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青松》说课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青松》说课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2023-01-28 08:07: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uany7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青松》说课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青松》说课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青松》说课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篇1:《青松》说课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针对课文《青松》字理教学案例,我从两大方面“教材分析”以及“字理识字教学过程”来向大家汇报。(说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设想和学法辅导从“初读知大意”“识写解字义”“细读悟诗情”“品读明言志”这四个层次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说教材

《青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其中的一首诗歌。这首诗选自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诗中写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篇课语言形象生动,画面鲜明、字少句短,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儿童欣赏和朗读。本诗写得是逆境之松,遭受压抑的青松,但逆境方见英雄本色,一切崇高和壮美无不在斗争中诞生。《青松》这首诗语言生动,画面鲜明,字少句短,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这首诗年代久远,青松所蕴含的精神是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

教学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学会本课5个生字,运用字理教学法教学“压”、“挺”两生字,学会用字理识字法识记汉字。抓住“压”、“挺”两关键的字帮助理解诗意,联系上下文理解“压、挺且直、高洁”的含义。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提出的,3方面相辅相成,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说学法:

小语大纲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我这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主线,为体现这一模式,老师在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接着安排小组讨论。最后安排巩固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感悟词句的意思。

字理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看 “压”,“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压迫、下压”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半包围结构。

师:(课件出示字理图)外面――

生:一个厂

师:里面――

生答:像一个人和犬还有土字。

师:压--“厂”是山崖形,山崖崩塌,泥土石块(、)往下压。本义:泥土崩坠。引申为:下压、压迫之意。同学们你们就是大雪重压下的青松,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大雪很厚,很沉重。生:我感觉青松本身要用力才不会被压弯。

师:现在谁来当青松。读读第一行诗。(指名读)

师:你就是那大雪重压下的青松,一点也不怕冷。

师:青松的不畏严寒表现在哪里?青松在雪地里是什么姿态?

生:青松挺且直。

师:从挺且直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棵青翠的松树笔直的生长在雪地里。

师:我们先来看看挺字的字理图。认识观察字理图同桌交流讨论看到了什么,古今字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讨论后反馈出汉字的具体笔画由古字的哪个部分变化而来。

师: 挺178,形声字。扌形廷声,本义是拔出。引申为直出之义。“廴”,古同“延”,篆文像“彳(半条街)”的拉长形,表示长形,引申泛指拉引、延长;“壬”ting的甲骨文字形是人挺立土上之形,本义指挺立、笔直,又引申智力出众之意。成语:挺身而出、挺拔不群。形近字:艇、庭、莛、蜓等。

师:大家一起来做挺这个动作。

学生演后师读: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从这个挺字看到了什么样的画?

生:一棵青翠的松树笔直的生长在雪地里。

诗人也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他想到了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是课文《青松》中的一个教学片断。“压、挺”这两个生字,在画面中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眼。学生自读自悟也能粗浅的感受青松的不畏严寒,但这种感受浅尝辄止,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字理”诠释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加深对“压、挺”的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一个字理,“挺”起了母语文化气息。字理识字重在弄清字理,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运用的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学生面对每个汉字不再是简单地把他们看成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会慢慢感受到中国汉字如诗、似画、更像一个个动听的故事的缩影。他们会很自然的喜欢学习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从小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语文不仅在教知识,更在为学生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

[《青松》说课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篇2:《坐井观天》说课设计 (二年级上册)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东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13课《坐井观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板书设计”五部分组成。

教材、学情分析

《坐井观天》是一篇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象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样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既有很强的吸引力,又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所以不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结合本课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语文基础,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其中的4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的全面。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总结学习方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因此,我将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做为教学重点之一,我准备采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如开火车、找朋友等方法,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话,理解寓意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角色朗读、利用动画创设情景、学生亲身体验等办法,引导学生由境入情,与文中的小鸟、青蛙融入一体,以达到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本课的学习,我准备当好学生学习的伙伴,充分发挥启发、引导、辅导,促进的作用,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本课才用的教学方法是主要是“情境教学法”“体验法”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入境生情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说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 “自己认读生字,总结识字方法,自己体会揣摩如何人有感情的朗读,自己观察字形,记忆字形。同桌合作互相帮助结局识字困难,互相评价写字效果,小组合作互相帮助等等。[

3)说教学手段的运用

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了现代的教学手段,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和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从而达到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看了“坐井观天”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吧?学生自由猜测。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会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面,如“谁坐井观天?”“为什么要坐在井里?”“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等,然后在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在建议中倡导: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就抓住了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内容的心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顺势引入本课的学习中。

