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别丢了坎蒂德》的阅读附答案

《别丢了坎蒂德》的阅读附答案

2022-06-17 08:28: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猪猪御用铲屎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别丢了坎蒂德》的阅读附答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别丢了坎蒂德》的阅读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别丢了坎蒂德》的阅读附答案

篇1:别丢了坎蒂德 阅读答案

别丢了坎蒂德 阅读答案

①儿子打来电话,没聊上几句我就急着问他:“坎蒂德怎么样了?他走了吗?”

②儿子笑起来:“妈,你怎么这么惦记他呀?我都嫉妒了。”

③ 儿子在英国剑桥CSR公司工作。刚上班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与他对坐的是一个葡萄牙人,名叫坎蒂德。坎蒂德的工号是12号,年纪不大,尚未娶妻,却是这个公司地道的元老级人物了。公司排前20个工号的只剩了三个人,只有坎蒂德一直没有当官,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感兴趣。“他可牛了!他是全公司员工在技术方面请教的中心,据说他的钱多到可以在伦敦买上几栋楼呢。”儿子说,就是这个很牛的坎蒂德整天穿得叫花子似的,上下班骑一辆破自行车。“他是刻意藏富吧?”我问。儿子说:“我看不像。他的兴趣不在吃穿用度上。”

④当官没兴趣,吃穿用度也不讲究,那这个坎蒂德“情感的出口”究竟在哪里呢?

⑤ 儿子说,坎蒂德是个“超慈悲”、“超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去了一趟养鸡场,看到速成鸡被囚禁在不能转身的笼子里,参观者被告知不可大声讲话,否则这些心脏特别脆弱的鸡就会被当场吓死,回来后,他就开始吃素了。他说,他好可怜那些鸡;他还说,有时候会莫名思念那些鸡,很想去探视它们,却又没有勇气。

⑥三个月前,坎蒂德利用休假回到葡萄牙,投了一笔巨资。儿子让我猜猜他买了什么。我说:“别墅?土地?度假村……”儿子说:“都不是,他买了一片森林。”

⑦休假结束回到公司,坎蒂德每天惦念他的森林。他把森 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他告诉我儿子说,他准备辞职,回家去照顾他的森林。他在英国置办了高档的摄像机、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说是回去后要好好观察研究森林里的各种植物与昆虫。

⑧坎蒂德是在12月2日那天离开剑桥的。临走前,公司的`同事们按惯例为他“凑份子”送行。一笔可观的英镑打到了一张卡上,送到了他的手中。他一拿到那张卡,立刻让我儿子和他一起在网上查找非洲一个救助饥饿儿童的网站,查到后将钱悉数捐了出去。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⑨我多么愿意让儿子一辈子都与这样的人做同事啊!“不要丢了坎蒂德。不管多远,都与他保持联系吧。”我这样嘱咐儿子。

1.文章记叙了坎蒂德的几件小事,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2分)

事件

人物品质

参观养鸡场,回来后改吃素。

悲悯善良 关爱动物

酷爱大自然

将“份子钱”捐给非洲儿童。

2.读第⑧段划线句子,说说坎蒂德收藏那张空卡的原因是什么。(2分)

3.题目“别丢了坎蒂德”有怎样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花巨资购森林,并辞职回去照顾。 乐于慈善 有爱心 (评分:2分。每空1分)

2.参考答案:那张空卡凝聚着他与同事的友谊;能使他能想起做善事的快乐(评分:2分。每点1分)

3.参考答案:一是别丢掉了坎蒂德这个朋友;二是别丢了坎蒂德所具有的那些美德。(评分:4分。每点2分)

篇2:别丢了坎蒂德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别丢了坎蒂德 张丽钧

①儿子打来电话,没聊上几句,我就急着问他:“坎蒂德怎么样了?他走了吗?”

②儿子笑起来:“妈,你怎么这么惦记他呀?我都嫉妒了!”

③儿子在英国剑桥CSR公司工作。刚一上班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与他对坐的是一个葡萄牙人,名叫坎蒂德。坎蒂德的工号是12号,年纪不大,尚未娶妻,却是这个公司地道的元老级人物了。公司排前20个工号的只剩了三个人,只有坎蒂德一直没有当官,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感兴趣。

④“他可牛了!”儿子说,“他是全公司员工在技术方面请教的中心,据说他的钱多到可以在伦敦买上几栋楼呢!”

