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024-07-27 07:51: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取名不要取太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1: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    ) 苔(    )痕   鸿儒(    )    案牍(    )

解释下列加线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调素琴(   )(6)劳形(     )(7)何陋之有(                   )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范读、个体读、集体读)

(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音律之美,思考:文章的音乐美来自何处?

提示:押韵、对偶、骈散结合)

2、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陋室简陋吗,孔子说了什么?

参考答案: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陋室为什么不陋呢?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陋室的?(再读课文,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参考答案:(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2、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3、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写法。

小支架: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手法(亦称表现手法)。例如,许多作者喜欢通过对松和梅的描绘,表达自己坚强、圣洁的意志。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系明代归有光)

注释:①轩:小的房室 。②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③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④栏楯(shǔn):栏杆。⑤增胜:增添了光彩。⑥偃仰:安居。⑦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⑧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1.解释划线的字

每移案 桌子     余   我   稍为修葺    修补

偃仰啸歌 安居      冥然兀坐 默然 ,静静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答案】①借来的图书放满了书架,我生活在这里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音都能清晰地听到。②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3、在内容上,文章用“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写居室的清静;写法上,采用了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4.对作者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由小孔滴下,积聚的雨水,透过缝隙直往下淌。我常想挪动一下桌子,但左看右看也没个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进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屋顶不漏,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射的阳光,借助阳光的反射,室内才透亮起来。又在庭院中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加了光彩。书籍放满了书架,大声吟诵,悠然自得,有时则默然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可庭院中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投影,纷杂错落,随着风的吹拂,影子也在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3、积累中国历史上其他类似的人物事迹。(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孔子: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

惟        环境--优美       斯

吾        主人--高尚       是

德        客人--不俗       陋

馨        生活--高雅       室

比兴  类比  托物言志

爱莲说

周敦颐

主备人:崔喆 丁晓玲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         》《     》等。

2.文体、背景介绍: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 )泥   濯(  )  清lián(   ) 蔓(   )  鲜(   )有闻tíng tíng(       )净zhí(    )     xiè (    )玩    焉(    )

(2) 翻译下列加线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     濯(    )清涟    亵玩(    )焉(    )  隐逸(    )噫(    )  鲜(   )有闻     宜乎(   )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个体读,注意字音、语气、语调、节奏(同学纠错)

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默读,根据注解,疏通文意。疑难圈点,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

1. 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2.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 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参考答案:

1. 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 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 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 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 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2.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

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以本文为例,通过板书理清学生的思路。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买花》,回答问题。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共道牡丹时           移来色如故             帝城春欲暮

A                       B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叹无人喻

D     家喻户晓

2、“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与《爱莲说》中哪一句话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的什么世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这位田舍翁为什么长叹?(用原句回答)

答案:1、C

2、 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任选几位同学交流。课后做到摘抄本上。

2、积累古今有关莲花的诗句、美文。(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妖”--高洁、质朴

莲     2)、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君        作

3)、香气:“香远益清”--芳香                      子        者

4)、风度:“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清高

菊花:     正衬

韩三其

[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2:《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蜡烛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学生 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目标达成:

1、通 过分析人物外貌、 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流程 :

【课前展示】

1、预习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 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创境激趣】

背景资料  图片展示 作者介绍

【自学导航】

1、 认字读音

2、 文学常识

3、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 、再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5、目 的寻读:为 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 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强化训练】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最后一段的含义?

【归纳总结 】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炮火、黑围巾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 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板书设计】

蜡    烛

西蒙诺夫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 -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反思】

封志莉

[《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3:大雁归来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关于作者:“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乡年鉴》(又译为《沙乡的沉思》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在这部著作里,利奥波德以其对大自然细心敏锐的观察,用艺术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弃的农场上,一年12个月的不同景像。他深刻提出了一系列土地环境的保护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利奥波德提出了他的“土地道德”观点。作品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基础预习

1)奥尔多利奥波德是       (国籍)作家,被称为             ,代表作品:《         》

2)自读课文标示段落,参照词语手册将你熟识的字词注音在书上并做解释

3)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寂寥(    )

雾霭(    )

目空一切:

凋零:

缄默(    ):

沼泽(    ):

狩猎(    ):

滑翔 :

选择用以上至少4个词语写一段话(60以上):

2.你从文中了解到大雁哪些个性特点?(至少发现4点,只要认真阅读每个段落,你会发现)

3.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个人完成后,小组补充完成三点)(如果你觉得对你不难,那么你就挑战3点吧)

提示:探究方式:例子+点评。

小组整理:

陈蕾蕾

[大雁归来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4:《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课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体会人们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

2、揣摩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目标达成:

1 、 感受战争的残酷,远离战争,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占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

2、识记重点字词,给画线字词注音。

杀戮(    )  悼念(    )  屹立(     )    肃穆(    )    恍惚(   )(   )

荒谬(    )  憧憬(    )(    )      响彻云霄(     )

【创境激趣 】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 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 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欣赏一些战争的图片  介绍作者 及 本文的写作背景

【自学导航】

1、复述课文内容

2课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片断?

3、齐读引文,筛选关键词句。

4、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5、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2 【合作探究】

1.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2、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 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3、“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 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 感 情?)

4、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5、他们坐在书桌前……

(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

2、

【强化训练】

赏读 有关战争的资料图片

【归纳总结 】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 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课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引言和主体(四个部分)

一、引言

二、主体(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 四)、参观纪念馆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笑声,笑声              历史--现实               “世间永远不能

枪声, 枪声             沉重--美丽               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德)忏悔--狡辩(日)

【教学反思】

封志莉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5:《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     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 新闻两则    (第 3 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 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目标达成: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创境激趣】

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自学导航】

1、处理生字词

2、熟读课文

【合作探究】

1、 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幻灯片10、11)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 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

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 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成绩主要 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 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 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 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 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

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强化训练】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 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 勇善战 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归纳总结 】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板书设计】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教学反思】

封志莉

[《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6:新闻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新闻两则  (第  2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目标达成:

1、 通过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锐不可当(    )  歼灭(    ) 阻遏(   )  溃退(    )

高屋建瓴(    )  气势磅礴(   )(    )    回肠荡气

2、新闻的结构

【创境激趣】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视频

【自学导航】

1、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 月20 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新闻的结构的划分

【合作探究】

1、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 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 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 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 ,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 道,此处简略交 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 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 在 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而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强化训练】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 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归纳总结 】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 无可挽回。

【板书设计】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  与结果

【教学反思】

封志莉

[新闻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2.敬畏自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3.唐诗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4.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5.出师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6.《画》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7.大雁归来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8.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9.《升国旗》导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10.《小书包》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下载word文档
《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