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孕产妇贫血状况检验论文

孕产妇贫血状况检验论文

2025-01-15 07:38: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ishia5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孕产妇贫血状况检验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孕产妇贫血状况检验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孕产妇贫血状况检验论文

篇1:孕产妇贫血状况检验论文

孕产妇贫血状况检验论文

孕产妇贫血状况检验论文【1】

【摘要】 目的 调查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缺铁性贫血发生状况,相关因素,提出干预措施。

方法 对1月至6月2464例缺铁性孕产妇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 住院分娩孕产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46.64%,孕产妇饮食习惯,对贫血防治知识了解程度及血红蛋白测定的重视程度与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有关。

结论 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的患病率较高,对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和宣教指导,严格手术指征针对贫血的原因进行干预可有效地降低孕产妇贫血的发病率,孕期膳食指导的科学性,对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孕产妇;缺铁性贫血;干预措施

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属高危妊娠的范畴。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贫血,在妊娠各期对母婴造成一定的危害,在某些贫血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孕产妇由于妊娠,分娩哺乳等原因成为贫血的高发人群,孕产妇贫血抵抗力下降,对手术、分娩、麻醉耐受力差,孕产妇风险也会增加,严重的贫血可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心脏病,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

还可造成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早产死胎死产等[1]。

WHO资料表明:贫血使全世界每年数十万孕产妇死亡,因此要高度重视。

为掌握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基础资料,提高医护人员及孕产妇对贫血的防治知识,了解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提出干预措施,对201月至206月2464例住院分娩孕产妇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年1月至年月2464例住院分娩的孕产妇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资料。

1.2 贫血的诊断标准 采用《妇产科学》第7版妊娠期贫血分度标准[2]。

2 结 果

2464例发生贫血1140例,占46.34%,其中轻度1920例,中度514例,重度26例。

3 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

贫血发生可能与孕产妇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3],及少数民族饮食中不吃动物肝脏、血制品有关,孕产妇对贫血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防治知识,部分医护人员行产前检查时忽略了血红蛋白的测定,剖宫产、阴道手术产等手术也造成产后贫血的常见原因。

4 讨 论

4.1 孕产妇贫血的发病率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有50%以上的孕产妇合并贫血,我国妊娠3个月以上孕产妇发病率为19.28%,而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贫血的发病率为46.34%,发病率较高。

推荐妊娠4个月起应常规补充铁剂,每日口服硫酸亚铁0.3g,产褥期补充铁剂3个月。

4.2 加强孕产妇贫血防治知识的宣传 利用讲座、小册子、保健宣传栏等干预措施,促使孕产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孕产妇对贫血的认知能力,了解贫血对孕产妇及胎儿的危害,使孕产妇主动寻找自我保健及预防贫血的知识,加大对优生优育知识,孕产妇贫血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缺铁性贫血高危人群的防治与管理。

4.3 养成均衡膳食习惯,胎儿需要猪肝鸡血动物血能提供红蛋白型铁,吸收利用效果较好,肝脏是储存铁源的重要器官,其铁的利用率较高,肉类也会有较高的红蛋白型铁,大豆及其制品也是较好的铁源,经常交替食用这类食品,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促进铁的吸收利用,对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有好处,妊娠前半期铁的需求无明显增加,可以从食物中摄取。

增加铁剂摄入建议设立膳食营养指导门诊,指导孕妇合理膳食,保证母亲和胎儿的机体需要,鼓励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鸡血、豆类等,动物血能提供红蛋白型铁,器官其铁的利用率较高,肉类也会有较高的红蛋白型铁,大豆及其制品也是较好的铁源,经常交替食用这类食品。

4.4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 妊娠期应重复测定血红蛋白,及早发现贫血倾向及时纠正,可在妊娠期进行预防,一般从妊娠4个月开始到哺乳期补充铁剂,剂量途径与贫血程度相关。