⑤就是这个“可牛了”的坎蒂德整天穿得叫花子似的,上下班骑一辆破自行车。

⑥“他是刻意藏富吧?”我问。

⑦儿子说:“我看不像。他的兴趣不在吃穿用度上。”

⑧当官没兴趣,吃穿用度也不讲究,那这个坎蒂德“情感的出口”究竟在哪里呢?

⑨儿子说,坎蒂德是个“超慈悲”“超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去了一趟养鸡场,看到速成鸡被囚禁在不能转身的笼子里,参观者被告知不可大声讲话,否则这些心脏特别脆弱的鸡就会被当场吓死。回来后,坎蒂德就开始吃素了。他说,他好可怜那些鸡;他还说,他有时候会莫名思念那些鸡,很想去探视它们,却又没有勇气。

⑩三个月前,坎蒂德利用休假回到葡萄牙,投注了一笔巨资。

儿子让我猜猜他买了什么。

我说:“别墅?土地?度假村……”

儿子说:“都不是。他买了一座森林。”

休假结束回到公司,坎蒂德每天惦念他的森林。他把森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

他告诉我儿子说,他准备辞职,回家去照顾他的森林。他在英国置办了高档的摄像机、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说是回去后要好好观察研究森林里的各种植物与昆虫。

20xx年,剑桥大学在康河河畔为中国诗人徐志摩立了一块大理石诗碑,碑上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的四句话:“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碑上只刻了中文,并无英文译文。坎蒂德央求我儿子为他翻译。我儿子不但为他翻译了那四句诗,还告诉他说,自己的父亲也是个诗人,并且也姓徐。坎蒂德听了,非常高兴。他说,他愿意随时恭候中国诗人的儿子游览葡萄牙,游览他美丽的森林。

坎蒂德是在20xx年12月2日那天离开剑桥的。临走前,公司的同事们按惯例为他“凑份子”送行。一笔可观的英镑打到了一张卡上,送到了他的手中。他一拿到那张卡,立刻让我儿子和他一起在网上查找非洲一个救助饥饿儿童的网站,查到后将钱悉数捐了出去。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我多么愿意让儿子一辈子都与这样的人做同事啊!工作出色,内心澄澈,酷爱自然,悲天悯人,不为外物所役,不为虚名所累,有本事赚钱,更有本事把钱花在给生命带来无边欢悦的地方。

“永远不要丢了坎蒂德。不管多远,都与他保持联系吧。”我这样嘱咐儿子。

(选自《读者》20xx年第9期,有增删)

小题1:从第⑨段起,作者一共写了坎蒂德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每件事在5个字以内概括)(4分)

小题2:作者告诫儿子“永远不要丢了坎蒂德”的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第⑧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话,简要赏析。(4分)

⑴他把森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

⑵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我选第 _______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5:因为坎蒂德热爱诗歌,而“我”又是诗人的儿子,在坎蒂德离开之前,“我”将代表同事为他拟写一张留言卡片。请你代“我”以小诗的形式,拟写这张卡片,送给坎蒂德作永远的留念。(诗句之间请用“∕”断开)(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参观鸡场、买森林、购买物品、请“我”翻译诗、捐款。(五选四、意至即可)

小题1:坎蒂德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1分),他工作出色(1分),内心澄澈(1分),酷爱自然(1分),有爱心(1分)(四选三;意至即可;亦可摘录原文)。你/为我/留下四季里的阳光和绿意)(意至即可;“诗”的要求不必过高)

小题1:承上启上(过渡)(1分)。承接了上文对于坎蒂德不讲究吃穿用度的介绍(1分),开启了下文对坎蒂德其它品格的叙述(1分),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1分)。

小题1: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生动形象(1分)的表现出森林的美丽(表现出坎蒂德内心的纯洁美丽), 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2分)。⑵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1分),生动形象、细致传神(1分)地表现了坎蒂德内心澄澈,悲天悯人的善良品德(2分)。

小题1:示例:即将告别/却又不愿挥手/暮色染红了/剑桥边的垂柳/为我们奏响一曲离歌/ 不会忘记你/因为慈悲/也已深深埋入/我们心里。(人生四季/皆有美景诗意/如果/离别是生命中必读的一页/那也请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9---17小节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坎蒂德”的人格魅力来分析原因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精妙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和情感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才行。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所写的小诗能够体现对坎蒂德的留恋以及祝福即可。

篇3:别丢了坎蒂德阅读答案

别丢了坎蒂德

①儿子打来电话,没聊上几句我就急着问他:“坎蒂德怎么样了?他走了吗?”

