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诗经国风之邶风双语诗歌

诗经国风之邶风双语诗歌

2022-12-13 08:39: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泊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诗经国风之邶风双语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诗经国风之邶风双语诗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国风之邶风双语诗歌

篇1:诗经国风之邶风双语诗歌

诗经国风之邶风双语诗歌

擊鼓其鏜、踊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hear the roll of our drums !

see how we leap about , using our weapons !

those do the fieldwork in the state , or fortify cao ,

while we alone march to the south .

we followed sun zizhong ,

peace having been made with chen and song;

[but] he did not lead us back ,

and our sorrowful hearts are very sad .

here we stay , here we stop ;

here we lose our horses ;

and we seek for them ,

among the trees of the forest .

for life or for death , however separated ,

to our wives we pledged our word .

we held their hands ; --

we were to grow old together with them .

alas for our separation !

we have no prospect of life .

alas for our stipulation !

we cannot make it good .

篇2:诗经国风之邶风

诗经国风之邶风

诗经国风之邶风:第五篇

終風 zhong feng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願言則嚏。

曀曀其陰、虺虺其雷。

寤言不寐、願言則懷。

the wind blows and is fierce ,

he looks at me and smiles ,

with scornful words and dissolute , -- the smile of pride .

to the center of my heart i am grieved .

the wind blows , with clouds of dust .

kindly he seems to be willing to come to me ;

[but] he neither goes nor comes .

long , long , do i think of him .

the wind blew , and the sky was cloudy ;

before a day elapses , it is cloudy again .

i awake , and cannot sleep ;

i think of him , and gasp .

all cloudy is the darkness ,

and the thunder keeps muttering .

i awake and cannot sleep ;

i think of him , and my breast is full of pain .

篇3:诗经·国风·邶风·北风

诗经·国风·邶风·北风

原文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

惠而好我,携手同车。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注释

情人相爱,愿在大风雪中同归去。一说卫行虐政,百姓惧祸,相携离去。

雨(音玉):作动词。雱(音旁):雪盛貌。惠:爱也。虚:宽貌。一说徐缓。邪:通徐。亟:急。只且(音居):作语助。

喈(音皆):疾貌。霏:雨雪纷飞。

莫赤匪狐:没有不红的狐狸。狐狸、乌鸦比喻坏人。一说古人将狐狸比喻为男性伴侣,将乌鸦视为吉祥鸟。

译文

北风寒冷猛吹到,大雪飞扬满天飘。

你和我是好朋友,携起手来一块跑。

哪能舒缓再犹豫?事情紧急快出逃。

北风呼呼透骨凉,大雪飘飘白茫茫。

你和我是好朋友,携起手来归他邦。

哪能舒缓再犹豫?事情紧急快逃亡!

没有红的不是狐,没有黑的不是乌。

你和我是好朋友,携手乘车同离去。

哪能舒缓再犹豫?事情紧急快逃出。

诗经故事

景当了卫宣公后,想州吁啊,哥哥完啊,都为这个王位争来斗去的,最后都早早的死了,觉得虽贵为公侯,可人生苦短,忙忙碌碌了无意趣,不如多多享受,如是政务上多散乱,生活上图安逸,大小事情都放心的交与一帮臣子去做了。后来就荒唐的抢了太子的妻,又信谗言逼死了太子与弟弟寿,又气又悔的离开了人世,三子朔即位当上了卫惠公。

卫惠公乱七八糟的当了三十来年,中间还让左右公子作乱赶出去了一次,但最终还是把位传给了自已的儿子卫懿公,一样是个贪图享受的主,还玩的怪,喜欢鹤,更喜欢让宫女裸体扮鹤。

国君不务政事了,国家的武备就松驰,百姓们的日子也宽松的过着,按说是好事,可在那个周围强权林立,在内野心四溢的时代,可就有灾难了。

姬虎和齐宣儿都是卫都里的平家子弟,按说姬虎还和王室里有着血脉关系的,但年代久远了,同姓同宗的人多了去了,上了几年学、识得几个字后,也就没个啥出息的在家里学了个铸铜器的手艺,本来他还想投军建功立业的,可卫懿公不喜那事,军队也就不用招人。

