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教案
“失眠补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一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一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教案(1)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 单元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是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手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以具体事物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方法内化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 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4 整理和复习……………………………………………………2课时 课 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计算能力、动手能力。 3、养成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计算的算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操作法 教学用具:图片,学生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口算 3+2= 2+7= 6-3= 9-4= 5+1= 7-2= 6+2= 8-5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 2、口答 (1) 80里面有__个十? (2) 50里面有5个__? (3) ( )里面有7个十? (4) 6个十是__?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挂图出示一幅苗圃里鲜花盛开,一位工人叔叔运送鲜花的场景图。 (2)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图中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 (3)师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一位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盆数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10+20) 板书:10+20 (4)师问: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算出等于30呢?你是怎样想的?(因为10加20因为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所以10加20等于30。 (5)出示挂图30盆紫花,工人叔叔搬走了10盆。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叔叔在说什么? (6)师问: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30盆紫花,从30盆里去掉10盆,求还有多少盆?用减法计算,算式是:30-10) 板书:30-10 师问:30-1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算的.?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30减10因为30里面有3个十,10里面有1个十。用3个十减去1个十是2个十,所以30减10等于20。) 2、做一做。 摆一摆,算一算。 (1) 出示30+40和70-30这两道题,让学生独立摆一摆 (2) 学生独立计算 (3) 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三、巩固运用 1、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计算后再和同桌讨论交流,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 2、比一比,进一步学生理解算理。 (1) 学生独立计算练习十第2题 (2) 学生纵向一组一组说一说计算方法。 3、练习十第3题。 (1) 学生根据图列出算式。 (2) 集体订正 四、小结体验。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了什么收获?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五、作业 1、计算下面各题。 20+50= 20+30= 70-50= 30+60= 40+10= 20+60= 90-30= 80-70= 40+30=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0+20=30 30-10=20 课 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熟练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算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8-7= 3+2= 50+40= 30+50= 80-70= 30+20= 90-60= 80-30= 让学生说一说30+20和80-70是怎么算的? 2、口答 30里面有__个十。 90里面有9个__。 7个十是__。__里面有6个十。 40里面有__个十。 2个十是__。 二、指导练习1、练习十第4题 (1) 学生独立计算,说说2+3+4和9-4-3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 (2) 把上面这两道题改为:20+30+40和90-40-30。 板书:20+30+40 90-40-30 让学生观察并比较,20+30+40和90-40-30与2+3+4和9-4-3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试算这两道题,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从中发现了什么? (都是连加、连减式题,分两步来计算。运算顺序相同。前者是把几个十连加、连减,而后者是把几个一连加、连减) 2、练习十第5题。 (1)出示第5题。引导学生看图,说题意,弄清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信息、数据是什么? (2)指名学生说图意。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结果。 (5)学生独立列式。 (6)集体订正教师鼓励多种算法,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第6题。 (1)出示第一个问题: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解答并说说算法。 (2)出示第二个问题: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答案。 (3)出示第三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2、根据练习十第7题,设计“到小熊家做客”的游戏。 老师谈话:欢迎同学们到小熊家做客,每位小朋友选一道题,算对了小熊就开门欢迎你。 四、课堂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40+10-20= 17-9+8= 70-10-20= 80-50+60= 12-7+20= 30+40-10= 20+30+40= 5+4-2= 7+6-3=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 课 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用数学”。能从文学信息中,找到所需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学信息中,发现要求解决的问题,找到所需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图片、桃、梨的学具卡片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算: 20+30 90-30 30+10+40 80-50 70+20 70-20-50 教师出示口算板,学生开火车口算 集体订正,指题说说计算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1、练习十第9题。 (1)实物投影出示第9题图文题。 小图书室有90本故事书,借出40本,还剩多少本?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说出题中所说的是发生在哪里的事情。(图书室) 老师谈话:同学们都爱学习,都愿意到学校的小图书室里去看书,这道题就是发生在小图书室里的事情,但是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帮这位小管理员解决一下吗? 请同学们找一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 (3)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板书:90-40=50(本)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 2、练习十第11题。 (1)实物投影出示第11题图文题。 一共有多少棵树? (2)学生观察图,并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 让学生从图和故事中找一找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3)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10题彩图 (1) 学生独立完成 (2) 说说比较的方法(直接比较的一个对一个地方法和计算的方法) 三、独立练习1、练习十第8题 40+30= 90-60= 80-30= 90-50=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综合练习90-40=50(本) 课 题: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独立探索,分小组使用学习并交流感想体会,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篇2:下学期第六单元测试题教案
下学期第六单元测试题教案最新
教学目标:
1、通过总体评价学生作文,让学生了解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
2、训练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作文的讲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幻灯片1 海的女儿)是大海的波涛将美的理想化为了永生的小人鱼,给了安徒生张显生命本色的机会; (幻灯片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恢弘宽广的心胸给了王摩诘书写人生壮丽的机会;(幻灯片 课题:作文讲评 )让一块冰凉彻骨的石头撞进又抛出于一个已成中年人的年轻人的手中,是一个故事给了我们一次反思生活的机会。这节课,我们也把握一次作文讲评的机会,让自己鼓足勇气,得到锻炼,感情升华,好不好?
好!
有信心吗?有!
(幻灯片 课题:作文讲评 机会的本质 )
(幻灯片 机会 机会的本质)
我们已经知道,所谓“机会”,就是一种需要;所谓“机会的本质”,就是“寻找、抓住、创造一种需要,以达到一种转折或超越。”
谁来给大家读一遍材料,我们重温材料。
( 幻灯片 2 重温材料:机会的本质)
师:昨晚,读着大家的材料作文,心中窃喜,以至东方渐白而不自知。因时间关系,我忍痛割爱,一舍再舍,舍弃了很多篇本节课可供鉴赏的习作。只取了典型中的典型,拿来与大家交换意见。希望这样的处理能得到大家的谅解。行吗?好。
二、分析学生作品
1、( 幻灯片 3 点击佳作:) 下面,就请我们本届的“奥斯卡”金奖获得者崔永佳来读他的作品:
做为新华社记者,我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对你的荣登榜首表示热烈祝贺。同时,请允许我提几个小问题:1你是怎么构思的?2你最得意之处是什么?3你最不满意的地方在哪? 请大家评价一下。 可见,要想写好材料作文,需切实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幻灯片 审读材料 确立中心 组织材料 斟酌成文 重读自改)
接下来,请欣赏习作:孙国逢的《女神》。
师:你想借此说点什么?你最得意,不满意之处?谁有问题问吗?也来做一回小记者。请!
师:最后一个读全文的机会留给在座的各位。有哪位愿抓住这次机会?
师:有谁想对这篇文章说两句?
师:虽然,我们还没有做到篇篇皆美,步步完善。但,还是有很多片断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老师做了简单的整理,请看大屏:(幻灯片 5 精彩片断:)谁来简单评析?