②儿子笑起来:“妈,你怎么这么惦记他呀?我都嫉妒了。”

③儿子在英国剑桥CSR公司工作。刚上班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与他对坐的是一个葡萄牙人,名叫坎蒂德。坎蒂德的工号是12号,年纪不大,尚未娶妻,却是这个公司地道的元老级人物了。公司排前20个工号的只剩了三个人,只有坎蒂德一直没有当官,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感兴趣。“他可牛了!他是全公司员工在技术方面请教的中心,据说他的钱多到可以在伦敦买上几栋楼呢。”儿子说,就是这个很牛的坎蒂德整天穿得叫花子似的,上下班骑一辆破自行车。“他是刻意藏富吧?”我问。儿子说:“我看不像。他的兴趣不在吃穿用度上。”

④当官没兴趣,吃穿用度也不讲究,那这个坎蒂德“情感的出口”究竟在哪里呢?

⑤儿子说,坎蒂德是个“超慈悲”、“超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去了一趟养鸡场,看到速成鸡被囚禁在不能转身的笼子里,参观者被告知不可大声讲话,否则这些心脏特别脆弱的鸡就会被当场吓死,回来后,他就开始吃素了。他说,他好可怜那些鸡;他还说,有时候会莫名思念那些鸡,很想去探视它们,却又没有勇气。

⑥三个月前,坎蒂德利用休假回到葡萄牙,投了一笔巨资。儿子让我猜猜他买了什么。我说:“别墅?土地?度假村……”儿子说:“都不是,他买了一片森林。”

⑦休假结束回到公司,坎蒂德每天惦念他的森林。他把森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他告诉我儿子说,他准备辞职,回家去照顾他的森林。他在英国置办了高档的摄像机、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说是回去后要好好观察研究森林里的各种植物与昆虫。

⑧坎蒂德是在20xx年12月2日那天离开剑桥的。临走前,公司的同事们按惯例为他“凑份子”送行。一笔可观的英镑打到了一张卡上,送到了他的手中。他一拿到那张卡,立刻让我儿子和他一起在网上查找非洲一个救助饥饿儿童的网站,查到后将钱悉数捐了出去。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⑨我多么愿意让儿子一辈子都与这样的人做同事啊!“不要丢了坎蒂德。不管多远,都与他保持联系吧。”我这样嘱咐儿子。

1.文章记叙了坎蒂德的几件小事,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2分)

事件人物品质参观养鸡场,回来后改吃素。悲悯善良 关爱动物酷爱大自然将“份子钱”捐给非洲儿童。

答案:花巨资购森林,并辞职回去照顾。 乐于慈善 有爱心 (评分:2分。每空1分)

2.读第⑧段划线句子,说说坎蒂德收藏那张空卡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那张空卡凝聚着他与同事的友谊;能使他能想起做善事的快乐

3.题目“别丢了坎蒂德”有怎样的含义?(4分)

答案:一是别丢掉了坎蒂德这个朋友;二是别丢了坎蒂德所具有的那些美德。

篇4:别丢了坎蒂德现代文阅读答案

别丢了坎蒂德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儿子打来电话,没聊上几句我就急着问他:“坎蒂德怎么样了?他走了吗?”

②儿子笑起来:“妈,你怎么这么惦记他呀?我都嫉妒了。”

③ 儿子在英国剑桥CSR公司工作。刚上班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与他对坐的是一个葡萄牙人,名叫坎蒂德。坎蒂德的工号是12号,年纪不大,尚未娶妻,却是这个公司地道的元老级人物了。公司排前20个工号的只剩了三个人,只有坎蒂德一直没有当官,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感兴趣。“他可牛了!他是全公司员工在技术方面请教的中心,据说他的钱多到可以在伦敦买上几栋楼呢。”儿子说,就是这个很牛的坎蒂德整天穿得叫花子似的,上下班骑一辆破自行车。“他是刻意藏富吧?”我问。儿子说:“我看不像。他的兴趣不在吃穿用度上。”

④当官没兴趣,吃穿用度也不讲究,那这个坎蒂德“情感的出口”究竟在哪里呢?

