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红酒公主莫小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以上问题穿插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隔水加热、酒精脱色这一步骤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老师可在等待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①~⑤,在叶片脱色之后按步骤进行问题⑥~⑧的'讨论。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提示注意酒精灯的安全。
三、推导实验结论
老师组织学生经过了设计实验的讨论,以及对教材中实验步骤的理解,学生已经对实验验证的原理和逻辑关系非常清楚,通过实验结果不难推导出结论
老师也可以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推导:“加碘后,叶片部分变蓝,这说明叶片中含有什么?”“而遮光部分叶片没变蓝,这说明叶片中的淀粉是从何而来?”由此推出:叶片中的淀粉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老师再问:“造成叶片一部分有淀粉,一部分没有淀粉的实验因素是什么?这与我们的实验假设相符吗?对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最后老师紧扣实验标题“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总结实验结论。同时,老师应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等糖类,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还会转变成蛋白质、脂类等其他有机物。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为什么必须要有光?”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学生,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中“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能够说出光是一种能量,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可以增加彩叶草或银边天竺葵的实验。由于彩叶草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教材实验步骤4~6进行处理后,叶片也会出现部分变蓝的现象。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是哪部分变蓝了,学生通过分析能够得出结论: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老师进一步指出:叶绿体不仅仅存在于叶片中,植物体其他的绿色部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五、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不仅仅人类,所有其他生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每年能够合成大约5000亿吨有机物,是整个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六、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篇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3.教学课件:无
引入: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分析实验题目,确定探究课题和主要实验方法
分析实验步骤中的原理、方法
实施实验
得出实验结果
推导实验结论
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以上问题穿插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隔水加热、酒精脱色这一步骤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老师可在等待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①~⑤,在叶片脱色之后按步骤进行问题⑥~⑧的讨论。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提示注意酒精灯的安全。
三、推导实验结论
老师组织学生经过了设计实验的讨论,以及对教材中实验步骤的理解,学生已经对实验验证的原理和逻辑关系非常清楚,通过实验结果不难推导出结论
老师也可以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推导:“加碘后,叶片部分变蓝,这说明叶片中含有什么?”“而遮光部分叶片没变蓝,这说明叶片中的淀粉是从何而来?”由此推出:叶片中的淀粉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老师再问:“造成叶片一部分有淀粉,一部分没有淀粉的实验因素是什么?这与我们的实验假设相符吗?对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最后老师紧扣实验标题“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总结实验结论。同时,老师应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等糖类,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还会转变成蛋白质、脂类等其他有机物。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为什么必须要有光?”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学生,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中“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能够说出光是一种能量,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可以增加彩叶草或银边天竺葵的实验。由于彩叶草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教材实验步骤4~6进行处理后,叶片也会出现部分变蓝的现象。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是哪部分变蓝了,学生通过分析能够得出结论: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老师进一步指出:叶绿体不仅仅存在于叶片中,植物体其他的绿色部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五、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不仅仅人类,所有其他生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每年能够合成大约5000亿吨有机物,是整个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六、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篇3: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篇4: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一、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五、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审视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变量,如何控制变量,怎样设置对照实验。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对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播放实验视频
分析试验结果
1、同样是天竺葵,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了,说明了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一种使碘液变蓝的有机物――淀粉
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1、从实验题目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
2、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篇5: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提供食物和能量 初中学习方法。
3.运用实验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 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3.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 植物的关系。
学 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 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 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暗处理、部 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 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篇6: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篇7:初一生物教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初一生物教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篇8: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也是七年级生物最难教的一堂课之一,因为这个实验是著名科学家做的实验,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不便于演示实验,学生也不能亲自动手做实验。怎样上好这堂课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实验,让学生“学”实验,而应利用这个实验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以本节课的实验为依托,以实验设计中的问题为突破口,实施本节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对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地位,思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前人做过的.实验,学生经过探究,能从中发现问题,并能很好地把握实验要点。但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设计的问题有的过于简单化,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即可得到答案,这样的设疑没有起到调动思维的作用,有的难度又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提问没有能层层递进,出现了“脱钩”现象。以后在设计问题上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让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借助于精良的课件进行教学,转变了满堂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还是不错的。
篇9:《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案例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明确探究性学习的各个步骤,并熟练应用到“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以获取实验结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意识;认识植物对自然界的作用,明确植树造林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3.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以上问题穿插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隔水加热、酒精脱色这一步骤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老师可在等待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①~⑤,在叶片脱色之后按步骤进行问题⑥~⑧的讨论。
[1] [2]
篇10:七年级上册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篇11: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教案设计
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上)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共1课时。
教学目标: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养学生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重点、难点)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课前准备: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植被,爱护森林的意识。
教师准备:
根据课本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特点是:准备两株不同处理的天竺葵(洋绣球)。一株是与书中实验要求一致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选取一个叶片让它全部被遮光纸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结束暗处理的植株,注意在这株植物上要选取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在叶片的处理上同样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区别。
准备课本P121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方案。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体的自养的营养方式是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行的?植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资的积累从何而来?植物体内有机无制造的条件、场所和过程是怎样的?等等。以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过程
方案:学生6----8人一组。
按照书中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针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也可针对实验步骤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提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力争将问题形成结论。组织讨论,通过小组间提问解答的方式,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要提的问题有: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我们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说明了什么?生物圈中,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谁制造的产物。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食物为我们提供了物质来源的同时还提供了什么来源?通过上述问题你能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吗?
