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零件”治大病?》阅读答案
“Eutop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人造零件”治大病?》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造零件”治大病?》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人造太阳》阅读答案
①前不久,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造太阳”调试成功,年内即可试发电。
②“人造太阳”?难道真要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当然不是!“人造太阳”是指科学家利用太阳核反应原理,为人类制造一种能提供能源的机器――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科学家称它为“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
③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一过程。
④氢弹是人们最早制造出的“人造太阳”。但氢弹的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却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⑤核聚变反应,首要条件是高温高压。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强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太阳的聚变反应非常容易。但在地球上可不容易,因为用任何一种材料制作的容器都无法耐受这样的高温高压。
⑥怎么办?科学家们想到了用磁场做容器。从氢弹爆炸至今,科学界用了60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地在磁场容器中将温度提高到4亿至5亿摄氏度,然后投入氘氚产生聚变反应。但由于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全世界30多个国家上百个实验装置的聚变放电时间都很短!少则几秒,长的也不过数百秒。我国从1965年研究“人造太阳”开始,如今已能使放电时间持续千秒以上。
⑦所以,科学家说,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但等待是值得的!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至多可用2时间,其中石油不足50年。即使目前核裂变电站使用的铀燃料,全世界也只能再开采60年。用这些材料做能源还有个致命弱点――环境污染!
⑧相反,氘和氚却是清洁能源,如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有人担心电站爆炸,但科学家说,聚变在磁场中进行,维持温度已很不易,只要稍微马虎,温度就会降下来,聚变就停止了,因此爆炸的可能性是零。
⑨氘和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世界海洋中大概蕴藏了40万亿吨氘。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这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了。
小题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3分)
小题2:选文第③段的目的在于说明什么?(2分)
小题3:第⑥自然段与第⑦自然段能不能互换?为什么?(3分)
小题4:氘和氚是清洁的能源,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在自然界中,你认为还能开发哪些目前还未利用的清洁的能源?简要说说能开发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1分)能为人类提供可控而又源源不断的能源。(2分)
小题2:为人类能制造人造太阳提供依据。(2分)
小题3:不能互换。(1分)因为这两段在内容上存在因果关系,前段是因,后段是果。(2分)(共3分)
小题4: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2分)涨潮能、地震能、雷电能、声音能。如:雷电能――制造一种能耐高压的蓄电池放在雷区。(2分)(共4分)
试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提炼。选文题目直接指出了说明的事物――人造太阳。事物的特征是事物之间得以区别的标志,是作者通过观察、思考,进而概括出来的本质属性。解答此题需整体感知选文内容,认真分析重点词句,明确人造太阳与太阳以及氢弹爆炸的区别。选文第④段最后3句有这方面的内容,对句子进行提炼:人造太阳的总体特征就是“人工可控而又能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小题2:此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有全局观念,首先要理解选文第③段讲了什么,一般采用先分析再综合的方法,准确把握重要词语(聚变、释放出的能量)和句子的含义(太阳是如何释放出的能量),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所需要的结论――人类能制造人造太阳。选文第③段的目的在于说明“为人类能制造人造太阳提供依据”。
小题3:此题考查区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解答此题时,应从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上去揣摩,从说明文的内容和结构上去揣摩。第⑥段说明用磁场做容器实验装置“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尽管时间长,但“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势在必行。
小题4:此题考查对文意理解的拓展。此题是根据文意进行拓展的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时,应读懂最后一段,氘和氚是清洁的能源,这样说的根据: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由此进行思维的拓展,如:雷电能――制造一种耐高压的蓄电池放在雷区。“涨潮能、地震能”等其他能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自由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篇2:《人造皮肤》阅读答案
①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它好似一件天然的外衣,每天行使着“守门人”的职责,帮人类抵御外界侵袭。但是一旦这件“外衣”发生烧伤、烫伤、溃疡,要想恢复可不是衣服那样随便拿针线缝好就行。
