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2025-01-07 09:02: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泳远飞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1: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熔化和凝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

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 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 140 ℃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 ℃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 ℃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 ℃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 ℃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是液

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气温低于-39 ℃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 ℃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请一个组把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2.习题3、4、5。

篇2: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

③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三种物态;

③初步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三种物态

③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物态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学生观察图片,找出三种状态的物质。

二、物态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

1、冰是什么状态?把它加热?变成什么状态?把水烧开,一部分水又变成什么状态?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最后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和物态变化。

三、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

教师举例:学生站队的例子。

总结说明: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其它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序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体的形式存在。

四、小结

1、物质存在的状态。

2、物态变化的概念。

3、初步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

五、作业

课本第4页1、2题。

篇3: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的概念;

③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

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③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教学教具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每桌3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看一看:教师播放与温度有关的图片。

教师根据图片提问:你们是否想了解冰雪是怎么形成的?衣服为什么被晒干?樟脑丸放久了为什么会变小?

教师板书:第四章物态变化

二、想想做做

1.温度。

想一想①:冬天和夏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想一想③:冷到什么程度,热到什么程度,天气预报是如何表示冷热程度的?

(学生回答)

师生总结温度概念。教师板书:第一节温度计

2.温度计。

想一想,议一议:①如何判断两杯水温度的高低?②哪种方法更准确?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

做一做:用手感觉冷、热、温水,得出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

想一想:③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学生回答)

师生总结:使用温度计测量较准确。

三、体温计

学生看书,教师讲解。

1、体温计的构造。

2、体温计的原理。

3、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四、小结

1、温度的概念。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使用。

五、作业

课本第8页1、2、3题

篇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用不同的乐器(如小提琴和钢琴)分别演奏相同的乐音,我们能够分辨出其声音的不同,这是因为不同乐器有不同的:( )

A.振幅 B.频率 C.响度 D.音色

2、下列哪一种情况,声音不能传播:( )

A.在空气中 B.在水中 C.在地面以下 D.在真空中

3、晚上当你在家复习功课,准备期中考试时,邻居正在引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 )

A.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 B.打开窗户让空气加速流动

C.紧闭室内的门窗 D.用棉花塞住自己的耳朵

4、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D.小溪流水的“哗哗”声

5、医生在给病人检查时使用“听诊器”的目的是:( )

A.保持声音的音调 B. 保持声音的音色

C. 保持声音的频率 D.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6、请你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 )

A.音色好坏 B.音调高低

C.响度大小 D.乐音三要素

7、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下列哪些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A.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B.减弱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摩托车排气管装有消声器 D.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

8、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

A.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 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

D.是一种条件反射

9、一般来说大礼堂或者电影院的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仅是为了装饰

10、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在继续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缘故 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靠 传播;在一根足够长的钢管一端敲击,在另一端可以听到 次响声。

12、声音的特性有三个要素,分别是 、、;其中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 越高,音调越 。

13、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 的叫声的音调高, 的叫声的响度大。

14、物理学上把发声体做 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要听的声音产生 的一切声音都是噪声。

15、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m/s。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要能区别自己的喊声和回声,你至少要离峭壁 米。

17、人们用 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

18、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 ,中国传统中医有“望、闻、问、切”检查病人,其中“闻”就是听的意思,这是利用声波能传递 。

19、有一木头锤子轻轻的敲击鼓面和重敲鼓面,音调、响度中,发生变化的是 ;不发生变化的是 。

20、童话故事中的狼为了想吃掉兔子,学着兔妈妈的声音说:“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小兔子却回答:“不开,不开!”,小兔子能听到狼的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在

和 中传播,小兔子知道这不是兔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狼和兔妈妈的 不同。

三、实验题(共12分)

21、如图1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

此现象说明 ;

塑料球的作用是 。(6分)

图2

22、(6分)如图2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实验发现: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2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四、计算题(本题6分)

23、人在空旷的山谷中唱歌能听到回声,若从发出声音到听见回声用了0.8s,则反射声音的山峰离唱歌的人有多远?

