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金刚经开经偈全文

金刚经开经偈全文

2024-06-26 08:07: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莛毓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金刚经开经偈全文,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金刚经开经偈全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金刚经开经偈全文

篇1:金刚经开经偈全文

金刚经开经偈全文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偈是佛经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偈在梵文中就是诗颂,那为什么翻译成中文后,不再称为诗,而称为偈了呢?是因为这些梵文诗颂在翻译成汉文后,只保留了它们的哲理含义,而丢失了原梵文的诗韵。这些偈子在梵文中,朗读起来非常押韵,但中文的发音与梵文差异甚大,这就给佛经的翻译家们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是要这些梵文诗颂的含义,还是保留它们的发声韵律?我们的佛经翻译家们给出了回答:留义不留韵。由此,出现了佛经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诗偈体。说它们像诗,可它们没有汉文诗中特有的押韵;说它们不像诗,可它们在每句的字数上是相同的。也即是说,它们是以诗的形式出现的。在佛教中,我们把这种似诗非诗的文学样式,名之为“偈”。

“开经偈”是放于经典正文前面的诗偈。这个偈子是用来称颂佛陀与佛经的。“开经偈”据传是唐武则天的手笔。在此之前,经典之前是没有“开经偈”的,大家想读经的话,打开经典,直接阅读经文即可。自武则天写下“开经偈”后,所有的佛经在经典之前都会放上此偈,大家先阅读“开经偈”后,再进入经典正文。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的“无上”,简单地讲,就是不知道有多高,高不见顶。据佛经记载,佛陀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即佛陀有三十二个与众不同的体貌特征。其中一个独有的特征就是“无顶相”。所谓“无顶相”,就是无法看到佛陀的头顶到底有多高。

经典上说,有一次,佛陀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很好奇,想看看佛陀是不是真的“无顶相”,于是施展神通,一直向上看去,但无论他上升到何处,依然看不到佛陀的头顶最高之处。直至目犍连尊者穿越了“无量亿佛国”,还是没有发现佛陀的头顶最高之处。这下尊者彻底信服了,佛陀的确有一与众不同之相——无顶相。

不仅佛陀是“无顶相”,实则一切圣贤皆有“无顶相”。《论语·子张》对圣人孔子有这样的记载:“叔孙武叔毁孔子,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自量也!’”(子贡听见大夫叔孙武叔毁谤自己的尊师孔子,心里很是不平,对叔孙武叔说:“您不要这样做!夫子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小山丘,还可以超过;夫子却好比太阳和月亮一样,是没办法超过的。有人纵然想自绝于太阳、月亮,可那对于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看出他太不自量罢了!”)

在《论语·子张》中,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陈子禽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您对仲尼那么恭敬,难道他真比您强吗?”子贡说:“……我的老师是难以企及的,如同上天不能用梯子一级一级地爬上去一样。”)

颜回对孔子也非常崇敬,孔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论语·子罕》篇中记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深有感触地赞叹老师的道学与德行曰:越仰头观看就越显得高不可攀,越深入钻研就越觉得深刻厚重。并用忽前、忽后来形容孔子之智慧神妙莫测。虽然夫子境界之高,令人感到不可企及,但因为其“循循然善诱人”,使得学生又感到夫子之道并非无法学习的,因为老师善教,故弟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越学越想学,“欲罢不能”。)

无论是颜回赞孔子的“仰之弥高”,还是子贡赞孔子的“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与佛陀的“无顶相”皆有异曲同工之妙。“无上甚深微妙法”的“无上”喻佛陀、孔子等圣者之智慧、境界、品格和证量等,高不见顶,无以称喻。

“甚深”与“无上”相对而言。高说完了,再说佛陀大智之深。佛陀的智慧有多深呢?是“甚深”。甚深是多深呢?就是不知道有多深的深。“甚”是非常、极其、无以称量之义。甚深就是非常非常之深,极其极其之深,或无以称量之深。佛陀之智不仅高不见顶,同样也深不见底。像个无底洞,不知道有多深,深不可测之深。大海之深,尚可称量;佛智之深,不可称量。

