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文化是情感的载体
“撒比二点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冯骥才:文化是情感的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冯骥才:文化是情感的载体,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冯骥才:文化是情感的载体
我们的祖国太大了,我们的文化太灿烂、太多样了。再不动手抢救,无数散落民间的文化遗产就要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 --冯骥才
从民居、古城到器皿、服饰,从人生仪式到节日庆典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构成中华文化的半壁江山,但从未得到系统整理,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10年前,一群有文化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个现实,并积极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事业之中。身为中国文联副主席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是这个群体的旗手。在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记者采访了冯骥才先生。
民间文化在消亡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一直关注现代化冲击下的都市个性的存亡问题,包括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文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十几年前,冯骥才就开始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出发去关注传统文化,一手在抢救,一手在保护。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和其他有识之士的共同倡导和努力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2003年2月18日正式启动,这一工程还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这个工程是我国首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工程将耗时10年,已经建立了两个民间艺术专项抢救中心,一个是在北京的中国木版年画,一个是在河北蔚县的中国民间剪纸。同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正在加紧制定之中。
冯骥才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加速了外来文化的融入。这一次融入和历史上以往的融入不同,这次融入是以市场为背景的流行文化唱主角,这种传播符合市场规律,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商品文化,并最终导致了在不是很长的时间里,国民精神迅速粗鄙化。
流行文化像沙尘暴一样弥漫了整个中国社会,人们觉得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从而失去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光荣感。因此,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濒临消亡。“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所以商家把春节叫黄金周,让人们都去旅游。中国年文化的典型代表木版年画已由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之物,变成偏远村民或收藏者研究者之需。富有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大量消亡,因为人们不关心它了。”
为此,冯骥才忧心忡忡,“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村寨都变成了洋楼,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篇2:冯骥才:文化是情感的载体
冯骥才认为,中国民间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他感到遗憾的是,“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将不可再生,而我们过去并没有好好地去认识它、保护它。”
现在,冯骥才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做民俗文化的普查和抢救工作中遇到很多阻力。“不管我们怎么喊,大张旗鼓的现代化改造仍在进行。历史街区不断地被拆除。就在我们说话的同时,推土机、挖掘机还在开着。极其具有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聚居地在土崩瓦解,大批的年轻人到城市里打工,他们的文化也在瓦解。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虽然不能阻止,但是我们必须挽留。如果不挽留的话,我们的文化就会失去载体。”
从历史传承来看,民间文化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文化比如长城、故宫等,要保护好比较容易。而非物质的文化,比如老艺人做的剪纸,他们的知识、情感、精神是靠口头、记忆来传承的。“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带走的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冯骥才认为,应该有人去传承这些中国文化中最宝贵的民间艺术,留住中国文化的土壤。
但随着农耕文化和农耕社会的逐渐消亡,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可能烟消云散。“我们对自己民间文化的家底并不清楚。历史上也没有做过摸底,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大一个根的文化,这么多元灿烂的文化,我们一无所知。我觉得通过我们所做的抢救性的普查,要把家底摸清。”去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在15个省展开,并对其中重要的民间文化进行保护,今年该工程将在另外9个省市进行。冯骥才还和地方学校合作编写乡土教材,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
另外,冯骥才还要提交一个有关确立遗产日的提案。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对全民族的文化做了一次普查。通过这次普查,树立了公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为了保持文化的继承,尊重自己民族的`精神,法国政府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遗产日,用各种方式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进行纪念,但绝不涉及商业。遗产日在法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节日。后来,欧洲的很多国家如德国、荷兰、比利时等纷纷仿效。“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遗产日。”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冯骥才放下了手中的笔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拯救民间文化的工作中,他甚至将自己积攒的几十万元的稿费都贡献出来用于拯救民间文化。他所进行的普查工作将构筑起一座中华民间文化的大厦:上千卷的《中国民俗志》、数百卷的《中国民间美术集成》以及民间分布地图集等。
可以预言,这座大厦必将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为了这座大厦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他霜染两鬓;虽然为了这座大厦的崛起,他理应全心耕作的文学园地荒芜了;虽然为了这座大厦的封顶,他付出了十几年宝贵的时间。但冯骥才并不后悔。
大厦并不是终点。在今后的10年间,冯骥才还将计划把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
