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的说课设计
“davidlar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最大的麦穗》的说课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最大的麦穗》的说课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说教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通过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是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所以教学时应抓住事件或言行中那些值得思考、发人深省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文章最后一段话,要让学生明白“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最大”的“追求”又指什么?为什么拿在手中的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时采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来正反印证。
对于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含义。
课文最后一小节要求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学生主要是采用读书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举例说明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简介苏格拉底其人其事,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
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自学效果,正音,理解课文脉络。
四、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思考、交流:
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什么样的语气?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词来表示?为什么?
2、指名分节读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
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神态的句子。
探究、交流:
从“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中体会到什么?从“埋头”、“低着头”中体会到什么?从“摇了摇头”、“又……摇”、“摘了……扔掉”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因何不愿过早地“定夺”,不下决心摘一穗在手呢?
重点品读,感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
3、全班齐读第三段(第7自然段)。
划分层次,分析各层次间的关系,抓关键词理解文章中心句。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注: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进行。
我的感悟:
语文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对学生而言,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学生唯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主追求“‘读’占鳌头”而努力!
本课的教学步骤比较简约,但始终把握三个原则: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并打上鲜明的印记。
2、放飞个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乐!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
篇2:《最大麦穗》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目标预设: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如第六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主旨的升华,不仅让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深有所悟,每个读者也在读后若有所思。上文还在讲实在的摘麦穗,而这一节已由现实的摘麦穗联系到人生路途上如何抓住机遇,这显然是在意义上更进了一层,使文章有了深度。上文写了弟子们一心要摘得最大的麦穗,便不断地取舍,直至到了麦地的尽头还一无所获。
第7自然段就在前文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联系人生道路上不同的人对待机遇的不同态度来劝谕人们应该及时把握机遇,不要错失良机。由现实的摘麦穗过渡到对待人生的大智慧,这不是巧妙的主旨升华吗?这种文章的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要把事情写生动、写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像这篇文章正是这样,当读者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的故事而感觉生动之时,作者在最后一节借弟子悟出的道理给了读者以感触--人生也如在麦地中行走一般,不能错失良机。
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这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而弟子们总是东张西望、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到了最后还是两手空空。在苏格拉底的指引下,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教完这篇课文,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深入浅出的教育艺术,以及蕴含在文中引人深思的大道哲理,让师生如同享用了一次精神饕餮。作为一名教师,课文又是一则栩栩如生的教学案例,尽管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仍然闪烁着熠熠的人文光彩与智性火花,就是用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她也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一、开放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虽然我们也提倡开发新的课程,但由于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内容、条件等方面并未形成整体合力,新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随着对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单一、封闭的课程结构的弊端逐步为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所认识。“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就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那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呢?
一块普通的麦地,一项简单的任务,经过智者的巧妙设计,就成了一个开放而充满生命活力的大课堂。正如新课程要求的,教师不是课程机械的执行者,而应该成为课程的生发者和建设者。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指的就是语文课程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一旦让师生的生活进入课程内容,建构起开放的课程,不仅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发教师的创造思维,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二、自主探究与启发引导辨证统一的教学观
教与学关系的定位是教学观的本质。到底什么是教学呢?新课程强调,教学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新型教学关系的建构,必然要依赖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感观、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基础、自己的行动规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削弱教师的地位,相反更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及时、准确的引导、点拨、激励,才能有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筹莫展时的茅塞顿开,山重水复时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文中,弟子们带着老师的任务走进了麦地。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充分比较、自由选择,是真正自主的。当他们走到麦地的尽头两手空空、一脸茫然的时候,苏格拉底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他的话既总结了弟子们失败的原因,又巧妙地引发了他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里的“麦地”已经成了虚拟的人生,“麦穗”也就是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机遇。
这则课例生动地揭示出,教的艺术实际上就是导的艺术,这也正是当前许多学科吧课件所丢失的。
篇3:最大的麦穗评课稿
今天听了周老师的〈〈最大的麦穗〉〉一课,再想想前两天在实小听的课,我觉得周老师的课不比那些名师差,就这节课我以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在这点上,周老师做的很好,指导朗读有针对性,如:学习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周老师启发“你能读出洪钟一般的声音吗?”“面对嘲笑,弟子们的心情你能读出来吗?”“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三句话,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如此富有启发性的言语还有很多……
2、小学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字词句的训练,教者紧抓住这种训练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训练,如:苏格拉底对弟子们地说,让学生针对那一段的内容填入适当的词语,这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挑战。
3、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学生付出了四十分钟的时间来学习这篇课文,他们的收益是: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文章内涵:要抓住眼前的机遇。
4、作业具有针对性,高年级阅读教学,很注重读写结合。周老师在最后给学生留了个作业:写一写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不过,针对这节课,我有三个小问题想提出来与周老师共同探讨:
1、如果把开始的“学生读课文”的板块去掉,这节课是不是显得更完整?
2、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学生读得不到位,你一种反问的语气评价:“洪钟是这样的声音?”有点让学生不好意思,教师的话语应该是亲切的,哪怕是带着反问的'语气,你说,对吗?
3、最后你让学生把理解写到相对应的文字旁边,在学生写好后,是不是该请两个学生读读自己的所写,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周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收益非浅!
篇4:最大的麦穗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最大的麦穗》一课,收获颇丰: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很简约,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课堂流程却如此富有诗意!我想,正是由于老师精准地掌控了“生成”、“对话”、“情感”等优课“枢纽”,才引领学生一起进入到了曼妙绝伦的境界。从她的极具个性、极具魅力的教学之中,似乎可令我们有如下的思考和启发: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读解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2、个性放飞。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由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意!
的确,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
篇5:最大的麦穗评课稿
最大的麦穗评课稿600字
导学灵动,孙老师通过《最大的麦穗》一课的教学,告诉我们他对文本解读有自己的悟,引导学生学习有自己的`法,语文教学有自己的道。
首先,孙老师自己是站着解读文本的,有自己独到的感悟。文本第一自然段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中只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二是只许进不许退。孙老师认为缺失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只能摘一次。这个条件原文中本来有,但现在编者对原文有所改动而拿掉了,孙老师又把它填补进来。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那么聪明的一群弟子最终都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让学生明白其实有三个原因。
其次,孙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有自己的法,巧妙铺垫。一开始,孙老师抓住关键词“哲学”层层打井,由苏格拉底是哲学家谈起,谈到文本的体裁——哲理性文章,谈到哲理性文章的普遍特点——先故事后哲理,再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概括主要内容和哲理,初步理解课文,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水到渠成。
再次,孙老师的语文教学有自己的道。整堂课他渗透这样一种思想——站着读书,善于、敢于挑战文本细节、文本结构、作者观点,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思辨,辩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智慧互相碰撞,言语生命得到绽放,而精彩无限,赢得台下听课老师的阵阵喝彩。
孙老师用站着读书的方法,把整堂课演绎得扎实、灵动、智慧、厚重。
【《最大的麦穗》的说课设计】相关文章:
1.《最大的麦穗》
8.老王说课设计
9.女娲补天说课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