②过去,对于烧伤与溃疡患者,治疗上多采用自体皮肤移植术,即医生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下一块完好的皮肤,重新植入烧伤部位。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不仅会造成新的创伤,同时在无“墙”可拆、无自体皮肤可用的情况下,还会引发更多严重的后果。
③20世纪80年代,外国科学家先后研制出多种人工真皮,如来源于异体或异种(猪)皮的无细胞真皮基质、以胶原为主要原料经冷冻干燥后形成的海绵状胶原膜,此外,还有透明质酸膜、聚乳酸膜等。这些人工真皮的基本特点是可诱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从而重建真皮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界已成功将这种复合皮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但是复合皮制作费用十分昂贵,移植后存活率只有50%左右,所以很难普遍推广。
④我国对人工皮肤的研究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但是近年来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实验,由我国自行研制的人造皮肤已于近期率先在陕西省西安市临床应用。
⑤据专家介绍,这种人造皮肤直径约6厘米,厚度为2毫米,外形看起来就像张饺子皮。其来源于被割掉的,没有受过污染、最为纯净的新生儿包皮。这种将包皮的细胞消化、分离、培养后提取真皮组织和表皮组织,而后再将表皮细胞、真皮纤维细胞复合于牛胶原蛋白支架上重新长成的“人造皮肤”,不仅具有真皮层和表皮层,在色泽、质感、生物相溶性上也都实现了以假乱真,很美观。这种“人造皮肤”材质来源广、价格低,体外构建了含表皮细胞的复合皮,并用于修复深度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存活率高,一些成果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⑥该人造皮肤可用于烧伤、烫伤、溃疡在内的皮肤创伤类以及皮肤缺损患者。其使用方法很简单,就像用创可贴一样,在无菌条件下打开内包装,小心清洗皮片,去除残余液体,然后分清正反面揭除尼龙膜,贴在创面,之后用纱布包住即可。专家说,目前临床使用过的患者,没有出现排异反应,一般在贴人造皮肤期间,患者也没有任何感觉,不痛不痒,以后就和自体皮肤一样。
篇3:《人造皮肤》阅读答案
1.细读第②段文字,给“自体皮肤移植术”下个定义。(4分)
2.第③④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结合这两节内容回答。(5分)
3.细读第③段和第⑤⑥段,指出外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与中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使用之后各自的本质特点是什么?(4分)
4.链接材料:
北京时间10月22日下午,正在上海拍摄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片场发生意外,台湾艺人Selina(S.H.E成员之一)和内地艺人俞灏明因为一场爆破戏而导致严重烧伤,之后被送往上海瑞金医院紧急治疗。事后selina经纪人证实Selina全身54%严重烧伤,近八成是三度烧伤,主要分布在背部和四肢。
细读链接材料,结合本文中的知识。你认为Selina在自体皮肤移植、国外人工真皮、中国人工真皮三种选择时,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4分)
篇4:《人造皮肤》阅读答案
1. 自体皮肤移植术是一种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下一块完好的皮肤,重新植入烧伤部位的皮肤移植手术。(4分,内容正确3分,符合下定义句式1分)
2. 不能,(1分)第3段介绍了世界上人工真皮的研发情况,第4段介绍了我国对人工皮肤的研究应用,作者是按先总体后局部、研发时间由先到后的顺序进行介绍的,如调换,顺序就变得混乱了。(4分)
3. 外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诱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从而重建真皮层。(2分)中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具有真皮层和表皮层,在色泽、质感、生物相溶性上能以假乱真,以后就和自体皮肤一样。(2分)
4. 示例1:选择中国人工真皮,(1分)修复深度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存活率高、价格低、以假乱真。(3分) 示例2:选择外国人工真皮,(1分)可诱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从而重建真皮层。(3分)(答“自体皮肤移植”不给分,因为全身54%严重烧伤,无法自体移植。)
篇5:《人造太阳》阅读答案
《人造太阳》阅读答案
①前不久,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造太阳”调试成功,年内即可试发电。
②“人造太阳”?难道真要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当然不是!“人造太阳”是指科学家利用太阳核反应原理,为人类制造一种能提供能源的机器——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科学家称它为“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
③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一过程。
④氢dan是人们最早制造出的“人造太阳”。但氢dan的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却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⑤核聚变反应,首要条件是高温高压。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强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太阳的聚变反应非常容易。但在地球上可不容易,因为用任何一种材料制作的容器都无法耐受这样的高温高压。
⑥怎么办?科学家们想到了用磁场做容器。从氢dan爆炸至今,科学界用了60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地在磁场容器中将温度提高到4亿至5亿摄氏度,然后投入氘氚产生聚变反应。但由于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全世界30多个国家上百个实验装置的聚变放电时间都很短!少则几秒,长的也不过数百秒。我国从1965年研究“人造太阳”开始,如今已能使放电时间持续千秒以上。
⑦所以,科学家说,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但等待是值得的!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至多可用2时间,其中石油不足50年。即使目前核裂变电站使用的铀燃料,全世界也只能再开采60年。用这些材料做能源还有个致命弱点——环境污染!