齐宣儿的家里是作伞的,家道也还算殷实;两人打小一块长大,很小时就好上了,双方的父母也都有那个意思的,只等过年后,姬虎满了十六岁,齐宣儿过了十五,就为两个小人儿把事办了。

这一年的.冬天特别的冷,雪也特别的多,当第三场雪下来后,坏消息传来了,冻死了很多牛马羊的翟人们生活没了着落,动起了干戈攻进了卫国,当卫懿公调动军队去拒敌时,王公大臣军队将领都对他说:“你不是很喜欢鹤吗,任命了那么多的鹤将军,你就让他们去抵敌吧!”这样僵持了两天,本来将军们还是要去抵敌的,可没料到翟人来的这样快,军队还没齐整,翟人已快到城下了,这一下大伙儿就只剩下个逃字了。

北风呼啸,雨雪纷飞,官员、百姓和士兵纷纷的逃出了卫都,寒冷、骇怕让逃跑的人们哆嗦、颤栗的一路摸爬滚摔而走,可朝那去呢?也只有大家往那里逃,众人都跟着走了。

姬虎和齐宣儿两家人本是走在一路的,可出城门时人多一挤,就和父母失散了,只剩下两个少年,手和手儿抓得紧,才没有走散,消息传来吓煞人的,也就不敢四下去找父母了,攀上一辆好心人赶的车,一路没命的朝南奔去。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鸟。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鉴赏

《毛诗序》说:“《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从诗中“同车”来看,百姓是泛指当时一般贵族。方玉润认为是贤人预见危机而作(《诗经原始》),王先谦认为是“贤者相约避地之词”(《诗三家义集疏》)。其实,《诗序》所说诗旨不误,当是一首反映贵族逃亡的诗。

诗共三章,前两章内容基本相同,只改了三个字。把“北风其凉”改为“北风其喈”,意在反覆强调北风的寒凉。而改“雨雪其雱”为“雨雪其霏”,无非是极力渲染雪势的盛大密集。把“携手同行”改为“携手同归”,也是强调逃离的意向。复沓的运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各章末二句相同。“其虚其邪”,虚邪,即舒徐,为叠韵词,加上二“其”字。语气更加宽缓,形象地表现同行者委蛇退让、徘徊不前之状。“既亟只且”,“只且”为语助词,语气较为急促,加强了局势的紧迫感。语言富于变化,而形象更加生动。

北风与雨雪,是兴体为主,兼有比体。它不只是逃亡时的恶劣环境的简单描写,还是用来比喻当时的虐政。后面赤狐、黑乌则是以比体为主,兼有兴体。它不仅仅是比喻执政者为恶如一,还可以看作逃亡所见之景。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句意蕴丰富,耐人玩味。

朱熹《诗集传》说此诗“气象愁惨”,指出了其基本风格。诗三章展示了这样的逃亡情景:在风紧雪盛的时节,一群贵族相呼同伴乘车去逃亡。局势的紧急(“既亟只且”),环境的凄凉(赤狐狂奔,黑乌乱飞)跃然纸上。让人悚然心惊。

古乐府中的《北风行》诗题即效此篇,鲍照拟作中直接采用《北风》原文:“北风凉,雨雪雱。”《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数句,盖亦本于此诗。唐代李白有《北风行》,也明显受到《北风》的启发。由此可见《北风》一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篇4:诗经 国风 邶风 击鼓

诗经 国风 邶风 击鼓

诗经《击鼓》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经·邶风·击鼓》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一】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赏析二】

《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赏析三】

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

诗人以“击鼓其镗”起兴,通过震耳的鼓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厮杀惨烈的战场上。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还是在国境以内,每天都可以回家,回到自己心爱人的身边。

