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试题>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2023-09-03 08:44: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伊丽莎白鼠二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篇1: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_____部。

2、《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__________的《庄子集解》和___________的《庄子集释》。

3、《切韵》是隋代___________编写的,分为________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____________编成《广韵》。

4、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

6、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7、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联必须对仗。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

1、韵目

2、之为言

3、粘、对

4、疏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题1分,共25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3、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4、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5、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7、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8、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9、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10、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11、亟其乘屋,起始播百谷。

12、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13、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14、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15、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

16、英俊鸟集,秦失其鹿。

17、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18、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

19、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20、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21、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22、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三、指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式(每题1分,共5分)

1、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刘豫州遁逃至此。

2、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之阳陵。

3、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义。

4、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

5、侣鱼虾而友麋鹿。

四、为下列古文加上标点(每题3分,共6分)

1、东 坡 母 成 国 太 夫 人 程 氏 眉 山 著 姓 其 侄 之 才 字 正 辅 第 二 之 元 字 德 孺 第 六 即 楚 州 子 邵 字 懿 叔 第 七 正 辅 初 娶 东 坡 女 兄

2、(佗)复 与 两 钱 散 成 得 药 去 五 六 岁 亲 中 人 有 病 如 成 者 谓 成 曰 卿 今 强 健 我 欲 死 何 忍 无 急 去 药 以 待 不 祥 成 与 之 后 十 八 岁 成 病 竟 发 无 药 可 服 以 至 于 死

五、简答(每题3分,共15分)

1、简述《诗经》韵例的特色。

2、介词“于” 有哪几种用法,各举一例说明。

3、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4、近体诗有哪些特点?

5、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六、为下列一首诗划出平仄,说明该诗是否是律诗,为什麽?如果是律诗,有拗救要指出。(共10分)

东 风 知 我 欲 山 行,吹 断 檐 间 积 雨 声。

岭 上 晴 云 披 絮 帽,树 头 初 日 挂 铜 钲。

野 桃 含 笑 竹 篱 短,溪 柳 自 摇 沙 水 清。

西 崦 人 家 应 最 乐,煮 葵 烧 笋 饷 春 耕。

七、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共16分)

(1) 哪几句话是毛传?(2分)哪些话是郑笺?(2分)

(2) 哪些话是孔疏?(2分)孔疏是解释谁的话?(2分)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2分)

(3)“如字”是什麽意思?(2分)

(4) 文中“夭夭”释为:(2分)

(5)翻译“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顾炎武,段玉裁,29

2、王先谦,郭庆藩

3、陆法言,206,陈彭年

4、流水对,借对

5、精清从心邪,知彻澄娘

6、仄仄平平平仄仄

7、颔联,颈联

说明:答案中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

1、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1分)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1分)

2、古书释义术语之一。(1分)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1分)

3、所谓“粘”,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1分)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1分)

4、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1分)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1分)

说明:需将每一得分点的主要内容答出,方可得分。

三、解释加点的词(每题1分,共25分)

1、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2、给…饭吃

3、获罪

4、送饭

5、用如名词,硬度

6、仰视的样子

7、禀告

8、开始

9、屋檐下

10、遗憾

11、急忙

12、拾取

13、水中高地

14、栽种;种植

15、务必

16、像鸟一样;帝位

17、曾经;不同

18、聚合

19、两杯

20、通“罹”,遭遇

21、无礼

22、悬赏征购

说明:释义与所给答案相近也可得分。

四、指明修辞方式(每题1分,共5分)

1、代称

2、委婉

3、用典

4、稽古

5、互文

说明:不答、答错、多答皆不得分。

五、为古文加标点(每题3分,共6分)

1、氏,姓。才,辅,第二;(1分)孺,第六,州;(1分)叔,第七。兄。(1分)

2、散。药,岁,者,(1分)曰:“健,死,药,祥?”(1分)之。岁,发,服,死。(1分)

说明:每一给分处若答对半数以上,即可得分。

六、简答(每题3分,共15分)

