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线与角(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啦啦啦啦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第二单元:线与角(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二单元:线与角(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第二单元:线与角(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 线与角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 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 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单元教学建议:
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的概念
直线、线段、射线与平行线、垂线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在感受方面也是比较薄弱的。对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感受的力度,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概念。所以,在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
如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教材安排了折纸的活动,通过学生的折纸,获得其中的折痕,应该说,这些折痕都是笔直的。然后对这些折痕作不同的处理。有两个端点的称为线段,只有一个端点的为射线,没有端点是直线。这些活动对学生建立上述三个概念,可能会起一定的作用。
又如在平行线的认识上,安排了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平移前后的比较,引出了平行线。接着,在练习中,又安排了“移一移”、“折一折”等活动,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平行线。“实践活动”中说一说正方体中哪几条棱是互相平行,也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才能寻找到其中的答案。
同样,在垂线、平角、周角以及量角与画角中,也安排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活动。对于这些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以提供他们形象地认识抽象概念的平台。
2. 在实际情境中,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很好题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学习概念,是学习理解概念、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
如学生在操作活动后逐步认识了直线、线段与射线,教材安排了“看一看”的活动,从汽车的灯光、到一条笔直的公路(教学中还可以补充类似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的载体,也是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又如在学习认识平行线后,教材安排了“说一说”(教材P18)的活动,虽然这些图像学生经常有所接触,但在学习了平行线后,再来说一说这些图像其感受就有所不同。再如学习了垂线的认识后,教材安排的木匠测量门框的直角、瓦工用铅垂线测量墙壁的垂直情况(教材P21),都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的题材。这些内容既是数学知识深化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学习题材的广泛性,注意从学生的身边的事例中进行学习,是学习本单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式。
3. 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发现数学的规律
虽然,本单元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时有一些困难。但为了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教材仍安排了较多的自主探索的题材,通过学生独立、或相互交流的方式,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从而提高他们探索的能力。
如学生在认识垂线的概念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小实验”的内容(教材P22),请学生自己在公路上设计确定一个车站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知识点是从一点到已知直线中,距离是最短的。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结论性语言教材并没有出示,而是通过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这一认识。所以,在开展这一活动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几个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从中来发现其中的规律。
又如在认识平行线后,教材安排的“小鱼平移”活动(教材P17),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练习。图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需要学生在方格纸上自己摆一摆,通过摆的过程,来寻找互相平行的线段。当然,寻找的活动需要学生自主地探索,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说一说互相平行线段的特点。
第1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 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 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
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活动一:阅读。
让学生通过读书,从现实中的铁轨、课本、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活动二:“认一认”
a 通过活动,动手操作,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的
b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c 将三个图形进行对比,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活动三:“说一说”
注意: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一般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活动四:画一画,按要求完成。
活动五:练一练
a 第一题注意提醒学生有规律,按顺序的数:AB-BC-CD-DA
b 第2、3题,学生自己先估计,再测量,找出估计错误的原因:视觉的影响。从而认识到,用测量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估计的正确性。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第2课时: 平移与平行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 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一看。
观察图中的有很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活动二:移一移。
1.用小棒,放在P17第一题的一条线段上平移,说一说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
2.观察P17的小鱼图,小鱼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了几格?那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活动三: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1.自己折一折。
2.讨论:你折的是平行线吗?
3.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
活动四:画一画。
1.观察老师如何画一组平行线。
2.自己尝试着画一画。
3.相互交流画平行线的心得。
4.展示自己所画的一组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 平行
第3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 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 能根据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具准备:两支铅笔或小棒,三角尺,一张正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活动一:摆一摆。
1、 用两个小棒相交,可以摆出哪些图形?
2、 相交的图形的线与线之间形成的是什么角?
3、 用三角尺验证直角时引出: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 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标出垂足“0”
活动二:折一折
l 自己折一折,是两条着折痕垂直。
l 相互看一看,你折的是互相垂直么
l 介绍你是怎么折的?
l 用三角尺量一量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两条折痕的关系。
活动三:说一说。完成P21的说一说的要求。
活动四:练一练。按要求完成。
活动五:画一画。
l 教师演示画垂线的方法,并讲解。
l 分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学画法。
l 完成P22“画一画”的第二题
l 小实验
第4课时 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要求:
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再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教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教学过程:
活动一:旋转角。
1、 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各种角。
2、 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 引出平角,周角,说明是如何构成的。
4、 生活中还有哪些自己看到的平角和周角。
活动二:练一练。
1、 观察表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P24)。
2、 画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活动三:交流本节课 的体会和感受。
第5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教学要求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个角的大小比较(直观地进行比较),在学习本知识时,可以从两个角的大小比较着手,在比较中,可能有些角的大小在比较接近时无法进行比较,这时引出量角器。量角器的认识可以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然后交流观察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上计量单位与排列特点。
量角时,重点突出“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的量角方法。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交流量角的方法,随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量角的经验,并概括出基本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1)第2题
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这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因此,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2)数学游戏
本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估计角度的能力。利用附页上的材料,组织学生制作一个活动角的学具。学生开始猜角度时可以作一些指导,如看到这个角,想一想大概是什么?以缩小学生猜角度的范围。学生有了一些经验后,可以放手组织同桌的两个学生进行互相猜角度的活动。
第6课时:画角
教学目标:
1.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的角。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有了量角的基础,学生在画角时的困难相对来说已减少了。因此,指导学生画角时,重点放在让学生的自主探索上,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总结画角的基本方法。
有些学生由于在使用量角器时,经常会出现内外圈不分的现象,对此,在指导时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如何在量角器上确定度数。
画角后,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示方法。如∠AOB=60°等。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1)第1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选择。教师在指导学生说说马路之间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关系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以直观地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二是,渗透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甲马路与乙马路是垂直的,乙马路与丙马路是平行的,所以甲马路与丙马路也是垂直的。
(2)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载体。学生在说之前,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然后由每个学生带着草图来说一说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3)第5题
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应指导对比前后两次折纸所得角的度数的变化,从中使他们发现每折纸一次,所得的角的度数均是前一次的一半。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仍可以让他们用这张纸找一找纸上不同的角,各是多少度?以便为第⑵题作铺垫。
第⑵题的“用长方形纸折出45°,135°的角”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的尝试操作,然后进行交流。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对学生折出的各种角都应充分地肯定。
(4)第6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的角度,找出直角、锐角与钝角。这主要检查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的程度。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观察,然后进行交流。另外,不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找出图出所有的直角、锐角与钝角。
单元教学反思:
篇2:第二单元 线与角教案
第二单元 线与角教案
第二单元 线与角教案 第1 课时: [教学内容] 线的认识(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二、 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与平行(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 平移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 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3、 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4、 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一、 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 相交与垂直(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 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 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 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 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 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 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 旋转与角(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 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 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 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些平角与周角哪。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第 5 课时: [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二、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 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2、 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第 6 课时: [教学内容] 画角(第28页) [教学目标] 1、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1、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 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你能用几种方法画? 2、 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 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 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第7 课时: [教学内容] 画角(第29-30页) [教学目标] 1、 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1、 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篇3: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指要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5.古诗二首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风景名胜引入课题,并且欣赏庐山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解诗题、知诗人。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学生试读,纠正字音,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3、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2、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篇4:第三单元:乘法(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
体育场(估算)
