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诸葛亮描写作文

诸葛亮描写作文

2023-02-07 07:55: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海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诸葛亮描写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诸葛亮描写作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诸葛亮描写作文

篇1: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我学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识大体,顾大局。

周瑜嫉妒他的才干,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却镇定自若,答应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我为他捏了把汗,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完?可他还立了军令状!

诸葛亮知人善任,知道鲁肃是一个忠厚守信的人,就私自找鲁肃帮。我觉得诸葛亮不是人,是神仙。

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为什么诸葛亮能预计第三天有大雾呢?那是因为他博览群书,时常观察天气,才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对比他我就很惭愧,因为我不喜欢读课外书,只喜欢看电视、打游戏,所以成绩一直“马马虎虎”的。今后,我可要多看书啦!

诸葛亮的胸襟宽阔,顾全大局,明知道周瑜要害他还不动声色,并且完成任务,使周瑜无话可说。而我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跟同学过不去……

诸葛亮,我真佩服你!

篇2: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其实,历史对诸葛亮添加了过多的赞扬,却没有人真正地批评过他。

大家翻开历史书,蜀汉为什么会灭亡呢?其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要他辅佐刘禅,可是他却一切包办,导致刘禅没有任何办事能力,因此后来信任宦官,导致蜀汉灭亡。

而且,诸葛亮没有把他的本领找个继承人继承衣钵。他在一出祁山时就在天水收了姜维,可一直到临死,他都没有认真教育过姜维,只给了他一本书。

还有,诸葛亮把荆州占住不放,结果与东吴不和,直接导致了关羽的牺牲,间接让张飞与刘备都相继被害。

接着,我们就要讲到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荣耀与错误——征南蛮、伐北魏。

其实,当时诸葛亮刚刚打下川地,百姓刚喘息一两年,又劳师出征,劳民伤财,实不可取。而且,当时的天下大势是与东吴有不和,后方不固,而魏虽撤胜诸葛亮一筹的司马懿,但急切之间,曹睿还是会首先把兵权赋予他。因此,天时不利,地利不得,人和不顺,诸葛亮的出征实为徒劳之举。

按当时的大势,如果诸葛亮还算有一点眼光,应该派精兵猛将把住北、东、南三个关口,尽力与东吴和好,这是外交;整理好政事,再教教刘禅基本的为君之道,此为内政;最后,再广泛培养人才,精中选精,给自己找个徒弟,再给国家找些栋梁之才,这才是长远之计。等到大势有变,曹睿被麻痹,司马懿真正被疏远时再出兵,起码成功的几率要大得多。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是一个可悲的人。

篇3: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是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和外交家。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能言善辩的性格被罗贯中描写的淋漓尽致。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计,调遣关羽和张飞火烧新野,正因他的足智多谋,使这一仗大获全胜。使曹操的兵马一下子从十万大军变成了几千人。这足矣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了。

从“诸葛亮草船借箭”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领令我赞叹不已。同时,让我对诸葛亮产生了几分敬意。在这个故事中我也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好像已经知道了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对曹操的举动了如指掌。

有一次,诸葛亮去找孙权,请他和刘备联盟,孙权的手下听说诸葛亮来了,想杀杀他的威风,于是一个接一个的向诸葛亮发出挑衅,可都被诸葛亮驳得垂头丧气。后来,在殿堂后,诸葛亮看孙权不好说服,便用了激将法,把孙权说服了。就这样,诸葛亮舌战群儒,胜利而归。难道这还不能说明诸葛亮的能言善辩吗?

诸葛亮的机智真是:“鬼神不测之机,圣人难比之智”啊!

不过,诸葛亮这一生都好似是别人的工具,为别人出谋划策,为别人安邦定国,一直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却没能建立一个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国家,这是他毕生的遗憾。

后来,刘备建立了蜀国,诸葛亮更加爱民爱兵,为蜀国创造了许多的光辉历史。回想起他的经历—取荆州,排八阵,收二川,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真是惊心动魄。举世无双啊!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古有诸葛亮为榜样,现有毛泽东和周恩来为楷模,我们有为何不像他们学习哪?

