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2023-12-11 08:01: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ian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1: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等;害:洪水灾害等。

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河流的概况。

出示板书课件第三节-河流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2~44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42页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结合教材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

(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从源头到下游的方向指或观察。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平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为什么内、外流区的水量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因素带来了影响?

【学生回答】是降水。仔细读图,你会发现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我国东部外流河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我国西北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外流河受季风气候影响很大;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就小;东部外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水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度,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在汛期容易泛滥成灾,在枯水期,水量减少,人们生活用水能以满足,轮船不能正常航行。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主要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冬季无冰期。

以下面四条河为例,教材43页图2.31,注意这四条河的分布情况。我们把它们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编号。松花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江、西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这幅图是什么图?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能用来分析哪些水文特征?怎样分析?水量、水位、汛期、结冰期。

1.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盛行夏季风,降水多;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我国外流河大都流经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而冬季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2.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黄河、松花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

3.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一般北方河流汛期开始较晚,结束时间较早,汛期较短;南方的河流汛期开始较早,结束时间较晚,汛期较长。)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从古至今,它们为我国的航运、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材44页阅读材料)。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水量

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秦岭—淮河以北

较小

较短

秦岭—淮河以南

丰富

较长

外流河共性

夏季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篇2: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图,了解我国地势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重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难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众多的地形区。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读我国地势分布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何特点。

二、讲授新课

读图讨论: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讨论以下问题:

(1)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2)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3)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派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

学生: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xx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西部的海拔高,东部的海拔较低,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的地势特点。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学生的教材展示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读图分析、探究讨论,大家掌握了读图的方法,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

篇3: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陆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

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

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课堂练习:课后的复习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西藏、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温总理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西藏、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温总理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西藏、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温总理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篇4: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NBA是美国乃至世界水平最高的篮球职业联赛,它的队员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从外表看他们有哪些差异?为什么?

生:人种不同。

师:对。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人种和人口。

【板书】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种与人口

第一课时

一、三大人种

师:同学们,我们在电视节目上可以看到体质特征各异的人,主要有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区别他们呢?

生:观察图A、B、C、D。(让个别学生来描述)

师:不错,他们的区别在于肤色、头发、脸型等三大方面,其中主要是肤色。

生:阅读课文,区别三种人种的体貌特征。(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交替)

【板书小结】 白种人体貌特征: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黄色人种体貌特征:皮肤呈淡、黄色面庞扁平、体毛中等。黑种人体貌特征:肤色黝、黑头发卷曲体毛很少。

师:那么,我们属于哪一种人种呢?

生:黄色人种。

承转:不同人种之间有交往吗?(引导学生阅读“文化交流的见证”)

生:有。

师:其他人种又分布在什么地方?

生:阅读课文P50第1、2、3、4段,看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E,让学生指图说出不同人种的分布。

【板书小结】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 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及南部、美洲。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北部。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气候不同。那么,人种的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战其间,希特勒屠杀尢太人;美国的种族歧视。他们有没有优劣之分?(指导学生阅读“人种特征的形成”资料)

生:人种的差异,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在三大人种交界的地带和人口迁移频繁的地区,还生活着混血儿,他们之间没有种族优劣之分,只有体貌的差异。

承转:人的生产与生活都受到气候的影响,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各异,那么,人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否平衡?

【板书】二、人口的分布

师:指导学生读图F世界人口分布图,了解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

生:亚洲的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人口密集(200人平方千米/以上)。在干旱、过度潮湿、严寒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地区人口稀少(1人/平方千米)。

师:是什么因素影响人口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生:读课文P51页。是由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素影响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条件好的人口密集。

师:指导学生读图G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

1、人口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2、人口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读图思考回答,1、在高纬度的地区人口稀疏,低纬度地区人口稠密。因为纬度越高得到的热量越少,自然条件越恶劣,人类生存困难。2、北半球的人口多,南半球的人口少。因为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世界各国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人口比南半球的人口要多。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了解人种的区别是依据体貌特征来分的,没有优劣之分。以及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种的形成与分布也不同,在自然条件优越和社会经济好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

