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 散文诗》优秀学案
“肥小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 散文诗》优秀学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七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 散文诗》优秀学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七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 散文诗》优秀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 散文诗两首》优秀学案
【基础演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 ) 沐浴( ) 祷告( ) 并蒂( )
菡萏( )( ) 徘徊( )( ) 荫蔽( )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匿笑:
(2)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祷告: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欹斜:
3. 文学常识填空
《金色花》作者是 (国名)作家、诗人 (姓名)。它是散文诗集《 》中代表作。《荷叶 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 ,原名 ,选自 。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 、等。
【综合运用】
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情气爽;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 ;
母亲是 。
5.今年5月8日是母亲节,班里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亲”。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这样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
祝福母亲生日的54%66%91%
祝福同学生日的56%86%92%
差值2%20%1%
①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②作为初中生的我们,请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2)主持人要求每位同学说一句祝福母亲的话,并准备编辑成册,请你为这个册子设计一个好听的名字。(6个字以内)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那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也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6.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7.选文中“笑嘻嘻”、“摇摆”、“跳舞”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8.“暗暗地”、“悄悄地”表现了孩子什么心理?为什么?
9.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10.结合全文,归纳这首散文诗的主旨。
【类文美读】
种妈妈
陈志宏
老家老了。
老得只剩下老人,拖着寂寞的影子拉扯着孙儿孙女,在寂寥的村巷里,走来走去,抑或,一老一少,在广袤的田野踯躅。
一位年轻的内地女大学生来小村支教,教孩子画颇具时尚元素的四格漫画。
孩子们没有绘画基础,除了语文数学和唱歌,他们从来不知道还有别的课程。清明节,回到老家,翻开一个应该叫我爷爷的小朋友做的四格画图作业,凌乱的线条,毫无规则和美感的色彩,让我有些迷糊。
孩子说:“爷爷,你知道我这里画的什么吗?”
我说:“不知道。你能帮我讲解一下吧?”
孩子指着画,一格一格地给我讲解。
第一格。春天来了,万物睡醒了,农民开始播种了。我也挖了一个坑,就想呀,我该播种什麽呢?
第二格。想了很久,我想我要种下一个妈妈。
第三格。夏天,我像爷爷一样,施肥浇水,希望种下的妈妈开花结果。
第四格。秋天来了,我收获了好多个妈妈。一个为我做饭,一个帮我洗衣,一个带我上学,一个陪我玩……好多好多。
那一刻,我的心咯?一下,酸楚从心底泛滥开来。一个年幼的孩子,本该在妈妈怀里撒娇,而妈妈却为了生计年头出门年尾归,长年在城市打工,把孩子丢给年老的爷爷奶奶带。
我问她:“妈妈种得出来吗?”
她说:“种得出来,过年的时候,妈妈就被我种出来了。妈妈还会给我买很多很多东西。”
我也是孩子的父亲,当看到这个老家的堂孙女,五味杂陈,空气里流淌着苦涩。普天之下,还有多少这样想种出一个妈妈来的农家孩子呢?
天下的孩子怎麽能没有父母守护,没有完整的父爱母爱包裹着呢?又有哪个父母愿意被孩子下种呢?
如果说种妈妈是一种愿望,那这一愿望,未免太酸涩了。
对于种,最喜欢听的一种是──“种春风”,诗样的浪漫抒情,玉一样清凉爽洁。
曾几何时,读三毛的诗《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感受异常清新自然,别有趣味。诗中写道: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籽/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那是我心里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后来,听齐豫唱,那柔情婉转的一句“种桃种李种春风”,让我的心幸福地颤栗,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春风里的种花。
岁月静流,识见渐宽,才知道可以作种下种的,就像春来繁花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世间,用心种下一个愿望、一份美好,用情去浇灌,用爱去呵护,秋后定能有丰厚的收获。心怀一份美好,种下一份的心愿,经风历雨,种子发芽,迎风拔节,葳蕤成最美的人生风景。
11.阅读全文,说说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种妈妈?