佛智佛境的高和深都说完了,接着是说佛智佛境的另一个特色,是“微妙”。微者,精深、玄奥、细小之义;妙者,唯悟可知、难以言传之义。佛者,觉也。佛智佛境,唯觉可入。一个修行者,一定要有很好的觉知力,对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对自己身口意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要有充分的觉知。一言以蔽之,就是身心内外一切活动,无论其是多么的轻微,都要对它们始终保持着充足的觉知。如此,很快我们就会发现以前难以发现的事物——更多的真相和更深的内涵。

我们从小就无数次地看过太阳,可是我们很可能长这么大,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地用心看过一次太阳。就像一个死刑犯在临行刑前,突然失声痛哭着说:“以前我无数次地看过太阳,但直至今天,我才第一次用心去看它,没想到它是这样的美,美到无以言喻。”

人生中有着太多的事物都如太阳那样,我们从来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地用心去留意过它们,去感受过它们,去体会过它们,去关怀过它们,甚至包括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我们无疑有一个身体,无疑有一个心灵,但很可能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真正地关注过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我们从来就没有很好地和它们呆在一起,哪怕一分钟。不知道每天我们都在忙碌些什么,但时光如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某一天才突然发现,我们从来就没有关注过自己的身心,从来就没有觉知到我们生活和人生中的诸多细节。像梦游一样,我们错过生活和人生很多年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可能从来就没有真正地进入过生活和人生,可能从来就没有真正地进入过这个世界,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世界已经无情地逝去了。

人们多数时候是安处于梦幻中,而不是觉知中。当一个人开始生活于觉知里时,他的生活和世界立即就会变得生动起来,立即就会变得妙趣无穷。这是一定的,不可能例外。觉知是一切生活的基础,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是一切快乐和阳光的生活的基础。一个没有带着觉知的人,他的生活还没有开始——无论他现在有多么老了,依然可以说他的生活尚未开始。这个世上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游走在他的生活和人生之外,从来没有正式开始他的生活和人生。想一想,多么可悲,一生竟然从未开始他的人生!对于这样的人,怎么办呢?只好轮回去吧,一生又一生的轮回。佛陀说,轮回是不存在的;但对你而言,轮回是这个世界上所可能存在的最为“真实”的事物了,因为你在梦中,是你的梦创造了那个轮回。

怎么办?佛陀教导我们说,事情很简单,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只需要学会保持觉知——对每一件事,对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要尽可能地保持着高度的觉知。很快,你就能从这个轮回长梦中醒来。这就是“微”:精神中每一个不易觉察的念头,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细节。从微小中,从细节中入手,带着觉知生活,带着觉知学习和工作,很快,我们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惊喜发现:太阳怎么这么美,小鸟的鸣叫怎么这么动听,路边的那棵小草怎么这么可爱,一切的一切,怎么如此的美妙和神奇!而所有这一切,以前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

这就是世界的微妙——由微见妙。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带着充分的觉知走进佛法里去时,我们会有同样的发现:佛法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但要想真切地体会到佛法的美妙,前提必须是带着高度的觉知,从一切细节和微小处入手,如此才能很快地发现佛法的无比美妙之处。研读佛经,不可粗枝大叶的学习,不可一目十行的学习,一定要把心停下来。一个没有学会将心停下来的人,是没法学习和思维的人。善学习者,在进入佛经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整个过程中,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觉知,不放过每一个字。调动自己的全部理解力、感受力和整个身心投入进每一个字、每一句经文中,去感受它们,理解它们,融入它们和成为它们。

只有向佛经付出了我们的全部,佛经才能向我们敞开它的全部。当我们向佛陀交出了全部,佛陀一定会向我们呈现出他的全部。如此,我们才会发现佛经深处越来越美妙、越来越神奇的奥秘。