教师在此基础上演示此实验的过程并根据对植物不同的实验处理引导学生做出判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前后知识形成连贯性。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光合作用的本质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运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与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四、作业
篇12: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教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本章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通过演示实验分别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并积极引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逐步深入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的
1.通过演示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
2.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光合作用的公式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3.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和产物的演示实验。
2.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和讲述相结合。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光合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装置。(放在各班教室向阳的窗台上,让学生观察产生和收集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
3.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实验结果。(经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的银边天竺葵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我们已经了解了叶的形态和结构,知道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的生理活动,我们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什么原料、条件,有什么产物,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引出课题:第三节有机物的制造—一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板书)
教师指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板书)
启发思考:光合作用是否还有其他产物,
教师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装置由教室的窗台移到讲台桌上。并加以简单介绍。
问:根据平时的观察,看到金鱼藻在光照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有气泡产生)
启发思考:光照下金鱼藻产生的气体会是什么气体?
教师指出:我们可以来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教师进行气体检验示范之后,问:将要熄灭的小木棍遇到该气体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重新燃烧)
问:这种现象说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结论:氧气。(板书)
启发思考: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产生氧气都需要什么原料呢?
二、光合作用的原料(板书)
教师出示并简单介绍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指出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以及实验的简单过程。
问:甲、乙两套实验装置有什么主要区别?(要求回答:甲装置的槽里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的槽里放的是清水。)
问:随着时间的延长,甲、乙两套实验装置的空间内,空气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要求回答:甲装置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比乙装置内二氧化碳量大大减少。)
教师展示该实验的结果,指出:摘自甲装置内的叶片,经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未被染成蓝色。而摘自乙装置的叶片被染成蓝色。
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结论:必须有二氧化碳参加,绿叶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板书)
教师指出:经科学家实验证明,没有水参加,绿叶在光下也不能制造淀粉。
结论: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板书)
通过上述三个实验都可以说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光合作用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三、光合作用的条件(板书)
教师出示盆栽银边天竺葵。
问:银边天竺葵的叶片边缘为什么是白色的?(要求回答:叶片边缘的细胞里不含叶绿素。)
启发思考:将经过光照的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该实验的结果,指出叶片中部原是绿色的部分被碘液染成了蓝色,而白色的边缘部分未被染成蓝色。
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结论:绿叶有叶绿素的部分经光照才能产生淀粉。
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叶绿素。(板书)
启发思考:光合作用为什么需要光?