12.文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13.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说种妈妈是一种愿望,那这一愿望,未免太酸涩了”?
14.文中引用三毛的诗说:“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籽”,如果是你,你会用来种什么呢?为什么?
【每课一趣】
17.妈妈永远是孩子的温暖的`港湾。可是,有的妈妈却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让孩子力不可支,发出了无奈的呐喊——观察下面两幅漫画,说说它们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1) (2)
边文——名师讲坛
1.走进作者
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尔19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 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中,可以多课外阅读泰戈尔、冰心的作品,深入领会诗文的深刻内涵,了解有关印度宗教信仰及摩罗的动人故事。《散文诗两首》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语句疑练、优美,可以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 文章主旨:
《金色花》全诗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想象“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表达了“我”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荷叶 母亲》文章通过写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激之情,赞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
4.谋篇立意
《金色花》是一首着重从描绘孩子动作、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母子之情的散文诗。诗歌首先通过描绘孩子的快乐、天真、活泼、可爱间接表现孩子所受的母爱的沐浴。接着通过抒写孩子回报母亲的几件事,进一步展示母亲对孩子深厚的爱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全诗想象丰富、新奇而美妙,把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为美好可感的具体形象,给人留下鲜活、深刻的印象。
《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般的美好形象。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罩临着你,伴随你一生。
5.难点突破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荷叶 母亲》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呢?是怎样表现这一主旨的?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主旨即赞颂伟大无私的母爱。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6.写作技巧
清新隽永、意蕴深刻
纵观《金色花》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正是这些平常之语,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能更好地表现作者的主旨。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借景写人,托物言志
《荷叶 母亲》借景写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副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女儿的呵护。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并以莲自比,讴歌伟大的母爱,自然贴切,新颖独特。
篇2:《散文诗两首》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2课时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新隽永。
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3.意蕴深刻。
《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三次嬉戏母亲 孩子(金色花--圣树)祷告 散发香气读书 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 恢复原形纯真的母子之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
冰心(1900~),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2.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3.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 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 雨愈下愈大
红莲:左右攲斜 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不摇动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
4.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如果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红莲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花瓣凋零、枯萎;被风吹倒了,压断了)
是啊,如果没有荷叶的庇护,红莲可能会像文中写到的那朵白莲一样凋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白莲的句子。
品读课文描写白莲的部分,指导学生朗读时融入作者的情感。
5.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6.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荷叶母亲
寄寓→
荷 叶―→母亲
(无畏 遮蔽) 联想 (无私 爱护)
红 莲―→“我”
象征→
心中的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
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李杰
[《散文诗两首》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3:《散步》学案 (七年级上册)
《散步》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我们是母亲放出的风筝,飞得再高,永远脱离不出母亲的视线;飞得再远,永远有那份牵挂在母亲心田。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难)点预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词句,理解本文主旨。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二、复述“学习目标”。
三、听文入境:
1. 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 讲述本文主要内容。(何人、何景、何地、何事)
四、读文生情:
1.人们常说莫怀戚的文章特别精练,但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能否改成“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
2.找出课文中写景的语句。
①指名朗读,然后点评。
②这个片段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
③品味、赏析重点词句。
④这些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品读赏析: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她 还 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1.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2. 找出课文中具有同样特点的句子。
3. 深情诵读、品味。
六、品文入理: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最好?
2.在这个家庭中,谁的权力最大?
