于敌乎?上嘉纳。薨于官,谥庄定。
篇4:宋史黄祖舜传阅读题含答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B.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C.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D.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祖舜认为州县应该选拔举荐守道德讲仁义的读书人,其中品行特别优秀的,还要把姓名报于朝廷。
B.黄祖舜曾兼任侍讲,向朝廷进献《论语讲义》一书,受到好评,皇帝还让国子监刻板发行。
C.黄祖舜代理给事中一职时,多次制止了权贵家族之人如张浚家人、梁邦彦养孙等向朝廷提出的不合理请求。
D.金主完颜亮南侵,刘汜兵败,王权逃跑,皇帝要诛杀王权以儆效尤,黄祖舜制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臣守阙者数年,今素食无代,坐进崇秩,曷以劝功?(5分)
(2)熺预其父桧谋议,今不宜赠帝傅之秩。(5分)
参考答案
4、【答案】D【解析】关键在于登进士第的固定搭配,以及言字后面属于直接引语,所以后面断开。
5、【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6、【答案】C【解析】文中梁邦彦家并未有什么不合理请求。另外黄祖舜只是进言朝廷,而未有制止请求的行为。
7、(1) 译文:武将等候补缺好几年,如今白吃饭的官员又没有被替换,平白地被提升为高官,用什么来勉励众人建功立业呢?
【解析】: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字守阙、素食、崇秩、以曷4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译文:秦熺参与他父亲秦桧的阴谋计划,现在不适宜追赠他皇帝老师的官职。
【解析】: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字预、谋议、赠、秩4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
【全文翻译】
黄祖舜,福州福清人。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至军器监丞。入朝应对,进言说:县令的任免权交付给铨选部门,只根据资历,为何不委托给郡守,可以淘汰那些特别坏的人。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对。
黄祖舜代理充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后调任吏部员外郎,离京去泉州做通判。将要出行,进言说:那些守道德讲仁义的读书人,不响应诏书求取俸禄,到老未仕。请求在科举以外,如有学问和品行优秀光明,孝顺亲长友爱兄弟至纯至善的人,由县举荐到州,州郡延请他们到学校,来给众多的`读书人做出表率;其中品行特别优异的人,州郡把姓名报知皇上,这也是由乡里考察推选的意思。皇帝将他的奏章下发到礼部,就留他在朝廷任仓部郎中,后又升迁为右司郎中、代理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司兼侍讲。黄祖舜向朝廷进献《论语讲义》,皇帝命令金安节校对,安节评价这本书明晰精粹,于是皇帝就让国子监刻板发行。黄祖舜推荐李宝,言其智勇双全,皇帝下诏任命李宝为带御器械。
黄祖舜兼代理给事中。张浚病逝,他的家人奏请留下五十多个使臣打理家产,黄祖舜说:武将充当空缺职务官好几年,如今白吃饭的官员又没有人被替换,平白地被提升为高官,用什么来勉励众人建功立业呢?请求限制张家。皇帝于是下诏功臣家的士兵保留五分之一。户部奏请把官田授予淘汰的使臣,祖舜说:淘汰的使臣一千六百多人,临安官田仅为一千一百亩,计算他们的请求来分给他们官田,不超过几十人能得到田地。此事没能施行。保义郎梁舜弼、梁汉弼,是梁邦彦的养孙,都被封为阁门祗候,黄祖舜说:阁门官不可以因为恩泽补迁。池州知府刘尧仁升任右文殿修撰,新州知府韩彦直升为秘阁修撰,祖舜言:修撰的官职本是给为文学之士准备的,不可凭皇帝宠幸得到。已故的资政殿学士杨愿家乞求遗表之恩,黄祖舜说:杨愿暗地里帮助秦桧,污蔑伤害好人。最终没有发表这些诏命。秦熺死,追赠太傅,黄祖舜说:秦熺参与他父亲秦桧的阴谋计划,现在不适宜追赠他皇帝老师的官职。朝廷夺回追赠的官职。
黄祖舜升迁知枢密院事,金主完颜亮侵犯淮水,刘汜兵败,王权逃跑,皇帝将要诛杀王权来警示其他人,黄祖舜说:王权论罪理应诛杀,刘汜也不容宽恕。刘锜有大功,听说他的病已严重,诛杀王权、刘汜,刘锜必愧疚愤恨而死,国家打了一次败仗而三将皆死,这难道不是使敌人高兴吗?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黄祖舜在官位上去世,谥号为庄定。
篇5:黄孝子传原文及翻译
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讳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諓諓 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孝子少饥饿,面黄而体瘠小,族人呼为“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绣字华伯,孝子之族子,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华伯妻朱氏,每制衣必三袭,令兄弟均平,曰:“二叔无室,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叔某亡,妻有遗子,抚受之如己出。然华伯,人见之以为市人也。
赞曰: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考其终,皆有以自达。由是言之,士之独行而忧寡和者,视此可愧也!