教师对有关能量的问题作出形象的解释之后,指出:植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绿叶进行光合作用时,就是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等原料转变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分别了解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等内容。现在全面的总结一下什么叫光合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板书)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概念的内容。
教师指出:现在我们已经对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如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光合作用对植物本身、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有什么意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再来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引言:有人把绿叶进行光合作用,比作工厂的生产活动,你能说出绿叶这个“绿色工厂”中的机器设备、原料、动力和产物都是什么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启发思考。
问: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把“绿色工厂”的生产过程表示出来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光合作用的公式:(板书)
结合光合作用的公式,认真思考: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引出课题)
五、光合作用的.实质(板书)
问:还记得学习种子的成分时,种子的成分包括哪两大类物质,其中哪类物质比较简单,哪类物质比较复杂?(要求回答: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简单,有机物复杂。)
问:分析光合作用的公式,说明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等),并且释放出氧气。
问:在物质转化的同时,还有什么变化发生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光能转变成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化学能)。
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板书)
教师指出:关于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是怎样转化成淀粉等有机物;光能是怎样转化成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的氧又是从何而来。这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待我们在高中生物学中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光合作用对绿色植物本身、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
六、光合作用的意义(板书)
问:人和动物也能像绿色植物那样,把从外界摄入到体内的各种无机物在体内转化成有机物吗?(学生回答:不能)
问:那么,我们人和动物体内的各种有机物是哪来的呢?(学生回答:从食物中获得的)
问:人和动物吃的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的有机物又是从哪来的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给我们提供的。
据科学家估计,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的有机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达4500亿吨左右。
概括出意义之一:
(一)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大量的有机物(板书)
绿色植物可以直接利用光能来进行重要的生命活动——光合作用。
问:人和动物体是否也能直接利用光能来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呢?(学生回答:不能)
问:那么,我们人体或动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谁提供的呢?(学生回答:是食物中贮藏的能量)
问:食物中贮藏的能量又是哪来的呢?(学生回答: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源于太阳光能。)
教师指出:不仅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贮藏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源于光能。我们用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都是现在或过去的绿色植物通光合作用所贮藏的太阳能。
据估计,地球上绿色植物一年进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算成电能,可达1700万亿度。现在整个地球上人类一年所消耗的能量仅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概括出意义之二:
(二)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丰富的能源(板书)
问:人和动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生物呼吸时消耗了很多氧气,产生了很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燃烧同样要消耗很多氧气而产生很多二氧化碳。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钟可达l万吨左右。照这样的速度,大气中的氧气在30左右就会被用完。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过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还要归功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据估计,l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其光合作用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 1吨,释放出氧气0.73吨。地球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年所释放出的氧气,可以达到4800亿吨左右!
概括出意义之三:
(三)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板书)
综上所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来源、能量的来源、氧气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七、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板书)
教师指出:在农业生产上,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农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有机物的多少有直接关系。
问: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争取农作物丰收的重要途径是什么?(要求回答:充分利用阳光)
据估计,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太阳能的平均利用率仅为0. 5%左右,一些高产田可达2—3%,一些实验田光能的利用率可达5%。
问:为了充分利用阳光,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板书)
教师对上述术语加以简单解释。并且指出:我国南方还可以改一年一作为一年两作或三作;北方可以尽量扩大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栽种面积等。在采取人工照明延长光照时间、提高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等方面,人们也在进行着科学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篇13: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教案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上)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共1课时。
教学目标: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养学生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重点、难点)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课前准备: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植被,爱护森林的意识。
教师准备:
根据课本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特点是:准备两株不同处理的天竺葵(洋绣球)。一株是与书中实验要求一致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选取一个叶片让它全部被遮光纸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结束暗处理的植株,注意在这株植物上要选取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在叶片的处理上同样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区别。
准备课本P121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方案。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体的自养的营养方式是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行的?植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资的积累从何而来?植物体内有机无制造的条件、场所和过程是怎样的?等等。以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过程
方案:学生6----8人一组。
按照书中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针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也可针对实验步骤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提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力争将问题形成结论。组织讨论,通过小组间提问解答的方式,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要提的问题有: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我们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说明了什么?生物圈中,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谁制造的产物。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食物为我们提供了物质来源的同时还提供了什么来源?通过上述问题你能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吗?
教师在此基础上演示此实验的过程并根据对植物不同的实验处理引导学生做出判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前后知识形成连贯性。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光合作用的本质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运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与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四、作业
请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谈一谈绿色植物对自然界及人类的意义,并能够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课后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但低年级的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具
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因此教案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逻辑性强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了新知。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启发性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容易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篇14: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教案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教案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上)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共1课时。
教学目标: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养学生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重点、难点)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课前准备: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植被,爱护森林的意识。
教师准备:
根据课本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特点是:准备两株不同处理的天竺葵(洋绣球)。一株是与书中实验要求一致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选取一个叶片让它全部被遮光纸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结束暗处理的植株,注意在这株植物上要选取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在叶片的处理上同样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区别。
准备课本P121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方案。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体的自养的营养方式是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行的?植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资的积累从何而来?植物体内有机无制造的条件、场所和过程是怎样的?等等。以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过程
方案:学生6----8人一组。
按照书中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针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也可针对实验步骤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提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力争将问题形成结论。组织讨论,通过小组间提问解答的方式,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要提的问题有: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我们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说明了什么?生物圈中,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谁制造的产物。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食物为我们提供了物质来源的同时还提供了什么来源?通过上述问题你能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吗?
