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八年级物理声音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教案

2023-10-12 08:32: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鼎鸿广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八年级物理声音教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八年级物理声音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物理声音教案

篇1:八年级物理声音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首的首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1.2过程与方法

4.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5.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6.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 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7.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2.2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首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学生倾听声音,感觉不同。

提问:这两段音乐中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6.2 新知介绍

1.声音的特性!

(1)学生讨论刚才的两段乐曲有什么区别。

(2)学生分组发言:

①声音时大时小(时强时弱),大小(强弱)有差别;

②声音的高低(调子)有差别;

③不同乐器演奏出的声音不一样。

(3)师小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必然与物体的振动有联系,那么物体的振动有哪些特点呢?

物体振动的快慢、幅度和不同物体振动的方式不同。

那么声音的这些不同特点与振动的这些不同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究。

2.音调:

(1)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有的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听起来音调低。

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音调不同的声音。

学生听琴声,感受音调的高低。

(2)探究:首调的筒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实验表明: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3)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来表示。频率就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简称赫。

如: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100Hz。

再如:蝴蝶翅膀每秒钟振动约5次,则蝴蝶发声的步员率是。

(4)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低沉。

(5)超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音。

超声波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

次声波:低于20 Hz的声音。次声波(又叫亚声波,大致范围:10 —4?20 Hz)产生于火山爆发、地震、极光、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和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机器工作时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次声波特点: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

这两种声音,人是听不到的。却可能在猫、狗等动物的听觉范围内,所以有些灾难发生前,在人类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6)音调与波形

演示:把话筒连到示波器上。请同学用口琴先对着话筒吹“duo”音,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再对着话 筒吹“re”音,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比较低音调与高音调的波形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在纸上画出你看到的两次波形图(低音形状疏松,高音形状紧密)。

演示:请同学用口琴先对着话筒,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再对着话筒轻轻吹音,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

提问:我们知道蝴蝶飞来飞去,靠的是翅膀的振动,蜜蜂、蚊子也是,但我们听得见蜜蜂、蚊子的嗡嗡声,却听不见蝴蝶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读图:同学们读课本动物发声和听声的频率图。

老师提供数据:蝴蝶翅膀振动频率5?6Hz,蜜蜂、蚊子翅膀振动频率400?600Hz。

学生回答:蝴蝶翅膀振动频率不在人耳听觉范围 内,而蜜蜂、蚊子翅膀振动频率正好处在人耳听觉范围 内。所以我们听得到蜜蜂、蚊子的嗡嗡声,却听不见蝴蝶的声音。

有经验的养蜂员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就可以知道 它们是飞出来采蜜,还是采好了蜜飞回蜂房。因为蜜蜂在不带花蜜时,翅膀每秒钟振动约440次,而带花蜜时发出的音调低些。

提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 Hz?0 Hz (其中最敏感的频率是3 000 Hz;老年人的听觉会衰退;20 Hz是听觉下限?20 000 Hz是听觉上限)

人的歌唱声约为男低音的60 Hz到女高音的500 Hz,通常男子说话声的频率为95?142Hz,而 女子说话声的频率为272?553Hz。所以说女子声音 的音调比男子的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女子声音比男子的尖。

3.响度:

(1)乐音有音调高低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如: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个音叉,听到的声音的强弱不同。

(2)响度:人耳能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3)探究:响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轻敲队鼓与重敲队鼓,请同学们注意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屑的跳动情况。轻敲时,声音小,纸屑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重敲时,声音 大,纸屑跳动剧烈,犹如狂欢。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有的振动的幅度大,有的振动的幅度小,振动的幅 度是用振幅这个物理量来表示的,振幅就是振动物体偏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振幅越大,振动就越强。

学生活动:

分组试验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

①将钢锯条的1/2伸出桌外轻轻拨动;②将钢锯 条的1/2伸出桌外用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

观察:钢锯条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情况和发出声音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动的振 幅小,声音小。

结论: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学生感受:手摸自己的喉咙,对比感觉一下轻声说话与大声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幅度情况。