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主动识字

感知故事内容,我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自由读书,根据课文内容简单的叙述故事情节。

主动识字

我是这样引导的:“小朋友们很聪明,这么快就知道了故事的内容,刚才读书时有没有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小手来指着拼音读一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都圈出来,认一认。

学生自读后,我引导学生总结识字的方法,学生会总结出拼拼音、问同学、联系上下问猜一猜等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也是语文课标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学生明确了识字方法,我引导学生历经“在语文中识字--认读词语--认读单个生字这一过程,采用自读、同桌合作读、找朋友、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形式每吧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品读课文,理解寓言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浅,阅读积累少,很难从字里揣摩出青蛙在井底目光短浅,不信小鸟说的话。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然后用三副动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扮演小鸟和青蛙进行角色朗读。

朗读后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在回答,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这一句来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为进一步体会青蛙目光短浅的原因,我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亲身体验的环节,让学生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然后用纸卷成纸筒在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进一步体会青蛙的心情,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寓意。

在 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后,我在让学生给动化中的小鸟和青蛙配音,这时学生会读出青蛙傲慢自信的语气,小鸟的耐心的语气。

这一环节的设计自始至终遵循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为生服务“的教育理念,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运用了只管形象恰当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境而生情,通过亲身体验达到理解寓意,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学习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写到,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根据这一原则,我采用“让学生观察字型,然后按你说我写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写字的兴趣,在与老师比到等同桌互相评价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理念中完成本课的写字任务。

拓展延伸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画龙点睛之笔,我准备这样安排: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小组续编第四次对话后,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然后教师进行小结:希望同学们能象跳出井口的青蛙那样,勇于认错,站在高处看问题。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青蛙 小鸟

井口大 无边无际

跳出井口

这一板书设计,抓住了寓言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坐井观天》说课设计 (二年级上册)]

篇3:二年级语文《青松》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青松》评课稿

记得去年在市电教课上听过刘老师的一节《谈礼貌》,那时刘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运能和刘老师在一个年级组,今天非常有幸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青松》。《青松》选自于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教学我一直感到无从下手。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豁然开朗,倍受鼓舞。

刘老师一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青松的轮廓让孩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接着让孩子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么样的?联系实际,让孩子对青松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这节课中有很多亮点:

一、朗读多样、读中感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由于诗歌与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中刘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提出了“诗句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韵味”,并指导学生边读边画,让学生读诗歌时更有韵味。在教学时刘老师还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随着文字的流淌,细细的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品词析句,感悟真情

刘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压”这个字,刘老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图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气非常的冷,再让学生体会这儿的“压”,孩子们就很容易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压,而是重重的压。

在学习第二句时刘老师抓住了“挺”这个字,并且还让孩子上台表演这个动作,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会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

在学习后两句时,刘老师抓住了“高洁”这个词,在教学中刘老师出示了大雪之后的青松图片,通过比较雪压着青松与雪化时青松有什么不一样来体会青松坚强高洁的品质。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单从字面上理解并不难,但要从中体会到青松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那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刘老师还在课的结尾做了一些拓展,讲解了中国当时的背景环境,加深了孩子对青松的理解。补充了《冬夜杂咏》中两首借物喻人的诗:《红梅》、《秋菊》,让孩子们体会了借物抒情、借物喻人这种手法。

篇4:一元一次方程说课苏教版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本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基础上,以及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量与量之间的分析,用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3、重点难点

根据题意寻找相等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

二、说学法

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抓不准相等关系,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所以要组织学生有次序、有重点地观察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准等量关系。

三、说教法

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①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题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例题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题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

③针对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以解决,特别是学生抓不准相等关系这方面,可以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④通过图表对比使学生更直观,理解更深刻,同时,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手段)。

⑤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找出共同点,区别或最佳列法,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篇5:一元一次方程说课苏教版

(一)导入20

某种冰激凌45克,咖啡色:红色:白色为1:2:6。求咖啡色,红色,白色各多少克?

1、此题为小学中较常见的应用题,可让学生用小学方法先解:

45÷(1+2+6)=5克

5×1=5克5×2=10克5×6=30克

2、方程

①分析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解:设每一份配料的含量为x克。则咖啡色为x克,红色为2x克,白色为6x克。

②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

冰激凌总量为45克

x+2x+6x=45

③解方程

④答

初学方程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做。此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大致了解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在解答过程中,应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另外,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单位名称必须写在字母后面。

3、完成练一练1

(二)问题115

一张桌子,有一张桌面和四条腿,桌面需要木材0.03立方米,一条桌腿需0.002立方米。现做一批桌子用去木材3.8立方米。问:做了多少张桌子?