五、综合能力题(21分)

24、下表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参照表格回答:

发声频率范围(HZ)听觉频率范围(HZ) 发声频率范围(HZ)听觉频率范围(HZ)

人85~110020~0蝙蝠10000~1200001000~120000

狗452~180015~50000海豚7000~12000150~150000

猫760~150060~65000

从上表中你可以知道什么?(写出两点,意思不可类似)(5分)

25、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述符合科学道理吗?解释一下你的看法。(5分)

26、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朗读课文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听这段录音。你认为录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5分)

27、夜间学生已经入睡,校外的卡拉OK歌厅仍在营业,歌声吵醒了一些同学,第一个同学起身关上窗户,第二个同学索性用被子把头蒙上睡,而第三位同学起身到对面去交涉,

要求将音量放小,这三个同学是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减弱噪声的?(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DDBCDCBCA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21、塑料球被弹开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扩大音叉的振动 。

22、慢 ;高 ;快 ;低 。振动的快慢(频率)

四、计算题(本题6分,)

23、解:∵t=0.8s÷2=0.4s ,V=340m/s

∴S=Vt=340m/s×0.4s=136m

答:反射声音的山峰离唱歌的人有136m。

24、

(1) 不同动物发声的频率不同 ;

(2) 不同动物的听觉频率不同。

25、答:我觉得这段描述不符合科学道理,因太空中没有任何介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真空中不能传声,所以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不能听到炸毁声 。

26、答:自己听觉得和放出的声音不一样,别的同学听,认为和放出的声音一样,因为自己听自己的录音带时,缺少骨传声的一个途径,所以觉得不象自己的声音,别的同学不管听你朗读或听你朗读的磁带,传声途径都是空气,故不存在差异。

27、答:第一个同学采取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阻断噪声的传播)

第二个同学采取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第三个同学采取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产生)

篇5: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 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第二章 光现象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

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 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 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u ) 成像大小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v ) 应 用

u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第四章 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 量程 分度值 用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

【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方法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8、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9、图表记忆法:可采用小卡片、转动纸板、列表格等方式,将知识内容分类归纳小结编成图表记忆。

10、实践记忆法:如制作测力计,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在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的知识。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技巧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之一,兴趣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机。从学生的角度看,培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应该注意的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理现象,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在空气中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当饮用沸水、饮水、墨水笔、大气压时有所帮助;行走时,脚与地之间的静态摩擦有所帮助。将杂货从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识,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弯曲、闪电形成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篇6: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教 具: 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力

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课件),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力的相互性

演示:

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

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三、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力的图示

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

力的示意图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

布置作业:

P17 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篇7: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2、知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 具: 演示用的弹簧测力计、学生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7-2 力的测量

一、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拉,弹簧的伸长量不同?

人们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种弹簧测力计,用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来表示拉力或压力的大小.

二、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

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教师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注意学生是否进行了指针零位的校正.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1、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若没对零,调整指针对零(或记下指针这时所对的刻度).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不要将指针拉到满刻度下),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回零.

2、测力时,让力的作用线与弹簧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

3、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

除教材提醒的三点之外,还要提醒一般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应来回拉动几次挂钩,避免使用过程中弹簧被壳卡住.

首先看零刻度线(指针是否指零,若没指零如何调整?)

测量时用手提着弹簧秤的挂环(不要用手握住铁壳,以免弹簧卡在铁壳上). 利用教材图中所示的几种情景检测学生对测力计使用方法掌握的情况. 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给学生使用方法后,再次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重做上面实验.

问题扩展 总结正确使用方法之后可适当补充有趣的测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2)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并与其他同学比较.

(3)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

布置作业:

P20 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篇8: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教案:重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教 具: 铁架台、细线、斜面、一重物;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7-3 重力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

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

(7)师:大家是否能列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

问题:空中的篮球受到重力,这个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2.重力的方向

(1)演示:小球由静止竖直落下.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

(3)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ppt)

小结

3.重力的大小

实验探究: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

(2)你的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的重力多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

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5.重力的图示 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

布置作业:

P22 1~4

练习册本节练习

篇9:秋季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秋季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锣是靠锤子的振动发声的B、气体传声比液体快

C、音调越高的声音就越响亮D、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岸上的鱼会被人的脚步声吓跑,这时鱼听到的声音的主要途径是( )

