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2022-05-29 04:54: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橙子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篇1:《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中学语文

单海波  胡丕忠

一、课文悟读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芸芸众生皆为利

“五一”将过,儿子吵闹着要去公园,并要我给他买卡布达、铁甲小宝、鲨鱼辣椒、蜻蜓队长等玩具。我和妻带儿子乘公共汽车来到日新月异的聊城。欲转乘无人售票车到南环路,一出租车司机见我一家三人步行,戛然停车,热情相请:“上车吧。”妻还在问多少钱时,我已打开车门,儿子就爬了上去,舒舒服服地到了姜堤乐园,快快乐乐地玩到下午三点。出了公园,上了公交车,往城里返。车子开动了,我看到车往东走,一会儿就到了汽车站的南北大路――贯穿聊城的中心大街。咦,这么近?来时的“夏利”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二、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三、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篇2:《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中学语文

单海波  胡丕忠

一、课文悟读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芸芸众生皆为利

“五一”将过,儿子吵闹着要去公园,并要我给他买卡布达、铁甲小宝、鲨鱼辣椒、蜻蜓队长等玩具。我和妻带儿子乘公共汽车来到日新月异的聊城。欲转乘无人售票车到南环路,一出租车司机见我一家三人步行,戛然停车,热情相请:“上车吧。”妻还在问多少钱时,我已打开车门,儿子就爬了上去,舒舒服服地到了姜堤乐园,快快乐乐地玩到下午三点。出了公园,上了公交车,往城里返。车子开动了,我看到车往东走,一会儿就到了汽车站的南北大路——贯穿聊城的中心大街。咦,这么近?来时的“夏利”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二、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三、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2.冯友兰和牟宗三文化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研究方法:

从什么是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三方面比较研究。

参读书目:

(1)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重建》。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3)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4)林毓生《面对未来的关怀》《中国论坛》。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梁漱溟与胡适》,中华书局。

(6)唐亦难《从<中国哲学史>的新旧编看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辩证发展》,《冯友兰研究》第一辑。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7月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

师:今天我们学习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谁知道冯友兰是什么人?

生无言。

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是我们南阳人,他出生在南阳市唐河县祁仪乡,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是我们的官方哲学。相比之下,冯友兰只是民间哲学。现在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到哲学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考虑第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师:第二个问题:冯友兰认为精神境界可分为几种?都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冯友兰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它们的关系是依次从低到高。

师:第三个问题:各种境界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是觉解的不同。

师:“觉解”的意义是?

生:觉解的意义是人对自己做的事情的了解,并且从而使他做事情有了意义。

师:冯友兰把他的四种人生境界分为两个层次,怎么分的?这么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第一层次,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第二层次。划分的依据是前者人们现在就是的,后者是人应该成为的。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理想与追求。

师:关于课文的内容,问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生:入世是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出世就应该是超脱人世,看破红尘吧。

师:《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阅读理解并不难。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冯友兰说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按理说,他应该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可是他在文章中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地举例说明。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我们现在自己尝试着举些例子思考一下。

先考虑自然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特点是什么。

生:他对他所做的事情没有觉解,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习惯去做。

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生:鸡活着,吃饱了生蛋。它对自己的生活意义并无觉解。如果有了觉解,知道自己生蛋要被人吃掉,或者自己长肥了要被人吃掉,它一定会忧愁而死,或者减肥也行。(学生大笑)

师:(也笑了)这个例子举得很好。可是,你说的是鸡,我问的是人。生活中有没有活得和鸡一样茫然的'人?

生:一些同学沉溺于网络,他们因上网过多而习惯性地上瘾,知道不对也管不了自己,这一类同学算是自然境界的人吧。还有些同学,一听到上课铃声就犯困,应该也是。

师:这位同学能够就眼前事为例,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很强。准确地讲,他所说这些同学应该就是没有或者较少“觉解”:他们没有理想,或者是有理想但是他们的理想只是“放在肚里想想”的理想,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为理想奋斗。他们的日子就过得没有价值。

现在,我提一个问题。我记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说过一句话“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他的这句话表明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功利境界。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这表明他做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符合功利境界的人的特征。

师:再问一个问题:早一段时间,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来我们学校做报告。一个下午就要了我们五万元的报告费,而且还销售了不少书。他的这种行为说明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一部分)道德境界。

生:(一部分)功利境界。

师:简单地看,李阳来我们这里,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学习英语的理念和方法。他自己也嫌了个盆满钵满,应该是利己也利人的,这应该是什么境界?