①分析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解:设共做了x张桌子。则桌腿4x条。桌面用去木材0.03x立方米,桌腿用去木材0.002×4x立方米。

②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

做一批桌子用去木材3.8立方米,即桌面的材料+四条桌腿的材料=3.8

0.03x+0.002×4x=3.8

③解方程

④答

(三)数学实验室10

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通过活动和思考,进行交流讨论,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体会方程解决问题的便利。

篇6:一元一次方程说课苏教版

用方程解决问题

一张桌子,有一张桌面和四条腿,桌面需要木材0.03立方米,一条桌腿需0.002立方米。现做一批桌子用去木材3.8立方米。问:做了多少张桌子?

析:桌面的材料+四条桌腿的材料=3.8解:设共做了x张桌子,根据题意,得

0.03x+0.002×4x

解这个方程,得

答:共做了100张桌子。=3.8x=100

篇7:二年级上册《青松》教学反思

《青松》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格。在梳理完诗的意思之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地感受到青松的品格,我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即出示春天的一些植物、秋天的菊、冬天的青松图,让孩子们欣赏不同的植物在冬天时各自不同的景象,孩子们看到了春天的花在天气凉时就马上凋谢,秋天的菊花在寒冬也随之枯萎,而青松在一年四季都常青。我问孩子们看出了什么?孩子们纷纷说青松不怕寒冷,在风雪中依然常青,依然挺立。陈毅同志写这些诗是不纯粹为了赞美青松,我又给孩子们介绍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让孩子们感受到像陈毅爷爷一样的共产党人其实就像一棵棵青松,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篇8:秋游 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2.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在这样一个美丽、丰收的季节你最想做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秋游”。(板书,指导书写“游”,左中右结构,右上是个卧人,下面是子)

二、解题

1.读课题,“秋游”这个课题什么意思?

2.拓展:春天,我们到郊外游玩叫什么?在天朗气清的秋天里能去郊外游玩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呀!(带着这种欢乐的心情齐读课题)

3.读了两遍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带着问题读书,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标小节号。

2. 齐读第一小节。读完了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3. “渐渐”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把“渐渐”两字去掉?

4. 到城市以外的田野游玩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呀,让我们一齐读读第一小节。瞧,孩子认真读书就会有收获。

5.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郊外游玩,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结合课文的插图,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

6. 天空什么样子?蓝蓝的天空多蓝啊,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用什么词语代替?四人小组讨论

7. 看看蓝蓝的天空里都有什么?看看白云像什么?用有时像……,有时像……说说白云还像什么?

8. 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讨论。

9. 我们来看看金灿灿的稻子,照样子说说(    )的高粱,(   )的棉花。

10. 第2、3自然段要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小朋友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小组内比比谁读得好。

10. 指名读,评价。

11. 读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

瞧!这篇课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由上到下。读书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让我们美美地朗读课文的第1、2和3自然段。,

四、认识生字

1.相信读好了课文,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课文的生字宝宝。

2.课件出示词语,同桌互读,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

3.指名读。

4.四人小组读字组词,讨论记字办法。

5.交流

6.开火车读字组词。

五、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田字格,看看哪个字容易写错,给大家提醒。指导写“兔”,千万不能落了最后一点,这是兔子的尾巴。

“逐”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最后一笔是点。

2.按笔顺表书空。

3.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秋游 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篇9:《言而有信》四年级上册说课设计

《言而有信》四年级上册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言而有信》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诚信是金》的第二课时

言而有信是中华民族的保守美德,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人们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所以,从小培养同学言而有信的道德品质,对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小朋友们年龄偏小,区分能力有限,来自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消极因素过多,小同学中经常可以看见对自身的许诺不负责任的现象,经常可以听到小朋友们随便许下的诺言。因此,和时有效地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守信用的良好品质,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言而有信的道德品质在同学道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四年级同学心理、生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言而有信是美德,言而有信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示,言而有信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2、了解许诺的多种形式。

情感目标:

1、敬佩言而有信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2、对不守信用的行为表示不满和气愤。

3、为自身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身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

行为目标:

1、答应他人的事要努力做到,因各种原因不能履行诺言时,要和时说明原因,表示歉意。

2、不要轻易向他人许诺自身做不到的事情。

3、实践自身的许诺时,虽然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

三、说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同学情况的调查了解,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和重难点突破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对自身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身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将“言而有信”内化为一条自觉约束言行的.道德准则。

2、指导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量力而言,量力而行,不要轻易向他人许诺自身办不到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守信无小事,好品质的形成是从一件件小事的落实开始的。