七、名句展示:
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英国学者培根说: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八、我手写我心:
家是 ,我是 。
九、拓展延伸: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十、家庭作业:
1.查询父母的生日。
2.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秦金平
篇4:《〈论语〉》学案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导学提纲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 ,与_ , , _合称“四书”
3、给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 愠 三省 罔 殆 诲女 是知也
4、解释词语。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信乎 传不习乎
是知也 弘毅 然后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堂训练
一、解释词语意义
1、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
(1)知 温故而知新 (2)而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 学而不思
是知也 任重而道远
(3)以为 可以为师矣 (4)行 三人行
仁以为己任 终身行之者乎
(5)其 则其善者 (6)思 学而不思
其恕乎 见贤思齐焉
(7)之 学而时习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松柏之后凋也 (8)为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
2、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 是知也
二、划分朗读停顿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三、翻译下面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理解与感悟
1、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谈了两大问题: 和 。求学的内容里又包含两方面: 和 。
2、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成语: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
(2)谈学习方法的:
(3)谈修身做人的:
青舟
篇5: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知识点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知识点
知识要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秦汉时,匈奴壮大,经常袭扰掠夺汉境财物。
(2)匈奴首领称为“单于”
2、汉朝对匈奴的政策
和:西汉初期、国力贫弱、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战: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的骑兵队伍,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
3、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西汉订立友好盟约。
(2)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
(3)王昭君请嫁匈奴。
(4)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和亲,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考点】
1。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的变化自然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 的胜利。
2。比较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西汉初年的和亲,是在匈强汉弱形势下的妥协政策,是被迫的。昭君出塞是西汉政府善意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民族是目的,无论从政府还是本人来讲,都是主动的。
[重点考点】
1. 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表现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军事上反击匈奴;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统一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首领是(冒顿)单于。
3.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
4.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5(汉元帝)时,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归汉,与汉和亲。
6.昭君和亲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纵观中国历朝历代,末代皇帝很难得到善终。然而溥仪却是一个例外,爱新觉罗·溥仪,19出生,字耀之,号浩然,也就是我们常称的清废帝或者宣统帝。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似乎都在别人的导引下生活。
19,3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由光绪皇后、隆裕太后和载沣共同摄政。19辛亥革命爆发,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192月12日,6岁的溥仪在隆裕太后的监护下宣布退位,由隆裕太后临朝称制,颁布《退位诏书》。至此,清朝对中国267年的封建统治正式告终,溥仪的退位是大清皇朝的终结,也是中国帝制的终结。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
历史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高效解题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篇6: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故事背景
《荷叶·母亲》节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往事》是冰心1922年7月相继写成的。作者用了一个副标题“生命历史中的几页画图”,准确地概括了这组散文诗的内容。冰心曾说:“《往事》是放大的《繁星》和《春水》。”《往事》内容丰富多彩,在艺术表现上,从细处落笔,撷取生活中的片段,在美的意境中,引发出诗的情思,在精美流畅的言辞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三、理解词义
慈怜:慈爱怜惜。
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烦闷:(心情)不畅快。
荫蔽:遮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 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描绘雨中荷叶保护红莲 的动人情景。
五、问题解疑
1.第②③段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去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作铺垫。
2.红莲是本文描写的重点,此处为什么要写白莲?
这是对比,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而红莲却能够在荷叶的庇护下迎接风雨,这样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攲斜”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三步分析法作答。“攲斜”是“倾侧,歪斜”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红莲的样子,为下文写荷叶在风雨中对红莲的庇护埋下伏笔。
4.怎样理解“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
“我不宁的心绪”是因为红莲遭受雨打而“左右攲斜”,现在由于荷叶的遮蔽,红莲安然无恙,“我不宁的心绪”自然就散尽了。这句话,表明“我”内心已被荷叶对红莲的勇敢呵护所触动,涌起对荷叶的爱恋,对精心呵护子女的母亲的爱恋。
5.第⑤⑦段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雨势之大?
强调雨势之大,更反衬出荷叶对莲的荫蔽之情有多重要,同时突出荷花的无助和荷叶的勇敢慈怜,表达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6.怎样理解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
“心中的雨点”象征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结尾句直抒胸臆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1)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2)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3)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4)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阅读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种阅读题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阅读题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篇7: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作品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 《戈拉》,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摩吉多塔拉》《邮局》,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诗选》。《金色花》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三、理解词义
1.匿笑:偷偷地笑。
2.祷告:
向神祈求保佑。
3.沐浴: 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我”变成金色花后 开始和母亲捉迷藏。
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
第三部分(第⑧⑨段):写母子对话,充满娇 嗔、爱意和母子情深。
五、问题解疑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假如一词有什么作用?