生:(齐声)功利境界。

师:总结一下功利境界的两种情况。

生:一是利己利人,一是只有利己。功利境界的特点就是利己,但是排斥利人。

师:现在我们看冯友兰提出的道德境界的标准是——

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做事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师:举个例子。

生:雷锋。

师:雷锋的特点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所以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应该是道德境界的人。注意雷锋遵从的道德是共产主义的道德。抽象一下:为一种道德献身的人应该就是道德境界的人,那么古代的例子呢?

生:文天祥、苏武。

师:文天祥、苏武为民族气节而忍辱不屈,他们是为封建社会的道德而奋斗终身的。他们应该也是道德境界的人。林则徐我们怎么看?

生:林则徐应该也是。

师:陶渊明怎么看?

生:陶渊明?

师:是啊,想一想,陶渊明的特点是追求精神自由,不愿为外物所役。这其实也是一种道德。一种以个人的精神自由为核心的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讲,陶潜也是道德境界的人。我们发现,道德境界的人很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我们再考虑一下文学形象,《水浒传》中的人物我们最喜欢谁?

生:鲁智深。

师:我们看看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道德境界。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专杀坏蛋。“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是个好人,所以应该是道德境界的人。

师:我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认为老鲁(学生大笑)是天地境界的人。他是一个真正“替天行道”的人。所以,他是天地境界的人。

生:(小声提醒)老师,“替天行道”的口号是宋江提的。

师:确实,这位同学看书很细心,记忆很准确。然而,宋江的“替天行道”有个附带条件,就是“忠义双全”。有了“忠”字,他的“替天行道”中的“天”,就变成了“天子”。这也是他投降的原因。这说明宋江正是道德境界的人,他的道德就封建忠义道德。

鲁智深杀的都是坏蛋。还有一个人不分好坏一齐杀的,那是谁?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李逵。他是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一气。是不是自然境界的人啊?

师:为杀人而杀人。在这一点上,李逵应该是自然境界的人。

我们想一下,梁山英雄中有没有功利境界的人?

生:多了。吴用、晁盖等抢夺生辰纲。武松为报仇杀人也是。他们都有功利目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有什么特征。

生:他是宇宙的一员,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情。

师:我们现在看鲁智深符合不符合这一标准。鲁智深这一形象做事遵从一个标准:“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有人曾经说鲁智深傻,他总是为和自己本不相干的事情不平结果弄得越来越狼狈:一开始为不相识的卖唱父女而打死郑屠户,军官做不成,只好作和尚;后来又为林冲惹怒了高太尉,和尚也做不成,只好做土匪。其实,之所以我们觉得他傻,是因为我们是从功利的角度为他“着想”的;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鲁智深却是一个“智谋深远”的人,所以作者安排他最后成了正果。

生:鼓掌。

篇4:《近体诗》备课笔记

《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

蔡伟

一、课文悟读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两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通称近体诗。唐代近体诗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气象,美在诗眼。遗憾的是唐诗的这三大美到了宋代则大为减弱,于是有人慨叹宋代有词无诗。其实也不然,陆游的诗就与他的词一样的出色,堪与李、杜、白相媲美。因此,要体悟唐诗及部分宋诗的美感,就必须牢牢把握个中三味。

王昌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说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其实说的都是意境,只不过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讲的有我之境,即情境或意境;无我之境即物境。如果以此观照,则《山居秋暝》《越中览古》《石头城》偏重于物境,《登高》《蜀相》《锦瑟》《临安春雨初霁》偏重于情境,《书愤》偏重于意境。但是,这样的划分实在太过机械琐碎,因为在一首诗中,三境常常是浑然一体的,我们不可能在具体品读诗歌的时候作如此理性的条分缕析,否则诗趣尽失。其实,我们在吟诵近体诗时,如果能够把握作者是如何在客观景物中投射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或者说是如何做到境意相合情景交融,我们就算品味到了一首诗的意境。

例如,《越中览古》描写的都是,客观景物,但除了最后一句,其他三句所写景物并非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是作者的推测想像之景,这本身就带着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只今惟有鹧鸪飞”虽为眼前景,却与前三句所写之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繁华,一凄凉,作者的感慨与婉叹饱含其间。这就是景、情、意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要品味的意境。

