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急速sol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1.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2.“执政为民”这种思想,早在几千年前的奴隶制国家里就有所体现,夏、商、周时期,要求大臣勤于政事,“有功于民”的国君是()
A.禹B.启C.汤D.盘庚
3.第十届全运会于10月在山东省举行,“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等是本届全运会的宣传口号。那么,用齐鲁代表山东应追溯于古代的什么制度?()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下列四件青铜器均是商周时期典型作品,其中代表四川“三星堆”文化的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毛公鼎
5.有一个国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又在春秋时期称过霸,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该国是()
A.齐国B.秦国C.楚国D.晋国
6.从夏商两朝的兴亡史中,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一国的国君应该()
A.增强国力B.勤政爱民C.发展经济D.重视军事
7.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8.右下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C.青铜树D.四羊方尊
9.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最早“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秦穆公D.楚庄王
10.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11.张华同学在编排历史短剧《商鞍舌战守旧群臣》时,为商鞅设计了下列言论,你认为哪项不恰当()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
C.保留没有军功旧贵族的特权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2.右下图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真正的文字——甲骨文,“文字的出现是人类
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3.右图中的耕作方式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
A.商B.周C.春秋 D.战国
14.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李冰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大运河
15.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上海世博园的中华美食街上,挂着“中国味,世界享”特色招牌的五芳斋店铺里的粽子散发着阵阵诱人的清香。请问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的哪位文化名人()
A.文天祥B.司马迁C.孔子D.屈原
17.近年来,沙尘暴造成了一系列危害,损失惊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朴素的生态环境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墨子
18.电影《墨攻》中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由刘德华饰演的墨家代表帮助梁王守城的故事,其中他多次提出墨家的思想是()
A.“春秋无义战”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9.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
20.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主要社会现实是()
A.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周天子提倡思想自由
C.当时的知识分子喜欢议论时政,组成社团学派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篇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一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B、商王纣C、周厉王D、周幽王
3、206月10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那一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
A、三星堆B、都江堰C、端午节D、故宫
5、学习历史有一基本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6、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妈妈领着小明去看中医,某位自称是“神医”的人,给小明看一看气色,问了问病情,听了听小明的声音,就给小明开了药方。小明对妈妈说:“这个神医是冒牌的”。小明的判断依据是
A、他没给小明切脉B、他没有给小明量血压
C、他没有问小明得了什么病D、他对小明不够客气
8、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实,警世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富含许多古代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的历史写照。下列成语中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是
①破釜沉舟②纸上谈兵③风声鹤唳④退避三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
①书法②雕塑③杂技④舞蹈⑤绘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10、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及汉湘人”。所描写的人物是( ) A.李冰 B.孔子 C.屈原 D.司马迁
11、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12、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的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是( )
A.长平之战 B.城濮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13、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
A.齐、楚、赵 B.韩、赵、魏 C.楚、燕、韩 D.秦、齐、魏
14、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各国的变革 B.士人的四处游说 C.阶级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15、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6、下列关于我国历法方面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农历,又叫“殷历”,是比较完备的历法
B.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和闰月之说
C.相传在八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完备的历法
D.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17、下列属于“三星堆”文化代表的是( )
①司母戊大方鼎 ②青铜立人像 ③四羊方尊 ④青铜神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19、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
A.编钟 B.铜钟 C.七孔骨笛 D.陶埙
20、商鞅变法成攻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百姓的欢迎 C.个人才能卓越 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二、非选择题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的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① 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指什么?(1分)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哪两种“和谐”?(2分)
② 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4分)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1分)
(3)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4)最能证明划波浪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2分)
(5)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1分)
23、(10分)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1分)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6分)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3分)
26、(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谁?(1+1+1分)
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1+1+1+1分)
③ 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君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2+1分)
篇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1-----5CACCD
6---10AADCC
11----15AABDD
16----20DDCAD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的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④ 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指什么?(1分)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哪两种“和谐”?(2分)
“和谐”。 “和”的一是人与人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⑤ 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4分)
孟子保护环境,墨子“兼爱”“非攻”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1分)商鞅
3)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
(2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竣工的旧贵族的特权。
(4)最能证明划波浪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
(2分)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分)强国先富民
23、(10分)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1分)
战国时期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6分)
⑴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⑵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3分)
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 分封制 。西周通过这个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1+3分)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6、(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谁?