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资料,了解各人种的其他特征现状,看看周边有没有其他种族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

3.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4.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5.学会分析人口增长率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结合图表、地图分析问题,通过计算掌握问题

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世界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咱们学过了世界的地形和气候,这一节我们开始学习世界的居民,你知道世界上现在有多少人吗?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节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幻灯片1:标题

出示幻灯片2: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

学习新课: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

出示幻灯片3:《世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回答:

(1)1750—180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说明:曲线越平缓,说明人口增长越慢;曲线越陡,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由图可知,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180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逐渐加快)

(3)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快速增长)

出示幻灯片4: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人口增长逐渐加快;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口快速增长。

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世界60亿人口日是哪一天?

(60亿,10月12日)

出示幻灯片5:“资料:地球上的第60亿位居民”

活动(一)P65页第1题,让学生读P65页《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并填左表,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出示幻灯片6:《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及说明问题》并讲解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它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口基数越大,增长也就越快。)

出示幻灯片7: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如何计算?

(让学生阅读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总数×100%)

出示幻灯片8: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增加;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减少。

出示幻灯片9:举例计算人口增长率

活动(二)P65页第2题,让学生回答并提问: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高?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低?

出示幻灯片10:图《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

提问: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哪一个地区?最慢的是哪一个地区?

出示幻灯片11: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

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必须同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如果增长率过高,可能会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贫困人口增加;如果增长率过低,可能会造成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出示幻灯片12: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愈来愈快。活动(三)让学生完成P66页图4-4《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并巡视,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名画折线图,一名画曲线图。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板书)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一个地方人口疏密的程度我们用什么来表示?(人口密度)

出示幻灯13:什么是人口密度?它是如何计算的?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地区面积<单位:人>)

出示幻灯片14:计算临盘地区的人口密度

活动(四)让学生填P67页第1题:世界人口的分布是怎样的?

让学生读P66页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回答:

1.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大于200人)

2.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小于1人)

出示幻灯片15:指图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

出示幻灯片16: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至于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原因我们下一节再讲。

小结: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世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率情况、人口曲线图的绘制、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等知识,希望对同学的日常生活有用。

出示幻灯片17、18:

巩固性测试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 和 决定的。

2.到19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亿。

3.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

4.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上看,亚洲的 和 部 洲和 洲的东部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5.某城市总人口为100万,年出生并成活婴儿25000人,死亡15000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6.我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那么,我国的人口密度为 (人/平方千米)。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查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六大语种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2、查找“世界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

1、图文对照,完成板书表格的填写。

2、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图片资料及不同宗教信仰文字资料,展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2、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

三、教学关键:通过读图,分组完成。

四、教学方法:读书法、读图指导法等。

五、学法:读图查找法、填表比较法、练习法等。

六、教师准备: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

七、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课前交流用英语宣布上课并提问。1、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2、画表格,指导生读图。 2、图文对照、查找答案、填表格(写语言分布)

3、组织活动。 3、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4、师插入北京之行实例。 4、生配合听并回答师提问。

5、组织学生读图。 5、自画表格完成三大宗教学习内容。

6、达标练习。6、知识运用能力提高。

7、总结并板书课题。 7、生总结所学内容(语言和宗教)。

九、达标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感交流,精彩过渡

师以闲聊的方式与学生就单元测试情况进行交流,肯定学生成绩,鼓励学生干劲,展现学习风彩,恰到好处时用英语宣布上课。

2师宣布:(Class begin。 Gd rning class)

1、生听,并群情激昂的表示一展自己的风彩。

2、Gd rning teacher.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同学们,我们刚才的课前交流和相互问候共用了哪几种语言?你学到或听到的还有哪种语言?你会说吗?全世界主要使用语言有哪几种?它们分布在什么地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世界的主要语言”(师板书世界主要语言)

3、指名做答:我们用了两种语言分别是汉语和英语。

4、还有俄语、蒙语……

5、生试说蒙语

6、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图,进入学习状态。

<二>、世界主要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读图B“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提问:世界主要语言有哪几种?