三、教师试笔
师:花一样美的年龄已不再属于老师,但花一样美的心情犹在。我也想把握好一次机会,将我们共同学习生活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与大家共勉。
一路风景
那是一个牵着夏的衣襟的初秋,我收获了一只幸福花篮。一群可爱的小伙伴牵系着十四岁的梦,飞落在我的花篮。从此,我的心中盛载了74份信念,它们融入我的教学生涯,给了我一个挑战与奉献并存的合作学习的机会。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一路风景,一路歌。
不曾忘记,我们深情地读诵着那篇《山的那一边》,童稚的心中开始了构划我们的理想:
《成长的帆》(孙国逢) 成长是一个交织而成的帆/有的人为远大的目标而远航/有的人不知自己的帆要驶向何方/他们将帆不动地留在了蔽风的海港//远航的帆啊,历经了无数的风雨/成为了一道可经吹打的风景线/蔽风的帆啊,轻松地过了许多年/迟早有一天会腐烂//好想问问/你想做哪种帆呀/快快说出你的答案//
不久后,辛勤的汗水敲响成功的键盘,老师的花篮中又多了这样的华章:
《日历》(王天娇)日历,一张张地撕扯。时光,一点点地流逝。总有一天会终止这样的动作,不是时间停下,而是生命的脚步。如果说每一天都是一片叶子,那么人生的任务也便是将这叶子装扮华美,并且珍藏,然后期待着突然在某一天将所有的叶子放飞,迎风舞蹈,然后你就隐在叶子中间,化作一枚红色的叶片,生命便以飘零的方式存在了。
《廉洁》(胡哲峰)《论语》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为:不要取不义之财。白居易说:“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阴。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不但不取不义之财,而且把不义之财视为粪土。罗瑞卿讲得更直率:“廉洁清正,奉公守法。”魏征的“自制”;许衡宁愿强忍口渴之苦也绝不摘取顺手可得之梨;寇准任职30年,却“无地起楼台”。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长久不懈,量变会引起质变,廉洁品德也就自然形成了。
老师的幸福花篮就这样一点点地美丽起来,沉重起来。
还记得吗? “一组三责”语文学习制度,既然制定了,就一定要落实。爱说爱笑的任悦鸣,你没有交“短文”。于是,写了“检讨书”给我。我郑重地将“检讨书”几个字圈了出来,改为“说明书”,并圈出了文中的错别字。一节课过去了。下课时,你叫住了我,交给我一份“说明书”,其中有这样一句:“我保证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了”。我一下子明白了你的意思,你在向我说明:“你明白了什么叫‘说明书’,而不是‘检讨书’,更正了‘在’、‘范’‘是’这一句话中的三个错别字。”我当即在全班说明了此情况,并热情地表扬了你的聪明。你的脸上,涨满了幸福与快乐!好想知道,幸福的红云是否还挂在你的脸上。
最忧伤的日子是第一次月考过后,我们以年级第七名的成绩让泪水浸暗了心空。我们真诚地面对面,“师生对话”“提条小建议”“我想这样学语文”,坦诚的心化为澎湃的激情再次为我们的共同成长创造了披荆斩棘的机会。半年后,我们将七改写成了二。更尤其可贵的是,朱富勇同学的语文成绩位居年段第一。
多么难忘:圣诞节的红苹果,课下的棒棒糖,切磋品读的《千年一叹》,灯下评阅作文时的兴奋,打印作文集时的执著;与陆瑶同学共同执笔“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时的仓促,与李骄阳、张欢打拼古诗词百首的不易;默默守护班级语文成绩的课代表曹悦萍;拿下《长恨歌》的丁万凯,《弘扬民族精神》演讲会上的杨洋;从语文60几分一跃而成为年级全科第一名的宋丙辰;探讨诗作的付璧毓;网上好友孙境泽;说“我是农夫与蛇中的蛇”的张书宁;也曾恨铁不成钢般责罚过的孟令群;坚守正义的姜迪;在校报中亦占过一席之地的孙国逢、张欢、朱富勇;新结识的崔永佳;敢于直言的隋修源;拥有文学梦的任悦鸣;畅叙家事的马琳;周记中全A的朱梦婷,不曾道别的谷春风……不能一一列数了,我的泪已润湿眼角。无数的机会成就了今天的你我,无数个梦想正在成就着明天的路。
珍惜并珍藏属于我们的每一个机会,在手中留下一丝彻骨寒的同时,别抛出我们的真诚、勇敢、善良和纯正,这样想着,我不由得微笑了。那颗能达成所有愿望的石头不是早已握在了我们的手中,请握紧它,那是我们共同奋斗的信念,执著的身影!
四、课堂小结
我知道,作文讲评只是一个阶段中我们共同成长的足迹,但,人生长路漫漫。在路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几人可少信念,何人可少奋斗!既然如此,就让我们都提好自己的幸福花篮,一路走来,走出一路风景,一路歌!
篇3: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陈庄镇中心小学“问题导学”教案专用 科目:数学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一( ) 主备人 王光芳 二备人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 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练习课 第13课时 项目 主 备 二 备 学习目 标 1、知识点 :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解答这两个问题。 2、能力培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 重难点 1、会分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2、能正确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 教师点拨、总结等 (一)基本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 24+9= 70-50= 99-80= 32-7= 60+30= 25+8= 56+40= 39-4= 81+7= 2、填空: 50比40多( ), 36比20多( ) 8比10少( ) 60比90少( ) (二)变式练习: 1、练习十三第5题。 先出示李平家养的家禽统计表。并提出如下要求: (1)看到这个统计表,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由学生独立解答下面两道题。 ①鹅比鸭少多少只? ②鸡比鸭多多少只? (3)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分小组进行讨论。 2、练习十三第7、11题、3、练习十三第10、12、13题。 (三)拓展综合练习1、练习十三第14题。 2、练习十三第15题。 3、教材第77页的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指名说一下:24+9 56+40的口算方法。 知道了鸭有30只,鹅有20只,鸡有45只。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分析过程。 让学生说说自己提的问题,并独立解答。 重点是让学生明确符合要求的数有多个,即答案的多样性,不必要求学生把这些数都填出来。 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都是在求两数相差多少,分析过程是一样的,解题方法也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就可以求出两数相差多少。 教后反思 提提示 1、每节课教学环节:问题提出---问题导学---问题链接。 2、问题导学步骤: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完善巩固。 陈庄镇中心小学“问题导学”教案专用 科目:数学 上课时间:2011 年 月 日 班级 一( ) 主备人 王光芳 二备人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 课题:整理复习(课本第78页第1题及练习十四第1―4题。) 第14 课时 项目 主 备 二 备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点: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退)位和进(退)位的口算方法。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使学生会用数学,在计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 教师点拨、总结等 (一)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减法 师: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二)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题。 ①这些题目包括哪些类型,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 ②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交流算法。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2题。 ①这些题目包括哪些类型,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 ②学生讨论算法。 2、变式练习:完成教科书第78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计算比赛,教师计时) 3、拓展练习:完成练习十四的第3题。 (1)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要从左向右依次计算。)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42+30= (先算40加30得70,再算70加2等72。也可以用加数42十位上的.4直接加3,是7个十。所以42加30等于72。) 76+8= (用76个位上的6加8得14,再算70加14等于84。) 72―50= (先算70减50得20,再把20与2合并,等于22。或直接在被减数72的十位上减5,等于22。) 41―3=(个位上的1减3不够,从十位上退1当10,减3得8;十位上的4退1后是3,等于38。或直接想个位上的1减3不够,用11减3得8,十位上是4退1后是3,等于38。) 例如28+4○24,看作28加4的和与24比大小。 重点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说说个位上部构件的退位方法,加深学生对退位减法计算方法。 教后反思 提提示 1、每节课教学环节:问题提出---问题导学---问题链接。 2、问题导学步骤: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完善巩固。 陈庄镇中心小学“问题导学”教案专用 科目:数学 上课时间:2011 年 月 日 班级 一( ) 主备人 王光芳 二备人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 课题:整理和复习(78页2题及练习十四第5--8题) 第15 课时 项目 主 备 二 备 学习目 标 1、知识点 :通过对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掌握应用题之间的内在关系。 2、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从有用的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爱提问题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正确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 教师点拨、总结等 (一)基本练习1、出示教科书第78页的第2题。 ①引导学生观察,要求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画面的内容。 ②根据这道题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两头牛每天一共产奶多少瓶? b:牛妈妈比小牛每天多产奶多少瓶? c:小牛比牛妈妈每天少产奶多少瓶? 让学生独立解答上面3题。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6题。 (1)50比70小,让学生说说“小”的意思,明确“小”是指57比75少多少的意思。学生列式解答。 (2)58比40大,让学生说说“大”的意思,明确“大”是指58比40多多少的意思。学生列式解答。 (二)变式练习1、出示练习十四的第7题图。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画面的内容。 小组讨论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小东比小明少射进几个球? 小东和小明共射进多少个球?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8题。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说说这张表上统计的内容。 同桌讨论: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吗? (三)拓展练习: 课本第78页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集体订正教师小结:问题a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问题b、c是求奶牛和奶羊的差所以是用减法计算,列式:36-5=31(瓶)。 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让一名学生上来板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要求杨树比柳树多多少棵,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让学生进行口头编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评,并要求列式解答。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求另一个数比一个数少几,都是用减法且都是用大数减小数。 教后反思 提提示 1、每节课教学环节:问题提出---问题导学---问题链接。 