⑤ 儿子说,坎蒂德是个“超慈悲”、“超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去了一趟养鸡场,看到速成鸡被囚禁在不能转身的笼子里,参观者被告知不可大声讲话,否则这些心脏特别脆弱的鸡就会被当场吓死,回来后,他就开始吃素了。他说,他好可怜那些鸡;他还说,有时候会莫名思念那些鸡,很想去探视它们,却又没有勇气。

⑥三个月前,坎蒂德利用休假回到葡萄牙,投了一笔巨资。儿子让我猜猜他买了什么。我说:“别墅?土地?度假村……”儿子说:“都不是,他买了一片森林。”

⑦休假结束回到公司,坎蒂德每天惦念他的森林。他把森 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他告诉我儿子说,他准备辞职,回家去照顾他的森林。他在英国置办了高档的摄像机、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说是回去后要好好观察研究森林里的各种植物与昆虫。

⑧坎蒂德是在12月2日那天离开剑桥的。临走前,公司的`同事们按惯例为他“凑份子”送行。一笔可观的英镑打到了一张卡上,送到了他的手中。他一拿到那张卡,立刻让我儿子和他一起在网上查找非洲一个救助饥饿儿童的网站,查到后将钱悉数捐了出去。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⑨我多么愿意让儿子一辈子都与这样的人做同事啊!“不要丢了坎蒂德。不管多远,都与他保持联系吧。”我这样嘱咐儿子。

1.文章记叙了坎蒂德的几件小事,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2分)

事件

人物品质

参观养鸡场,回来后改吃素。

悲悯善良 关爱动物

酷爱大自然

将“份子钱”捐给非洲儿童。

2.读第⑧段划线句子,说说坎蒂德收藏那张空卡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花巨资购森林,并辞职回去照顾。 乐于慈善 有爱心 (评分:2分。每空1分)

2.参考答案:那张空卡凝聚着他与同事的友谊;能使他能想起做善事的快乐(评分:2分。每点1分)

回答问题要精练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语文阅读理解的四大技巧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篇5:江城子别徐州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②,清泗③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选自《全宋词》)

【注释】①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其时苏轼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调任途中,词人作此词抒发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②彭城:即徐州。 ③清泗:清澈的泗水,泗水流经徐州。

(1)“思无穷”,即无穷无尽之情。上阕中天涯流落人的“思无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请对下阕中的句子“背归鸿,去吴中”进行赏析。

(3)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下阕写景抒情的特色。

参考答案

1.(1)①与徐州刚刚相逢又匆匆离别,词人依恋之情无穷无尽;②与徐州的友人含泪携手分别,词人愁苦之情无穷无尽;③离别徐州正是暮春时节,即使春光犹在,但无人共赏,词人孤寂之情无穷无尽。

(2)此句写途中之景,以景衬托离别徐州的痛惜之情。春意阑珊,鸿雁北归故居,词人却与大雁背道而行,离开徐州故地,南去吴中湖州。词人是把徐州当做故乡,自叹不如归鸿,对徐州的眷恋感人至深。

(3)实写所见之景,如“隋堤”“水溶溶”“归鸿”“彭城”、清澈的“泗水”等,词人即景抒情,依恋之情融于景中;结尾三句是虚写,词人在想象中把相思之泪寄给徐州,但却流不到楚江的东面。如此虚写,使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