“假如”表明全篇文章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来写的,这个词是本文的文眼。
2.“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一段写出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本段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听着母亲的呼唤,“我”“暗暗”“匿笑”“一声儿不响”,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活泼、天真。
3.怎样理解“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句话?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是孩子对母爱的回报。快乐、活泼的孩子沐浴着母爱,想要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4.第④-⑦段按时间顺序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在三次嬉戏中,“我”散发出香气,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恢复原形,缠着母亲讲故事,更是对母亲的爱的自然流露。总之,这三次嬉戏都是“我”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深切的爱和依恋。
5.怎样理解妈妈对“我”说的“你这坏孩子”的一句嗔怪?
上文写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孩子不见了,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妈妈自然会嗔怪孩子,所以说“我”是“坏孩子”,嗔怪中透出的其实是至真的母爱。
五、课文主题
《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与妈妈“捉迷藏”,让妈妈嗅到花香,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等,以此来表现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
篇8:《咏雪》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咏雪》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会听、勤思、敢说、善问,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 ,作者 , 朝 家。该书是 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 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 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我认为 一句更好,因为 。
3.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喜欢 ,因为 。
【生问师答 定向释疑】(学则须疑)
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
1.请说出一句有关描写雪的诗句: 。
2.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仔细点、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阅读《咏雪》,完成一至三题。
一、解释词语:(每词8分)
1.内集: 2.儿女:
3.俄而: 4. 差可拟:
5.未若: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自己试写一句描写白雪的比喻句。
白雪纷纷,好像 (15分)
【小组评价 师生反思】
单小平
篇9:《散步》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散步》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莫怀戚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 “以小见大”的写法,把握作者的情感。
4、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珍惜亲情、珍惜生命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 “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一家人浓浓的深情。
二、预习内容
(一)认知前提
1、积累两句你小学阶段知道的尊老爱幼的名言警句。
2、给同学或同桌讲讲在这方面你是怎么做的?
(二)新知认知
一、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分歧( ) 一shà( )间 chāi( )散 水波lín lín( ) ( )
二、熟读课文,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散步的时间
散步的'地点
散步的人物
散步的原因
散步的经过
散步的结果
三、这篇散文通过写一家人“散步”,表现了怎样的道德情感?
【预习检测】
1、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 ②无奈 ③生长 B.①拖 ②高兴 ③覆盖 C.①熬 ②信服 ③铺 D.①活 ②犹豫 ③滋生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霎时:
②水波粼粼:
③各得其所: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1)《散步》中这一段对初春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请你写出一两句你所熟悉的描写初春景象的古诗句。
【预习质疑】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品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感悟文中浓浓的亲情。
一.一家人“散步”,发生分歧,解决办法是什么?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二.从一件平凡的小事中,一家四口人表现各不一样,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人物的?文章又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的?。
三、写作手法探究--这篇文章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拓展延伸--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到了什么?
【限时作业】(10分)
1、.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嫩芽(nèn)调皮(tiào) B.霎时(sà)依偎(wèi)
C.蹲下(dūn)背起(bèi) D.粼粼(lín lín)拆散(chāi)
2、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和另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B.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
C.风,总想掀开斗笠,看下面遮着什么。 D.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
A.“桂林山水甲天下”,游人置身其中,顿有栩栩如生之感。
B.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世界体育运动、国际奥委会、北京,真可谓各得其所。
C.我们要变本加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取得优良的成绩。
D.进入初中后,我无时不处在兴奋之中,同学们热情友好,老师的关怀更是无所不至
【反思平台】
李家臣
篇10:《秋天》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4《秋天》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内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课前自测:
(一)掌握字音,积累词语。
丁丁( ) 背篓( ) 肥硕( ) 栖息( )
寥廓( ) 枯涸( ) 清冽( ) 梦寐( )
(二)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与四川万州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如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和在;他热切地向往这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格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歌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三)反复朗读本诗,要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并试着根据下面的示例在书上为全文做好朗读标记。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谷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四) 你积累的关于写秋的诗句有哪些?请写两句。
三、研讨交流:
1、整体感知: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节诗句各自的画面。
图 图 图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3、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或将自己不大理解的词句找出来与同学交流探讨。
五、小练笔: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徐秀形
篇11:《塞翁失马》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塞翁失马》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分析故事情节。
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朗读中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课前自测:
(一)初读课文
1、填空:这则寓言选自《 》,他的编者是西汉淮南王( )。
2、读准字音:
善( )术者 何遽( ) 数( )月
将( )胡骏马而归( ) ( )堕而折其髀 ( ) 跛( )
读顺句子(用 “/” 划出句子句读,划一处即可)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而折其髀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我来读,你来译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近: 善: ) 人皆吊之 (吊: )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 居数月(居 )
其子好骑(好: ) 死者十九(十九: )
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三、研讨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塞翁的“祸”“福”遭遇写了那几件事?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福事:
祸事:
2、三读课文,思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塞翁?