现在“我独南行”,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怨恨愤懑之情。南行之后,“不我以归”,长期不许我回家,这就不得不让人更忧心忡忡。叙事向前推进了。

作者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身处何方。茫然中马儿也丢失了,它去哪里了?也许马儿也不喜欢这战争苦役,它一定是去了树林之中。

这时诗人想起了新婚时和妻子说过的话:“死生契阔”,“与子偕老”面对生离死别,我心不变。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紧承上面的誓言,诗人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中。离别得太久了,很难与你来会面;相隔得太远了,不能实现那誓约。字里行间流露出士兵深深的自责与遗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平凡的相许,却又那样的刻骨铭心。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经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悲凉。这个男子以他的心灵之美,对战争进行了无言的控诉,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弦。

这爱情的盟誓,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恋人们和夫妻间永久的追求与不变的情怀。生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好好珍惜你身边的人吧!今生今世,爱了,就要握紧那双手,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到奈何桥的那一头。

这首诗很多人可能没读过,但其中有一句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来,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人们珍惜爱情,希冀白头到老、共渡一生的美好愿望。

篇5: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呢?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1、镗(汤tāng):鼓声。

2、踊跃:操练武术时的动作。兵:武器。

3、“土”、“国”同义。城漕:在漕邑筑城。漕邑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

4、南行:指出兵往陈、宋。这两国在卫国之南。三四句表示宁愿参加国内城漕的劳役,不愿从军南征。

5、孙子仲:当时卫国领兵南征的统帅。“孙”是氏,“子仲”是字。孙氏是卫国的世卿。

6、陈国国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宋国国都在睢(虽suī)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平陈与宋”是说平定这两国的纠纷。

7、不我以归:“以”和“与”通。“不我以归”就是说不许我参与回国的队伍。卫军一部分回国一部分留戍。

8、有忡(充chōng):犹“忡忡”。心不宁貌。

9、爰(原yuán):疑问代名词,就是在何处。这句是说不晓得哪儿是我们的住处。

10、丧:丢失。这句是说不知道将要在哪儿打败仗,把马匹丧失了。

11、于以:犹“于何”。以下两句是说将来在哪儿找寻呢?无非在山林之下吧。这是忧虑战死,埋骨荒野。

12、“死生契阔”:言生和死都结合在一起。契:合。阔:疏。“契阔”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义。

13、成说:犹“成言”,就是说定了。所说就是“死生契阔”、“与子偕老”。子:作者指他的妻。下同。

14、于嗟:叹词。阔:言两地距离阔远。

15、活:读为“佸(活huó)”,相会。

16、洵(旬xún):《释文》谓《韩诗》作“夐(xiòng)”,久远。末章四句是说这回分离得长远了,使我不能和爱人相会,实现“偕老”的誓言。

【题解及原文】

这是卫国远戍陈宋的兵士嗟怨想家的诗。据《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宋伐陈,卫穆公出兵救陈。十三年,晋国不满意卫国援陈,出师讨卫。卫国屈服。本诗可能和这段史事有关。揣想当时留守在陈宋的军士可能因晋国的干涉和卫国的屈服,处境非常狼狈,所以诗里有“爰丧其马”这类的话。第三章和末章都是悲观绝望的口气,和普通征人念乡的诗不尽同。

【今译】

擂大鼓咚咚地响,练蹦跳又练刀枪。家乡里正筑漕城,偏教我远征南方。

孙子仲把我们率领,平定了陈宋的纠纷。回老家偏我没份,可教我心痛难忍。

哪儿是安身之地?在哪儿丢失了马匹?丢马匹哪儿找寻?南方的一片荒林。

“生和死都在一块”,我和你誓言不改。让咱俩手儿相搀,活到老永不分开。

如今是地角天涯!想回家怎得回家!如今是长离永别!说什么都成空话!