再来看“气象”。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郭绍虞先生《校释》引《诗说杂记》:“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讲景物用“气象万千”,指自然景物的多种变化;讲人物用“仪态万方”,指人物风貌的无美不备,并不限于“庄重”。但无论是“气象万千”,抑或“仪态万方”,都有一个适宜的问题,只有适应不同场合的不同风貌,才是美好的。用周振甫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那末用气象来论诗,不光指描写景物,也指描写人物和社会各种情态,要写出无美不备的情状,写得光彩照耀,气势飞动。”总之,诗中的气象,既可以看作是一个作者的品质风格,也可以看作是诗歌的时代风貌。不同的诗人其诗具有不同的品格,不同时代的诗也具有不同的风貌,从而构成不同的气象。一个成熟的读者,在诵读近体诗时,应当能够品出诗中的气象,而这自然需要有一番比较的功夫。

例如,当我们诵读杜甫的《登高》时,我们应当感受到其中的沉郁顿挫,深广雄浑的气象:那肃杀惨淡的秋景图,让我们体味到诗人内心的那种伤时的凄凉;那无边无际的落木,那滚滚不尽的长江,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广阔绵远的境界,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种韶光易逝的感叹和壮志难酬的苦痛;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写尽了作者心中的艰难悲苦,有人指出,这一句14个字,共写了8层悲愁:他乡作客之悲愁,经常作客之悲愁,万里作客之悲愁,在萧条的秋季作客之悲愁,亲朋不在独自登台之悲愁,登台远眺更惹愁思,带病登台愁更愁,百年易尽、自感来日无多,由此我们不难感悟到本诗雄浑的.笔力及其万千气象。

最后来说说“诗眼”。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诗眼如何来,靠的是炼字(包括炼词、炼句)与炼意。正因为反复的锤炼,才产生了千百年来为人称道的妙词佳句。如果诵读诗歌,不能发现、把握诗篇的“点睛之笔”,那么我们就算不得真正读懂了一首诗。

例如,读杜甫的《蜀相》,很多人往往忽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字,然而这两个字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当然,也有人认为此诗的诗眼当是结句,认为“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盛广智《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献给壮志未酬者的颂辞和挽歌》中华书局1984年版)。如果从影响力来说,尾联自然远胜于颔联,它已成为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的格言警句;但就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来看,它们是对“自”与“空”的具体阐释和升华,如果我们忽视“自”与“空”,那么对尾联内涵的感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把“自”与“空”作为诗眼来理解,更易把握此诗的深刻意蕴。

二、亮点探究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排列?诗人为何作如此排列?

探究学习:还可有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五个作用: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②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③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④“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⑤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句中连用了几个并无多少诗意的数量词,但我们读来不但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会产生一种神奇的美感,请分析其中的缘由。

探究学习:数量词本身确实难有诗意,但如果将数量词作恰当的组合,就会造成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如庾信《小仙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五十弦”“一弦”“一柱”作为一种写实,十分平常,但其中却蕴涵着年华易逝,难以言说,往事如烟,不堪回首的情思。而且诗人既不指明弹奏者和听众是谁,也不说明弹奏的曲目和现场的氛围,从而使“一弦”“一柱”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3.“宫女如花满春殿”一句中,诗人为何用“春”来修饰“殿”?

探究学习:“春”可使我们联想到阳光明媚、繁花盛开的春天,但这里不一定是指春天,而是为了与“宫女如花”相对应,使读者感受到越王周围宫女之多,越王游乐之甚。一个“春”字,十分形象地刻画出越王当时得意淫逸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表明,此时的越王早把卧薪尝胆的往事忘得干干净净了。这就为结句的转折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4.根据你的理解,“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指什么人?