⑧相反,氘和氚却是清洁能源,如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有人担心电站爆炸,但科学家说,聚变在磁场中进行,维持温度已很不易,只要稍微马虎,温度就会降下来,聚变就停止了,因此爆炸的可能性是零。
⑨氘和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世界海洋中大概蕴藏了40万亿吨氘。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这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了。
14.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分)
▲
15. 选文第③段的目的在于说明什么?(2分)
▲
16. 第⑥自然段与第⑦自然段能不能互换?为什么?(3分)
▲
17. 氘和氚是清洁的能源,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在自然界中,你认为还能开发哪些目前还未利用的清洁的能源?简要说说能开发的理由。(3分)
▲
参考答案:
14.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1分)。能为人类提供可控而又源源不断的能源(1分)。
15.为人类能制造人造太阳提供依据。(2分)
16.不能互换,因为这篇文章采用逻辑顺序说明(1分)。这两段在内容上存在因果关系,前段是因,后段是果。换后不符科学的合逻辑顺序(2分)。(共3分)
17.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1分)涨潮能、地震能、雷电能、声音能。如:雷电能——制造一种能耐高压的蓄电池放在雷区(2分)。(共3分)
篇6:《人造皮肤》说明文 阅读答案
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 阅读附答案
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 白雁
①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条古代中国腹地连接亚非欧商业贸易的通道。经过这条通道,中西方互通有无。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就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了中国。
②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色彩。黄瓜最初叫“胡瓜”,公元6世纪前传入中国。“胡瓜”为什么改叫“黄瓜”呢?原来隋炀帝因为有鲜卑血统而“讳胡”,所以将涉“胡”的字眼一律更换。按照五行学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因此黄色属于中央之色。隋朝以鲜卑血统入主中原,为了宣示隋皇室统治的正统性,才无视“黄瓜”之绿色而改为黄色。
③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两河流域,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疆小河墓地。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能证明小麦是外来植物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有“来”和“麦”这两个汉字,就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信息。“来”的繁体字是“来”,甲骨文字形之一,很明显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中间是直立的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甲骨文字形之二,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后来甲骨文被金文取代,“来”的金文字形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秆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据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引申为来去的“来”。“麦”的繁体字是“麥”,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夂”,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你看,这其中是不是充满了传奇性?