神奇的计算器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时划分
(9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体育场…………………………………………………………
练习三…………………………………………………………
神奇的计算器…………………………………………………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练习四………………………………………………………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文第31页的内容,第3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或幻灯设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 学生用算式计算
(3) 反馈计算结果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 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 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 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 反馈运算结果
3 1 2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 5 4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4 0 8
× 2 5
2 0 4 0
8 1 6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4 7
×2 1 0
课堂活动: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 114×21= 竖式
第二课时:体育场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 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3、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i.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3、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韪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4、巩固练习
a) 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b) 选取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
重点难点:
1、正确笔算,提高一次计算的正确率。
2、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略)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口算。 15×6= 140×3= 29×2=
56×10= 17×30= 80×5=
140×6= 240×2= 5×24=
2、笔算下面各题。
629×53= 408×75= 1200×40=
注意:为防止丢进位数,在没有达到熟练之前可以标出进位数的方法,但必须在练习中逐渐锻炼用自己的脑子记住进位数。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学习中更容易出错,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在订正时可以增加对比。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问清学生,为什么可以把0甩出去进行简便运算。以1200×40为例,可以这样理解:
1200=12×100 40=4×10
所以1200×40=12×4×100×10
这就是“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的道理。
(二) 综合练习。36页第1题。
30×6 16×7 12×30 50×60
300×6 16×70 12×300 500×60
1、比一比谁算得快。
48×23 72×124 102×15 56×456
603×34 25×112 460×18 35×440
2、不计算,判断对错。
58×18=4534 ( ) 88×34=318 ( )
150×40=600 ( ) 350×70=2450 ( )
(三) 课堂作业设计:
36页第4题、5题、6题。
[板书设计]
体育场
教学挂图 22×32×28= 教学挂图
第四课时:神奇的计算器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尝试练习。
(1) 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 单
酒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 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4、索一些数学规律。
(1) 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 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
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计算器图 四则运算题
第五课时: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课文第40、41页的“探索发现(一)”内容。)
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关键:借助计算器计算,对比算式结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剧院仪。(或挂图)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提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 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 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
(5) 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2、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 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
(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5=714285 142857×4=857142
3、第三关:神奇的9。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
(2) 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 了现规律并归纳:
(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4、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3) 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4) “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学生A:不相信!
学生B:老师怎么讲迷信呢。
学生C:感到迷惑。
(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7 6 4 1
-1 4 6 7
6 1 7 4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三、趣味练习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第六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课文第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算盘等
学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3、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
1、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1) 幻灯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
(2) 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
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
2、算筹计算。
(1) 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 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 ”来表示等。
3、算盘。
(1) 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①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②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2) 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①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② 记数法: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4、计算机。
(1) 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
(2) 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3) 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第七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或挂图(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9+4×9
=54+36
=90(块)
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7、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
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挂图
第八课时:乘法的分配率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率、结合率练习课。教材47页、4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乘法结合率、乘法分配率的理解,能较熟悉地应用定律进行运算。
2、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1、继续加深对乘法结合率、分配率的理解,进而能熟练地应用定律进行简算。
2、学生对乘法分配率与乘法结合率的应用,对乘法分配率的反向应用。
教具准备:略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68+22 235×100 12×1 4×90×25
100+26 8×9×125 11×4+15×2 35×8×125
2、用乘法分配率进行计算
(100+2)×45
订正时要说明为什么要把括号里的数分开来乘。
什么叫乘法分配率?
(二) 基本练习
1、请同学们任意填一个两位数,老师都会很快说出乘积。
2、学生要尝试解答88×102
可以讨论:如何把这个算式改写成“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形式?(100+2)×88,为什么这样改写,简便在何处?
102×(80+8),不要简单地否定,要把两种方法做比较,对比一下,看哪种方法简便,再肯定。
教师小结: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率可以使运算简便。
88×102 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8×(100+2) 102×69=( )×69+( )×69
=88×100+2×100 75×103=75×( )+75×( )
=8800+176 笔算:102×83
=8976
订正时要说明用了什么规律,怎样简便的,简便在什么地方。
85×82+82×15 5×289×2 (125×25)+4
75×299+75 99×23 125×88
(125+17)×8 124×25-25×4
学生要说出简算的步骤及应用的定律。
作业设计:
47页、48页的习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教学挂图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一),教材49、5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对认识更大的数、线与角以及乘法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掌握这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把握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教具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
1、认识更大的数。
2、线与角。
3、乘法。
4、估算。
5、简算。
教师画出知识网图。
认数(数数、组数、数位、记数单位)
数的读写。
认识更大的数 数的大小比较。
数的改写。
数的省略。
认识三种线(线段、直线和射线)
线与线的关系(平行、相交、垂直)
线与角 认识五种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角的度量。
画指定度数的角。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乘法 估算。
乘法结合律。
用定律简算
乘法分配律。
作业设计:
49页1、2、3、4、5题。
教学反思:
篇5: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课 题 古诗二首 课 型 自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暮江吟》。
2.我能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并体会古诗的意境。 编写教师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我能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并体会古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暮江吟》。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一)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二)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
2、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暮: 吟: 残阳: 瑟瑟: 可怜:
3、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也有不同之处: 。
【学法指导】
读古诗不但要抓住诗句,而且要抓住课题来理解。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群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词语突出了“静”。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展示激励
1、朗读展示:
○1我用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我通过重读、停顿等方式读出静的情景。
2、感悟展示:
○1通过朗读,我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
○2我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温馨提示】
要一边读诗句,一边展开想象哦!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古今对译(连线)。
闲 惊动
惊 闲静
时鸣 春天的山涧
春涧 不停地鸣叫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 古诗二首 课 型 自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1.我能独立学会诗中生字
2.我能朗读、背诵《鸟鸣涧》。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难点 我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描写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学习重点 我能独立学会诗中生字。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自学导学
1.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他是唐代诗人 。
2.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把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工整地抄写三遍,把易错地方用双色笔标出来。○3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把意思写下来:时鸣: 闲: 春涧: 惊:
3初读
①.我又把这首诗认真读了两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②.我说说每句诗描写的情景。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读古诗不但要抓住诗句,而且要抓住课题来理解。还要大胆说出自己都理解。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交流协作对学:
1.对子互读古诗,交流。
2.我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群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词语突出了“静”。
1.朗读展示:
○1我用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我通过重读、停顿等方式读出静的情景。
2.感悟展示:
○1通过朗读,我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
○2我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温馨提示】
要一边读诗句,一边展开想象哦!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描写的情景。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我能把这首诗工整地抄写下来: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默写古诗。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 走月亮 课 型 自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一、自学导学
1、学生自读课文。
2、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二、交流协作
1、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2、认读生词。(自读,只读,开火车读)(教师此时特别注意指导“载”的读音,在这里是“运载(zài)”。)
3、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 走月亮 课 型 自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1.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2.能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难点 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学习重点 能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一、复习检测
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交流协作
1.第二自然段: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2.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留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留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展示激励
第六、七自然段: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1).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的景色吗?