3、再读课文,领悟寓意。
A、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B、填空:分久必和, 。 ,水满则溢。
4、原文结尾为“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想一想,你从原文结尾中读到了什么?编者为何去掉结尾?
四、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
2.制作文言词语积累卡片,积累文言词语。
3.以正确地态度对待人生的祸福,这是我们终身都要努力做的作业。
选做:
1.用文言续写故事(想象合理,语句通顺)。
2.课外阅读《淮南子》。
3.改编课本剧。
4.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连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的.。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举例说明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30、《塞翁失马》导学案答案
二、课前自测:
(一)初读课文
1、填空:这则寓言选自《 淮南子人间训 》,他的编者是西汉淮南王( 刘安 )。
2、读准字音:
善(shan)术者 何遽(ju) 数((shu)月
将( jiang )胡骏马而归 (duo)堕而折(zhe)其髀 (bi) 跛(bo)
读顺句子(用 “/” 划出句子句读,划一处即可)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而折其髀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我来读,你来译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近:靠近 善: 善于、擅长) 人皆吊之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丢失 ) 居数月(居:过了 )
其子好骑(好: 喜欢 ) 死者十九(十九: 十分之久 )
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三、研讨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塞翁的“祸”“福”遭遇写了那几件事?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福:
(1)、“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师顺势强调“将”的用法)。
(2)、“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师问:“以”何意?怎么说这事是“福”?顺势让学生明确“十九”的意义)
祸:
(1)“马无故亡而入胡”(让学生说说“亡”的意思,问学生:“你怎么知道亡的意思的?”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方法)
(2)“堕而折其髀”
2、三读课文,思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塞翁?
预设1:“善术者”(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重音、节奏,读出情感。教给划分句中节奏的方法。
预设2:
乐观的塞翁(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问题引导:(1)为什么说乐观?
(2)如果在“曰”前加一词,加什么?
(3)如何断句?
(4)请读出乐观的语气语调。
(5)如改成“此为福也!”好吗?为什么?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加深理解)
问:这句话有同学说是读出了乐观,你们又读到了什么?(冷静、淡定等)
预设3:
淡定的塞翁(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师引导学生朗读)
师:塞翁的个性,集中体现在他的三句话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塞翁的形象。
3、再读课文,领悟寓意。
1、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示?(a、.辩证地看待福与祸,福与祸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b、多做一些应对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
2、填空: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3、教师出示原文结尾: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问:读到了什么?编者为何去掉结尾?简介《淮南子》和刘安,再次感受文中“祸福相依,转而相生”的道家思想(板书)。
四、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2.制作文言词语积累卡片,积累文言词语。3.以正确地态度对待人生的祸福,这是我们终身都要努力做的作业。
选做(一题):
1.用文言续写故事(想象合理,语句通顺)。2.课外阅读《淮南子》。
3.改编课本剧。
4.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连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的。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举例说明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徐秀形
篇12:《金色花》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金色花》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内容
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探究问题,读悟诗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什么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一、课前自测
1.给下面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嗅( )到 罗摩( ) 衍( )那 匿( )笑
花bàn( ) mù( )浴 dǎo( )告
2、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金色花》这首诗表现了 对于 的挚爱,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一朵 ,把 袭向母亲,又幻想自己的 投在妈妈的书页上,同妈妈 。
3、作者、作品简介:《金色花》的作者是 (国籍)文学家 (人名)。在二十世纪20-40年代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作:诗集《 》、《 》等。19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了解并识记以下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二、研讨交流
1、试读以下诗句,想一想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要读出孩子的 。)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要读出母亲的 。)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 (要读出孩子的 和对母亲的 。)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 。)
2、美读悟情:
①诗中“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因为 ,而且还不让妈妈知道,是因为 。
② 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③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 的孩子(母亲),你看他(她) 。
④诵读这首散文诗你感受到怎样的感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
3.写法探讨:
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这样的写法有何特点?