探究学习:首先是指诗人自己,诗人拜谒武侯祠,回顾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他未竟的事业,不由得引发诗人崇敬、叹惋之情,再联系自己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却是一腔热血,报效无门,于是更产生了壮志难酬的痛苦,不由得泪湿衣襟。其次是泛指,包括三国以来的一切志士仁人,那些为国为民,大智大勇的人。

5.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对本诗的措词作简要分析。

探究学习:此句表面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心境,写人的感慨。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到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可是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怆,那么的凄清。面对着这荒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痕迹?可以说,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却饱含着多少难言的情怀,多少深刻的历史教训。可谓字字千钧,撼人心魄。

三、选题设计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李杜诗风比较。

研究方法:

(1)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2)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3)“李杜”的友谊与相互影响。

(4)两种不同的诗风撑起巍巍的唐诗大厦。

(5)自古以来对“李杜”诗风的评价。

参读书目:

(1)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3)王昌猷《意境风格流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陈圣生《现代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

(5)陈伟《文艺美学论纲》,学林出版社版。

(6)傅庚生《杜诗散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8)燕白《简论李白和杜甫》,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含蓄与晦涩――李商隐诗歌艺术优劣谈。

研究方法:

(1)李商隐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

(2)李商隐诗歌的用典。s

(3)李商隐诗歌的意象。

(4)李商隐诗歌的含蓄美。

(5)李商隐诗歌过分追求隐微曲折而带来的晦涩难解。

参读书目:

(1)赵山林《诗词曲艺术论》,浙江教

篇5:《词》备课笔记

《词七首》备课笔记

李霞  王春晓

一、课文悟读

《虞美人》

李煜罹难的直接原因,除了宋太宗的胸襟狭窄以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即词本身引起了宋太宗对李煜的忌恨。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美好酌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这在宋太宗的眼中不是含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雨霖铃》

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心情也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时间)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写“离情”。(空间)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的“船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不断转换,仍不离抒写“离情”。全词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词中处处写“别”,但词里只出现了一个“别”字,实在高明。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他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同时与和尚往来亲密,精通禅学。这样,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因此,在苏轼词中就具有了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但是,苏轼的感伤是由于理想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不是一般的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同样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正是这首词的理趣之所在,我们不应低调处理。

《鹊桥仙》

这首词的内容本源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题材较老,所谓“咏七夕”是也。但我们理解时要看到作者不与前人雷同,一洗嗟叹悲泣之态,着重寻觅词作淡雅而有情韵、语言平易而耐人寻味的幽趣。

《一剪梅》

词中写的是“闲愁”,不能理解为“闺怨”,因为这种“愁”是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所致。相思不得相见,“相思”之情应是首位,“愁”次之,否则,恐不合词人本意。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从某种意义说,等于是给韩腚械囊环狻摆墒椤薄4实纳掀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词中多用典故,有人认为这是毛病,其实不然。词里的典故,除廉颇一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这样,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得到了加强。《扬州慢》词作通过对扬州劫后衰败景象的描绘,揭露了金统治者的侵略罪行,抒发了词人身逢乱世的“黍离之悲”。词前有一“小序”,在构思、意境上有人认为这是“与词犯复”。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白石好为小序,序即是词,词仍是序,反复再现,如同嚼蜡矣。”语虽尖刻,却正中其失。

二、亮点探究

1.艺术表现手法。

探究学习:(1)虚实相济,起伏跌宕。

《雨霖铃》一词上片“念去去”二句写眼前实景,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与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别后孤单寂寞的心情,虚实相映,使人深刻地理解到“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等词句的丰富内涵。再如《虞美人》一词,开头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进入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忽然又转到眼前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眺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由此过渡到下片。想像“故国”图景,一开始又是虚写。这样虚实结合,起伏跌宕,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2)融情人景,情景交融。

融情人景,在《雨霖铃》一词的上片中体现得比较突出。“寒蝉凄切”点染送别气氛。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对长亭晚”,意思更加明确,因为“长亭”已作离别地点通称。分别之时,“骤雨初歇”,眼前景物更加清新。听着蝉声,看到柳树和小舟,分别在即,离情自然更浓。

同样,《扬州慢》所抒“黍离之悲”在词中也未直接说出,而是移情于境,注入眼前景物之中。如,“尽荠麦青青”,让读者联想到“彼黍离离”;“废池乔木”总写劫后衰败,寄托故国之恋;“清角吹寒”之“寒”把气候之寒和词人的悲切融于一起;下片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点出景物依旧,人事已非,包含了词人多少悲切低回的意绪啊!

