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

2024-07-23 07:45: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

篇1: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

道家

时期 人物 主张

春秋 老子 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 庄子 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篇2: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上: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萌芽。

政治上:_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文化上:明代晚期的理学因循守旧。

二、明后期异端思想家李贽

主张: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②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③赞扬历“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

评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_想的先驱。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①抨击君主_“君主乃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③批判“君为臣纲”的愚忠;④主张“工商皆本”.

(2)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_心学的空谈理论。

(3)王夫之.唯物主义.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

2.三人的共同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_倡导_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评价.①对君主_治造成了强烈冲击。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④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篇3: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百花齐放”“百家争吵”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

2.“双百”方针并未能蛑贯彻下去。由于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_,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_结束后,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_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_开始后,教育一片混乱。“_结束后,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文学的繁荣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鳘,**不已。大革命后确定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深感失望,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2.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进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3.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诞派的典型。

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总结5篇

篇4: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知识梳理】

一、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成就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 已有纸, 1,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印刷术 隋唐之际,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二、数学

l.《九章算术》

(l) 内容: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2) 地位:

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 计算工具:最早是算筹, 后来演变为算盘。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历法

l. 天象观测

(l) 中国古代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 天文学家石申, 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辑成《石氏星表》。

(3) 制成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2. 历法: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 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四、农学与医学成就

项目类别 书籍 作者(朝代) 地位

农学 《氾胜之书》 氾胜之(西汉)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四大农书强调精耕细作。

《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

《农书》 王祯(元朝)

《农政全书》 徐光启(明朝)

医学 《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 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东汉) 被誉为“万事宝典”

《本草纲目》 李时珍(明朝)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学习探究】简述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我国古代科技长期世界的原因。

(《同步检测》P29)

【热点链接】对我们深刻启示:

我国四大发明成为世界科技发展辉煌灿烂的一页。四大发明在中国和欧洲的作用大不相同, 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此, 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更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走自主创新之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篇5: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__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篇6: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科学为什么能够长期世界?为什么中国科技又会在明清时期走向衰落?

1、长期世界的原因:中国最早建立了封建制度,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同时国家对科技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的科技给予了一定支持;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长期处于世界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民族融合,长期对外开放,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在明清走向衰落的原因:明清时期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阻碍了有关科技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文化_义,如八股取士、_,使近代自然科学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程朱理学的束缚;中国传统科技自身的局限性,

即:

1)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上的探索,得到发展的一般只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等科技领域;

2)缺少实验的传统。

篇7: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春秋末年,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朴实,现实感强。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战国屈原《离_。采用楚国方言,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①特点: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②代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①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②代表:初唐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盛唐诗人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的诗是李白以浪漫主义赢得“诗仙”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诗史”被誉为“诗圣”;中唐的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①原因:随着商业,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②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③代表: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①兴起:宋代,民间兴起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②元代,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③特点: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④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②唐朝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③宋朝出现供人说话用的话本。

2.明清小说

①原因:一方面_义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些新现象,手工业、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繁荣提供了丰富素材。

②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③代表: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篇8: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选总结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1)造纸术

(1)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

(2)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

(3)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影响最为久远,有利于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印刷术

(1)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

(2)北_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

(3)活字印刷术经波斯传到西方,“成为新教的工具”,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3)指南针

(1)战国时期发明“司南”(《韩非子》)

(2)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阿拉伯,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篇9: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解读】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

篇10: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百家争鸣”

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篇11: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_在个人――人性)B、方_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篇12: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_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新儒学.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_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_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篇13: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选总结

宋明理学

一、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

2.隋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宋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和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1)内容:①“理”是世界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_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1)内容.陆九渊是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王守仁)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2)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

三、评价: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_治,压抑、扼_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篇14: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启蒙运动

【知识梳理】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 背景:

(l) 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 , 挑战教会的。

(2)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2.概况:

(l) 开始:17世纪时,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2) 高潮:18世纪中叶,法国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 扩展:传播到德意志等其他国家,启蒙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3. 核心:“理性”, 即主张人自己去思考, 否定一切外在。

4. 内容: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抨击天主教会的和迷信, 反对专制和愚昧, 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5.性质:是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①反对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 倡导君主立宪制;

②提倡“天赋人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2) 孟德斯鸠

①反对君主专制,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②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

③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3) 卢梭

①阐述“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③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 人物:德意志的哲学家康德, 总结了启蒙思想,代表作是《纯粹理性批判》。

(2) 主张:①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强调人的重要性, 提出人就是人, 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③主权属于人民, 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l) 欧洲: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 世界:①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②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学习探究】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有哪些发展?

(1) 从批判对象上看, 由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扩展为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 从涉及的领域看, 由文学、艺术领域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的各个方面。

(3) 从批判形式上看, 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 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 从思想特点上看, 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 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为了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篇15: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1)造纸术

(1)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

(2)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

(3)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影响最为久远,有利于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印刷术

(1)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

(2)北_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

(3)活字印刷术经波斯传到西方,“成为新教的工具”,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3)指南针

(1)战国时期发明“司南”(《韩非子》)

(2)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阿拉伯,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4)

_

1)唐朝出现_方,唐末_始用于军事。

(2)北宋时_广泛在军事上使用,设有专门机构制造_器。

(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4)我国发明的_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有力武器。

总而言之,印刷术、指南针和_传欧洲,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预示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相关文章:

1.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高二

2.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3.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4.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

5.初三历史中考重点知识

6.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7.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

8.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重点复习提纲

9.高二语文必修三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10.高二备考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下载word文档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