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混合身份共犯研究论文

混合身份共犯研究论文

2024-08-21 07:47: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忘乎一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混合身份共犯研究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混合身份共犯研究论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混合身份共犯研究论文

篇1:混合身份共犯研究论文

混合身份共犯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刑法理论,对于“有身份之人与无身份之人共同犯罪”的问题,存有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争议的焦点在于身份犯理论与共犯理论如何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共同犯罪 身份犯 混合主体 区别说

在身份犯罪中,解决“有身份之人与无身份之人共同犯罪”的问题时,往往涉及到共同犯罪与身份犯理论的结合。对此,本文从这两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共同犯罪的整体性理论

根据我国刑法中修正的犯罪构成理论,共同犯罪的构成不同于单独犯罪的构成,为使共犯承担刑事责任,需要对单独犯罪的构成加以修正。[1]共同犯罪是区别于单独犯罪的概念,从而,也具有区别于单独犯罪的自身特征,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犯罪的整体性,若干单独个人犯罪被法律拟制为一个整体性犯罪行为。尽管是多人多行为的犯罪,但法律上视其为“一人一行为”的犯罪。

1、从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来看。首先,各共犯的主观方面有着同一犯罪的故意,各共犯虽然由于分工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具体故意,但是,这些具体的故意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服务于同一犯罪的故意。因此,在主观上各共犯都有共同的.认识和意志;其次,各共犯客观方面实施同一犯罪的行为;再次,各共犯的行为所指向的是同一犯罪客体。最后,共犯的整体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2]综上四点各共犯分别的具体行为,已经从数个行为转化为主客观相统一的一个整体行为。

2、从共同犯罪性质来看。共同犯罪相对于单独犯罪来讲,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其特点还在于犯罪的双重性,即单独犯罪的个体性与共同犯罪的整体性的有机结合。这种双重性体现在共同犯罪各要件中。以共犯故意为例:第一重故意,各共犯均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第二重故意,各共犯预见到共同犯罪的行为内容以及共同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危害结果。简言之,既有单独犯罪的个人故意,又有共同犯罪的共同故意,那么,无疑共同犯罪也有双重行为,即犯罪的个人行为和共同犯罪的整体行为。在犯罪性质上,起决定作用的是整体行为。[3]如果共同犯罪行为整体上具有某种身份犯犯罪的客观特征,那么就说明该共同犯罪构成该种犯罪。

3、我国刑法学共犯理论坚持主客相统一原则,正确地表述了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征。[4]即共同犯罪不是数个单独犯罪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有分工,互相配合,能够犯下单个人难以实现的严重犯罪。因而,共同犯罪特征在于其尽管是二人以上犯罪,但是从其主观方面讲,形成的是一种特定犯罪故意内容,各共同犯罪人均具有特定犯罪的故意。从客观方面讲,各共同犯罪人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因而各共同犯罪人的故意是同一的,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是统一的,从而成为一个整体行为。这一整体行为才是共同犯罪的行为,同时,整体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的关系。因而共同犯罪是同一犯罪,犯罪性质必然同一。由此可见,共同犯罪的理论实际上承认了共犯只能“一罪处罚”,这符合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本质要求。

二、刑法关于身份犯的理论

在刑法理论上,通常将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构成要件或者刑罚加减根据的犯罪称为身份犯。理论上存在自然身份犯与法定身份犯、亲手性身份犯与非亲手性身份犯、纯正身份犯与非纯正身份犯(或者称之为非身份犯更适合本文的涵义)等分类。纯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无此特殊身份则犯罪根本不可能成立的犯罪。例如,现行刑法典规定的贪污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因此,如果行为人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其行为就不可能成立贪污罪。应该说,刑法分则的贪污贿赂罪部分绝大多数罪名都是纯正身份犯罪。而非纯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不具

[1] [2] [3]

篇2: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研究现状论文

在汽车行业混合动力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为工程机械的节能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汽车的运作方式和工程机械有明显的差别,工程机械的负载工况和汽车的差别较大,工程机械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能量回收的方式不一样,给混合动力机的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针对工程机械本身的特性,对能量管理和参数匹配进行重点研究,研发出可以节能减排而且容易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的混合动力机型。现在的能源十分紧缺,环境也越来越恶劣,混合动力技术的使用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汽车行业的发展,间接的提高了工程机械的设计水平。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一些工程机械企业推出了改善后的工程机械产品,这些机械产品在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上都有很大的突破。现在,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也在迅速发展,中国的很多高校和工程机械企业也开始重视开发混合动力工程机械,而且还把少量的机械投入到试用中。

2混合动力的系统类型

2.1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和外载用“串联”的方式组成一个驱动系统。发电机发电,把电力传给发动机,其实把发电机和发动机可以看成一个电力供应系统。发动机不会直接驱动外载,电动机可以直接驱动外载,在驱动的电力有多处的部分可以存储在储能装置里,在电力不足的时候,可以使用储能装置中存储的电力。而且在外载制动的时候,可以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并把释放的电量回收起来,存储在储能装置中。在串联式混合动力装置中,发动机和外载之间不需要其他机械的连接,结构比较简单,布置起来比较方便,对系统和策略的控制比较方便,但是只支持电动机驱动,这种动力类型和电驱动差不多

2.2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把发电机和驱动电机用机械连接起来,再用并联的方式安装外载,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有三种驱动模式,有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电动机单独驱动模式、发电机和电动机一起驱动模式。在这些驱动模式中,发动机驱动是主要的驱动模式,用电动机驱动作为发动机驱动的辅助。因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功率是可以叠加的,所以可以让发电机和电动机一起驱动,降低装机的功率,这样动力系统的尺寸小、重量轻、价格低。在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共同驱动下,用发动机释放的电力驱动外载,多余的机械能用发电机存储起来。当电力不够用的时候,可以把发电机存储起来的电力释放出来。用发电机直接驱动的方法工作效率会很高,而且节能效果也比较好。

3串联和并联混合动力的节能效果

为了了解串联和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效果,把液压挖掘机的双泵驱动的液压系统作为实验基础,在液压系统中加入串联和并联的动力系统,进行仿真建模,对液压挖掘机的工作进行仿真计算。对发动机最高、最低功率、输出的总能量、耗油率和总耗油量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1)如果在使用混合动力系统的时候,不要单独的使用串联混合动力系统,因为串联混合动力系统没有节能的作用,但是单独使用串联混合动力系统可以改变排放物的质量,还能降低柴油机的装机功率。在使用串联混合动力系统的时候,柴油机的工作状况是比较稳定的,可以降低柴油机的装机功率,节约一部分成本。而且柴油机的工作能力也可以提高,柴油机可以长期的在高效区里工作,充分的燃烧燃油,减少耗油量,改善尾气排放的质量。柴油机和电动机之间不需要其他机械的连接,所以工作状况很平稳,而且排放物少。整个装置的结构布置十分容易变通,相对比较自由,控制的方式也很简单。因为柴油机是与发电机相连接的`,所以输出的电能要在变频器里和电池或者电容进行交直流转换,这样一来电能的损耗就会比较大,很难达到节能的作用。(2)单独使用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并联混合动力系统可以使柴油机的装机功率有明显的降低,而且排放物的污染也不是很大。使用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时候,柴油机输出的能量只有一些可以用来发电,其他的能量都要用在泵的驱动上。虽然在部分情况下使用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时候需要发电机大量输出功率。(3)把串联混合动力和并联混合动力进行比较,串联混合动力比较占优势,混合动力系统还可以给其他的节能方式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把各种节能方法进行结合,最终达到高效率节能的目标。

4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方式

在使用工程机械的时候,大部分的能量都使用在液压系统主要控制阀门的节流口上,这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能量,还会使系统的热量上升。如果可以把浪费的这部分能量回收并进行利用,不但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还可以是整个系统更具有稳定性。要想回收这部分的能量,可以在主控制阀门的节流口上安装一个马达,用马达对机构的速度进行控制,并将原本浪费的能量储存起来。如果采用马达对能量进行回收,因为马达的惯量比较大,所以普遍使用性并不是很高,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因为马达节能的措施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可以使用单独驱动的方式,过去的工程机械大多采用单泵驱动,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可是不同的系统所需要的压力是不同的,所以泵必须解决外载所需要的压力。

5结语

如果单独的使用串联混合动力系统是没有很明显的节能效果的。虽然可以提高排放物的质量,但是从节能的角度来说,还是选择并联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系统为其他的节能方式奠定了基础,使其他的节能措施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混合动力系统的使用,为节能减排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应该进一步研究混合动力系统,促使混合动力系统达到更高的节能目标。

篇3:供应链混合渠道分销研究述评论文

供应链混合渠道分销研究述评论文

一、引言

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使分散在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提升了传统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而且催生了新的供应链模式。供应链模式的变革主要产生在零售节点上,即电子商务以并行或串行方式融入供应链,构成混合渠道(多渠道)供应链网络,增强了供应链的推动力及拉动力,满足了顾客对销售渠道的异质性偏好,提高了企业的市场覆盖率(Rangan等,1992;Anderson等,;Keeney,;Kacen等,;Torkzadeh和Dhillon,2002;Yang和Jun,2002;Viswanathan,)。多渠道供应链已经成为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Gabrielsson等,2002),越来越多的企业同时采用网络渠道和传统渠道进行销售,以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Moriarty和Moran,1990;Keskinocak和Tayur,)。早在,美国的顶级供应商就已经有42%通过网络向消费者直销商品,如IBM公司、凯新达电子公司(Pioneer Electronic)、思科公司(Cisco)、雅诗兰黛公司(Estee Lauder)和耐克公司(Nike)(Tedeschi,)。,美国的前100家零售巨头中只有亚马逊公司(Amazon.com)一家是纯网络零售商(Schulz,2005)。在中国,海尔、联想、长虹等知名供应商也开设了网上商城直销商品。

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使得企业能够把其采购、物流和整个供应链管理移向互联网来缩短供应链。但是,电子商务在作为有效的营销及物流助推器的同时,也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如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时如何进行战略选择;如何利用物流功能支持营销渠道的拓展并增强其灵活性;如何协调和集成多渠道供应链使之高效运作,从而为顾客创造价值;等等。因此,这种包含传统分销渠道和网上直销渠道的混合渠道供应链的运作策略、协调机制等,已成为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渠道冲突、价格竞争及库存决策三个角度对供应链混合渠道分销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二、混合渠道分销产生渠道冲突的原因及影响

供应链的组成是以其成员共赢的战略目标为基础的,但供应链是由不同的利益主体所构成的合作系统,每一节点企业都有自己的目标、决策控制权、资源及信息,都会根据各自的局部利益优化决策。供应链成员的利润最大化,往往与供应链整体利益最优化相冲突。如当零售商具有更强的实力时,供应链中往往会产生一种纵向冲突,即“双重加价效应”。而当供应链中存在混合分销渠道时,如果消费者不具有异质性,制造商则可以将网络直销渠道作为一种可信的威胁来降低“双重加价效应”,产生“直接营销,间接利润”①的作用。但是,制造商花费成本另开虚拟渠道并非只想借之发挥威胁的作用,且消费者往往具有异质性,因此,网络销售量实际上是存在的。此时,制造商不但是零售商的供应商,而且也同时成为零售商的直接竞争对手,因此,横向的渠道冲突不可避免。如Apple公司的独立零售商于初对Apple公司提起了诉讼,诉由是对于热销的iMac型电脑,Apple公司没有分配给它足够的库存(Wilcox,2002)。在Gilbert和Bacheldor(2000)对50个制造商的调查中,66%的制造商指出,渠道冲突是它们采用在线销售战略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许多实例表明,如果不解决渠道冲突,则可能导致分销渠道不畅和无效率的纵向一体化,并且会影响市场的开拓与稳定。因此,一些制造商试图采取措施避免渠道冲突,如李维斯公司(Levis)停止了网上直销(Collett,1999),而施乐公司(Xerox)仅利用网络来提供信息,以支持传统渠道的销售(Chiang,2002)。

