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civilit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登高》(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登高》(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登高》(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登高》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能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预 习】
I.教材助读
一、新课导入:
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
二、重阳节的来历:
名称释义: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II.预习自测
杜甫,字 , 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称 。又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所以又称 。
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诗被称为 ,能反应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三吏”(_____、 _____、 _____ )“三别”(_____ 、______、 _____)。杜甫被后世称为 。
2.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渚 ( ) 潦倒( )
3.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潦倒新停浊酒杯:_______________
【探 究】
探究一:
《登高》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事物?诗人分别用了哪些字词描绘它们?
探究二: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探究三: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小结:
【当堂训练】
1.杜甫,____代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主义诗人,人称“_____”。他的诗被誉为“______”。他的《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课后作业】
1.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律诗每首 句,共 联,依次为 、 、 、 。
2、杜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字 ,有 之赞誉,他的诗歌被称为 ,他的诗歌总体的风格是 。我还知道杜甫
。
3、整体感知:本首诗前四句写 季节之景,给人总体感受是 。后四句直接抒情,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是 。
批阅等次: 时间: 次数:
高彦娟
[《登高》(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篇2:《采桑子重阳》(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 采桑子 重阳》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朗读并能背诵本诗。
2. 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感悟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预 习】
I.教材助读
一、 背景介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加剧,给共产党领 导的红色区域发生和坚持焉提供了条件。1929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胜利在望。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二 、说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三、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省湘潭韶山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露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19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后来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领导工农红军与军阀展开斗争。
II.预习自测
1. 毛泽东,字 ,湖南湘潭山冲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诗词选》。
2.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寂寥( ) 春朝 ( )寥廓 ( )
3.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人生易老天难老:_______________
(2)战地黄花分外香:
(3)寥廓江天万里霜:_______________
_
【探 究】
探究一:《采桑子 重阳》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探究二:“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三:“辽阔江天万里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
小结:
【当堂训练】
1. 《采桑子 重阳》的作者是______,“采桑子“是______,”“重阳”是______。其中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重阳》中“采桑子”是曲牌名,“重阳”是题目。
B、词最早产生于魏晋,在唐代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到宋代发展到巅峰。
C、词最早又称为“曲子词”,是配合燕乐而演唱的一种歌词,此外,词又被称为“诗余”、“长短句”、“乐府”等。
D、《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
【课后作业】
1.课后背诵默写本词。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
3.根据平时的积累,写出有关“重阳节”的诗词。
批阅等次: 时间: 次数:
高彦娟
[《采桑子重阳》(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篇3:《老王》(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抓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2、深入探究:揣摩语言,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目标达成: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激发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布置学生预习字词,熟读课文,搜集作家杨绛的有关资料。
思考:想想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创境激趣】
人心与人心就好比是一座山与你一样,当你对着高山喊--我爱你!高山的回音也是“我爱你”:决不可能你对着高山喊--“我恨你”,而高山的回音是“我爱你”。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所以,人与人之间都要讲求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诚挚待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看看我们会从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中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自学导航】
1、字音识记(给加点字注音)
塌败 ( ) 取缔 ( ) 伛 ( )
翳 ( ) 骷髅 ( ) 绷 ( )
滞笨 ( ) 愧怍 ( )
2、看课本P78的插图,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以“从 看,他是一个 人”的句式说话。
【合作探究】
走近老王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速读全文,看看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2、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归纳总结:你能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吗?并写出其具体表现在哪里。(提示:生活、为人 两方面考虑)
4、面对老王的“____”与“____”,作者及一家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主要表现在哪儿?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品质:“____”。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强化训练】
1、在刚才同学们所概述的事件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请同学跳读全文,相互交流……
2、自由朗读感动你的语句或段落。
【归纳总结 】
读过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谈谈体会。
【板书设计】
老 王
杨 绛
字音识记(给加点字注音)
塌败 ( ) 取缔 ( ) 伛 ( )
翳 ( ) 骷髅 ( ) 绷 ( )
滞笨 ( ) 愧怍 ( )
宋发旺
[《老王》(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4:《背影》(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目标达成: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
2、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下列加点字注音
交卸( xiè )奔丧( sāng) 橘子(jú )
晶莹( yīng ) 迂腐( yú ) 琐屑(suǒxiè )
栅栏( zhà ) 差使( chāi )踌躇(chóu chú ) 蹒 跚(pánshān ) 颓唐(tuí )
举箸 ( zhù) 簌簌 (sù sù )
2.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创境激趣】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自学导航】
1、作者介绍: 朱自清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2 介绍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合作探究】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4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请一同学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归纳总结 】
1、掌握本节课的文学常识和字词
2.了解课文大意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一、字注音
交卸( xiè )奔丧( sāng) 橘子(jú )
晶莹( yīng ) 迂腐( yú ) 琐屑(suǒxiè )
栅栏( zhà ) 差使( chāi )踌躇(chóu chú ) 蹒 跚(pánshān )
颓唐(tuí )举箸 ( zhù) 簌簌 (sù sù )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
【教学反思】
宋发旺
[《背影》(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5:《台阶》(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能力目标: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情感目标: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目标达成:
1、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2、仔细聆听、关心父母内心的声音。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看谁记的最牢
给划线的字注音:凹凼 门槛 涎水
尴尬 黏性 唿嗒
揩汗水 撬石板
【创境激趣】
谈谈你自己的父亲。表达对自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自学导航】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合作探究】
1、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
是多么大,后面写造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
后形成了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是年幼,而新
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
后用了一二十年。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了父亲终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2、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3、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4、点击社会:这篇文章除了让我们了解父亲这个人物,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强化训练】
1、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2、 说说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
流露出对父亲的热爱,敬仰而又同情的感情。
【归纳总结 】
1、请以“台阶是父亲的--”来谈谈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台阶是父亲的心灵沉重负担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
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2、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板书设计】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宋发旺
[《台阶》(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6: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年级: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济南的 第 教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备课人: 学科组长签字:
一、学习目标 :
1、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重点: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难点: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四、自主学习内容
1、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济南可爱的。
2、第三段中,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
3、第四段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五、探究交流
1、作者怎样写水的“温”的?