(1+1+1分)商鞅变法 356年 商鞅
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
(1+1+1+1分)
⑴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⑵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⑶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竣工的旧贵族的特权。
⑷建立县制,有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⑥ 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君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2+1分)
成功, 商鞅的死值得,看变法是否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篇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一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B、商王纣C、周厉王D、周幽王
3、6月10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那一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
A、三星堆B、都江堰C、端午节D、故宫
4、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铜农具②石斧石锛③六角形铁锄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
5、学习历史有一基本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6、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妈妈领着小明去看中医,某位自称是“神医”的人,给小明看一看气色,问了问病情,听了听小明的声音,就给小明开了药方。小明对妈妈说:“这个神医是冒牌的”。小明的判断依据是
A、他没给小明切脉B、他没有给小明量血压
C、他没有问小明得了什么病D、他对小明不够客气
8、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实,警世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富含许多古代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的历史写照。下列成语中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是
①破釜沉舟②纸上谈兵③风声鹤唳④退避三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
①书法②雕塑③杂技④舞蹈⑤绘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10、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及汉湘人”。所描写的人物是A.李冰B.孔子C.屈原D.司马迁
11、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行书
12、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的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是( )
A.长平之战 B.城濮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13、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
A.齐、楚、赵 B.韩、赵、魏 C.楚、燕、韩 D.秦、齐、魏
14、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各国的变革B.士人的四处游说 C.阶级统治的需要D.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15、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6、下列关于我国历法方面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农历,又叫“殷历”,是比较完备的历法
B.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和闰月之说
C.相传在八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完备的历法
D.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17、下列属于“三星堆”文化代表的是()
①司母戊大方鼎②青铜立人像③四羊方尊④青铜神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8、“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D.当仁不让于师
19、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A.编钟 B.铜钟 C.七孔骨笛 D.陶埙
20、商鞅变法成攻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百姓的欢迎 C.个人才能卓越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二、非选择题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的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①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指什么?(1分)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哪两种“和谐”?(2分)
②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4分)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1分)
(2)诗中与右图相关的一句话是(1分)
(3)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
(2分)
(4)最能证明划波浪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
(2分)
(5)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分)
23、(10分)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1分)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6分)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3分)
24、(13分)读图做题。读下图,做一下题目
(1)在图1、2、3、4、5、6、7上,填出战国七雄的位置(7分)
(2)在图A、B、C中写出围魏救赵的战役、减灶诱敌深入的战役、纸上谈兵的战役。(6分)
25.读右图
(1)在图中的相应的位置标出相应的阶层的名称:(6分)
(2)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西周通过这个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1+3分)
26、(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谁?
(1+1+1分)
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
(1+1+1+1分)
③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君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2+1分)
参考答案
1-----5CACCD
6---10AADCC
11----15AABDD
16----20DDCAD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的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④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指什么?(1分)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哪两种“和谐”?(2分)
“和谐”。“和”的一是人与人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⑤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4分)
孟子保护环境,墨子“兼爱”“非攻”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1分)商鞅
(2)诗中与右图相关的一句话是(1分)城门立木
(3)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
(2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竣工的旧贵族的特权。
(4)最能证明划波浪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
(2分)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分)强国先富民
23、(10分)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1分)
战国时期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6分)
⑴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⑵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3分)
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4、(13分)读图做题。读下图,做一下题目
(3)在图1、2、3、4、5、6、7上,填出战国七雄的位置(7分)
(4)在图A、B、C中写出围魏救赵的战役、减灶诱敌深入的战役、纸上谈兵的战役。(6分)
25.读右图
(1)在图中的相应的位置标出相应的阶层的名称:(6分)
(2)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西周通过这个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1+3分)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6、(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谁?