篇6:黄孝子传原文及翻译
归家的两个孝子,我已把他俩写进家谱了,由地他们品行高尚但身份低贱,只有他们的宗族、亲属了解他们,因此我想写一篇文章来让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
其中一个孝子名钺,字汝威。早年丧母,父亲另外娶了后妻,生了儿子,孝子从此失去父爱。父亲打孝子,后母时常找来大棍子给父亲,说:“不要空手打他,伤耗你的力气。”家中贫困,粮食不够吃,饭快做熟了,后母便谗毁罪过孝子,父亲大怒,把孝子赶走,因此后母和自己的儿子能够吃得很饱。孝子多次饿得精疲力尽,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父母一起说:“有儿子不呆在家中,到外边作贼去了吗?”又拿棍子打他,屡次被打得快要死了。
正当孝子依恋在门外,想进门却又不敢,低着头偷偷落泪时,邻居们没有不怜悯他的.。父亲死后,后母只跟自己的的儿子能够吃得很饱。孝子多次饿得精疲力尽,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父母一起说:“有儿子不呆在家中,到外边作贼去了吗?”又拿棍子打他,屡次被打得快要死了。
正当孝子依恋在门外,想进门却又不敢,低着头偷偷落泪时,邻居们没有不怜悯他的。父亲死后,后母只跟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把孝子排斥在外不见他。因此孝子便在集市中贩卖食盐,时常私下照顾他的弟弟,询问后母饮食情况,把甘鲜果品送给她。正德庚午年(公元15)出现大饥荒,后母自己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回到家中,哭泣着奉迎她,后母内心羞愧,终于被孝子的诚心所感动,跟着孝子过活。孝子得到食物,先给后母和弟弟,而自己面有饥色,弟弟不久死了,后母一辈子过得很快活。孝子小时候忍饥挨饿,面色发黄并且身体瘦小,同族的人叫他“菜大人”。嘉靖壬辰年(公元1532年),孝子归钺无病而死。孝子既已年老快要死了,还是始终不谈他后母虐待自己的事。
另一个孝子名绣,字华伯,是孝子归钺的同族兄弟的儿子,也贩卖食盐来侍奉母亲,不久又坐在集市店铺中卖麻。他与弟弟归纹、归纬十分友爱。归纬因事被拘捕,华伯尽全力营救。归纬又不自我约束,又多次犯罪。华伯转卖东西获得的收入,总计时常终年没有其他事故,仅仅能够供给粗恶的饮食,一经官吏狱卒过门勒索,家中便会出现亏损,华伯始终没有怒色。华伯的妻子朱氏,每次缝制衣服一定要做三套,让哥仨平均一人一套,而且对华伯说道:“二小叔子没有妻室,怎么能让您一个人独自穿完好干净的衣服呢?”小叔子某某死了,他的妻子有个遗腹子,朱氏抚爱这个孩子,就好似是自己亲生的一样。但是华伯这个人,人们见到他还认为他是普通的买卖人。
赞叹道:这两个孝子出没于市贩之间,一生没有读过诗书,却能够用完美高尚的品德在没有人的地方整饰自己,遭遇困难,没有固定的产业来扶助自己,却不困辱,这也很不容易了!华伯夫妻是那样的和谐,汝威最终改变了凶悍之人,他俩都有好的品行用来使自己做到善终。由此看来,士人中那些不随俗沉浮却担心和者少的人,看到这两个孝子的事迹应该感到惭愧。
篇7:《宋书吕祖谦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吕祖谦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吕祖谦字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也。自其祖始居婺州。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游,既又友张械、朱熹,讲索益精。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教。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之士争趋之。除太学博士,时中都官待次者例补外,添差教授严州,寻复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轮对,勉孝宗留意圣学。且言:恢复大事也,规模当定,方略当审。陛下方广揽豪杰,共集事功,臣愿精加考察,使之确指经画之实,孰为先后,使尝试侥幸之说,不敢陈于前,然后与一二大臣定成算而次第行之,则大义可伸,大业可复矣。”召试馆职。先是,召试者率从学士院求问目,独祖谦不然,而其文特典美。尝读陆九渊文喜之,而未识其人。考试礼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陆之文也。”揭示,果九渊,人服其精鉴。