篇4: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在人们的心里,诸葛亮永远给世人留下仪表堂堂,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将形象。

虽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些半人半仙了,但能让他坐上这么高的位置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必是有他自己的魅力所在了。

一自然是他的神机妙算。从他借剑时能准确算出大雾,便知他不光熟读兵书,而且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二是诸葛亮的知人善任。也是借箭一文中,诸葛亮利用鲁肃,而且敢用鲁肃,也说明了诸葛亮早已在鲁肃的言行之中了解鲁肃的为人,知道他忠厚老实,才能用他。诸葛亮了解到曹操的性格多疑,也给这次行动成功增加了把握。这也同时说明了诸葛亮的一个能力。

又是在草船借箭一文中,诸葛亮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周瑜的为难,并有条不紊的布设草船借箭一事,更能见诸葛亮的做事条理性和对知识的运用。

但是,人无完人,晚年的诸葛亮北伐几次,未得一寸土地,实属劳民伤财之举。

篇5: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诸葛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成为了足智多谋的代言词,为后人所传诵。而我认为,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诸葛亮虽然让刘备很看重,但他们毕竟不是兄弟,比不上关羽、张飞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关羽居功自傲,张飞脾气暴躁,无法为诸葛亮所用。只有赵云,最尊敬诸葛亮,把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来施行。刘备虽也看重赵云,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没有关羽、张飞那么为自己拼命。因而诸葛亮终究无法得到刘备父子的信任。

刘备死后,诸葛亮兢兢业业,包揽了朝中大事,替刘禅把事情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刘禅完全听人诸葛亮的指示,没有自己的主见,缺少锻炼,以致于刘禅昏庸无能,成为亡国之君。

所谓人无完人,再有才能的诸葛亮也是如此。

篇6: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许多人都十分崇拜诸葛亮,我也不例外。但不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不是因为他的淡泊名利,而是因为他那份谦虚的态度,学习了《出师表》之后,我更家感受到了他的谦虚。

他才华过人,但他却说自己“出身卑鄙”,或许他确实出身较为低微,但他那满肚子的计谋与对当世之事独到的见解,却已盖过一切。

他功高盖主,但他却担心自己“托付不效”,孔明不只一次被后人喻为人中之龙,正是他的才能才使他能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能够让刘备临终时寄他以大事,能够让赵云鞍前马后地为他办事。这一切难道说明不了什么吗?

或许是谦虚才使得他满腹计囊,或许是谦虚才使得他能辅佐刘备、刘禅两父子打天下,因此我敢断言,是谦虚的态度造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篇7: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个大家能耳熟能详的三囯时期的人物。在人们心中,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诸葛亮是个智慧与谋略的代表。

在《三国志》中,有这么几个字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由此可看出,诸葛亮在那个年代,长得算得上是数一数二了,并且八尺,就相当于现如今的一米九了,从长相身材来看,似乎预示了诸葛亮一生的不凡。

诸葛亮自比管乐,管乐,即管仲、乐毅。管仲治囯有方,是个杰出的政治家;乐毅用兵极妙,是个优秀的军事家。但管仲却不善用兵,乐毅不善治国。而诸葛亮认为自己二者兼得,文武双全,因此自比为管乐。

《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二十七岁前,一直隐居在南阳。其实我觉得他并非不求闻达于诸侯,而是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其实按理来说,曹操那时正值盛气,并且曹操十分爱惜人才,可诸葛亮却没有去找曹操,而是选择了正寄人篱下的刘备,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曹操并不是诸葛的意中人。曹操身边人才齐济,因此去了曹操阵地,也是不会得到重用的。相反,刘备身边没有谋略之才,只有像张飞、关羽、赵云这样的武将。并且三顾茅庐的事件也让诸葛亮受到了极大的感动与激励,因此遂许先帝以驱驰。

提起诸葛亮的谋略,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家喻户晓的空城计了吧。当时司马懿率军进攻蜀国,直逼酉城,诸葛亮无兵迎敌,却故作镇定,大开城门,坐于城楼,焚香抚琴。此时的诸葛亮披鹤氅,戴论巾,手瑶羽扇,气宇不凡。小心谨慎的司马懿担心有埋伏,毫不敢轻举妄动,并迅速撤兵。等司马懿反应过来,再引兵回去,此时赵云的兵马已到,最终司马懿战败。千古流传的佳段,不过是小说中编造的罢了。据说,真正的 空城计是曹操对战吕布时所使用的。还有借东风、锦囊妙计等一些流传千古的故事,都加以夸大。因此,鲁迅先生曾说过:《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对刘备忠心耿耿。在北伐曹魏时,小心谨慎,用了四年的时间来做准备,在那个阶段,诸葛亮无论从地理位置、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于曹魏差别很大,但几次功打却都能使对方所惧怕。因此即使没胜,却也算不上输。无奈一直为此事操劳的诸葛亮的身体实在是受不住了,在第三次进攻期间,永远的沉睡了。

诸葛亮虽没小说中刻画的那样神机妙算,但通过三顾茅庐一事,诸葛亮也一定是个少有的人才。如今因欣赏他的才智而深入了解并得知此事,也确实是有些接受不了的。我们需要尊重历史史实,但我愿让诸葛亮在我心中,永远保持着一个神人的形象!