一些研究表明,制造商在传统渠道外增设网络直销渠道对零售商未必有害(Tsay和Agrawal,1999;Sridhar,;Zettelmeyer,2000;Tsay和Agrawal,2000),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混合渠道供应链(Rhee和Park,2000;陈剑等,;Tsay和Agrawal,2003)。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利用多种渠道来满足购物需求(Stringer,),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顾客在网络零售渠道和传统零售渠道之间的分布是稳定的(Yao和Liu,2003)。因此,混合渠道可以作为均衡的行业结构模式存在,当整个市场处于封闭状态时,这种均衡结构只是制造商的一种必要的战略,不一定能增加利润,但却能改善消费者的福利;而当整个市场能够通过采用新的经营模式而扩张时,均衡市场结构则意味着更高的利润。Bell等(2002)、Cattani等(2003)、Kumar和Ruan(2004)、Bernstein等(2004)以及Druehl和Porteus(2005)的研究,也在网络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以及制造商渠道结构选择方面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三、价格竞争及协调机制

在混合渠道供应链中,制造商不但作为零售商的供应商,同时也作为零售商的直接竞争对手存在,而价格竞争往往成为制造商与零售商争夺市场的一种主要形式。定价策略直接影响制造商、零售商乃至整个供应链的`利润(程曙等,2004;张振雨等,),因此,价格竞争及相应的定价策略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假设:由于厂商分销成本及消费者搜寻成本的降低,混合渠道分销会导致厂商之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Kauffman和Walden,2000;Bakos,2001),结果是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制造商与零售商采用同价策略。显然,在制造商引入新的网络分销渠道以后,如果采用与传统分销渠道相同的价格,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与现有零售商的渠道冲突。Ernst和Young(2001)也曾报告,大约有2/3厂商的产品在网络及实体分销渠道中的售价相同。但是,不同渠道的商品价格往往仍存在很大差异[7,8],这说明混合渠道分销模式下的价格竞争及定价策略并非如此简单,它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Balasubramanian,1998;蔡津等,2001;Tsay和Agrawal,2004[9]),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网络与实体销售价值的评估是不同的(Chiang,2002)。当商品在不同渠道中的估值有很大差异时(如那些只有通过感官接触及销售人员现场宣传才可以确认是否可靠的商品),网络直销商应该在提高消费者对网络直销品的信任度上下功夫,而不是仅仅采用低价促销策略。而对于那些在两种渠道中的价值评估没有太大差异,且对售后服务的要求也不太高的商品(如书籍、音乐CD、影视制品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商品),两种渠道之间的竞争就主要是价格竞争。

其次,混合渠道的价格竞争及定价策略受网络渠道的便利性及网络市场规模的影响(Zettelmeyer,2000;Tang和Xing,2001)。只有当网络渠道与传统渠道相比还不够便捷时,制造商才会以与传统渠道零售价相同的价格直销商品。一旦网络渠道的便利性增加,制造商就有极大的动力放弃同价策略,同零售商展开价格竞争,从而对传统零售商构成威胁(Cattani等,2006)。

最后,混合渠道分销所引致的价格竞争并非只是单向的,当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高、采用实体购物方式的成本高、对产品的实体感知只相对重要时,网络直销价格甚至可以高于传统零售价格,从而降低价格竞争的激烈程度。[10]当然,与零售商相比,只有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制造商才具备上述条件。所以,直销渠道少但实力强的厂商能够比直销渠道多但实力弱的厂商获得更多收益(Geyskens等,2002)。

以上分析表明,定价是个动态的决策过程,特别是在零售商与制造商实力相当时,为了争夺渠道控制权,制造商与零售商都有动机降低价格,从而引发价格战,进而使厂商的利润空间一再压缩。混合渠道中的价格竞争再次从商业实践角度证明了制造商和零售商作为供应链不可缺少的节点企业,彼此协作的重要性。Jeuland和Shugan(1983)将渠道协调定义为:设置制造商及零售商的控制变量,使渠道利润达到最高水平。混合渠道分销模式下的协调变量常常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制造商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批发价来对零售商进行协调,使其适应直销渠道(Yao等,2005;[11]陈树桢等,)。但当品牌竞争与渠道争夺同时存在时,批发价对供应链起不到协调作用,适当的动态定价策略能协调供应链,并使博弈各方受益。[12]此外,在一定条件下,制造商为零售商向直销渠道引导顾客的行为支付佣金、由零售商负责执行全部订单(Tsay和Agrawal,2004)、信息共享(Wu等,2004;Yue和Liu,2006)等激励机制都能起到协调作用,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表1给出了部分混合渠道供应链价格竞争问题研究的主要假设和外部环境分析。

四、库存决策

在混合渠道供应链中,垂直竞争与水平竞争同时存在。垂直竞争产生“双重加价效应”,导致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倾向于减少库存,降低库存成本;而在水平竞争下,“替代效应”导致制造商与零售商都倾向于过度库存。[13]但在通常情况下,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当水平竞争占主导地位时,制造商和零售商往往会争夺有限的库存。而且,制造商即使生产能力充足,也仍然会削减零售商的订货量或减少供货。[14]垂直竞争与水平竞争并存所导致的减少库存与过度库存的相互作用,会加剧混合渠道供应链库存决策问题的复杂性。此外,在混合渠道分销模式下,供应链的每一层级都持有库存,类似于多级库存设置。而现有的多级库存模型的一个一般假设是:供应链每一节点只能向上一层级发出订单(Svoronos和Zipkin,1991)。尽管有些研究允许个别节点越级下单,或向同级订购(Grahovac和Chakravarty,2001),但这些订单被看做紧急订单,并且只有当下单者的上一层级缺货时才会产生。而在混合渠道供应链中,消费者越过中间分销环节直接向制造商订购商品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这种多级多渠道库存问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Chiang等(2005)运用马尔可夫模型描述了一个两级混合渠道供应链库存系统。他们在制造商和零售商均采用基库存控制策略的假设条件下,研究了直接渠道偏好对最优基库存水平及相应成本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制造商在现有的传统零售渠道基础上增设网络直销渠道,能够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并极大地降低库存持有成本及缺货成本。[15]但他们假设供应链采用集中控制策略;尽管考虑了两种分销渠道的需求转移,但实际上,他们只研究了垂直竞争对库存决策的影响,而忽略了水平竞争的存在。Alptekinoglu等(2005)建立了一个包括多个节点和多个销售地点的两阶段多渠道混合系统模型,目的是确定各个节点的订购及分配策略,以达到总期望分销成本最小。[16]虽然他们通过子模型和动态优化得出了近似最优的基库存水平,但该研究同样基于供应链集中控制策略,且假设分销中心采用越库式运作方式③,不持有库存,因此同样无法模拟混合渠道的水平库存竞争问题。Dumrongsiri等(2006)运用报童模型研究了零售商的订购量及库存决策问题。[17]与其他研究文献不同,该文献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两个渠道在市场上都很活跃。但是,该文献只是站在点库存角度,即没有考虑制造商的库存问题。夏海洋和黄培清(2007)同样分析了混合渠道结构下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库存决策问题,对比了两种不同运作模式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库存策略。他们的研究表明,在需求不确定程度相同的情况下,集成库存运作模式对整个供应链系统更为有利。但该研究没有指出集成库存策略下的利益协调与分配机制。而混合渠道供应链中的复杂竞争环境决定了库存集成、协调的必要性。有效的库存集成能够在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库存成本,而且可以产生库存集聚效应。[18]况且,网络直销需求可以通过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库存来满足,因此,制造商有机会合并、集成实体与虚拟销售渠道的库存,以获取收益。当然,如果在集成供应链中对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库存策略进行协调,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收益。[19]表2给出了部分混合渠道供应链库存决策问题研究的主要假设和外部环境分析。

五、结论与研究扩展

在混合渠道供应链中,实体分销渠道与虚拟分销渠道一推一拉,相得益彰。但混合渠道分销也会导致相关的渠道冲突、价格竞争及库存决策等问题。为了探讨这些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对于渠道冲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学领域,分析了渠道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价格竞争的研究主要基于市场营销研究观④,运用博弈优化方法,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得出均衡价格及最优利润;但相应的协调机制研究则比较少,或只停留在单一协调方式上(参见表1)。对于库存决策的研究则主要基于运作研究观⑤,运用运筹学等优化方法,在基库存问题和报童问题框架下进行分析,但同样很少涉及协调机制问题(参见表2)。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背景,从库存决策及协调以及定价与库存联合决策等方面,对混合渠道分销模式下的供应链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1.库存决策及协调。库存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又是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库存自身存在的这一矛盾性决定了对库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相对于渠道冲突和价格竞争,有关混合渠道环境下库存决策问题的研究还很少,而且现有研究涉及的库存策略较为单一,仅在基库存问题和报童问题框架下进行探讨,且往往假设制造商与零售商采用相同的库存策略。而实际上,目标顾客、需求模式、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传统零售商与网络直销商所制定的库存控制策略有所不同;此外,混合渠道供应链中垂直竞争与水平竞争并存的现实更加剧了库存决策及协调的复杂性。Boyaci(2005)曾指出,由于涉及库存竞争,一般的供应链契约,如批发价格合同、回购契约、利润共享契约等,甚至无法协调单一制造商单一零售商的混合渠道供应链。所以,尽管单一渠道库存决策及协调机制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但是,多级多渠道供应链库存问题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建立,有必要借鉴库存决策研究中已有的成熟理论来研究这一新问题。

2.定价与库存联合决策。库存和定价是企业的重大决策问题,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可以将订货过程与销售过程、生产计划与市场策略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而目前对于混合渠道供应链的研究通常将定价问题与库存问题分割开来,在研究定价策略时通常不考虑库存量及相应的成本,而在分析库存策略时通常假设价格为外生变量。实际上,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定价和库存不但相互影响,而且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因此,混合渠道供应链中价格与库存联合决策问题将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3.基于我国背景展开研究。目前有关混合渠道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以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为背景,而网络分销渠道在我国也已开始迅速发展,同时我国各方面的监管调控机制还不健全,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特定的背景环境,对混合渠道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运作策略、协调机制等展开研究。

收稿日期:-06-08

注释:

①指网络直销渠道并不产生销售量,只是作为制造商威胁零售商的手段,致使零售价格下降,从而导致总销售量增加,利润增加。

②“需求类型”一栏中,DD表示确定需求,SD表示分布已知的随机需求,SS表示分布未知的随机需求,“产品类型”一栏中,SS表示单一的短周期产品,SN表示单一产品但不涉及具体产品,MN表示多产品但不涉及具体产品;“决策形式”一栏中,C表示集中决策,D表示分散决策;“渠道结构”一栏中,MH表示制造商的混合渠道,RH表示零售商的混合渠道;“目标函数”一栏中,MP表示最大利润,MC表示最小成本;“建模方法”一栏中,GT表示博弈论方法,SM表示仿真建模方法,OO表示运筹与最优化方法;“协调方法”一栏中,S表示单一协调方法,M表示多种协调方法,N表示没有任何协调方法;“提前期”一栏中,D表示确定提前期,S表示随机提前期,N表示未设定提前期;“订货策略”一栏中,BS表示基库存策略,NV表示报童模型的单周期订货策略;“库存策略”一栏中,B1表示在周期检查策略下研究单周期库存问题,B2表示在周期检查策略下研究多周期库存问题;“缺货设置”一栏中,BO表示延迟交货,LS表示销售损失;“成本结构”一栏中,“+”表示考虑了相应因素。

③即接驳式或通过型物流作业。在这种作业方式下,任何到达的订购商品都会被立即分配并运往销售地。这是零担货运业和快递业站所作业的典型方式。

④简化库存成本,只考虑收益对订货决策的影响,是一种基于利润的优化。

⑤不考虑产品的价格和收益,研究在满足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库存成本或运作成本最小化问题