《圣经》载,每次基督在讲道之前,总爱说“听呀”“看呀”这些提醒人提高警觉和注意的话。基督的意思是说:你以为你在听吗,不是的,你很可能在走神,你很可能处于闷厥状态。这种状态佛法里称之为“昏沉”或“掉举”。所以基督每次开始教导人之前,总要提醒一下:“看呀!”“听呀!”意思是让我们调动全部的精力去努力理解基督的教导,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尽可能深入到这些教导的最微妙之处。

儒家在问学、议论、思维、体道时,非常注重“几”,认为学问和体道等,如未达几微处,则不名为学问,则不名为体道。几者,介于显隐之间之谓也。如留意到,则为显;若粗心大意,则为隐。万物起于隐,发于几,由微致著,以成天下大势。故举凡学问、体道、践仁,不达几微之处,难见真相,不得真意。佛陀教法千头万绪,浩如烟海,但佛陀时时警告学者不可“入海算沙,了无归期”。其意思是,这许多教导和经论,不必全部皆学,择其要者而从之可也,不在记闻多少言辞,哪怕一字一句,真正理解,了然于胸,佛陀之无上妙道,便当下证入。

“法”广义地说,是指一切圣贤的言语教导及天地万物一切现象。狭义地说,是指佛陀释迦牟尼的言行教导。佛陀的教导有什么特点呢?它们是“无上”的,是“甚深”的,更是“微妙”的。如此从智圣释迦牟尼佛的般若觉海中,流显出来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是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轻易获得呢?不是的!真实的情况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什么叫“劫”?很多中国人以为“劫”这个字是佛教的一个专用术语,这是错误的。“劫”这个字在印度文化中早就出现了,是伴随着印度文明同时诞生的。印度自有文明始,就有“劫”这个字了。也就是说,“劫”这个字比佛教诞生早上至少四五千年。“劫”这个字是印度人的一个时间概念,是指很长很长的一个时间段。这个非常长的时间段,起初没有一个确切的所指,直至佛教诞生后,才给这个“很长很长的时间段”一个相对确定的概念:一个城池内放满芥子,一百年取走一粒,将城内的芥子全部取完,谓之“一劫”。一个小型城池内的芥子取完,谓之“一小劫”;一个中等城池内的芥子取完,谓之“一中劫”;一个超级大城内的芥子取完,谓之“一大劫”。

篇2:《金刚经》偈的开示

提要:

■ 佛弟子要照佛说的法去作观

■ 佛法重修行,不能成为世间学问

■ 这车破裂得真快呀

■ 对人世间不能有贪恋,要观苦才修得好

佛弟子要照佛说的法去作观

今天,在这短短的一个小时里,咱们讲讲《金刚经》里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观,就是叫我们作观想。修观时要端身正坐,金刚结跏,坐好了,再修观。我们修的是止观法门。修行人靠一天坐两次修观,远远不够。佛门的规矩,出家人一天要修六次定,时间不一定很长,长也可以。我们居士,一天要修六次定是很困难的,我们一天修两次好像也够忙了,早上一次,晚上一次。晚上工作回来,疲劳得很,一坐就要昏沉,打瞌睡。所以,基本上只有早上一次。难免心理上不太踏实,每天修一次定,短短半小时,乃至一小时,到底行不行啊?其实,我们对佛法的修行,或者作观,还没有全面地了解。我们这样盘起腿来修定叫静中修,我们一醒来到睡着,白天的时间里,我们都应该作观想。

佛法重修行,不能成为世间学问

生活中怎么作观想呢?要按照佛经的指导去作观想。一切都离不开佛法,离开了佛法,我们等于在搞世间法。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跟世间法也差不多,不过是世间法中多添了一门学说叫佛学课,或者叫古代佛教哲学,仅仅是增加一点知识,而跟修行就没有联系起来。

我们在理论上懂了,思想上受了一点启迪,离修行还差得远。修行要真实地修,不走弯路,勇猛精进,既要稳又要快。走了弯路,那就不快了,自己搞一套,那就不稳了么。所以呢,既然是佛弟子,那么一切的一切都要依照佛的教授教诫去做。