【白话翻译】

擂起战鼓响咚咚,战士踊跃舞刀枪。别人修路筑漕城,我独远行去南方。

跟着统帅孙子仲,联合友邦陈与宋。不能让我同回家,满怀忧愁难自控。

哪儿停下哪儿住?哪儿丢失那些马?哪儿能够找到它?在那深深丛林下。

誓同生死志如金,你我约言记在心。紧紧握住你的手,白头偕老永不分。

啊哟道路太遥远,不让相聚在一堂。啊哟离别太久长,约言难守我心伤。

【讲解】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篇6:诗经·国风·邶风·谷风

诗经·国风·邶风·谷风

谷风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译文

山谷中大风飒飒作响,阴云满天雨水流淌。本应共同努力心心相印,不该如此发怒把人损伤。采来蔓菁和萝卜,却将根茎全抛光。不要背弃往日的誓言:“与你生死相依两不忘。”

踏上去路的脚步迟缓踉跄,心中充满了凄楚惆怅。只求近送几步不求远,哪知仅送我到门旁。谁说荼菜味苦难下咽,我吃来却像荠菜甜又香。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亲密得就像兄弟一样。

泾水因渭水流入而变浊,水底却清澈如故明晃晃。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不要把我来诽谤。别到我修筑的鱼坝去,也别碰我编织的捕鱼筐。我的自身还不能见容,又怎能顾及我去后的情况。

就像到了深深的河流,用木筏或小船过渡来往;好比到了浅浅的溪水,便浮着游着来到岸上。往日家中有什么没什么,我都为你尽心地操持奔忙。凡是邻居有了难事,就是爬着也要前去相帮。

你不能体怜我也就算了,反把我当作仇敌孽障。拒绝了我的一片好心,就像货物无法脱手交账。以往生活在忧虑和贫苦中,与你一起患难同当。如今家境有了好转,你却把我当成毒物祸殃。

我准备好美味的菜食贮藏,为了度过冬季的匮乏时光。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却用我的积蓄把贫穷抵挡。粗声恶气地拳脚相加,还把苦活狠压在我肩上。全不顾惜当初的情意,“唯我是爱”真像空梦一场。

注释

(1)习习谷风两句:习习,和舒貌。谷风,东风,生长之风。以阴以雨,为阴为雨,以滋润白物。这两句说,天时和顺则百物生长,以喻夫妇应该和美。一说,习习,逢连续不断貌;谷风,来自大谷的风,为盛怒之风;以阴以雨,没有晴和之意;这两句喻其夫暴怒不止。