1、(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常见的形式。(1分)

(2)从一章中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1分)

(3)从韵脚相互距离看,有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1分)

说明:答案次序不论。

2、(1)介绍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1分)

(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1分)

(3)介绍比较的对象。(1分)

(4)介绍主动者。(1分)

说明:本小题满分3分,四项中答出3项即可,但每一项必须有相应的正确的例证,否则该项不得分。

3、(1)解释词义 (2)阐述语法

(3)说明修辞 (4)注明字音

(5)校勘文字 (6)串讲文意

说明:每两项1分,次序不论。

4、(1)讲究平仄,一般只押平声韵。 (1分)

(2)用韵要求严格,一韵到底,不许临韵通压。(2分)

说明:(2)中“用韵要求严格”占1分,“一韵到底,不许临韵通压。”占1分。

5、《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1分)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1分)

《春秋左转》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分)

说明:答案中的朝代可省去,其他要点缺一项或错一项该得分处不得分。

七、为下列一首诗划出平仄,说明是否是律诗,为什麽?如果是律诗,有拗救要指出。(共10分)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4分)

是律诗。(1分)原因:讲究平仄,押平声韵;共八句, 56字,每两句一联,讲究粘对,中间两联对仗。(2分)

说明:分号前后各给1分,或所答意思能指出律诗特点的酌情给分。

有拗救,颈联出句第五字“竹”应平而仄,拗;对句第三字“自” 应平而仄,拗,第五字“沙” 应仄而平,既救本句第三字,又救出句第五字。 (3分)

说明:答出“有拗救”给1分;指出拗处给1分;指出救处给1分。

八、阅读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共16分)

(1)“蓁蓁……形体至盛也”、“一家之人尽以为宜”为毛亨的传。(2分) 说明:指出1句给一分。

“家人犹室家”为郑玄的笺。(2分)

(2)“正义曰”至篇尾,为孔颖达等人的疏。(2分)

孔疏是解释郑笺的。(2分)

“蓁侧巾反”为陆德明《经典释文》中语。(2分)

(3)“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2分)

(4)茂盛的样子。(2分)

(5)这位姑娘要出嫁,能使她的家庭和顺。(2分)

说明:能译出“归”为“出嫁”,“宜”为“和顺”,并且语句通顺者即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篇2: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古代汉语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古代汉语

湖南 师范 大学 年 攻读 硕士 学位 研究生 入学 考试 试题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050103)

考试?科目:古代 汉语(327)

一、写 出 下列 各 字 的 小篆 或者 古文字 形体 (20分)。

心?兵?向?毛?豆?至?朱?武?牧?取?大?聿?水?行?衣?自?鸟?犬? 女?首

二、解释 下列 术语(40分):

(1)古今字??(2)指事??(3)同源词? (4)五音?

(5)古无舌上音 (6)读若? (7)互文??(8)《释名》

三、写出 下面 诗句 中 的平仄(4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四、写出 跟 下列 切语 相对应 的 汉字(6分):

他前切(??)?????? 当孤切(??)

五、阅读(24分)

仔细 阅读 下面 两 段 文章,分别 回答 后面 给出 的. 问题:

1. 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问:(1)这 段 文章 阐述 了 一个 什么样 的 观点?请 用 自己 的 话 表达 出来。

????(2)请 谈谈 你 自己 对 这种 观点 的 看法。

2.礼云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

问:(1)这段 文章 解释 了 一个 什么 词?是 如何 解释 的?

(2)你 对 作者 的 解释 如何 评价?