A、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岸――水――鱼 D、岸――空气――鱼

3、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最快的是( )

A、铁 B、水 C、空气 D、真空

4、人能听到立体声是因为( )

A、声音是立体的 B、有两个扬声器

C、一只耳朵也可以听到立体声 D、人耳具有双耳效应

5、人失去听觉是因为( )

A、鼓膜破了 B、听小骨坏了 C、听觉神经失去功能 D、以上都有可能

6、关于0分贝正确的说法是( )

A、0分贝意味着不发声B、0分贝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

C、0分贝是频率最低的声音 D、以上都不对

7、晚上一同学在家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的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棉被把电视机包住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出声音

C、用耳机听 D、让人家捂上耳朵

8、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D、噪声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9、超声波可以洁牙是因为( )

A、超声波是清洁剂 B、超声波引起物体的振动,把污垢振落下来

C、超声波发生反射 D、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

10、声音的响度决定于( )

A、声音的振幅决定 B、声音的频率决定

C、声源的音色决定 D、以上多种因素决定

二、填空题

1、人们感知声音的过程是_______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 ________及其它组织传给_________,其再把信息传给大脑.

2、人类失去听觉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

3、声音通过_________和 _______也可以传到_________,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4、科学家利用蝙蝠飞行的____________原理发明了_____________,利用这一系统人们可以探知____________.

5、声音的传播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可以传播声音._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6、牛叫声比蚊子飞的声音音调 _______,响度 _________.听声能辨人是根据______的不同来辨认的.

7、为了不影响人们的休息,声音应控制在______dB以下,正常工作要控制在______dB以下,为了不损伤我们的听力,应不能超过 __________dB.

8、噪声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超声波的.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音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在百米赛跑时,假如裁判员是听到声音再计时,那么是运动员的成绩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如何减少这种误差?

2、有一根钢管长为931M,一端用锤子敲时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声音,这是为什么?假如两次声音的时间差是2.5s,那么钢管中的声速为多少?

3、一人的前后是相距1000M两座高山.当他向其中一座大声喊时,听到两次声音时间差为2s.试计算确定此人的位置.

四、简答题

1、吃饼干时,为什么自己听起来很响,而旁人听到的声音却较微弱?

2、说说我的们四周有哪些烦人的噪声?

3、小红在向热水瓶灌开水时,小明在旁边提醒他:“快满了,请留意.”小红很希奇:“你又不看,怎么知道水要满了?”小明说:“是听出来的.”小红更是迷惑不解.你能帮小红说清其中的道理

物理网给大家推荐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祝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愉快。

篇10: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能掌握以下单词:anyone,anywhere,wonderful,quiteafew,most,something,nothing,everyone,ofcourse,myself,yourself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Wheredidyougoonvacation?—Iwenttothemountains.

②—WheredidTinatoonvacation?—Shewenttothebeach.

③—Didyougowithanyone?—Yes,Idid./No,Ididn’t.

2)能了解以下语法: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anyone,something,anything等的用法。

—yourself,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3)一般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掌握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教学难点:

1)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anyone,something,anything等的用法。

2)yourself,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Ⅰ.Lead-in

1.看动画片来进入本课时的主题谈论上周末做了些什么事情,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Ⅱ.Presentation

1.Showsomepicturesonthebigscreen.LetSsreadtheexpressions.

2.Focusattentiononthepicture.Ask:Whatcanyousee?Say:Eachpictureshows somethingapersondidinthepast.Nameeachactivityandaskstudentstorepeat:

Stayedathome,Wenttomountains,wenttoNewYorkCity6.Wenttothebeach,visitedmyuncle,visitedmuseums,wenttosummercamp

3.Now,pleasematcheachphrasewithoneofthepicturesnexttothenameofthe activity,pointtothesampleanswer.

4.Checktheanswers.Answers:1.f2.b3.g4.e5.c6.a7.d

篇11: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下列重点单词的意思及用法:translate,correct,matchnumber,advice,mistake,message,each,spelling,pronunciation,newspaper,excellent.