(3).作者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1、你有没有和妈妈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问题生成】
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要展开合理想象。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小本本上。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 飞向月球 课 型 自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编写教师 宋香萍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学习重点 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课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 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探究一:思考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探究二:讨论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1.听写词语:训练有素、心驰神往、联络、研究、径直
2.给下列生字注音:嶙峋、研究、悬崖、船舱、
3.用“有时……有时……有时……”造句
4.试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 飞向月球 课 型 自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编写教师 宋香萍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课时
学习难点 了解航天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再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问题。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探究一:学习文章第二部分,说说宇航员在飞往月球的过程中的生活、工作状况,以及看到的地球和月球的美丽景象。
探究二:学习文章二至四部分,说说宇航员登上月球之后看到的真实情况,以及这次登月的意义。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1.自由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思考月球有哪些开发价值。
2.假如你是一位研究月球的科学家,你还想做哪些研究呢?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 语文天地二 课 型 自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1.交流摘录笔记。
2.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编写教师 宋香萍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2)课时
第(1)课时
学习难点 能够运用流利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
学习重点 使学生学会做摘录笔记并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回顾本单元课文,整理好摘录笔记。
2.谈谈自己眼中的月亮或有关月亮的故事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探究一:
1.交流以前的摘录笔记,找出笔记中的优点和缺点。
2.读读课本中出现的词语。
3.说说丁丁和冬冬教给了我们什么好方法
探究二:
1.找出规律。
2.集思广益,填写成语。
探究三:
小组交流自己眼中的月亮和有关月亮的故事,并作出评价。 【温馨提示】
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哦。
【学法指导】
认真做好笔记也是学好语文的方法.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相互交流写摘录笔记的体会。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 语文天地二 课 型 自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1.读“开卷有益”中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写一写自己眼中、心中的月亮。 编写教师 宋香萍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难点 写一写自己眼中、心中的月亮。
学习重点 能够运用流利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自读自学:找出不懂的字、词及问题问题自学解决
2.谈谈自己的感受。
3.写一写有关月亮的故事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探究一:认真朗读有关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探究二:写有关月亮的故事时,怎样才能围绕这个中心把语句写通顺。
【温馨提示】
记得要带着感情去读哦!
【学法指导】
谈感受时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语句要通顺。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1.围绕一个主题说一段流利的话。
2.读读自己的作品然后请小组或全班评价。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 习 作 课 型 自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1.通过习作,激发学生去探究月球奥秘的愿望。
2.通过写自己心中的月亮,提高学生用流利的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水平。 编写教师 宋香萍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积累有关月亮的素材。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通过习作,激发学生去探究月球奥秘的愿望。
学习重点 通过写自己心中的月亮,提高学生用流利的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水平。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根据自己的积累,把你眼中、心中的月亮写出来吧!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片段练习,最好20分钟内完成,限定习作时间是必要的。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探究一:小组互改底稿,并能指出习作中的优、缺点。
探究二:再次讨论应该怎样围绕一个主题将意思表达清楚。
【温馨提示】
注意修改符号的正确运用哦!
【学法指导】
修改时应从语句、用词、中心的表达等方面入手。
【问题生成】
鼓励学生再次认真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用另一种颜色的笔修改。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根据修改意见将自己的习作改好后誊写倒作文本上。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习 作 课 型 讲评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习作修改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编写教师 宋香萍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难点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习作修改的重要性。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并进行自评。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探究一:互相交换习作,找出对方习作中的优、缺点,并能进行整体评价。
探究二:小组推选优秀习作,进行全班讲评。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将讲评后的习作进行再修改后抄写到笔记本上,以备后用。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 中国结 课 型 自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编写教师 宋香萍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中国结的饰物以及相关资料。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中国结.
学习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我能熟练认读生字和短语:
2.我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憧憬、巧夺天工、图腾、叹为观止
3.读了课文,我知道了: 。
【知识链接】
有关中国结的资料简介。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探究学习一: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中国结特别受宠?
探究学习二: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中国结?
【温馨提示】
朗读的时候要读出喜爱的感情哦!
【学法指导】
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中国结的喜爱。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1.我会填空:它或象征着( ),或隐喻着( ),或呼唤着( ),或赞美着( );有的是( )的标志,有的是( )的图腾;它烘托着( ),燃烧着( )……总之,它代表着( ),代表着( ),代表着( )
2.学了课文,我知道了: 。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写一写自己对中国结的喜爱.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 课 型 自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编写教师 宋香萍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课时
第( )课时
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 课 型 自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编写教师 宋香萍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课时
第( )课时
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篇6: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大数的认识一定要四位分级
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表格很重要)分清计数单位和数位
大数的读法(关键是零的读法问题)
大数的写法
数拓展到三个数级
2、四舍五入法
估算,两位数估整十数,三位数估整百数,四位数估整千数。估算是看清计算符号。特别类似1500—500/50,有的人会去先算减法的。
凑整法
这里涉及的应用题有去尾法和进一法。
10个人坐车,每4人一辆车,一共需要几辆车?进一法,剩下2个人还需要一辆车。
每桶水中60千克,一辆载重2吨的卡车最多能装几桶水?去尾法,剩下的20千克的地方不能装60千克的一桶水。
3、面积单位
平方公里(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结合长度单位
复习周长和面积
要结合实际,让孩子对基本的长度和面积有概念。
4、重量单位
克、千克和吨
5、容积单位
毫升、升
这一章的难点在于:要结合实际,具体体会数量单位的多少和换算
单位要统一
周长和面积
其实最主要的是确定长和宽(正方形是边长)
1、长方形
面积=长_宽
周长=2_(长+宽)
已经知道面积和长(或宽),求周长或者另一边
长=面积:宽
(宽=面积/长)
周长=2(长+面积/长)=2(宽+面积/宽)
已经知道周和长(或宽),求面积或者另一边
长=周长/2—宽
宽=周长/2—长
面积=长_(周长/2—长)
=宽_(周长/2—宽)
2、正方形
面积=边长的平方
周长=4_边长
边长=面积开方(现在出现的平方数一般小,可用乘法口诀表算出)
边长=周长/4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km=1000m
1m=10dm=100cm
1dm=10cm
1cm=10mm
1平方公里=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
两数之和一定的时候,相差最小或者相等的时候,积最大。
也就是说,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长和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两数积一定时,相差最大的时候,和最大。
也就是说,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最大(长方形长和宽相差越大,周长越大)
小学数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知识点
1、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再依次类推,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和除数相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2、要将前一步计算后的余数写出来和下一步的数合起来再除。
3、每次计算后的余数都要同除数进行比较,不要忘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4、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1位。
5、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的`位数同被除数的位数相同。
6、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A)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B)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速算绝招:
(A)60 / 3=『』,可以把60看成6个十,6除以3得2,所以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即20.