2、问题导学步骤:自篇4: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有趣的游戏 ――图形与位置 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主动观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初步确定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但由于年龄较小,有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前一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在相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知识。由于学生凭生活经验已能够判断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所以本单元教材把重点放在左右关系的判断上,并从鼻子、眼睛、左右手等学生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入手,先让学生对左右有一定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体验它们的相对关系,化解了难度。 单元总体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4、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和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结合实际,积累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 教学难点: 1、在相对面判断左右 2、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分辨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3、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逐步巩固。有关方位和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初步知识是现实经验的系统化,处处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 本单元采用的教法学法: 操作法、发现法、探索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 第一课时 有趣的游戏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3、现实、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知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辨别前后、上下、左右 教学难点:辨别的方法 教法:观察、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预习学案: 同学们好!(师用右手向同学们挥手问好)请同学们也挥一挥你的右手向老师问好,好吗?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游戏。(师可贴示板书)同学们想玩吗? 三、导学案: (一)理解左、右。 1、引入游戏: 谁玩过“指鼻子、眼”的游戏?(有,请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如没有,师可课件演示或者请一位同学帮助演示,并讲清游戏规则。) 2、同桌合作,做游戏。 现在知道怎么玩了吗?你想玩吗?下面就请你同桌的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吧。咱们还要比一比谁指的又对又快。 (给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玩,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感知左、右) 3、巧学方法,辨认左右。 同学们,咱们先玩到这儿。刚才在玩的时候,谁赢了?(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说是自己)请几个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指的又对又快?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辨清左、右?(学生可能会举生活实例,例:用右手写字、刷牙;走马路,靠右走……) 4、反馈练习。 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请举起你的左手。再举起你的右手。再举起你的左手、右手。(强化训练) 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的同学互相看看,你还能找出几对这样的好朋友?找找看。 5、相对左右。 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位握握手。请指一指你同位的左耳朵。刚才在握手、指耳朵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尝试解答) 师总结:这是因为你和同位是面对面,方向是相对的。所以伸出手的方向也是相对的。这也说明了,在不同方向,左右手的方向是不同的。这就是左右的相对性。 6、做游戏。 咱们再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听老师发口令,同学们做动作,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伸出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摸右耳、指左眼、指右眼。 ②向上看、向下看、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一步、向上跳两跳、向下蹲两下、再往后走退一步、再往前走两步。(再让几个学生发发指令) 四、随堂检测: 1、我们刚刚学习了左右这两个方位,那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又发现了哪几个方位呢?(让学生说,师板书。) 2、反馈练习。 3、你能说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分别是什么吗?谁还能结合教室里的一些物品说说他们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关系?谁想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谁想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 四、随堂检测: 1、游戏,比拍手。 教科书第78页的第1题。教师可请一位学生帮助演示活动过程。 (1)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练习。 (2)师生比赛。 (3)生生比赛。 2、找朋友。(可小组合作) 同学们,老师刚刚收到一个电子邮件,内容是大树爷爷让我们帮它找朋友。(课件展示)它的朋友就在每个小组同学的其中一个桌洞里,用信封装着,请大家赶快帮它找一找,并把它们贴上,让他们重新回到大树的身边,好吗?要求是:大树左边有5只小鹿;右边有3只小兔;上面有4只小鸟;下面有6个蘑菇。 (1)小组合作找,教师巡视指导。 (2)展评作品。先请学生说说喜欢哪幅?为什么?教师再给予评价。 (3)课件展示。 五、课后作业: 听音乐,做动作。 “拍拍左肩膀,拍拍右肩膀,左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后蹦一蹦,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师可先演示,然后和学生一起做。 六: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左、右 、上、下、前、后 第二课时 我会拍照了 一、学习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积累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 教学难点:知识的灵活应用 教法:演示、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二、预习学案: 1、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好孩子,为了留下这个美好的回忆,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领你照过好多像呢? 2、其实啊,照相也很有学问的,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学生证、身份证、毕业证上的像要从正面拍,有的想为了美观,具有艺术性就要从侧面拍,你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吧?现在谁想当一名小小摄影家呀?(学生回答) 3、那么老师首先要考考你的辨别能力,你可一定要先过老师这一关呀! 三、导学案: 1、出示情景图 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些什么?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包括照片的位置) 仔细观察,谁能从图上发现点什么?(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发现小男孩左手和右手举起的两张照片不一样) 2、为什么两张照片不一样呢?其实啊!那是因为拍摄的方向不同。(这个问题先让学生回答,若答不出教师再说明)。师:你能辨别出它们各是从哪个方向拍的吗?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方法是通过从不同方向辨认课前准备好的小汽车、积木、小兔子、小狗、等玩具形状,不断积累经验,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后统一意见,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方面知识的交流,又是学生经验的交流,使学生能互相取长补短)。 2、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教师有效点评,重点是小汽车挂图。 3、操作练习分小组合作,把每人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图片和照片和起来一起分类。(从前面拍的一类,从上面拍的一类,从侧面拍的一类)教师参加各小组活动,及时指导。 同学们再看这两幅画,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能解决得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在问题的口袋)。 四、随堂检测: 谁看到的? 学生自己读图,照图讲一个小故事,教师做简单充实,从而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师要引导学生把图中小鸟、小猫和两个小屋子的位置关系说清楚,比如小猫在屋子的里面,小鸟在屋子的上面。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五:课后作业:行知天下123 六: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上面 侧面 前面 后面篇5: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一、预习导学
1、听写生字、生词。
2、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是飞渡的过程)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不看动物世界?
生;
师: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一个动物世界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西藏,一天,一只肥硕的藏羚羊被猎人发现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逃跑,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猎人,然后冲着猎人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跪下了。与此同时,两行长泪从他的眼中流了出来。猎人呢,并没有被他的怜悯所打动。枪声响起,藏羚羊应声倒地,到最后仍是跪拜的姿势,两行泪迹仍然清晰的流着。
同学们,请同学们猜猜看,藏羚羊为什么下跪,是怕死吗?
不是
师:随着猎人对他的开膛扒皮,一切便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这只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他已经成形了。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体给猎人下跪,是在祈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啊???
师;我被这慈母的跪拜深深地震撼了。可见,在动物的世界里,
也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厚意。
师:今天,我么么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再一次将这动物世界中感人肺腑的一幕呈献给大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复述课文内容(重点强调怎么飞渡过去的,学生复述完以后,赏析FLASH,电脑演示飞渡的全过程)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斑羚飞渡的悲壮美,课文中的第几段把斑羚飞渡的过程写的最具体?是不是课文中的第九段?(这样悲壮的一幕,作者是怎样把他写的生动、真实、感人呢?)我们一块来赏析这一段。(课文中的第九段之所以把斑羚飞渡的悲壮美写的如此)
(三)质疑,交流,探讨课文第九段。
1。找出主要的动词。找出运用修辞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这些动词那你写得好,不用这些动词或者换掉好不好。
生:不能。
师:对,这些动词能够把斑羚飞渡的过程具体而又生动。那么再读这些动词的时候应该怎么样?(生:重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的内容
师:又写了哪些比喻句呢?