父忧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迁著作郎,以末疾请祠归。诏除直秘阁。时方重职名,非有功不除,中书舍人陈骙驳之,孝宗批旨云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骙不得已草制寻主管冲佑观。明年,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卒,年四十五。谥曰成。祖谦学以关、洛【注】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少卞急,一日,诵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忽觉平时忿惶涣然冰释。朱熹尝言:“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譬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考定《古周易》《书说》,皆行于世。晚年会友之地曰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郡人即而祠之。
【注】关、洛,宋代理学的两个学派。关学指以张载为首的学派,因张氏讲学于关中雨得名;洛学指二程为首的.学派,因二程为洛阳人而得名。
译文:
吕祖谦,字伯恭,是尚书右丞吕好问的孙子。从他祖父时候起,其家便居住在婺州。祖谦学问来自家庭,熟悉传统文献。成人后,吕祖谦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等人交往密切。并与张械、朱熹等理学名流成为好友,并一起探讨,学问做得既深又细。起初,吕祖谦受父荫进入仕途,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遂调南外宗教,服母丧期间,吕祖谦住在明招山上,由于他有名声,所以四方名士、学子都前去向他求教、问学。不久,吕祖谦被授为太学博士,当时中都官在等待引见皇上、正式赴任前按规定补外,遂以添差官的身份教授严州,旋又被朝廷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在任职期间,他曾建议……并说:“要恢复大业,应当定规模,审方略。陛下正广揽豪杰,共同积累成绩,我愿精加考察,将政策方略拟定好,并分清主次,排定先后,使那些侥幸之言无立足之地,然后与一、二位大臣商定后按顺序颁布实行。这样一来,就可伸大义,复大业了。”吕祖谦被召试馆职。召试前,许多人到学士院打听题目,独吕祖谦不这样做,但召试结果,吕祖谦的文章特别典雅优美。吕祖谦曾经读过陆九渊的文章,且非常喜欢,但并不认识这位后生,在负责礼部考试的时候,吕祖谦阅鉴一份答卷后说:“这肯定是江西小陆的文章。”揭开弥封一看,果如其言。人们因此都叹服吕祖谦有精湛的鉴别才能。父亲死后,守孝期满,主管台州崇道观。吕祖谦升著作郎后,因病请辞归。吕祖谦受诏升直秘书阁。当时很重职名,不是有功之人不能升任,所以中书舍人陈揆不同意起草诏书。孝宗批旨说:“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之书,取舍精当,有益治道,因此特受朕之器重,应当马上起草任命诏书。”陈揆不得已照办。不久,吕祖谦主管冲佑观。又过一年,升为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去世,终年四十五岁,谥号“成”。吕祖谦把关洛之学作为师法的学问,能多方查考典籍,学问广博无边(学问看不到边际)。平生心平气和,不标新立异,一时间,许多杰出人士皆对其心悦诚服。小时候,性情较为急躁,有一天,当谈到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时,忽然觉得平时那种急躁之情消失了。朱熹为此曾说:“如果能像吕祖谦那样学习,就能改变自己的气质之性。”吕祖谦所追求的是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这道理行事,患病后,其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其居家之政,可成为后世楷模。但他考定《古周易》、《书说》等,皆流传于世。吕祖谦晚年会友之地称为“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去世后,郡人于此为他建了祠堂。
篇8:《宋史·黄干传》原文与翻译
《宋史·黄干传》原文与翻译
原文:
黄干,宇直卿,福州闽县人。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于也。”因命受业朱熹。千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遵以其子妻干。宁宗即位,熹命干率表,补将仕郎。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熹病革,以深衣①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所至重痒序,先救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祜观。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挟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豐豐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奉郎,谥文肃。
(选自《宋史·黄干传》)
【注】①深衣:指古代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这种衣上衣和下裳相连,被体深邃,故名之。
译文: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黄干去拜见清江的刘清之,刘清之认为他很奇异,说:“你是将来会成大器的人,当下的学问不是你研治的对象。”于是让他师事朱熹。黄干家的家法很严,于是把这个话告诉他自己的母亲,当天就出发了。当时天正下大雪,来到朱熹住所适逢朱熹外出了,于是黄干在客栈留宿,寝卧和起身都在一张榻上,两个月没有脱衣服,这时朱熹才回来。黄干自从见到朱熹后,晚上不再设置床榻(而卧),不再宽衣解带,稍有疲倦就略坐一会儿,有时一靠墙就到了天亮。朱熹告诉别人说:“黄直卿意志坚定致思刻苦,与他相处,很有好处。”后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黄干。宋宁宗即位后,朱熹让黄干进献奏表,补任将仕郎。黄干遭逢母丧,跟从他在墓地庐舍讲论的人很多。朱熹病重时,把自己平日所穿的深衣和撰写的著作交给黄干,亲笔写信和黄干诀别说:“我的道的依托都在这里,我没有遗憾了。”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抚州知州高商老征用黄干担任临川县令,当年天旱,他极力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改任新淦知县,官吏百姓平常知道他临川县的政绩,都感到高兴,(所以)不用命令政令就得以施行。黄干所到之地都重视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面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的.士人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先生的祠庙。托病自请充任祠禄官,主管武夷冲佑观。不久黄干被起任为安庆府知府,到任的时候,金人攻破光山县,沿边境多有警报。于是黄干上书奏请朝廷,修筑安庆城池来(提前)准备好作战或防守,没有等到回复,当天就动工兴建。城池筑成,恰逢上元日张灯,人士百姓扶老携幼,往来不断。有个老婆婆有一百岁了,两个儿子用轿子抬着她,几位孙子(在后面)跟随她,到府衙表达感谢。黄干以礼相待(或用礼仪接待他们),命备好酒肉(招待他们),又用金帛酬劳他们。老婆婆说:“我老婆婆来,是为了全郡的百姓道谢罢了,知府的赏赐不是我所希望的。”她没有接受就离开了。两年以后,金人攻破黄州沙窝各个关隘,淮东、淮西都受到震动,唯独安庆(凭依城墙之险)安定如旧。接着大雨下了一个多月,巨大的洪水突然(或骤然)到来,但安庆城却安然屹立没有忧患。百姓都感激黄干,互相对对方说:“不被敌寇摧残,不被洪水淹没,让你活下来的是黄老父啊。”后来同僚忌恨他,他就回归乡里,弟子一天比一天多,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纷纷前来,他编订礼文、著述书籍,白天没有闲暇,(就利用)晚上和他们讲述经学义理,孜孜不倦,(因人多)就借邻近的寺舍让弟子们居住,早晚来往不断,质疑请教像朱熹在世时一样。黄干去世几年后,因为门人请求赐给黄干谥号,朝廷又特地追赠他为朝奉郎,赐谥号“文肃”。