(B)240 / 4=『』,可以把240看成是由200和40组成的,百位上不够商1,就把240看成24个十,因为24除以4得6,所以24个十除以4得6个十,即60.
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点
1、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长和宽越接近(或长、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7、在一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篇7:第五单元:除法(北师大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 除法
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本单元安排了七个情境活动:买文具(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路程、时间与速度(常见的数量关系),参观苗圃(一次试商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国家体育场(体会万、亿的实际意义),秋游(试商需要改商的除法),探索与发现(四)(探索商的变化规律),抗震救灾(三步的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编写突出题材的现实性,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选择了一些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方法。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不论是除法的计算,还是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亿以内的大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4、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5、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单元教学重点:
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单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在探索的过程中归纳计算的方法。
●独立探索●交流归纳●尝试运用
如何进行试商?可以先交给学生讨论,然后进行归纳。
2、在实例比较中归纳常见的数量关系
●交流信息●比较快慢●归纳数量●发现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设计购买的方案。
4、在数据推理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数据推理是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
5、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估计的意识。
每一道习题运算,都安排估一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估计的意识。
课时分配:
第五单元共需13课时。课时分配如下:
买文具 …………………………2课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 …………………………2课时
参观苗圃 …………………………1课时。
秋游 …………………………1课时
练习六 …………………………2课时
国家体育场 …………………………1课时
探索与发现(四) …………………………2课时
抗震救灾 …………………………1课时
练习七 …………………………1课时
篇8: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北师大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1课时:确定位置(一)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1、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2、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3、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 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 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3) 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5、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
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6、巩固练习
1) 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 把地图填写完整
6、游戏:寻找秘密点。游戏激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采用采访的形式
2)学生完成座次表
3)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A:学生口答
B:学生上讲台展示作品,并说出理由
C:学生尝试完成
D: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E: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种表示方法,并能正确的找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数对表示法。
篇9: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第四单元 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 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单元教学建议:
1. 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图形变化的特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以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逐步认识图形的变化特点。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P53),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案经过旋转而得到的。因此,让学生能自己进行操作,这对他们认识图形的变化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在具体的处理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在计算机多媒体中设计一个图形变化的过程,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第二种操作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是沿着哪一点旋转的(这一点称为中心点),因为沿着不同的中心点旋转所得到图案是不同的。同样,在三角形的旋转中(教材P54第1题),也要让学生明白是围绕哪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都是在学生的操作后再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化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同样得到新的图形,则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图形的变换”活动中(教材P56),4个三角形经过平移与旋转,得到了不同的图形,但每个人操作方法可以是不同的。因此,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再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这样不容易出现学生具有个性的操作方法。
3. 在欣赏的过程中,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周长画下来,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美丽的图案。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小朋友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第1课时: 图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本活动所介绍的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2)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将这些图案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学生也可以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题
本题的练习主要认识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旋转的问题,所以,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的中心点的问题。活动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准备一些白纸和三角形。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先可以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图形描绘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第3题
同样,本题的练习也最好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第2课时: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2)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练一练
(1)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2)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第3课时: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上设计图案。
教学重难点:能用语言描述自己设计图案的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选择一部分有意义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是很有帮助的。本活动的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图案,还要求学生能制作美丽的图案,后者是重点。
(1)欣赏美丽的图案。教师可以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议一议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可以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画一个图案。
(2)制作美丽的图案。在制作时,先把制作的要求交待清楚,为了防止图形的变形,也可以让学生把旋转的中心点用图钉固定下来,然后边旋转边描绘。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任意剪一个简单的图形,随后再进行描绘。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2、3题
本练习的三道题目都是操作题,教材中的要求是画一画,但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只有学生十分熟悉了摆的过程,才有可能画得好图形的变换。
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仅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素材,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类似的内容,以供学生开展活动。
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提倡学生边操作边自语(说一说图形变化后的情况),这样,可以把每一个操作的动作都与规范的数学语言结合起来。
第4题
有了前面几道题的操作经验,学生头脑中可以初步建立起图形变换的表象图案。因此,开展本题的活动可以采用先想象,后操作的程序,即先让学生说一说某一图形是如何变换的,然后用操作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
第5题
在开展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设计,然后由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要说说图形是如何进行平移或旋转的。
第6题
对学有余力,又十分喜欢设计的学生安排的内容,不作全班学生的要求,也不作测试。
在电脑中进行,开始时图案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步出示复杂的图案。对于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喜爱的程度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喜欢选择自己的名字,也有些学生喜欢一些特殊的图形等,教师不要作过多的干涉。对学生设计后的作品,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说说设计的思想与设计的过程。
教学反思:
篇10: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一)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32页内容。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①4是5的百分之几?
②5是4的百分之几?
2.基础训练。
指出下列各题中,哪一个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1”的量相比?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实际产量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3)某实验田普通水稻的平均产量是每公顷5.6吨,采用杂交技术后,水稻的平均产量为每公顷7吨,杂交水稻每公顷的产量是普通水稻的百分之几?普通水稻每公顷的产量是杂交水稻的百分之几?
3.引入新课。
将基础训练第(3)题的两个问题改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百分之几?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减少百分之几?同学们是否会做?引出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新授
1.问题: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百分之几?
(1)让学生读题后
(2)指导学生边审题边画出线段图
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多少吨怎么求呢?板书:增产的数量÷普通水稻的产量
(7-5.6)÷5.6=1.4÷5.6=0、25=25%
或7÷5.6=1.25=125% 125%-100%
2.问题
②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多少吨怎么求呢?
提问:谁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l”的量相比?怎样计算?
板书:少的数量÷普通水稻
3.提问:这道例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师生共同讨论。
让学生说说算理。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各题,每小题均回答三个问题:
a.谁是单位“1”的量?
b.谁与单位“1”的量相比?
c、比较量对应的分率是多少?