六、翻译(56分)

1. 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矣燕相国受书而书之曰举烛者尚明尚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2. 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3. 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

4.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篇3:《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苏武传

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

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2 、稍迁:逐渐。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7 、即时诛灭:立刻。8 、羝乳乃得归:才。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11、具自陈道:全部。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13、已矣:算了吧。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8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12、马畜弥山:满。13、即时诛灭:杀。14、白单于:报告。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16、杖汉节牧羊: “杖”拄。(动)“节”,使节。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18、扶辇下除:台阶。19、宦骑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21、法令亡常:无。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四、词类活用: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2 、舆归营:名→状,用车。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1 、何以复加?(疑代)2 、何谓相坐?(同上)3 、何以女为见(同上)。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 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 豁口、空隙读que ,——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 其他动物的生育。如本课“羝乳乃得归”—乳房或乳汁—初生的、年幼的(形)B 哺乳期间的动物。

4 、再:用法:作数词,两次或第二次。不同于现在用来指行为的重复。如本课“愿勿复再言”。古代表示行为重复的是“复”。

5 、赐:从贝从易,易亦声,会意兼形声字。(1 )本义:赏赐、赐给,本课“幸蒙大恩,赐号称王”。(2 )引申义:赐予的财物或恩惠。

6 、朝:(1 )本义:早晨。如本课“人生如朝露”。读zhao(2 )引申义:早晨向父母或君王省视、拜见、问安—拜见—使动,使朝见—朝廷—朝代。以上音读chao

第二十一课班超传

一字:研→砚,直→值,覩==睹,裁—才,然→燃,鈆==铅,禽→擒,→势,卹==恤,——邀,张→帐,萌—氓,县→悬,蠲——捐,覩,匈→胸。

二虚词:1 、而当封侯万里之外:你。2 、后忽更疏懈:改变。3 、具服其状:全部。4 、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原本、原先(副)。5 、互抱超马脚不得行:交错、交替,这里有纷纷的意思(副)。6 、超因此叵平诸国:完全(副)7 、庶几张骞弃身旷野:希望。(副)8 、宜因其力:依靠、凭借。9 、盛毁超拥其爱妻:大力、深(程度副词)。10、莫不宾从:没有(副)。11、其封超为定远侯:语气副词,表祈使或命令。

三实词:1 、祭酒,布衣诸生耳:“祭酒”,古礼,后因以为官名,这里等于说先生。“布衣”,平民的代称。2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封官。3 、后坐事免官:因犯罪。4 、具服其状:承认。5 、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前“使”,名词,使者,兼语;后“使”,动词,出使。6 、固欲益其兵:增加。7 、因辞让之:责备。8 、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预先。9 、下诏征超:招回。10、效命绝域:献出。11、尚能和辑诸戎:怀柔、团结。12、将弛弄及义从千人就超:投向。13、盛毁超拥其爱妻:诽谤。14、啖以重利:利诱引诱。15、阴缓所得生口:“阴”,暗中。“生口”,俘虏。16、遂去其妻:离开。17、若邑任在外者:胜任。18、便留与从事:办事。19、可须夜鼓声而发:等待。20、及臣生在:趁时。

四、活用:1 、不耻劳辱:用于意动,以…为耻。2 、超手格杀三人:名→状,用手。3 、帝壮超节:意动,以…为壮,赞许。4 、超既西:方名→动,向西走。5 、因辞让之:名→状,用言辞。6 、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使动,使……投降。7 、终不听其东:名→动,向东行。8 、寇盗河西:名→动,侵犯。9 、复没都护:使动,使…复没。即推翻。10、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形→使动:使…苦。11、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名→动,头朝向。

五、句:1 、卿弟安在?(疑代)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六、常用字:

1 、除:(1 )本义:宫殿的台阶。如“扶辇下除”(2 )引申义:一般的台阶—去旧生新,除去—每年的最后一天—官吏的任命,本课“帝乃除超兰台令史。”

2 、更(1 )本义:改变、更换。如本课“后忽更疏懈”。(2 )引申义:A 旧时夜间报时的单位,如三更、五更。B 另外(副)读去声,如本课“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再、又。如“更上一层楼”。(3 )假借为“经”,经历。(4 )假借为“庚”,继续。

3 、须:(1 )本义:胡须。(2 )引申义:兽的须。(3 )假借义:等待如本课“可须夜鼓声而发”—需要—必要、应当(助动词)