拖着病体依旧到处奔走的冯骥才不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会是怎样,他只是希望,通过他的呼吁,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有责任感的企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出上一份力,哪怕只是助威。
冯骥才,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冯骥才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 (刘佳)
来源:中国妇女报
篇3: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什么
文字介绍
文字是用表义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使之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文字和语言关系密切,人类往往先有口头的语言后诞生书面文字,很多语言没有专门的文字。很多方言和小语种,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文字的不同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书面表达的'思维方式不同。
世界的文字分为意音文字和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用少量字母(大多不到50个)组成单词记录语言的语音进行表义的文字,比如英文字母26个,西班牙文字母29个,俄文字母33个,韩文字母40个……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
篇4: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的说课稿
选课内容: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第15册美术教材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材分析
从专题研究的角度分析本课的设置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特征,所打上的历史烙印,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和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
从教材版面分析,教材中选择了若干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服装,工艺,建筑等,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美术是如何反映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
篇5: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的说课稿
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一 欣赏导入:
欣赏作品:一幅是中世纪教堂壁画,一幅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将这两幅画进行对比。
提问:通过这两幅画,你能看出文艺复兴在美术领域表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因为上节课已经学过了关于文艺复兴的常识性知识)
总结: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更多地反映出人文精神及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既可以得到美感和使用价值,又可以通过其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来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文化及诸多方面。
篇6: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的说课稿
二 欣赏启智:
(1)欣赏《清明上河图》
提问:A这幅画是什么时期,谁的作品?
B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C 你能具体描述这些人都在干什么吗?
D 通过这幅画,你能了解当时社会的哪些情况?
总结:通过欣赏我们不仅了解作品本身所描述的内容,还了解了作者本人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欣赏原始社会《彩陶盆》和商代青铜器《鸟纹爵》
对比两幅作品是不是都具有实用价值?从审美和造型上 看哪一件作品更精致?它体现了哪些历史文化背景?
总结: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学习和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 的社会文化依据。
(3)欣赏《簪花仕女图》
提问:A从仕女的姿态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 活内容?
B 从她们的华美服饰,你觉得唐代的纺织技术如何?
C 从作品描述的侍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 性的审美观么?
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有哪些联系?
(4)建筑与文化
从建筑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区别。
佛教是沿着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化。佛教建筑散发着一种现实的、人本的气息。温婉馥郁的庭院,平易近人的体量,更多显现出安详与平和的气氛。《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楼》山西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与自然融合的哲学思想。《白云观》北京
教堂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立柱和罗马穹窿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导入“天国”。出人意料的体形。动荡不安的气氛是它的基调。《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
通过欣赏、比较学生马上可以分析出:不管是从造型还是使用的`材料上,不同地域的宗教建筑都是不一样的。主要原因就是宗教思想的不同、、、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欣赏课的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平时要多收集一些资料,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为自己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开展情况来看,我主要是想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作品以她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但在讲解每一幅作品的时候,我觉得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实在太广泛。譬如什么是陶?什么是俑?什么是牌楼?不同时代的绘画风格有何不同?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有何不同?不同地域的宗教思想有何不同……针对这些知识性问题同学们都有一种好奇心理,作为教师你必须为学生作一些更加细致,深入的讲解,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人文背景,这就要求你必须要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讲解,但是涉及的太深入可能超出了学生的理解力,所以只能是点到为之. 因此更多的收集资料,加强自身修养,针对知识性问题能准确的掌握是作为一名教育者必不可少的能量储备。
篇7:载体蛋白是分泌蛋白吗
载体蛋白的功能
载体蛋白又称做载体、通透酶或转运器。能够与特异性溶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与它结合的溶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
载体蛋白是多回旋折叠的.跨膜蛋白质,它与被传递的分子特异结合使其越过质膜。其机制是载体蛋白分子的构象可逆地变化,与被转运分子的亲和力随之改变而将分子传递过去。
【冯骥才:文化是情感的载体】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