对孕产妇系统管理及时宣教和保健指导,剂量、途径与贫血程度相关。

维生素C,稀盐酸有利于铁的吸收,应同时补充,叶酸不可缺少。

铁锅炒菜有利于铁的吸收。

服用铁剂时忌饮浓茶,抗酸药物影响铁剂吸收,应避免服用。

治疗原发病,减少并发症,保障母婴健康。

产后血红蛋白的测定纳入产后访视的内容,及时补充铁剂。

4.5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降低手术产率 出血是剖宫产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术后出血、术后晚期出血,可造成或加重孕产妇的贫血,严重时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孕产妇死亡,阴道手术助产因伤口出血造成或加重贫血,规范各项诊疗常规,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降低手术产率,是降低产妇贫血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首都儿科研究所.中国育龄妇女贫血调查[J].中国生殖健康杂志,,13(3):152.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青岛市例孕产妇贫血状况临床检验【2】

【摘 要】目的: 了解青岛市市北区妊娠期贫血发生状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制订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

方法:对2011年在本所进行孕产期保健的2005例孕妇妊娠期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孕产妇贫血患病率18.7%,贫血发生率与孕周、孕妇年龄、其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职业及妊娠次数均相关。

妊娠期贫血可增加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应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孕妇对妊娠期贫血的认识水平,加强围产期保健,采取综合措施,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及时补充铁剂, 降低孕产妇贫血发生率。

【关键词】孕妇;贫血;影响因素

贫血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属高危妊娠范畴。

妊娠期贫血对母儿均造成一定危害。

孕妇因重度贫血会引起贫血性心脏病,产褥感染及孕产妇死亡。

重度贫血,易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甚至引起早产或死胎。

相关文献显示孕妇贫血引起早产的风险是正常孕妇的2倍, 分娩低体重儿的风险是正常孕妇的3倍[1]。

本文对2005例在本所进行围产期保健的孕妇贫血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贫血发病相关因素, 制订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 保障母婴的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青岛市北区妇幼保健所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定期产检的孕妇2005例,以保健手册记录数据为资料来源。

1.2 调查方法 每位孕妇分别于孕早期(<13周)、孕中期(13~28周)、孕晚期(≥28周)检验血常规,以第1次发现贫血时所处的妊娠期来划分,不做重复统计。

测量采用日本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型号为XS―800I);并查阅产妇孕产妇保健手册,了解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孕周、职业以及孕产次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贫血诊断标准 采用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7版) [2]的妊娠期贫血诊断标准。

RBC (3.0 ~ 3.5)×1012 /L,Hb 81 ~ 100 g/L为轻度贫血;RBC (2.0 ~ 3.0)×1012 /L,Hb 61~80 g/L为中度贫血;RBC (1.0 ~ 2.0)×1012 /L,Hb 31~60 g/L为重度贫血;RBC<1.0×1012 /L,Hb≤30 g/L为极重度贫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进行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妊娠期贫血情况:妊娠期贫血发生比例为18.7%(375/2005)。

其中,轻、中、重度贫血分别占72.0%(270/375)、24.8%(93/375)和3.2 %(12/375),极重度贫血为0。

孕早、中、晚期贫血分别占19.2%(72/375)、30.7%(115/375)和50.1%(188/375);孕晚期贫血发生比例高于孕中期和孕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0.13,P<0.01)。

2.2 贫血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375例贫血产妇中,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81例, 占48.27%, 高中、中专109例, 占29.06%, 大专以上学历85例,占22.67%。

2.3 贫血与职业的关系 375例贫血产妇中, 脑力劳动者59例(15.73%), 职员70例(18.67%), 工人114例(30.40%),无业132例(35.20 %),

2.4 贫血与产妇年龄的关系 2005名产妇中,年龄20~25岁525例,其中贫血者37例(患病率7.04%);年龄26~30岁1029例,其中贫血者162例(患病率15.74%);年龄在31岁以上451例,其中贫血者176例(患病率39.02%)。

年龄大于30岁的产妇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小于30岁组, 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贫血与孕产次的关系 产次数≥2次者321例,贫血患者84例(患病率26.17%);初产1684例,贫血患者291例(患病率17.28%)。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2005例孕妇贫血状况调查分析,发现妊娠期贫血发生率为18.7 %。