4 、质:(1 )本义:抵押。如“遂纳子为质”(2 )引申义:朴实—本质、体质—质地、底子—斩杀犯人时垫底的砧板。此义后造“櫍”“鑕”以区别。——质问—对质。

5 、就:(1 )本义:接近、趋向,如“陈力就列”,如本课“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2 )引申义:采纳、择取。——成就、成功,如“三窟已就”

6 、格:(1 )本义:树木的长枝条。如“枝格相交”(2 )引申义:栅栏—阻止、阻拦—抵挡、抵御—搏击,如“超手格杀三人”—方格—格式、规格、标准。(3 )假借义:常被借为“佫”,表示到达、来到,——通达、感通—穷究、探底。

第二十二课华佗传

一字:→…旉→敷,藏→臟,兒→倪,支→肢,管—脘,欬==咳,煖==暖,利→痢,酢→醋,鬲→膈,反→返,县→悬,去—弆,已—以,彊→强,颈—经,猨==猿。

二、虚词:1 、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且”,将近(副)。“而”,然而。(连词表转折)。2 、病亦行差:将(副)。3 、适至:刚(副)。4 、卒头眩堕车:突然,同“猝”。(副)5 、卒可得寐:终于。6 、病是也:这,指示代词。7 、其人盛怒则差:非常,程度深,(副)。8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大都(副)。9 、以医见业:用在动词前,指代自己。10、适值佗见收:“适”,正好。“见”,被。

三、实词:1 、太尉黄琬辟,皆不就:“辟”,征如任用。“就”,就任。2 、语其节度:服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3 、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壮”,量词,一灸叫一壮。“应”,应手。4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针”,扎针,中医和一种治病方法。“引”,延长。“许”,处。“语”,读去声,告诉。5 、病亦行差:病愈。以下同。6 、人亦不自寤:醒,感觉到。7 、藏气已绝于内,当涕泣而绝:前一“绝”,断绝。后一“绝”,死。7 、故令不时愈:应时。8 、彭城夫人夜之厕:到(动)。9 、呻呼无赖:办法。10、止亲人宿:留宿。11、五日卒:死。12、欲造佗:到去。13、逆见:迎面。14、士大夫不耐痛痒:疼痛难受。(偏义复词)。 15、此脉故事有胎:(按照)先例。16、必燥箸母脊:附着。17、长可尺所:表示大约的数量。18、佗恃能厌食事:侍奉,侍侯人。19、考验首服:拷问审究。20、普依准佗治:依据按照。21、人体欲得劳动:运动。22、动摇则谷气得消:运动。23、熊颈鸱顾:通“经”,挂。24、漆叶处所而有:处处。 25、朝歌云:句末语气词,有“据说如此”的意思。

四、活用:1 、缝腹膏摩:名→状,用药膏。2 、不汗,后三日死:名→动,出汗。3 、佗脉之:名→动,切脉。4 、以医见业:名→动,作为职业。5 、佗久远家思归:形→动,远离。6 、此可以活人:使动用法,使…活。7 、太祖累书呼:名→状,用书信。8 、熊颈鸱顾:名→状,像一样。9 、动诸关节:使动用法,使…动。10、轻体:形→使动,使…轻。11、于是传付许狱:名→状,用传车。

五句: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六、常用字:1 、传:(1 )本义:古代送信或供使臣往来的一种快车。如本课“于是传付许狱”(2 )引申义:驿舍或传舍—一般的传递、传送—流传—传记—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经”以外的“贤人”著作也称为传。

2 、许:(1 )本义:应允、许可,(动)如“公弗许”。(2 )引申义:同意、赞许。(3 )处所(名)如本课“当引某许”(4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如本课“吐出三升许虫”。(5 )如此、这样(代),如“许多”。

3 、辟:(1 )本义:刑,刑法。(2 )引申义:法度、法律—制定与执行法的君主,音读为。——上对下的征召,如“太尉黄琬辟”。(3 )假借义:A 避免;B 开辟—消除、排除;C 偏僻—邪僻。