【赏析】

公元1079年暮春(史料记载为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其时,词人在徐州任职仅两年。他长年在外为官,南北辗转,踪迹不定,飘如浮萍。这种颠沛流离的官宦生涯,使他很是伤感,自视为天涯流落之人。这次奉命调往湖州,天涯流落之感更加深重。赴任途中,苏轼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江城子·别徐州》。词人抒发了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徐州的景物之中,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词的上片首句以深沉的感慨发端,直抒天涯流落的伤感之情——我这个“天涯流落”之人愁思茫茫,无穷无尽。接下来切入题旨,抒写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与徐州刚刚相逢,却又匆匆离别。句中饱含对徐州依恋难舍之情——遗憾、哀怨、痛惜,百味杂陈。词人难舍徐州,实际上是难舍徐州的友人。故词人将“佳人”引入。这一人物形象,表面看来是热恋之中的情人,实则是徐州友人乃至徐州的化身。词人借与热恋情人乍逢又别的'情景——“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极言离别徐州的感触。即将离别的情侣,两手相牵,泣下沾襟,折落红相赠,睹物伤怀,情思愈发缠绵,辗转不忍离去。这种情侣之间痛彻肺腑的离别,正是词人离别徐州的生动写照,同时巧妙点出词人离别徐州启程到湖州上任的时间。“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末三句由残红联想到残春,因离别之难,词人试问春风还剩下多少?即使春光仍在,我只身离开徐州,有谁与我共赏春色呢!词人用委婉抑郁的笔触,表现了离别徐州后的孤单落寞,对徐州的无比依恋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将上片之情具象化,纵深化,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首句“隋堤三月水溶溶”,是“物中有我”之景——暮春三月,隋堤之中,春水溶溶,悠然东去。而词人绵绵的悲思离愁与春水相融,浩茫无涯。“背归鸿,去吴中”,是“我中有物”之景——词人离开徐州故土,南去吴中湖州。而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词人却与雁阵反向而行,人不如鸿之叹跃然纸上,意极沉痛。后五句,则是“物我相融”之景——词人不忍离去,虽去程已远,仍频频回首,北望彭城(徐州),只见清澈的泗水脉脉流去,通向徐州;词人顿生奇想,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怅然若失。在这几句中,词人徘徊不前的行踪、依恋徐州的情感,徐州望而不见的幻影、泗水东流难寄的无情,相互交融,物我难分。这种艺术手法,意象丰富,虚实相间,把抽象的离愁别恨转化成触手可及的具象,显得格外深痛、哀婉。词人千滴相思之泪,楚江浩荡东去之水,交织成悠长的叹息,在读者心头久久萦绕,令人肝肠寸断。

篇6:类阅读《侯德榜》附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侯德榜》附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10月,获得哥伦亚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登上海轮,驶向阔别8年的祖国,他是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出任永利碱业公司的总工程师的。

永利碱业公司由范旭东于19在天津塘沽创办。创办目的是生产中国的纯碱,打破洋人的垄断。若要成功,全在技术。但公司无法得到先进的制碱技术,当时的制碱工艺氨碱法(又称苏尔维法),完全被欧美的苏尔维公会垄断,19,赴美物色人才的陈调甫先生在纽约遇到了侯德榜,振兴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让两人一拍即合。

苏尔维法原理简单,但永利用此法制碱,却困难重重,要靠自己摸索。侯德榜深知创业艰难,创业需要实干。回国后,他脱下西装,穿起蓝色工作服和胶鞋,出没在现场和车间。

永利碱厂的试车过程,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轻舟,随时都会遇到风暴和暗礁。各种技术的问题,随时会突然袭来。先是蒸氨塔堵塞,后又燃烧炉结疤。侯德榜领导着工程师们,昼夜奋战,日夜摸索,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创造性劳动。

1924年8月13日,碱厂要正式生产。人们聚集在出碱口,就像盼望三世单传的孩子降生,希望及早见到中国碱的'诞生。但出来的碱不是雪白的,而是红、黑相间,跟洋碱无法相比。股东们开始失望、怀疑,甚至心灰意冷,范旭东认为此时更要知难而进,不能功亏一篑,坚持继续维持开车,可是,祸不单行,最后一台燃烧炉烧裂,工厂只好停工。侯德榜前往美国,重新订购了先进的煅烧炉。

1924年8月29日,碱厂第二次开车生产。当工人拉开出碱口的制动翻板时,像白雪般的碱面,吐珠泻玉般从出料口倾泻出来,四周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侯德榜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辛酸、幸福、感激的泪水。

中国纯碱的成功制造,打破了洋货在华的垄断,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封锁。1926年8月,费城举行万国博览会,永利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的评语,荣膺大会金质奖章。

1938年初,侯德榜决定在四川建设永利川厂。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成本很是可观。侯德榜想用德国人改造的察安法,该法虽不成熟,但食盐利用率达90%,而废液几近于无。

