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宋郑还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宋郑还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2022-05-28 04:50: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宜多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宋郑还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宋郑还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宋郑还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篇1:宋郑还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宋郑还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赶鸭子上架,教书匠下海经商

宋郑还出生于中医世家,祖辈三十六代皆为中医。他说,在他祖辈那个年代,根本看不起经商。而在创办好孩子之前,其实他从没想过自己会经商,或许更没想到会做出一个上市集团。

因为历史原因,宋郑还并没有继承祖业。1968年高中毕业后,就插队在农村务农。在农村喂了5年猪之后,宋郑还被推荐到上海上大学,毕业后就在昆山做起了中学数学教师。世事无常。本以为就这样按部就班过一辈子的宋郑还,突然接到了上级领导的一个任命。

时值改革开放热潮涌动,政府鼓励学校办工厂。

于是,那时候涌现出了不少学校集资的校办工厂。现在看,虽然大部分都已经销声匿迹,但是还有一部分企业,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比如:北大方正、哇哈哈等。

当时宋郑还所在的学校也办了个工厂,生产的产品是直到今天才真正普及的微波炉。

自然,这是一次失败的投资。由于产品滞销,工厂亏损,老师罢工,最后连学校都被迫关门。情急之下,教育局领导想到了宋郑还。作为当时学校的副校长,又是大学生,宋郑还被赶鸭子上架,从数学老师变成了校办工厂厂长,而且还被要求,“无论如何都要撑4年!”

就这样,一个对经济一窍不通、教了十几年书的穷教师匠,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

初尝经商乐趣,流连忘返

宋郑还接手时,工厂里还有40多个下属,但大部分都是附近的农妇,他甚至还要一次次地强调:不准在车间里面随地大小便!而且,厂里已经有8个月没发工资,怨声一片。

于是,在上海的各大工厂门口,每天都能看见宋郑还的身影。他奔波在各个地方,只希望能为工厂接点活干,却四处碰壁。

转折出现在198x年。宋郑还教过的一个学生的家长,是上海一家军工厂的'领导,他听说宋郑还的处境,特意找到了他,并拿出一辆婴儿车,承诺如果他们工厂能够生产这种婴儿车,军工厂方面可以包销。找到活干的宋郑还虽然喜出望外,他开始自己研究,并决定将工厂的重心放在生产婴儿车上。

198x年,凭借着从银行贷款来的5万元资金,“好孩子”成立了。

第一年,宋郑还的工厂就生产出了2万辆童车,在支付了老师的欠发工资后,学校重新开门了。两年后,宋郑还就还清了所有银行贷款。不过,学校是开门了,但宋郑还却不想回去了。初尝经商乐趣的他,沉浸在商海之中流连忘返,先是推迟了回校时间,后来干脆就再也没有回去。

出售专利,用创新撬开市场

成立之初的“好孩子”,生产的只是老式婴儿车,有限的订单、较贵的原材料都折磨着宋郑还的神经,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想来想去,宋郑还觉得还是得创新,只有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才可能出奇制胜。

一次偶然的机会,宋郑还看到一张睡椅,于是突发奇想,“如果加上摇椅,加上轮子,不就成了童车?如果椅子可以翻转,不就成了两用童车,变成带摇篮的婴儿车,这个世界上没有。”之后,宋郑还拿着这个发明去申请了专利。

但当时工厂资金不足,根本不可能将这项专利利用起来。无奈之下,宋郑还只能把这项发明卖掉,换回了4万元钱。尝到甜头的宋郑还,开始在投入更多心力研发新品,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脑子里面的创意源源不断,接连设计出四功能、多功能童车。仅靠着卖专利,企业过了一段舒心日子。

有一次,一款童车专利更是被炒到了15万元!如此天价,一下子惊醒了宋郑还:这样的好东西只有自己才有,干嘛还卖啊,抱回家自己生产啊!于是展览会还没结束,宋郑还就回去了,开始把好孩子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一开始,产品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因为功能独家,好孩子的生意也是做得风生水起。

直到1990年代,厂里终于遭遇了困境。当时市场上仿造好孩子的产品铺天盖地,销售价格也更加便宜,甚至有一家浙江企业计划用3年时间击垮好孩子。与那些企业相比,当时好孩子的规模可谓小得可怜,如果要拼价格,恐怕很快就会被挤出市场。

不得已之下,宋郑还只能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放在了创新上面。他说:“我们只有一个办法——继续研发产品,他们仿造第一代产品,那么我就研发第二代、第三代产品,让他们永远跟在我后面。”