(4)不同振幅声音的波形。

(5)响度还跟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系。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弱。

3.音色

在大自然中,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有各自的不同 特点。风吹树叶发出柔和的沙沙声,小溪流水发出轻 快的潺潺声,北风呼呼地怒吼,百鸟唧唧地欢叫。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或者说 具有不同的声音品质,这种品质通常叫做音品或音色。

正因为各种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不同的发声体。

总之,由于各种发声体的泛音个数、频率分布和强度分布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发声体千差万别、丰 富多彩的音色。泛音的不同给基音以各种“装饰”,就 像给同样的画面添上了不同的色彩一样。

学生活动:有哪位同学想看看自己声音信号的波 形特征?

请两位男女同学上讲台,对话筒说“我喜欢物理”。

八年级物理声音课后小结

1.音调

音调有“高低”之分。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

响度有“大小”之分。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课后习题

1.“闻其声而知其人”,这句话表明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C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2.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对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3.拨动同样张紧的粗橡皮筋和细橡皮筋,观察到粗橡皮筋比细橡皮筋振动得_____, 它们发出的声音的_____不同,这说明_______;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去拨动已张紧的同一根橡皮筋,观察到力大时橡皮筋振动的振幅比力小时的振幅_________,两次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不同,这说明_________。

答案:慢;音调;振动频率决定了音调的高低;大;响度;响度与振幅有关

八年级物理复习方法

一、物理记忆的特点

1、物理记忆以表象为载体

表象是人们过去已经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人们在活动时,痕迹的再现或恢复就成为表象。如,我们要理解G=mg这个公式,就可以借苹果落地的图像痕迹为载体加以理解:苹果有质量,在地球上有重力,苹果才始终落地。

2、物理记忆以理解为基础

由于物理知识抽象、简洁,单从字面上记忆是无效的。实践证明:只有理解了物理知识,才能有效记忆。不理解的知识是不可能长期储存在记忆库中的。如有的学生把v=s/t误写成v=t/s,只要我们对照速度的定义便知道哪一个公式有误。

3、物理记忆以对知识的系统化为捷径

物理记忆应该突出重点,关键点;应该记住具体知识的前提下,把分散的物理知识系统化,形成合理的物理知识结构。结构化的物理知识具有简化信息,增强知识的操作性和产生新的命题的功能。这种对物理知识的加工和组织,是对记忆的简化和升华。

二、物理记忆应遵循的规律

1、及时复习,经常运用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速度曲线”,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实验证明:对刚掌握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一天后可能遗忘20%,一周后遗忘30%,一月后只能保留50%左右,时间越长保留的知识就越少。因此,对课堂上需要记忆的重点内容应采取这样一些措施:一是在下课前认真小结,及时复习巩固。二是必须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促使学生在课下复习。三是学完每章做好分段复习。总之,多次强化复习是巩固记忆、克服遗忘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激发兴趣,明确目的

强烈的学习兴趣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记忆效果,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特别重要。教学中要求学生记住某些知识,就要让学生明白记住这些知识的意义,只有当知识有用才有记忆的知识的动力。

3、排除干扰,适应环境

外界环境干扰和自身情绪干扰都会影响物理记忆的效率,因此,记忆时最好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选择恰当的记忆时间,如清晨和夜深人静之时。而情绪的干扰往往产生于情绪低落,或紧急关头。由于情绪低落时做任何事都无所谓;由于情绪紧张时原来记忆的知识一刹那间回忆不起来;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待情绪稳定之后再回过头来做。要靠自己的意志去排除干扰,积极调整心态,努力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做对增强记忆,克服临时性遗忘非常有效。

4、记忆适量,劳逸结合

由于超负荷记忆遗忘率高,物理知识的记忆不能探多求全。切忌集中一段时间连续重复某一内容,使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疲倦状态。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合理安排时间,要劳逸结合,适时调整学习内容和形式。

篇2: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案

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2、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

情感目标:

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发出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欣赏美妙动听的。乐曲,充分享受科学的美感。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意识和互相配合协作的精神。

学习重点:

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学习难点声音的音调

教具与媒体:

多媒体、音叉、乒乓球、铁架台、钢尺、鼓、橡皮筋、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我们所能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你感觉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3、[师]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师:可见,影响声音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声音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音的音调

1、【提出问题】同样是唱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响亮有的不太响亮,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单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2、【猜想】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用同样大的力,让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观察声音的不同。

3、【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发音齿轮、纸片

〖方案1〗按教材的样式,将钢锯条压在桌子边,使钢锯条露出的长度不同,然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锯条,比较所听声音的不同。

〖方案2〗让发音齿轮按一定的`速度转动,用硬纸片在齿轮边靠近齿轮,通过硬纸片在不同齿数齿轮上靠近时,感受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4、结论:物体振动越快,其发出声音的调子就越高,我们把这种声音的变化称之为音调的不同。即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5、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6、观看不同音调声音的波形图(通过视频播放)

7、认识一般声音的频率范围:

通过看课本上的图1.3-2,引导学生总结出(1)人的发声频率范围;(2)人的听声频率范围;(3)哪种动物听声的频率最低和最高;(4)频率范围最广的是谁。

8、观看多媒体,进一步了解动物之间交流的情景。

9、超声:人们把高于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10、介绍超声和次声的应用。

(二)响度

1、【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除了有高低的不同外,还有大小的差异,这大小的差异,我们就说它们的响度是不同的,那么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该怎样描述它呢?

2、【猜想】响度与所用力的大小有关,根据是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就越响。

3、【设计实验】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响度与用力的关系呢?

4、【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鼓、碎纸屑、音叉、小用细线悬吊的乒乓球

〖方案1〗取一钢锯条,让其一端压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另一端,改变所用力的大小,观察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方案2〗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用不同的力敲鼓时,通过鼓所发出声音的不同,观察碎纸屑振动起来的高度。

〖方案3〗课本上图1.3-4所示的实验,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然后将发声的音叉靠近小球,观察小球被弹起的距离。

5、消除学生对用力大小是声音大小因素的误区,说明所用力的大小只是外因,物体声音的大小在其内部看来,决定于其振动的幅度。

6、结论:我们把物体振动时的幅度就做振幅,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三)音色

1、【提出问题】如果声音振动的频率和振幅都相同,这两个声音就是一样的吗?

2、【多媒体展示】

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曲子,听起来一样吗?

观看声波的录像。

3、音色:有别于其他声音的特殊因素,它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4、举一些振动频率、振幅均相同,但音色却不同的例子。如课本中的图1.3-5可以看出,音叉、钢琴和长笛的基频(振幅最大的振动的频率)相同,但是在基频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动,这些小的振动和大的振动一同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四)三种典型的乐器

先播放几种乐器的录像

1、打击乐器

通过打击物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鼓、锣等。

2、弦乐器

通过拨动弦,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动的频率与弦的张紧程度有关,弦越紧,音调越高。

3、管乐器

通过管中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笛子等。空气柱越短,发声的音调也就越高。

4、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乐器。

(五)小结

(六)练习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该实验学生都可以操作,将钢锯条换成塑料尺也行。

学生实验:

85~1100Hz

20~2万Hz

最低为狗。

最高为海豚。

与所用力的大小有关。

用不同的力拨动同一个钢锯条。

学生实验:

1尝试打击乐器

2尝试弦乐器

3尝试管乐器

做好知识的预备。

也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体现。

超声与次声方面的资料很多,我们可以随时添加。

猜想可能是不规范的,但此时教师不必指出。

这些实验,要根据情况,进行不同的选取。

音色的分辨不容易演示,借助多媒体的波形,比较容易理解。

通过尝试和模仿,激发学生对乐器认识。

课堂小结这节课分析了声音的三个重要的特征,首先通过录像发现影响声音的因素,然后引入该课的探究环节,得出单调、响度的概念,分别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得出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在音调和响度都一样也能区分出声音的特征来看,引入了音色的概念,提出影响音色的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篇3: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

[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

[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

[生丁] 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进行新课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生答]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

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

[师]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生]老师,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

[师]的确是这样,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利用活动课进行交流.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生]示波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

[师]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生]老师,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做做看.