2、师画表,师生共同完成汉语、英语的分布,其它四种语言的分布区,生分组完成。

世界主要语言

语种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英语

俄语

法语

阿拉伯语

西班牙语

3、能力培养

(1) 美国以南的美洲为何称拉丁美洲?

(2) 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什么语言?为什么?

(3) 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4、师小结,鼓励学生的观点。

5、师讲述亲身经历的事件。

1999年,我和五名同志被奈曼旗教研室派到首都北京学习。一天晚上,我们一同到天安门广场游玩。那时有很多老外,随行中有一人提出和老外照像做为留念。但苦于不会外语,无法沟通。我初中学过英语,便自告奋勇地与老外打招呼。

篇5: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由《话说长江》剪辑的《长江之歌》

每每听到这首深情的赞歌,我的心都如同长江水一样汹涌澎湃。长江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时至今日,长江依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长江,了解长江的开发和治理。

出示板书课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4~49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长江行程万里,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景观图,行走长江,做一次考察旅行,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指导学生读图,明确长江的概况。

1.阅读教材45页2.34长江流域水系图,结合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2.结合中国政区图,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

4.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长江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干流的形状象大写的英文(V+W),干流全长6300千米,长度居我国第一。

投影“我国主要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比较表”,提问,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请学生结合投影资料说明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长江在这三个方面是全国之最,长度最长(6300千米),水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江流量为什么是全国第一?讨论得出结论:长江所流经的地区是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水量大。

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它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被誉为“黄金水道”。那么长江哪些河段的水能最为丰富呢?哪些河段适合开发航运?长江的开发需要我们按长江不同河段进行科学考察,合理开发。

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各具特点,怎样根据各段的不同特点合理地加以开发?要进行科学地分析,还需借助教材46页2.35“长江干流剖面图”。

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目前开发建设了很多大型水电站,请学生阅读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水电站集中分布在地势阶梯交界处。

继续读图,请同学们查找长江三峡水电站和葛洲坝水电站的位置。

(在长江干流的形状版图上强调两个水电站位于V和W之间)三峡工程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长江航运(教材46页2.36长江航运图)主要集中在下游,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江阔水深,终年不冻,支流众多,干流横贯东西。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等多条铁路干线以及京杭运河相交,形成一个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实现“铁水联运”,是当之无愧的“黄金水道”。“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除了使通航受阻外,还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讲解,荆江河段水位高出两岸的江汉平原,河道蜿蜒,水流不畅,容易积水,造成洪灾。荆江河段(教材47页2.37三峡工程和2.38荆江治理图)是长江洪灾最严重的河段,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与蓄水相结合,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三峡水区建库后,可以控制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长江各河段还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应该如何治理和保护长江?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黄金水道(水能宝库)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运用黄河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篇6: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的是地形与地理,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经过计算感知。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不难看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 .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学生从图2.2转化到图2.1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结合以前学过的地形剖面图的形成指导学生观察。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3.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而地形我们讲常见的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请学生归纳五大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只有理解了,才印象深刻。

4.我国的主要地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知识点也较多,老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条理清晰。我的思路是先讲山脉,因为山脉是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有了地形的基本网格后,再嵌入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5..中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里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当介绍下山区的概念,它不是仅指山地,还包括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在同学们以前的认识中,往往觉得山区是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学习本课之后,他们发现其实山区还有一些优势,比如山区虽然不适合发展农业,但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较好的条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在认知目标,学习方法,活动开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 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中考学科,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只要及格就行,久而久之,对主要学科兴趣越高,对一般学科兴趣很低。

2.学生学法不恰当。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须学会看地图来学习,而学生会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能力较差,也就不能很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死记硬背”。

3.本节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

4.本节要通过看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示意图学习我国地形的阶梯状分布,任何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2.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

4.发展学生读图的能力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对我国交通、气候的影响。

情感与态度:

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读东西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图、地势分布图,并从中获取效果信息。

篇7: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篇8: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几千年来,黄河一直是孕育中华灿烂文化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对其源头进行长期的探索,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后,人们猜测、考察,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从何而来,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对母亲河的源流概况也了如指掌。

出示板书课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9~53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2.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地形区?

