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桓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桓

2022-10-14 09:52: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周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桓,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桓

篇1: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闵予小子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闵予小子

原文: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于乎皇考,永世克孝。

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译文:

可怜我这三尺童,

新遭父丧真悲痛,

孤独无援忧忡忡。

感叹先父真伟大,

终生尽孝有高风。

念我先祖兴大业,

任贤黜佞国运隆。

我今年幼已即位,

日夜勤政求成功。

先王灵前发誓言,

继承遗志铭心胸。

注释:

⑴闵:通“悯”,怜悯,郑笺说是“悼伤之言”。予小子:成王自称。

⑵不造:不善,指遭凶丧。

⑶嬛(qióng)嬛:同“茕茕”,孤独无依靠。疚:忧伤。

⑷於(wū)乎:同“呜呼”,表感叹。皇考:指武王。

⑸克:能。

⑹皇祖:指文王。

⑺陟降:升降。止:语气词。

⑻皇王:兼指文王、武王。

⑼序:绪,事业。

鉴赏:

《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这一组诗,诗中由“闵予小子”、“维予小子”、“维予小子”到“予”述及的成王自称,可以体现成王执政的阶段性,也可看出成王政治上的成长和执政信心的逐步确立。这一组内容相关而连贯的诗,虽然不是有预先确定的创作计划,但其连续的编排则应是由删诗的孔子确定的。《尚书》中自《金滕》以下诸篇,叙及周公、成王,与这一组诗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对照阅读,可增进理解;《史记》中的《周本纪》与《鲁周公世家》有关部分,也可参照阅读。如果只读《诗经》的注解,虽然也能读懂原文,但恐怕难以得到深刻的、立体化的印象。

成王继位之时,年龄幼小,可以说,除了高贵的身份之外,他在政治上是一无所有。幼小的成王不可能明白自己的处境,而为之辅政的周公对此则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尽管《闵予小子》看似成王以第一人称而作的自述,其实真正的作者应是辅政的周公。

《闵予小子》是“嗣王(即成王)朝于庙”(《毛诗序》)之诗。嗣王朝庙,通常是向祖先神灵祷告,表白心迹,祈求保佑,同时也有对臣民的宣导作用。鉴于成王的特殊境遇,这篇告庙之辞应有特殊的'设计。

开头三句,将成王的艰难处境如实叙述,和盘托出,并强调其“嬛嬛在疚”,无依无靠。国君需要群臣,嗣王更需要群臣的支持,成王这样年幼的嗣王则尤其需要群臣的全力辅佐。强调成王的孤独无援,于示弱示困示艰难之中,隐含了驱使、鞭策群臣效力嗣王的底蕴,这一点在下面即逐步显示出来。

第四句的“皇考”指周武王。武王一生业绩辉煌卓著,诗中却一字不提,只说他“永世克孝”。为人子当尽孝;为人臣则当尽忠,其理一致,为什么不直陈其言呢?盖因在危难、困窘之际寻求援助,明令不如感化,当时周王室群臣均为武王旧臣,点出武王克尽孝道,感化之效即生。

第六句的“皇祖”指周文王,而“陟降”一语,当重在“陟”,因为成王嗣位时在朝的文王旧臣,都是文王擢拔的贤能之士,他们在文王去世之后,辅佐武王成就了灭商的伟业,此时又该辅佐成王来继业守成了。

周公是经历文、武、成三世的老臣,“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又“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史记·鲁周公世家》),一些三世老臣如姜尚等,都长期与他共事,上述对文王、武王赞颂之语,出自他口中,自有非同寻常的号召与约束力量,穆王时太仆正伯冏作《冏命》,所说“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正可见周公的威严。

周公在其子伯禽受封于鲁后曾训戒伯禽要尊贤,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贱”,当然知道成王的身份更为高贵。成王为文王之孙,武王之子,血统至尊,这也几乎就是他继位时全部的政治资本,周公对此不能不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期对文王、武王感恩戴德的群臣对成王也俯首听命。因此“继序”一语出现于《闵予小子》的末句,绝非偶然,它强调成王继承的是文王、武王开创的大业,而“思不忘”对成王固然是必须兑现的誓言,对于文王、武王的旧臣,则是理所当然应尽的天职。

《闵予小子》隐含着对文王、武王旧臣效忠嗣王的要求,而在这方面,周公又是以身作则、堪称楷模的。他并没有忘记对儿子伯禽的教育与指导,用今天的话说是公私兼顾的,可他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于辅佐成王,他的主要政治业绩也在于此。这方面,《诗经》、《尚书》中的许多篇章留下了可信的记录,孔子也一再表示对他的尊崇与景仰。周公与成王虽然一为臣一为君,一为辅相一为天子,但是,要了解成王时政事,却往往先要了解周公。《六经》皆史,读此篇亦可窥周初政事之一斑。

篇2: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敬之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敬之

原文: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译文:

小心谨慎莫忘记,上天监察最明显。

保持天命真困难,莫说高高在上面。

事物由它定升降,每日监视这下边。

想我这个年轻人,敢不听从不恭敬?