4 、案:(1 )本义:木制的托盘。(2 )引申义:矮长桌、几案—案卷、文书—查办—查讯、审问。(3 )通“按”,用手摁或压。如本课“案脉,胎未去也。”

5 、著:(1 )明显、显露。读音zhu ,引申为:著述、写作。(2 )附着,加于上。如本课“必躁著母脊”,后写作“着”,读zhuo—穿(衣),动词。

6 、经:从糸从,亦声。(1 )本义:机上的纵线,泛指纺织物上的纵线。(2 )引申义:主干—常法、经典,如本课“兼通数经”—度量、画分,如“辨正方位,体(分)国经野”—经略、经营连用,表谋画、筹画并管理。

第二十三课肥水之战

一字:已—以,闲→娴,阙—缺,趣—趋,陈→阵。

二、虚词:1 、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表命令的语气副词。2 、苟为谄谀之言:苟且、随便。3 、仍有后患,悔无及也:更、并。(副)4 、卿其勉之:表祈使的语气副词。可译作“希望”。5 、非汝,谁与成之:“非”,除了。“与”,介词,后省宾语“我”。6 、今大敌垂至:将要、快要。7 、吾其左衽矣: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8 、若移陈少却:稍。9 、秦兵大败:全(副)10、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其”,那些(代)。“且”,将要。

三、实词:1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入侵。2 、民每十丁遣一兵:成年男子。3 、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还”,返回。“第”,府第、住宅。4 、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逢迎、迎合。5 、安夷然:坦然无事,一点不着急的样子。6 、已别有旨:“别”,另外。“旨”命令。7 、便为敌手而双不胜:相匹敌。8 、安遂游陟:登山。9 、桓冲深以根本为忧:树根,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10、谢安固却之:“固”,坚决。“却”推却。11、朝廷处分已定:安排、部署。12、西藩宜留以为防:本义为篱,引申为国家的屏障。13、有庙堂之量:宰相的别称。14、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捉获。15、融驰使白秦王坚曰:报告。16、兼道就融于寿阳:“兼道”,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就”,靠近、会合。17、今乘诸军未集:聚集、集合。18、融驰骑略陈:巡行。19、自相蹈藉而死者:践踏。20、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投奔。21、了无喜色:完全没有。22、徐答曰:慢慢地。23秦兵逼肥水而陈:紧靠。

四、活用:1 、吾其左衽矣:名→动,穿左衽的衣服,即外族服装。2 、欲不战以老秦师:形→使动:使…疲惫。3 、、草行露宿:名→状,在草野中,在露水中。

五、句: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六常用字:1 、还:(1 )本义:返回。如本课“势还不远”。(2 )引申义:交还、归还—交纳租税—仍然、重复(副)今读hai ,旧读huan. ——进一步、更加。

2 、归:(1 )本义:女子出门嫁人。(2 )引申义:回家、回国。如本课“今兵断其归津”—归还—归附。(3 )通“馈”,kui ,赠送。(4 )通“愧”,kui 惭愧。如“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3 、集:(1 )本义鸟群停在树上。(2 )引申义:一般事物的聚合。如“今乘诸军未集”—事情的成功—诗文的汇集(3 )通“辑”,安定。如“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以西。”

4 、别:(1 )本义:分解、分开。如“别其官属常惠等”。(2 )引申义:分别、辨别—离别、告别。(3 )古代“别”代“另”字。

5 、色:(1 )古义:脸色、气色。如“作色”多指发怒。(2 )常指美色—不同的色彩。(3 )“颜色”:联合结构词组,指脸上的气色、表情。

6 、寇:会意字,从从元从攴。(1 )本义:入侵、侵犯。如“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2 )引申义:入侵者、敌人。如本课“岂可复留此残寇”。(3 )后起义:强盗。

篇4: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篇5:古代汉语有关读书笔记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1、本课程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