创新的力量果然很强大,不仅让好孩子活了下来,到1993年,销量更是成为全国第一。

走出国门,海外市场掀风云

宋郑还的婴儿车生意越做越大,只是,这并不是他的目标。有一次,一位德国厂商来好孩子的工厂参观。参观完后,该厂商和他说:童车不是这样制作的。一手将一个破落工厂打造成行业龙头,宋郑还心中的骄傲可想而知。德国商人的一番话,彻底激起了宋郑还的好胜心,他要让好孩子真正走向国际市场,一较长短。

好孩子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去香港找国际投资者。当时的中国置业给好孩子投了450万美元,这笔资金算是及时雨,如果不来,好孩子的资金链就要断了。第二步就是让好孩子的市场国际化,美国纽约是好孩子走向国际的第一站。打开美国市场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好孩子”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其产品和品牌就是无法进入美国主流零售通路。

“与当地品牌商合作,他们最多只愿意做加工合作,想用自己的品牌,有些天方夜谭。”宋郑还说道。但宋郑还没有气馁,美国巨大的婴儿车市场让他兴奋不已。在设计出一款具有摇篮功能的婴儿车后,宋郑还再一次带着新产品找到了美国第二大婴儿用品制造公司COSCO,并成功说服其与好孩子合作,推出“CASCO—Geoby”这一联合品牌。

借助COSCO这个支点,好孩子凭借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很快就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一举成为美国婴儿车市场的销量冠军。

继美国市场之后,好孩子“故技重施”,进军欧洲市场。同样的,不到4年时间,好孩子的产品又占领了欧洲市场销量的头把交椅。虽然在国内市场,好孩子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在海外市场却是叱咤风云的中国品牌。根据好孩子国际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收入36。8亿港元,国外市场收入30.2亿港元,占比高达82%!

纵观“好孩子”27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内在生命力,就是来自坚持创新与开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都不断地以研发、创新拉开与其他竞争者的距离。从一个校办工厂到行业龙头,宋郑还当称头号功臣。更令人敬佩的是,从创建“好孩子”的第一天起,宋郑还就没有想过私人去拥有这个公司的股权,他从未想过要去控制这个企业。

宋郑还说,一个真正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它都不会是哪一个人的,它应该是社会的。

篇2:创业故事白手起家

打工挣来第一桶金

一年挣了3万元,这对大一学生而言绝不是小数目,但从巫溪走出来的谭云就做到了!上周五,这个大男孩在自己的餐馆里讲起了如何赚到第一桶金的故事。

“大一进校是贷款交的学费,每个月只有300元生活费。”20xx年,谭云加入学院外联部,联系到在石桥铺一家商场做电脑销售,每台电脑有100到 200元的提成。谭云说,每周末,自己早上7点就要出发往石桥铺走,到了商场不仅卖电脑,还留心学会了电脑组装和维修。随后,谭云在学校组建了电脑团购服务队,一个学期赚到了10000元。

到了大一下半期,谭云又到商场兼职销售彩电,再加上做家教、帮计算机学校招生的收入,一年内他攒足3万元,赚到了第一桶金。

创意来自打工经历

大二开始,谭云开了一家餐馆,不过却比其他餐馆特别一些。“可以点两个菜坐下来慢慢吃,也可以亲自去厨房过一把做菜瘾,厨师还可以给你指导。”谭云说,这个创意来自一次打工经历,当时自己到一家酒店的厨房做了2个月小工,熟悉了厨房操作流程,还学会了不少家常菜做法。开餐馆时,就萌生了这个想法,让同学自主学做菜。

李姝就是这里的常客。李姝笑着说,自己以前很少做家务,结果在这里炒过几次菜后,加上有厨师的指点,厨艺大大提升。寒假回家还给父母露了一手,做了一桌子的菜,心里别提有多得意了。

除了炒菜外,谭云餐馆更多还是送餐上门,给同学老师提供方便。

学到管理经验技巧

“其实,打工只看自己收入,当老板就要靠管理的功夫。”谭云说,餐馆每一个订餐都有一个三联单据,送餐的人要把单据和饭菜一起送到寝室里,晚上算账就很清楚,也方便我们查询和管理。而且,同学只要收集10张单据,就可以免费得到一瓶饮料,收集到20张可以免费得到一个盒饭。这样一来,同学也愿意收集。

现在,谭云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市场买菜,8点上课,中午到餐馆送餐,下午继续上课,下课继续送餐。谭云说创业很辛苦,但餐馆生意很红火,让自己很安慰。他笑着说,在创业中也学到了许多管理经验,不仅要有管理技巧,还要协调好员工之间的关系。