黄河干流很明显地呈巨大的“几”字形,像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越过青海省、甘肃省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3.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发源于哪座山脉?黄河流域的主要地形特点是什么?(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

4.黄河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读“我国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对比表”,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800千米,年径流量却相差14倍。

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不多,年径流量却很悬殊,这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黄河的径流量受气候影响很大,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与长江比,黄河水文特征还有什么差异?

与长江比,黄河的年径流量集中在夏秋季节(7~9月),黄河的含沙量大,黄河在冬季会出现结冰现象。

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利用多媒体适当根据学生反馈情况予以补充,主要体现灌溉、发电、旅游、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等方面。出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景观图,在干旱的地区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出示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中国地形图。通过读图,我们知道黄河的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主要的水电站有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建立,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能和水能。壶口瀑布以其水势汹涌、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古老的黄河如母亲般哺育着她的儿女,但是历史上万古奔流的黄河也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世纪,黄河陷入危机。黄河“忧患”在它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有何表现?

出示源头、上游地区荒漠化图片资料,提问:黄河上游地区为何会出现荒漠化问题?与哪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呢?黄河上游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降水少,气候干旱),也有人为因素(人们过度放牧、滥垦草地等)黄河凌汛出现在黄河哪些河段?为什么会出现凌汛?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①凌汛主要出现在黄河上游和下游。

②出现凌汛原因:由于黄河干流跨的纬度比较大,南北河段地区的气温有明显的差异,造成河水封冻和解冻的时间不同。凌汛的河段大多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③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

黄河在流经哪个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黄土高原地形特征是什么?想一想,下雨后千万条沟壑会是一种什么情形?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又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七八月份多暴雨,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就会一起汇入黄河。因而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①黄河下游的泥沙约90%来自于黄土高原。

②黄河流入下游,进入华北平原。

③此时黄河河道会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河水流速会变慢,携带的泥沙会越来越多;大量的泥沙日积月累,使黄河越“长”越高,成为“地上悬河”。黄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也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近年来,黄河又出现了缺水断流、水污染等新问题。

百病缠身的黄河需要她的儿女加倍地关爱与保卫,怎样才能根治黄河呢?

师生讨论,引导学生回答。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黄河的忧患(黄河的奉献)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篇9: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中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中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中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中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中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中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中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中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中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中国的面积很大,中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中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中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中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中国的南部。中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中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中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中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中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中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中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中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中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中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中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中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中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篇10: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培养读图能力;形成地理位置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运用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1. 地理位置空间感的建立。

2. 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回顾七年级地理学过的知识,还记得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吗?

(学生回答、更正)

(教师补充、归纳)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包括半球位置与五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有时还从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来描述。

二、展示目标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理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问题引导 自学探究

1、猜一猜:“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请同学们猜一猜:描述了我国的哪些位置?

(学生回答、更正)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2、“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在地图上指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2)在地图上指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3)观看教材第3页图1.2标出的五个国家,说说从东、西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从南、北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更正)(1)俄罗斯、蒙古、日本 (2)俄罗斯、加拿大、蒙古、日本

3、综合比较以上五个国家,说说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者来看,最能体现我国位置优越性的是什么位置?

4、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及北纬30°、60°纬线的大致位置。探讨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指出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所处的纬度范围。

(2)在地图上指出五带的划分界线,说出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

5、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纬度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纬度位置→气候(气温)→农业

6、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哪个大陆?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方位如何?

7、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海陆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海陆位置 气候(降水) 农业

对外交往与合作

海洋事业

四、当堂训练

1.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 ( )

A.寒温带 B.南温带 C.热带 D.北温带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度很大,大部分属于( )

A.北温带 B.北寒带 C.热带 D.南温带

3.我国濒临(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下列对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B.我国主要位于热带

C.我国东临太平洋,北靠亚欧大陆,海陆兼备

D.我国领土跨纬度近50度,南北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经济条件

5.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东西半球的界线为 。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 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 半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2、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3、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教学重点】

记住并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理解我国产生的晨昏差异和季节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交流

1.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 )平方千米,仅次于( )和( ),居世界第( )位。