篇8: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诸葛亮,一代忠臣,智慧过人。他,是在三国时期,穿梭在吴、蜀、魏中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可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为刘备打下了半壁江山。没有他,便没有蜀国,没有他,也许曹操早就统一全国,没有他,中国就缺少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没有他,历史中就少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聪慧过人,他,渴望明君,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他等到了明君,而刘备也得到了一位聪明过人的军师。因此,他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历史神话,为刘备赢得了大半江山,成了一代风流人物。他,他是三国时期的灵魂,没有了他,蜀国很快走向衰亡,没有他,三国时代走向灭亡之,他见证了三国时期最辉煌的历史,他也创造了这段精彩的历史。

我坚信,他是最伟大的人,他改变历史,谱写历史,成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篇9: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从小就听爷爷讲孔明“收二川,七擒孟获,摆八卦阵……”久而久之。诸葛亮的形象在我心中越发高大,是一位智慧化身的圣人。

诸葛孔明的智慧闻名于诸侯,传颂于后人。在无数次的行军对战中:烧藤甲兵、火烧赤壁、草船借箭……无一不是经典之作,令敌军闻风丧胆,草木皆兵……

令周俞发出:“既生俞,何生亮!”的感慨,心生郁闷,在诸葛三气之后,吐血身亡。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奸臣王朗羞愧满面,坠马而死。

在空城之中率一干文将、数千残兵,抚琴退司马仲达数万之军。所造木牛流马,劫曹军之粮;创连弩,一发十矢,大正震军威。

亦有诗曰:“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这等高人怎不堪为智慧的化身。

更绝的是诸葛人死,却以木像吓走活仲达,计杀反贼魏延。将毕身所学传于姜维,使蜀国又安居一时。

纵使诸葛没有完成蜀国大业,但他的英明永垂于世。纵观古今天下,惟卧龙乃智慧的化身也!

篇10: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中的风云人物。他总是以谦卑、感恩、机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在我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者的化身。

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充满了感激。自己也倾尽权利为刘备出谋划策,而这些计策中,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神机妙算。“借”回了整整几船的箭,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火烧赤壁”中,诸葛亮知己知彼,利用曹操军队不会水的特点,水上作战,使曹操把船全部用锁链连在一起,以致于着火之后,逃都逃不走。诸葛亮用火烧曹军的船,弄得操军士兵丢盔弃甲,死的死,逃的逃,狼狈不堪,打了漂亮精彩的一仗。

“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等等许多故事也都是诸葛亮有勇有谋的完美体现。

因此,诸葛亮在我的心目中,是以一个光辉的聪明睿智的形象出现的,也是智慧的精魂,是智者的化身。

篇11: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把神话揉碎了,才能闻到花香!——题记

提到诸葛亮,多数人想到的也许是“王者荣耀”中的那个法师,还有些人想到的则是《三国演义》中那个独坐城头,挥手舞琴而退魏国大军的奇人,这无疑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错过了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机会。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这一桩桩功绩能出现在这样一个人身上,已是伟大,况且他还能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到现在,走到我们面前。

“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鞠躬尽瘁……诸葛亮被神话了。从此,人们遇到的只有卧龙了。

他的确有智谋,二十七岁时的《隆中对》已可见一斑:火烧博望坡时候的镇定自若;而后追随刘备所经历的,让他更成熟,更大气,更稳重。“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临终托孤的话语,更可见刘备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前出师表》,所有人都借这篇古文看到了诸葛亮的决心与毅力,可又有多少人看到他的愧疚与疲倦。

我想到他一幅老迈的身体,不断率领大军深入,死前还想着北伐事业;我想到他内外交困,朝中能臣凋零,和只想守成的君王阿斗……内外的夹击,逼迫他榨干自己,五十四岁死于军中。

我看到的是一个老人,吊着最后一口气,让人推着轮椅,看着周围将士泪洒大地,心里想着:北伐终是未完成啊!然后无奈地闭眼了。他的疲惫,在此时一览无余。

他真的尽力了,以蜀国低于魏国五分之一的土地,低于魏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逼得魏国要调动四至六个州的兵力才挡得住,他对阿斗还留有一分期望。即使阿斗做错了,他也只是骂骂费袆、董允……种。种一切,让这个人奉献了自己的所有智慧与心力。