日有成就月有进,学问积渐向光明,

群臣辅我担大任,示我治国好德行。

注释:

⑴敬:通“儆”,警戒。

⑵显:明白。思:语气助词。

⑶命:天命。易:变更。此句谓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

⑷陟降:升降。《尔雅》:“陟,升也。” 士:庶士,指群臣。一说士,通“事”。

⑸日:每天。监:察,监视。兹:此,下土。

⑹小子:年轻人,周成王自称

⑺不、止:皆为语词。聪:听。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听而警戒也。承上‘敬之敬之’而言。”

⑻就:久。将:长。

⑼缉熙:积累光亮,喻掌握知识渐广渐深。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文》:‘缉,绩也。’绩之言积。缉熙,当谓渐积广大以至于光明。”

⑽佛(bì):通“弼”,辅助。一说指大。时:通“是”,这。仔肩:责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肩,克也。’《说文》:‘仔,克也。’二字同义。克,胜也,胜亦任也。”郑笺:“仔肩,任也。”

⑾显:美好。

诗经鉴赏:

《毛诗序》、《诗集传》都把《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看成组诗。小序认为依次表达“嗣王朝于庙”、“嗣王谋于庙”、“群臣进戒嗣王”、“嗣王求助”,似乎是按预定写作计划一气呵成;《诗集传》则认为“此(《闵予小子》)成王除丧朝庙所作,疑后世遂以为嗣王朝庙之乐。后三篇放此”;均说此四篇完成于一时。这四篇确为内容乃至人物都相关的一组诗,但并非作于一时:前两篇当作于武王去世、成王即位之初;《小毖》作于周公归政之后;《敬之》则应作于二者之间的某一个时期,此时成王已有了在周公辅佐下执政的一段经历,正处于自冲动走向成熟的过渡途中。

《毛诗序》说《敬之》是“群臣进戒嗣王”之作,不仅与诗中“维予小子”的成王自称不合,也与全诗文意相悖。无论从字面还是从诗意看,《敬之》的主动者都不是群臣,而是嗣王即成王。诗序之所以说“群臣进戒嗣王”,或许是出于成王在周公辅佐下平定叛乱、克绍基业而又有所巩固发展的考虑,其善意用心无可厚非,却并不合乎实情。

前面已经说过,此时的成王,已逐步走向成熟,他在《敬之》中要表达的有两层意思:对群臣的告戒和严格的自律。

首六句为第一层。成王利用天命告戒群臣,由于他的天子身份,因而很自然地具有居高临下的威势。“天维显”、“命不易”,形式上为纯客观的'叙述,目的则在于强调周王室是顺承天命的正统,群臣必须牢记这点并对之拥戴服从。对群臣的告戒在“无曰”以下三句中表达得更为明显,其中“陟降”只能是由周王室施加于群臣的举措,而“日监在兹”与其说是苍天的明察秋毫(上面此诗的译文如此,是出于文从字顺的考虑),不如说是强调周王室对群臣不轨行为的了如指掌,其震慑的意旨不言而喻。

后六句为第二层。年幼的成王,面对年龄较长的群臣,往往采取一种谦恭的姿态,这里表达严于律己的意愿更是如此。成王自称“小子”,承认自己还很缺乏能力、经验,表示要好好学习,日积月累,以达到政治上的成熟,负起承继大业的重任。但是,群臣却不能因此而对成王这位年幼的君主轻略忽视,甚至可以玩之于股掌,成王并没有放弃对群臣“陟降”(此处偏重于“降”)的权力,也没有丝毫减弱国家机器“日监在兹”功能的打算,更重要的是,成王的律己,是在以坚强的决心加速自己的成熟即政治上的老练,进而加强对群臣的控制。年幼而不谙朝政的成王,群臣对之或许有私心可逞(但还会存有对摄政周公的顾忌);而逐渐成熟的成王,决心掌握治国本领而努力学习的成王,群臣对之便只能恭顺和服从,并随时存有伴君如伴虎的恐惧。诗中的律己也就产生了精心设计的震慑。

