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2023-03-18 08:29:4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helzum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海陆变迁地理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海陆变迁地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篇1: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沧海变桑田

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 “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海陆变迁

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DD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DD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DD荷兰填海造陆

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

1.地壳运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

(投影4)DD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DDDD地壳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DDD海平面升降

荷兰的围海大坝DD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过渡: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投影5)DD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学生回答:他是魏格纳,他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于是他怀疑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师:对,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猜想。

但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师: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是不是有巧合。

(实验一):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投影6)DD撕碎的报纸

师:非常好,仅有这个证据还不足够,我们看看魏格纳还找到哪些重要证据。

学生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拼合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另外,鸵鸟不会飞,海牛只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他们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有分布。

(投影7)DD古老地层证据和古生物证据(35页活动)

师:魏格纳一生都在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他牺牲在他寻找证据的途中,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这是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表现。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投影8)DD演示flash动画“大陆漂移”

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三、板块运动

过渡:我们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里得到一个启示: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大陆漂移学说很快被人们接受,于是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在此基础上,英国科学家首创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现在板块构造学说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理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师:我们先来看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投影9)DD“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1.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3.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

(投影10)DD六大板块的分布

师: 请同学分别指出六大板块及其分布。

(投影11)DD板块的运动

师: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注意图上的红色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

学生回答:有些板块之间在互相靠拢,有些则正在分离。

师:是的,比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就在靠拢,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就在分离。

板块之间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相对运动,一种是相离运动。第一种运动形式叫板块挤压,它使地表隆起抬升,第二种运动形式叫板块张裂,它使地表发生断裂。

(实验二)

师:请同学们先将书托到半空中,再用两手从书的两侧向内挤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发生隆起或凹陷。

师:对,书有这种现象,地面也有。

在两个板块相碰地区,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投影12)D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师: 图一: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图二:两个大陆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最后两个大陆结合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图三: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而且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D1.27厘米的速度上升。

(演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flash动画)

(投影13)DD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动态图

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给一张报纸一个相离的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回答:报纸会被撕裂。

师: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投影14)DD展示卫星图片:东非大裂谷、红海)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位于非洲东部。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地壳的张裂至今一直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

红海的'形成:红海地处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边界上,由于地壳张裂作用而形成的,而且一直在扩大,预测以后会成为全球第五个大洋。

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两个如此巨大的板块长期相互碰撞或张裂,是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还是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活跃?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

师:很好,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自然就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我们来一起找找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

(投影15)DD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学生回答:环绕着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DD喜马拉雅山一带

师:对。这里有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DD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都是大型自然灾害,不仅对地表形态有破坏,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破坏。下面来看看火山地震带来的灾害。

(投影16)DD火山地震图

【课堂小结】

下面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4.东非大裂谷将会……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投影17DD南极煤炭)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思维拓展】

回顾我们认识海陆变迁的这种过程,你会得到怎样的启示?

八年级地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案

学习目标 :

重点: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难点: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学习主题一 概况(高山、荒漠和绿洲)(一组)

1、读新疆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位置:位于我国______边陲,从东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8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地形:三山夹两盆(_______山、_______盆地、_______山、_______盆地、_______山)。

(1)写出下列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① 盆地② 邻国③

(2)我国最大内流河④

(3)我国最大的沙漠⑤

2、民族:以_______(少数民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

3、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_________的省级行政

4、气候:非季风区,深居内陆,属于_______ __气候类型,降水少,干旱。

5、河流:内流河为主,我国最大的内流河DD________河

6、植被:____ ___为主

学习主题二 绿洲 (二组)

一、阅读课本P42图6.34回答下列问题

1.绿洲分布在 地带,原因是

2.新疆是一个以 、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其中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 ,原因是:

3.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为什么?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生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习主题三 农业(富有特色的绿州农业)(三组)

一、农业生产条件

1、优势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瓜果着色)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设施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

2、主要农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色农产品: 、、。

4、红色系列是指: 、、。

(四组)二、新疆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生产的特色农产品以产量丰富、品质优良闻名全国与新疆特有的光热条件有关,连线回答下列问题分析其原因:

红色系列(西红柿、石榴、枸杞) 夏季炎热干燥

西瓜、哈密瓜特别甜 夏季昼夜温差大

优质棉花 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烈

2.有了特有的气候条件,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稳定的灌溉水源,干旱新疆的绿洲有一种古老的饮水工程,为绿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它是( )

A、坎儿井 B、都江堰 C、灵渠 D、三峡水利工程

篇2:《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篇3:海陆的变迁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

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 初中地理,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思考

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篇4:海陆的变迁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

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

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

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篇5:《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书设计

篇6:《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3、9——图3、11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3、11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3、12——图3、13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篇7:八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八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篇8:《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篇9: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实验探究

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

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实地考察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喜马拉雅山地区。

海底世界。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

观察图片。

分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利用实验探究的结论,分析各地海陆变迁的原因。

观察世界地图,谈发现、谈猜想。 ?