(1)男工人数比女工多百分之几?
(2)今年每公亩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3)汽车速度比火车速度慢百分之几?
(4)红花朵数比黄花朵数少百分之几?
2、(1)4比5少百分之几?
(2)5比4多百分之几?
3.五(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求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注意单位“1”)
4.列式计算课本第32页“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又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它的结构特征如何?如何求相差数的百分率?
五、作业
课本第32页“练一练”第1~3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补充练习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课时(或少)百分之几的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这类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节练习课的内容和目的
进一步理解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谁是单位“1”的量。
二、基本练习
1.口答。
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5比4多百分之几?4比5少百分之几?
2.只列式不计算。
①张师傅一家去年人均收入6500元,今年人均收入增加了500元,增加了百分之几?去年人均收入是今年的百分之几?
②张师傅一家今年人均收入7000元,比去年增加了500元,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今年人均收入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学生列式后,师生进一步讨论:这两题分别是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三、变式练习
1.根据问句,说出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的量。
①松树棵数是柳树棵数的百分之几?
②汽车速度比自行车速度快百分之几?
③降价了百分之几?
④增产了百分之几?
⑤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几?
2.判断。(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或“×”)
①因为5比4多25%,所以4比5少25%。( )
②100克水中加10克盐,盐占盐水的10%。( )
③玲玲已做对了45道口算题,还有5道没做对,那么正确率是90%。( )
3.列式解答。
(1)小明有故事书5本,小兰有故事书8本,小兰比小明多百分之几?( )
(2)购买同一刑号的电脑,今年售价0、8万元,去年售价1、2万元,今年售价比去年降低了百分之几?( )
四、发展练习
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列式。
第一组:
(1)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少10,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
(2)甲数是50,乙数是40,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
第二组:
(1)某厂原计划生产200台机床,实际比计划多生产20台,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
(2)某厂原计划生产200台机床,实际比计划多生产20台,实际生产的台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课时(或少)百分之几的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你会了吗?
六、作业
课本第33页第4、5题。
百分数的应用(二)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分析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口答:
1、一个数的15%是80,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24%是900,这个数是多少?
二、准备题
先说出下面各题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再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李大伯家去年养猪头数比前年增加20%,去年的头数是前年的( )。
2、火车的速度比汽车快4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
三、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课本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独立尝试。
(2)合作交流。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得出以下两种算法:
解法一:
80×40%=32(千米)
80+32=112(千米)
解法二:
80×(1+40%)
=80×140%
=112(千米)
答: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12千米。
3、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34页“试一试”。
2、课本的35页“练一练”的2题。
五、总结
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求出增加(减少)部分的具体数量,然后加上(减去)已知的标准量所对应的具体数量。另一种方法是先求出比单位“1”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单位“1”的百分几,然后用单位“1”的具体量乘这个百分数。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35页“练一练”第1、3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的第36~37页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这类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先说出下面各题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再回答问题。
1、一批钢材运走80%,还剩下百分之几?
2、甲车速度比乙车快 27 ,甲车速度是乙车的几分之几?
二、练习
1、课本第36页第4题。
指名学生说说什么是“出勤率”?如何求缺勤人数?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集体订正。
2、第5题。
鼓励学生多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食堂六月份用粮2500千克,七月份用粮比六月份减少225 ,七月份用粮多少千克?
4、汽车销售市场上月原计划销售汽车850辆,实际比原计划多销售26%,实际销售多少辆?
三、文字题
1、比24千克多50%是多少千克?
2、比24千克少50%是多少千克?
3、比415 米多13 是多少米?
4、比415 米少13 是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本“练一练”第6题。
百分数的应用(三)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38页内容及第39页的“试一试”。
教学目的
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分析“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二、教学新课。
年份 1985年 1995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58% 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35% 42% 50%
1、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家庭的消费情况。
提问:1、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比较这个家庭支出情况的有关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在逐年减少,而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在逐年增多,可见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3、介绍恩格尔系数。
4、如果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
(1)分析单位“1”,画出线段图(课本38页),说说解题思路。
(2)用方程解。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65%X-35%X=210
30%=210
X=700
答: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700元。
(3)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列式计算:210÷(65%-35%)
=210÷30%
=700(元)
答: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700元。
(4)你能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吗?
三、强化练习。
第39页“试一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本第39页“练一练”第1、2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页的习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这类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先说说下面各题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再回答问题。
(1)一种羊毛衫现在的单价比原来降低了18 。现在单价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2)小云的邮票张数比小军少20%。小云的邮票张数是小军的百分之几?
二、列式计算
1、多少吨的712 是3.5吨?
2、多少千米的50%是24千米?
3、多少米的13 是56 米?
4、多少千克的18%是6310 千克?
三、完成课本“练一练”
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找出单位“1”的量及题中的等量关系。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第5题。
根据扇形统计图提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只要提得合理,及时给予表扬并引导解决所提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题。
百分数的应用(四)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4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利息和税款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收到过压岁钱吗?你是怎样支配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到银行,则由教师引导揭题)
二、探究新知
1、利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银行,解决银行中与我们有联系的数学问题。你了解银行的一些什么知识?如果陈杰存入银行1000元钱,银行的年利率是0、65%,存一年有多少利息?二年呢?五年呢?
我们该怎样计算利息?
讲解什么是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
2、教学例题
学生尝试解答例题,教师巡视辅导。
300×2.52%×1
=7.56(元)
300×3.69%×3
=11.07×3
=33.21(元)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求出利息的。
师生一起归纳计算利息的公式。
利息 = 本金×利率×时间
三、巩固练习
(1)小调查:先让学生做调查,然后思考存两年有多少种存法?估计一下哪种存法的利息多,再实际计算。最后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1~2题。
四、总结
你这节课有何收获?