(2)黾(mǐn敏)勉:勤勉,努力。

(3)葑:蔓菁也。叶、根可食。菲:萝卜之类。

(4)无以下体:意指要叶不要根,比喻恋新人而弃旧人。以,用。下体,指根。

(5)迟迟:迟缓,徐行貌。

(6)违:恨也。

(7)伊:是。迩,近。

(8)薄:语助词。畿(jī机):指门槛。

(9)荼(tú图):苦菜。

(10)荠:荠菜,一说甜菜。

(11)宴:快乐。昏,即“婚”。

(12)泾、渭:河名。

(13)湜湜(shí时):水清见底。沚(zhǐ止):水中小洲。一说底。

(14)屑:洁。

(15)逝:往,去。梁:捕鱼水坝。

(16)发:打开。笱(gǒu苟):捕鱼竹笼。

(17)躬:自身。阅:容纳。

(18)遑:来不及。恤(xù序):忧,顾及。

(19)方:筏子,此处作动词。

(20)匍匐:手足伏地而行,此处指尽力。

(21)能:乃。慉(xù序):好,爱惜。

(22)雠(chóu仇):同仇。

(23)贾(gǔ古):卖。用:指货物。不售:卖不出。

(24)育:长。育恐:生于恐惧。鞫:穷。育鞫:生于困穷。

(25)颠覆:艰难,患难。

(26)于毒:如毒虫。

(27)旨:甘美。蓄:聚集。

(28)御:抵挡。

(29)洸(guāng光)、溃(kuì愧):水流湍急的样子,此处借喻人动怒。

(30)既:尽。诒:遗。肄(yì义):劳也。

(31)伊:唯。来:语助词。塈(xì系):爱。

鉴赏

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使人读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则更能体现被孔子称道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原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这首诗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选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时刻,使用对比的手法,凸现了丈夫的无情和自己被弃的凄凉。这个时刻就是新人进门和旧人离家,对于一个用情专一、为美好生活献出了一切的女子来说,没有比这一刻更让人哀怨欲绝的了。诗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这一出人生悲剧的最佳契机,从而为整首诗的抒情展开提供了基础。而一方面“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热闹和亲密,另一方面“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的绝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种高度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被弃之人的无比愁苦,那种典型的哀怨气氛被渲染得十分浓烈。

其次是借用生动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尽的'妙喻。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风和阴雨,来表现丈夫的经常无故发怒;以采来蔓菁萝卜的根茎被弃,来暗示他丢了根本,视宝为废。这主要用于言事。第二章则转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人物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苦涩程度,远在荼菜的苦味之上。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另如第三章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浊”,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不论有何困难,都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第五章用“贾用不售”比丈夫的嫌弃、“比予于毒”喻对己的憎恶;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劳比作御冬的“旨蓄”,将丈夫的虐待喻为湍急咆哮的水流。这些比喻取喻浅近,无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叹、反覆吟诵,也是表现弃妇烦乱心绪和一片痴情的一大特色。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三章的“毋逝我粱,毋发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在反覆的述写和表白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顺着这一感情脉络的延伸展开,循环往复,人们更能接近和触摸这个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受到被弃带给她的精神创痛。至于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面再、再而三地出现“宴尔新昏”的句子,又在断续错杂的回忆和抒情中,突出和强调了丈夫背信弃义对她产生的强烈刺激,她无法忍受眼前出现的这一现实,更不能以平常之心来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反覆咏之,以示铭心刻骨,难以忽忘。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出现,表明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篇7: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

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

⑴镗:鼓声。其镗,即“镗镗”。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在国都服役。漕:地名。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

⑻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⑼于以:于何。

⑽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⑾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⑿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远。

⒂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鉴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 “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 “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篇8:诗经·国风·邶风·日月

诗经·国风·邶风·日月

日月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rìjūyuèzhū,zhàolínxiàtǔ.

日居月 诸 ,照 临 下 土.

nǎirúzhīrénxī,shìbùɡǔchù?

乃 如之 人 兮,逝 不古处 ?

húnénɡyǒudìnɡ?nìnɡbùwǒɡù.

胡能 有 定 ?宁 不我顾.

rìjūyuèzhū,xiàtǔshìmào.

日居月 诸 ,下 土是 冒 .

nǎirúzhīrénxī,shìbùxiānɡhǎo.

乃 如之 人 兮,逝 不相 好 .

húnénɡyǒudìnɡ?nìnɡbùwǒbào.

胡能 有 定 ?宁 不我报 .

rìjūyuèzhū,chūzìdōnɡfānɡ.

日居月 诸 ,出 自东 方 .

nǎirúzhīrénxī,déyīnwúliánɡ.

乃 如之 人 兮,德音 无良 .

húnénɡyǒudìnɡ?bǐyěkěwànɡ.

胡能 有 定 ?俾也可忘 .

rìjūyuèzhū,dōnɡfānɡzìchū.

日居月 诸 ,东 方 自出 .

fùxīmǔxī,xùwǒbùzú.

父兮母兮,畜 我不卒.

húnénɡyǒudìnɡ?bàowǒbúshù.

胡能 有 定 ?报 我不述 .

诗经国风之邶风:第四篇 日月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题解:

一位妇女怨恨丈夫遗弃自己。

注释:

1、居、诸:语气词,犹“乎”。

2、乃:竟然。

3、逝:何。

4、古处:故处。

5、宁:从来。

6、不我顾:不顾我。在《诗经》中这种句法很多。

7、冒:覆盖。

8、德音无良:有好话却无好心。

9、俾:使。

10、抱:同“报”。

11、述:遵循常情。

参考译文:

天边太阳和月亮,光辉普照大地上。

竟然还有这种人,不念旧情变心肠。

心里怎么能安定,为啥不把我来想?

