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大雁归来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大雁归来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022-09-12 08:37: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wz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大雁归来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雁归来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雁归来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1:大雁归来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关于作者:“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乡年鉴》(又译为《沙乡的沉思》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在这部著作里,利奥波德以其对大自然细心敏锐的观察,用艺术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弃的农场上,一年12个月的不同景像。他深刻提出了一系列土地环境的保护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利奥波德提出了他的“土地道德”观点。作品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基础预习

1)奥尔多利奥波德是       (国籍)作家,被称为             ,代表作品:《         》

2)自读课文标示段落,参照词语手册将你熟识的字词注音在书上并做解释

3)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寂寥(    )

雾霭(    )

目空一切:

凋零:

缄默(    ):

沼泽(    ):

狩猎(    ):

滑翔 :

选择用以上至少4个词语写一段话(60以上):

2.你从文中了解到大雁哪些个性特点?(至少发现4点,只要认真阅读每个段落,你会发现)

3.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个人完成后,小组补充完成三点)(如果你觉得对你不难,那么你就挑战3点吧)

提示:探究方式:例子+点评。

小组整理:

陈蕾蕾

[大雁归来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2:《大雁归来》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3、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2、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预习  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        雾霭(     )       窥(     )探       缄(    )默

狩(     )猎       凋(     )零       滑翔(     )      顾忌(     )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         迁徙:  缄默:  窥探:   雾霭:             狩猎:

顾忌:                      目空一切:

3、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

1、 读了本文,你了解了有关大雁的哪些知识?

2、  2、阅读本文,参考下面的材料,说说作者对于大雁作了哪些描写,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本题要求从概括内容和领悟主旨两个方面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3、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体会其作用。(讨论与交流)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5、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问题研究

1、探究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

②“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③“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可确实少有。”

2.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他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3、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试探究分析。(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拓展训练

一、仿写句子:

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二、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 娄山关》

李毅

篇3:《大雁归来》导学案 (八年级必修二)

《大雁归来》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二)

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对重点的字能读准字音、重点的词语会运用。

2、 读课文归纳要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理解本文的主旨。

3、 品读文中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在生活中要珍爱野生动物,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一、 字词积累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        雾霭(        )       窥(        )探       缄(       )默 狩(       猎

凋(       )零       滑翔(       )      顾忌(       )  迁徙(       )半蹼鹬(     )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 凋谢零落              迁徙:   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偷看           雾霭:   雾气            狩猎: 打猎

顾忌: 恐怕对别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所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也看不起。

3、从上面词语中任选三个词写一段话。(词语的顺序不分先后)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作者对大雁做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特点?

2、 你觉得这篇文章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

三、 本文是一篇散文,形象性、抒情性是本文最明显的特征,请同学们仔细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3、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4、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5、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6、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总结: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作者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佩,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不幸的孤雁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吗,笔墨中也包含爱意。

四、 大雁是人类的朋友,在中国传统古诗文中大雁是自古文人描写的对象,你能写出与大雁有关的诗句吗?

五、 课堂检测(10分)

阅读课文“3月的大雁则不同---------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回答下列各题

1、 为以上选文拟一个小标题(2分)

2、 农场里是如何衡量春天的富足的?(2分)

3、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大雁怀有怎样的感情?他怎样看待大雁?(3分)

4、在描写大雁时,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试找出句子分析。(3分0

范志军

篇4: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    ) 苔(    )痕   鸿儒(    )    案牍(    )

解释下列加线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调素琴(   )(6)劳形(     )(7)何陋之有(                   )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范读、个体读、集体读)

(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音律之美,思考:文章的音乐美来自何处?

提示:押韵、对偶、骈散结合)

2、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陋室简陋吗,孔子说了什么?

参考答案: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陋室为什么不陋呢?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陋室的?(再读课文,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参考答案:(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2、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3、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写法。

小支架: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手法(亦称表现手法)。例如,许多作者喜欢通过对松和梅的描绘,表达自己坚强、圣洁的意志。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系明代归有光)

注释:①轩:小的房室 。②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③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④栏楯(shǔn):栏杆。⑤增胜:增添了光彩。⑥偃仰:安居。⑦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⑧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1.解释划线的字

每移案 桌子     余   我   稍为修葺    修补

偃仰啸歌 安居      冥然兀坐 默然 ,静静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答案】①借来的图书放满了书架,我生活在这里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音都能清晰地听到。②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3、在内容上,文章用“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写居室的清静;写法上,采用了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4.对作者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由小孔滴下,积聚的雨水,透过缝隙直往下淌。我常想挪动一下桌子,但左看右看也没个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进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屋顶不漏,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射的阳光,借助阳光的反射,室内才透亮起来。又在庭院中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加了光彩。书籍放满了书架,大声吟诵,悠然自得,有时则默然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可庭院中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投影,纷杂错落,随着风的吹拂,影子也在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3、积累中国历史上其他类似的人物事迹。(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孔子: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

惟        环境--优美       斯

吾        主人--高尚       是

德        客人--不俗       陋

馨        生活--高雅       室

比兴  类比  托物言志

爱莲说

周敦颐

主备人:崔喆 丁晓玲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         》《     》等。

2.文体、背景介绍: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 )泥   濯(  )  清lián(   ) 蔓(   )  鲜(   )有闻tíng tíng(       )净zhí(    )     xiè (    )玩    焉(    )

(2) 翻译下列加线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     濯(    )清涟    亵玩(    )焉(    )  隐逸(    )噫(    )  鲜(   )有闻     宜乎(   )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个体读,注意字音、语气、语调、节奏(同学纠错)

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默读,根据注解,疏通文意。疑难圈点,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

1. 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2.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 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参考答案:

1. 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 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 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 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 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2.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

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以本文为例,通过板书理清学生的思路。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买花》,回答问题。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共道牡丹时           移来色如故             帝城春欲暮

A                       B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叹无人喻

D     家喻户晓

2、“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与《爱莲说》中哪一句话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的什么世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这位田舍翁为什么长叹?(用原句回答)

答案:1、C

2、 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任选几位同学交流。课后做到摘抄本上。

2、积累古今有关莲花的诗句、美文。(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妖”--高洁、质朴

莲     2)、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君        作

3)、香气:“香远益清”--芳香                      子        者

4)、风度:“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清高

菊花:     正衬

韩三其

[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5:《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蜡烛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学生 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目标达成:

1、通 过分析人物外貌、 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流程 :

【课前展示】

1、预习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 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创境激趣】

背景资料  图片展示 作者介绍

【自学导航】

1、 认字读音

2、 文学常识

3、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 、再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5、目 的寻读:为 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 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1、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强化训练】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最后一段的含义?

【归纳总结 】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炮火、黑围巾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 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板书设计】

蜡    烛

西蒙诺夫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 -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反思】

封志莉

[《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6:《陋室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

2、 写作背景:被贬期间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         )(          )(         ) (            )(         )

二、导学释疑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过的同学可以背诵课文。

接下来请各组小组长一人一句讲解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讲)

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唯吾独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巩固归纳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哪可以看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小组内自己总结)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四、检测补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五、点评延伸

仿写课文,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

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

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张晔

[《陋室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大雁归来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2.唐诗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3.敬畏自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4.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5.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6.出师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7.《画》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8.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9.《升国旗》导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10.《小书包》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下载word文档
《大雁归来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