实验结论: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想想议议]

[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生]大胆地猜想.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师]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

[生甲]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

[生乙]拨动小提琴的琴弦,琴弦振动的幅度小,琴声弱,响度小;琴弦振动的幅度大,琴声强,响度大.

[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和论证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表扬.下面让我们利用准备的仪器进行探究活动,证实同学们上面的猜想.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师]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生]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生甲]“1”的响度大.

[生乙]“5”的响度小.

[生丙]“1”的音调低.

[生丁]“5”的音调高.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

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师]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

[想想做做]

[师]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不同的乐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生甲]第一位同学用的是口琴.

[生乙]第二位同学用的是笛子.

[师]两位同学猜得都对.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猜得如此准呢?

[生]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师]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生]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来分辨.

[演示]观察波形.

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都发C调的“1”),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实验结果: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想想做做]

[师]在上节的活动课上,我已经让同学们用录音机听自己的录音,然后把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的原声作了比较.在这里,我们要让别的同学听你讲话,再听你的录音,然后加以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一样吗?

[学生实际操作]

实验结果:听别人直接讲话和听别人的录音没有多大差别.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布置作业

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并用它演奏一首音乐课上学过的简单的曲子.

3.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

4.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

篇4: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

a.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自学P13课本,教师指导。

(二)声音的传播

1、演示:(没有器材,教师讲述)

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b.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2、哪些事实或实验说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自学P15第一自然段。

在黑板上画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看烟花时,一看见烟花爆炸,就能听到声音吗?

(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作业布置:

篇5: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1、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2、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3、耳聋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4[想想做做]课本第17页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骨传声.

(三)、科学世界——双耳效应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布置学生下一节课带乐器。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学生分辨1、2、3、4、5、6、7音调的高低

2、实验:钢尺在桌面振动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结论: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4、观察声波的波形、简单介绍示波器

5、想想议议

(二)、响度

篇6:八年级物理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2.初步体会探究中的设计实验与分析论证这两个环节。

3.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提出问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

二、新课教学

1、[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设计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进行实验: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声音粗。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振动得慢,音调低。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3、[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4、[想想议议]

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5、提出问题: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猜想与假设: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讨论: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6、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篇7: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学习指导》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学习指导》教案

【课前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人类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骨传导。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回答以下这两个问题:

1、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什么叫骨传导?

如果你回答出来了,请对照以下答案,看你回答得是否正确: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知道了以上知识,你可以读一读课本上《声音的特征》这节内容,试着做做下面的题目:

1、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越高,音调就越__________。

2、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越大,响度就__________。

3、不同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学习方法指导】

1、注意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日常用语里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惟一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响度。

科学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物理课本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声音的大小则用来描述响度。

2、小明和妈妈去商店买保温瓶,妈妈把耳朵贴在瓶胆口听一听,说:这个质量不好,服务员请再给找一个。小明很奇怪,为什么妈妈能听出瓶胆的好与坏?

不同物体本身都具有一定的频率,叫做物体的固有频率。当两个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其中一个物体振动发声,另一个物体也要随之振动发声,且声音较强,这种现象叫声音的共鸣现象。

我们周围空间有各种不同频率的声音,其中有些声音的频率与瓶胆内的空气柱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这样瓶胆里的空气柱就与其发生共鸣,我们就可以从瓶胆口听到嗡嗡的声音。为了提高瓶胆的保温效果,瓶胆都是由双层玻璃制成,并且把两层间的空气抽空。我们知道,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因此瓶胆空气柱共鸣产生的嗡嗡声,不能透过瓶壁从真空层中传出去,声音的全部能量只能从瓶口传出,所以质量好的瓶胆嗡嗡声较强。如果瓶胆底部抽气封闭处碰坏,就是我们看到的底部小凸起处受损,或者是瓶胆不慎碰碎成了单层,瓶胆内共鸣产生声音有的部分就可以通过胆壁传到周围空气里,从而带走了部分能量,从瓶胆口传出的声音能量减少了,听到的嗡嗡声就小了。小明的妈妈是根据这一道理来判断瓶胆质量的。