生:读出比喻句。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篇6: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初步体验分类、归纳的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1)课时
一、梳理知识
1、加法
出示算式
25+836+759+243+5
50+1639+4047+5062+4
(1)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2)把他们分分类(板书)
(3)计算,抽几道说说是怎么算的?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4)练习(重点是进位加法)学生出题
2、减法
(1)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吗?
(2)小组合作
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一个检查对错
(3)展示交流
(4)练习P78T1
46-982-565-7
97-6062-4058-30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79页第1、2题
2、想一想,各种图形表示什么?
△+○+□=40△=
△+○+□+□=46○=()
△+○+○+□=70□=()
3、P78T2
三、
四、作业课堂作业本第48页
篇7: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8和9的组成P55 P60 3、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准备:
星星,课件
一、引入
课件出示:蔚蓝的天空上星星在闪,月亮奶奶想把星星摆成两份,如果是你会怎样分呢?
学生看课件,背景乐《小星星》
二、新授
1、请你拿出学具,在小组里摆一摆,你能分几种?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汇报,说一说你分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每一种分法吗?
看到8可以分成7和1,你能想到什么?
如果是9颗星星,又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师出示课件演示9的分成,学生填书上的空。
2、读一读
学生互相读8、9的分组成
3、做游戏
4、猜数
5、拍巴掌
6、小猴跳
三、练习
1、P55做一做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
2、P60 3 4 5 6
3、小黑板出示
4、成找朋友的游戏
四、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篇8: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填括号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探索和实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加法和减法。
2、熟练根据数的组成填出未知加数
3、通过游戏形式培养学生数感
重点难点:
能正确准确填出未知加数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课件出示
2、猜数
老师手里拿了5个☆,左手要拿几个才能组成10个?
二、合作探究
同学们都很聪明,今天我们就到商场去看看吧
1、P70课件出示盒子,看这个盒子里有几个格子?
售货员阿姨要往盒子里放钢笔,你能算出还要放几支才能放满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边听学生说边板书算式
7+( )=10 你是怎么想的?
2、看这里要摆小旗
已经摆了6面,还要摆几面才是8面?
6+( )=8
三、练习
四、做一做
课件出示
1、那这个盒子里还差几个?谁能列出算式?
这里墙上需要挂水壶,你能很快地列出算式吗?
2、看图片,还要画几个呢?
五、作业P71练习十1-3
篇9: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9加几,96-9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2、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边提问边指导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踺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篇10: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一、王冕学画
1、熟读课文,背诵第2小节
2、复习生字注意“亭”“莹”读音强调“玉”的笔顺从、丛区分
3、掌握词语:乌云密布亭亭玉立
4、用“一边……一边”造句
二、唐老鸭新传
1、熟读课文
2、复习生字区分:买卖一字开花:珍(注意读音)归类王字旁的字
三、诸葛亮与小皮匠
1、熟读课文,牢记歇后语
2、复习生字“匠、皮”指导笔顺积累匠字框的字读音:士兵
四、古诗背诵并能连线
五、筷子的'传说
1、熟读课文
2、复习生字一字开花:折区分:跟、根
3、复述“筷子”的由来
六、三过家门而不入
1、熟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读音:严紧使劲一字开花:终区分:制治
七、快乐宫6
1、掌握大写字母
2、“严、紧”一字开花
3、书空:通、道、迟、造
篇11:教案(一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
教案(一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
教案(一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
学习目标
1、会认“忘、挖、井”等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初步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意思,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感知课文,解决生字词)
一、直接导入,读懂课题
1、随题识字:
(板书课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哪一课?(生朗读课题)
课题中有三个生字,我还没有教,你们就会读了?谁再来读一读?(连续请数名学生朗读)齐读,要求读正确、响亮。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认识生字“忘”“挖”和“井”,分散识字。
2、感情朗读:
谁愿意一个人来读?(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指导突出“不忘”二字) 相信你真的忘不了了。
我们一起来读!吃水的时候,不能忘记谁?(指导学生突出“挖井人”) 齐读、个读
设计意图:题目虽然短,但在题目当中包含了很多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不但读书水平得到了锻炼,而且为后面的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学生的朗读也从读正确到读出了感情。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自由练读:
刚才大家把课文的题目读得非常非常棒!现在我们要朗读课文,老师不教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读得正确、流利?那好,给大家八分钟的时间,做到四不:不错字,不漏字,不加字,不重复字。把课文读正确。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读完后,我们来比一比。
设计意图:把课文读准、读流利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练读,要耐心地纠正学生读得不准的字音,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2、课堂展示练读情况:
现在我们来一场朗读挑战赛。请你找一个平时朗读比你稍微好的同学。你向他挑战朗读!(学生分组)由挑战的人选一段他自己读得最好的,两人比一比,看谁读得更好。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比赛读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兴致盎然的学习状态之中学生参与面也广。
3、师生比赛读:
看你们读得这么有味道,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那你们就是评委哦,敢不敢给老师提意见?(朗读第三自然段,故意读错“井”和“战士”两个词语)
学生从正确流利与感情两个方面为老师提出意见。
听了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老师想再读一遍,可以吗?(师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篇12:初中一年级英语第六单元教案
初中一年级英语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数词、以及名词的复数形式的用法。本单元的日常交际项目是“确认所属”(Identifying possessions)。
该项目与语法教学内容相一致。
语音学习
元音字母 Oo 在重读开、闭音节中的读音与相应的拼读规则。
词汇学习
掌握:excuse, me, but, come, come in, mum, friend, brother, nice, to, meet, child, children, welcome, our, these, they, good, those, boat, hill, tree, their, much, very much, all, right, all right,
日常交际用语:Is this your/ my/ his/ her pencil-box? Yes, it is. / No, it isn’t.
Here you are. Where is my…? Welcome to our home. Who am I? Do you know? What number is Jim’s bus? Come in, please. These are my friends. Kate and her brother Jim… They’re their books. That’s all right. Thank you very much. What are these/ those? They’re… etc. It’s very good.
Are these / those they English books? Yes, they are. / No, they aren’t
语法项目
1) 运用these, those和 they。
2) 运用 my, your, his, her和 its( 名词性物主代词 )
3)数词以及名词的复数形式。
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是“确认物主”,即物品归谁所有。本单元交际项目与语法项目自然遥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确认”与“物主”的结合,“数词”与“名词复数”这一语法项目的结合。
关于“物主代词”和“数词”的学习,本单元是前面几个单元深化,教学时重点要放在操练上,尽量避免直接的、过多的从概念、语法上引入。
授“名词的复数形式”,这一语法项目时,教师要大介绍一下名词的概况及其重要性。名词复数,单数间的'转化也很重要。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则,通过练习,巩固成果。一句话精讲多练。
与名词复数相呼应,本单元这出现了几个复数的代词these, those, they,及系动词are正式引入,由于刚刚接触到复数这一要领,再加上对英语词类理解较少,很多学生还不能区“名词复数”与“代词复数”这两个概念。往往在把代词变复数时,也按名词规则处理,常会出现的错误要及时加纠正。
本单元还首次出现的听力训练这一新内容,听力材料与数字等所学内容有关,通听力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重视这一部分内容。
德育分析
1.老师开始上课前询问:“Who's on duty today?”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为班级服务的意识。
2.把新朋友介绍给已认识的亲人或朋友,体现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积极友好的氛围。
口语训练
本单元涉及名词单、复数问题和与此相关的形式变化(如 are 的使用)。名词的复数形式并不难理解,但是要让中国学生的头脑中确立起这种变化意识,则需要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需要对学生进行较多的机械性操练,以便在口头上巩固这些形式变化,为进一步的交际性操练做准备。在刚开始本单元的教学时, 教师应有意识的用已学过的表示物品的名词,进行复数变化。并进行多样的替换练习,如:
This is a car. These are cars. That is a desk. Those are desks.
Is this a chair? Are these chairs? Is that a pen? Are those pens?