(1+1+1分)商鞅变法356年商鞅
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
(1+1+1+1分)
⑴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⑵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⑶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竣工的旧贵族的特权。
⑷建立县制,有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⑥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君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2+1分)
成功,商鞅的死值得,看变法是否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篇5:七年级第二单元历史测试题
七年级第二单元历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40分)
1、下列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国家诞生的是( )
A、西周 B、商朝 C、东周 D、夏朝
2、下面几位国君不属于暴君的'是( )
A、纣王 B、夏桀 C、周武王 D、周幽王
3、夏朝统治中心在今天的
A.河北北部 B.山东南部
C.陕西东部 D.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4、商朝的建立是通过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交战的地点是( )
A.涿鹿 B.鸣条 C.牧野 D.殷
5、使商王朝稳定下来,走向强盛的历史事件是( )
A、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B、商王盘庚把都成迁到殷
C、大规模铸造青铜器 D、实行分封制
6、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
A、贪图享乐,不理朝政 B、残暴不仁
C、失去民心 D、诸侯争霸
7、下列王朝按建立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东周②夏朝③西周④商朝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8、春秋最后一位霸主是( )
A、齐桓公 B、楚庄王 C、阖闾 D、勾践
9、退避三舍与哪两国争霸有关( )
A、齐晋 B、晋楚 C、吴越 D、燕赵
10、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的是( )
A、出现了铁兵器 B、步兵成为主要的兵种
C、战争规模超过前代 D、各国都在边境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篇6:历史七年级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是
A.西周B.商朝C.夏朝D.春秋
2.俗语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时姜尚等待的一位贤明君主是()
A.黄帝 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3.周武王联合其它部落打败商朝军队,是在()
A.阳城 B.殷 C.牧野 D.镐京
4.“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
A.实行禅让制 B.确立世袭制C.实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
5.《墨子》一书中写道:“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说明()
①社会等级界限森严②天子、将军和大夫等组成社会的统治阶层
③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处境十分悲惨④奴隶成为祭祀的供品和贵族殉葬品
A.①② 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史书《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表明在夏商西周时,国家的大事主要是()
A.祭祀与发展农业B.农业与打仗
C.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D.祭祀与打仗
7.下列阶层中,属于夏商西国家的统治阶层的有()
①天子②诸侯③卿大夫④士⑤平民⑥奴隶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⑥
8.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9.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B.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C.奴隶消极殆工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0.孔子的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的情况已经普遍。牛耕出现大约是在()
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11.战国时各国的改革变法中,影响最大的是()
A.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B.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C.邹忌在齐国的变法 D.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2、“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A.奖励耕战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D.建立县制
1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A.秦国“连横”策略的实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实行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14.商朝时的国家“档案”是用什么文字书写的.()
A.金文B.甲骨文C.隶书D.楷书
15.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
16.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大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17.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A.都江堰 B.长城C.大运河 D.赵州桥
18.七年级某班正在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最可能被用作正面论据的是()
A.大禹治水B.烽火戏诸侯C.卧薪尝胆D.立木为信
19.战国时期,形成了许多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涌现出一批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都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B.乱世出英雄
C.各国竞相变法,社会急剧变化
D.这些人出身卑贱,想借此出人头地
20.人们常说: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我们习惯上用“燕赵之地”来借指我们今天的哪个省吗?()
A.山东省 B.山西省 C.河北省 D.河南省
二、非选择题:第21题8分,第22题7分,第23题15分,共30分。
21、列举题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请列举五个这样的成语。
22、阅读材料
材料一:魏国首开变法之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李悝注重改革内政,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吴起重点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楚悼王去世以后不久,贵族们就发动政变,吴起死难。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以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惨遭车裂而死。
――——摘自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②从材料二中商鞅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讲给大家听听。
③由材料一得知,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吴起和商鞅为此都付出了生命。因此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对此,你如何看待?并说出理由。
④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3.观察下图哲理漫画,回答问题: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应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一例说明。
(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篇7:历史七年级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C2、D3、C4、C5、D6、D7、B8、A9、D10、C
11、D12、A13、C14、B15、D16、B17、A18、D19、C20、C
二、非选择题
21、仁义之师、卧薪尝胆、朝秦暮楚、合纵连横、退避三舍
22、①在诸侯争霸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②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对国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地方进行改革。而且,只要是对社会和生产力在有推动作用的政策和措施都要实行。