篇3: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

前,一家取名为“壹加壹”的制衣店在广州悄然诞生,老板是20岁的陈展鸿。

10年后,“壹加壹”由一家庭制衣作坊发展成为时装设计公司,进而组建“壹加壹”实业有限公司,没有本钱的创业,10年间,陈展鸿由一个个体户变成了拥有20多家企业的大老板,资产达几千万元,每年仅出口服装就创汇1500万美元左右。

发展如此迅速显赫,除天时、地利、人和之外,高超的操纵市场的技巧亦不可低估。

“壹加壹”的产业包括服装、电器、鞋类、餐饮等,但服装是大头,服装收入占总收入的80%。而服装款式,面料的更新是以季计、月计,如何在迅捷的交替中把准市场的脉搏是至关重要的。陈展鸿说,他采用的是“排炮战术”,即每设计出一种新颖服装,必是放一排“排头炮”投放到市场检测一下市场的需求情况,再根据第一排炮的轰动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壹加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有节制地“轰击”市场,每种新产品投放到市场总留有余地,决不“轰”得过火,适可而止。陈展鸿的想法是顾客买东西就跟吃饭一样,某种东西一下子吃得太饱,就会对这种东西腻味,再也提不起它的兴趣。

一种产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标则是长期的。没有本钱的创业,如果对“壹加壹”商标”腻味”了,以后的市场则难以打开,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种新产品最畅销时,下一个新品种又成熟了,这样,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轮番轰炸市场。

为保证“壹加壹”产品的“快”和“新”的特色,陈展鸿十分注重信息,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变成产品,抢占服装“新潮头”。目前,“壹加壹”仅西装的款式就有20种之多。没有本钱的创业,靠“快”和“新”还不能在市场稳操胜券。市场的真正主宰是顾客,只有赢得顾客,才能赢得市场,才能保证“轰”得有力。

于是,“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凡是在“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凡是在“壹加壹”购置西服,还可以“终身保修”身材发胖的、不合身的西服还可以拿来修改到合身。这招“壹加壹”专营西服的服装店由一间扩展到了七间,还满足不了需要。

篇4: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

他是一个失败者、说谎的人、商场上的逃兵,没有人把他放在眼内,因为他根本没有与人争胜的条件。那么,苏宏达如何出人头地。没有本钱的创业,在成功的大道上遥遥领先,使公司每年赚取的利润超过50万元呢?苏宏达算不上年少有为,他35岁时,仍是工厂的一名杂工,每月收入仅可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还需要妻子替人家做些零散的缝纫工作,帮补家计。35岁,是宏达生命的转折点,一天,他经过住家附近的地产经纪公司,发觉里面的职员在打瞌睡。虽然那时楼宇买卖情况热闹,偏偏就只有那个地产公司一片冷清,门口张贴的楼宇资料也是寥寥可数,还附出公司的顶让消息。宏达突然灵机一动,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虽然他没有足够的金钱搞一些小生意,但岳母颇有积蓄,他决定跟她好好商量。开始经营业务的时候,他把顾客介绍费降至最低,只抽取其半成佣金。

另外,他采取“死缠烂打”的政策,不怕浪费唇舌,不断为上门的客户介绍适合他们的房子,不到最后一刻——对方终于找到自己理想的房子,他决不轻易放弃。很多顾客前来地产公司想购买房屋,其实心中也没有什么主意,如果推销者懂得抓住他们的心理弱点,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顾客自然会一切依赖你,不愿再跑到别家地产公司选购的了。

篇5: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

不花任何一分钱就成功贩运整车果菜的成功例子:的时候,我来到刚刚大开发的城市——广州市,想在这里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可是一无文凭,二无技术特长又是个生手的我,找工作总是碰壁。身上的钱所乖无几了,如果再找不到工作吃饭也成了问题。我也不敢再住旅馆,晚上只有找张报纸睡在马路边了。我当务之急是让自己生存,再去找发展。人生地不熟的我望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一个肩挑李果的老汉走过来叫卖:先生:2元一斤,来点吧。什么?两元一斤??这在我家乡不过二三角钱呀!!!