而我所要庆幸的,是我遇见了这样的诸葛亮,而不是卧龙。是那个父亲,那个弟弟,那个好为《梁父吟》的隐士,死前环看军营的孔明。而不是那个八千草船借箭,那个隆中笑谈天下的卧龙。“万古云霄一羽毛”,我体会到了在羽毛上看世界的爽,还有维持平衡防止掉落的艰辛。

时间从未停止流动,涌现出了李密、刘伯温、王阳明、张居正……这一个个都建下了丰功伟业,但像诸葛亮这样的,将人性光辉与神性光辉完美揉合的人,却是独一无二的。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老杜的诗还是那么忧国忧民,他体会到了孔明的无力感,但却不懂他为何把自己搞得如此狼狈,最后还累死了。

遇见这样一个人,要先撕开他神话的外衣,去遇见他的家人、朋友、知己。“时势造就英雄”,不错的,可时势也会毁灭英雄,不要陷入对那些高尚品质的泥坑,而要去遇见这些平凡人被迫不平凡的一生。历史的夜空,总是群星闪耀,地上的人们举起手,自以为会碰到了星星,却没发现,他们仍在地上。孔明的累,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是对信任的愧疚。岳飞的勇,不是精忠报国,收复失地,而是对忠孝的自私。

遇见诸葛亮,我懂得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

篇12: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旷世奇才——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人人都有敬佩的英雄,我最喜欢的英雄乃旷世奇才——诸葛亮!

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身长八尺,面如美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潇洒无比,宛如神仙下凡。他早年丧父,跟随叔叔诸葛玄定居襄阳,后叔叔去世,便与弟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因他居住地为卧龙岗,卧龙这个称号便由此得来!诸葛亮好比周文王的姜子牙、汉高祖的张子房一样高明,但我觉得诸葛亮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识得人心,为什么诸葛亮会投靠刘备,正因为他识得人心,知道刘备是仁德之主,以忠厚善良为本,不会害得了自己,就如三顾茅庐中,刘备三次去请他,关张二人都已经急得不耐烦,想要放弃,只有刘备坚持下来,想要天下得幸,苍生有福!果真,诸葛亮奔刘备之后,刘备并没有亏待他,把他视为手上的一颗明珠捧着,诸葛亮也为主人出谋划策,让刘备得到了蜀汉!为什么曹操南下,来得凶败得惨?也是因为他识得人心。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三天必造好十万支箭,可他第一天没什么动静,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四更时他派二十只船去曹军水寨受箭,他算准时机,算准天气,并且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做事谨慎,雾大看不清虚实时,决不会冒然出兵,只会放箭抵御。因此他巧妙“借”到了十万支箭,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正是他的识得人心,让他在许多地方得到了胜利!有人说:诸葛亮心胸狭窄,不仅三气周瑜,把他给气死了,而且设计把张关赵等良才给害死。可我觉得诸葛亮心胸非常大度,要说周瑜被诸葛亮气死,还不如说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要陷害他,倒是自己害死了自己!说关羽、张飞也是被他所害,那就更加离谱,他们是因骄傲轻敌所死的!鲁迅曾评论过:“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对呀!诸葛亮可真聪明呀!”我不禁联想到自己,虽然我每次考试都能进前十名,但比一比诸葛亮还差得远呢!“诸葛亮,我最喜欢的英雄,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我会永远向他学习!”

篇13: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上晓天文,下知地理;能够借东风,保江山。他涌泉相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终生只为刘氏帝业效命。然而他的一世英明却毁在后主刘禅手中。

诸葛亮是个至情至性之人。然而,为正军法,他只得斩了因骄傲自大而失了街亭的马谡。“挥泪斩马谡”成为“千古绝唱”,令我汗颜。

有人说,诸葛亮不智,不智在于择主。选错了主就注定了结局。都说刘备仁慈,可仁慈得又不是地方,老靠别人协助、自己只会哭哭啼啼地赢取别人的同情。一个大丈夫应该想得更远,有些地方当舍就舍,否则就有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之嫌。这种想法未免太偏激了些,我并不赞同。