篇4:沥青混合料控制管理研究论文

沥青混合料控制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排水性沥青路面所用沥青混合料的特点,分析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引起温度控制偏差产生的原因,建立了温度控制要求及设定原则,基于此原则给出了沥青温度控制规范、骨料温度控制规范和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温度控制规范,并进行了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与设备性能相适应的相关调整及优化,实现了准确控制温度的目的。

关键词:拌和设备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温度控制

排水性沥青路面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路面,它是将空隙率大(一般在17~22%)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用于路面上面层(其下铺不透水层)。由于此种面层机构有着多孔性的特点,可使路表积水不经排水设施而直接从路面结构中下渗而迅速排出,这样就减少了溅水、喷雾等危害的发生,而且由于排水性沥青路面的骨架空隙结构,增加了路表的摩擦系数及路面抗车辙能力,进一步增加了行车安全。

由于排水性沥青路面突出的是排水机能,因此其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最主要的一个质量检查评价指标是空隙率。在既定的生产配合比下,温度对空隙率的影响最大:沥青拌和设备生产的排水性混合料的温度过高,则易产生物料内沥青的流淌,形成结块阻塞空隙通路;温度低则现场施工作业极为困难。可以说,在排水性沥青路面铺装施工中沥青拌和楼的混合料生产是关键,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控制则是整个生产作业的核心和难点。因此,排水性混合料的生产必须在严格的温度控制要求下进行。

1、沥青拌和设备性能分析及温度控制原则

1.1设备及路面材料的性能分析

生产排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比生产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时生产能力降低约60%,降低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排水性沥青混合料单粒度粗骨料多,沥青拌和设备等待时间、热料仓的储藏量相应增加;

(2)为防止流淌,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生产所设定温度比通常利用粘—温曲线得出的混合温度低,为实现骨料的均匀裹覆,拌和时间延长;

(3)使用纤维质材作为添加剂,因材料计量、投入等使生产时间增加。

鉴于在生产沥青排水性路面时,沥青拌和设备的生产能力较之生产其他沥青混合料的'能力要低的特征,为了能生产出合乎质量要求沥青混合料,须对设备进行必要调整,通过调整沥青拌和设备的设定参数,使之更切合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并力求降低消耗,改善设备运行效益,提高生产效率。

1.2生产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时温度设定原则

使用颗粒状纤维添加剂,在设备的搅拌装置内完成现场改性。在形成高粘度改性沥青混合料情况下,沥青拌和设备温度控制系统的温度设定原则:

(1)骨料加热烘干温度在骨料提升机前处时为185±5℃,这样才能保证混合料温度标准不超过180±5℃范围;

(2)保证作业施工并考虑到沥青劣比性(沥青混合料到施工现场温度>160℃);

(3)根据外界环境情况,在许可范围内适当调节混合料温度(环境温度<10℃时,温度标准定为185±5℃)。

沥青拌和设备进行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生产是建立在适宜的温度控制与质量管理基础之上的。沥青拌和设备的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为PLG通用自动控制装置,温度控制通过感应器与设定值做比较并进行反馈,可全自动实现温控。

2、沥青温度控制

沥青温度控制主要包括基质沥青温度控制、现场改性的高粘度改性沥青温度控制两个方面。

基质沥青的储存温度主要是又基质沥青的理化性能指标决定的。沥青储罐的温度是燃烧炉加热导热油间接获得,储存温度一般依基质沥青的物性不同而有所差异,适宜的储存温度可以确保长时间储存不会影响沥青的性能,通常基级沥青储存温度设为110-130℃范围。拌和设备正常施工时,沥青温度应达到使用温度才允许生产,使用温度是依照基质沥青的粘度曲线设定,由燃烧炉加热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获得。基质沥青使用温度一般为150~170℃范围。

由于高粘度改性沥青是由基质沥青在使用温度时进入搅拌锅,同时与高热骨料、纤维添加剂混合,利用热骨料的高温现场形成,因此高粘度改性沥青温度的控制主要也是由基质沥青使用温度与热骨料温度决定。其温度范围为160~175℃。

生产排水性沥青混合料与生产普通沥青混合料相比,沥青温度控制差别不大。沥青拌和设备的导热油加热及油温控制系统可方便实现沥青温度的自动调节。

3、骨料温度控制

3.1骨料“料帘理论”

(1)与生产普通的密集性混合料相比,排水性混合料骨料是不连续的,形成的骨料帘也是不密实的。沥青拌和设备在干燥器出口设有红外温感、自动控制装置,这样当遇到断级配骨料帘时,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显示的温度与实际骨料温度就会出现偏差,温度感应控制系统无法测到真实的骨料温度。

为此,通常情况下沥青拌和设备在生产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时,加入过量细集料,除了消耗掉相对过剩的烘干能力因素外,主要是通过细骨料加入构建密实的料帘,使沥青拌和设备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能真实反映加热后的骨料温度。

传统细填料充当降温剂,增加物料进给量,吸收过剩多余热能,多余物料从溢料管溢出,造成燃料、物料浪费;物料即使可重复使用,受热后也会造成物料性能变化。

(2)在生产过程中研究中可知,当骨料粒径变大混合料变粗时,红外感温系统显示温度比实际测得料温有变大的趋势;在不加细料情况下与普通混合料相比,红外感应温度与真实料温相差约10~20℃。

因而可以据此掌握骨料粒径大小与设备红外感温系统显示之间的变化关系,探索出设备温控系统在不加细料情况下实现自动真实的对热骨料的测控。当冷骨料各种粒度相对稳定时,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热骨料形成的是稳定的不连续料帘,这样就可以利用红外感应温度与真实料温之间相对温差进行效正,实现自动真实测控。测控温度误差不大于±5℃,完全符合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温差控制需要。

(3)为实现平稳温控,在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生产中还需对原材料的干湿程度有一定的认识。增加物料含水量,以含水量的增加来降低燃烧器烘干能力,但存在含水量不均时温度控制更难以稳定的问题。

燃烧器根据实际含水量进行有效调整与之相配的烘干能力,含水量均匀性对骨料的烘干能力影响很大,含水量每降低1%。生产能力约下降10%。因此含水量不均,则易产生骨料加热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难以控制。再者各种骨料的颗粒径均匀性的影响,骨粒径均匀性若不稳定,则特别易形成不稳定、不连续、断继配料帘,使红外测温更难反映真实温度。

料帘理论的提出运用,克服了多加细骨料产生的一系列缺陷,使沥青拌和设备生产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成为现实。实现了在骨料粒度相对稳定、含水量变化不大情况下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时的准确温控,是拌和设备温度控制的重大突破。

3.2燃烧器系统技术改造

为有效地解决烘干能力与生产排水沥青混合料匹配的问题,在更大程度降低原有系统的烘干能力,对燃烧器系统进行了改造调整。

(1)把喷油嘴变小(由φ4减小至φ3.5),减小单位时间的进油量,从整体上降低其烘干能力;

(2)调整燃油压力及进风量,匹配适合的风、油比,改善燃烧性能;

(3)优化燃烧器系统参数,使进入喷油口的燃油系统压力为25~30MPa,耗油量降为4.5~5.0kg/t,改善了设备的经济性能。

总体上解决了因沥青拌和设备生产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时生产能力下降产生的与设备烘干能力相匹配的问题。

3.3生产循环周期的优化

在设备PLC微机自动控制系统,有许多影响设备运行的内部参数,决定着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及称量系统的准确性,影响着生产循环周期。

(1)优化沥青拌和设备内部参数。其中对循环周期有影响的是:骨料称量稳定时间、粉称量稳定时间、沥青称量稳定时间和拌锅卸料开启时间等;

(2)沥青喷油方式。喷洒式比流淌式更易均匀包裹骨料,拌和时间可以相对缩短;

(3)改进添加剂输送方式。采用在搅拌装置上侧喂料的颗粒纤维直接加入法,由人工直接将纤维素用一个定量容器,在粗集料放料的同时投入搅拌装置内,使纤维素与矿料干拌15~18s后,再喷洒沥青进行拌和。湿拌时间为40s,总拌和时间由原有的64s降低为58s,即可做到稳定剂充分打开并拌和均匀。比传统鼓风输送方式更便捷可靠,节省时间。

进行合理优化后,相对缩短每批次生产循环周期增大进料量,改善烘干能力相对过剩矛盾,设备运行也更可靠平稳。

4、混合料温度控制

为及时准确地知道沥青拌和设备生产的成品混合料温度,在设备的搅拌装置成品料出口处设置额外的料温检测装置及显示仪器,使反馈的料温更加及时准确便捷。

排水性沥青成品混合料在成品储仓内存放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放置久易产生高温混合料内沥青流淌,加上因其骨料粗温度易散失,就会影响物料性能,也容易发生与仓壁的粘连。所以原则上要求排水性沥青成品混合料在仓内存放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

在寒冷季节,5℃以下或5℃以上但风力较大不得以沥青拌和设备进行生产时,采取比正常情况下相应高出一定值。为避免沥青的高温流淌及劣化现象发生,设定的温度不高于必要的混合料温195℃。

施工方法直接决定工程质量,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施工中对温度控制特别重要。一般沥青拌和设备进行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时,为寻求生产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改进与提高,应对生产施工过程、温度控制变化情况、技术改进的相关参数及影响温度控制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整理。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施工的记录不仅是对生产技术温度控制的不断完善有利,而且也为以后排水性的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管理规范化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5、结论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知生产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控制原则,并以次原则为依据优化设备运行参数,同时得出排水性沥青混合料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哪一个或哪几个因素是影响其温度控制的因素,从而针对这些因素在沥青拌和设备上采取相应的温控措施;通过对设备的生产能力降低(为正常生产的40%~70%);沥青的控制温度(生产一般沥青混合料时差别不大);骨料的控制温度(不采用加入过量细骨料的方法,而采用经验公式以求真实的测温);改造燃烧烘干系统与生产能力降低相匹配,降低设备的烘干能力;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控制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为实现准确温度控制提出了现实依据。当然在沥青混合料的生产中还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如温控偏差受骨料粒径影响规律尚需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对烘干系统改造后易发生火焰烧烤烘干筒内壁现象,骨料在搅拌装置拌和时间长引起的磨损加速问题。所以沥青拌和设备生产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还需要与设备结构性能进一步优化相协调。

参考文献

1.JTF036-98.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2.沈金安.改性沥青与SMA路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3.百莱玛工程有限公司.MAP320E274LP型沥青拌和设备操作与维护说明书.北京.2001

篇5: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研究论文

远程教育是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对目前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意义。现代远程教育线上线下的学习正处于探索的阶段,混血学习模式的使用,对于远程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一、远程教育和混合学习模式

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互联网、电视等传播媒体,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必坐在固定的教室里,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1]。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育资源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进行系统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最开始在国内外的企业培训和教育中流行,经过教育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体系。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下,人们对混合式学习有不同的理解。我国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混合学习模式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数字化或者网络化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两者之间优势互补,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保证学习的质量[2]。混合学习模式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引导和监控,也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远程开放教育

(一)开放教育上世纪末开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被看作是我国第三代远程教育的起点。网络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在线学习,教师只是在远程教育的公共平台上发布资源、公告和学生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不多。开放教育与普通的网络教育不同,随着开放教育试点的深化,逐渐形成了学导相结合的模式,此后,在开放教育中,混合学习模式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在形式上和理念上更为成熟。