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从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

1、古代汉语的含义

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近年来有人对汉语采用了三分法,即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这里的三分法,古代汉语大约相当于文言,近代汉语大致相当于古白话。

2、本课程学习的重点

因为一者文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二者我国古代的文献大多是用文言写的,因此,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文言文。

(三)如何学好古代汉语

学习一门语言,一般要求做到四会:听、说、读、写。但古代汉语只留下书面语,无法听

、说,又因为现代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使用现代汉语,也不要求用文言文写作,因此,学习古代汉语只要求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就要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王力先生主编的这套教材,其特点是把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系统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文选主要是培(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养对古代汉语的语感,侧重于感性材料;常用词一方面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概括;而通论则侧重于理性知识。教师讲授时只讲文选和通论,时间大致各占一半,至于常用词,在讲授文选遇到具体词时选一些进行讲解,其余为自学。同学们要在彻底弄懂弄通文选的基础上,要更深刻地理解常用词的用法和古代汉语在文字、音韵、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地方。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兄郑庄公、弟共叔段、母姜氏)的矛盾,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补充注释】

武姜,“武”为丈夫的官职,“姜”为自己的母家姓,这是古人表示已出嫁的女人的名字的一种方法。又如文嬴即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姓嬴)。 佗邑唯命:其他地方只听您的命令。

“请京”以下三句:每分句主语不同,第一分句主语为姜氏,第二分句为郑庄公,第三分句为泛指(人们),均已省略。

都城过百雉: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都城”是两个词。

“中,五之一”:“中都不过五国之一”的省略,中等城市的城墙不超过首都的五分之一。下“小九之一”同,均为古汉语常用的分数表示法。 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词用如动词。

西鄙北鄙:鄙,边邑,本义。

无生民心: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暱:“昵”的异体字。亲昵:指对兄长亲。

夫人将启之:启之,为他开门(作内应)。

有献于公:指有土特产献给庄公。

未尝君之羹:羹,肉羹。从美从羔,会意字。

其是之谓乎:正常语序为“其谓是”,“谓”为谓语,“是”为宾语前置。 齐桓公伐楚

【题解】

齐桓公为称霸而讨伐楚国,楚使者面对管仲貌似有理实则无理的讨伐理由,随机应变,楚使者屈完更是在齐侯带有威胁的语气面前,不亢不卑,以理相对,齐终未达到目的。本文屈完与齐侯的对答表现了《左传》精彩的外

交辞令。

【补充注释】

以诸侯之师侵蔡:以,介词,带领。注意“伐”“袭”“侵”的区别,《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一说“风

”,放失,走失。依此,本句意为即使放牧时走失了牛马,也到不了对方国境之内。

赐我先君履:履,这里用作名词,指可以践踏征伐的范围。双宾结构。 寡人是徵:“徵”现已同音简化为“征”,两字原来意义不相同。 昭王南征而不復:征、復这里都是用本义。

君其问诸水滨:其,语气词,表委婉语气。

不谷是为:宾语前置。不谷:不好,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与不谷同好,如何”:此乃“城下之盟”的要挟之辞。

徼福:徼,通“邀”,求。前面的“惠”是表敬副词。下文“辱收寡君”的“辱”也是表敬副词,今犹有“惠存”“惠顾”“辱承指教”。 辱收寡君:蒙辱收留我们国君。

篇6: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以前学习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习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习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

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

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习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习,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所以在阅读古文时,我们要通过字形知道意义,锻炼了观察能力,通过上下文来推敲词义,培养了联想能力,考验了记忆能力。很有趣味。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习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习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习,是很有利于我们学习的。

在最后学习的一些音韵学中,让我们了解古文写作技巧,更觉得要好好的学学习这门功课了。

最后总结,学习古代汉语中的理论,是很觉得枯燥乏味,但在细心阅读归纳中,就会觉得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每篇古文无不展现文化的神奇。感谢老师的教课,把课堂内容变得生动,不呆板,让我们充满想象的空间,似乎是在仙游呀,美滋滋的,轻飘飘的。迷糊中,有时会问,那个词为什么是那个意思?那句话为什么要那样的语序?找到其中的规律时,便会豁然开朗,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同时又觉得古文有相当大的魅力。

篇7: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什么是古代汉语?