2.我国疆界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__________千米,相邻的国家有_______个。

3.自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有 海、海、海、

海。

4.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________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_____个。

5、我国最大的盐场和渔场所在的海域是

A.黄海、渤海 B、东海、黄海

C、渤海、东海 C。南海、东海

2.当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还是繁星满天,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纬度跨度大 B。我国经度跨度大

C.我国地势落差大 D.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四、小组探究

1、阅读图1.3说出我国四至点

“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2、在图1.4中国疆域示意图找出陆上邻国、海上邻国,其中陆上邻国中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海上邻国中亚州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___________。

3、阅读图1.4、1.5,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试分析原因。

4、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大陆濒临的四大海洋、两个海峡、两个内海及三大半岛和主要岛屿、群岛。

五、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 )

A.渤海、东海、黄海、南海 B.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C.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D.黄海、渤海、东海、南海

2.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 )

A.渤海、黄海 B.黄海、东海 c.南海、东海 D.渤海、琼州海峡

3.下列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是( )

A.马来西亚和越南 B..朝鲜和韩国 C.柬埔寨和文莱 D.日本和菲律宾

4.当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时,乌苏里江已经洒满了阳光。说明我国( )

A.领海面积广大 B.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南北跨度广 D.东西跨度广

二、填空题

我国陆地面积达 万平方千米,仅次于 和 ,居世界第三位。陆上国界线长 千米,大陆海岸线长 千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2、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维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导入:这么大的面积,中国又是如何划分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呢?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交流

1.我国采用的是哪三级行政区划?

省级包括 、、。

县级包括 、、、。

乡级包括 、、。

2.写出你的户口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共包括 个省; 个自治区; 个直辖市; 个特别行政区。

4.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级行政区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我国的四个直辖市是指 ( )

A.京、沪、粤、桂 B.沪、渝、晋、鲁

C.渝、沪、津、京 D.琼、台、辽、宁

6.我国直接濒临太平洋的省级行政区是 ( )

A.福建省 B.台湾省 C.广东省 D.上海市

四、小组探究

1.读图1.7中国政区图,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可以归纳为: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重内台海福吉安,香港澳门喜回归,祖国一片好河山。”

请在图中找出“两湖”、“两广”、“两河”、“两山”、“五江(疆)”、“二宁”分别指哪些省级行政区?

2.在图1.7中国政区图中指出:

(1) 北回归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2) 临海的省级行政区;(3)江苏周围省级行政区

6.填图游戏:每组准备5分钟后上填中国政区图,并计时,根据时间长短评出一、二、三等奖

7.竞猜答题:每组准备5分钟并根据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出六道题提问其他组同学,答对加一分,答错扣一分。

五、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省份与濒临的海的连线,正确的是 ( )

A.辽宁、河北、山东——渤海 B.辽宁、山东、江苏——东海

c.江苏、安徽、山东——黄海 D.浙江、广东、广西——南海

A.北京 B.上海 C.重庆 D.天津

二、读下图完成作业:

1.四个省中,有热带分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省名)

2.四个省中,纬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写省名)

3.②南临___________海,流经③境内的河流为_________。

第二节 人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阅读和绘制我国人口增线长曲线图,并分析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对我国辽阔的疆域的学习,使我们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众多的人口。

二、展示目标

三、预习交流

1、第 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 亿,占世界人口 ,是世界上人口最 的国家。

2、为了使 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

四、小组探究

利用下图表提供我国人口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年)

人口

(亿)

1949

5.4

1953

5.9

1956

6.3

1964

7.1

1974

9.1

1982

10.3

1990

11.4

1995

12.1

12.95

1、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

3、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五、当堂检测

1、下列省区中人口超过9000万的是( )

A、山西省 B、广东省 C、河南省 D、江苏省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速度上升快

B、人口开始减少

C、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在减少

D、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在增加

4、小杰想通过某网站购买几本书,他在收货地址中应依次写清楚自己

所在的( )

A、省、县、村、学校 B、省、县、乡、学校

C、市、乡、村、学校 D、县、乡、村、学校

5、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全国各地送来了17副春联,其中一幅春联:“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这幅春联对应的两个省区是( )