(3)议论入诗,清新自然。

《鹊桥仙》共有10句,其中6句为写景(也是抒情),4句是作者议论。就艺术性来说,写景的句子倒不怎么突出,而议论的句子却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古代诗论家多以宋诗以议论人诗为病,其实,秦观的这首《鹊桥仙》却无说教之感,4句议论,十分精辟,格调高绝,大有墨气四射、情透纸背的气势。上片抒发感慨,下片词人将意思翻进一层,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李清照的《一剪梅》则另有特色:①词中所写的爱情大异其趣,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分。②语言清新,明白如话,十分通俗。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既是对偶,又浅显易懂,读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4)格调豪壮,映衬烘托。

《念奴娇》这首词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豪壮,跟失意文人同主题的作品显然有别。豪壮情调表现有二:一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二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因素,与豪壮情调不合。其实,“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只是一种自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念奴娇》中映衬技巧运用很突出。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赤壁之景)与虚景(火烧曹营)相衬,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衬。这种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从而使词波澜起伏且章法严整。

2.词中名句分析。

探究学习:杜甫说诗“陶冶性灵存底物”(《解闷十二首》之七)。我们读诗不能不求甚解,而要含英咀华、品赏诗味。分析词中名句便是品赏中的一项内容。例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融情人景,十分动人。为什么呢?①它把杨柳、风、残月这3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②这幅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消愁,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呢?

一首词里必须有名句。名句能惊醒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代表作家的风格,所以欣赏时要认真,还要做到会背诵,这样才会受益终生。

三、选题设计

1.从《扬州慢》说到诗词的“清空”问题。

研究方法:

(1)诠释定义法:“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在题材概括上淘尽渣滓,从而表现为澄清精纯、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

(2)举例印证法:《扬州慢》是“清空”擅长的典范。写出“黍离之悲”,说明思想之高。至于词中所写“渐黄昏,清角吹寒”时分的“空城”,更是把印证着“黍离之悲”的“空城”和有感于“空城”的诗人的忧思融成一气,写出了“都在空城”的深刻内涵。

参读书目:

(1)《诗经・王风》中的《黍离》篇。

(2)《说“清空”》,《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

2.从7首词的学习来谈诗词的欣赏艺术。

研究方法:

(1)知人论世法: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

(2)由表及里法:从诗词外在形式的文辞,来探知诗人的实在意图,使认识逐步深化。

(3)含英咀华法:对于诗词,要尝味、寻味、玩味、赏味,即品诗。

(4)择善而取法:诗词评说很多,我们要从以下几点择善而取:解说的合理性、解说的艺术性、解说的深刻性。

(5)朗诵吟咏法:觅取诗趣、悟出情理、获取艺术享受。

参读书目:

《名作欣赏》编辑部编《古典诗词欣赏》,山西人民出版社。

3.从“人生如梦”看古代贤哲对人生的理解。

研究方法:

(1)沿波讨源法:阅读先贤原作,剖文析义,沿波讨源,特别要弄清“波”的情况。

(2)比较分析法:苏轼,他的感伤由于建功立业的愿望不能实现而萌发,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屈原,孤独的骄傲,以为自己可以独立承担道义和光明,所以对现实彻底失望以后投江而死,去寻找精神上的归宿。庄子,把文明和人生的困境彻底看穿以后,没有了精神归宿,所以只能把内心的迷茫投向虚空之中。

参读书目:

(1)《离骚》《涉江》。

(2)《庄子十日谈》,安徽文艺出版社。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词七首》备课笔记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孔孟》备课笔记

《孔孟》备课笔记

中学语文

魏华中

一、课文悟读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关联。

读《论语》《孟子》,观孔孟言行,他们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充实的内心世界。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的独具的风趣,在他挖苦自己时自然流露出来。他们师生间偶尔的玩笑,其中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经常的沟通和切磋,使得他们关系融洽,亲如父子。

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及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

一袭布衫,大袖飘飘,身体的宽舒与心灵的自由相得益彰,几个大人,又配上几个嬉闹无忧的顽童,这气氛活泼而不拘谨,游戏而不功利。这不正是孔子乐观、积极、热情、率性、纯真品性的形象写照吗?程朱理学禁绝人的七情六欲,而孔子竟是这么一个活泼泼的、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二、亮点探究

1.“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

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3.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探究学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4.文章第4段对比了孔孟对“礼”的态度、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的不同个性。有什么不同?

探究学习: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相关文章:

1.《蜀道难》备课笔记

2.《人生的境界》..

3.备课笔记范文高中

4.《晏子故事》备课笔记

5.七年级英语备课笔记

6.备课笔记(高二选修)

7.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8.人生三境界感悟

9.人生的境界教案

10.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笔记

下载word文档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