掌握下列短语的意思及用法:givesb.someadvice,writeit/themdown,speakEnglish,inclass,dosomeconcerts,try(not)todosth.,eachother,helpsb.withsth.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懂得与人交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句式:HowaboutlisteningtotheradioandreadinganewspaperinEnglish?

Trynottotranslateeveryword.

YoushouldalwaysspeakEnglishinclass.

Whydon‘tyouwritedownyourmistakes?

2.难点:提建议的常用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课前在熟读单词与短文的基础上认真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能把重点单词短语熟记于心,完成探究内容,对未能解答的问题做上标记,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指导,完成听读训练,学习新的语法知识,并纠正自己在课前完成的任务。

1/73

2/73

Unit2Youshouldsmileather.

第3、4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下列重点单词的意思及用法:

vocabulary,improve,advise,conversation,natural,suggest.

掌握下列短语的意思及用法:

smileatsb,askforadvice,themeaningof,somethingnew,speaktosb.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懂得与人交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句式:

1.IlikewatchingEnglishfilmsandlisteningtoEnglishsongs.

2.WatchingfilmsandlisteningtosongsaregreatwaystolearnEnglish!

3.Ialsoadviseyoutotalkaboutthefilmsorsongswithyourfriends.

4.I‘mshyandIamafraidtospeaktoher.

5.Thesearegoodwaystostartaconversation.

6.Andbeforeyoubegin,youshouldsmileather!

3/73

7.Thethirdquestionisaboutvocabulary.

8.Isuggestyouwritefourorfivewordsadayonpiecesofpaperandplacetheminyourroom.

2.难点:advise与suggest的用法

【学法指导】

课前在熟读单词与短文的基础上认真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能把重点单词短语熟记于心,对未能解答的问题做上标记,完成后交组长检查登记打等级。

篇12: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知识导航】

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她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在校园里拣到了一个钱包。

这是被打乱了次序的三句话。按照我们的理解,显然应该重新排序,顺序是:她在校园里拣到了一个钱包。她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这三句话正表示了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见,我们只要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这件事才能明明白白。“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是训练记叙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歌德曾说:“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可见,写清楚一件事是写好复杂记叙文的基础。写一件事,不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就难以使人信服;不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就无从下笔;不写清楚事情的经过,结构就不完整;不交代事件的结果,读者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只有让事件要素完备、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才能给读者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但学生在写清楚一件事的作文时经常会犯以下错误

一、没有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没有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没有把事情经过写具体,重点不够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不够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一些学生不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记叙一件事,使文章的条理不够清楚明白。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一单元“长征组歌”的第二部分:写作--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隶属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是其他文体写作的基础。记叙文写作可分为写人、记事、状物三种,究其实质,事件叙述清楚是记叙文写作的基础。所以,安排本课为八年级写作课的开篇,应当予以重视。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在写作中避免以上这些常见的错误,更好地写清楚一件事呢?

一、先说起因。起因是事件的基座,是逻辑源头。举个例子说,有一个同学写自己第一次割麦子,开头就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麦浪滔滔,甚是喜人,但天气预报说三天后有大雨,于是“我”也去抢收麦子。接下来记叙割麦的过程:因为第一次割麦,“我”累死累活,可还是又慢又差,狼狈不堪……这篇文章开头就揭示了事件的起因,把“割麦”这一事件置于“抢收”的当口。我们常说“顺理成章”,把事件的起因交代明白,下文才能“顺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事件的起因不等于文章的开头,写作时一定要注意。

二、写事件的经过要具体,要描绘生活中生动、具体的细节以及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能只停留在泛泛的一般叙述上。所谓具体,就是将事件中的感人动情处细细刻画,将事情的高潮大肆铺染,让读者如临其境。在学习课文《草》时,你最感动的地方一定是周副主席论“吃草”的片断:“‘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稍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再比如,一位同学写自己打扫储藏室的事情,初稿写得干巴巴的,没有任何描写。写刚进储藏室的情况,只有一句话:“储藏室又大、又脏、又乱,我很不想干。”后来,在老师启发下,她把这句话扩写成了下面的一段:“这个储藏室又大、又脏、又乱,一进门,就有股怪味儿往脑子里钻,我纵了纵鼻子,想扭头就走……”修改后的文字比原来的具体,丰富,显得更真实。