A、宁夏 北京 B、内蒙古 黑龙江

C、云南 吉林 D、青海 福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回忆我们中国有多少人口呢?这众多的人口在我国又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人口分布。

二、展示目标

三、预习交流

1、人口密度是指 。

2、据20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我国总人口数为 ,总面积为 ,其平均人口密度为 ,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为 。

3、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人口分布 ,如果以从 到 一线为界,则 部人口稠密, 部人口稀疏。

四、小组探究

1、比较并计算下列各国家的人口密度。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面积(万平方千米

1707

998

960

936

人口(亿人)

1.42

0.34

13.40

2.44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143

 

人口密度排名

       

•摩纳哥15790人/平方公里,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仅1.98平方公里)

•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达4400多人,是亚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毛里求斯,面积204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人口密度为550人/平方公里。是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美洲最大的是百慕大。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人口在1亿人以上的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2、我国上海人口密度约为3630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另外,我国人口密度在600人/平方公里以上的的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外,还有北京、天津、, , , , , 等省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西藏,人口密度大约为2.1人/平方公里,另外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省级行政区还有 省。人口密度在10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有 , , , , 等省级行政区。

3、试分析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东部地势平坦,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生产粮食多,加上交通便利,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发达,城镇多,所以聚居大量的人口。

西北内陆地区自然条件差,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耕地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因而人口稀少。

五、当堂检测

基础训练6-7页。

第三节 民族

【教学目标】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知道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教学重点】

我国的民族构成及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是哪三级?

2. 说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构成情况。

3. 写湖南省邻省(市)的简称。

4. 写出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行政中心。

二、展示目标

三、预习交流

1. 我国大家庭中共有( )个民族( )个少数民族。

2. 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 )%,其他民族人口的比例是( )%,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人口有( )。

3. 各民族不论大小,( )。

4.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 ,以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物的权利,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5. 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民族的( )和保持自己( )的自由,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四、小组探究

1.下列省区中,人口密度较大的是 ( )

A.山东 B.云南 C.内蒙古 D.新疆

2.我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地理界线是 ( )

A.漠河—腾冲 B.黑河—腾冲

C.大兴安岭—太行山 D.昆仑山-祁连山

3.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 )

A.贵州 B.云南 C.广西 D.新疆

4.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华北、东北 B.西南、中南、东南

C.西南、西北、东北 D.华北、华南、西藏

7.读图1.16“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体育、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说一说下面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你还了解该民族的哪些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请你补充说明。

8.读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P19表思考、回答:

①汉族主要分布在( )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 ) 、( ) 、( ) 地区。

②分布最广泛的民族是( )族,傣族主要分布在( )省。

③( )省是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

9.大杂居、小聚居的含义(从汉族、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分析)

10.我国有哪些民族政策?

五、当堂检测

1.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

A.汉族 B.苗族 C.壮族 D.蒙古族

2.泼水节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 )

A.回族 B.满族 C.汉族 D.傣族

3.说出分别反映哪个民族的风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以及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关比例。

2.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3.让学生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

【教学重点】

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及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难点: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 “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 “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

活动3:展示图A和图B,两图所显示的地势特点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

学生:很快正确选择了答案,并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我国东西向(北纬32º)地形剖面”动画来验证大家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阶梯

   

界 线:( )山——( )山——( )山

第二阶梯

   

界 线:( )岭——( )山——( )山——( )山

第三阶梯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教师:(简单地向学生补充介绍)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称为大陆架。我国近海的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面积小,海底全部是大陆架,另外东海的大部分(约有2/3)、南海的一部分(约有1/2)是大陆架。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小组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对气候的影响:

 

地势

年降水量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西部

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东部

对河流的影响:

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填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我国的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 线:( )山——( )山——( )山

第二阶梯

界 线:( )岭——( )山——( )山——( )山

第三阶梯

从上表看出,我国的地形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学生答)五种基本形态——比较齐全。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世界,下面咱们就共同去领略多姿多彩的地形吧!