2、在实践自身的诺言,坚持言而有信这个信念时,一定会遇到困难,有时甚至会被他人误认为是“傻”。要引导同学认识到:守信也会付出代价。这种代价的付出是一次良好品质形成的考验,是值得的。

在同学的经历中,有家长失信于自身的时候,有同学失信于自身的时候,甚至连老师有时说话都不算话。这样的生活经历让同学觉得,偶尔的一次、两次说话不算话算不了什么。为了协助同学廓清这种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典范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难点一的突破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典范的力量,让同学在钦佩典范的基础上,愿意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

难点二不只是同学情感认识上的难点,更是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切切实实每个人都曾遇到过,或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会遭遇的。所以这个难点的突破在同学言而有信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以最受欢迎的童星刘星为主角设置离他们最近的生活情境,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情境来源于生活,又很容易的引起了他们对问题的考虑。

四、设计理念

(一)因为《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生活性、社会性、开放性的特点,所以

我在设计时,围绕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自身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与特点,创设情境,展开讨论,引发考虑,让同学在他真实可和的生活范围内,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二)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的目的:要把同学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实践社会、贡献社会的社会中的人。只有把同学引入模拟的故事情境中,以解决故事中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这一规律,在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刘星傻吗?》的情境案例供同学分析,这个案例的设计,既紧扣教材又高于教材,体现了《品德与社会》学科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五、活动过程

(一)感受郑重,感知“言而有信”

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对“言而有信”的已有认知,恐怕仅仅局限于“说话要算数”吧!对于这种学情,我选择由同学最熟悉的许诺方式“拉钩”导入,同座位同学玩儿拉钩游戏,师生一起回忆拉钩儿歌:“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同学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随着这首熟悉的儿歌而火热起来。紧接着由教师提供一组图片:(“岗位许诺”、“商业信誉”、“政府许诺”、“现代信用货币”)让同学感受到除了我们平时的嬉戏玩耍以外,原来许诺是庄严、慎重的。几张图片的展示协助同学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直接从有限的生活经历过渡到多姿多彩的社会大环境。

(二)阅读故事,深化认知

借助刚刚获得的情感体验,由教师提供《同仁堂百年不败的秘密》和《美丽的笑话》作为导读故事,让同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体会故事的启发意义。结合自身课外搜集的资料,讲一讲知道的关于“言而有信”的故事。教师在参与小组活动时,要提醒同学正、反面的故事对比着讲,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利用典范的示范效应协助同学形成钦佩言而有信人的情感,对言而无信、反复无常的行为感到不满和气愤,初步立下愿意做一个言而有信人的心愿。

(三)走进生活,指导行为

故事终究离我们比较遥远,故事中的人物似乎也略显飘渺,要想同学真正认识“言而有信的益处”“言而无信的危害”,还是必需走进他们的生活,切实关注他们的行为。

在这里,我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在他们中间经常发生的讨论题:

这是一个大家经常会犯的,却没有人重视的错误。当读完题目后,不少同学会微微发笑,因为这个说话的小朋友极有可能就是他。这样一句缺乏挂齿的许诺,竟然被老师当作典型资料郑重的请进课堂,还让大家分小组认真的讨论。此时不少的小朋友可能在心里想:老师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一点儿呀!

对,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小题大做。就是要从这个不起眼儿的许诺中引导他们认识:许诺过他人的事一定要督促自身努力做到,在小事上失信于人不只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更是对自身错误的放纵。在我们做不到的情况下,更不要轻易的向他人许下许诺。

当同学有了这些认知后,再给机会检讨自身的缺乏之处,夸耀自身的胜利之时,做到了的小朋友会很骄傲,非常有成绩感。曾经有过一次或是两次失信于人行为的小朋友会化自责为力量。不论是哪种情况,此时的小朋友们 “言而有信光荣,言而无信可耻”的观念已经扎根在了他们心中,基本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篇10:《假如》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假如》是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略,但字里行间却充斥了儿童一颗龃蠖纯挚的心,是培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动意识和进取精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根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的:会认“良”等九个字,培育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的:通过多种情势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精确,读流利,读出情绪,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绪、态度、价值观目的: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欲望,并憧憬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剖析:

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奇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剖析: 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六、说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爱好的方式涌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

【《青松》说课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老王说课设计

3.女娲补天说课设计

4.Module1--Module5说课设计

5.《桃花源记》说课设计

6.《蚂蚁》说课设计

7.《狼和小羊》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8.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9.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0.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下载word文档
《《青松》说课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