1938年8月,侯德榜率团到柏林考察,拟买下察安法专利。侯德榜并不知晓德、日两国早已暗中勾结,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谈判时,德方先出高价刁难,后又提出:将来使用察安法专利的产品,不准在东北三省出售。德国公然否认东北三省是我国的倾土,因条件有辱国权,谈判立即被终止。购买专利的大门已关闭,侯德榜深沉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

侯德样决心要走自己的路,他转赴纽约,改进苏尔维法,创制碱新路,苏尔维法的缺点在于:食盐中的钠和石灰中的碳酸根结合成了需要的碳酸钠,氯和石灰却化合成了没有用途的氯化钙,而且有三成的食盐没有起反应。必须针对这些缺点,加以改进。

要创制碱新路,就必须先设实验室。1939年春,范旭东在香港设立实验室,试验人员由侯德榜在纽约遥控指挥,侯德榜深入地研究了两份关于察安法的专利说明书,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的全部内容,并对具体目标和试验予以明确指示,及时详加指导。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多个样品分析,新的工艺流程终于在1940年完成。

侯德榜的新工艺是将氨碱法与合成氨法联合进行生产,此法食盐利用率可达95%;食盐中的氯不再生成无用的氯化钙,而是制成农业用的氮肥氯化铵;而且制碱与合成氨的联合,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省了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

1941年3月,人们决定将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的研究虽肇始于察安法,但最终远离了察安法的特点,形成制碱工业与合成氨工业紧密结合的全部流程,把世界的纯碱工业的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侯德榜应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共同的爱国热情以及振兴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是他们攻坚克难生产中国纯碱的精神动力。

B.苏尔维法是一种制碱工艺,这种工艺原理简单,但是生产运用却十分复杂,这是侯德榜不能顺利制出纯碱的根本原因。

C.四川当地深井中盐卤质量差,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造成成本过高,这使侯德榜不得不选择采用新法制碱。

D.侯氏制碱法的成功研制,打破了洋货在华的垄断,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封锁,从此中华民族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E.本文记述了侯德榜成功掌握苏尔维法和成功研制侯氏制碱法的过程,展现了一个伟大科学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

(2)侯德榜情不自禁流下泪水时,为什么会感到辛酸、幸福、感激?请分别回答。(6分)

(3)为了研制侯氏制碱法,侯德榜都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4)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多方面的素质。结合侯德榜的成功,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2.(1)A C (A给3分,C给2分,D给1分)(B.根本原因是技术封锁。 D.民族工业应

为制碱工业,不准确。E.记述侯德榜成功制造中国纯碱,而非成功掌握苏尔维法,概括偏离记叙中心)

(2)①心酸是因制碱过程艰辛,遭受怀疑。②幸福,是因为成功制出纯碱,打破了西方垄断。③感激是因为艰难时得到了范旭东的支持。(每点2分)

(3)①深入研究了苏尔维法和察安法。②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方案。③对实验过程详加指导。(每点2分)

(4)①要有报效祖国之心,为成就事业提供强大动力;②要有实干精神,因为创业艰难;③要有专业素养,为攻坚克难提供支撑;④要无畏艰难险阻,这样才不被困难吓倒。(三点即可。每点2分)

篇7:《小女孩蒂莉》四年级阅读训练附答案

《小女孩蒂莉》四年级阅读训练附答案

12月26日,英国10岁的小女孩蒂莉在泰国普吉鸟的一个海滩上玩耍。聪明伶俐的蒂莉对世界地理有着特殊的爱好,圣诞节的两个星期前还在学校里专门研究了”巨浪”。当时,穿着泳装的蒂莉发现在大海的远处突然涌出了一波白色的巨浪,将蓝天和大海明显地隔成了两半。观察力敏锐的`蒂莉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掌握的地理知识,意识到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惊涛骇浪,很有可能在顷刻之间把整个海滩吞没。于是,焦急万分的蒂莉就让她的爸爸妈妈动员沙滩上的游客们赶快撤离这个危险的地方。当疯狂逃命的游客们刚刚抵达安全的地方时,几十米高的巨浪排山倒海般奔涌而至,转眼间就把原先热闹非凡的海滩吞没,人们吓出了一身冷汗。蒂莉凭借学校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了威力强大的海啸,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