这车破裂得真快呀

佛怎么教导我们呢?佛跟比丘讲的法多,跟居士有时也讲,不过以跟比丘讲的法为主。居士有的地方可以学,除了比丘戒居士不能学。释迦佛跟出家的弟子们讲:你们在走路的时候,年青美貌的不要看,年老的,生病的,难看的要多看,应该要多体会人生的苦,体会人生的无常,一切都在动荡变化之中。《阿含经》里有这么一件事情,有个修行人,出去的时候看到路上有辆车,等到他回来再经过原来的地方,那辆车已经破裂了,他就说了一句话:“这辆车破裂得真快呀!”由此可见,任何东西都是靠不住的。

对人世间不能有贪恋,要观苦才修得好

密勒日巴是白教的一位祖师,当年他辞别了母亲去修道,跟他母亲的苦痛分不开。因为母亲要报复,所以叫他去学法修神通。后来密勒日巴修咒放雹造了很重的恶业,他的师父玛尔巴上师是个居士,为了消除他的业障,就用种种的苦行磨练他。因为他造过业,如果不消除,难以成就。例如,叫他去盖房子,说房子盖好,才传法给他。房子盖好,师父又说我不是叫你盖方房子,我要盖圆房子。重新拆掉,圆房子盖好,又说我要的不是一层楼,我要两层楼。盖好了,又说我要盖一个像月亮那样弯弯的房子。盖了拆,拆了盖。密勒日巴一个人背石头,背得皮肉都烂了也没有退心。后来师母心里不忍,说:“上师也太没有慈悲心,你赶快到别的地方去学法吧。”就给他写了信介绍到玛尔巴上师的大徒弟那里去学。可是,没有上师的印章,师母娘就去偷印章,盖上了叫他赶快跑。谁知密勒日巴刚到,后面一匹快马也赶到了,上师的亲笔信来了,说:“你赶快叫我这个罪孽极大的孩子回来。把你的羊也送到我这儿来。”大师兄跟他说:“没办法,师父来信了,看样子你这封信有问题。”就只好送他回去,把所有的羊赶到上师那里去,连一只跛羊,大师兄也背走了。这故事告诉修行人,要观苦才能修得好,对人世间有一点爱好一点贪恋,很难修得好。

篇3:《金刚经》偈的开示

提要:

■ 人世变幻无常,就像天上的白云

■ 是感情作用使我们投入到喜怒哀乐中去

■ 如今人还是很不幸的呢

■ 不能圆满因有漏

■ 一切造作都在成住坏空规律里

人世变幻无常,就像天上的白云

我们非但要观自己,一天一天在老起来。年青美貌一到老了,脸就难看了,走路气喘了,头发白了。一切美好的理想全破灭了,走过的道路再也回不去了。我们还要观别人的苦,众生的苦。我是如此,一切众生也是如此。人世间的一切变幻无常,就像天上的白云,一会儿变龙头,一会儿变狗头,一会儿成了一条尾巴。

是感情作用使我们投入到喜怒哀乐中去

人与人之间相聚,是感情作用使我们投入到喜怒哀乐中去,或者成亲家,或者成冤家,亲家又会变冤家,冤家有时也会变亲家。人与人相聚和分散,就像天上的浮云那样,浮云聚在一起要不了多少时间就分散了,一分散什么时候再能重聚,谁也不知道了,人生就是这么回事情。

如今人还是很不幸的呢

人世间经过多年的奋斗,为了想把人世间搞好。历史上古今中外为老百姓着想的人是常有的,科学家创造发明,贡献人类,教育家提供了种种教育,希望人类平等、友爱、团结,可是现实中还有很多不幸的人,所以我们难免有时候会灰心,老了也就算了。就像一朵花那样慢慢地枯萎下去了,自己枯萎下去了,子孙又跟上来了。我们曾经还不是祖父祖母父亲妈妈的子孙么?