太阳月亮挂九霄,大地普遍得照耀。

竟然还有这种人,不跟继续和我好?

心里怎么能安定,为啥不把音讯捎?

天边太阳和月亮,光辉出来自东方。

竟然还有这种人,言语甜蜜心不良。

心里怎么能安定,叫我忧念怎能忘?

天边太阳和月亮,出自东方照大地。

叫声爹爹叫声娘,丈夫爱我不到底。

心里怎么能安定?对我蛮横不讲理。

鉴赏

这是一首弃妇申诉怨愤的诗。《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说此诗作于卫庄姜被庄公遗弃后,以此诗作者为卫庄姜,所指责的男子为卫庄公。而鲁诗则认为是卫宣公夫人宣姜为让自己的儿子寿继位而欲杀太子伋,寿为救伋,亦死,后人伤之,为作此诗。今人一般认为这是弃妇怨丈夫变心的诗。

诗的第一章把读者带入这样的境界:在太阳或月亮的光辉照耀下,一位妇人在她的屋旁呼日月而申诉:日月能如常地照耀大地,为何我的丈夫不能如以往一样顾念我!以后各章的第一句“日居月诸”作为起兴,还有一种陪衬的作用。日月出自东方、照临大地,是有定所,而结为夫妇的“之人”竟心志回惑,“胡能有定”。作者之所以反覆吟咏日月,正是为了陪衬其反覆强调的“胡能有定”的。

第二第三章承第一章的反覆咏叹,真是“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方玉润《诗经原始》)。第四章沉痛已极,无可奈何,只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之不辰了,前面感情的回旋,到此突然一纵,扣人心弦,“埋怨父母极无理,却有至情”(牛运震《诗志》)。