1.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故事里的小女孩名字是__,是__国人。

2.把词语补充完整。

聪明骇浪倒海热闹

3.骇: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_,再查画,读音;

“惊涛骇浪”中“骇”的意思是:。①惊吓②伤感③高大

4.用”聪明伶俐”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海啸来临时,蒂莉挽救了100多人韵生命,是因为她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月26日蒂莉英……4.你看那边那个女孩,多聪明伶俐的一个小姑娘啊!5.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救,冷静果断。

篇8: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释

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洛城:洛阳

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3、颔联中诗人描写“草木变衰”的作用是什么?(5分)

4、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作简析。(5分)

5、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3、答:“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1分),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2分)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2分,答出“漂零憔悴”类即可得2分)。

4、细节描写。(2分) “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2分,答出“怀念亲人”类即可得2分)

5、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一点1分)

二:

1. 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1分)。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2分)。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2分)

2. 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分)

答:.同意(1分)。“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2分) ,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2分)(学生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

3.这首诗意蕴丰富,请概述此诗抒发的思想情感。(3分)

答:①思乡恋亲之情(思家忆弟的深情)。②感时忧国,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之情。③年岁老大,漂零憔悴的悲凉和凄苦。(每点1分)

4.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一种加以鉴赏。(4分)

答:①细节描写。(1分)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诗人通过这种“宵立昼眠”的反常行为和坐立不安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2分)

②互文。(1分)“思家”、“忆弟”为互文。(1分)清宵月夜,坐立不安;白昼看云,倦极而眠。这种夜醒昼眠的反常举动皆因“思家” “忆弟”所致。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2分)

③对偶。(1分)“思家”对“忆弟”,“步月”对“看云”,“清宵立”对“白日眠”,对仗工整,平仄谐和,(1分)突出坐卧不宁情状,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2分)

(答出一种即可)

三:

(1)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刻画诗人的心理?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2)本诗蕴含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2分)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1分)(共4分)

(2)恨离家之远;伤战乱之久;叹己飘零憔悴;思家忆弟;急盼平定叛乱。(1点1分,答到4点即可。(共4分)

译文: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创作背景

杜甫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杜甫写此诗时,距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

赏析:

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名家点评:

沈德潜: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篇9:《春夜别友人》阅读答案附赏析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8、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9、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9、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赏析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别具一格。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

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诗人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篇10:《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阅读附答案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阅读附答案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篇11: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附赏析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附赏析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 ),诗眼是( )(4分)

(2)请简析尾联表达技巧及抒发的感情(4分)

(3)对于本诗的最后一联,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5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送别诗、黯然。理由:首联写自己身世飘零之时又遭逢兄弟离别,黯然神伤;颔联回忆自己被贬谪的经历,愤懑与愁苦;颈联写别后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令人伤感;尾联写今后寄以相思之梦,以表思念之苦。四联句子无不跟“黯然”相关。

(2)表达特色:想象(化实为虚或以虚写实)、融情于景。作者写别后以思念入梦,在梦中经常梦见弟弟去的“郢”一带的烟树,(或在迷离恍惚的烟树间与宗一相见),化实为虚,意境迷离,将思念之意表现得异常深切感人。

(3)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1分)“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1分)暗示出今后兄弟二人欲见不易,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1分)用“边”字既与首联重复,又肤浅无味,(1分)

(4) 兄弟惜别,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写诗人在越江边送别兄弟,双双落泪,尽显离别的痛苦与不舍;(2)被贬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或答:政治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颔联写只身去国之远,蛮荒生活之久之难,流露出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或:颈联“云似墨”一句,写出诗人被贬之地的险恶,也暗示诗人此时处境的险恶,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3)兄弟之间的骨肉至情:尾联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

【赏析】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感染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别丢了坎蒂德》的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1.李白《别匡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2.古诗别宋常侍 阅读答案附赏析

3.必须跨过这道坎 阅读答案

4.三峡阅读附答案

5.会风阅读附答案

6.《大本营》阅读附答案

7.骗子附阅读答案

8.《一棵树》阅读附答案

9.沙漠阅读附答案

10.《三人成虎》阅读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别丢了坎蒂德》的阅读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