我找到了水果批发市场,一问批发价也有1.2-1.5元的价,我惊得跳起来:老板,这东西我有很多,到我家乡来,我给你6角钱一斤怎样?水果老板:好呀,很乐意与你合作,我和你过去看看。第三天,我家门口张贴上一张收购李果的广告,上门售李果的人来来往往。这几天我赚了一万多元。尝到甜头,我常下广东。

篇6:创业故事白手起家

5月某天,他的一个朋友来电告诉他,可以帮他搞定某国内数一数二的名酒上海经销权(不是区域独家代理权)。作为一直在这个圈子小打小闹的他,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得的机会,必须抓住,于是也没有多想,就带着公章就飞到了约定的目的地。

可等他签完合同才知道,首笔货款就要500万,且必须在一个月之内一次性付清。

看到这对有钱人来说的数字,而对于他自己而言就不仅仅是数字这么简单的问题,心一下子从热血沸腾瞬间变的拔凉拔凉的。天,这个数字的钱从哪里来呀(此前他一直在中、低端市场当着二传手,不温不火,也没有多少积蓄)?尽管,该酒有区域限制,又不是独家经销(之前上海就已经有10多个包括国企、民企的经销商了),但毕竟是数一数二的大牌,经销权人人都想拿,只是一般人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容易地拿得到。冷静思索分析之后,他坚信此机会远远大于首批笔货款的本身,一定要把这个大树抱住、大款傍稳,于是,马上飞会上海,立刻求爷爷、告奶奶式地动用一切资源去找钱。

终于,经过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把这笔钱筹齐,总算把第一大坎迈了过去。

篇7:创业故事白手起家

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与一座城市发展历程相同步,并与这座城市深深的结成了一个文化整体。

那么,这座城市既是他生命的巢,也是灵魂的居。

2003年的圣诞节,当他顶着来自家里巨大的压力,带着朋友的鼓励,毅然选择来到晋城创业,他的人生旅程注定与晋城有着一场浪漫约会……

“我和晋城有个约会”系列主题月活动

柯耿亮安徽商会副会长、菲林格尔美步楼梯晋城总代理

三十岁出头的柯耿亮有着一张娃娃脸,初见他,很难把他与晋城安徽商会副会长、晋城菲林格尔美步楼梯总代理的身份联系起来。坐在茶台前,柯耿亮熟练地为我们泡了几种绿茶,他说这些都是来自家乡安徽的绿茶。小时候,柯耿亮在外婆家住过一段时间。外婆家有制茶的一套工具,喝茶对他而言,是一种与生俱来、耳濡目染、深入骨髓的天性。在幽幽的茶香中,他一边用“主席说我帅”的小瓷杯喝茶,一边向我们讲起了他的故事……

柯耿亮来自安徽安庆。安庆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是中国“黄梅戏乡”。

柯耿亮笑称自己是最早一批留守儿童,父母在他6岁的时候,就进城做生意了,把他放在了爷爷奶奶家寄养。柯耿亮说,从小他们就被植入两种观念,要么好好念书,将来考个好大学;要么趁早走上社会。绝不允许你在家放牛、种地。

17岁左右,柯耿亮随家人到了太原。在这里,他开始步入社会,因为家里是做建材生意的,他从最初的学徒工开始做起。

学徒生活,特别劳累。师傅们是有技术,观念比较落后的一些人,他们认为收徒弟就是要把自己的技术教给你,徒弟一得听话,二得多出力,否则师傅没有回报。那时脏活、累活、苦活都是徒弟干。

现在干建筑行业,基本用机器完成,上东西到楼上有吊车,钜子是电动的,钉个钉子都有气泵。那时还基本属于人工时代,电梯都非常少,基本都是靠苦力、靠人工去搬运材料,钜子都是手工钜。每天千篇 一律地重复着简单却劳累的工作。很多跟他同龄的学徒工,渐渐坚持不了都离开了。他坚持了三年多,感觉到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也觉得这个未来没有出路。

师傅的不满,加之一些大事都不让他参与,他觉得自己被忽略,没有存在的价值。他心里更多想的不是要挣多少钱,娶妻生子,而是如何通过一种方法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来体现自己是能行的,可以的。

在工作的过程中,柯耿亮结识了菲林格尔地板山西总代理,这位被柯耿亮称为大哥哥的人得知了他的想法,鼓励他,年轻人应该出去闯闯,并表示愿意无偿提供给他产品,让他去经销。尽管家里觉得他年龄小,又没有经验,不支持他创业,但他还是顶着家里的压力,毅然决定出去做些事情。当时,菲林格尔全省经销商目录表里,除了晋城、朔州和原平三个城市还空缺,其它城市都有了。柯耿亮第一站就选择了晋城。