孕妇贫血患病率随孕周的增长而逐渐上升,与妊娠期血容量逐渐增加,胎儿生长发育加速,对铁的需要量增加,孕妇对铁的摄取相对不足有关 。

影响妊娠期贫血的因素很多, 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社会因素及孕前月经量、妊娠反应、平时饮食习惯有关。

本组资料显示,年龄大于30岁的产妇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小于30岁组。

收入稳定者、文化程度高者贫血患病率明显低于无职业者和工人、文化程度低者。

文化程度低的孕产妇对保健营养知识及优生优育知识掌握较少, 导致孕期营养补充不足。

妊娠次数越多, 贫血患病率越高,这可能与经产妇多次妊娠引起铁消耗增加和产后体内储铁量未恢复正常而再次妊娠, 致使孕妇贫血或使已存在的贫血加重有关。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缺铁和缺铁性贫血与妊娠不良结局如新生儿低体重、早产、死胎死产等有密切关系[3,4]。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不少妇女非妊娠期铁摄入不足,妊娠期可利用的贮备铁不足100 mg。

妊娠后,既要满足自身血红蛋白合成的需要,又要满足胎儿发育的需要。

孕后期孕妇需铁1200mg/d~1500mg/d,按食物中铁含量10 %~20 %被吸收,食物中含铁量很难满足需求。

在妊娠期尤其是孕晚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篇2:12孕妇贫血状况分析论文

1260例孕妇贫血状况分析论文

摘 要:目的 了解该地区孕妇贫血状况并分析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在本院进行围产保健的6810例孕妇的贫血状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1260例孕妇查出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其发生率为18.5%,妊娠晚期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妊娠早期和妊娠中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妇体重增加过快,则贫血的发生率越高;妊娠期孕妇贫血不但影响胎儿的体重,而且增加了产后出血的风险。结论 加强孕妇孕产期保健和健康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补充铁剂,合理控制妊娠期体重,,降低孕妇贫血的患病率。

关键词:孕妇;贫血;干预措施

贫血是妊娠期较常见的合并症,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属于高危妊娠的范畴。为了了解该地区孕妇贫血的发病情况,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本文对在本院进行围产保健的1260例孕妇贫血的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在本院建立孕产妇保健卡并定期进行产检的6810例孕妇, 数据资料来源于保健卡的记录。

1.2 方法 孕妇分别在孕早(﹤13W)、中(﹤13~27W)、晚(≧28W)期空腹抽血进行血常规的测量,以首次出现贫血时的妊娠期划分。孕妇使用同一体重计定期测量体重,新生儿使用婴儿称进行测量。

1.3 诊断标准 采用第7版《妇产科学》中妊娠期贫血的诊断标准[1]。妊娠期贫血的程度一般可分为4度,轻度:RBC(3.0~3.5)×1012/L,Hb 91~100g/L;中度:RBC(2.0~3.0)×1012/L,Hb 61~90g/L;重度:RBC(1.0~2.0)×1012/L,Hb 31~60g/L;极重度:RBC≦1.0×1012/L,Hb≦30g/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量资料以( ±s)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妊娠期贫血状况及与孕周的关系 1260例孕妇查出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其发病率为18.5%(1260/6810)。在患有贫血的孕妇中,轻度贫血占80.9%(1019/1260),中度贫血占17.3%(217/1260),重度贫血占1.7%(22/1260),极重度贫血占0.10%(2/1260)。孕妇于妊娠早期发生贫血的比例是15.8%(233/1260),妊娠中期的比例是28.6%(360/1260),妊娠晚期的比例是55.6%(700/1260);妊娠晚期孕妇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妊娠早期和妊娠中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妊娠期贫血与孕妇体重增加的关系 孕妇体重增加≦12.5kg时,贫血的发生率为11.5%;孕妇体重增加≧12.5kg时,贫血的发生率为21.3%。经统计学分析,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妊娠期贫血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妊娠期贫血的孕妇出生低体重儿的比例为4.8%;妊娠期非贫血的孕妇出生低体重儿的比例为1.5%,经统计分析,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妊娠期贫血与孕妇产后出血的关系 妊娠期贫血孕妇产后出血量平均为(311.25±102.33)ml,妊娠期非贫血孕妇产后出血量平均为(205.18±106.45)ml,两者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结论