(二)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是学生和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是基础,有利于确定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资源,设置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地点、学习设施和学习的时间,心理、行为和生理的资料,社会、种族和文化资料,家庭的有关资料,就业的动机,社会各界的评价资料等。结合远程开放教育的形式,对学生的分析主要是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科背景、工作背景等。课程组需要掌握学生的总体情况,形成完整的学生档案,帮助在课程设计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第二是设定学习目标,要明确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学习目标是教学的目的,也是考核的依据。学习目标需要有可衡量性、能够达到、具体、有时间控制,并且有结果导向。远程开放教学的学习目标需要以培养应用型学生为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是分析课程内容,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并且是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第四是教学资源设计,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要首先利用教学资源传播知识,然后进行教学服务,实现教和学的整合。教学资源的设计包括视听教材、课件、教学大纲、文字教材、网络课程等的设计。在教学资源设计时要根据开放教育的特点,和学科的特点,做到科学合理。同时也要考虑到制作的成本和经济性。要充分使用不同的媒体,处理好教学媒体的分工和配合关系。

第五是教学过程与学习支持服务设计,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有讨论式、讲练式、合作学习和讲授式等多种教学策略,要从学生的角度,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时间,设计教学进度。

第六是学习测评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编制,总体设计学生的考核。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对学生的检查,确定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的目标。同时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行为,帮助教师调整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

第七是课程教学设计的管理。需要加强对课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管理,将管理当作一种服务,促进课程组的教学设计工作顺利开展。

三、混合学习模式对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教学的影响

(一)拓展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反应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是以教师教学为主,第二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第三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层次上来划分,教学设计有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分别。微观的教学设计是以一个知识点,或者一堂课为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中观是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宏观层面是系统的教学设计,从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学校上来说。现代远程教育主要采用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的环境以及传播的手段制定的。教师需要提前做好教学设计的准备,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情况来制定。在远程教育中,受教学环境和学生个性差异的影响,通常教师和学生会一起参与到教学设计中,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需要,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教师先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指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要,制定学习计划[3]。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计划进行全面了解,然后根据课程情况,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二)促进了对教师主导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引导、辅导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通过混合学习模式,远程教育教学中深化了对教师主导地位的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建立在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一种新的教学行为,与传统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有意识、有意义地对知识进行建构。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虽然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4]。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教师仍然存在很大的依赖。混合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中心作用是统一的。这种学习模式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使人们开始反思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重新认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发展远程教育实质上可以看作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远程教育以学生自治为基础,需要学生自己负责自己的学习,包括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以及学习的工具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学生自己考虑。混合学习模式在远程教育线上线下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自主学习的视角。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导向有关,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也设计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作用。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仅有传统的文字教材,还有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两种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混合学习模式的远程教育中,比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时对多媒体的应用,包括传统的媒体以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从而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条件的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四、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的创新与质量保证

(一)教师做好线上资源的准备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教师在线上准备授课内容,学生通过线上视频等方式学习知识,在线下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混合学习模式的远程教育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网络化的优势互补,明确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以及时间的分配,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把录制好的重点教学内容的视频传到网上,让学生学习。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知识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制定PPT、视频或者其他的教学材料,并合理设计练习题。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学习并及时反馈问题。

(二)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需要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资料,并进行学习和研究,对教师布置的作业问题要及时解答。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在教学平台上及时反馈[5]。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对下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更加合理,学生的学习也能不断提高。

(三)线下互动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中,对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集中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的知识。对于应用性知识拓展的部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应用题,使学生分组进行解决,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注重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反思,总结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式,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和改进,在后面的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方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考核和测试,评价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看法和建议,在后续的教学中做出改变。

(五)重视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在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中,要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重视课堂的学习以及实训的培养,将院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相结合,形成混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总之,混合学习模式被教育界普遍关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中,引入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拓展了远程教育的应用领域,能够完善教学设计,促进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红,向毅.基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4).

[2]陈贵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J].电脑与电信,,(12):99-101.

[3]高娟.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高等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4]庄文.混合学习模式下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参与度的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61-63.

[5]崔巧红.现代远程教育中混合式学习的实施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篇6:研究针对云服务的混合防火墙技术论文

研究针对云服务的混合防火墙技术论文

摘要:对于网络服务以及应用, 防火墙是第一道防线.尽管通过现有的方法能够显著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但很多研究也证明了传统防火墙的局限性.随着虚拟化和云计算的出现, 基于网络的服务呈现爆炸式的增长.面向云服务, 利用无固有边界的虚拟化的云来构建虚拟防火墙, 存在安全性与可靠性无法有效控制的问题.这将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使用这些云服务, 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混合架构来权衡云防火墙的性能与可靠性.该混合架构由物理部分和虚拟部分共同构成, 采用虚拟的方法实现了物理防火墙的基本功能, 同时保障了云计算节点间的高性能合作, 增强防火墙的计算能力.提出的架构通过仿真实验部署, 结果表明, 基于云计算的混合防火墙机制有效的改善了传统防火墙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防火墙; 网络安全; 云服务; 云计算; 混合架构;

防火墙是网络服务以及本地应用安全的主要防线, 但是对于很多企业 (尤其是小型企业) 来说, 设立防火墙无疑增添了他们的成本投资.防火墙对于主流的网络架构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它不仅仅只是部署在网络的边缘, 已经逐渐升级为一种服务.

对于一个拥有5Mbps网络接入的美国中型大小的公司而言, 物理防火墙的首次部署投资以及维护成本大约是12万美元, 而之后每年的成本支出约为10万美元[1].投资成本之所以这么高, 主要是防火墙需要有专业的管理员来进行部署、维护、检测以及调试.而当防火墙需要新技术更新时, 公司还要花钱对防火墙管理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另外, 如果开发出了新的防火墙技术或者出现了新型的攻击, 对于防火墙的固件也需要进一步升级以提升它的存储容量和计算能力等.

为了减少防火墙管理以及部署的成本投资, 企业将他们的防火墙作为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提供商, 作为软件及服务和效能计算的一部分由云计算来提供支持[2].更迅速的服务要求, 迫使企业经常部署、维护他们的应用以及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连接速度加快以及流量不断增长, 导致传统的防火墙需要分析巨大的流量以增强安全策略, 所以目前防火墙处理的瓶颈是网络.

由于虚拟化以及云计算的出现[3-5], 物理防火墙没能设计检测以及过滤由虚拟机产生的巨大流量.相反, 研究者们设计开发了基于云的防火墙, 作为一种服务运行在一个虚拟的环境当中, 并提供常规的防火墙技术 (如包过滤以及服务检测) .

一般来说, 基于云的防火墙遵循以下两种方法[6]:①虚拟防火墙部署在虚拟监控管理程序上;②虚拟防火墙放置在不同网络分段的桥接处, 使他们自己成为一个虚拟机.然而, 这些方法同时也给网络的性能以及可靠性之间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肯定的是, 他们的确改进了网络安全性, 但是却没能够解决性能的问题.由云计算抽象出来的简单灵活与控制服务行为以及对基础资源的可见性和可控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权衡关系.

在监控管理层中进行部署, 由于防火墙不会被视为网络中的一部分, 因此可以允许防火墙管理本地流量.另外, 许多研究者都指出了关于性能、延迟以及可靠性方面的挑战.在文献[7]中, 研究者们指出, 目前云计算的主要挑战为服务的连续性以及可用性.一些组织仍然在担心效能计算能否提供足够的可用性, 出于这种考虑, 对应用防火墙服务还需要慎重考虑.

因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效的混合架构来管理基于云的防火墙的性能和可靠性之间的权衡.提出的架构同时改善了吞吐量以及异常检测能力, 提高了物理防火墙的计算能力.额外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是由于采用了虚拟防火墙的理念, 通过云提供大量的资源.目标是在拥有大量计算能力的云中完成虚拟防火墙的基本功能, 进一步解决巨大流量对防火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所提出的架构在延迟、存储以及CPU性能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本文首先对背景以及相关的工作进行了介绍, 然后描述了提出的架构, 接下来列出了测试以及相应的结果, 最后, 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1 研究背景

防火墙安全策略[8]是一系列的过滤规则, 它定义了满足特定条件下的对数据包执行的相关动作.防火墙主要有三种类型:包过滤器、状态检测器以及应用防火墙.最古老的也就是最基本的就是包过滤器, 路由器对网络层或传输层的数据包进行检查, 从而获得好的投递性能.它的优点是适应路由、低开销、高吞吐量以及低成本.但是, 它的安全等级非常的低.

状态检测器提供了一种执行在传输层却对应用层进行过滤的能力.这种防火墙通过跟踪连接的状态以及阻塞偏离特定状态的包, 改善了包过滤器的功能.但是, 这也暗示出需要使用更多的资源, 并且使防火墙的管理操作变得更加的复杂.应用防火墙含有一个代理程序, 由代理充当一个通信双方的透明的链路, 这样使得通信双方能够通信但是不能进行直接连接.这样, 应用程序防火墙并不能防止对低层的攻击, 而且每个应用都需要一个分离的程序, 资源消耗量大, 并且性能比较差.

下一代防火墙[9]代表着对传统防火墙的一种革命, 通过集成多种安全功能, 如将反垃圾过滤、反病毒软件、检测系统或入侵防范等, 整合到一个模块内或集成为一个平台, 进而提高防火墙的性能.下一代防火墙与传统的防火墙相比, 还提供了更多粒度的检测和更加透明的流量状态.

虽然云计算能够增加业务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效率, 但是也引进了一些新的安全风险和担忧.传统的物理安全解决方案已经变得过时, 因为虚拟机之间的网络可能不需要越过同一个物理服务器的边界.直到现在, 虚拟化解决提供商提出了虚拟防火墙作为最好的解决方案[10], 对于孤岛以及网络分析的流量有不同形式的减少.对于Cisco, 它的虚拟安全网关分布在云中的物理节点上, 他为指定的管理程序设立一个虚拟防火墙, 而VMware也在安全方面设计了一系列的测量统称为v Shield模块.

之前定义的虚拟化防火墙, 是运行在虚拟环境下的, 并且提供类似物理防火墙实现的常规包过滤器和检测器功能的防火墙服务.它主要有两个模式:管理程序模式以及桥接模式.管理程序模式是一个运行在虚拟机监控上的虚拟防火墙, 因此, 没有被看作为网络的一部分, 只需要管理本地流量.而桥接模式是不同网络模块之间的, 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虚拟机.这种模式由于可以按需分配资源, 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 但是虚拟机迁移成为了这类型虚拟防火墙的主要问题, 因为它必须要对不同的安全策略进行管理.

这一部分, 对当前物理机和虚拟机上的防火墙部署的现有的各种解决方案进行了概览.物理防火墙受限于硬件的性能以及部署模型和增加的成本付出.虚拟防火墙是很具有潜力的, 因为它没有资源上的限制并且支持动态部署.但是, 虚拟防火墙都无力抵抗虚拟机域外的大规模攻击, 从而影响其可靠性.因此, 本文提出了一个架构同时包含了物理和虚拟部分.通过使用强大的云计算来提供服务, 抵抗大量攻击下增长的流量, 在下一节中给出了本文提出的架构.

2 混合架构

本文致力于通过增强现有物理防火墙的计算能力来适应现存的用于下一代宽带网络的技术来提升其性能.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使用由云计算提供的安全及服务模型 (Secaa S) , 提出了一种混合的架构.这种架构是混合的, 原因是它包含了两大主要部分, 虚拟部分和物理部分.虚拟部分有多个虚拟机构成, 每个虚拟机执行一个防火墙程序, 他们的功能包括分析、检测、报告以及许多其他的动态资源配置.物理部分就是企业的物理防火墙, 这个企业同时购买的有云提供商提供的安全服务, 这部分服务作为现有物理防火墙的额外资源作为补充, 其核心的思想是当物理防火墙过载时, 将流量重定向到云端的虚拟防火墙上.

2.1 物理部分

物理部分是在企业内部开发的模块, 如图1所示, 其中的物理防火墙管理中心是一个管理工具, 帮助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效率的架构管理.它主要由三个模块构成:认证、决策以及负载平衡, 下面分别对三个模块进行解释.