讲授新课: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复杂多样

活动1:阅读教材的景观图片,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学生:简单地讨论,比较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如: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顶部高耸,坡度很陡。

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辽阔,水草丰茂。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2.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活动2:读教材图“山脉走向示意”,熟悉山脉走向的含义。

活动3:读教材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完成下表。

走向 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南北走向

弧形山脉

活动4: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交织成网,高原、盆地、平原就镶嵌在网格中。阅读教材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中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在表格中。

山 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横断山

横断山

山 脉 两侧的地形区

南侧 北侧

天山

昆仑山

教师:(补充介绍)以上的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有时山脉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

活动5:阅读教材关于“地形与民俗”的文字资料,讨论: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窑洞图片,讨论地形与建筑的关系。

地形对民俗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了很大作用。

教师归纳: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影响,人类巧妙利用和改造着自然。这些例子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小结。

[作业布置]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阅读“中国地形图”,请大家猜一猜每一种地形在我国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多少吗?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大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逐一写在黑板上)

下面我们阅读教材的“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验证自己的结论:

(学生很快找出结论)山地33%、盆地19%、平原12%、高原26%、丘陵10%;其中山地比例最大。

讲授新课: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面积广,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活动1:根据地形面积比例数据,计算对应圆心角,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

学生:计算后很快绘制出饼状图(如图示)

教师:请大家根据饼状图,把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累加起来,算一算占陆地面积的比重。

学生:(118.2º+93.6º+36º)/360º≈2/3

教师:观察教材图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答:地表起伏比较大。)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统称为山区,山区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比较广(引导学生答)的国家。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活动2:小组讨论:我国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讨论要点:

①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②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学生代表发言(可以补充)

教师归纳: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3.开发利用山区,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活动3:阅读教材图“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观看关于地质灾害的图片,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教师:自然灾害可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4:小组讨论:山区人类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讨论要点:

坡度较大的地区是发展林业还是耕种区,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发展林业区。原因是:随着人口增加,居民区扩大,划为耕种区可以增加粮食生产;但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且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环境,发展林业为宜。)

教师:可见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小结。第二节 气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等温线,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2.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教学难点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角色来假设: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方千里冰封的景象;夏东海准备带上夏雨、夏雪“下南海”到海南旅游。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听说两个地方的气温相差很大,于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出谋划策: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

师:看来,北方的冰雪让人期待,南方的沙滩也很火热。为什么冬季的南北方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同时思考问题。

1、看图例和气温数值,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

2、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

(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

3、1月0℃等温线以北、以南的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

(以北<0℃,以南>0℃)

(小结:1月0℃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此线南北的植被、农业生产状况及河流水文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例如,1月0℃等温线以北的河流会有什么现象?结冰)

4、在图中找出我国气温最低、最高的等温线在哪里?计算两地温差多少?(漠河:-32℃、海口:16℃,温差近50℃)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板书)冬季南北温差大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

(引导学生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思考分析: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

那么,我国夏季的南北温差怎样?气温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小组互动、探究学习:

组织学生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1、我国7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值是多少?(20℃以上)

2、漠河、海口的平均气温值大约是多少?两地的温差是多少? (漠河:16℃, 海口:28℃, 温差12℃)

3、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是哪里?

(新疆的吐鲁番。)

4、图中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为什么?

(青藏高原,地形地势的影响。)

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板书: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为什么纬度位置不变,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却不大呢?

(师演示讲解: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越往北去,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光热越少;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却越多,减小了南北的温差。)

5、阅读材料: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9.6℃,戈壁地表温度高达82℃以上,可以晒热鸡蛋。西游记中有一处位于吐鲁番。[课件:吐鲁番]火焰山真的是熊熊烈火吗?火焰山山体为红色砂岩,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极强。在强烈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弯弯曲曲的沟壑,宛若烈焰腾升,故名火焰山。

(转)近几年来,由于气温的一些变化,“三大火炉”城市也有了小插曲。我们来了解一下。

大家还记得初南方雪灾吧?我们通过资料和图片简单回顾一下。 [南方雪灾图片;]

(师小结)在面对灾难时,我们始终众志成城。由此可见,我们今天学习的南北气温的差异只是一般规律。影响气温分布与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四、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那么,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气温分布特征给我们的生活、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影响呢?