听力训练
从本单元开始,安排有语境的听力训练,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听力活动,引导学生迈出掌握听力技能的第一步。
1)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思想顾虑,排除紧张情绪,增强听懂的信心。
2) 学生应当先看一看图画或问题,把情景记在心里,使学生预先明确听的目标。
3) 在听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内容上,不要集中在单词上;要集中在大意上,不要集中在细节上;要集中在正在听的内容上,不要集中在已听过的内容上。首次成功可能意味着接连不断的成功,因此,教师有责任使每个学生(包括学困生在内)都要有成功的体验。
笔头训练
笔头训练要特别注意纠正语言形式方面常见的错误 如:
Are this her boats? (听写中易出此类错误)
Those a my pens. (缺少句子结构意识)
They are his banana.(忽略了复数形式)
They are your boxes (忽略了-es 的形式变化)
教师可以采用必要的措施逐步减少此类错误。如:让学生把自己完成的句子写在黑板上,由其他学生指出错误,教师用醒目的字体或符号予以纠正。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觉使用语言的能力。
本单元练习册第23课练习4是汉译英的练习。学生常犯的错误是易受母语的影响, 在翻译“我的鞋子在哪儿?”时,常会丢掉动词(are)。书中提供了图解对比英汉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觉使用语言的能力。
Here you are. 给你
两人对话时,如果把某物给对方,一般说:Here you are.或 Here it is. 意为“给你”。如果给对方的是一件东西时说 Here you are. 也可以说 Here it is. 如果给对方的东西为复数时只能说:Here you are.
另外,Here it is. 强调所给的东西。It 往往代替上文中提到的东西,也就是说,表示所给的东西是原物。
- Where is my ruler? - Oh, it's here. Here it is.
Here you are. 强调所给的人。因此,在使用 Here you are. 时,所给的东西可以是原物也可以是原物的代替物。如:
- Can I borrow your bike? - Certainly, Here you are.
-My pen is lost. - Here you are. Use mine.
在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上下文中,Here it is和Here you are有着不同的理解。
(1)购物时,售货员说“Here you are.”表示“给你”。
(2)乘车到站时,司机说“Here it is.”表示“到站了”。
(3)寻物,自己发现时常用“Here it is.”。寻物,别人发现时给你常说“Here you are.”
(4)乘车到站,自己可以说“Here we are.”
(5)当别人向你借书或其他东西时,你可以说“Here you are.”
All right, That's all right和That's right
right是一个形容词,它的基本含义是“正确的,对的”。与其构成三个常用短语:All right. That's all right. 和That's right. 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其具体的含义和用法却大相径庭。
1) All right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1)表示同意对方的建议或邀请,意为“行,好吧;可以,不错”等。例如:
-Let's go to the zoo. 让我们去动物园吧。
-All right (=OK). 好吧/行。
(2)用在系动词be(am, is, are)之后,表示健康状况,意思是“健康状况良好”,相当于“fine”或“well”。 例:
-How is your mother? 你妈妈的身体好吗?
-She's all right, thank you. 她很好,谢谢你。
(3)表示“一切顺利,令人满意”。例如:
I hope everything is all right. 我希望一切顺利。
2)That's all right主要也有三种用法。
(1)对别人致谢的回答,意思是“不用谢;别客气”,其含义相当于That's OK. / Not at all. / You're welcome等.例如:
-Thank you very much, Lily. 谢谢你,莉莉。
-That's all right(OK). 不客气。
(2)对别人致歉时的回答,意思是“没关系;不介意”,其含义相当于It doesn't matter.或Never mind. 例如:
-I'm sorry I'm late for school.对不起,我上学迟到了。
-That's all right. 没关系(不要紧)。
(3)在海关、哨卡等场所,检验人员对出入人员的证件和包裹检查后,发现无可疑情况,常说That's all right, 其含义是“可以;没有问题”。例如:
-Can I see your ID, please?可以看看你的身份证吗?
-OK. Here you are. 行,给你。
-That's all right. Thanks. 没问题,谢谢。
3) That's right的用法只有一种。
这里的right意思是“正确的;对的”,它主要用于表示对某一事物的肯定,即同意对方的观点或意见。在口语中,可直接用right作答。例如:
-I think she's a teacher. 我想她是一名教师。
-That's right. 对。
单数句变复数句子六要素:
1.主格人称代词要变成相应的复数主格人称代词,即I-we/ you-you /she, he, it - they. 如:
She is a girl. - They are girls.
2. am, is要变为are. 如: I'm a student. -We are students.
3.不定冠词a, an要去掉。如:He is a boy. - They are boys.
4.普通单数名词要变为复数形式。如:It is a cat. - They are cats.
5.指示代词this, that要变为these, those。如:
This is a book. - These are books.
6.man, woman名词作定语修饰可数名词时,要在“数”上与被修饰名词保持一致。但其他名词修饰名词表示“性质”时,不作变化。如:
He is a man doctor. - They are men doctors.
This is an apple tree. - They are apple trees.
篇13: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挂图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他们想和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聪明。有信心战胜喜羊羊和灰太狼吗?
2、那同学们可要做好准备,看看它们出了哪些什么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关:小小神算手。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哦,闯过了喜羊羊的第一关。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关:小小玩具店。
五一期间,喜羊羊的玩具店开张了,懒羊羊也来到了玩具店,想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出示玩具)可是懒羊羊在买玩具时却遇到了问题。(出示喜羊羊说的话,生自由读一读)你们能不能帮助他?那么该怎样列式呢?(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1、这道题你会算吗?应该怎样算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给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大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分组讨论,师参与讨论)
2、汇报交流算法。
3、同学们真聪明,也非常的有爱心,用自己的学具帮助懒羊羊解决了问题,自己还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真不简单。
4、巩固练习:书本练习十第1题
57-3= 99-6= 89-7=
65-4= 48-5= 26-2=
5、美羊羊也遇到了难题,你们还愿意帮助她吗?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
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7、汇报交流算法。
8、练习:(书本练习十二第2题)
30-10= 50-20= 76-40=
38-10= 57-20= 95-70=
三、加强对比,理解算法
1、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懒羊羊遇到的问题,大家比较一下, 35-2=33,35-20=15这两题一样吗?(生:不一样。)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把35分解成30和5,减一位数从个位上减,减整十数从十位上减。)
2、小结: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
四、游戏练习,巩固新知
1、同学们你们真的很聪明,那就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好吗?
前两天,我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吗?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谢谢你,明天我就再带上16元钱去买这本书。
你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战胜了喜羊羊,而且还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真是令人佩服!
2、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游戏。
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拔智慧星。
(先选出一名学生当主裁判,其余学生当副裁判,然后请参加比赛的两组同学做好准备,按要求进行比赛。最后由主裁判带着大家集体订正,评议)
五、分享收获,感受快乐
这节课你们表现的这么出色,学得又都很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篇14: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2. 感受进位加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20+40 32+10 40+48 42+7
5+23 4+64 56+30 8+51
2、只列式不计算
(1)上面哪几道题先算几加几?
(2)哪几道题先算几十加几十?