篇8: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音的特性》教案

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了解声音的特性

●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25根),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新课教学

1.3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振动快慢声音高低

伸出1/5最快最高

伸出1/3较快较高

伸出1/2慢最低

我的结论 振动的越快 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篇9: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学生了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后,学生了解了耳能够听见声音,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声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动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安排了几个演示实验:发生的音叉放入水中,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击悬挂的乒乓球,自己讲话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等。对于学生来说,物体发声的现象并不陌生,然而对于发声体的振动,为此创设情景让学生对物体的发声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总结概括出结论。本节为声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有关实验进行观察,让学生概括总结出有关的结论。

难点: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3.授课思路: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能量”为知识线索,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及总结概括出结论。

篇10: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引入:由上课铃声、老师“上课”为题。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过渡: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

新课教学:

提问:你能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振动)

3.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振动)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振动)

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声带)

思考: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有无振动)

进一步验证:音叉实验(注:观察什么现象)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板书)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进一步总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活动1:以组为单位A站在课桌的一端,B用铅笔敲桌面,你听到敲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紧,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一 端倾听,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还能听到敲击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3: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小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扎紧袋口。先猜测一下当小收音机放在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什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思考:声音的传播能否离开物质呢?(真空)

活动4:实验: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对钟罩抽气

问题: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思考: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过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使周围空气振动,那么振动的空气有能量吗?如果有,这个能量来自哪里?

类比声音传播活动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音乐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跟音乐一起舞蹈)说明什么?烛焰发生跳舞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振动。(用手靠近音响喇叭去感受)

(板书)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过渡: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传播速度是否与温度有关呢?

观察图表,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结论:(1)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0℃时大理石中的声速为381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练习: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

课外活动:制作土电话。

课堂小结:

1.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能量(声波)

2.对于声音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篇11: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传播;3.初步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态度和方法。

篇12: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3.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4.声速

篇13: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现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1=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2= =2 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3= =0.8 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篇14: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2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工具

发声叉、小锤、多媒体、水盆、木棒、铁棒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6.2 新知介绍

小组讨论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师】

在刚我们的活动讨论中,学生们应该也感受到了声音及声音的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课堂训练

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C)

A.吹着的哨子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收音机 D.敲击的水瓶琴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声的传播

完成下列填空: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小组讨论

完成下列实验:(1)“土电话”实验(如下图所示),(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29页的想想做做.

提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随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怎样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怎样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如图),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解:声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师点拨

1.在进行真空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

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

课堂训练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2.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小组讨论

分析下列小资料,讨论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

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课堂训练

1.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C)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C.传播声音的介质 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振动_______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___鼓皮的振动__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__振动_____,按住鼓面则___停止____发声.

课后小结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课后习题

完成课堂练习

篇15: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

1、体现初中物理的启蒙性,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突出物理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3、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到,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亲近物理和热爱物理的情感,树立能够学好物理的信心。

4、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5、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6、噪声控制的途径

7、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学生进行化物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办法方法。

2、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4、噪声控制的途径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的教学。

2、设计探究的实验,‘验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

3、利用所学知识对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4、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设计探究的实验,验证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6节,计划用9课时

引言科学之旅1课时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2课时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第五节声音的利用1课时

第一章单元复习与检测1课时

篇16:物理八年级教案

物理八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

(重)1、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过程

备注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想想议议]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P21)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1”的响度大.“5”的响度小.

“1”的音调低.“5”的音调高.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3.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板书设计

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① 频率高,音调高;②频率低,音调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① 振幅大,响度大;②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教学小结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作业设计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学习高手31页1、2、3题。

2.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八年级物理声音教案】相关文章:

1.八年级物理公开课教案

2.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3.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八年级物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案设计

5.八年级物理重力课件教案

6.八年级物理下册力教案

7.八年级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8.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9.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10.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优秀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八年级物理声音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