③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改革为秦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他人死了,但规格是成功的,毕竟,在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成为七个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消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④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23.(1)图一体现了道家思想;图二体现了法家思想;图三体现了儒家思想(2)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对人要团结友爱;不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用和平方式,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保护环境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任意选择三家中的一家即可。比如:喜欢儒家思想,因为: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又比如:喜欢道家思想,因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齐物论),可以化解压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2分)。还比如:喜欢法家思想,因为法家主张历史进步、法治和中央集权,可以使我们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上,同时学会依法办事。
篇8: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归纳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有关秦朝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刑罚严酷,其中一人犯罪就要杀掉三族的叫“族诛”
B.秦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战争
C.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
2.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善于用人B.后方巩固C.战术正确D.赢得民心
3.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修筑长城B.地方设县C.使用圆形方孔钱D.使用小篆
4.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对六国形成优势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之后B.战国中后期
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长平之战后
5.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刀形币B.蚁鼻钱C.铲形币D.圆形方孔钱
6.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树立秦的形象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D.禁止儒学传播
7.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⑤
8.秦时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
A、越族B、匈奴C、夷狄D、突厥
9.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平定“七国之乱”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
10.平定“七国之乱”,使汉朝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统治者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11.初一学生林珊在古字画市场发现一副蔡伦的字,摊主说是秦朝时期的,非常珍贵。但林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当即指出,古字画上的字只可能是什么时期的()
A、西汉以前B、西汉初期C、西汉末期D、东汉时期
12.下列关于《伤寒杂病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B、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D、介绍了“麻沸散”与“五禽戏”
13.小李在旅游胜地看见高大的佛像,给妈妈介绍说:“佛教起源于古西域”。妈妈笑着说不正确。你认为佛教源自()
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波斯
14.《史记》叙述的是()
A.从夏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B.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史事
C.从西周到西汉的史事D.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秦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16.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时间是()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C.公元前60年D公元60年
1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说的,他的()被鲁迅赞为()
A.班固《汉书》“史家之绝唱”B.司马光《资治通鉴》“绝唱”
C.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D.班超《后汉书》“绝唱”
18.西汉后期一队商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将丝绸等货物运到西方,反映商人途中
经历不正确的是()
A、大批匈奴人抢夺他们的货物B、看见魔术艺人吞刀吐火
C、半路休息吃着葡萄、石榴D、看见天竺僧人传授佛经
19.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正确的是()
A.长安—陇西—阳关—大宛—大月氏—玉门关—陇西—长安
B.洛阳—陇西—玉门关—大宛—大月氏—玉门关—陇西—长安
C.长安—陇西—阳关—大宛—大月氏—玉门关—陇西—洛阳
D.长安—陇西—玉门关—大宛—大月氏—阳关—陇西—长安
20.下列有关道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道教起源于西域地区
B.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结合
C.道教宣扬修身养性、炼丹服药
D.它的主张体现关注现实、重现世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5分,第23题9分,第23题6分,共30分。
21、材料分析题:(20分)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阅读材料后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3)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
(4)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试比较两位皇帝做法的异同点?
22、看图说历史(附长城图)
在战国形势图中,我们曾见到过长城。秦长城与战国长城相比有何不同?有人发现秦长城的走向与《战国物产分布》一图中的农牧分界线基本吻合,还发现强大的匈奴过着游牧生活,在没有长城前时常侵犯中原地区。
你能依据地理常识分析一下秦长城的历史作用吗?
23、连连看:
1.项羽纸上谈兵
赵括揭竿而起
陈胜约法三章
刘邦破釜沉舟
2.秦朝孔子开创儒家学说
西汉道教在民间兴起
东汉佛教传入我国
春秋西安兵马俑
24、穿越时空隧道,我们又来到了西汉王朝。下面请你以记者身份采访汉武帝,了解西汉的大一统格局。请你就此设计三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2、D3、B4、D5、D6、B7、C8、B9、D10、D
11、D12、B13、B14、D15、A16、C17、C18、A19、D20、A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5分,第23题9分,第23题6分,共30分。
21、(1)焚书坑儒;(2)加强思想统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统一言论和思想;(5)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大同一的形成与巩固。
22、秦长城把战国时期分段长城连接在一起,更长更牢固。秦长城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而且它横亘在游牧区与农耕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游牧民族的冲击,保护了长城以南农耕文明的发展。
23、(略)
24.学生的问题与大一统相关,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问题一:请问汉武帝:您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思想上的统治?题二:陛下,请问您是如何解决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的?问题三:尊敬的汉武帝,请问您又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
篇9: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耐心填一填:(每题3分,共30分)
1、
222
的绝对值是,的相反数是的倒数是.555
2、某水库的水位下降1米,记作-1米,那么+1.2米表示.3、数轴上表示有理数-3.5与4.5两点的距离是.
(b4)=0,则(ab)4、已知|a-3|+
2
=.
5、已知p是数轴上的一点4,把p点向左移动3个单位后再向右移1个单位长度,那么p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_。
6、最大的负整数与最小的正整数的`和是_________。7、1
2003
+1
=。
8、若x、y是两个负数,且x
二、精心选一选:(每小题3分,共24分.请将你的选择答案填在下表中.)