不能圆满因有漏

如今我也到老年了,看看自己,想想别人,再体会体会现实生活,这一切的一切,由于世间上的人智慧有限,始终没有完全解决矛盾。有了一个办法,可是这个办法到后来又出了漏洞了,所以叫有漏法。

虽然世间学问是一种智慧,那是有漏的智慧,始终没有圆满过,始终没有协调过。年青时候就听到国外有改良主义,也不知道哪个时代开始的,到如今经过了多少年的改良,究竟改好了没有?如果改来改去还有漏洞。那么要改到哪一年为止呢?谁也答不出来,这就是世间法。

一切造作都在成住坏空规律里

所以世间法又称为有漏法,又称为有为法,有作为有造作,可以给人类提供贡献,可是不彻底不究竟。在智慧不圆满的基础上,要想达到一个圆满的结果是不可能的。一切有为,一切造作,它必然有成功的时候,一成功它会存在一个时期。但是,过一个时期它又变化了,所以都是在成、住、坏、空的规律里边。佛告诉我们要观察它,要看透它,看透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如幻如泡如影。

《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1)

提要:

■ 梦境只能给人留下一点回忆

■ 好梦做完做恶梦

梦境只能给人留下一点回忆

过去如梦,再也回不来了。不要说一年前做的梦,我们早就全部忘光了,就是昨天晚上的梦,你也抓不住了。而且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现在一过去,又像梦境那样了,只能给人们留下一点回忆,其它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在人们回忆过去的时候,真像是一场梦哦。那么既然是一场梦,我们为什么还不从梦中醒来呢?

好梦做完做恶梦

就像我们做了个好梦,梦刚醒,自己还以为没醒,好像这个世界怎么中断了呢。后来脑子方才醒了一点,哦,我可能醒了吧。赶快别醒,再睡着,还想回到那个好梦里去,能回得进去吗?前面一个好梦,你还想做梦,再睡着做恶梦了,所以这就是众生。人世间的白日梦也是如此,前两年鸿运高照,一切顺利发财啊,两年一过,情况不对了,还拼命地想,我再回过去,再做好梦去。可是回不过去了,过去如梦哦!

《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2)

提要:

■ 现实的一切都在变幻

■ 亲人会死亡,良友会别逝

■ 什么都不属于我们自己的

■ 生命好比水面上的泡

■ 把一滴水投到大海里去

■ 脱下的鞋,明天还能穿吗

■ 子孙怎能救你出生死苦海呢

现实的一切都在变幻

幻呢,现在如幻,现在有是有。佛教不否定现实,佛教承认现实。我们承认现在是有,不过从一切都在变幻来看,现在的一切也要变幻。所以要变幻的东西,就是如幻。

这个幻,并不是玄虚的说法,而是指的一切环境,一切东西都要变化。小时候看的戏,总是那些流落街头的流浪汉,过去都是挥金如土的公子少爷,全变了。没有一样东西不变的,就等于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亲人会死亡,良友会别逝

篇4:《金刚经》偈颂

《金刚经》偈颂

从金刚经的内容上看,细读《金刚经》,面对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复强调我相,人生,众生相,寿者相。下面是《金刚经》偈颂,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是我闻:

偈颂:如是般若义,阿难亲所闻;说法者无说,闻法者无闻。

一时,

偈颂:因缘已具足,师资会遇齐;无因不可说,无缘不能闻。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偈颂:佛者大觉人,弟子大罗汉;外观诸法空,内知心空寂。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偈颂:缘生入大城,缘灭还本处;平等一切法,诸法毕竟空。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偈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日常,悟道于当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偈颂:尊者善解空,观佛般若行;为己与大众,恭敬请大法。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偈颂:人间之好话,世尊皆说尽;教人善护念,付嘱度群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偈颂:正定善男子,正慧善女人;定慧若等持,意中自清净。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偈颂:学佛须发心,心发愿能成;欲求无上法,吾等如何行。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偈颂:长者须菩提,善解如来意;万缘尽放下,一心来谛听。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偈颂:发心求佛道,为度迷众生;应以般若法,降伏其妄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偈颂:遵奉佛教诲,愿师广为说;大众乐深法,心切闻开示。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偈颂:发心即菩萨,无心摩诃萨;一心为众生,妄心自然除。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偈颂:灭除诸烦恼,能度一切苦;诸法本空相,实无众生度。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偈颂:着相名众生,离相乃菩萨;无我亦无人,众生寿者亡。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偈颂:菩萨于诸法,见相不着相;心应无所住,行当无相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偈颂:菩萨行布施,不住于诸相;无能施之心,所施之人法。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偈颂:不住行布施,心中无所求;有因必有果,福德自有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偈颂:东方无有边,思量亦不及;虚空无形相,想住也不留。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偈颂:一方不可思,十方岂可量;无住相行施,福德不可穷。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偈颂:度生不住相,菩萨之大愿;无住而布施,菩萨之大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偈颂:凡夫见色身,不见佛法身;不可着身相,得见于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偈颂:如来法身性,即非色身相;着相不见性,离相得见性。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偈颂:知相是虚妄,即能不着相;若见相不实,则能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偈颂:般若微妙法,甚深难信解;后人闻此说,能生真信否。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偈颂:此法虽难入,善根者实信;能持无相戒,广修利众人。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偈颂:信者有来历,早植福德本;昔时于诸佛,已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偈颂:离相修行者,闻此生净信;如同卢行者,一听即开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偈颂:如是诸众生,皆发大乘心;愿行福无量,诸佛无不知。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偈颂:斯人无四相,破执自觉悟;离法不拘文,悟空不执空。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偈颂:若着四相者,心取有人我;执法被经转,落空成断灭。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偈颂:佛说一切法,只为破执着;不应取有法,亦不应取无。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偈颂:众生愚迷病,佛说般若药;病愈药应舍,不舍大痴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偈颂:如来事相有,性空岂有得;如来说般若,般若无言说。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偈颂:菩提非外来,离相证菩提;随机来说教,岂有定法言。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偈颂:不定故不取,不说故自悟;行者须用心,法无定法也。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偈颂:三乘诸贤圣,根机有不同;利根即顿悟,钝根次第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偈颂:住施为有漏,无住识本性;七宝以布施,不离人天报。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偈颂:受乃解经义,持为依教行;自利且利人,其福胜七宝。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偈颂:此经为自心,佛法从此出;是心能作佛,诸法由心生。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偈颂:佛法非文字,文字藏佛法;循指能观月,依经能见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偈颂:初果无得心,入圣而不执;不染六尘相,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偈颂:前念若缠着,后念即能离;无我谁往来,二果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偈颂:三果已离欲,内外无所求;不来亦不执,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偈颂:四果阿罗汉,诸漏皆尽除;无复烦恼断,无有贪瞋离。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偈颂:诸法本无相,罗汉亦假名;若说我已得,自迷不能觉。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偈颂:自心无生灭,与人无所诤;虽有不作念,随缘心常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偈颂:修行当净心,无得自然现;身行意清净,则是阿兰那。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偈颂:法因师开示,于实无所得;徒因法自觉,于是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偈颂:佛土在心地,心净佛土净;心净亦不着,假名是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偈颂:菩萨心空寂,无有法可得;无住一切相,清净心自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偈颂:身如须弥山,有界亦非大;不住无边际,不执是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偈颂:恒河且无数,何况其河沙;分别对待泯,无执乃甚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偈颂:为人说大乘,化导众生悟;当知此无为,胜于有为福。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偈颂:此处为自心,自心无能所;以此无所得,天人应供养。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偈颂:自悟无相行,究竟无差别;吾心即是佛,受人来尊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偈颂:金刚乃佛性,般若为妙用;奉持此经名,可度生死海。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偈颂:若无妄念起,何须波罗蜜;佛说般若法,此法亦不取。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偈颂:如来为人说,不存有所得;尊者早已知,故言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偈颂:妄念如微尘,妄无非微尘;真妄俱泯尽,微尘亦无碍。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偈颂:无尘佛世界,染尘非佛界;众生佛世界,本是一法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偈颂:六度无住行,乃得相庄严;法身本无相,因相显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偈颂:为法忘身躯,不觉原众生;持经一念悟,大于命布施。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偈颂:昔来得慧眼,从有见于空;今已解义趣,遣空了中道。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偈颂:能信心清净,是人悟实相;实相本无相,无相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偈颂:佛在说此经,受持不足难;佛灭无人解,能持甚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偈颂:信解受持者,斯人无四相;离相名实相,实相即是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偈颂:若闻解义趣,湛然心清净;无有惊怖畏,斯者非常人。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偈颂:离相达彼岸,实相本不二;悟后无彼此,假名至彼岸。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偈颂:实无忍辱境,亦无受辱者;了悟人法空,即无忍辱相。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偈颂:如来于初地,受王割截身;若有着四相,心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偈颂:过去五百世,专修忍辱行;不着一切相,对人悉恭敬。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偈颂:发心名菩萨,此心亦应离;不染一切相,则生无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偈颂:心住非菩萨,菩萨心不住;布施利众生,不求己安乐。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偈颂:诸相因妄起,此相非真实;众生因缘生,实无众可度。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偈颂:迷妄故不真,悟即一切真;如来真实语,如是不诳语。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偈颂:法体本空寂,实无相可得;虚而无不用,故不可言无。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偈颂:心住无明起,暗生无所见;不住般若生,光照见诸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偈颂:读诵解其义,受持依于行;悟入佛知见,功德自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偈颂:闻经依教行,人我顿消尽;言下成佛道,胜于身布施。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偈颂:若人持此经,心已无能所;功德如佛心,无量不可思。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偈颂:发心即大乘,见性智慧广;不见法可得,是为最上乘。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偈颂:自悟无相理,教人无住行;深得佛心意,可担如来业。