三、把一件事叙述完整,有头有尾,人们才能掌握事情的全貌,进而正确地理解这件事所显示的思想意义。事件的结果中常常蕴涵着主题。比如上面的例子,麦子割完了,可谓“龙口夺食”,这个结果就可以开发出这样的主题:家里的农事获得了丰收,我具体地体验了劳动的艰难,我的人生也获得了一个小小的丰收。因此,有效地记叙事件的结果,常常有助于突出主题。

一句话,要写清楚一件事,必须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清楚,尤其是事情的经过要写得具体明白、条理分明。

那么,又怎样把一件事写得精彩呢?

首先,要有结构意识。我们决不能总想着一口气把事情讲完,我们要考虑的是读者,也就是阅卷老师看你作文时的感受。文章要有一个思路,先怎样--后怎样--再怎样,有这样一条线索,按照中间部分至少三段的原则,写起来方便,读起来明白。

第二,明确写事情的经过不是目的,只是表达中心的一种手段,要学会巧用事件。可以通过倒叙改变叙事结构;可以通过插叙充实文章内容;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兴趣;可以一波三折增加事件的曲折度。这些写作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学过的课文和课外现代文阅读的文章中,学习好的有特色、有个性的故事的结构方式,通过结构控制叙事的“一根筋”,这是在动笔写之前要构思好的。

第三,好的语言要想办法写进事件中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可以停下来的,看看事件周围的人和事就可以描写,描写环境可以渲染人物的心情;描写周围的人物可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也可以想一想,这不就是心理描写吗?既可以表现人物,又可以突出中心。一门心思表述事件的经过,就会把这些方法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必须在写作中学会不断地停下来,想一想,写一写,避免写完后发现只写了事件的过程,没注意语言的问题。

第四,选材时要注意一件事的素材,事要大一点,也就是动笔后有的可写,不会让人感觉拖沓、唠叨,特别不要出现铺垫过长的情况,事件的中心过程要有的可写。

最后,还应考虑过渡的问题。有些同学在写作中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思路顺着事件的经过写,停下来就接不上了。其实没关系,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不用事无巨细一一交代,可以有跳跃,只要把过渡做好,自然地到后面的环节就可以。

总体说来,写一件事的作文也是需要有中心、有结构、有好语言、有吸引人的事件,决不能只满足于把事件交代清楚。

小结:记叙文中叙事具体指记叙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能具体生动,这也是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这就是记叙。记叙要求头绪清楚,交代明白,详略得当。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的描绘出来,叫描写。描写要求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具体的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倒叙、插叙、补叙、顺序)

(2)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               (详、略得当)

(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

(4)注意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四、导学导练:巩固拓展延伸,点拨诱导深入

【写作导引】

[训练题目]以“我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情节要吸引人。

⑵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写清楚。

[方法指津]:

1.学生根据训练题目,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认识或想法。

2.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解题:

是写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写作本文时要注意把故事的特点体现出来--故事注重情节,要写得曲折动人;故事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要通俗、亲切、自然。

【学法指导】 自主写作与综合探究相结合。

叙事作文是基础,三段写法要记牢。叙述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记事容易学,起因经过和结果;开头交代四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

事件起因点明白,经过具体写出来;结尾交代事结束,首尾内容要略写。

倒叙方法变化多,结果提前是妙招;开头加快多变化,结尾照应好处多。

中间具体叙述事,细节描写要有趣;过渡照应衔接紧,线索清楚最要紧。

选材要选新鲜事,话语实在感情真;话不在多而在精,事不在多而在新。

一篇文章一主题,串串事例不离题;层次分明条理清,详写略写心里明。

[片段训练]学生在5分钟之内写一个生活中发生的事,可选择记叙一件事的起因或结果的作文片段,要求事情记叙清楚、明白、完整。教师抽查并朗读。

[拟写提纲]

指导学生确定文章主要内容,撰写《我的故事》作文提纲,同桌交流一下。

1.展开回忆,追溯往事  如: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写出自己的感受

2.具体描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记忆深刻的一件事

3.谈些感想,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备选的素材列出清单:

(1)我和我家--在家庭中,发生在我和亲人之间的故事

(2)求学路上--学习生活中,发生在我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故事

(3)边走边看--发生在我和社会上陌生人之间的故事

[构思誊写]:紧扣主旨,删繁就简,卷面整洁,把空时间

起因:简洁明了

记叙文        经过:详细生动

结果:自然合理

张文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篇13: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总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绷紧的橡皮筋____(会、不会)发声,而用手指拨动绷紧的橡皮筋____(会、不会)发声,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橡皮筋蹦再紧一些,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橡皮筋则听到的声音的______会更高,这说明物体振动的______越高,_____越高.

2、我们平时听到声音一般是靠______传声的,敲击鱼缸会发现水中的鱼会受到惊吓,这说明_____能传声,“土电话”说明______也能传声。可见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中传播。

3、利用声波可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4、用声音的三要素进行填空:“震耳欲聋”表明声音的______大;“悦耳动听”表明声音的_____好;“脆如银铃”表明声音的_____高;“男低音”是指______低;初中阶段男生一般都要经历的“变声期”是指______发生了改变。

5、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屏幕上常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电视的音量开小点”的字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______________,从乐音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______________。

6、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这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这是在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不仅可以打造绿色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在____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

7、频率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8、声呐是人们利用超声波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制成的。监测与控制________有助于减少它的危害,并可以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在敲响大古钟时,同学们发现,停止撞击大钟,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2、关于扩音机的作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改变声音的音色 B、增高声音的音调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加快声音的频率

3、蝴蝶飞行时每秒振翅五、六次,蜜蜂飞行时每秒振翅三、四百次,我们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这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 )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频率不同 D、振幅不同

4、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下列说法中的哪一个: ( )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B、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

C、声音遇到墙壁后的反射现象 D、声音遇到墙壁后被吸收

5、将一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 )

A、鱼 B、小鸟 C、人 D、无法确定

6、电影院的墙壁往往做成凹凸不平的,这是为了: ( )

A、增强声音的反射 B、减弱声音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改善声音的音色

7、下列日常用语中所讲的“高”指的是音调的是: ( )

A、“喂,我听不到,你的声音再高一些” B、“你的声音很高,我听得很清楚”

C、“请勿高声喧哗” D、“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8、电子乐器可以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要模仿的逼真,其关键是要求电子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与模仿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哪一个特征尽可能地一致: ( )

A、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色

9、关于噪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悦耳动听的音乐是不可能成为噪声的 B、噪声是无法减弱的

C、噪声虽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但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不大 D、噪声的振动波形是无规则可循的

10、常有这种情况,人还毫无察觉的时候,狗已经竖起耳朵警觉地谛听,这是因为: ( )

A、狗比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广 B、人比狗的听觉频率范围广 C、狗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广 D、人比狗的发声频率范围广

11、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拧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调节乐器发出声音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传播方向

12、下列关于“听”的应用中,不是根据声音的特征来判断的是: ( )

A、听你说句话就知道你感冒了 B、敲打花盆能听出花盆的好坏 C、听你说的话就明白你的想法 D、弹拨琴弦能听出琴弦的松紧程度

三、实验与简答题:(共34分)。

1、(8分)如右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用小木棍 敲响右边的音叉时,与左边的音叉的叉股相接触的 乒乓球会_______ _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①______________ 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此实验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挂在甲音叉旁的乒乓 球_____(选填“会”、“不会”)像图示那样弹起,

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如下面图中的左图所示为城市交通繁忙地区设置的一种交通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它 属于控制噪声的方法中的哪一种:_______ _________。

3、(4分)如上图中的右图所示是科幻电影“自由战士”在太空战争的情景。你认为“自由战士”在太空能听到强烈的爆炸的声音吗?请对你的答案做出合理的解释。

4、(7分)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短文】⑴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 ① 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⑵ 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 ② 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⑶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迷”,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问题】⑴ 请你将上面短文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________,②_________

⑵ 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_。

⑶ 从短文⑶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________左右,声具有_______。