首先, 所运行的环境必须是基于有效证书签名的可信执行环境.为了这个目标, 需要两个步骤:进行认证并在物理和虚拟防火墙间建立一个安全的隧道.对于认证模块提供了使用多种不同认证协议的可能性, 这是由RADIUS服务器所决定的.可以使用开源的工具freeradius, 它允许用户通过PAP、CHAP、MS-CHAP、MS-CHAPv2以及所有的常规的EAP方法进行认证.建议采用基于SSL协议的EAP-TLS, 因为SSL握手是在EAP之上执行的.虽然是网络上, 但是SSL握手是通过TCP传输的, 更加的安全可靠.

决策模块是物理防火墙管理中心的核心模块, 它的任务是来判断是否应该把流量转交给虚拟防火墙, 以防止物理防火墙负载过多.出于这个目的, 决策模块需要处理系统和网络检测模块收集到的本地的一些信息.然后根据检测到的信息可以判定目前防火墙是否过载, 如果超载, 就会将一定量的流量转移到虚拟防火墙进行分析.如果说没有负载, 这个模块继续执行检测.至于重定向到虚拟防火墙的流量的百分比, 由企业或者公司的网络管理员来设定.根据防火墙的负载情况, 如果设计一个程序来进行计算这个百分比将是很有趣的.关于虚拟防火墙过载的一些补充信息将传递到虚拟防火墙管理单元的检测模块, 从而减速或者改变传输参数中的目的地到其他虚拟防火墙或者改变流的类型 (如FTP, HTTP以及SMTP) .

负载平衡模块接收来自决策模块的命令, 这个模块的第一个功能是建立可共享的流量, 这样就能够将决策模块的规则应用到对应的状态.这个模块是完全动态的运行模式, 指定的端口、协议以及IP地址.在该模块运行的时候, 首先需要从决策模块查询, 然后从认证模块取到虚拟防火墙的网络信息.但是, 为了最优化, 建议采用最少会话算法 (LSA) 来共享接入的流量.正如流量分配的百分比是由网络管理员控制分配的.负载平衡模块需要与认证模块交互以获得可信的信息 (如IP地址和端口号) 来重定向流量.第二个功能是将虚拟防火墙接收到的没经过分析处理的流量转移到企业的本地局域网中.

2.2 虚拟部分

虚拟部分包含一系列的虚拟机, 它们是以Iaa S模式由云提供商提供的.每一个虚拟机运行一个防火墙, 它们的工作就是仔细的分析由企业配置的物理防火墙转移过来的流量数据, 然后将合法的数据流量重定向回企业的本地局域网.所以, 每一个虚拟防火墙都配备一个虚拟防火墙管理单元, 如图1中所示.虚拟防火墙单元是一个可以与物理防火墙中心进行交互的设备, 由三大模块组成:认证模块、检测模块以及重定向模块.

其中认证模块和物理防火墙管理中心的相对应, 他们具有相同的结构配置.检测模块正如它名字所暗示, 这个模块主要是对虚拟防火墙的网络参数以及系统参数进行检测.如果虚拟网络防火墙负荷超载, 它就会发出警告信息到物理防火墙的决策模块.否则, 这个模块就继续执行它的检测职能.重定向模块只接受来自物理防火墙的流量, 拒绝其他所有的'流量.同时它还要负责转发虚拟防火墙过滤后的合法流量到物理防火墙管理中心, 最终到达企业内部局域网.

3 测试和结果

为了观察提出的架构的有效性, 设计开发了一个真实的实验台, 并分析了提出的混合架构在两种部署场景下的情况.详细讨论了用来证明本文的部署情况以及测试场景.

提出了两种安全部署场景来为物理防火墙提供更高的计算能力, 第一种部署就是安全转发架构, 第二种是安全共享架构.在这两种部署情况下, 都使用了虚拟化来动态配置资源.虚拟和物理防火墙之间的所有通信都是通过基于EAP-TLS协议的安全隧道进行传输的.考虑到基准部署即最基本的单一防火墙架构, 用于和本文提出的两种架构部署方式进行对比实验.需要注意的是, 本文选用的基准部署是许多中小型企业中防火墙使用的基本拓扑结构.

安全转发架构, 在这种架构下, 主要有两个参与者:物理防火墙 (PF) 和虚拟防火墙 (VF) 节点.将这个拓扑结构下的PF节点等价于一个简单的路由器, 它只进行转发所有收到的数据包.利用虚拟节点来确保过滤功能.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对进入的流量进行检查, 然后向企业的防火墙转发过滤后的数据包.这里的检查与基本架构下的安全策略完全相同.

安全共享架构拥有同样的组成成分, 但是它的部署方式不同于安全转发架构.传统的防火墙提供的有过滤器的功能, 但是它需要委托一个或多个虚拟防火墙来进行专门的检验.事实上, 可以实现一个监控器用来查看网络以及系统的属性状态从而触发负载平衡.因此, 物理防火墙可以将其负载分发给一个或者多个虚拟防火墙.负载平衡器将一部分流量转发给一个或多个后端的虚拟防火墙, 同时这些后端防火墙需要向负载平衡器进行信息反馈.

对于每一个进入的流, 所有的负载平衡器 (物理防火墙) 使用最少会话算法共享所有的数据包.这种动态平衡的方法, 通过选择当前列表中链接数目最小的服务器, 并且在这个环境下工作最好的虚拟机配置, 用于负载平衡调用.连接的分布是由服务器的实时性能以及多方面分析决定的, 例如, 每个节点的当前连接数量或者最快节点的回应时间.一旦建立负载平衡, 就要拦截流量到虚拟机上来进行分析, 然后再转发到物理防火墙, 正如之前阐述的架构那样, 只会把可接受的数据包重定向到企业的防火墙.在这一步骤中, 目的就是减小信令消息以及响应时间从而释放更多的资源去提高Qo S.

实验台如图2所示, 由三个要素构成.防火墙网关:为了保证过滤功能, 使用了Netfilter工具.服务器/客户端:使用这个配置用来检测和评价本文部署的架构在改善网络性能后的Qo S等级, 这里使用了Iperf, 它是具有服务器和客户端模拟的功能, 并且可以通过它来测量端到端的吞吐量.虚拟防火墙:一个实现了过滤功能的虚拟机, 这里使用了Net Filter, 与防火墙网关具有相似的规则.

分别对三种部署架构进行了实验:即基本架构、安全转发架构以及安全共享架构.对于每一个架构, 都测试了性能变化率, 在系统和网络性能一定, 不同带宽饱和度变化下的系统整体性能.图3、图4和图5给出了实验的结果情况.

在图3中, 可以看出, 随着带宽饱和度的增长, CPU负荷也随之增长.这是由于处理数据包的数目也在不断地增加.注意到, 安全共享架构能够多提供10%的负荷, 而且可以看出, 负载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安全共享架构与基本架构以及安全转发架构相比更加的稳定.在图4中的内存消耗上可以更加确认这一点, 另外可以看出安全共享架构的内存消耗比基本架构的消耗要大, 这主要是因为负载平衡软件对内存消耗较大, 另外可以发现安全转发架构的内存消耗更大, 这是由于路由器需要引导未经处理的数据包, 这时也要耗费大量内存.

图5给出了网络性能实验结果.评判网络质量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就是延迟, 从图中的曲线可以观察到以下几点:①提出的两个架构明显的改善了网络延迟状况.②安全共享架构对延迟的改善要比安全转发架构更好.③安全共享架构更加的稳定,平均能够提升30%的性能.这就更加的支持安全共享架构作为混合架构下最优的部署模式.

4 结论

提出了一种混合防火墙安全架构, 主要是增强物理防火墙的计算能力, 使用云计算提供的大量资源降低成本投入.该架构能很好地适应现有的下一代宽带网络技术.通过设计的仿真测试台, 证明了提出的混合架构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显示, 其在系统和网络性能以及计算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崔竞松, 郭迟, 陈龙, 等.创建软件定义网络中的进程级纵深防御体系结构[J].软件学报, 2014 (10) :2251-2265.

[2]曹立铭, 赵逢禹.私有云平台上的虚拟机进程安全检测[J].计算机应用研究, , 30 (5) :1495-1499.

[3]马永红, 高洁.基于嵌入式马尔可夫链的网络防火墙性能建模与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4, 31 (5) :1491-1498.

[4]邵国林, 陈兴蜀, 尹学渊, 等.基于Open Flow的虚拟机流量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 2014, 34 (4) :1034-1041.

[5]侯整风, 庞有祥.多核防火墙分层内容过滤的时延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47 (12) :93-96.

[6]王欢, 李战怀, 张晓, 等.支持连续数据保护的云备份系统架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48 (1) :90-93.

[7]秦拯, 欧露, 张大方, 等.高吞吐量协作防火墙的双向去冗余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40 (1) :93-97.

[8]孔红山, 唐俊, 张明清, 等.基于SITL的网络攻防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 28 (7) :2715-2718.

[9]陈冬雨.思科开启“云”防火墙时代[J].计算机安全, (1) :91.

[10]荀仲恺, 黄皓, 金胤丞, 等.基于SR-IOV的虚拟机防火墙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 2014 (5) :154-157.

篇7:《高级英语》中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论文

《高级英语》中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论文

摘要:族裔散居和族裔杂交是世界性的现象,而文化身份问题是其中的核心之一。通过对《高级英语》中《外婆的日用家当》与《潜鸟》的解读和其中人物形象分析,诠释了多元文化交融中的身份困惑、身份界定与文化认同的形成,从而为跨文化交流中建构积极主动的自我提供精神支持。

关键词:族裔散居;族裔杂交;文化身份;文化认同

一、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阐释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扩大、大规模人口跨国界的迁徙和流动,产生了当代意义上的族裔散居和族裔杂交现象。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族裔原指聚居在一起,保持独特文化,承认共同特征的欧洲移民及其直系后裔。近来族裔的概念在不断扩大,是指基于血缘或世系而相互认同的群体,已成为一个文化概念。由于族裔散居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界等特征,散居族裔与自然的联系被割断、与乡土之间的纽带被削弱。

在流动中,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到何而去”[1]等问题。然而,越是族裔散居的,越是限于属性上的分裂、破碎,越是对于统一的追求就越强烈。同样,被杂交的具有某个民族文化背景的族裔在与异质强势文化遭遇时也会面临文化认同的危机。

因此,在族裔散居和族裔杂交问题的研究中,如何界定族裔文化身份认同成为其中的核心。文化身份认同,是指特定文化主体对自己文化归属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确认。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一文中对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的阐释从本质上说是挖掘文化认同的共性与文化身份的差异性和变化性。把身份看成是流动的、建构的,重视差异、杂交、迁移和散居,挑战和解构本质论的、普遍化的身份观是界定族裔身份的趋势[1]。

二、《高级英语》与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张汉熙先生所编《高级英语》渗透了很强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其中最能体现族裔文化语境的两篇代表作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外婆的日用家当》和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潜水鸟》,两篇小说都深刻探讨了多元文化语境下少数族裔与主流文化的冲突中文化身份诉求与建构的问题。