《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这一组诗,诗中由“闵予小子”、“维予小子”、“维予小子”到“予”述及的成王自称,可以体现成王执政的阶段性,也可看出成王政治上的成长和执政信心的逐步确立。这一组内容相关而连贯的诗,虽然不是有预先确定的创作计划,但其连续的编排则应是由删诗的孔子确定的。《尚书》中自《金滕》以下诸篇,叙及周公、成王,与这一组诗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对照阅读,可增进理解;《史记》中的《周本纪》与《鲁周公世家》有关部分,也可参照阅读。如果只读《诗经》的注解,虽然也能读懂原文,但恐怕难以得到深刻的、立体化的印象。

篇3: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酌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酌

原文: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译文

王师美哉多英勇,

率领他们荡晦冥。

天下大放光明时,

伟大辅佐便降临。

我今有幸享太平,

朝中武将骁且劲。

现将职务来任命,

周公召公作领军。

注释

⑴於(wū):叹词。铄(shuò):美,辉煌。王师:王朝的军队。

⑵遵:率领。养:攻取。晦:晦冥,黑暗。

⑶纯:大。熙:光明。

⑷是用:是以,因此。介:助。

⑸龙:借为“宠”。荣,荣幸。

⑹蹻(jué)蹻:勇武之貌。造:借为“曹”,众,指兵将。

⑺载:乃。用:以。有嗣:有司,官之通称。

⑻实:是。公:指周公、召公。允(tǒng):借为“统”,统领。

诗经鉴赏:

《酌》是《大武》五成的歌诗,《毛诗序》云:“《酌》,告成《大武》也。”(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可参看《周颂·我将》一篇的鉴赏文字)《大武》五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平定东南叛乱回镐京以后,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的史实。当时天下虽然稳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周公负责镇守东南、召公镇守西北,即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閟宫》)。楚先祖熊绎此时受封于丹阳(今秭归附近),为子爵,盖亦有协助镇守江南的用意。就《酌》诗的内容而言,前五句是成王歌颂王师的战绩,并对统兵出征的统帅表示感激之情,也就是感激和歌颂周公。后三句是成王任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当然,这时仍是周公摄政,但任命之事则不能不以成王的名义,告庙仪式的主人公也不能不是成王。故该诗的主人公表面上是成王,而实际上还是周公。《酌》向来多被认为是周公的乐舞(如郑笺云:“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归政成王,乃后祭于庙而奏之。”),也可证实这一点。前人或以为此诗是颂武王伐殷的`,但武王并无“周公左召公右”的任命,而且诗中的“晦”也是泛指,不一定特指殷纣王。故不从。诗名为“酌”,《毛序》以为是“斟酌”之意(即“斟酌文武之道”),云:“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恐不妥。“酌”亦可作汋、彴、勺等,就是以勺舀酒灌祭祖先神灵,说明该诗是灌祭祖先时所唱的歌。以歌诗而言则曰《酌》,以乐舞而言则曰《勺》,《仪礼》、《礼记》皆言舞《勺》,《勺》即《酌》。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礼记》)《内则》曰:‘十三舞《勺》。’又:‘成童舞《勺》舞《象》。’……《勺》为武舞,其诗为《酌》之章。按诗歌之节以为舞,列为学校普通教科,故曰成童则舞《勺》舞《象》。”可见《酌》作为乐舞,在当时是与《象》舞一样颇具代表性的。它可以作为《大武》的一成与其他五成合起来表演,就像现代舞剧中的一场,也可以单独表演。具体的舞蹈动作,参见《周颂·我将》一篇对《大武》的全面介绍。

此诗文句古奥,今人读来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孙鑛“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原为《孙子》中语)的评语以为启发,恐怕读者对其前半部分弦乐柔板般的从容与后半部分铜管乐进行曲般的激昂就会有一定的感悟。欣赏《颂》诗,所当留意之处,就在这如斑驳的古鼎彝纹饰的字句后所涵蕴的文化张力。

篇4: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良耜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良耜