对于刘备,他可以为了汉室帝业,“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这等为国为民可以放下架子的行为,谁人不佩服。他的义气,他的惜才,他的智慧,毋庸置疑。而诸葛亮最终落得病死军中,未免有些凄凉。但我说,诸葛亮是成功的,他生前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临死之际又令大军从司马懿手中解了围,可以说,他为汉室帝业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而汉室帝业最终没有兴复的责任不在于此。据说他六出祁山之时,天上帝室之星陨落,国失相父,必将灭亡,诸葛亮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的江山也终将坍塌。如果没有刘备的早逝,如果没有刘禅的懦弱,也许历史就会改写,也许这就是诸葛亮的命运吧。

上天是公平的,给了诸葛亮智慧,又给了他忠义;给了他伯乐,又给了他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读完《出师表》后,对于诸葛亮,我既佩服,又怅叹。佩服他的一片忠心,明知刘阿斗扶不起也要扶,事事处处点点滴滴都要为刘阿斗铺好路。怅叹的还是他的一片忠心,为了当年刘备的恩德,他明知刘阿斗扶不起也尽力去扶,为了汉室最后的希望,他宁愿拼尽自己最后一滴精血。

总之,诸葛亮如卧龙在天,他虽身死,但他的精神始终在影响着后人。

篇14: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先生就《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给予的评价,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夸大美化诸葛亮,我却认为,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里的诸葛亮一样令人钦佩,甚至更伟大。

小说里的诸葛亮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神。官渡大战中,霸王曹操被诸葛亮耍的团团转;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超人智慧夺得对手之箭,让人钦佩的运天能力。三气周瑜,空城计,北伐中原,一件一件的事情让人对诸葛亮奉若神明,在小说里的诸葛亮,能借东风,能呼风唤雨,无人能是他的对手。

可历史上的诸葛亮呢?当曹操称雄与北方,诸葛亮种地于故乡。周瑜在赤壁楼上一扫空的时候,诸葛亮无所事事。这与我上面说的“更为之伟大”是对立的,很多人据此认为,诸葛亮是被神话的平凡人,我确认为,倘若诸葛亮当真平庸,为何有如此多后人歌颂?为何有这般多的诗歌予他?

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映入眼中是,我便知道,杜甫便知道,这句的诸葛亮,是真正的诸葛亮。

建立一个人尽其才的天下是诸葛亮毕生所做之事。史书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宫。”他真实做过的事情至今仍延续着:他设立堰宫,保护都江堰。他改良蜀锦,鼓励种桑,他教导少数民族种茶,他一直一直在做利国之事。

我认为,诸葛亮之伟大不在于小说上的呼风唤雨,而在于历史上的兢兢业业,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伟大的诸葛亮。

他懂变通,宽容,他不停制造机会,越挫越勇,平凡人或许早已经被艰难磨了心,可他没有,他一如既往地,一如既往地向前。他本来就不是神,不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神仙,可他却比那个“他”更伟大,更崇高。

一个人挑战天,是真正的伟大;一个人,越挫越勇,是真正的顽强;一个人,利国利民之事皆有所为,是真正的智慧。

私认为,诸葛亮无愧于一代名士之称。

篇15: 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与诸葛亮一起漫步夜半,万物寂静,我独自坐在夜空中,抬头望月,沉寂在自己的思绪中。一阵微风吹过,远处出现一个人影,仔细看去原来是中华智星――诸葛亮。诸葛亮羽扇纶巾,一袭长袍宛如仙人。只见孔明缓缓开口:“小友,夜深人静,明月当空,何不与我一起散散步?”我起身应约,来到孔明身边。

“孔明先生,我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哦,但说无妨。”“先生,您一生收二川,排八阵,六出祁山,七擒中原,一心只为酬三顾。您觉得值么?凭您的智慧,占据一方,成就一方霸业又有何不可?为何甘心在刘皇叔手下呢?”诸葛孔明眉头一皱,轻摇手中的羽扇道:“小友,你错了,我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只因先主三顾茅庐,真心对待与我。

知遇之恩不可忘,我又怎能背叛于先主?这是做人的底线,那就是知恩图报。你明白么?”我顿时恍然大悟,拱手道:“先生,晚生明白了,只是您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您后悔过么?”孔明摇摇头:“没有,我一生的功绩在后人眼里可能颇为称奇,可是在我的眼里,那只不过是报答先主大恩的一部分而已。我从未后悔过。只是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屡屡因为我的疏忽,使成功檫肩而过。时常觉得对不起先主。”

诸葛孔明的脸色渐渐变得晦暗,显然是有些难过。我连忙劝道:“先生,这并不是您的过错,只因后主的昏庸无道,信任宦官,导致了政事的衰弱,即使先生有回天之力也无力挽回这汉室的江山啊!”听了我的话,孔明的脸色渐渐恢复起来。他停下脚步,抚摸着我的脑袋:“小友一席话令我豁然开朗。我相信凭借小友的智慧和才略,只要稍微努力,便定能成就大业。好好努力吧……”

话未说完,孔明的身影已然消失,原来一切都只是幻觉。虽然孔明只是个幻觉,但他的话还在我耳边回荡,“放心吧,先生,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希望,有伯乐的赏识,我这匹马儿一定会成为千里马的!”