诗中没有具体去描写弃妇的内心痛苦,而是着重于弃妇的心理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有种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同时她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她,“报”(答理)她。理智上,她清醒地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朱熹《诗集传》说:“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此诗之所为厚也。”这种见弃与有望之间的矛盾,又恰恰是弃妇真实感情的流露。因此,《日月》能强烈震撼读者的心灵。[2]延伸解析古代学者以为这是首弃妇声诉幽怨的愤诗,且很多人认定是“卫庄姜”(卫庄公夫人)感喟“州吁之难”(卫庄公庶子 “公子州吁” 弑杀庄姜养子、卫桓公“姬完”的宫廷政变)的穷困诗。这种观点看似成立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日月比喻国君与夫人,未亡人庄姜目睹宫廷剧变(卫公子州吁首开弑杀犯上之风,挑衅姬周宗法制度,被时人认为大逆不道),所以作诗追念先君亡夫,痛惜枉死的嗣君养子,哀叹自己的不良遭际但是仔细研究诗中细节,弃妇之说则疑窦颇多。尤其是抱怨父母一节,既不合于周人礼法(强调“孝悌”),也语意突兀:常人以给父母养老送终为俗,怎可颠倒要求父母终养自己?实际上结合周初历史和邶人的渊源,综合看待《国风.邶风》的低闷、忧郁风格,将这首诗同样视为殷遗怀旧的歌谣可能才更靠谱。熟悉中国上古史的研究者都知道:周朝推翻商朝后,最初的政策对亡国民众比较友好,武王君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极力安抚;后来因殷顽叛乱、周公旦才在镇压平叛后对其施以重大惩罚。如果扩大思路,将周人、商人这段恩怨变化的背景套入到《邶风.日月》篇中,则很多细节就更容易对号入座、解释通畅。日月起兴,是因为天道有恒,衬托人世容易变幻,暗喻商族亡国亡族(没有灭族,大贵族微子、萁子和其他小贵族保留了商族血脉,但纣王和武庚禄父这条主根化为浮云了)的沧海桑田悲剧。两厢难处,是当年周、商两族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处境飘摇窘困,是因为大叛乱后惩罚加身。作为曾经显赫、现在弱势的“殷顽”,自然会抱怨周朝,很容易将所有灾难都委过周室而不愿意深刻自省。所以诗中屡屡出现“逝不古处”、“宁不我顾”……、“德音无良”的抱怨,希冀处境得到改善,如此才“俾也可忘”。抱怨父母其实完全是比喻。犹如说:我们商人的祖先是天下共主,轮到我们这代人却不仅失去霸权,还因两次战败(前为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后为周公东征的二次征服),宗族亲人被离析打散、族群主体被监视居住。“胡能有定?报我不述。”也可以顺理成章解释。中国上古传统,灭人国而不绝其祀,夏、商、周三代均遵循这条重要国际规则。传说夏后(夏朝君主的称号)册封上古著名氏族为诸侯(实际上是认可);汤王灭桀,也专门册封禹王的后人,承认各地氏族部落首领的诸侯地位(夏商封建都不是严格意义的封建制度,所谓封国其实是氏族部落或更大型的'联盟而非地域国家,周朝的封建制才是真正意义的叠层封建联盟体制,周朝封国很多都是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地域型国家);武王遵守传统,册封周人认定的上迄黄帝、炎帝、下止夏禹、商汤的后裔为诸侯。只是由于武庚组织叛乱,周公才粉碎了武庚的政权,重新安排处置“殷顽民”。诗中的“报我不述”应该是指武庚政权被粉碎的事情,作者认为周朝这样处置不合古礼和惯例。对这首诗的新解属于个人的一家之说,可以存疑,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深度研究和发掘,权当是对继承发扬我国古老的国学文化略效绵薄之力。如果新说被证明成立,那么《邶风.日月》的创作时间就不是春秋,而是远为久远的周初。这首诗文辞古朴、风格与《邶风.柏舟》雷同也就相当自然,前面仔细分析过“柏舟”、可以更肯定的说和周初的大叛乱关系密切。

篇9:诗经·国风·邶风·北门

诗经·国风·邶风·北门

原文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我人自外,室人交徧讁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人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注释

殷殷,很忧伤的样子。

终,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曰:“终,犹既也。”

谓,马瑞辰云:“谓犹奈也。谓之何哉,犹云‘奈之何哉’。”

适,读为“擿”,掷也。一,全、皆。埤,增加。

交,轮流。谪,责备。

敦,《经典释文》引《韩诗》曰: “敦,迫。”

摧,《毛传》:“摧,沮也。”《笺》云:“摧者,讥刺之言。”

马瑞辰云:“毛训为沮,沮毁之也。”

译文

我从北门出 ,忧心深重重。

生活贫且窘,无人知我辛。

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王爷差遣重,公府事更多。

忙完家中去,家人多斥呵。

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王事做不完,府上差役重。

做完家中去,家人斥责多。

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诗经故事

姜齐涓是跟随右公子来到卫国的,而右公子又是卫宣公在邢国避难时结识的,卫宣公的夫人夷姜生下太子彶后,卫宣公很是喜欢,稍大一点,就交给了右公子去培养,就是因为右公子是个忠心耿耿而又富有见识学文的人,而右公子的学问和才华,一多半都装在姜齐涓的脑瓜子里。

姜齐涓刚到卫国时那是很风光的,年轻风翩翩又有学识才华,深受右公子的赏识和信任,能办得事出得力,自然引来一帮子人的追捧,后来成了家,也有了一大家的人口,生活上慢慢也就窘迫起来了。没成家时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管到那里噌上一顿饱,一天也就过了,可成家后就不行了呢;好坏他也是人头世脸的人了,家里的门面还是要撑起来的,糟糕就糟糕在这里了。