五、作业
“练一练”第1~2题。
练习二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二的1~6题。
教学目的
1、能正确地分析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应用,分析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解方程
课本第43页第2题、
学生先独立解题,校对。
2、第43页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校对。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稍作指导。
二、应用题练习
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校对。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第5题。
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先算出买一部摄像机和十盒录像带共需要多少钱,然后再和4500元比较。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
三、总结
在这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二第4、6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二第7~13题。
教学目的
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7~13题。
1、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本题解法不唯一,全班交流时,只要学生能提供合理的算法,都给予肯定,并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2、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得:
解:设五年前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有x平方米。
27%x+x=23.7
127%x=23.7
x≈18.7
或23.7÷(1+27%)
=23.7÷127%
≈18.7(平方米)
答:五年前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约有18.7平方米。
3、第10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问题,都给予肯定,并指导学生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
4、第13提。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此题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时可以比较实际数量的量,也可以比较百分数。根据比较的目的选择比较的方式。此题由于想增加小说类书籍的出版数,所以希望体现出小说类出版的增长很大,因此用百分比来描述,年小说类书籍比增长103、3%,增加的百分比非常大。
三、小结
通过练习,我们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希望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应用。
四、作业
练习二第8、11、12题。
篇11: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随堂练习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随堂练习题
一、判断(10分)
1、直线比射线长。
2、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和无数条射线。()
3、角的两边越长,角度越大。()
4、过一条直线外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5、9点半时,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二、选择(10分)
1、把一个平角分成两份,其中一个角是锐角,另一个角是()
A、钝角B、直角C、锐角
2、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度数()
A、变大B、变小C、不变
3、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A、平行B、垂直C、相交
4、量角器的原理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份,每份对应的角度是1°。
A、90B、180C、360
篇12:四年级数学上册第线与角测试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线与角测试题
线与角
_________
一、填空(28分)
1、线段有_________个端点,_________没有端点,_________两端可无限延长。
2、我们学过的5种角,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点整时,时针和分针成_________角,6点整时,时针和分针成_________角。
4、过一点可以画_________条直线,过一点可以画_________条射线,过不重合的两点可以画_________条直线。
6、30°角的_________倍是直角,_________度角的4倍是周角。
7、黑板上下两边的`边框互相_________,上左两边框互相_________。
8、右图中线段有_________条,射线有
_________条,直线有_________条。
9、量角的大小可以使用_________,测量时,角的一边与_________重合,_________与中心点重合,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角度。
10、一个三角板上有_________个直角,有_________个锐角。
二、判断(10分)
1、直线比射线长。
2、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和无数条射线。()
3、角的两边越长,角度越大。()
4、过一条直线外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5、9点半时,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三、选择(10分)
1、把一个平角分成两份,其中一个角是锐角,另一个角是()
A、钝角B、直角C、锐角
2、右图中,线段有()条
A、5B、9C、13
3、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度数()
A、变大B、变小C、不变
4、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A、平行B、垂直C、相交
5、量角器的原理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份,每份对应的角度是1°。
A、90B、180C、360
四、画一画,量一量(14分)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以A为顶点画一个120°的角
A
3、过M点做AC的平行线,过M点做BC的垂线。
4、量出下列各角的大小。
篇13: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练习题
一、填空。
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端点。
2.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条射线。
3.()、()可以无限延长,()有一定的长度。
4.过()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5两点间的无数连线中,()最短。
二、选择。
1.下面这两组线段一样长吗?()
A一样长B不一样长
2.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
A直线B射线C线段
3.一个三角形是由三条()围成的。
A直线B线段C射线
篇14: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 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人民币的过程,认识“十万”。人民币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能直接感受的。教材中安排的一叠人民币是一万元,那么九叠人民币是几万元呢?当再增加一万元后,又是几万呢?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从中逐步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直接请学生数这么多的人民币,因此,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一些卡片来替代,如1张卡片代表一万元,那么9张卡片是多少元呢?第二次数数,通过卖轿车的活动,认识“百万”、“千万”、“亿”。教材中安排的“1辆轿车卖100000元”,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数的机会,通过逐步数的过程,认识“百万”这一计数单位。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就不需要逐一数数,也可以跳跃式的数。如1辆轿车卖100000元,那么2辆、3辆是多少元呢?6辆、7辆是多少元呢?10辆是多少元呢?由于学生有了前面两次数数的经验,认识“千万”、“亿”这两个计数单位就可以精简一些,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三次数数,练习过程中的数数。练习中安排的多道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数一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概括是本单元学生的重点环节。如学生在第一次数的时候,把数直观的人民币与计数器上对数据的认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抽象能力的举措。通过计数器上珠子的拨一拨,促使学生能将直观的数数与抽象地数数统一起来。同样,后面两次的数数,也应与计数器上拨数结合起来。
2.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接触到比较大的数。对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接着,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一组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本册教材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
加强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一些数据的意义是本单元着重渗透的思想。不论是数据的收集过程,还是解释数据的意义,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背景下进行学习,这一点在教学时需要格外地重视。如第6页上的“说一说”内容的安排,其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学生对这些数据的读写过程,既能巩固他们读写的方法,更能体会到数据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3. 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教材中安排的“国土面积”中的一些数据都是比较大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因此,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安排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从而使学生体会改写所带来的方便。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
4. 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单元的学习是相对系统一些,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以四舍五入法为主)。
教材中安排的“森林面积”活动,是一些有关植树的题材,这些题材的数据中有些是精确的,有些是近似的。出示这组数据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近似数,从而让学生明白近似数产生的过程,以加深对近似数概念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近似数。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进行辨别,区分精确数与近似数的差异。
求近似数方法教材采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把一组不同的近似数放在一起,根据不同的要求,得出不同的近似数。教学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将这一组数据整齐排列,然后请学生进行观察,接着再进行讨论。如精确到千公顷:约是224319千公顷,那么千位上的“9”是怎么出来的?通过一组数据的比较,相信学生能发现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具体的运用中,将根据不同的需要取不同的精确值。教材第11页第2题安排的练习,就是一道根据实际情景需要选择不同的近似数。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然后再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一般说,是以对应的方法来确定。如第⑴题中,全国造林是以“万公顷”为单位,那么比较内蒙古自治区的造林也应用“万公顷”为单位。第⑵题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是以“千公顷”为单位,那么比较的造林数也应以“千公顷”为单位。
第1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 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 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 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
1. 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 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活动三:练习活动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 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 第5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实践作业
1. 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 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 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第2课时 人口普查
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难点:
1.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2.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活动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6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活动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7页“练一练”第3题,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4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第7页“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3课时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 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
第4课时 森林面积
教学目标:
1. 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 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计数器。
活动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2.出示“观察与思考”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活动二:第11页“试一试”第2题。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时,重点突出选择的依据,让学生理解取近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懂得同样进行比较,需要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比较的方法。
2.“讨论”,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目主要是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单元评价时,不一定要作为学生必需掌握的内容。
活动三:实践练习。
第12页第1、2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本题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运用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在练习第1题时,先让他们讨论,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样,在练习第2题时,重点讨论为什么说“血管总长”、“电话的用记量”是一个近似数,学生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辨析中分清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异同。