篇9:《南史·黄宪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南史·黄宪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祖膺期,晋太中大夫。父虔之,宋乐安令。麟士幼而俊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宾散,言无所遗失。岳抚其肩曰:“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尝为人作竹误伤手,便流泪而还。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尝谓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黄叔度①之流也,岂可澄清淆浊邪?汝师之。”麟士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请麟士入郡。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曰:“必欲饰浑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升明末,太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卒于家,年八十五。(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六》,略有改动)
【注】①黄叔度:名宪,东汉著名贤士。《汉书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译文: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祖父沈膺期,是晋太中年间的大夫。父亲沈虔之,是宋乐安县令。沈麟士年幼时便聪慧出众,七岁那年,听到叔父沈岳谈论道家学说。客人散去后,沈麟士能毫无遗漏地复述一遍。沈岳抚摸着他的肩膀说:“如果我们家能够诗书相继的话,大概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等到长大,他广泛通晓经书历史,具有高尚的志趣。父母去世,服丧期间竭尽礼节。丧期结束,每到父母的忌日总是十几天流泪不止。平日甘于清贫,一边编制竹帘,一边诵读诗书,口诵、手织不停息,乡里称他为“织帘先生”。曾经给人制作竹帘不小心伤了手,便流着眼泪回家。一起做工的人说:“这点伤不会有什么伤害,何至于落泪?”他回答说:“这伤本来不痛,只是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一时感慨因而悲伤罢了。”曾经在路上行走时,邻居错认了他穿的鞋,沈麟士问:“这是你的鞋吗?”就赤着脚走回家。后来邻居找到了自己的鞋,便将之前那双鞋送还给他,沈麟士说:“这不是你的鞋吗?”笑着收下了。
宋元嘉末年,文帝命令仆射何尚之抄写五经,寻求举荐学士,县里便让沈麟士来应选。不得已来到都城,何尚之密切地和他交往,曾经对自己的儿子何偃说:“山野中本来就多有奇士,沈麟士是像黄叔度一样的人,度量弘阔。你应当拜他为师。”沈麟士曾经苦于没有书读,这时便游学都下,遍览四部书籍,于是感慨道:“古人又是怎样的人啊!”不久,称病还乡,不与别人交往。抚养兄长遗孤,义名在乡里著称。
有人劝他去做官,他回答说:“我确实没能达到节操高尚、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为什么不一天天地减少欲望呢?”于是写下《玄散赋》来和世俗断绝交往。太守孔山士征召他,没有应召。同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看望他,沈麟士未曾回拜。隐居在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跟他学习的学生数十百人,各自营建房屋,靠着他住,当时的人编成谚语说:“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沈麟士看重陆机的`《连珠》,每每给学生讲解。征北的张永做吴兴太守,请麟士到郡中。麟士听说郡后堂有秀丽的山水,就想观赏一下,于是前往那里停留了几个月。张永想请他担任功曹,沈麟士说:“如果您一定让我为官,那么我虽不聪明,也请让我追求高尚的义节,宁愿跳东海而死,也不忍受这样的责罚。”张永这才不再邀请。升明末年,太守王奂,永明年间,中书郎沈约都上奏表举荐他,被征召时他都没有去就任。
沈麟士没有什么名利追求,把专心治学作为最重要的事,经常靠在素几上弹奏素琴,不弹奏今乐。背柴汲水,生活穷困。一直到老坚守节操,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依然耳聪目明,用旧纸反面抄写,在灯下用小字书写,又写成二三千卷,盛满几十个箱子。当时人认为这是他涵养本性、清静无为才做到的。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时被征召,又没有就任。二年,死在家中,享年八十五岁。