原文: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译文

犁头入土真锋利,

先到南面去耕地。

百谷种子播田头,

粒粒孕育富生机。

有人送饭来看你,

挑着方筐和圆篓,

里面装的是黍米。

头戴手编草斗笠,

手持锄头来翻土,

除草田畦得清理。

野草腐烂作肥料,

庄稼生长真茂密。

挥镰收割响声齐,

打下谷子高堆起。

看那高处似城墙,

看那两旁似梳齿,

粮仓成百开不闭。

各个粮仓都装满,

妇女儿童心神怡。

杀头黑唇大黄牛,

弯弯双角真美丽。

不断祭祀后续前,

继承古人的礼仪。

注释

⑴畟(cè)畟:形容耒耜(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的锋刃快速人士的样子。

⑵俶(chù):开始。载:“菑(zī)”的假借。载是“哉声”字,菑是“甾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菑,初耕一年的土地。南亩:古时将东西向的耕地叫东亩,南北向的叫南亩。

⑶实:百谷的种子。函:含,指种子播下之后孕育发芽。斯:乃。

⑷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当读同“赡给之赡”。瞻、赡都是“詹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女:读同“汝”,指耕地者。

⑸筐:方筐。筥(jǔ):圆筐。

⑹饟(xiǎng):此指所送的'饭食。

⑺纠:指用草绳编织而成。

⑻镈(bó):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赵:锋利好使。

⑼薅(hāo):去掉田中杂草。荼蓼:两种野草名。

⑽止:语助词。

⑾挃(zhì)挃:形容收割庄稼的磨擦声。

⑿栗栗:形容收割的庄稼堆积之多。

⒀崇:高。墉(yōng):高高的城墙。

⒁比:排列,此言其广度。栉(zhì):梳子。

⒂百室:指众多的粮仓。

⒃犉(rǔn):黄毛黑唇的牛。

⒄捄(qíu):形容牛角很长。

⒅姒(sì):通“嗣”,继续。

篇5: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小毖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小毖

原文:

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译文

我必须深刻地吸取教训,

使其成为免除后患的信条:

不再轻忽小草和细蜂,

受毒被螫才知是自寻烦恼;

不再听信小巧柔顺的鹪鹩,

它转眼便化为凶恶的大鸟;

国家多变故已不堪重负,

我似乎又陷入苦涩的丛草。

注释

⑴惩:警戒。

⑵毖:谨慎。

⑶荓(píng)蜂:小草和细蜂。

⑷螫(shì):毒虫刺人。

⑸肇:开始。允:诚,信。桃虫:鸟名,即鹪鹩。

⑹拚:翻飞。

⑺多难:指武庚、管叔、蔡叔之乱。

⑻蓼(liǎo):草名,生于水边,味辛辣苦涩。

诗经鉴赏:

《诗经》的篇名,大多是取于篇内的成句、成词。周颂中只有《酌》、《赉》、《般》的篇名不在该篇文字之内;而《小毖》却又特别,“毖”取于篇内,“小”则取自篇外。《小毖》的题意,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即是“大戒”,颇见其新,但如果说从“小者大之源”(《后汉书·陈忠传》)的角度而言方说尚勉强可通,那么,戒之意已在“惩”中表示而不题篇名为“小惩”就非方氏新说所能解释。就题目而言,《小毖》应是小心谨慎之意。

《小毖》篇名中点出了“毖”,诗中却除前两句“惩”、“毖”并叙外,其余六句则纯然强调“惩”。

“莫予荓蜂”句中“荓蜂”的训释,对于诗意及结构的认识颇关重要。孔疏释为“掣曳”,朱熹《诗集传》释“荓”为“使”,均属未得确解,以致串释三、四两句时虽曲意迎合,仍殊觉难以圆通。其实,“荓蜂”是指微小的草和蜂,易于忽视,却能对人施于“辛螫”之害,与五、六两句“桃虫”化为大鸟形成并列的.生动比喻,文辞既畅,比喻之义亦显。

“未堪家多难”一句,与《访落》完全相同,但因后者作于周公摄政前,而此篇作于周公归政后,所以同一诗句含义便有差别。《访落》中此句是说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政局因武王去世而动荡不安,自己(成王)年幼并缺少经验而难以控制;《小毖》中则是指已经发生并被平定的管叔、蔡叔、武庚之乱。关于这点,分析《访落》时已作交代,可以参阅。

由于创作时间有先后之别,《访落》可以说是周公代表成王所发表的政策宣言,而《小毖》则信乎为成王自己的声音。其时,成王年齿已长,政治上渐趋成熟,亲自执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不过,在《小毖》中,成王这种强烈的愿望,并非以豪言壮语,而是通过深刻反省予以表达,其体现便是前面所说的着重强调“惩”。