第3题,说说数的范围是有多种方法,本题的要求是说一说“各数在几万之间”,因此,学生在比较时,首先就按要求把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这些练习时,最好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像上真正理解各数的范围。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
第5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对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活动一:整理与复习
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13页练习一第1题,本题除了让学生会读写数据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渗透一些我国民族文化与国民经济的情况。所以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图片材料,这样既可以作为多位数读、写数的练习材料,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渗透一些教育。
第2题,学生在认识多位数时,应该知道每个数据在不同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虽然,教材仅提出其中的一个问题,“5所表示的意义”。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让他们说一说其他几个数中每个数字在数位上的意义。
第14页第3题,为提高每个学生课堂的参与机会,本题安排的内容可以在同桌学生间开展。活动可以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以交换角色;第二步一个学生写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也可以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5题,在开展“组数游戏”前,可以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数字卡片(各人的数字除零的个数相同外,其他数字可以不同),然后请学生代表自己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看一看“一个0也不读”的数有什么特点?从中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教学反思:
篇15: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3、一(个)、十、百、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都是计数单位。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数 位 顺 序 表
数 级 ……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数 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读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7、写数时,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不够用0来补足。改写“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将末尾的4个0或8个0去掉或加上“万”或“亿”字就行了。1.把多位数改写成“万”、“亿”。 中间要用“=”连接
8、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方法是:看尾数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在数的末尾添上一个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舍去,添上计数单位“万”或者“亿”。 得出的是近似数,中间要用“≈”连接。
9、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0、我国在十四世纪发明的至今仍在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盘。算盘上方一个珠子代表5,下方一个珠子表示1。
11、在计算器上,ON/C键是开关及清屏键,CE键是清除键,AC键是归0键。+、-、×、÷键是运算符号键。
数学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一、意思不同
基数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序数是在基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层意思。
二、用处不同
基数可以比较大小,可以进行运算。
例如:
设|A|=a,|B|=β,定义a+β=|{(a,0):a∈A}∪{(b,1):b∈B}|。另,a与β的积规定为|AxB|,A×B为A与B的笛卡儿积。
序数,汉语表示序数的方法较多。通常是在整数前加“第”,如:第一,第二。也有单用基数的。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三、写法
基数:1、2、3
序数:第1、第2、第3
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 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 = 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克
篇16:四年级上册1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课 题
师恩难忘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理解“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等词 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私塾、叩拜、起承转合、戛然而止”等词语的意思,并在书上做批注。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自主学习:
1.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把课文读一读,我发现这些字易读错:
我发现这些字容易写错:
2.我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3.我再把课文读一遍,画出自己喜欢的经典词句。
4. 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 【知识链接】
刘绍棠: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学法指导】
交流时要积 极参与,认真倾 听,才能有多提 高!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小组分工展示 :自主学习
2.全班展示: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温馨提示】
和他人交流时要注意倾听,认真学习他人的优点。 敢于展示自我的孩子最有魅力!
【学法指导】
认真读,工整写,养成好习惯,把语文基本功打扎实。
【问题生成】
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强调“戛”和“仍”字的读音
2.强调“恩”和“恭”的写法。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师恩难忘
zhē jiāo
折 zhé 教
shé jiào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导学案上册“导学案”
课 题 师恩难忘 课 型 展示提升课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2.我知道启蒙老师田老师对作者的重大影响,感受到作者对老师的敬佩和感激之请。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难点 通过读课文,感受到作者对老师的敬佩和感激之请。
学习重点 我会仿照田老师编故事学习语文的方法给古诗编故事。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自主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田老师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 。
2.我来说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知识链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学法指导】
用心阅读就会有收获。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交流协作:
对学:
我要把课文认真默读一遍,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和对子交流,并说说感受。
群学:
1.交流田老师对作者的影响是什么?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展示激励
1.展示自主学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温馨提示】
交流时要积极参与,认真倾听,才能有多提高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师恩难忘
讲古诗
编故事 (插柳之恩)
播下种子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我能选一首学过的古诗,编个故事。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导学案上册“导学案”
课 题 孔子和学生 课 型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好摘录笔记,独立认字学词。
2.我能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包罗、敬重”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积累。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好摘录笔记,独立认字学词。
学习重点 我要练习略读课文,标注和记录问题。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自主学习:
1.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把课文读两遍,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认识它们。 2.我发现这些字容易写错:
3.我会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识链接】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学法指导】
找近义词、结合上下文来体会,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对学:
1.互读生字词,交流摘录笔记。
2.互读课文,正音纠错。
群学:
1.组内讨论、理解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2.我要根据知识链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
1.组内展示:自主学习部分。
2.全班展示:交流协作部分。
【温馨提示】
交流时要积极参与进来哦! 敢于展示自我的孩子最有魅力!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我来给词组注音: 富裕 天资 聪明 选择 子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导学案上册“导学案”
课 题 孔子和学生 课 型 展示提升课
学习目标 1.我要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练习质疑问难。
2.我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课时
第( )课时
学习难点 我要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练习质疑问难。
学习重点 感受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一﹑复习检测
听写词语: 二、 自主学习
1. 我要把课文认真读一遍,标出疑问的地方。
2.我通过读课文,了解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是____、____,我是这样理解的 。
三、交流协作:
1.对学:我要把课文和对话互读一遍。
2.群学:自主学习1、2。 【知识链接】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学法指导】
交流时要积极参与,认真倾听,才能有多提高!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朗读展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2.自主学习2;
3.我知道《论语》及孔子语录。
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子夏明白老师教育他什么?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了解课文中的孔子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的教育理念,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分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导学案上册“导学案”
课 题 语文天地一 课 型 练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体会师生间情感的珍贵,用实际的行动回报老师的辛勤付出,加深学生与老师的理解与感情。
2.在阅读中能理解和积累词语,继续学习标注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在阅读中能理解和积累词语,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 体验师生间的真情实感,加深师生间的感情。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自读短文《爸爸的老师》 ,学生读课文质疑,边读边圈点。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朗读要准确流畅,声音洪亮。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交流协作
群学交流:
1.爸爸的老师是谁?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我”和爸爸一起去看他的老师,心情有些什么变化呢?想象当时的情景。
1.借用教师节到来的契机,让学生自制贺卡,并给老师写几句话,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敬意。。
2.制定活动计划。
3.动手实践,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提出建议。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导学案上册“导学案”
课 题 语文天地一 课 型 练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用积极、热情的态度进行学习,加深学生与老师的理解与感情。
2.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继续学习标注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课时
第( )课时
学习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继续学习标注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师生间的真情实感。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全班交流:
1.影响作者一生的老师是谁?你认为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
2.将田老师与布鲁克斯先生相比较,他们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共同点?说说你对他们的看法。
【知识链接】
读、背名言警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此句鼓励学生学习时不唯师是从,要积极思考。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口语表达:说说我们的老师
2.结合金钥匙内容进行此次说话训练,学习作重点发言人,要做好准备,向好先说什么,怎样说。
3.小组内进行说话训练,同学互相评议。
将田老师与布鲁克斯先生相比较,他们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共同点?说说你对他们的看法。
引导学生理解布鲁克斯先生与“我”的简朴交往渗透着他的良苦用心,从而给“我”以巨大影响。
【温馨提示】
可先写出发言提纲。
【学法指导】
交流要充分,最后达成共识。
【问题生成】
过渡:古今中外,有许多老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老师,向同学介绍一下他(她)吧!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导学案上册“导学案”
课 题习作(1)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 选材,构思。
2. 指导写作,学生自主习作。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指导写作,学生自主习作。
学习重点 选材,构思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回忆自己所遇到的老师中哪一位给你的影响最深?