非裔是散居在美国的少数族裔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中大多数是17和18世纪从非洲大陆被掳至美国的奴隶。历史决定了他们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因时间、空间上的距离和种族压迫而大部分遗忘了的非洲文化、他们在新大陆创造出的正面文化以及在白人奴驭、隔离和歧视等种族主义语境下形成的伤痛文化。对于伤痛文化,他们常常自卑和无助;由于时间和距离,他们常常不能正确理解本土文化。在他们身上经常体现出隐性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形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即身份不确定性。《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女主人公迪伊恰恰是这种身份困惑的化身。一方面,她对前辈辛勤创造的美国黑人文化一无所知甚至鄙视:当初去城里上学时,母亲曾给过她两床世代相传、手工缝制的百纳被,但她嫌弃被子太旧;她对搅乳棒的来历不甚清楚,只想把搅乳棒当成艺术品;更有甚者,十二年前家里的房屋着火,她满脸专注地望着屋上最后一块烧成灰黑色的木板塌下来,恨不得在废墟上跳个舞。因为房子代表着家族文化中屈辱的一部分———生活在乡间,过着放牧的生活,未受过良好的教育,是贫穷奴隶的后裔。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六七十年代盛行的黑人文化运动表面化的时代潮流,她一味从姓名、服饰、发型上“寻根”,但她自然流露出的对白人生活的向往、对自己家庭与民族生活方式的怨愤只能使她愈来愈远离黑人文化的根基。文章中黑人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冲突的高潮出现在争夺被子这一关键情节上。这两床被子是迪伊的外婆用一块块小布片拼起来,然后由迪伊的姨妈和母亲两人在门廊的缝被架上绮缝而成的。当得知迪伊企图夺走这两床被子仅是出自对被子的美学意义,并且妄图以装饰的形式割断与祖先的血脉联系后,母亲彻底清醒了:她一把将百衲被从迪伊的怀中夺过来交付给了小女儿麦琪。在母亲眼里麦琪是家族文化遗产最好的继承者,她清楚地明白凝结着家庭历史的百衲被决不能仅仅当成艺术品来展示,只有日日习用才能延续文化和血脉。“在美国这样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在同一社会背景下相遇,不同的文化可由于各自的经济、政治实力的不同或差异形成强势或弱势的区别。强势文化往往强化现存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并凭借其有利地位对弱势文化发起一轮轮冲击[2]。”弱势民族要生存下去,除了要取得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之外,还必须保留自身的文化特征,防止被同化。母亲果断的选择昭示了她在白人文化的浸染、非洲寻根文化浪潮和沉淀下来的美国黑人社会的三重文明冲撞中对于传统文化身份的坚持和对于祖辈遗留的文化遗产的继承。由此,作者借母亲这个角色给美国黑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勇敢面189痛文化,化悲痛为力量,同时不盲目寻根非洲文化;强调黑人非洲文化但不能忽视美国黑人文化,否则只能迷失在白人的文化冲击中。

如果说《外婆的日用家当》立足于族裔散居语境下外来族裔文化身份的建构,另一篇小说《潜鸟》则侧重于被外来族裔杂交的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1940—1970年,由于欧洲殖民者的同化和镇压,加拿大土著居民梅蒂斯人生活贫困潦倒,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又无法融入到占统治地位的殖民文化中,成为一群极其特殊的文化边缘人。小说的女主人公皮盖特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生计全靠家里的壮丁外出打零工或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上当养路工来维持;没有这种打工机会时,他们一家便靠吃救济粮过日子[3]”。生活如此窘迫的她患有骨结核,走起路来踉踉跄跄,说起话来声音嘶哑。她试图讲殖民者要求讲的英语,但却字不成句,还尽是些俗语粗话。但她的内心是不屈的,她以冷漠、无语的`态度来对抗周围的白人、生存的环境和自己的命运,她用自闭、排斥的语言掩盖内心极度的自卑并牢牢维护着内心残留的尊严。作为一个边缘人,她的灵魂游离不定、没有归宿。带着内化成白人的渴望,她离开了困苦的家庭,试图通过与白人缔结的婚姻中获得她期望的归属感,但事实证明,这桩不同文化结合的婚姻并不能抹去皮盖特身上梅蒂斯人的烙印,相反给皮盖特带来更多的耻辱与歧视:“或许是她丈夫遗弃了她,或许是她离开了丈夫……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这里———两个都是婴儿[3]”。最终,婚姻失败后的她选择了自杀。皮盖特想当然地认为通过婚姻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表现出文化边缘人对于一种稳定的文化归宿的深层诉求:“她对她那么不屑一顾的东西却又要去竭力地追求,可见她心里的渴望是多么的强烈[3]”。可以说,这种忍辱负重、积极追求的态度是好的,但是她的方式是急功近利的,这种错误地认为嫁给白人就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使她渐渐迷失了自己。正确的文化认同应是正视其文化本位的差异性,珍惜身上的优秀民族品质,利用身体康复后的时机学习实用技术和力所能及的谋生本领[4]从而积极构建少数族裔特有文化。皮盖特的悲剧也是她没有脚踏实地、一味投机取巧、丧失文化属性所酿成的后果。

三、结语

北美文化的多元性、边缘性、外来性为移民文学提供了滋养的土壤,大量有代表性的族裔文学作品又为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积累了素材,因为这些素材既揭示了各种族裔文化的延续性,也显示了各种文化身份在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变化。本文选取的《外婆的日用家当》描述了非裔美国人该如何继承黑人文化传统的问题,《潜鸟》则反映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该如何正确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本文通过《高级英语》中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把文学和文化两个领域结合起来,拓展文学批评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对亚文化以何种理智的态度融入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以何种宽容的姿态容纳不同文化、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如何沟通融合、和谐并存、共同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融合与交流过程中应明确文化身份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保留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寻找契合和相通之处,消除对立和冲突,构建和谐家园。此外,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指出,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身份就是认同的时刻,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中,因此,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族裔文化身份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阐释与建构,通过连续的“再语境化[5]”继续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02).

[2]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张汉熙、王立礼.1995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周幼华.认同归属积极进取———《潜水鸟》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

[5]江宁康.当代美国小说与族裔文化身份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01).

篇8: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研究论文

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研究论文

摘要:语码转换是语言文化接触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具有建构身份、表达幽默、突出语言优越感、表达人际意义等多种功能,而身份建构与认同和语码转换就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发现在交际情境中,交际者通过语码转换建构了两种交际身份,即权势身份和等同身份,而这两种身份的建构主要是通过“突显”这一认知机制及其认知机制背后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或动机所联系的,同时交际语境对身份建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认知和社会两个角度对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做出了深入分析,旨在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种交际策略来实现交际意图和意义,同时这也进一步丰富了语码转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互动社会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语码转换;身份建构

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语言与身份的紧密联系以及语言选择对身份和人际关系所起的建构作用,所以语言与身份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及跨学科研究所关注的重点。陈新仁提出身份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话语与身份的关系,更要关注交际者通过身份选择与建构传达什么样的交际效果、选择与建构特定身份对交际双方人际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1]作为一门新起的研究领域,认知社会语言学将语言、社会和认知因素结合在一起,相较于传统的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该研究视角从多角度更好地解释了各类语言现象。身份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且也是语言选择的结果,而交际者对语码的转换其实就是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建构自己的身份,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因此,从该视角研究语言和语言策略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1语码转换定义及研究现状

作为语言文化接触的自然产物,语码转换是语言变异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关于语码转换,国外学者Myers-Scotton[2]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双方在同一次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变体的现象”。甘柏兹[3]也对其进行定义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将其分为情景语码转换和喻意语码转换。在国内,何自然、于国栋[4]、祝婉瑾[5]等也对语码转换做出界定和探讨。简言之,语码转换的本质特点就是同一语境中两种或多种语言、语体共存,并在会话过程中通过从一种语码转换为另外一种语码来实现某种交际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如社会语言学、认知语用学、语法结构、系统功能语言学、会话分析等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分类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呈现特征主要为:从社会语言学、功能语用学视角出发来研究影响和制约语码转换的社会因素、转换动机和语用功能;从句法学角度来研究其句法结构特征;也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语码转换的认知机制做出研究。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可以用来显示身份、表达委婉幽默、突出语言优越感、改善谈话气氛和建构人际意义等,而身份建构和认同与语码转换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和人际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如何动态建立的以及这种联系之间的建立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还需要进一步做出探讨。因此该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以及互动社会语言学身份观,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语码转换现象做出分析,以期对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从认知和社会两个角度做出全面系统的把握,进一步丰富语码转换的研究成果。

2理论基础

2.1互动社会语言学身份观身份建构是互动社会语言学的核心问题,互动社会语言学身份观认为“身份已不再是变异社会语言学范式下的语言使用者这一既定身份,而是互动各方通过各种互动手段和资源以及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协商而建构起来的动态概念。”[6]该理论视角主要探讨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会话策略是如何同言语与非言语语境化提示一起构建说话者身份,强调交际者在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互动性”,但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及人际意义表达之间的认知机制与操作并没有涉及,因此这就需要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因素来解释二者的联系。

2.2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Theory)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突显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互动社会语言学的意义,是交际者建构身份和表达人际意义的一种方式。图形是认知中显著的部分,是注意的焦点,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背景不如图形那么显著,可以视为我们认知图形的参照。根据Myers-Scotton提出的“主体语言框架模式”,她将语码转换涉及的两种语言分为主体语和嵌入语,并认为“两者间的关系可以从图形-背景理论得到解释,即嵌入语这一图形通过主体语这一背景而达到突显的效果”。[7]因此在语码转换语境中,就形成两种模式:1)主体语汉语+嵌入语英语,2)主体语英语+嵌入语汉语。根据图形-背景理论的突显原则,以上两种模式又可表示为:1)主体语汉语(背景)+嵌入语英语(图形),2)主体语英语(背景)+嵌入语汉语(图形),它们分别体现了由于突显对象不同而引起图形与背景角色的转换。

3语码转换与身份关系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身份不再仅仅被看作在话语中再现的,而是被认为是通过过各种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实施和体现的。他们通常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策略传达和建构身份。”[8]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语码转换被交际者广泛地用来建构不同身份。由于身份是社会赋予人们的,所以身份关系也是交际双方的一种社会关系。Gregory和Carroll(1978)认为“语言不仅仅用来指称事物或表达思想,还能传递谈话者之间的关系。语码转换通过改变权势量和同等量(powerandsolidarity)来描写社会关系。”[9]在言语交际中,身份关系通过不同的语言策略来建构、维持和改变,其中语码转换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策略。说者有意地从一种语码转换为其他语码可能与听者建立权势身份,或同等身份。社会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选择相应的语言变体,而选择这些语言变体的'目的一是显示社会身份;二是使双方的沟通更融洽。”[10]基于此该文将语码转换和身份建构的关系从宏观角度分为两类:权势身份建构和等同身份建构。前者主要指说话者通过语码转换来突显自己在特定语境下的权势身份或地位进而实现其交际意图;后者主要指通过语码转换来表明自己与对方的等同地位,或者说是对某一文化身份的认同。

3.1语码转换与权势身份建构。权势身份关系一般受民族、社会地位、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交际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交际中,当会话语境或交际对象发生改变时,说者将通过语码转换来显示高权势的身份以达到让对方行事的目的,从而实现交际目的。例2(教学结束后)(1)T:That’sallfortoday,你们的毕业论文开题什么时候交?下周一怎么样?Ss:啊?太仓促了吧?可能完不成啊。T:那下周五呢?Ss:再缓两周吧?T:Nobargaining!ItisduenextFriday.That’sallfortoday.Classdismissed.(S=student学生;T=teacher教师)以上语码转换的例子来自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此对话涉及3个话轮。在第一和第二个话轮中,老师与学生通过汉语对论文上交的时间做着协商,同时对话双方使用汉语也激活了相应的汉语文化模式。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老师通过运用和学生共享的汉语建立了一种平等关系来表明师生间的平等和亲近,也传达出师生互为朋友关系身份的社会文化暗示。但是由于学生的再一次推延,在第三个话轮中,老师使用Nobargaining!ItisduenextFriday将其从汉语中突显出来进而激活了老师的职业身份。该例中,汉语被看作是主体语而突显的英语为嵌入语。根据理论所述,嵌入语Nobargaining!ItisduenextFriday被看作是以汉语为背景的图形,因此,比起主体语(汉语),嵌入语(英语)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相应的,老师因突显程度较高的英语语码的使用,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从而明确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身份。在这里,英语负载了像“权威”“正式”等社会文化意义,老师事实上是想通过语码转换来改变交际双方的情感距离,通过强调自己教师职业身份实现要求学生按时上交作业的目的。在这整个对话中,尽管不止一种身份被激活,但老师通过语码转换这种会话策略使自己的职业身份突显了出来。