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从殷周到清末,文言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南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著《四声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与考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发明。《说文》之学,此时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是最著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此时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顾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为主的古文字学也开始也新局面。吴大、孙诏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编纂也有很大进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统籍纂诂》等均是集大成的辞书。语法作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一门新兴学问,此时也有了开创性的发展。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首先创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并分别了词类,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

综观我国传统的古汉语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成就也很显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几百种,汉语研究的专著,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的汉语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发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历来“小学”总是经学的附庸,基本上以经字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书面语轻口语的现象,这就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国后,王力先生在大学中文课程中首倡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从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响应,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汉语研究的学会和专门研究机构。在古汉语研究领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这一切都给我们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一般实学者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费力较少,而收获较大呢?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这时主要指文言文)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古奥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要说“诀窍”和“捷径”,很好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那么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还是可能的。

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感性与理性、范文与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即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的文言文,自觉地掌握最低限度的常用词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规律知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和配合,就能较快学好文言文。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体系。实践证明,这是学习古汉语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学习古代汉语为什么要读文选呢?

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不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那么,阅读文选要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着眼于语言,不要着眼于文学。如《论语、侍坐章》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作为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着重领会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趣、爱好和态度等,作为古汉语材料,则要求切实弄懂“鼓”、“瑟”、“希”、“铿”、“尔”、“舍”、“而”、“作”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如不切实弄懂,要逐字逐句读,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如前例,按古汉语的学习要求,应该懂得,“鼓”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但不能作“敲打”解,而应作“弹奏”解,因为“瑟”不同“鼓”,是一种拨弦乐器,“希”同“稀”,这里不能解释为“稀少”,而是指瑟的声音渐渐减慢减弱,接近尾声。“尔”是助词,用在象声词“铿”的后面,开窍推瑟发出的声音。象声词或形容词后加“尔”或“然”都是同一种构词方法。“作”一般作“劳作”解,这里用的是本义,作“起来”解,即“起身”。

“而”是连词,连接“舍瑟”和“作”两个动作,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读文选就应该这样一字一句,细细比较推敲。当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点有一般,但必须有这样认真仔细的态度。还要注意常用词和特殊句式。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对于这段话中的“晋侯”、“秦伯”、“郑”、“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晋侯秦伯围郑”这样的句式古今也一样,不必多花力气。面对于“以”、“其”、“于”、“贰”、“军”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礼于……”、“贰于……”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无礼于……”或“贰于……”句式虽然相似,但表达的意义则不完全相同。“无礼于晋”是指对晋国无礼,“贰于楚”则不是对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晋好,实际上向着楚。要熟读成诵。古汉语在用词造句等许多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词汇,句式和修饰手法,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书面语。

要真正熟悉古汉语,掌握古汉语的微妙差别,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熟,有些片断要能够背诵。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也就“看来百事只在熟”,“熟则精”、“精则巧”。“工夫自熟中出”。

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词是语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所谓“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史记。

项羽本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使者,皆斩之。”我们知道羊是很温驯的,怎么说“狠如羊”呢?原来古代“狠”是“不听从”的意思。羊有时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古代结为夫妻的双方,女方的亲属可称为“婿”,男方的亲属可称为“姻”,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之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

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如《史记。扁鹊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这句话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去理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篇8: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回溯泱泱历史之海,回顾这一学期老师的授课情景:是我了解了许多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

篇9: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 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研究文言文论文联盟Www.LWlm.CoM,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公安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习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就是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vb试题及答案

2.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3.运筹学试题及答案

4.信息技术试题及答案

5.曲线运动试题及答案

6.测量学试题及答案

7.财务管理试题及答案

8.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9.微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10.会计试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