南北衣食住行的不同:生活中,体育运动(滑冰、游泳);饮食(冷饮、火锅);服装(夏装、冬装); 住房(北方土炕、暖气、地炉、双层窗——取暖保暖;南方——高大宽敞、注意通风);交通(暴雪封路、河流结冰),农业生产方面:作物种类、熟制、播种时间等也有很大差异。

五、拓展引申,应用升华

指导学生读图观察,看教材33页图2.1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图[课件:温度带]

1、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2、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 (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

什么是活动积温?(作物生长温度不够不行,旺盛生长需要≥10℃,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过渡)根据我国各个地方活动积温的大小,气温的高低状况,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

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大体与“1月气温分布图”中的哪条等温线一致?(o℃等温线)

使学生明确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o℃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4、热带与北回归线的关系?(热带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5、那么,我国各温度带主要包括哪些地方呢? (地形区、省级行政区)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明。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

6.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图片欣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图片,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

(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民居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秋季播种春季收,比如我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六、练习巩固,及时交流,,

1、课堂小结。

2、练习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二)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教学难点

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冰城”是哈尔滨,那有谁知道我国的“水城”是哪一座城市呢?······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

[提问]我们平时经常会说下雨了,那是不是下雨就是降水呢?(区分降水与下雨的差别,明确降水的概念)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摄氏度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 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西北内陆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5页阅读材料“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并且在图2.16中找到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台湾的火烧寮和年降水量最少的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把它们连线,看看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板书]

[教师总结] 从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活动]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比较教材第37页图2.18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二)干湿地区 [板书]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板书]

[教师讲述]一个地区是湿润还是干旱,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还取决于该地区的蒸发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空气湿润;反之空气干燥。人们依据这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2.干湿地区的名称[板书]

[读图练习] 在“干湿地区分布图”中读出干湿地区的名称。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3.干湿地区的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4)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但又有区别。例如,东北三省的湿润地区,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也属湿润区。正是因为各干湿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状况对各地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也产生显著的影响。

4.干湿地区对自然界景观和农业的影响 [板书]

[教师讲解] 湿润区、半湿润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南方湿润区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湿润区主要是旱地农业区。湿润和半湿润区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多以荒漠为主,半干旱区以草原为主。

根据以上内容,完成下表: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植被类型

农业类型

年降水量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湿润地区

>800毫米

降水量>>蒸发量

森林

水田

半湿润地区

800毫米~400毫米

降水量>蒸发量

森林草原

旱田

半干旱地区

400毫米~200毫米

降水量<<蒸发量

草原

畜牧业

干旱地区

<200毫米

降水量<蒸发量

多荒漠

三、当堂检测

基础训练上题目

篇11: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图,了解我国地势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重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难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众多的地形区。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读我国地势分布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何特点。

二、讲授新课

读图讨论: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讨论以下问题:

(1)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2)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3)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派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的地势特点。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学生的教材展示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读图分析、探究讨论,大家掌握了读图的方法,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

篇12: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 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展示西北沙漠、东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场、南方的水田图片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 据各地的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把我国分 成四大地理区域,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1、划分依据: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 素

(学生活动)阅读3页材料,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四大地理区域 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活动,探究)——做第2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

(总结)青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它周围有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等围绕。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这两侧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大兴安岭为界,这里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气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的。

(学生活动)利用空白纸描画中国四大区域图,标出主要的分界线和区域名称。

(过渡)在区域的分界线中,秦岭-淮河一线非常重要,它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

展示秦岭和淮河的图片

(学生活动)根据读图册中的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还有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划分,回忆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分界线通过。

(讲述)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高大而绵长,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东部季风区的中部,使山脉两侧气候有显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也是,还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因此在它的南北两侧,地形、水文、农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区别。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 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 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重点是四大区域的范围和界限,我们还要加深对于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理解。

篇13: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篇14: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觥⒒哪。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

2.气候

3.自然特征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1.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3.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4.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5.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6.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

7.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8.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9.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10.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测试题

下载word文档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