篇5:金刚经全文回向偈

金刚经全文回向偈

弟子xx,愿将刚才读诵金刚经的功德,以及弟子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功德都至心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回向给遍满虚空,周遍法界的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净土。

特别要至心回向给弟子无始劫以来所有的冤亲债主,包括弟子累生累世有意无意杀害、伤害、脑害、啖食、堕胎过的`所有众生;至心回向给弟子身上的所有众生、弟子身后跟随的所有众生,从弟子身上及身边离开的一切众生,以及一切与弟子有缘的众生;至心回向给弟子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的父母和其他一切祖先、历代宗亲、六亲眷属、恩人师长等,包括弟子今世的父母xxx、母亲xxx;至心回向给因地震、火灾、水灾、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大小战争等人为灾难伤亡的所有众生,愿你们籍此功德,早闻佛法,断恶修善,化解嗔恨,求生净土,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之苦。

特别要至心回向给弟子的妻子xxx、女儿xxx、女婿xxx以及弟子的兄弟姊妹等六亲眷属,愿你们福慧圆满,吉祥平安,事业兴旺,家庭美满,不受七难,无诸病苦,得善终,入无余涅盘。愿你们都能发菩提心,专心念佛,求生净土,脱离生老病死,超出六道轮回,永无苦恼之患,永远快乐无极。

老任回向文:

(1)我将所有的烦恼化作缕缕青烟在佛菩萨眼前袅袅上升直至散尽无余,将曾经所有所犯之罪恶由心流出化作忏悔的泪水滋润在菩提根下,将自身所有念头及细胞全部打开紧紧依附于上师佛法僧而不离不弃,我愿所有缘分吉祥健康顺畅快乐直至成佛,我愿所有违缘离苦得乐,我愿所有见闻听知我者及他们所关注的一切人们开心过好每一天,直至应正菩提而成佛。

(2) 从早晨八点半出发下午七点到家,完成了今天殊胜任务,将此功德做一回向,然后个人再单独做个小回向。

此福愿得一切智,

催服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涌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

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

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这次尼泊尔及藏区地震罹难的一切有情众生。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我们的本尊,上师及大德们。

回向给我们历世历劫的冤亲债主,怨情债主,祖宗尊亲,我曾杀故杀错杀误杀的一切众生。

回向给一切缘分。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聚缘所有群友们的本身,家庭,孩子,事业,愿平安,幸福,上进,顺畅,吉祥常伴。嗒雅塔 班扎辙雅 啊瓦波达尼 梭哈!嗡 啊 吽