⑷ 从短文⑵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与_______有关,关系是

5、(11分)某学生科技小组想测定铸铁管中的声速,请你帮他们制定一个实验计划(包括需要测定的物理量、需要的实验器材、简要的实验步骤及计算式)。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不会;会;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频率;音调。 2、空气;水(液体);线(固体);气体;液体;固体;真空。 3、声具有能量;声波能使物体振动等。 4、响度;音色;音调;音调;音色。 5、减弱噪声;减小响度。

6、人耳;声源;声音传播过程。 7、高于0Hz;低于20Hz。

8、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次声波。

二、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C C C A B D D D C A C

三、实验与简答题:

1、摆动;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可以传声;不会;真空不能传声。 2、禁按喇叭;控制噪声声源。

3、不能。因为太空中没有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是一个真空,而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4、⑴ 超声波;音调。⑵ 次声波。⑶ 20Hz;能量;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5、第一种实验计划: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铸铁管的长度s;声音传播的时间t。 需要的器材:一根足够长的铸铁管、卷尺、秒表。

实验步骤:⑴ 用卷尺测出铸铁管的长度s。⑵ 在铸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铸铁管的另一端用秒表记录从铸铁管传来的声音所用的时间t。 铸铁管中声速的表达式:v=s/t 第二种实验计划: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铸铁管的长度s;声音从铸铁管和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差t。 需要的器材:一根足够长的铸铁管、卷尺、秒表。

实验步骤:⑴ 用卷尺测出铸铁管的长度s。⑵ 在铸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铸铁管的另一端用秒表记录从铸铁管传来的声音和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的时间差t。 铸铁管中声速的表达式:v=s/(s/v空气-t)

篇14: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测试题

(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

班级姓名 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星光闪闪 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

2.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oD.运动员、羚羊、汽车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3. (2012山东德州,第3题)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C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4.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5.(2012武汉)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 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6.(2012温州)2011年11月9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火卫一”

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萤火一号”是静止的( )

A.地球 B.“火卫一”探测器 C.太阳D.火星

7.(2012常州)2012年5月22日,美国“猎鹰9号”火箭把“龙”号飞船送入太空,在近两个

小时的时间内,“龙”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相伴而飞.空间站丙宇航员透过舷窗看到“龙”号飞船如图所示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宇航员选取的参照物是( )

A.舷窗B.地球 C.太阳D.“龙”号飞船

8.(2012淮安)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舱 B.河水C.迎面驶来的船 D.河岸上的树木

9.(2012日照)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从对接机

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冲、拉回、锁紧四个步骤,实现刚

性连接,形成组合体如图2所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

对接试验获得成功。那么,对接后的“神舟八号”飞船相对下 列

哪一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

A.月球B.地球

C.太阳 D.“天宫一号”飞行器

10.(2012浙江台州)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C.站在老鹰背上休憩的乌鸦不具有动能

图2

D.老鹰能在空中飞翔主要是由于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作用

二、综合能力应用(第1题6分,2-4题,每题9分,第5题11分,共44分)

1. 战斗机(或远程轰炸机)在飞行途中也能添加燃料,这是通过什么措施来解决的?

2.甲、乙、丙三人分别乘坐直升机.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见甲静止不动 ,丙看见乙匀速上升.这三架直升机各做何种运动?

3.在一条平直的南北方向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依次向北行驶,甲、丙两车快慢相同,乙车较甲、丙两车开得快。

(1)以什么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北运动?

(2)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

(3)以乙车为参照物,甲、丙两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

(4)以什么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南运动?

4、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m。求:

(1) 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5. 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2、C3、B4、5、D6、B7、A8、A9、D10、A

二、综合能力应用、1. 提示:利用相对静止分析;

2.甲、乙按相同速度匀速上升,丙原地不动或匀速下降或比乙小的速度匀速上升.

3.(1)以路面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北行驶

(2)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北行驶,丙车静止

(3)以乙车为参照物,甲、丙两车均向南运动

(4)以比乙车还快的向北运动物体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南运动

4. (1)4 000m (2)8.1m/s

5、略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1.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北师大八年级物理课件

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4.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5.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北师大版)

6.八年级物理单元知识点

7.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资料

8.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试题

9.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1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