④其实,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还不止这些呢。大蒜的原产地是西亚和中亚,最迟在汉代传入中国。它的最初用途是和西方一样作为药用的,后来又变成了辟邪之物。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中国南方后,唐朝向印度学习熬糖法制作出了红糖。唐代宗年间四川一带人探索出了制作白糖的方法,然后再次传回到了印度。
⑤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还有很多。在这些植物传奇变化的背后,还有很多文化遗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⑥丝绸之路正以它博大的胸怀向世人述说着它的历史……
(选自20xx年7月第8期《科学大众》,有删改)
1.结合全文,分析本文标题包含了哪些信息。(4分)
[答]_ ①丝绸之路是中西方互通有无的道路,②丝绸之路上的植物的穿行具有神奇色彩,③丝绸之路上的植物在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的改良,④丝绸之路上植物传奇变化的背后,有很多文化遗产的奥秘。
【解析】文章的“信息”自然是由文字来传递的。把标题“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拆开来、合起来分析一下就可以解读其中的信息了。标题可以简单地拆解为“丝绸之路”、“穿行”、“千年”、“植物”等部分,逐一解读就可以了。4分,最好答4点。答案示例:
2.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了这几种植物的“传奇色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穿行的原因、传入的方式、历史信息、文化内涵、植物的变迁等角度。
【解析】“哪些角度”?先找文章中的“角度”: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色彩(植物名称的改变),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两河流域(植物产地的改变),汉字演变(在汉字字形字义上的演变、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它的最初用途是……用法、提炼制作方法(植物用途的改变、新用途的探索开发与交流)……4分,还真伤脑筋,起码要答4点吧。
3.请指出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 举例子,用具体的实例说明了小麦是外来植物,从而说明了丝绸之路上植物的穿行具有传奇色彩。
【解析】第③段划线句——比如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有“来”和“麦”这两个汉字,就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信息。说明方法明显是举例子。说明小麦是“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传递了“历史信息”,增添了“传奇色彩”。
4.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第⑥节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材料:“申遗”是某国家或地区以某一特殊文化遗产价值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行为。申遗成功后,可使该遗产项目得到较好的保护。20xx年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
[答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是中西方文化和贸易交流的见证,这一项目申遗成功,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文化交流,扩大三国之间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进而使三国人民甚至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更加密切。
人造皮肤 阅读答案
人造皮肤
①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它好似一件天然的外衣,每天行使着“守门人”的职责,帮人类抵御外界侵袭。但是一旦这件“外衣”发生烧伤、烫伤、溃疡,要想恢复可不是衣服那样随便拿针线缝好就行。
②过去,对于烧伤与溃疡患者,治疗上多采用自体皮肤移植术,即医生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下一块完好的皮肤,重新植入烧伤部位。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不仅会造成新的创伤,同时在无“墙”可拆、无自体皮肤可用的情况下,还会引发更多严重的后果。
③20世纪80年代,外国科学家先后研制出多种人工真皮,如来源于异体或异种(猪)皮的无细胞真皮基质、以胶原为主要原料经冷冻干燥后形成的海绵状胶原膜,此外,还有透明质酸膜、聚乳酸膜等。这些人工真皮的基本特点是可诱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从而重建真皮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界已成功将这种复合皮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但是复合皮制作费用十分昂贵,移植后存活率只有50%左右,所以很难普遍推广。
④我国对人工皮肤的研究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但是近年来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实验,由我国自行研制的人造皮肤已于近期率先在陕西省西安市临床应用。