2、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六、训练检测: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髻( ) 看护妇( ) 镶上( )
2.文中第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____________;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____________。
3、文段中第②句描写了______和_______相间的美景。
4.这段文字按____顺序,从___到___,层次分明地描写了___、 ___、___、____四个层次的景物。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雪态。其中写雪光雪色的句子用“________”标处, 写雪态的句子用~~~~~~标出。在文段中用‖标出本段层次。
6“秀气’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
张语晴
篇7:伤仲永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年级: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伤仲永 第 教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备课人: 学科组长签字:
一、学习目标 :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生字及文学常识。
3、通过预习自译课文,圈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二、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三、难点: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四、自主学习内容
1、简介作者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
2、积累文言词语及翻译句子
自为其名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然 酌油
3、明确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奇: (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3)父利其然也:利:
(三)解释加点字
①世隶耕 隶: ②未尝识书具 尝
③并自为其名 为: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
五、探究交流
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1)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
(3)余闻之也久: (4)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1)环谒于邑人: (2)于舅家见之: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六、训练检测: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张语晴
[伤仲永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篇8:《心声》导学案第1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杜红伟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重难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四、预习交流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棱角( ) 纸捻子( ) 发窘( )
撇嘴( ) 祷告( ) 抽噎( )
2.、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哪位同学能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讲一下?
3、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4、本文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李京京),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五、展示提升
六、当堂测评
1、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2、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
3、《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4、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七、课后反思
杜红伟
[《心声》导学案第1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9: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内容:课本2、3页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并明白其中的算理。(重点、难点)
2、通过观察思考,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学法指导:自学法 尝试练习法
学习过程:
口算训练:
125×48 11×26+19×26 7.6+5+2.4 13×101
1.53-0.7 8.5-1.31-4.69 362-97 0.65+1.35
一、知识链接:
笔算下面各题:
124×7 23×12 250×8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二页例1,先独立完成下列练习:
问题:(1)例1是用哪几种方法解答的?
(2)你能说出每种方法的算理吗?
(3)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4)初步理解算理。第三种方法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试做:你能独立用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来计算买5个风筝多少钱吗?
二、合作探究:
(1) 像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
(2)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3)先把因数0.72( )变成72,积也随着扩大( )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 )100倍,小数末尾的0可以( )。
(4)试做:25×6 2.5×6
讨论: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训练
1.我会计算
2.0512.4 2.3
× 4 × 7 × 1 2
2.读一读,我会列式计算
(1)16个3.4的和是多少?
(2)3.18的15倍是多少?
(3)8个0.15相加的和是多少?
四、当堂检测:
我是计算小能手
30.7×25 1.23 ×8 13.6×13
0.75 ×14 15.8 ×12 0.375×22
五、课后练习,大显身手,我最棒!
(1)3.09 ×4 5.06×11 0.45×108
(2)一个长方形的长8.24米,宽是7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周长是多少?
(3)一个数的10倍比它的本身多7.2米,这个数是多少?
篇10:《老王》(第2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抓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2、深入探究:揣摩语言,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目标达成: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激发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在中国学问渊博人格高尚的女士才被尊称为“先生”,杨绛就是其中一位,让我们多方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其人其文吧。
《老王》的作者是 ,她的丈夫 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 》。
我还了解到:
【创境激趣】
复习检查:
1. 注音并解释:
取缔( ) 塌( )败 伛( )着背 骷( )髅( )
攥( )着 滞( )笨 愧( )怍( )
2.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荒僻: 塌败:
取缔: 凑合:
滞笨: 愧怍:
【自学导航】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作者对老王的情感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合作探究】
1、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强化训练】
在当今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幸的人,许多弱者,许许多多的“老王”,而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爱的光环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归纳总结 】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知道人人要关怀不幸者,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老 王
杨 绛
老王:善、苦
作者:善、愧
呼吁: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教学反思】
宋发旺
[《老王》(第2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登高》(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9.瑞雪第1课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