篇10:《明史黄佐传》的原文及翻译
《明史黄佐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黄佐,字才伯,香山人。祖瑜,长乐知县,以学行闻。景泰七年举于乡,入成均,与天下士讲肄,为文章必授经术,证时务,人尽逊谓弗如也。天顺癸未,疏正身正家六事,凡数千言。上之,触权贵,将得罪,赖礼部尚书王翱、户部侍郎薛远救之,瑜是誉日章。
正德中,佐举乡试第一。世宗嗣位,始成进士,选庶吉士。嘉靖初,授编修,陈初政要务,又请修举新政,疏皆留中。寻省亲归,便道谒王守仁,与论知行合一之旨,数相辨难,守仁亦称其直谅。还朝,会出诸翰林为外僚,除江西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闻母病,引疾乞休,不俟报竟去,下巡抚林富逮问。富言佐诚有罪,第为亲受过,于情可原,乃令致仕。家居九年,简宫僚,命以编修兼司谏,寻进侍读,掌南京翰林院。召为右谕德,擢南京国子祭酒。母忧除服,起少詹事。谒大学士夏言,与论河套事不合。会吏部缺左侍郎,所司推礼部右侍郎崔桐及佐。给事中徐霈、御史艾朴言:“桐与左侍郎许成名竞进至相诟詈而佐及同官王用宾亦争觊望惟恐或先之宜皆止勿用。”言从中主之,遂皆赐罢。
佐弟子多以行业自饬,而梁有誉、欧大任、黎民表诗名最著。欧大任,字桢伯,顺德人。由岁贡生历官南京工部郎中,年八十而终。黎民表,字惟敬,从化人,御史贯子也。举乡试,久不第,授翰林孔目,迁吏部司务。执政知其能文,用为制敕房中书,供事内阁,加官至参议。
佐学以程朱为宗,惟理气之说,独持一论。平生撰述至二百六十余卷。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年七十七卒。穆宗诏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选自《明史黄佐传》)
译文:
黄佐,字才伯,香山人。祖父黄瑜,曾任长乐知县,以其学问、德行闻名于世。景泰七年,乡试中举,进入成均馆,与天下读书人论道,写文章必定传播经术,判断时务,大家都认为不如他。天顺癸未年,向朝廷上疏正身正家六件事,共几千字。奏章献给皇上,触怒权贵,即将获罪,幸亏礼部尚书王翱、户部侍郎薛远救了他,黄瑜的声誉一天比一天显扬。
黄佐于正德年间乡试第一名,至世宗即位后才举进士,选为庶吉士。嘉靖初授编修,陈奏世宗即位后应进行的`重要政务,又建议实行新政,这些奏章均被扣留下来未进呈皇帝。不久,省亲回家,便道拜见王守仁,与他谈知行合一的学术理论,相互辩驳,守仁也认为佐耿直信实。还朝恰逢朝廷要将诸翰林调出京,在外任职,于是佐调任江西佥事,很快又任广西督学。闻母病,请求退休,不等朝廷批准就走了,朝廷将他交巡抚林富问罪。林富认为,佐擅自离职确实有罪,但这是为亲受过,情有可原,不必判罪,只是令他退休。
黄佐在家住了九年,又起任为朝廷官员,命为编修兼司谏。不久进升侍读,掌管南京翰林院。后召回北京为右谕德,又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母亲去世,他服孝期满,起任少詹事。拜见大学士夏言,与他讨论河套的事,两人意见不合。正逢吏部左侍郎缺任,有人推举黄佐及礼部右侍郎崔桐。给事中徐霈、御史艾朴都认为“:桐与左侍郎许成名竞争该职位,以至于相互辱骂;而黄佐与同官王用宾也争想谋此职位,唯恐对方占先;最好都不任用。”夏言居中决定:都不任用。
王佐的弟子大多以德行功业自我鞭策,而梁有誉、欧大任、黎民表等人的诗歌名声最响。欧大任,字桢伯,顺德人。凭借岁贡生的身份历任南京工部郎中,八十岁去世。黎民表,字惟敬,从化人,御史贯的儿子。乡试中举后,很久也没中进士,被授为翰林孔目一职,升任吏部司务。当权者知他文采不错,就让他拟写敕书,在内阁做事,升官至参议一职。
佐的学问是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但关于理气之说,独持一论。平生著述有二百六十余卷。其《乐典》一书,自称透露了自然界之奥秘。终年七十七岁。穆宗诏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篇11:《明史黄尊素传》原文及翻译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还曹于汴、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略言:“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事获中止。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受酷刑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节选自《明史黄尊素传》)