二、新知学习
1、谈话引入,示联欢会场景图。
2、看图了解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
4、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合作摆小棒。
5、分组介绍计算方法,集体评价。
6、做一做,同桌任选一道合作摆小棒,说一说计算方法。
7、指名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小结】师生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计算方法: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的得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的第5题,(学生同桌说一说发现)。
2、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的第6题,集体订正。
3、小医生,把错的改正过来,说一说错在哪里。
54+7=51 36+7=42 7+24=94
4、游戏:小小邮递员,练习十一的第9题。
四、拓展练习
1、游戏夺红旗。
(1) 连续加7
28→□ →□→□→□→□
(2)连续加8
14→□ →□→□→□→□
2、数学乐园。
从10、20、30、40、50、60、70、80中,写出和相等的一组算式。
□+□=□+□
□+□=□+□
□+□=□+□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26+8 = 5+37 =
想:先算( )加( )等于( ) 想:先算( )加( )等于( )
再算( )加( )等于( )。 再算( )加( )等于( )。
2、在正确得数的( )里打“√”。
35+9={34 44() 49( )}
6+27={87() 43() 33( )}
7+53={60() 50() 75( )}
3.计算。
40+30= 6+82= 76+6= 56+4=
47+2= 69-40= 82-10= 30+4 =
32+9= 57+7= 9+71= 80-30 =
篇15:一年级下学期第九单元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第九单元教案
第九单元 统计 单元教材简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传统教材有关统计的内容在中高年级才出现,而新编实验教材在低年级就单独设单元进行编排,说明这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有较大提高,这是这次数学课程教材改革比较大的变化之一。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注意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内容的编排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使大家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 课 题:统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 2、初步感知统计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验统计的作用 教学方法:活动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说:大家喜欢吃水果吗?老师今天带了许多同学们爱吃的水果,看看有哪几种?(出示图片)你最喜欢吃其中的哪一种呢? 哎呀,你们都不一样,我可着急了。为了能让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吃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种水果,又不浪费,每种水果我该买多少个才刚刚好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 这样吧,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吃苹果的有几个,吃梨、桔子的分别有几个!就在小组内进行吧! 二、合作研讨,自主探究 1、动手操作 师说:请你们拿出最喜欢的那种水果的一张卡片放在桌子的黑卡纸上!哎哟,有点乱,想个办法整理整理,怎么摆能一眼看出每种水果的个数?小组内商量商量,再摆一摆 2、讨论操作 师问:你们是怎样摆的? 展示,师评价:我们来看看,他们把每一种水果分类,排成一条,并且一个对着一个,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你们小组也能这样整理吗? 3、教师示范制作图表 (展示一组的摆的结果)师说:这是一个小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想出了一个更简便的办法,更快地看出谁多谁少!喜欢吃梨的有几个?如果用一个小格代表一个梨。3个梨用几个小格来表示?苹果用几个小格来表示呢?为什么?桔子呢? 你们也能制作这种图表,让我们更快看出你们小组的调查结果吗? 由小组长动笔,大家一起合作完成吧! 4、学生合作完成图表 5、展示:谁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统计结果!引导学生发现谁最多! 6、揭示概念:像我们刚才这样,把同类的水果整理在一起,有次序的排列起来,数出他们的个数的过程,就叫做统计(出示课题) 制作的这样的图就叫做统计图。 三、应用拓展,深化研究 师说:大家通过共同努力发现了用统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买水果的问题。我们在一起去看看花展吧! 1、师问:花架上有几种颜色的花?下面,我想请大家统计一下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盆!你们准备怎么去统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2、引导学生数出红色的花。教师示范涂色 3、学生动手涂一涂 4、展示反馈评价,觉得自己涂得又对又漂亮的同学为自己鼓鼓掌! 5、师问:看到这副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吗? 生问生答 四、巩固延伸 (1)师说:春天到了,花开了,大自然真美呀!想去大自然走走吗?想去哪个地方?全班只能去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好呢?有什么方法决定最公平? (2)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去哪个地方的人数?小组里面商量商量! (3)下面小组里面用你们决定的方法调查统计,小组长做好记录。 (4)调查好的小组上来写出结果。 (5)师问:根据这个结果,你能制作全班的统计图吗? (6)小组内订正 五、总结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会了什么本领呀?统计了些什么呢?其实生活中用到统计的地方可真不少。相信你们以后一定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评比结果吧! 板书设计: 统计 课 题: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会回答简单的问题,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2、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教学用具:挂图、彩笔实物等。 教学方法:谈话法、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出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梨子 桔子 香蕉 苹果 (1)师问:从这张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 (2)出示课题: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师问:想一想,例1中的花有几种颜色? 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用彩笔画一画。 收集有不同颜色的卡片。 提问: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 (2)师问: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有什么方法呢? 制作统计图先要干什么呢?(第一步就是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3)师问:你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A、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B、我们用画“√”的方法进行统计。 C、我们用画“○”的方法进行统计。 (4)教师说出每个学生涂色。各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统计收集到的数据。 (4)小组进行交流。 (5)反馈。 各小组展示刚才所用的统计方法。 再让不同于这几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组进行展示。 (6)比较。 提问:在同学们所用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简便,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教学统计图表。 (1)出示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这幅统计图和上节课的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 (2)出示统计表。 师:我们还可以用统计表的形式来表示每种颜色的数量。 提问:统计表标明了什么? 由统计表可以直接知道什么? (3)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4)回答问题。 翻开书94页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提问: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七第一题。 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日写在卡片上收集上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统计收集的数据,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将制好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展示出来。 回答书上问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统计收集到的数据,绘制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梨子 桔子 香蕉 苹果 课 题: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练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教学用具:第二题图、彩笔、实物。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出示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情况”统计图和统计表。 合唱组 绘画组 围棋组 书法组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1)参加哪个活动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哪个活动小组的人数最少? (2)参加活动小组最多的和参加活动最少的人数相差多少? (3)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上你还知道什么?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第2题。 (1)出示第二题彩图。 (2)看题、看图,理解题意。 (3)说一说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方法。 根据图上各种不同图形,先确定图形的种类。 再根据彩图,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每种图形的数量。 (选两名同学在黑板上进行统计,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进行统计) (4)独立填写统计表。 (5)分析统计表,回答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练习十七第4题。 (1)每人将自己喜爱的交通工具写在纸上。 (2)老师收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喜爱每一类交通工具的人数 (3)学生独立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4)回答书上问题。 3、你还想统计什么问题? 根据你统计的数据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篇16:一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他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单元的重点;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计算是本单元的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共四课时 认识人民币…………………………………………………………2课时 简单的计算…………………………………………………………2课时 课 题:认识人民币(一)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认识单位是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教学难点:理解1元=10角 教学方法:操作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挂图、钱币复印件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师说:看看鲁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这些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板书) 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呢? 出示教材第46页的主题图 (1)让学生购物图和乘车购票图。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画面的意思。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某一次购物或乘车或游玩时用了多少钱? (2)再让学生观察第3幅图。 看到这幅图,请说一说:“小朋友在干什么?” “存钱是为 了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 老师:看来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直观感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全面出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品种,使学生对我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师问:你能记住这么多种面值的人民币吗? 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种面值的人民币的。(如:颜色、大小、图案、图案中的数、图案中的“小黑点”――盲文的数等) 3.老师参与把人民币进行分类的活动。 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 教师提问:数一数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比一比哪种面值的人民币品种最多?哪种最少? (4)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说说两种1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的币值是相同的吗?它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 三、实践操作 1.师生做换钱游戏。 (1)老师出一张2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应用几个? 学生上台用2个1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 (2)老师出一枚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该拿几个1角币,才能换1元? 学生可以边摆手中的学具,边回答。 1元=10角 (3)1元能换几张2角?能换几张5角的`? 四、运用练习1、做一做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3、做一做第二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在小组中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说思考的过程 五、小结体验 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并强调1元=10角。 六、作业:练习九第二题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1元=10角 课 题:认识人民币(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角=10分。 2、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点: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系统掌握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操作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模拟钱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投影出示口答题 1元=( )角 10角=( )元 2、操作:请你拿出5角,有几种方法? (出示实物投影)学生到台前来,边摆边说。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师生之间的换钱游戏。 老师分别出示面值 是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并提问: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应该换几换? 学生把换的摆在桌上,老师指名让3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并说出思考的过程。 2元是2个1元,一张2元可以换(2)张1元的。 5元是5个1元,一张5元可以换(5)张1元的。 10元是10个1元,一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的。 (2)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一张10元可以换( )张5元的。 一张10元可以换5张( )元的。 一张5元的可以换( )张2元和( )张1元的。 一张10元的可以换( )张2元和( )张1元的。 请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注意后2道题的答案不惟一,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多种解法,并能有规律地把这些答案排列开来。 (3)学生之间的换钱游戏。 老师再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与同桌兑换。学生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可以帮助他们联系整十数的组成来思考。 20元是2个十元,一张20元可以换(2)张十元。 50元是5个十元,一张50元可以换(5)张十元。 100元是10个十元,一张100元可以换(10)张十元,(2)张50元。(4)继续想还可以想到什么? 一张50元可以换2张20元和1张10元的。 一张100元可以换1张50元,1张10元和2张20元的。 ┉┉┉ 2、教学例4。 师:面值最大的人民币是什么?人民币最小的面值是多少?以分为单位的分币有什么? 老师这里有1角,谁能用分币来和我换。 老师提问:1角=( )分 10分=( )角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角=10分 10分=1角 3、第49页“做一做”。 1本练习本1元,1个转笔刀2元,1个铅笔盒9元,1支钢笔4元,小灵通有10元能买什么?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还想学习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1角=10分 10分=1角 课 题:简单的计算(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2、学生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能看懂物品的单价。 3、养学生学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 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方法:操作法、谈话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模拟人民币、商品价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说:你对人民币有了哪些认识? 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能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你还想学习人民币的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 你能摆出1元2角吗? (2)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摆法。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让学生到台上来,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 三种摆法:1张1元和2个1角。12个1角。2个5角和1个2角。 (3)出示例5。(图略) ( )元( )角 师问: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 即:1元2角=12角。) 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2角=( )元( )角。 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2角,所以12角=(1)元(2)角。 2、“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教学例6 (1)出示四种商品,再醒目地出示这四种商品用小数表示的单价。 师问::“0.50元、2.00元、1.20元、35.90元各表示这几种物品的什么?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 (2)利用学生和老师课前收集到的有商品价签的物品,向大家介绍、交流,使学生能看懂物品的单价。 (3)引导学生概括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做一做”第2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注意区分:3.50元(3元5角)与35.00元(35元) 3.50元(3元5角)与5.30(5元3角) 三、运用练习: 1、练习九的第3、4题。(小组合作完成) 先读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再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 2、练习九的第5题。(学生可以抢答) 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 根据学生情况适时适度的提问: 这些物品中最贵的是什么?多少钱?最便宜的呢? 买一把三角板的钱可以买几个练习本?也可以买几枝铅笔? 1元最多能买几种商品?是哪几种? 继续想还能想到什么? 先读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再拿出你喜欢的至少3种东西要付的人民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都能看懂商品的单价。此外还进行了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五、作业:练习九第七题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一) 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2角=1元2角 0.50元=5角 2.00元=2元 1.20元=1元2角 35.90元=35元9角 课 题:简单的计算(二) 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进行关于元、角、分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篇17:一年级下学期第八单元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找规律 单元教材简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一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些都为从数学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本单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重复出现三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能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课 题:找规律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将自己对规律的感受表达出来,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表述对规律的感受。 教学准备:找规律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规律。 背唐诗。 “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小就会背这么多的诗!那你们的记忆力一定很好罗?那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记忆力到底有多好!有没有信心?” “老师有两组图形,老师只给你看一会儿,然后就请你把看到的所有图形画下来。注意,看的时候不能动笔,等老师说了开始才能动笔。准备好了吗?” 现在看看你们的`成绩怎么样! 教师调查后提问:你们画对了第几幅呀? “为什么第一幅图好记一些呢?” “看来第一幅里的图形是按圆片三角圆片三角这样的规律摆放的,难怪好记一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找生活中的规律吧!”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1、发现规律 (1)发现规律(出示挂图) 教师手势,“在我们身边还藏着哪些规律?赶快找一找!” (2)说一说规律 “它们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摆的呢?” (“它们是按苹果、西瓜、梨子的规律摆的”) “谁还想来说一说这个规律?” 2、找规律 “教室里哪里还有规律呢?” 你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同学的座位、电灯和吊扇、窗户上的动物图片、桌椅的摆放……) 过渡:“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着规律,下面我们就来动手涂一涂、摆一摆,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三、运用规律,实际操作。 1、涂一涂 “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花,拿出这张作业纸。上面有好多图形,你们能用彩笔按规律涂一涂吗?” (1) 指名说:你为什么这里涂黄色? (2) 这幅图,你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3) 谁想上来展示你的作品? 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2、设计花边 “你们刚才都夸奖我办的这块小展板很不错,连标题都有规律,我听了可高兴啦!不过,老师对这个展板还有一点不满意,我想如果能在这块小展板的四周设计一条花边那一定就更漂亮啦!你们一定能帮我这个忙!我帮你们选了一些图形,就放在信封里,你们能运用今天学的知识为咱们班的小展板设计一条花边吗? 两个小朋友商量商量,摆一摆!” 谁想上来展示展示 你们设计了这么多的漂亮的有规律花边,我们一定会把咱们一(5)班的小展板办的更漂亮的! 四、拓展延伸、应用提高 1、按规律排队 “看来,今天学的知识可真有用,还帮我们设计了花边!咱们做个小游戏轻松轻松,6个人一个小组排排队 ,听清楚要求,你能有规律地站成一条队吗?商量商量,开始吧!” 小组活动,教师指导,小组汇报。 2、按规律表演 “刚才大家都能够按规律排队,下面咱们加大难度了,每个小组设计两到三个动作,按一定的规律来表演,行么?好!开始吧!”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小组表演: A、两组学生分别表演 “他们表演得有规律么?” “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B、两组学生分别表演 最后一个学生不表演 “你们猜一猜他会怎么表演呢?” “我们来看看他是不是这样表演的。” 五、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在教室里、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还运用规律设计了那么漂亮的花边,表演了可爱的动作,你们可真了不起! 你们看,这个小男孩为了祝贺你们,还带来了一大把气球来送给你们呢!拿出这幅画,你们能按你们喜欢的规律,把这些气球、这幅画涂上美丽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找规律 课 题: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2、养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创造规律的能力。 3、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稍复杂图形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创造规律。 教学方法:谈话法、操作法 教学用具: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说出每一列图形后面一个应是什么? _____ _____ 出示题目,学生动手画一画,展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 出示例题图1 (2) 师问:接下去该怎么摆 (3) 学生分组讨论,用学具摆一摆。 (4)师问:这列图形的排列与前面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 (5)把图1中所有的一个方块由绿色变为红色,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接着摆,为什么? (6)出示例4图2:让学生独立用学具卡片摆一摆, (7)订正,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一题。 (1)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思考。 (2)想一想,有什么规律? 老师启发稍有困难的学生。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师启发:这列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都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分别有几个?每组有多少个?每组是怎样变化的? 三、巩固运用 1、做一做第二题。 自己涂出有规律的颜色。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像力,只要涂出的颜色是有规律的或自己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于设计新颖美观的画面,投影展示。 