三、迁移拓展。
《金色花》选自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有人说,《新月集》如《安徒生童话》般具有一种不可测的磨力。请根据《金色花》来感受《新月集》具有一种怎样的魔力。
四、课堂小练笔:
请用“假如我变成了……”说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达对母亲(父亲)的爱。
五、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课外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并做相应的读书笔记。
徐秀形
篇13:《夏感》学案 (七年级上册)
《夏感》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语速、语调,把握夏天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2、①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②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夏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导学提纲
1、注音
芊芊( ) 黛色( ) 磅礴( )匍匐( ) 迸发( ) 澹澹( )
2、练习:请以“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夏”说说自己听读课文后的感悟,并说明理由。
当堂训练
1、请你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并说出理由。
练习:请完成下面的句式: 这是一份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质疑探究
1、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的( )。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热烈、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还有哪些?
2、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舟
篇14:《开国大典》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开国大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开国大典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瞻、拂、嗓、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我要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准备:开国大典的视频或文字资料。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协、宾、泽、瞻、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能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到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通过读课题,我知道“开”和“典”分别是____、____的意思,“开国大典”的意思是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小提示:我能多读几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破句。还能完成以下练习。)
1、我能用“__”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会场(bēn bèn) 旗杆(gān gǎn) 首都(dū dōu)
排山倒海(dǎo dào) 外宾(bīn bīng) 擎着(qín qíng)
2、我要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争取把它写正确、端正、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1、我要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是按_____的顺序叙述开国典礼的。以此为依据,课文可以分为__部分。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场面。
2、快速默读课文,和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场面一,感受“大典”
1、默读第一部分,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是大典?(在书上勾画、批注)
2、从这部分的描写中,我能感受到典礼的___和___,还感受到人民群众___、___的心情。我能通过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xié shāng zhān yǎng
( ) ( ) ( )
qí zhì xú xú shàng shēng
( ) ( )
2、 选字填空。
拂 佛 飘( ) 仿( ) 纽 扭 ( )扣 电( )
暴 爆 ( )动 ( )发 防 妨 ( )碍( )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2、我要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我要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 直接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典礼”,感受“大典”。
(小提示: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我要选择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想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课文。)
1、我要快速读第二部分,和同学一起理清“ 典礼”的过程:
、 、 。
2、我要和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填关键词,品重点句,读一读有关的这段话,想想当时的场面,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语段一:“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____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___投向主席台。”从所填的词语体会到群众的_______及对毛主席的__________。
语段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所填的词语表达了全国人民________的心情。这声音还会传到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三:“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_______,______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填的词语体会到人民群众_______的心情。
3、“大典”的气氛真热烈呀,我要通过读表现出来,并试着背诵第7自然段。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阅兵式”、“群众游行”这两个场面。
1.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2.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思考总结: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感情朗读,积累拓展。
1、我要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然后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2、课后,我要利用所学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刘华
篇15:《秋天》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课时
第14课 秋天
导学图示
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说秋】
1、【情感导入】
由学生说说:“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来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
②、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二、预习展示
1、填空
《秋天》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 ( )。代表散文集《 》。
2、你认识我吗?知道我的样子吗?