【知识链接】
联系所学课文“师恩”构想自己的习作。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出示题目《我的老师》。
2.读题。
3.明确要求。
合作交流,写作指导
1. 先仔细回忆你喜欢的老师及你喜欢他的原因。
2. 对老师的特征简要介绍,并能捕捉到老师最能打动你心灵的精彩片断加以描述。
3. 抓住一点写感想。
【温馨提示】
通过一件事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你打算怎样进一步了解他或她?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自主习作。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导学案上册“导学案”
课 题习作(2) 课 型习作展示
学习目标习作评改,赏析范文,修改誊正。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难点 修改誊正。
学习重点 修改誊正。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交流评议:
选择各具特色的习作3-5篇,请作者来读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感受是否真实;
2. 语言是否流畅;
3. 条理是否清楚;
4. 语言流畅等。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交流自己的意见。
2.小组内互评。
选择几篇好文章和差文章,全班互评。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习作
评议特点 叙述内容简明扼要
感想具体真实
叙议结合
语言流畅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修改誊正。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1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篇17: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课 题 爱我中华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 自学生字词词语,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自主学习:
1.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把课文读两遍,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认识它们。
2.我要做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3.我发现这些字容易写错:
4.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λ来给带大家介绍展示一下。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2.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烈欢痢⒄乙徽摇⒒一画┬∽榻涣鳌
小组展示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六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爱我中华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μ寤崞渲斜泶锏那苛业拿褡迩椤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μ寤岽死喔枨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2)课时
第(2)课时
学习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μ寤崞渲斜泶锏那苛业拿褡迩椤爱国情。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μ寤岽死喔枨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尊重,情同手足,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朗读课文爱我中华)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ū泶锪嗽跹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ń《奋起步伐。”可联系刚结束的奥运会谈谈自己所知道的ù又刑寤岬搅耸裁矗
2.“爱我中华ńㄉ栉颐堑墓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Ρ茸鞔蠡ㄔ袄锏奈迨六枝花,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民族 爱我中华ń《奋起步伐
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 爱我中华ńㄉ栉颐堑墓家
大花园的五十六枝花 爱我中华ㄖ谢雄姿英发。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草原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ɡ斫狻⑻寤崦栊床菰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过渡: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2. 学生汇报。
3. 找出句子抓对比。“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4.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5. 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
点拨2:
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草原
风景美人情美 草原风情
1.草原美景
2.远迎客人
3.盛情款待
4.蒙汉情深
5.联欢话别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草原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ㄔ銮棵褡逋沤嵋馐丁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ㄔ銮棵褡逋沤嵋馐丁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
【知识链接】
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总结:是-┎菰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板书
设计 草原
自然美 草原美景
人情美 远道迎接 盛情款待
深厚情谊 民族团结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中国结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 会认19个生字理解“杰作”、“受宠”、“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图腾”、“憧憬”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编写教师 四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2)课时
第(2)课时
学习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会认19个生字理解“杰作”、“受宠”、“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图腾”、“憧憬”等词语的意思。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你喜欢的中国结ㄋ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你都见过什么样的中国结?
2.我们继续来感受文章中给我们怎样来解释中国结的?
3.集体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叹为观止 憧憬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2、你能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吗?
3、小组研究,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民族感情?
纵观全文,说一说,中国结代表了什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课堂小结对于本节课你想说点什么?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中国结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2. 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教师出示一根编中国结的红丝线,同学们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中国结,这又是什么呢?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2.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课文中新的生字朋友。
【知识链接】
中国结的寓意。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书上的这些描写你还能想到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达到完美的境界。
1.读完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中所说的“头”的。
2.中国结中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的浓浓深情,有一种怎样的感情?课文中那些词语表达这种情感?
【温馨提示】
要用心哦。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中国结不仅代表着你们说的意义,它还代表着中国心,饱含这中国情。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中国结受欢迎的原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
设计 中国结
一根红绳
三缠两绕
编织万千祝福
蕴涵悠悠古韵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语文天地 课 型 练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1. 同音字组词,以区别字的音、形、义┳龅秸确使用。
2. 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同音字组词,以区别字的音、形、义┳龅秸确使用。
学习重点 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同学们,通过我们学习了“民族”你对民族深情是不是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2.你能来说说吗?
3.你们可真棒,又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部分知识吧。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摘录笔记
把课文中新的词语积累下来,┎⒔行自学。
2、聊一聊各个民族
全班一起来汇报自己的情况,并让学生回答自己对都了解什么。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在小组里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多、谁读得正确。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金钥匙大家写完文章后,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修改它们呢?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熟读《开卷有益》,背诵两句谚语。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语文天地 课 型 练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1. 运用以掌握的阅读方法,默读短文┭约蛞怅嗟鼗卮鹂魏笪侍 。
2. 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难点 运用以掌握的阅读方法,默读短文┭约蛞怅嗟鼗卮鹂魏笪侍 。
学习重点 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短文《发明大王的秘诀》。
2.默读短文,查字典或与他人交流解决其中的生字。
3.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2. 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富于智慧的人的故事。例如曹冲称象、用冰取火、阿凡提智斗国王等。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回忆刚才所听的故事,说一说怎样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习作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 选材,构思。
2. 指导写作,学生自主习作。 编写教师 四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1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指导写作,学生自主习作。
学习重点 选材,构思。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回忆本单元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2.自由读题、审题:这次作文要写什么?
3.介绍一种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或活动。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及在“民族之花”获得到的大量信息,再重新思考、整和,选择最能反映这个民族特色的话题。
抓住一个民族话题的一、两点来写。比如:什么民族、主要分布的地区、有什么风土民情。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选择几篇好文章和差文章,全班互评。
板书
设计习作
民族节日
民族衣着
民族主食……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修改誊正。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篇18: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312
先烈东小学数学科 三年级备课组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二年级已学过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二年级学习时,以观察简单的实物为主,而本册教材是以观察较为抽象的立体图形为主,并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在搭立体图形和从多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经历用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
3.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
4.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主要内容】
一年级下册: 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二年级上册: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本单元主要内容】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后续学习的主要内容后续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下册: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五、单元评价要点
1、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能正确运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6-7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备注
搭一搭 初步学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1-2
9.20-9.21
练习三 进一步学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1-2 9.22
练习课 查漏补缺 1 9.25
单元测试 1 9.29
测试情况
反馈 1 9.30
合 计 6-7
【第二单元:线与角(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