翻译:
黄尊素,字真长,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二年(1622),提拔为御史。(黄尊素)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而以愚蠢迟钝的原因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赵秉忠、牛应元都辞职离开了。又多次陈述边防事务,极力指责大将马世龙,违背了枢辅(掌军权的大臣)孙承宗的意愿。此时皇帝即位已有多年,从没有(一次)召见过大臣。黄尊素请求恢复在便殿面对面召见大臣的先例,当面决定国家大事;否则,也可利用讲解经史的空闲,让大臣们面对面商讨可不可以执行。皇帝没有采纳。
天启四年(1624)三月初一,京师三次(或“多次”)发生地震,正好皇帝身体欠佳,人心惶恐担忧不可终日。黄尊素极力陈述政策的十大过失,最后说:“陛下厌恶鄙视言官,使人人心中怀有顾忌,掌权者对国家安危的关键昏昧不清,误国者对于失败的局面多方掩饰。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不肖之人,反而像仇敌(或对待仇敌)一样厌恶刚毅正直的人,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奏疏递入,魏忠贤大怒,图谋将他处以廷杖的刑罚。韩爌大力营救,于是遭到被剥夺一年俸禄的处罚。不久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下旨责备,黄尊素很愤怒,接着上疏直言。大意说:“陛下自登基以来,公卿台谏一个接一个地被罢免回家,使得在位的人没有坚定的志向。现在魏忠贤违法的情况,朝廷大臣已揭露无余。陛下如果不早做决断,(那么)当他的情形暴露,势力陷入困境(后),(他)还会有什么顾虑呢?”魏忠贤看到奏疏更加恨他。八月,河南进贡玉玺。魏忠贤想大操大办这件事(来迎合皇上),命令(让进贡的玉玺)从大明门进入京城,举行(盛大的)接受玉玺的礼仪,(并让)百官奏表祝贺。黄尊素上奏说:“本朝弘治年间,陕西进献玉玺,只是命令(陕西把玉玺)进献给朝廷,只给了五两黄金作赏钱。这是祖宗的先例,应该依此办理。”这事就这样中止了。
黄尊素正直敢言,尤其有深识远虑。杨涟将要(密谋)攻击魏忠贤,魏大中(把这个计划)告诉了黄尊素,黄尊素说:“(要)清除皇帝身边的人,必需有内援(才可成功)。杨公有这样的人吗?一旦攻击不能成功,我们这些人将会连命都没有了。”黄尊素委婉暗示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受到迫害。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被黄尊素从中化解,非常忌恨(他)。魏忠贤的党羽也认为黄尊素智慧多谋,想杀死他。使者来到苏州(后),苏州城外的百姓一同攻击准备逮捕黄尊素的人,负责逮捕黄尊素的人把逮捕证遗失了,不敢到苏州城来。黄尊素听说这个情况,立即穿上囚服到官员那里,自己投身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后来黄尊素)得知狱卒将要谋害自己,(他就)叩谢皇恩,写诗一首,随后受酷刑而死,这时是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初一的(时候),年(仅)四十三岁。(后来到)南明福王时,(黄尊素被)追封谥号为忠端。
[《明史黄尊素传》原文及翻译]
篇12:《宋史·吕祖俭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宋史·吕祖俭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
吕祖俭字子约,金华人,祖谦之弟也。受业祖谦如诸生。监明州仓将上会祖谦卒部法半年不上者为违年祖俭必欲终期丧朝廷从之诏违年者以一年为限自祖俭始。终更赴铨,丞相周必大语尚书尤袤招之,祖俭已调衢州法曹而后往见。潘时经略广东,欲辟为属,祖俭辞。除司农簿,已而乞补外,通判台州。宁宗即位,除太府丞。时韩侂胄浸用事,正言李沐论右相赵汝愚罢之。祖俭奏:“汝愚亦不得无过,然未至如言者所云。”韩侂胄怒曰:“吕寺丞乃预我事邪?”
会祭酒李祥、博士杨简皆上书讼汝愚,沐皆劾罢之。祖俭乃上封事曰:“陛下初政清明,登用忠良,然曾未逾时,朱熹老儒也,有所论列,则亟使之去;彭龟年旧学也,有所论列,亦亟许之去;至于李祥老成笃实,非有偏比,盖众听所共孚者,今又终于斥逐。臣恐自是天下有当言之事,必将相视以为戒,钳口结舌之风一成而未易反,是岂国家之利邪?”