那卫宣公本是个只图享乐胸无大志的主,手下的一帮人也就失了建功立业的机会;雄才大略的右公子都成了他养儿教子的教书先生,跟着右公子混的姜齐涓自然也就没了出头之日了;无法出头是一会事,可办事又是一会事了,征粮派款、抓差服役、礼乐祭祀、案牍文书是一天也不会少的,而这些份内之事作了是无半分赏赐的了。

好不容易把太子彶教得成人,实指望出一个能办一番大事的主来,急急忙忙的给十六岁的太子找了一个颇有势力的齐公主为妻,没想到那女子刚到卫国,就让太子的爹卫宣公看上了,硬是把儿子的媳妇娶作了自已的妃,你说这办的是个啥事情嘛?弄得卫国的百姓都笑作了一团,忙前忙后的右公子和姜齐涓是走那里都讨不着个好的了,就这样,事还是忙个不停,并且一天比一天多,那卫宣公为讨新人的欢喜,还要修新台呢,而这些事,都得姜齐涓们去做了。

年轻时娶回家的美女,到如今早成了河东的狮子,不够开销的薪奉,弄得家里也不安宁了,整天里吵来骂去,加上王事的劳累,使得姜齐涓不到四十岁就白发满头罩了;而以他的地位和才华,这样的苦闷还无处说。

现在的他是,早起出门怕上班,夜来下班怕回家了,稍有点闲,就一个人出了东门、上了北山,漫无目的到处乱晃去了。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鉴赏

《毛诗序》:“《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高亨:“卫国朝廷的小官吏,俸禄微薄,不够养家,而朝廷的琐碎事务、辛勤的劳役,都要他去担任。他既受统治者的压迫,又苦家庭生活的困难,因作此诗。”本诗语言明白如话,理解似不难。但上引《毛诗》与高亨的解释却大相径庭。

《毛传》之“忠臣不得其志”说自是牵强;高氏之解前半是矣,但言“受统治者的压迫”不够确切。何者?一、谁证明他是小官?二、既是官矣,则他就是统治者之一分子。全诗三章,章七句。首章前四句总叙因“窭且贫”而“忧心殷殷”,而且“莫知我艰”。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后面三句,“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将自己所遭的困厄归之于天。但不可当成现代人们所说的命运。此诗与前面的诗创作背景大致相同,即卫遭外侮而衰败。诗人和诗主人公都不愿、也不好将这样的灾难归咎于具体的谁,只能说是上天的旨意。但周人信天,更相信只有人,特别是国君的品德有亏才会导致天怒人怨。(与《雅》《颂》同意)故此处天意实含警告。

诗人不是宏观式的写卫势衰颓,民不聊生,且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只选取一官吏身份者感叹政务繁重以及 “室人”责难。这一手法正是诗的手法。后世的汉乐府,直到杜甫无不用此手法达到一滴水反映太阳光的效果。故此诗与《泉水》有异曲同工之效。《泉水》通过一远嫁的卫女口吻咏叹对卫的担忧;此诗以官吏的口吻,直抒对国事的忧虑。“室人交徧谪我”应具有象征意义。后两章重唱。一方面指出“窭且贫”的具体所指,即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室人交遍谪(摧)我”。

全诗三叹天命,实警国君及当权者,显得含蓄;但由于用了一个官吏的口吻,又让情感抒发显得真切。徐常吉云:“只隐隐,见是处乱世事暗君,不可明说出,恐失诗人忠厚之旨。”

【诗经国风之邶风双语诗歌】相关文章:

1.诗经·国风·邶风·凯风

2.[诗经] 国风·邶风·式微的译文

3.[诗经] 国风·邶风·简兮介绍

4.诗经名句——《诗经·邶风·击鼓》

5.诗经·国风·齐风·著

6.诗经·国风·郑风·清人

7.《诗经》国风·王风全文

8.《诗经·邶风·静女》课堂实录

9.诗经 国风

10.诗经·邶风·柏舟古文赏析

下载word文档
《诗经国风之邶风双语诗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