⑤据专家介绍,这种人造皮肤直径约6厘米,厚度为2毫米,外形看起来就像张饺子皮。其来源于被割掉的,没有受过污染、最为纯净的新生儿包皮。这种将包皮的细胞消化、分离、培养后提取真皮组织和表皮组织,而后再将表皮细胞、真皮纤维细胞复合于牛胶原蛋白支架上重新长成的“人造皮肤”,不仅具有真皮层和表皮层,在色泽、质感、生物相溶性上也都实现了以假乱真,很美观。这种“人造皮肤”材质来源广、价格低,体外构建了含表皮细胞的复合皮,并用于修复深度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存活率高,一些成果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⑥该人造皮肤可用于烧伤、烫伤、溃疡在内的皮肤创伤类以及皮肤缺损患者。其使用方法很简单,就像用创可贴一样,在无菌条件下打开内包装,小心清洗皮片,去除残余液体,然后分清正反面揭除尼龙膜,贴在创面,之后用纱布包住即可。专家说,目前临床使用过的患者,没有出现排异反应,一般在贴人造皮肤期间,患者也没有任何感觉,不痛不痒,以后就和自体皮肤一样。
1.细读第②段文字,给“自体皮肤移植术”下个定义。(4分)
2.第③④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结合这两节内容回答。(5分)
3.细读第③段和第⑤⑥段,指出外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与中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使用之后各自的本质特点是什么?(4分)
4.链接材料:
北京时间20xx年10月22日下午,正在上海拍摄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片场发生意外,台湾艺人Selina(S.H.E成员之一)和内地艺人俞灏明因为一场爆破戏而导致严重烧伤,之后被送往上海瑞金医院紧急治疗。事后selina经纪人证实Selina全身54%严重烧伤,近八成是三度烧伤,主要分布在背部和四肢。
细读链接材料,结合本文中的知识。你认为Selina在自体皮肤移植、国外人工真皮、中国人工真皮三种选择时,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 自体皮肤移植术是一种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下一块完好的皮肤,重新植入烧伤部位的皮肤移植手术。(4分,内容正确3分,符合下定义句式1分)
2. 不能,(1分)第3段介绍了世界上人工真皮的研发情况,第4段介绍了我国对人工皮肤的研究应用,作者是按先总体后局部、研发时间由先到后的顺序进行介绍的,如调换,顺序就变得混乱了。(4分)
3. 外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诱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从而重建真皮层。(2分)中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具有真皮层和表皮层,在色泽、质感、生物相溶性上能以假乱真,以后就和自体皮肤一样。(2分)
4. 示例1:选择中国人工真皮,(1分)修复深度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存活率高、价格低、以假乱真。(3分) 示例2:选择外国人工真皮,(1分)可诱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从而重建真皮层。(3分)(答“自体皮肤移植”不给分,因为全身54%严重烧伤,无法自体移植。)
篇7:人造太阳阅读附答案
①前不久,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造太阳”调试成功,年内即可试发电。
②“人造太阳”?难道真要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当然不是!“人造太阳”是指科学家利用太阳核反应原理,为人类制造一种能提供能源的机器——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科学家称它为“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
③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一过程。
④氢弹是人们最早制造出的“人造太阳”。但氢弹的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却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⑤核聚变反应,首要条件是高温高压。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强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太阳的聚变反应非常容易。但在地球上可不容易,因为用任何一种材料制作的容器都无法耐受这样的高温高压。
⑥ 怎么办?科学家想到了用磁场做容器。从氢弹爆炸至今,科学界用了60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在磁场容器中将温度提高到4亿到5亿摄氏度,然后投入氘氚产生聚 变反应。但由于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全世界30多个国家上百个实验装置的聚变放电时间都很短!少则几秒,长的也不过数百秒。我国从1965 年研究“人造太阳”开始,如今已能使放电时间持续千秒以上。
⑦所以,科学家说,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但等待是 值得的!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至多可用2时间,其中石油不足50年。即使目前核裂变电站使用的铀燃料,全世界也只能再开采60年。用这 些材料做能源还有个致命弱点——环境污染!
⑧相反,氘和氚却是清洁能源,如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有人担心电站爆炸,但科学家说。聚变在磁场中进行,维持温度已很不易,只要稍微马虎,温度就会降下来,聚变就停止了,因此爆炸的可能性是零。
⑨氘和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世界海洋中大概蕴藏了40万亿吨氘。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这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了。
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 选文第③段的目的在于说明什么?
3 从选文第④段的说明中,你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4 科学家说核电站“爆炸的可能性是零”,其理由是什么?