篇16:描写诸葛亮五年级作文

描写诸葛亮五年级作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是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和外交家。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能言善辩的性格被罗贯中描写的淋漓尽致。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计,调遣关羽和张飞火烧新野,正因他的足智多谋,使这一仗大获全胜。使曹操的兵马一下子从十万大军变成了几千人。这足矣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了。

从“诸葛亮草船借箭”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领令我赞叹不已。同时,让我对诸葛亮产生了几分敬意。在这个故事中我也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好像已经知道了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对曹操的举动了如指掌。

有一次,诸葛亮去找孙权,请他和刘备联盟,孙权的手下听说诸葛亮来了,想杀杀他的`威风,于是一个接一个的向诸葛亮发出挑衅,可都被诸葛亮驳得垂头丧气。后来,在殿堂后,诸葛亮看孙权不好说服,便用了激将法,把孙权说服了。就这样,诸葛亮舌战群儒,胜利而归。难道这还不能说明诸葛亮的能言善辩吗?

诸葛亮的机智真是:“鬼神不测之机,圣人难比之智”啊!

不过,诸葛亮这一生都好似是别人的工具,为别人出谋划策,为别人安邦定国,一直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却没能建立一个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国家,这是他毕生的遗憾。

后来,刘备建立了蜀国,诸葛亮更加爱民爱兵,为蜀国创造了许多的光辉历史。回想起他的经历—取荆州,排八阵,收二川,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真是惊心动魄。举世无双啊!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古有诸葛亮为榜样,现有主席和周恩来为楷模,我们有为何不像他们学习哪?

篇17:描写诸葛亮的段落

关于描写诸葛亮的段落

1、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2、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4、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借箭——有去无还。”等等的这些谚语、俗语、歇后语不计其数。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5、他利用大雾天气,顺理成章地从曹操那儿“借”来十万支箭,他的足智多谋可见一斑;他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令曹操不战而败,落荒而逃,他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七擒孟获,又七放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最终归顺了诸葛亮;他在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时,大开城门,自己则在敌楼前悠然焚香、从容弹琴,是司马懿以为有诈,急忙退兵,诸葛亮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打退了十五万大军。

篇18:描写诸葛亮的诗句

描写诸葛亮的诗句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五排·诸葛庙

唐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五古·先主武侯庙

唐 岑参

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

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

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

五绝·武侯庙

唐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五绝·武侯庙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七律·咏怀奇迹五首 (后二首)

唐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相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西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书愤》第二联的“楼船夜雪瓜洲渡”说的是虞允文长江破金兵的`故事,后一句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是一场少见的胜利的战役。宋朝对外民族的战争中,胜利的战役的确是百里挑一,难得有几场,何况瓜州之役的领导者虞允文以一个文官督师而获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自然更成了陆游的“偶像”了。最后一联更举出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比。陆游以这些儒将自许,希望能象孔明、虞允文那样为国做一番事业,可惜,“镜中衰鬓已先斑”经典诗句。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私下钓鱼钩。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 )

篇19:描写诸葛亮的成语

描写诸葛亮的成语

1、集思广益: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2、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3、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4、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5、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6、龙盘虎踞: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7、苟全性命:苟:苟且,姑且。苟且保全性命。

8、草庐三顾: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9、任重才轻:责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胜任。

10、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11、思贤如渴: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12、化险为夷: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13、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14、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15、伏龙凤雏: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16、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7、盖世无双:盖:压倒,超过。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18、作奸犯科: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19、初出茅庐: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20、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21、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篇20:描写诸葛亮的段落节选

描写诸葛亮的段落节选

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死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诸葛亮描写作文】相关文章:

1.描写诸葛亮的作文600字

2.风流人物诸葛亮作文

3.诸葛亮台词

4.诸葛亮颁奖词

5.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6.关于诸葛亮的作文

7.赞美诸葛亮的作文

8.诸葛亮说明文七年级作文

9.敬佩诸葛亮的作文

10.诸葛亮火烧新野作文

下载word文档
《诸葛亮描写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