1A0B-1C1D0或1
2、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而小于4的所有的正整数的和是()
A8B7C6D5
100101
3、计算:(-2)+(-2)的是()
100100
A2B-1C-2D-24、两个负数的和一定是()
A负B非正数
C非负数
D正数
5、已知数轴上表示-2和-101的两个点分别为A,B,那么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
A99B100C102D103
6、1的相反数是()3
A-3B3C11D33
7、若x>0,y<0,且|x|<|y|,则x+y一定是()
A负数B正数C0D无法确定符号
8、一个数的绝对值是3,则这个数可以是()
A3B3C3或3D
9、4等于()313
A12B12C64D64
10、a16,则a是()
A4或4B4C4D8或8
篇10: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 )
A.-2 B.-1 C.1 D.0
2.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101和+3,那么A,B两点间的距离是( )
A.104B.98C.-104D.-98
3.在1,-1,-2这三个数中,任意两数之和的最大值是( )
A.1B.0C.-1D.-3
4.a,b是有理数,若已知|a+b|=-(a+b),|a-b|=a-b,那么下图中正确的是(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小的数的绝对值是0B.-2比-2.5小0.5
C.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D.如果x+y=0,那么|x|=|y|
6.某市为了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走进低碳生活”的号召,到目前为止共有60000户家庭建立了“低碳节能减排家庭档案”,则60000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60×104B.6×105C.6×104D.0.6×106
7.从数-6,1,-3,5,-2中任取三个数相乘,则其积最小的是( )
A.-60B.-36C.-90D.-30
8.已知a<0,-1
A.a>ab>ab2B.ab2>ab>aC.ab>ab2>aD.ab>a>ab2
9.若n是自然数,且有理数a,b满足a+1b=0,则必有( )
A.an+(1b)2n=0B.a2n+(1b)2n+1=0
C.a2n+(1b)2n-1=0D.a2n+1+(1b)2n+1=0
10.已知|a|=5,|b|=2,|a-b|=b-a,则a+b的值是( )
A.-7B.-3C.-7或-3D.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1.-1.5的倒数与2的相反数的和是________.
12.数学考试成绩以80分为标准,老师将5位同学的成绩简单记作(单位:分):+15,-4,+11,-7,0,则这五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
13.某地气象局的统计资料表明,高度每增加1000米,气温就降低大约6℃.现地面气温是25℃,则8000米高空的气温约是________.
14.将一张厚度为0.12毫米的白纸对折35次后,其厚度为________毫米(只列算式).
15.若a<0,b<0,则|a+b|=________.
16.若|12a-4|+(b-1)2=0,则a=________,b=________.
17.把3,-5,7,-13四个数利用“24点”游戏规则,可写成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若(a-1)2与|b+1|的值互为相反数,则a+b=________.
19.规定一种新的运算a*b=ab+a+b+1,则(-3)*4=________.
20.探索规律:31=3,个位数字是3;32=9,个位数字是9;33=27,个位数字是7;34=81,个位数字是1;35=243,个位数字是3;36=729,个位数字是9;……,那么37的个位数字是________,320的个位数字是________.
三、解答题(共80分)
21.(12分)计算:
(1)-|-5|+(-3)3÷(-22);(2)-36×(14-19-112);
(3)8+(-14)-5-(-0.25);(4)27÷[(-2)2+(-4)-(-1)];
(5)(-312)2+612×(-2)4÷[(-2)3-(-2)2]-1÷(-43);(6)(-24)×(18-13+14)+(-2)3.
22.(10分)某次考试六名同学成绩与平均分的差值为5,-112,-4,312,-5,0,请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各数的点,并用“<”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23.(10分)某地气象资料表明,高度每增加1000米,气温就下降大约6℃,现在10000米高空的气温是-23℃,试求此时地面的气温.
24.(10分)一小商店一周的'盈亏情况如下表所示(亏为负):
星期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盈亏情况/元128.3-25.6-1527-736.598
(1)计算出小商店一周的盈亏情况;
(2)指出赢利最少的一天比最多的一天少多少.
25.(12分)一点A从数轴上表示+2的A点开始连续移动,第一次先向左移动1个单位,再向右移动2个单位;第二次先向左移动3个单位,再向右移动4个单位;第三次先向左移动5个单位,再向右移动6个单位……求:
(1)写出第一次移动后这个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2)写出第二次移动后这个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3)写出第五次移动后这个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4)写出第n次移动后这个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26.(12分)为了有效控制酒后驾车,吉安市城管的汽车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上巡逻,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从出发点开始所走的路程为:(单位:千米)
+2,-3,+2,+1,-2,-1,-2.