通过实验探究,缩短学生与自然变化的距离,使学生更易接受。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

最早发现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

阅读材料

19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

探究 发现

篇10: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

师:欢迎大家来到《探索·发现》节目现场,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它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幽灵岛”,这么美丽的小岛为什么会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生1:可能生长着古怪的植物。

生2:发出古怪的声音。

生3:一些人游览后,奇怪地死亡了。

生4:……

师:事实是因为它忽隐忽现,人们把它称为幽灵岛。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的地方陆地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书写板书——海陆变迁)

(展示课件)实验探究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生:人为因素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生:加水。

师:为什么加水后插小旗的位置会由陆地变成海洋呢?

生:海平面升高。

师:如果海平面下降,该地海陆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有些地方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师:这是什么原因引起海陆变迁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

师:除了加水,还有什么方法呢?

生:把沙土挖走。

师:这是我们人为的,自然界中会不会自己发生呢?

(展示课件:实验二)

生:地壳的下沉。

师:如果地壳上升,该地海陆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有些地方海洋变成陆地。

师:实验二研究证明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地壳的运动。

师: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展示课件:实地考察)

师:观察荷兰、海底世界、喜马拉雅山地区图片,分析其原因?

生:略。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来分析一下幽灵岛为什么会忽隐忽现呢?

生:地壳的运动。

师:我们知道了幽灵岛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为什么此地地壳如此活跃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

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吻合。

师:你有什么猜想吗?

生:以前可能是一块大陆。

师:最早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展示课件: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生:朗读。

师:同学们的猜想跟魏格纳的猜想不谋而合。可见大家非同寻常。

篇11: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确立:大陆漂移假说

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

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课件、课前活动准备)

利用投影仪,将实物图片设置成问题,通过学生看图思考解决问题,了解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将大陆漂移的过程通过电脑动画由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学生易于掌握理解,直观形象生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指导

依据课程标准,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实物投影图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动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推理能力。

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活动

活动材料:1个地球仪、1张描图纸、一支笔、1把剪刀

实践活动:把描图纸覆盖在地球仪上,用笔描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将描好的两幅图,剪下来,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吻合,演示这两块大陆是怎样漂移的。

确定依据:课前活动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吻合,以及大西洋的形成,为大陆漂移提供证据。

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问:谁知道成语:沧海桑田的含义和来历吗?

沧海桑田就是指海陆变迁,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引用成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看图思考 出示实物图片投影: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师问:谁能解释这种现象?(海洋变成陆地)

出示实物图片投影:中国东南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师问:谁能解释这种现象?(陆地变成海洋)

篇12: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学说内容;

3.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24

一、情景导入k

温故知新:在图中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提问:它们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固定不变的吗?各大洲、大洋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史,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z

二、新课讲解M

(一)沧海桑田N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Z

1.海陆变迁的原因:l

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Y

2.活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图2.13~2.15实例举证,解释原因。(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Q

(导学):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p

(讲解):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隆起形成高山。X

(导学):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B

(讲解):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曾经是陆地,海平面上升成为海洋。R

(导学):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I

(讲解):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化。9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b

1.读图2.16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论和图2.17 难道仅仅是巧合吗?L

(导学):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P

(讲解):南美洲大陆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凸出部分几乎是吻合的。s

阅读材料: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2.读图2.18 大陆的漂移p

(导学):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7

(讲解): 大陆的漂移: 2亿年前只有一块大陆——分裂,漂移——6500万年前分裂成若干块,——继续分裂,漂移——七大洲、四大洋——仍在继续变化着。A

(导学):大西洋是怎样形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12487113

(讲解):大西洋是原始大陆分裂后,缓慢的漂移分离,非洲大陆、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逐渐分离造成的。太平洋逐渐变小。=

3.活动:读图2.19和2.20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都有古老地层相似性和相似的动物,说明什么问题?

(讲解):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相连的。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1.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2.人教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3.地理教案

4.家园合作的变迁教案

5.南非地理教案

6.初中地理教案

7.高一地理教案

8.初一地理教案

9.初二地理教案

10.地理教案-海洋资源

下载word文档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