《小毖》的主旨在于惩前毖后。惩前的大力度,正说明反省之深刻,记取教训之牢,以见毖后决心之大。惩前是条件,毖后是目的,诗中毖后的目的虽然没有丝毫的展示,却已隐含在惩前的条件的充分描述之中。在诗中,读者可以体会到成王深刻的反省:自己曾为表面现象蒙蔽而受害,曾面临小人图穷而匕现的威胁,也曾经历过难以摆脱的危机。但这何尝又不由此而受到启发,进而深思:此时的成王,已经顺利度过危机,解除了威胁,而更重要的是,他已成熟.并将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决心为巩固政权而行天子之威令。

《小毖》隐威令于自省,寓毖后于惩前,其实正是对群臣的震慑,但含而不露,符合君临海内的天子身份,其笔墨之经济,也显示出创作匠心。“惩前毖后”这一成语即由《小毖》而来,当人们使用它时,如果想到《小毖》,想到成王,并想到成王即位后一段特殊的经历,将能体会到它字面外的深层含义。理解、使用成语最好溯其源,这也是应该认识的一个规律。

篇6: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载芟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载芟

原文: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不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译文

又除草来又砍树,

田头翻耕松土壤。

千对农人在耕地,

洼地坡田都前往。

家主带着长子来,

子弟晚辈也到场,

有壮汉也有雇工,

地头吃饭声音响。

妇女温柔又娇媚,

小伙子们真强壮。

耜的尖刃多锋利,

南面那田先耕上。

播撒百谷的种子,

颗粒饱满生机旺。

小芽纷纷拱出土,

长出苗儿好漂亮。

禾苗越长越茂盛,

谷穗下垂长又长。

收获谷物真是多,

露天堆满打谷场,

成万成亿难计量。

酿造清酒与甜酒,

进献先祖先妣尝,

完成百礼供祭飧。

祭献食品喷喷香,

是我邦家有荣光。

献祭椒酒香喷喷,

祝福老人常安康。

不是现在才这样,

不是今年才这样,

万古都有这景象。

注释

(1)载芟(shān)载柞(zuò):芟,割除杂草;柞,砍除树木。载……载……,连词,又……又……

(2)泽泽:通“释释”,土解。

(3)千耦:耦,二人并耕;千,概数,言其多。耘:除田间杂草。

(4)徂(cú):往。隰(xí):低湿地。畛(zhěn):高坡田。

(5)侯:语助词,犹“维”。主:家长,古代一国或一家之长均称主。伯:长子。

(6)亚:叔、仲诸子。旅:幼小子弟辈。

(7)疆:同“强”,强壮者。以:雇工。

(8)嗿(tǎn):众人饮食声。有嗿,嗿嗿。馌(yè):送给田间耕作者的`饮食。

(9)思:语助词。媚:美。

(10)依:壮盛。士:毛传训“子弟也”,朱熹《诗集传》训“夫也”。

(11)有略:略略。略,锋利。耜(sì):古代农具名,用于耕作翻土,西周时用青铜制成锋利的尖刃,是后世犁铧的前身。

(12)俶(chù):始。载:读作“菑”,用农具把草翻埋到地下。南亩:向阳的田地。

(13)实:种子。函:含。斯:乃。活:活生生。

(14)驿驿:《尔雅》作“绎绎”,朱熹《诗集传》训“苗生貌”。达:出土。

(15)厌:美好。杰:特出之苗。

(16)麃(biāo):谷物的穗。

(17)亿:十万。秭(zǐ):一万亿。

(18)醴(lǐ):甜酒。

(19)烝:进。畀(bì),给予。祖妣:祖父、祖母以上的祖先。

(20)洽:合。以洽百礼,谓合于各种礼仪的需用。

(21)有飶(bì):飶飶,飶通“苾”,芬芳。

(22)椒:以椒浸制的酒。

(23)胡考:长寿,指老人。

(24)匪(fēi):非。且:此。上“且”字谓此时,下“且”字谓此事。

(25)振古:终古。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桓】相关文章:

1.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访落

2.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注释翻译

3.诗经·周颂·清庙之什·维天之命

4.诗经·小雅·谷风之什·谷风

5.诗经·大雅·荡之什·荡

6.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公刘

7.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大田

8.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假乐

9.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

10.诗经·小雅·彤弓之什·沔水

下载word文档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