贫血是妊娠期孕妇较常见的合并症,会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本研究通过对6810例孕妇的贫血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孕妇贫血的发病率高达18.5%(1260/6810),贫血的发病率与孕周有一定的关系,孕周越长,孕妇发生贫血的可能性越大,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孕周的增长,胎儿对铁的需求不断增加,胎儿所需要的铁来自孕妇,导致母体对铁的摄取减少,合成的.血红蛋白减少而出现贫血[2]。

本研究结果显示,妊娠晚期相对于妊娠早期和中期更容易出现贫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能是由于孕妇体内可利用的铁不仅要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要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随着胎儿的发育,对铁的需求不断增加,孕妇妊娠晚期越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3]。因此,孕妇需在妊娠16周开始合理有规律的补充铁剂,配合科学的膳食指导,防止妊娠期发生贫血。妊娠期孕妇体重增加越多则发生贫血的机率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合成血红蛋白所需要的铁主要来源于动物性的食物,而我国的饮食以粮谷类为主,含的热量比较高,孕妇摄取高热量的食物出现超标的现象而增加了贫血的患病率。妊娠期贫血的孕妇出生低体重儿的机率显著高于非贫血的孕妇,这可能是由于孕妇贫血以后,会因供氧不足容易感到疲倦,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后心跳加快等症状,这些症状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不利;另一方面,胎儿所需的氧气来自孕妇,孕妇贫血后导致胎儿缺氧,所以出生的新生儿体重较轻。妊娠期贫血的孕妇产后出血量远大于非贫血孕妇,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孕妇贫血后对失血的耐受性降低有关。

综上所述,妊娠期贫血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均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孕妇孕产期保健和健康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适当的摄入动物性食物,补充铁剂,合理的控制妊娠期体重,积极防治妊娠期贫血,降低孕妇贫血的患病率。

参考文献

[1]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54-155.

[2]许建飞 ,孕妇贫血状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5 ,20(24): 3323

[3]柯雪琴,孕妇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分析 [J].浙江预防医学, , 19(1) .

篇3: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并对血液检验在贫血患者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检查并接受治疗的贫血患者456例,设为观察组;同期健康志愿者230例,设为比对组。

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液检测,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细胞学参数与贫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贫血患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慢性感染、急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多种类型,观察456例贫血患者以及比对组的230例健康志愿者的MCHC、MCH、RDW、MCV,比较两组之间的检测结果,慢性感染患者的MCH、MCV与比对组患者的MCH、MCV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与比对组患者相比,在MCH、RDW、MCV、MCHC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血液检测,密切观察和分析各项检测参数,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能够有效的提高对贫血患者发病原因的准确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贫血;血液检验;检验分析;意义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外周血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以及血红蛋白浓度在多种不同原因的作用下,各项参考值均比健康人的正常值偏低,这种临床症状即为贫血。

在临床中,目前对贫血患者的诊断和鉴别,主要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检测,通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诊断提供依据。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血液检测在贫血患者中诊断意义,我院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的贫血患者456例,同期健康志愿者230例,进行血常规检测,通过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对细胞学参数与贫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贫血患者456例,设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41例,女性患者21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16岁,最大年龄的患者62岁,平均年龄为(32.59±4.28)岁;49例患者为溶血性贫血,17例为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19例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43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58例为慢性感染患者,66例为缺铁性贫血患者,81例为地中海贫血,123例急性失血性贫血。

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30例,设为比对组,其中男性患者121例,女性患者109例;年龄最小的患者18岁,年龄最大的患者59岁,平均年龄为(35.54±3.6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456例贫血患者和比对组230例健康志愿者,均抽取肘静脉血2ml进行检测,将所抽取血样放入EDTA-K2抗凝管中,充分混匀,注意动作要尽可能放轻,采用Sysmex800i血液细胞计数仪对所取得的血液标本进行血细胞分类计数,检测过程中所用的检测试剂均要与计数仪相配套。

认真检测每一血液标本的MCH、MCV、RDW、MCHC,并做好详细记录。

将观察组各种类型的贫血患者,分别与比对组的健康志愿者的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对细胞学参数与贫血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1.3 统计学处理