又曰:“今之能言之士,其所难非在于得罪君父,而在忤意权势。臣恐事势浸淫,政归幸门,不在公室。私忧过计,深虑陛下之势孤,而相与维持宗社者浸寡也。”疏既上,束檐待罪。有旨:吕祖俭朋比罔上,安置韶州。祖俭至庐陵,将趋岭,得旨改送吉州。遇赦,量移高安。二年卒,诏令归葬。
祖俭之谪也,朱熹与书曰:“熹以官则高于子约,以上之顾遇恩礼则深于子约,然坐视群小之为,令子约触群小而蹈祸机,其愧叹深矣。”在谪所,读书穷理,卖药以自给。每出,必草履徒步,为逾岭之备。尝言:“因世变有所摧折,失其素履者,固不足言矣;因世变而意气有所加者,亦私心也。”所为文有《大愚集》。(节选自《宋史·吕祖俭传》,有删改) 译文:
吕祖俭字子约,是婺州金华人,吕祖谦的弟弟。(吕祖俭)像其他学生一样跟着哥哥吕祖谦学习。任明州仓监官,将要上任,恰逢哥哥吕祖谦去世。吏部四选注授官员差遣的规定半年不上任的为逾限过犯,吕祖俭决心打算服满为期一年的丧期,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诏官员上任逾限以一年为期限,以吕祖俭开始。
吕祖俭守满一年丧赴铨选,丞相周必大告诉尚书尤袤招用他,吕祖俭已调任衢州法曹而后来前往拜见(尚书尤袤)。潘时正任广东经略使,想要征召吕祖俭为属官,吕祖俭辞谢。后被任命为司农簿,不久以后请求补任外官,通判台州。宁宗(赵扩于1195)即皇帝位,任命吕祖俭为太府丞。当时韩侂胄渐渐当权,正言(官职名,掌对皇帝规谏讽谕)李沐谈论右相赵汝愚并要求罢免他。吕祖俭上奏:“赵汝愚也有过错,但是没有到像议论的'人所讲的那样的地步。”韩侂胄愤怒地说:“吕寺丞难道要干预我的事情吗?”
适逢祭酒李祥、博士杨简都上书为赵汝愚辨冤,李沐都一一弹劾罢免他们。吕祖俭就用袋封缄上书奏事说:“陛下刚登基时政治清明,选拔重用忠良之士。然而未执行多久,朱熹是耆宿儒臣,有所议论,就赶快使他离开朝廷;彭龟年是旧朝学者,有所议论,就赶快答应他离开朝廷;至于李祥阅历多而练达世事、笃敬诚实,没有偏私结党,这是众人所共同信服的,现在又终于被斥责放逐。我恐怕从此天下有应当说的事情,必将会相视以(他们被贬斥)为告诫,闭口不敢进言的风气一旦形成而不容易纠正过来,这难道对国家有利吗?”
又说:“现如今敢于直言之士,他们直言的难处不在于怕得罪君主,而在于怕触犯有权势之人。我担心事态积渐而扩及,政令决策归属于宠臣,不在朝廷。私下担忧太甚,很担心陛下势单力孤,而相与维持国家的人渐少。”奏疏已上呈,吕祖俭在家待罪。有圣旨说:吕祖俭与人勾结欺骗皇帝,贬谪到韶州居住。吕祖俭到达庐陵,将要往岭外,得朝旨改送吉州居住。遇朝廷大赦,酌量移往高安。庆元二年(1196)去世,诏令归葬。
吕祖俭被贬谪,朱熹写信给他说:“我以官职则比子约你高,以皇上顾遏恩礼比子约你重,然而(我)坐视这些小人的行径,让你触犯众小人而招惹祸端,这惭愧与自叹不如太深了(我深感惭愧,太不如你了)。”在谪所,吕祖俭读书穷理,卖药以自给。每次出行,一定穿着草鞋徒步行走,作为过南岭的准备。他曾说:“因为世事变迁对其有所打击折磨,便丧失他一向坚持的人,本来就不值得一提了;因为世事变迁却意志勇气有所增益的,也是出于本心。”所写文章有《大愚集》。
【黄祖舜传原文及其翻译】相关文章:
1.中山狼传原文翻译
2.杜甫传原文翻译
3.汲黯传原文翻译
4.班超传原文及翻译
5.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8.蒋贵传原文及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