篇11: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6分)
险jùn( ) 凹者为hè( ) 积zǎn( )
概lǜ( ) 谆谆( )教导 茅塞( )顿开
2、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 )(2分)
A、骚人(诗人、文人) 明察秋毫(眼力) 心旷神怡(愉快) 红紫芳菲(花草的芳香)
B、项为之强(僵硬) 莫名其妙(说出) 不屈不挠(弯曲,比喻屈服) 群星荟萃(聚集)
C、小心翼翼(严肃谨慎) 道听途说(道理) 不胜凉意(胜利) 出谋划策(计谋)
D、素帐(白色的)区区小事(小,微不足道)小立片刻(短暂、暂时)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3、下列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B、眼看87级别新生穿着军训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C、那主席火了,粗鲁地从头到脚大量了贾里一番,说,“我正忙着呢!”
D、初一算是结束了,不论它是好是差是不好不差,贾里都得对那一年道一声:拜拜!
4、下列句子中没有歧义的是( )(2分)
A、这个人连校长都不认识。
B、两个学校的全体学生举行了联欢会。
C、王磊走了半个小时了。
D、校门口一边站着一个同学。
5、默写。(7分)
①夏蚊成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十三岁的际遇》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③《伟人细胞》节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秦文君是______(时期)女作家。
④我们是新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啊,搀起手来,少年歌在口,同行入灿
烂的前程。
⑤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是多么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遵照例句格式和写法,仿写句子。(4分)
如果你是一朵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如果你是________,就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如果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当你走在大街上,忽然身边一个衣衫破旧50上下年纪的乞丐向你伸手乞讨时,你如何应对?(不多于40字)(4分)
二、阅读与理解(32分)
(一)(10分)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①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细细地读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严谨治学,诚恳做人,②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因此,如果问我大学两年收获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的时候,你叫我怎能以轻巧的“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十三岁的际遇》)
8、解释文中的词语:(2分)
①敏感 ( )
②一视同仁( )
9、“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一句在结构上起到__________的作用。(2分)
10、与划线句①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
B、汤姆说现在兴许是星期天了——说不定已是星期一了。
C、她知道汤姆口袋里还有一整根儿蜡烛和三四个蜡烛头——然而他还得节省。
D、晓君对着已经逐渐走远的好朋友国军喊到:“明天再见——不见不散啊——”
11、联系上下文,请说说划线句②中“我”体会到“老师的真正含义”是什么?(2分)
12、为什么说“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请说说自己的理解。(2分)
(二)(10分)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读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
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
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 A )的人像一本散文集,( B )的人是一本抒情诗,( C )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 D )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做人如写书。
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给出美丽的插图。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
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他们都忘记了: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
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
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人是一本书》)
13、找出贯串全文的一个比喻句。(1分)
14、找出这篇文章中能概括地表达全文要点的句子。(1分)
15、将下面四个短语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处,其先后顺序应是( )(2分)
A、思维缜密 B、洒脱飘逸 C、多愁善感 D、乐观风趣
16、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写在下面。(2分)
17、本文最后一段话给我们的暗示是什么?(2分)
18、以“人生”为话题,写一个短小精美有内涵的句子。(2分)
(三)(12分)
生命,需要一个支点,因为生命很脆弱。生命一经有了支点,就会强劲起来,就会挺拔和旺盛起来。这支点不是别的,是对人类的'关心和同情,是对生活的世界的爱,是对未来永不失落的希望。支点回报生命的不仅仅是一种依托,一种凭借,一种支撑。支点回报生命的,是永远的信心,永远的充实,永远的力量。生命只有找到这样的支点,才不会堕落。生命也只有在这样的支点上才能造就辉煌。所以伽俐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19、“生命的支点”指的是什么?(3分)
20、生命为什么需要支点?(2分)
21、支点回报生命的是什么?(2分)
22、文中加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23、作者引用伽俐略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并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3分)
三、文言文阅读(11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①祠者:管祭祀工作的人;②舍人:手下办事人员;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24、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作青云白鹤观( )
②徐喷以烟 ( )
③引酒且饮之 ( )
④终亡其酒 ( )
25、请说说下列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3分)
①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数人饮之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子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乙)文这则小故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7、(甲)文中的“余”能把蚊子想象成“群鹤”,并且获得“物外之趣”;而(乙)文中的“先成者”却在画好蛇后“吾能为之足”,两者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生活中的
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四、作文(30分)
28.根据下面提供的话题,任选一题。题目自定,500字左右。
①成长
②我有过的第一次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相关文章:
6.第二单元测试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