5 氘和氚是清洁的'能源,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人造太阳。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2 说明“人造太阳”的制造原理。
3 氢弹的聚变过程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聚变过程是不同的,前者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而后者却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4 聚变在磁场中进行,维持温度已很不易,只要稍微马虎,温度就会降下来,聚变就停止了,因此爆炸的可能性为零。
5 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
篇8:治西湖阅读答案
治西湖阅读答案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
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 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浚:疏浚 ②堰:堤坝 ③芟(shān)删除杂草。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民足于水(充足) B.为民大患(担忧)
C.以为湖水畜泄之限(分隔) D.杭人名为“苏公堤”(称)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民以殷富 夫不能以游堕事 B.植芙蓉、杨柳其上 其喜洋洋者矣
C.以余力复完六井 余之游将自此始D.为民大患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1)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2)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20.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卓著,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
答案:
17.B(3分)
18.A D(4分,各2分)
19.(1)又造了堤坝和水闸,以此调节蓄水和泄洪,让钱塘江里的潮水不再进入市区。
(2)湖堤建成以后,在堤上种植了芙蓉、杨柳,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杭州人把它叫做“苏公堤”。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0. 善于统筹安排,关心民生;为官受百姓爱戴。 (4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分)
【译文】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正逢旱灾,收成不好,又有传染病流行。苏轼请朝廷免除上供的米三分之一,所以米 价没有飙涨;又请朝廷赐下可出家为僧的执照数百份,用来换取米粮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将平常仓的存米减价卖出,人民才免除饥荒的痛苦。 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引用西湖的水作成六个井,人民的饮水充足。到 白居易时又疏通西湖,引水入运河,再由运河取水灌溉农田,广达千顷,地方才日渐富裕起来。但是西湖中长满水草,自唐代及钱王时代,每年都有疏通,所以湖水还够用,宋代以后废弃不管,到此时湖中尽是水草淤泥,被垦为田地的有十五万丈多,而湖水已所剩无多,运河失去了湖水,只好依赖长江涨潮,湖水混浊多淤塞,船舶要在市区航行,每三年要疏通一次,成为市民的大患。六井也几乎废弃无用。 苏轼到任后,就疏通茅山运河和盐桥河,茅山运河接受钱塘江水,盐桥河吸收西湖水,又建造水闸,控制湖水的储蓄与宣泄,于是海潮才不致于流入市区。再以多余的财力重整六井,人民因而得到好处。 苏轼利用闲暇时走到西湖,四处观察了很久,说:“挖出来的水草和淤土,将安置于何处?西湖南北距离三十里,环湖来往一趟,一天都走不完,如果把水草淤泥堆积在湖中间,形成贯穿湖面的长堤,使南北直接相通,那么既可除去淤泥,又可方便行人通行。吴人一向很珍视麦子,种植时往往在春天把野草彻底除尽,湖边的田如果开辟出来招募农家种麦,收得的利润做为修长堤及维护西湖的基金,这样西湖就不会再荒废淤塞了。”于是取得救济荒年所剩余的钱一万缗,余粮一万石,及上百份度人为僧的执照,招募人种麦,长堤完成后,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景色如画,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篇9:《人造皮肤17分》阅读答案
《人造皮肤(17分)》阅读答案
①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它好似一件天然的外衣,每天行使着“守门人”的职责,帮人类抵御外界侵袭。但是一旦这件“外衣”发生烧伤、烫伤、溃疡,要想恢复可不是衣服那样随便拿针线缝好就行。
②过去,对于烧伤与溃疡患者,治疗上多采用自体皮肤移植术,即医生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下一块完好的皮肤,重新植入烧伤部位。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不仅会造成新的创伤,同时在无“墙”可拆、无自体皮肤可用的情况下,还会引发更多严重的后果。
③20 世纪80年代,外国科学家先后研制出多种人工真皮,如来源于异体或异种(猪)皮的无细胞真皮基质、以胶原为主要原料经冷冻干燥后形成的海绵状胶原膜,此外,还有透明质酸膜、聚乳酸膜等。这些人工真皮的基本特点是可诱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从而重建真皮层。20世纪90 年代以来,医学界已成功将这种复合皮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但是复合皮制作费用十分昂贵,移植后存活率只有50%左右,所以很难普遍推广。
④我国对人工皮肤的研究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但是近年来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实验,由我国自行研制的人造皮肤已于近期率先在陕西省西安市临床应用。
⑤ 据专家介绍,这种人造皮肤直径约6厘米,厚度为2毫米,外形看起来就像张饺子皮。其来源于被割掉的,没有受过污染、最为纯净的新生儿包皮。这种将包皮的细胞消化、分离、培养后提取真皮组织和表皮组织,而后再将表皮细胞、真皮纤维细胞复合于牛胶原蛋白支架上重新长成的“人造皮肤”,不仅具有真皮层和表皮层,在色泽、质感、生物相溶性上也都实现了以假乱真,很美观。这种“人造皮肤”材质来源广、价格低,体外构建了含表皮细胞的复合皮,并用于修复深度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存活率高,一些成果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⑥该人造皮肤可用于烧伤、烫伤、溃疡在内的皮肤创伤类以及皮肤缺损患者。其使用方法很简单,就像用创可贴一样,在无菌条件下打开内包装,小心清洗皮片,去除残余液体,然后分清正反面揭除尼龙膜,贴在创面,之后用纱布包住即可。专家说,目前临床使用过的患者,没有出现排异反应,一般在贴人造皮肤期间,患者也没有任何感觉,不痛不痒,以后就和自体皮肤一样。