四、小结体验 这节课我们继续在找规律。不仅要从颜色的变化、形状的变化上来找规律,还要看图形中数量的变化,才能找到规律,得出正确和答案。 五、作业设计:练习十六第二题(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例4 课 题:找规律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拼摆,由图形的变化规律探讨抽象出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数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谈话法、操作法 教学用具: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选择合适的图形 ( ) ( ) ( ) 指名回答,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有什么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 (1) 出示例6彩图, (2) 师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观察他们摆的这些图形,你也用学具卡片来摆一摆。 (3)学生动手来摆图形。 (4)师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观察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 观察所摆的小棒图。 师问: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各需要几根小棒? (板书:4 3 4 3 4 3) 小棒的根数是怎样变化的? 下面的两列图形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分组讨论,学生回答。 根据每一列数的变化规律,独立在教材上填数。并订正答案。 三、巩固运用 1、做一做 (1) 学生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边摆边说。 (2) 让学生观察图形,找数量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在教材上。 2、练习十五第3题。 学生独立摆出。 四、小结体验 学生说说收获。 板书设计: 找规律 4 3 4 3 4 3 课 题:数字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出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发现数字美,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会通过计算找数字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找数字排列的规律 教学方法:谈话法、操作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 出示题目1 (2) 学生观察第(1)小题图形的变化, (3) 学生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要求学生一边说一边摆。 (4)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这列图形还是在重复出现吗?与前面图形的排列相同吗? 再来看这些图形下面所对应的数字,这些数字表示的是什么?从这列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列数字,相邻的两个数相差几?算一算 (5)出示题目2、3 让学生观察,看一看每列数字,找一找这两列数字的规律 师问:这两列数相邻的两数差2,但是这两列的数相同吗?0 指导学生把(2)、(3)填完 这三列数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这三列数,每列数相邻两数的差都相等) 你能不能说出几列这样的数来? 2、教学例8 (1)出示题目 (2)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两列数,数字的排列有什篇18:一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人士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分几秒。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内容的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会正确读、写几时几分,了解时与分之间的关系,明白“一段时间”与“一个时刻”的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 小小商店……………………………………………………………1课时 课 题: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会读、会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2、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3、懂得要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直观理解1时=60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说: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钟表,谁来说说认识时间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各种整时半时的钟面,学生说出时刻,复习巩固钟面认知。 师说: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来认识时间。 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学例1的图。 师问:图上是什么? 上课的时间是多少?你知道吗? 时针指在什么位置?” 像图上的同学们每天上课都有固定的时间,都要用到时间。看来,时间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2、识钟面刻度 (1)认识钟面。 教师演示教具钟面。并指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学具钟面。 说一说从钟面上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回答。 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按1至12的顺序围成了一个圈。12在最上面。 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钟面有两根针,时针和分针。 老师小结:钟面上的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这12个数字表示12个刻度。每个大格里面有什么?(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2)教学“时”、“分”。 时针从一个数字转到下一个数字,转了一大格是1小时。(演示教具钟面) 时针从刻度2转到刻度3是1小时。时针从刻度3转到刻度4也是1小时。 自己拨一拨学具钟面,拨出1小时。 我们再来认识分针,分针转过1小格是1分钟。 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 体验一下。 请同学们数自己的脉搏,看1分钟脉搏跳多少次? 刚才大家数脉搏的这段时间就是1分钟。 我们再来看钟面,分别从刻度12转到刻度1,一共转过了几个小格,是多少分?(转了5个小格,表示5分钟。) 再用同样的方法数下去,刻度2、3……分别表示多少分?(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再让学生观察:分针转一周,共转过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钟? (3)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间。 A:同学们小组讨论:如何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自己在平时是怎样看钟的? B:出示钟面:说一说是几时几分? (先看时针指在9过一点儿的位置,所以确定是9时多,在看分针指向刻度1,分针从刻度12转向刻度1,分针指向刻度1,对应的是5分,所以这个时间是9时5分) C:出示第三幅图,说一说是几时几分? (4)教学时与分之间的进率。 A:师演示教具钟,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师述:时针和分针是同时、同方向转动的。但两针的快慢不同。什么针转的快,什么针转的慢?那么时与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看时针从一个数字转到下一个数字,分针走了多少分? B:讨论:刚才钟面上时针从数字几转到数字几?走了几时?分针从数字几转到数字几?走了多少分? C: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时针从一个数字转到下一个数字是1时,而分针同时正好转了一圈是60分,所以1时就是60分,即1时=60分。 D:生拨学具钟,体验一下。 三、巩固运用 1、老师在钟面上拨出下列时间,指名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各是几时几分。 3:15 8:50 3:05 2、练习十五第1题。 (1) 学生说一说每一幅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 (2) 学生说一说每一大格的刻度分别对应多少分,读出时间是几时几分, (3) 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时间。 3、同桌共同操作学具钟面,拨出下列时间。 4:30 5:05 四、作业 1、练习十五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 3:15 8:50 3:05 课 题: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用1分1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散思维能力。 3、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分1分数认识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准确迅速读取时间的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法、操作法 教学用具:实物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出示钟面)师问: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钟面上时针从一个数字转到下一个数字是多长时间?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二、探究新知 1、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 (1)出示教具钟,让学生根据钟面读出时间。并说一说怎么看的?(先看时针指在4和5之间,所以可以确定是4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刻度3,对应的是15分,这个时间是4时15分。) 板书:4时15分 4:15 (2)老师将分针又转过了4小格,要求学生1分1分数下去。读出4时19分。 师问:用什么办法还可以读出4时19分? 2、做一做1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订正答案并让学生“说一说”读取时间的方法。 3、做一做2。 要引导学生尽量使用钟表外圈已有的分钟数很快读出时间。 4、老师分别拨出下面的时间,让学生读出来。 11时25分 9时35分 7 时25分 8时40分 6时17分 2时32分 1时50分 3时48分 12时 9时半 5、每两人一组,一人拨钟表,一人读出时间。 三、巩固运用 1、练习十五第4题。 (1)生独立练习。 (2)集体订正 2、思维训练 计算:1+2+3+4+5+6+7+8+9+10 四、课堂小结 时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要学会认识时间,可以用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时间。随着我们认识时间的不断熟练,我们就会看到钟表直接说出几时几分。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4时15分 4:15 课 题: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读出时间的方法,能够正确、迅速读出时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迅速的读出时间。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在钟表上拨时间。 教学方法:谈话法、活动法 教学用具: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出示图片: 1、升降国旗照片和升旗时间、降旗时间。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升旗时间4:48 降旗时间7:37) 2、出示火车票,让学生说一说从火车票上看到了什么?(开车时间6:38) 3、让学生出示自己在生活中收集的有关时间资料。 老师谈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数学知识中有关时间的这部分内容更是与我们密不可分,我们不仅要学会认识时间,更要珍惜时间。 二、指导活动 游戏:拨一拨 老师说出一个时间,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来。再说一说拨出表表示时间的方法。 9时5分 (先把时针拨过刻度9一些,表示9时多。在拨分针指向刻度1,表示5分) 2时35分 7时43分 三、综合练习1、练习十五第7题。 让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出示钟表图,让学生拨一拨学具表。 第一幅图:现在是几时几分?(3时)想一想过5分是几时几分? (3时5分,3:05) 2、练习十五第8题。 (1)先让学生按图中的四个事件顺序讲一下这个小朋友干了什么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讲一个小故事。 (2)看下面的四个时间,哪个最早,对应的是哪个事件? (3)把四个时间和四个事件一一对应,进行连线,看是不是符合实际。 起床---8:07 出门---9:15 踢球---10:35 回家---12:05 (4)让学生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再讲一遍这个小故事。 四、独立作业 1、练习十五第6题。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9时5分 (先把时针拨过刻度9一些,表示9时多。在拨分针指向刻度1,表示5分) 第二课时 小小商店 ―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 重点难点 1.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具准备 学习用品、玩具及生活用品、人民币的学具卡片等。 五 教学过程 老师提前几天给学生布置这节课的准备工作:过几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学游戏,要把我们的教室布置成―个小小的商店。同学们有的要扮演售货员,有的要扮演顾客,有的要扮演废品回收员。商店里的商品需要我们自己准备,请大家把自己喜爱的玩具、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带来一些作为甬―品,并制作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这些物品的价格如果你不知道,清你想办法调查―下。 1.物品分类。 把学生收集到的物品放到也,老师提问:这些物品中哪些足玩具? 哪些是学习用品?哪些是生活用品?请四名学生分别选出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可回收的物品,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分类是否正确,如果发现某位学生弄错了,要及时指出来。如果某一物品的类别界定比较模糊,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 2.布置商店。 在学生把所有【一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