SPSS17.0统计学软件;t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456例贫血患者和比对组的230例健康志愿者,采取Sysmex800i血液细胞计数仪对肘静脉血进行计数,检测结果显示各组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

比对组的230例健康志愿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2.87±2.13)、(88.32±4.48)fl、(29.39±2.21)pg和(336.57±19.83)g/l。

58例慢性感染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4.28±2.22)、(69.51±6.19)fl、(25.58±1.92)pg和(331.42±20.08)g/l,与比对组志愿者相比,MCH和MCV均明显偏低,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49例溶血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21.87±5.83)、(104.45±7.15)fl、(29.74±3.26)pg和(329.08±19.42)g/l。

17例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6.56±3.24)、(85.71±5.69)fl、(28.83±2.57)pg和(328.36±17.24)g/l;19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9.38±4.22)、(113.69±7.31)fl、(40.81±6.99)pg和(343.04±12.76)g/l;4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1.97±3.03)、(88.28±5.92)fl、(29.78±2.62)pg和(340.37±21.23)g/l。

66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9.08±4.92)、(62.52±8.68)fl、(19.83±5.47)pg和(275.41±36.79)g/l;81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20.22±6.79)、(63.68±8.52)fl、(20.13±3.97)pg和(279.87±22.33)g/l。

123例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2.92±1.08)、(86.91±4.09)fl、(29.18±2.31)pg和(338.48±17.12)g/l;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与比对组患者相比,在MCH、RDW、MCV、MCHC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贫血是一种症状,贫血的患病率都居于血液系统疾病的首位,远远超过白细胞疾病,贫血不是具体的疾病,各种疾病都可伴有贫血,许多原因不同的贫血具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征,可归纳为若干综合病征,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十分复杂。

临床诊断贫血需依靠血液检查。

血细胞分类计数不仅能明确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根据红细胞参数还能客观地反映患者引起贫血的原因。

缺铁性贫血患者MCV、MCH、MCHC降低而RDW 升高,是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患者外周血象中可见红细胞体积变小,且较多出现大小不均一的红细胞,其主要原因在于缺铁引起的小红细胞与正常体积红细胞同时存在。

地中海贫血患者同样表现为MCV、MCH、MCHC 降低同时RDW 升高,因此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需依靠其他特异性检验进行鉴别。

慢性感染患者MCV、MCH 降低而MCHC、RDW 升高,是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变小,但血红蛋白合成不受影响。

在各种类型的贫血中,通过MCV、MCH、MCHC及RDW 诊断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特异性较高,其次为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

然而特异性较低的是慢性感染,其主要原因在于慢性感染患者体内影响因素众多,给实验室诊断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学参数MCV、MCH、MCHC与RDW 的改变与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导致的红细胞形态变化一致,通过这四项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出贫血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异性检查项目,分析贫血原因,给患者治疗提供有及时、可靠的信息。

由此可见,红细胞参数MCV、MCH、MCHC、RDW 为临床寻找贫血病因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通过血液检测,密切观察和分析各项检测参数,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能够有效的提高对贫血患者发病原因的准确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勇敏,周午琼.五项生化指标在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鉴别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4):494-495.

[2] 张 洁.32例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108-109.

[3] 蔡稔,梁昕,潘丽珍,等.血液学指标在育龄人群地贫筛查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2):129-132.

[4] 赵应斌,黎华连,丁燕玲,等.肾性贫血的网织红细胞6项参数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0):3806-3808.

[5] 童向民,王剑超,金洁,等.骨髓涂片结合活检对血液病诊断的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3):151-152.

[6] 李启亮,徐樨巍,宋文琪,等.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前后肾性贫血患儿网织红细胞参数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09,24(6):403-405.

【孕产妇贫血状况检验论文】相关文章:

1.妇科医学检验论文

2.医学检验技术论文

3.分子诊断学医学检验论文

4.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论文

5.农产品营销状况与对策论文

6.消费信贷的状况与战略论文

7.特种设备检验档案信息管理探究论文

8.医学检验分析化学的教学论文

9.检测检验

10.检验报告

下载word文档
《孕产妇贫血状况检验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