5.细读第②段文字,给“自体皮肤移植术”下个定义。(4分)
自体皮肤移植术是一种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下一块完好的皮肤,重新植入烧伤部位的皮肤移植手术。(4分,内容正确3分,符合下定义句式1分)
6.第③④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结合这两节内容回答。(5分)
不能,(1分)第3段介绍了世界上人工真皮的研发情况,第4段介绍了我国对人工皮肤的研究应用,作者是按先总体后局部、研发时间由先到后的顺序进行介绍的,如调换,顺序就变得混乱了。(4分)
7.细读第③段和第⑤⑥段,指出外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与中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使用之后各自的本质特点是什么?(4分)
外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诱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从而重建真皮层。(2分)中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具有真皮层和表皮层,在色泽、质感、生物相溶性上能以假乱真,以后就和自体皮肤一样。(2分)
8.链接材料:
北京时间10月22日下午,正在上海拍摄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片场发生意外,台湾艺人Selina(S.H.E成员之一)和内地艺人俞灏明因为一场爆破戏而导致严重烧伤,之后被送往上海瑞金医院紧急治疗。事后selina经纪人证实Selina全身54%严重烧伤,近八成是三度烧伤,主要分布在背部和四肢。
细读链接材料,结合本文中的知识。你认为Selina在自体皮肤移植、国外人工真皮、中国人工真皮三种选择时,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4分)
示例1:选择中国人工真皮,(1分)修复深度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存活率高、价格低、以假乱真。(3分) 示例2:选择外国人工真皮,(1分)可诱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从而重建真皮层。(3分)(答“自体皮肤移植”不给分,因为全身54%严重烧伤,无法自体移植。)
篇10:《人造树造福人类》说明文阅读答案
《人造树造福人类》说明文阅读答案
①近年来,人造树的研制在许多国家纷纷兴起。这种由人工制造的、具有类似树木形状或功能的设施,种类很多并具有不同特性,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默默地做出贡献。
②在美国波士顿市的街头,新设计的人造树照明灯已经成为城市的新景观。这些树的树干和枝叶都是由回收的可降解塑料制成,即使破损废弃后也不会污染环境。路灯的树冠看上去是一片片茂密的叶子,其实都是太阳能电池板,数量的多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安装。这些树白天吸收太阳能,并储存在树根处的电池内。到了夜晚,便为城市的街道和广场提供柔和的照明。节能环保的LED灯隐藏在透明的树干中并和公共电网相联,如果连续晴天,多余的电量可以输送到公共电网;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路灯则利用公共电网进行照明。这些大树还是人们休息和娱乐的场所,树下设有座椅和跷跷板。座椅和跷跷板下都装有发电装置,可以把人们坐下时挤压座椅的能量或孩子们玩耍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③奥地利研究人员发明的。这种太阳能人造树可以根据需要分出几个到十几个枝丫,每个枝丫上有1~4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些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能发电,吸收一整天的太阳能能够满足连续4个晚上的夜间照明。即使是阴霾的天气,它也可以吸收透过云层的微弱阳光进行工作。这种街灯摆脱了电线的束缚,产生的电能一部分用于提供街头公共设施用电,另一部分并入公共电网,为附近的居民提供生活用电。现在,漫步在维也纳的街头,就可以看到成排的太阳能树状街灯。
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克劳斯拉克纳于就系统地提出了使用人造树技术捕捉二氧化碳的实施方案。他设计的人造树工作原理很像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同的是,它只能利用化学反应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储存,但不能像植物那样释放出氧气。这种人造树的顶部设有许多二氧化碳捕集器,捕集器中装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物质,单个捕集器一年能够吸收约25吨二氧化碳。科学家推算,如果能够将25万棵高90米的人造树安置在地球上,用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每年可以消除220亿吨温室气体。 这样,就能使因二氧化碳剧增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⑤西班牙学者提出的用人造树改造沙漠的计划,也是一项很有创意的设想。所用的人造树大体上和天然树差不多,高7-10米,有树根、树干和树叶。坚硬而挺直的树干,由布满孔道的聚氨酯为基本材料制成。树干中的孔道能够通过毛细作用吸收水分。树根由3条边上带孔的空心管道构成,呈三角架状,需采用高压手段将聚氨酯注入这些管道,使它渗入土壤后形成长长的聚氨酯压出带,外向延伸要达20米之远,以起到固定的作用。树顶则呈棕榈树冠的形状,有利于冷凝露水。
(选自《现代科技博览》第8期)
15.根据全文内容,说说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来的人造树造福人类的途径有哪些?(3分)
16.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3分)
17.结合语境,在第③段开头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文字,使上下文衔接自然。(2分)
18.第④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5.提供低碳照明、吸收二氧化碳、改造沙漠。
16.分类别;作用:这样安排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介绍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有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
17.例:竖立在街头的树状照明灯,更是令人赞叹。
18.通过列举具体数据,形象地说明了人造树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之大,从而突出了人造树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作用。
篇11:人造金刚石的诞生阅读答案
人造金刚石的诞生阅读答案