3.2语码转换与等同身份建构。在同等关系中,交际双方的同等身份关系往往是基于交际者共同的社会背景或社会经历建立的,强调其共同性。身份认同所带来的语码改变,通常发生在交谈双方中的一方为了表明与另一方有着相同的社会经历,或者有共同身份标志的场合。例3(在一外资企业中)William:Howwasyourweekend,XiaoLi?XiaoLi:Iwenttothecinemawithmyroommate,FangYan.Haspeakofthedevil,hereshecomes!方燕,你要去哪里?FanyYan:我正找你呢。上例来自外资企业中一名中方员工与外籍同事和另一名中方员工的对话。以晓丽的话语为节点,晓丽在与外籍同事William交谈时选择了英语,但是当晓丽见到自己的室友方燕时便转换了语码用“方燕,你要去哪里?”来与她打招呼,此处晓丽用汉语表明自己的身份从而与方燕建立了身份认同。该例中,由于汉语从英语中突显了出来,所以汉语被看作是嵌入语码而英语是主体语码。在图形-背景结构中,英语表达作为背景而嵌入语“方燕,你要去哪里?”则被看作是图形并在背景中突显出来。通过对汉语语码的使用,晓丽表明了自己与方燕共同的身份文化背景,动态的建构了自己所属的文化身份,实现了身份认同。同时,晓丽由于不同的交际对象而选择了相应的语码,表明了语码转换也受社会语境因素的影响。社会语言学家也认为在双语或多语会话情景中,会话者对语言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诸如交际情景、交谈对象、会话主题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晓丽在语境因素的影响下,使身份与方燕趋于一致从而建构了自己的身份。

4结束语

语码转换是一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语篇中嵌入语码的“突显性”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促进交际意义的正确理解,实现交际目的。根据互动社会语言学身份观与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文章从认知和社会两个角度对具体的语码转换语篇做出了分析,主要探讨了交际中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以及影响二者联系的因素。通过对语码转换实例深入分析后发现,在交际情境中,说话者的权势身份和等同身份是通过语码转换动态建构的,而这种动态性主要是通过“突显”这一认知机制及其认知机制背后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或动机联系的,同时也发现语篇中语境对身份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的语境,说话者会做出不同的语码选择来实现交际目的。该研究从认知、社会和语境角度对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关系做出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解读,这为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及人际意义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认知研究方向,也强调了身份意义建构的语境作用。通过对语码转换现象与身份动态建构的认知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将会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这种现象,从而更好地运用这种交际策略来实现交际意图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4):27-32.

[2]MyersSC.SocialMotivationsforCode-switching:EvidencefromAfrica[M].London:ClarendonPress,1993.

[3]GumperzJJ.DiscourseStrateg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

[4]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1):85-95.

[5]祝婉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255.

[6]吴东英,李朝渊,冯捷蕴.新媒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当代语言学,(4):514-531.

[7]MyergSC.ATheoreticalIntroductiontotheMarkednessModel.InMyer-Scotton.Ed.CodeandConsequence:choosinglinguisticvarieties[C].NewYork,Oxford:OUP,.

[8]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5):702-710.

[9]GregoryM,SCarroll.LanguageandSituation:LanguageVarietiesandTheirSocialContext[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78.

[10]陆小鹿.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视角[J].外国语文,(6):70-74.

篇9:创业者身份与创业行为的人力资源关系研究论文

创业者身份与创业行为的人力资源关系研究论文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加速,“创业”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李时椿和刘冠,)1。创业者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McMullen,),他们利用最有利的商业机会来实施创业行为(Hébert& Link,1988),在持续的变化中对商业机会做出反应,共同努力来保证经济系统平衡(Kirzner,2015)。据不完全统计,从 2013 年初至 2015 年底,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在 3 年时间内密集颁布 63 份政策性文件,其中国务院出台的文件 20 件,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 43 件2。从现实情况来看,“双创”政策确实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许多创业者积极投身到创业洪流之中。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 2013 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指出,在参与全球创业观察的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创业排名位居第 2。因此,为了理解个体做出这种选择的心理因素,我们需要对创业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目前研究创业的许多学者仍然坚持传统的创业理论,认为创业者开办企业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润,而学者 Fauchart 和 Gruber(2011)通过研究指出,创业者并不全是为了追逐经济利润,他们还可能是出于对创业者身份的强烈认同而选择创业。有的创业者旨在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头羊,不断寻求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方法,通过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也有一部分创业者出于维持个人生存和增加物质财富的动机,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有市场上的产品类型、服务方式或者销售渠道进行些许改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利润是一个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和价值创造,创业者的使命和目标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带动一个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对创业者身份认同的个体才最有可能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过创新活动来保证新企业生存和发展。因此,为了理解创业者行为选择的差异性我们有必要探寻创业者的身份认同,但是目前关于创业者身份认同对创业行为选择的差异性影响以及创业者身份的实现路径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研究,探寻创业实践中导致创业者行为选择差异性的心理机制,旨在为理解创业者身份认同与行为选择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关于创业者身份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创业者行为选择的理解。社会认同理论作为构建创业者身份的基础理论,丰富了个体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从基本社会动机、自我评估基础和行为参考框架三个方面解释了创业者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为创业者实现创业目标提供了途径。角色认同理论作为解释创业者身份差异的基础理论,认为不同身份类型的创业者通过实施与自我身份相符的行为来体现身份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贯穿了企业创办、经营和管理的不同阶段。因此,本文主要完成了两个目标:第一,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我们在中国情境下测量了创业者身份这一构念,并且发现新企业创始人确实拥有不同类型的创业者身份,证实了创业者身份并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构念,不同类型的创业者身份对创始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始人通过实施创新行为来体现个体的身份。第二,以角色认同理论为基础,我们探讨了创业者身份是如何影响新企业创办的,阐明了创业者身份和创新行为的关系,我们发现创业者身份和创业行为是一果多因的关系,具有较高身份认同的个体为了获得创新结果,会通过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这两种方式来创造知识。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创业者身份的理论内涵以及探索创业者行为选择的内在心理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创业者身份

创业者身份是创业者一系列自我概念的集合,对于创业者自我和周围其他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Ibarra & Barbulescu,)。创业者身份代表个体想成为怎样的人的心理愿望,是个体持久的目标、愿望、动机的认知显现(Stryker & Burke,)。按照 Murnieks(2014)的解释,创业者身份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组成自我概念的身份维度有中心性(Centrality)和显著性(Salience)之分。中心性指的是与其他身份相比,焦点身份对于创业者的相对重要性;突出性是指创业者表达焦点身份的意愿强度。由于意愿是预测行为的最直接的指标,因此,创业者对自我身份越是认同,通过行为来表达身份的可能性就越大。早在 年,我国学者贾良定就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的企业家(23 位成功的创业者)进行过研究3,他的研究识别出愿景型领导的三个维度:灵感主义、产品主义和市场主义,并且根据 23 位成功的创业者所具有的不同领导特质将他们归结为易变者、创造者和改进者。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创业者拥有的社会身份包括政党身份、政治身份和商业身份(熊琪等,2015)。而且创业者拥有的这些社会身份确实对创业者的行为选择存在较大的影响,在雇佣员工以及企业福利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社会身份的企业家可能做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雇佣行为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企业经济发展。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很多创业者在创业成功以后都希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拥有某种社会身份,而在中国,拥有人大代表或者政协代表的政治身份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源,因而在商业成功以后可能会追求政治身份。研究发现,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获得商业成功以后对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身份的追求存在非常大的差异(li & liang,2015),这种身份差异的产生主要跟他们的内在动机有关。亲自我动机型的企业家不太愿意追求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身份,因为拥有这种社会身份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亲社会动机型的企业家中拥有人大代表或政协代表身份的比例较大,他们愿意通过让渡部分股息来回馈社会(主要是公司股东)。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创业者都追逐与其身份相符的行为。

二、创业者身份的相关研究

创业者身份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二是个体兴趣的发展导致身份的形成,三是个体以身份为参考点实施创业行为。Ka perová 和Kitching(2014)认为关于创业者身份的文献提出了大量假设性问题,但是我们对创业者身份的意义,形成以及身份对行为的影响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个体选择创业。为了理解个体做出这种选择的心理因素,我们需要对创业者进行更多的研究。最近关于创业者身份的研究也许能够为我们理解这种现象提供一个思路(潘清泉和韦慧民,2014)4。例如,Hoang 和 Gimeno(2010)认为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会增加个体转变为创业者的可能性。基于社会认同理论,Fauchart 和 Gruber(2011)认为创业者出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或者目标的动机而投身创业。他们以扎根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创始人的身份和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说明创业实践的不同意义以及在创业过程和创业结果方面异质性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确实存在三种类型的创始人身份,并揭示了个体如何理解这些身份以及在身份的指引下创业者如何系统地塑造新企业创办过程中的关键活动,因此印证了创业者不同自我概念的建立。研究结果显示创业者身份在新企业创办过程对创业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并且为了体现创始人身份的存在,在企业创办的过程和结果中会存在非常大的差异。Harrison(2013)通过单案例研究指出创业者身份的形成包含社会对创业者的认可度以及创业者的自我想象。

结论

个体会建构自己的创业者身份以满足自我概念的需要(陈建安等,2015)。Falck等将社会认同的概念与创业整合,认为创业认同的形成建立在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上。除了父母的看法会影响到创业认同的形成,同群效应也会影响创业认同。而且,同群效应对创业认同的影响还受到个体价值观(个人主义)的调节。和职业认同相类似,创业认同研究认为个体会把创业者当作一种职业,并且创业者身份的形成与年龄,阶层和民族有关。Gill(2014)进一步指出,创业者身份的形成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体所处的地域有关。个体所处的地域在创业者身份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Donnellon(2014)对创业者能力的关注让我们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创办的新企业或者创业行为很少。这是因为我们在“什么成就了一个创业者”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分歧。研究认为除了具备实施创业行为的能力和技能以外,创业教育还应该把对创业者身份开发这一内容囊括进来。然而,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将这一任务纳入到学习内容中。通过整合与创业者身份相关的文献和创业学习理论,Donnellon(2014)开发了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分类模型。在随后的案例研究中,他采用这个分类模型对学生创办的新企业进行了抽样和分析,研究结果也支持作者的观点。在新企业创办的模拟项目中,学生在克服挑战以后形成了创业认同。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如果教育的目标是学习创业实践,那么除了培养知识和技能,创业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创业身份的认同感。Newbery 等(2015)也认为个体将自己视为创业者以后就会对创业者身份形成认同感。但是,此时的创业者身份认同还未完全形成。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创业者身份。因此,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来干预学生的创业者身份认同。关于创业者身份的研究是在融合了社会认同理论和角色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影响创业者身份认同的因素不仅包括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和人格特质),还包括与创业者相关的社会环境和与创业者存在亲密关系的个体(包括他们的家庭,朋友和其他对创业者有重要意义的个体),因此,怎样提高个体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而使具有潜在创业意向的人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也许是创业教育的第二春。

篇10:ADVISOR二次开发的混合动力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

ADVISOR二次开发的混合动力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

引言

环境保护部最近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车是当前改善或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计算机仿真是研究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目前,国内外研究者研究混合动力汽车使用的计算机仿真软件主要有CRUISE、CarSim、PSAT和ADVISOR,其中ADVISOR是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采用模块化的编程语言,最大的优点在于其代码完全公开,便于使用者自主掌握和二次开发。ADVISOR是由美国NationalRenewableEnergyLaboratory开发,采用后向仿真为主、前向仿真辅助的混合仿真方法,主要可以实现车辆总成参数匹配与优化、车辆动力性能与经济性仿真分析、车辆能量管理策略评价等功能。但是,ADVISOR软件也有自身的缺陷,它提供的汽车仿真模型是有限的,只适合于单轴前轮驱动的车辆仿真。本文针对某后轮驱动的混合动力城市客车,以MATLAB/SIMULINK为平台,利用其开放的代码和内部通用的子模块,对ADVISOR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整车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为该车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 ADVISOR混合动力仿真系统二次开发