教师在此基础上演示此实验的过程并根据对植物不同的实验处理引导学生做出判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前后知识形成连贯性。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光合作用的本质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运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与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四、作业
请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谈一谈绿色植物对自然界及人类的意义,并能够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课后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但低年级的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因此教案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逻辑性强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了新知。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启发性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容易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篇15: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
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这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得的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径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来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及产物,再以一组光合作用的探索实验加以检验。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本节的教学安排为3课时,第1课时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实验,第3课时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及意义。
教法建议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可以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通过概述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或结果,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教学内容如下:
科学家
-实验过程或结果
-实验结论
--海尔蒙特 1648
-木桶里栽柳5年,雨水浇灌,柳苗由2.3kg增重至76.8kg;90kg干土减重57g
-柳的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 1771
-钟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将小鼠与植物同时放入密封的钟罩内,小鼠生活正常
-植物能“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 1779
-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光的重要作用
--谢尼伯 1782
-发现照光时绿色植物吸收CO2,释放O2
-CO2是原料,O2是产物
--索热尔 1804
-植物增重大于CO2吸收量减去O2释放量
-水是原料
--萨克斯 1864
-发现照光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
-有机物是产物
--其教学目标有三:一是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要珍惜学习知识的机会;二是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三是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分析其原料、条件和产物,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做准备。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有:
(1)选叶遮光应先暗处理。应选择生长健壮,便于接受光照的叶片,经过遮光处理后,再放入暗处2~3天。暗处理条件下,叶肉组织不能合成淀粉,细胞内积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运出叶片。由于叶片内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从而为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创造了条件。
(2)对遮光――暗处理材料的光照时间应视光强度而定。实验当天的上午,强光照射3~4小时,下午实验效果显著;若上午使用实验材料,则必须在夜间用灯光照射处理材料,光线不强应延长光照时间。
(3)酒精脱色过程一定要采取隔水加热法(水浴)。当叶片在酒精里呈黄白色时,应先熄灭酒精灯。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先准备好湿抹布,一旦出现问题不要慌乱。
(4)酒精脱色处理的叶片脆而硬,用热水漂洗的作用主要是使叶片经过水化处理而变软,并为碘与淀粉的反应创造条件。
(5)滴加碘液的同时,注意观察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
(6)处理好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在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和分析所看到的现象。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要力争演示成功,这两个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总结可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另外在进行演示之前要简要介绍实验装置和基本原理,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实际上是对光合作用假设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检验证明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假设是成立的,从而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教学时在每完成一个探索性实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每个实验揭示的问题。当一组探索性实验完成后,应指导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等问题。
第3课时在上述实验基础之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总结,让学生尝试用关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语言加以描述。这样就得到了光合作用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光合作用概念形成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产物的实验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
引言:上一节我们了解了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结构有着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光合作用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还得从柳苗生长之迷说起。
17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一定是从土壤中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物质。一株大树那粗大的.树干、茂密的枝叶、丰硕的果实,都是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变化来的。果真是这样吗?怎样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是通过探究过程寻求有关自然界各种问题的答案的,揭示柳苗生长之迷也是如此。
在课前查资料的基础上,请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海尔蒙特的实验。
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设计了一个简单而又巧妙的实验:他将一棵重2.3kg的柳苗栽种到一个盛有土壤的木桶中,木桶内土壤的重量是90kg。此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柳苗。为了防止灰尘落入,他专门制作了桶盖。5年过去了,柳苗渐渐地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苗和土壤的重量,结果使海尔蒙特大吃一惊:柳苗重量增加74.5kg,土壤重量仅减少了0.057kg!(配合投影图)同学们,根据海尔蒙特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板书:海尔蒙特 柳苗生长之迷 说明柳苗的增重来自水)
提问: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讨论发言:可提到阳光、空气。看来,海尔蒙特的实验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那么,后来的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气时,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扮演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和太阳,伴随着解说员的讲解表演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配合投影图)。
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植物能“净化”空气。(板书:普利斯特利 钟罩内的实验 说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提问: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讨论回答引出下一个实验:阅读材料“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他还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这种释放气体的能力在夕阳西下时降低,日落后则完全停止?quot;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光的重要作用。(板书:英格豪斯 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说明光的重要性)
提问: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
讲述:那么,在光照下绿色植物究竟释放什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相关文章:
6.光合作用说课稿
8.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