柯耿亮清晰地记得,自己是在2003年圣诞节那天来到了晋城。热闹的节日氛围与他初到陌生城市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巧合的是,那时中原建材城刚刚建好,在对外招租,他在这里租下一间店面,开始了创业。从此,柯耿亮在晋城一呆就是15年。

想起当初的创业,柯耿亮觉得还是挺苦的,一方面人生地不熟,对晋城的各方面都不太了解。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关的销售方面经验。只有傻傻的冲劲和不怕吃苦的劲头,还有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心理。因为有做工人的经历,在跑业务的过程中,他秉承吃亏是福的心理,总是能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自己多付出一点。那个时候,他没有什么交通工具,除了去矿务局坐公交,市内跑客户基本都是靠走路。从中原建材城一直走到凤台西街。跑客户的过程,虽然很苦,但也很充实。每每遇到挫折,柯耿亮就会想起以前做学徒的日子。还有什么比扛几千斤货上六楼上七楼更累的吗?没有。所以每每受到客户或同行的刁难,没有销售业绩,又要投资花钱的时候,虽然心里也会有些失落,但是潜意识里还是想着,一定要多拜访几个客户,一定要把客户服务好,要让客户认可这个产品,他的信念很坚定。

柯耿亮对自己的第一个客户记忆犹新。那是2004年上半年,那时木地板还是比较新鲜的一种装修材料,顾客接受度并不高。凤凰山矿的一位女士家里装修,规划了一个很小的地台,原本预计花几百块钱就行了。她来市场买材料时,和柯耿亮相遇,通过聊天,柯耿亮把自己为什么来到晋城开店,品牌的优点等和盘托出。柯耿亮的真诚打动了这位女士,最终选择了他店里的地板。当时柯耿亮没敢跟人家说是他第一个客户,直到后来才告诉她。她鼓励柯耿亮,认真做吧,一定会做得很好。柯耿亮觉得,一路走来,客户的支持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柯耿亮认为,能够在晋城成功掘得第一桶金,和晋城市的发展趋势、好的机遇有关。菲林格尔是一个德国的木地板品牌,当时在晋城做高端木地板品牌的并不多,本地的一些建材经销商都觉得一个小城市这么高端的品牌卖不出去,多数做的都是中低端的品牌。考察了市场以后,柯耿亮坚定了做高端木地板品牌的想法。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准确的。另一方面,从2004到2008年,晋城的房地产行业势头迅猛,楼房越盖越多,城市不断扩张。建材行业是房地产行业的一个附属行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柯耿亮坦言,他赶上了晋城发展的好时候。

回想2003年初到晋城,柯耿亮对晋城的第一印象就是晋城发展相对滞后,更像是一个小县城。但是,又觉得这个城市将来发展潜力会很好。晋城建市时间虽然不长,却是一个勤劳的、奋进的城市,几乎几年就会有一个大变化。

2003年他初到晋城时,黄华街南段还未修通,那时太平洋大厦、人民广场是晋城最显著的地标;而现在,黄华街路段早已打通,兰花城、凤展新时代广场等城市新地标不断涌现。这些年城市发展、河道治理、环境卫生等等,大家有目共睹,发展非常快,是一个非常有生机的城市。

作为一个异乡人,柯耿亮从初到晋城时的小心谨慎,到现在身边90%以上都是晋城的朋友,晋城人的友善、朴实、不排外,对外地人的包容,给柯耿亮这样的外地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他对晋城人心存感恩。

说到家乡和晋城饮食习惯的不同,柯耿亮说,安庆是个江南城市,鱼米之乡。他从小吃大米长大,习惯炒几个菜,吃碗米饭,觉得才像是吃饭的感觉。刚来山西的时候,有时朋友叫着去吃饭,他不好意思拒绝就一起去了。去朋友家,或者到了饭店,端上来一碗面,山西的朋友一会就吃完了,但他只是吃几筷子,或者勉强吃一半,每次都吃不完。过了不久他就饿了,回家后只好再泡碗方便面、炒个米饭饱腹。后来才慢慢适应了这样的饮食,有时几天吃不上面,还会主动跟老婆说,咱中午吃面吧。有外地的朋友来了,也会带他们去吃吃晋城的饸饹面,现在觉得非常好吃。

【宋郑还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1.18岁创业故事-郑少坚

2.大学生白手起家该如何创业?

3.教你如何白手起家创业成功

4.白手起家的名人故事

5.10个最伟大的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

6.兄弟创业故事

7.越南创业故事

8.当代创业故事

9.创业哲理故事

10.90创业故事

下载word文档
《宋郑还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