1.1 混合动力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文中所研究的混合动力汽车是一后轮驱动的城市公交车,其动力系统采用并联式结构,系统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动力系统中采用了ISG电机,ISG是起动发电一体机,在混合动力汽车有较多的应用。动力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工作模式,如:1)在车辆起步或低速运转,且蓄电池的荷电状态SOC值大于下限值时,发动机关闭,由蓄电池组给ISG电机供电驱动车辆;2)当车辆在中高速运转时,发动机效率较高,蓄电池组停止工作,由发动机单独驱动车辆;3)当需求转矩大于发动机能提供的转矩时,发动机与蓄电池组同时工作,共同提供转矩驱动车辆;4)车辆在怠速、制动、下坡时,机械能经ISG电机产生电能并存储于蓄电池组中。

1.2 混合动力系统仿真模型的二次开发

混合动力系统采用的是后轮驱动形式,而ADVISOR软件原有的仿真模型只有前轮驱动,差异性较大。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因此需要对ADVISOR中相关的仿真模块进行二次开发。

ADVISOR中前驱仿真模型的建立思路是,首先建立并求解出车辆在坡度路面的动力学方程,再依据动力学方程创建SIMULINK模型。下面对坡度路面的后轮驱动车辆进行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假设此时车辆是极限附着,车辆初始速度为V0,在最大附着力Fmax下产生的最大末速度为Vt。其中,FW、Ff、Fi分别是车辆所受的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Fn是驱动轮所受的垂直载荷。

1.3 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模型设计

ADVISOR中的部分模型是以经验数据为基础建立的稳态模型,仿真效果不佳;并且本文研究的仿真车辆的控制策略与ADVISOR中现有的控制策略不同。因此,在此需要对控制策略进行重新设计。由于车辆本身是一个非线性系统,若采用传统的PID控制,需要将非线性系统进行线性化,控制器的设计很费时间。故文中并联式混合动力车辆采用的是模糊逻辑控制,主要利用车辆的踏板开度、车速和SOC之间的关系作为动力分配的主要依据,经过模糊逻辑动力分配控制器模组,使发动机和马达的动力保持最佳分配。

2 仿真与结果分析

在进行ADVISOR仿真分析时,选择不同的道路循环工况会较大的影响仿真结果。为了让仿真分析更趋近实际情况,本文将中国城市公交典型工况导入ADVISOR,并选用该工况对混合动力系统进行经济性能仿真分析。图7是中国城市公交典型工况图。由于该工况下的仿真车速上限是60km/h,因此在进行混合动力系统最高车速仿真时,又选择了美国环境保护署城市道路循环工况CYC-UDDS进行车速仿真。

3 结论

1)本文充分利用了ADVISOR软件代码开放的特性,在其现有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混合动力客车的后驱动力系统模型和控制模型,并将中国城市公交典型工况导入ADVISOR,这使仿真研究与实际工况更加吻合。

2)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系统和控制策略能够较好的仿真该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且与原车型相比,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提高较明显,动力性能也能达到设计要求。这为混合动力汽车的实用化、产量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减少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成本。

篇11:基于温差发电的混合动力自行车的研究与分析论文

基于温差发电的混合动力自行车的研究与分析论文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对于解决能源危机,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项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单缸发动机的能量的65%是通过空气和尾气排放到大气中,这不仅加剧了温室效应更是敲响了能源危机的警钟。如何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已逐渐成为我国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温差发电作为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具有其明显的优势,它不仅具有高效率无污染的特点,还提升了发电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种基于温差发电的混合动力自行车,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1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从50年代末期我国关于温差发电点的相关研究才开始起步,我国目前大功率的温差发电模块仍处于研究阶段,且大功率的温差电系统只是处于理论仿真上及试验阶段,但是在较小功率上,目前已经研制出功率在5w~6w的发电产品并且已经商品化。清华大学的徐立珍等人积极致力于废热温差发电研究,并积极搭建了一个专门的汽车尾气废热温差发电测试平台,制定了对比研究方案,以验证其温差发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他们将发电器冷端风冷与水冷技术方案进行了系统地对比与分析,最终得出了各温差发电模块在不同热端温度条件和负载下的输出功率,并研究了各方案的经济性。此后,吉林大学的刘洪阳和武汉理工大学的邓亚东等人也针对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得出了发电器的组装设计和热点模块连接的规律。上述研究都要求以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为依据,通过建立实验模型的方式明确其研究目的和方向,并积极开展实验研究与理论研讨。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对后来研究者的研究影响较大。

1998年,日本汽车公司专门研制出了一套热电系统,开创了温差发电技术的先例。该热点系统共有72块热电模块,各热电模块的规格是统一的,当其冷热端的温差量达到最大,即563K时,整个系统的单位发电量也达到最大值L2 W。该系统采用SUS304合金材料制作而成,冷端冷却水套为铝质材料,保证了其发电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J哇。研究人员为测试此系统的发电性能专门设计了一个汽油车爬坡实验,当汽车的行驶速度达到60km/h时,热电系统的峰值功率达到了35.6W。通用汽车公司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在温差发电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共同出资进行实验研究,利用汽车尾气余热和空气间的温度差研制出了一个温差发电装置,该装置可以利用温度差进行发电,这一装置明显提升了汽车的燃油利用效率,节油效果显著。2001年康明斯公司在250kW C335HP)柴油机上进行了温差装置实验,在一个传统的温差发电装置上增加了72块HZ一14模块,并使系统温差保持在250℃到270℃之间,从而产生了30V/1kW的直流电。

2混动系统山地自行车的改装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骑自行车,甚至不少公交站设置了公共自行车,但由于自行车代步费力,特别是骑行山地自行车经常穿越于野外,在上坡时更是需要人力手推爬上坡才能继续骑行。市而上现行的的电动自行车不仅重量大且续航里程短,而混合动力山地自行车融合了人力、单缸发动机助力的自行车被行家看好,但是由于发动机热量利用率只能达到40%,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故采取温差发电的方式以此减少能量损失。目前国外对于温差发电的研究比较成熟而我国这方而的研究还只是处于小功率试验阶段。故文章从山地自行车的改装和温差发电相结合来进行研究的阐述。

2.1发动机的选配目前市而上在售的发动机按做功行程分为二冲程发动机和四冲程发动机而二冲程发动机主要由气缸盖、气缸、活塞、活塞环等零件组成,四冲程发动机主要由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组成。相比较而言,二冲程发动机比四冲程发动机体积小、结构简单、重量轻、制造维修方便,且二冲程发动机曲轴转一圈做功一次。四冲程发动机曲轴转两圈做一次功,由此二冲程发动机比四冲程发动机扭矩输出的更加均匀;而且在曲轴转速和工作容积相同的条件下,二冲程发动机输出的功率要比四冲程发动机高出一倍。而实际上因二冲程发动机有扫气损失,且在换气时减少了有效的工作行程,尽管如此它的实际输出功率还是比四冲程发动机高55%~70%。因此从做工效率方而考虑选用二冲程发动机是最理想的选择。

2.2自行车的选配近年来,前减震的应用逐渐成为行业通用标准,前后减震的车辆越来越普及。目前,山地自行车主要包括三类,即硬尾山地车、软尾山地车、多用途山地车。本研究以硬尾山地车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基于温差发电的混合动力自行车。与其他两种山地自行车相比,硬尾山地自行车的前叉避震器功能更为完善,其车身主要采用高品质的铝合金或碳纤维打造而成,经久耐用,受到了使用者的一致好评。

为提高单缸发动机的能量利用率以及山地自行车的使用性能,采用单缸发动机加装技术于山地自行车,使自行车与二冲程单缸发动机及温差发电的有效结合。山地自行车改装为混合动力山地车,油箱为2.0L加大嵌入式油箱,经济时速可以跑130公里以上,中置发动机具有稳定J哇好,动力强劲的特点,美观大方,拼接紧凑,动力相互分离、自由切换。可以使用人力脚踏,也可以使用燃油动力;既可锻炼身体,又可提高行驶动力性。并利用温差发电西伯克效应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作为提供夜间行驶照明和音响的电源并存储于电池中。

2.3发动机中置图解车架上下管是采用三角形和梯形,并相对设计,使得更多的材料集中在车架两端。也就是说铝合金能够承受更高的压缩应力和拉伸应力,查询资料得压缩应力和拉伸应力数值相等,自行车的上管主要承受压缩应力,下管主要承受拉伸应力,所以将发动机装置于车架上管和下管中间既美观也符合力学性能。

3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的系统优化设计

有关实验结果显示,目前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的单位发电量大幅度上升,同时其热能消耗率显著下降。但若温差发电模块的温差过小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发电效果。本小组之所以用单缸发动机尾气余热和风冷做为温差源,是因为混合动力自行车行驶时风速流动快和排气温度高从而温差较大,混合动力自行车怠速时温度可达到300摄氏度左右且在怠速5分钟之内排气管温度最多上升到250摄氏度左右,行驶中温度会稳定在150摄氏度左右,且比较稳定。同时利用风冷无能量输送损耗的`问题,只要摩托车行驶在路上就可以获得其理想温差,达到其预期发电效果。半导体温差电偶模块作为一种良好的导热材料,其两而必须接受温度高低差异较大的能量才能顺利发电,且温差还需继续保持下去,若模块两而的温度接近那么发电模块就无法输出电流和电压。

3.1发电模块的安装与设计①热电模块为长方形,而汽车排气管的外形轮廓均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这就导致热电模块无法直接安装在排气管上。在此情况下,只有改变排气管理的形状,保证其排气通常才能更好地进行发电。理想的排气管道形状为长方体式。②热点模块的冷端通常采用风冷方式进行降温,以保证其温差的稳定性。同时,设计者还专门将散热片设计为长方体式,使其模块表而能够充分散热,迅速降温。要想实现系统的高效发电,就必须提升模块两端的温度差,增加发电动力。③在进行温差发电模块安装位置选择时,设计者首先要考虑排气管温度场分布的均匀性和温度范围是否合理,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当确保温度器安装无误后,设计人员就可以进一步了解整个排气管的温度走向,以保证其正常工作。本课题组做了发动机尾气沿排气管走向的温度检测采用电偶式精密的温仪器进行测量,且分两种情况既行驶中和怠速时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以发动机排气支管为起点、排气管末端为终点,等间距5cm测得不同发动机转速下各个测温点的温度分布情况。分析得出结论混合动力自行车在行驶中和怠速时排气管的温度分布近乎相等。

3.5热电模块拓扑结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单片发电模块的发电量是有限的,必须积极收集尾气废热能量以有效提升其模块的发电量。为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可以采用串并联热点模块的方式提升其废热收集量,提升系统发电率。根据电路相关理论知识,热电模块不同的串并联接法,对模块组的输出功率有不同的影响。一般的温差发电装置中,热电模块在废热通道表而以矩阵形式布置,下图是本组采用的布置方式。

4结论

温差发电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电力资源不足问题,它通过热电材料完成了热能向电能的转换过程,该项技术如果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建立起一个小型的温差发电系统,从而满足其用电需要。温差发电技术实现了废热的高效利用,变废为宝,一举两得。目前,该技术已在美国和日本的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我国可以在此基础上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基于温差发电的混合动力自行车的研究力度,并尝试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绿色新能源技术领域,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贻华.基于温差发电技术的轻度混合动力系统的仿真设计.热带农业工程,2014<02).

[2]董桂田.汽车发动机排气废热的温差发电.北京节能,1997,4:7-9.

[3]姜晓丽.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9, 6.

【混合身份共犯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研究针对云服务的混合防火墙技术论文

2.身份读后感

3.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4.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5.查询身份介绍信

6.身份识别制度

7.基于混合推理的高血压药物模型研究

8.教学论文研究方向

9.工程造价管理研究论文

10.公司会计信息研究论文

下载word文档
《混合身份共犯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