丁丁( ) 肥硕( ) 栖( )息
青鳊( )鱼 乌桕( )叶 归泊( )
寥( )阔 枯涸( ) 背篓( )
小桨( ) 梦meì( ) 清liè( )
3、【读秋】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清停顿
读好重音 读出感情
1、自由朗读,个性展示,并点评。
2、听老师范读。
三、【品秋】
(一)整体感知
诗中,作者通过描绘三幅图画为我们展示了秋天的美,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为每幅图拟一个漂亮的名字吗?
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要求说出理由。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学生畅谈,教师归纳:
(二)品析优美的语言(学会合作:小组探究)
1、示范品读学方法(第一节)
如:“飘、饱食 、栖息”等字的赏析
总结:传神的词语 贴切的修辞 感官的运用
2、自己品读第二、三节诗,按照品读第一节的方法,同学之间自己研读,把不懂的问题拿出来一起交流
四、【 背秋】(背诵速度大比拼)
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读读背背,看谁最先圆满完成任务!
五、【绘“秋”】(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秋天是美妙的,如果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描绘出自己所理解的秋天,肯定是件快乐的事。那么赶快行动起来,进入我们今天的第四个环节:绘“秋”
(提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绘“秋”?)
六、【板书设计】:(略)
教后记:
张昕睿
篇16:《论语》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朱龙江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学习难点】
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注音
说 愠 省 逾 罔 殆
2)解释重点词语。
时习: 愠: 信: 传:
立: 天命: 耳顺: 罔:
殆: 逾:
3、知识链接: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古时有“六经”之说: 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乐”已失传。
②孔门弟子简介
(1)冉求简介: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冉子、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小孔子29岁。出身微贱,与仲弓、冉伯牛同宗。青年时作过鲁季氏家臣,后拜师孔子,并辞官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五年(前490)秋,经公之鲁推荐,回鲁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期间曾率鲁军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
(2)颜回简介:颜回(前521~前481),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前521),卒亍鲁哀公十四年,比孔子小30岁。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3)子路简介: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生于鲁襄公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五年,小孔子9岁,是孔子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为人爽直、粗莽。从师以后先后在鲁、卫两国当官,后随孔子游学于列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随孔子结束游历回到鲁国,,继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63岁。
(4)子游简介: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详。小孔子45岁。和子真、子张、曾子等同年辈,是孔门中的少年弟子。子游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入学孔门,虽然从师较晚,但能学而又称。孔门有四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在文学一科中他占第一位。
【自主学习】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先生,指孔子。 而:表顺承,“然后”之意。 时:按一定时间。副词。 习:反复练习。 之:代词,它,指学习的内容。 亦:助词,也。
说:“悦”的古字,愉快。 乎:表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吗” 乐:快乐。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介词,从。 人:别人。
知:了解,知道。 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学习再学习,学习之乐;与朋友切磋, 人生之乐;要自求长进, 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不是确数。 谋:商量事情。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重视品德修养: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
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孔子自述学习和修养过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复习。 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 知:领悟。
可:可以。 以:介词,凭。后省略“之”,代“温故”句。
为:动词,做。当。 矣:语气助词,不译。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则:副词,就、便。 而:连词,表转折。
罔:同“惘”,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才能有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练习反馈】
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中庸 孟子 大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入仕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
二、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 )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 )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 )
(4)《论语》的“论”读“lùn”。 ( )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 )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注音
箪 堪 肱 笃 论
2)重点词语
川: 乐(之者):
曲肱: 于我如:
焉: 斯:
笃: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2、“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3、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课时
【练习反馈】
一、填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共 篇。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1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二、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的有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表修饰的有
三、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四、古今异义字
古义 古义
君子 可以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匹夫 罔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水 朋
今义 今义
古义
儿女
今义
五、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 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
为 而 温故而知新 知
为人谋 博学而笃志 温故而知新
【课后反思】
李家臣
【七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 散文诗》优秀学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