1893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讯迅速传遍全法国,传遍全世界。法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莫瓦桑一下子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人们心目中巨额财富的生产者,在法国,甚至有人称他为“世界富翁”。
(莫瓦桑的这项伟大发明还得从一次意外事故说起。)有一次,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器具。这种器具非常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各项仪器都准备好了,就是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奇怪,怎么会突然不见了呢?一个助手突然惊叫起来:“啊,门好像被撬过了!莫非有小偷光顾?”莫瓦桑仔细一看,可不是,门锁很明显被人撬开过。进实验室前,谁也没有留意到。这么说,小偷看上那昂贵的金刚石了。这桩意外事故使莫瓦桑萌生了一个念头:“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
可这谈何容易!作为化学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点石成金”只不过是美好的神话。要想制造金刚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刚石的主要成分并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翻阅了许多资料之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成分是碳。至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紧接着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刚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选什么材料才合适呢?还从未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看来,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个关于陨石研究的报告,莫瓦桑也参加了。在报告中,查理·弗里德尔说:“陨石实际上是大铁块,它里面含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听到这儿,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那么,在陨石和石墨矿的形成过程中,是否可以产生金刚石晶体呢?想到这里,莫瓦桑头脑中出现了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他对助手们说:“金刚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陨石里含有微量金刚石,而陨石的主要成分是铁。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来,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高温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
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刚石的实验开始了。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别人的指点,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样。第一次失败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次再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莫瓦桑的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一阵激动的欢呼声,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成功了!
从此,人造金刚石诞生了,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那坚不可摧的威力。
1、给短文中的这些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1)焦点:①与椭圆等有特殊关系的点;②平行光线经透镜折射或抛物面镜反射后的汇聚点;③比喻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
(2)摸索:①试探着(行进);②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3)点石成金:①神话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石头变成金子;②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或人)改变好了。()
2、短文打括号句子中的“事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意外事故使莫瓦桑萌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念头。
3、莫瓦桑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次的反复探索,终于成功了。
4、很多科学家都善于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莫瓦桑这项研究有所启发的是哪两位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参考答案:
1、(1)③;(2)②;(3)①。
2、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器具。这种器具非常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各项仪器都准备好了,就是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
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
3、金刚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陨石里含有微量金刚石,而陨石的主要成分是铁。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来,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高温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
无数次
4、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
陨石研究德布雷: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5、人造金刚石的诞生
【《“人造零件”治大病?》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4.零件运输合同
7.大病救助申请书
8.贫困大病申请书
9.开关零件采购合同
10.零件制造实习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