(3)

于是从星期一开始,我每天早上5点左右起来,诵一部金刚经,诵经之后做两个回向。首先为母亲的冤亲债主们回向。学佛20多年,我知道有病治疗无效者都是业障病,业障病就一定有冤亲债主的讨债和纠缠,所以要为这些看不见的冤亲债主们回向,回向内容大致如下:

“我以念金刚经的功德回向给母亲的冤亲债主,请众位冤亲债主们不要再与我的母亲纠缠了,你们也很苦,我的母亲也很苦,纠缠下去两败俱伤,我现在以念金刚经的功德回向给你们,为你们消除业障,让你们脱离苦海,投生善道,皈依三宝,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然后再为母亲大人回向,“愿母亲大人业障消除,福慧增上,健康长寿,信愿念佛,尽此一报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样念了一周,念了七部经。因诵金刚经的时段均在早上5点左右,怕影响家人休息,均采用默念,回向文也是默念,在心里清清楚楚地想一遍,不出声音。不过,为母亲诵金刚经和回向这事我并没有和父亲母亲说,也没告诉任何人。

老任回响……

篇6:偈金刚经原文

四句偈金刚经原文

《金刚经》提及的四句偈历来为世人学佛者或者学术研究人员讨论,众说纷纭,莫衷心一是。

金刚经中有六处讲四句偈,但不指明是那四句。比如:

1.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依法出生分第八)

2.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3.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4.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5.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谕所不能及。(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6.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四句偈的含义

什么是偈,宽松一点的.说法是:偈,梵文为Gatha,译曰“颂”,‘偈’者就是偈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词而歌颂之者。(丁福保:《佛学词典》)古印度文体中,凡是有赞颂的词句都用四句,无论是几言,只要是偈,便都以四句为偈。按照这个说法,我们在佛经上所读到的所有的偈,便叫四句偈,无论这个偈有多长或多短,总是分作四个段落,每一段便是一句。这和古中国的诗是类似(只差没押韵),可能四句偈在世尊住世的当时是属于日常用语,就好象我们现在所指的“说好话”一样,应该没有特别的指是哪一“句”。

其次严格一点来说:‘偈’者就是偈颂,是五字或七字一句,像中国的诗一样,但没有押韵,无韵的诗叫做‘偈’。这和印度所说的偈不同,印度的偈是三十二个字为一偈。龙树菩萨从龙宫背出来的‘华严经’是十万句偈颂,翻译到中国来,成为十万五千句偈颂,这是连长文算在内,共三十二字为一偈。按照这个说法,偈有个字数限制。不过这个标准很严,要求《金刚经》中凡四句出现的,要么五字或七字一句,要么共三十二个字为一偈。

《金刚经》提及四句偈的内容

按照上面的标准来看《金刚经》中的四句偈指的是那四句,历来有两种主要说法: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第五品)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三十二分)

此外凡是本经中的四句的偈子,根据诸法师的说法,还有以下几句:

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第六分)

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二十六分)

5.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昧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十分)

6.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第十三分)

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二十一分)

究竟四句偈指什么,《金刚经》全经文中,从不言及四句偈内涵,故甚多解经者就说:四句偈就是指《金刚经》三十二品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有人举说,法身非相分二十六品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世尊所言四句偈。也有人不赞同以上说法,甘脆就说:《金刚经》中任何四句,均是无上义,可都认为是四句偈。

如果深入经藏,深解义趣,总结全经,可以发现不少如此类似“四句偈等”的精妙微语: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非法,非非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生无所住心。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金刚经开经偈全文】相关文章:

1.金刚经全文回向偈

2.《金刚经》全经纲领

3.经开区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

4.佛家偈语作文

5.诗偈优秀诗句

6.赣州经开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7.《金刚经》之义

8.《金刚经》中心思想

9.金刚经名句

10.《金刚经》纲要

下载word文档
《金刚经开经偈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