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fcl818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三步应用题》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三步应用题》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5一46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一4题。
教学目的: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解答一般三步计算应用题,能正确列式解答;
3.初步掌握用倒推的方法检验应用题,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应用题,在以前学习应用题的基础上研究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准备
1.投影出示:一个服装厂计划做服装,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提问:你能提出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计算?
2.复合投影: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服装,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提问:请你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要求还剩多少套,先求什么?怎样列式?
3.复合投影,如果再告诉你“剩下的要3天做完”,你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
三、新课
1.教学例1。
(1)学生自由读题,说出题中有几个已知条件,教师指出:我们可以摘录出条件和问题来帮助理解题意。
教师板书:
计划做660套前5天做好的 后3天要做的
每天75套 每天?套
师: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学生口述条件、问题,教师画图,指名学生看图复述题意
(2)师: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题里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从图上可以看出: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先要求出什么?要求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又要先求出什么?
出示:要求__________________,
先求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__________________,
又先求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口述分析过程,同桌间互说,集体口述。
(3)指名说出每一步算什么,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学生在课本中列综合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4)师:解答应用题,要进行检验。
学生阅读课本,说出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应用题的检验方法。
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种检验方法。
①我们把得数“平均每天做95套”当作已知数(在线段图上用□95遮住“?”),再求服装广计划做的套数(用□?遮住“660”),看是不是660套,怎样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检验算式。
提问:通过检验,说明了什么?
②用这种方法检验时,我们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把题中任意一个条件当作问题。如果?quot;剩下的要3天做完“当作问题(在线段图上移动□?,遮住”3“),怎样列式检验?
③还可以怎样列式检验呢?是把哪一个条件当作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线段图上移动□?,遮住”5“或”75“。)
④小结检验方法,写出答语。
2.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指名说一说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2)学生阅读课本。
(3)投影出示:弄清题意一一分析--列式计算一一检验。
(4)学生在课本中批划解题步骤”关键词“。
四、练习
1.完成课本第46页”做一做“。
学生自由读题,口述分析过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评析板演时提问:怎样列式检验?
2.选择。
明明看200页的”澳门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前5天平均每天看20页,剩下的4天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1)200-20×5
(2)(200-20×5)÷4
(3)(200-20)÷4
学生举手用于势表示出所选择的答案后教师提问:算式(1)、(3)为什么是错的?如果是(3)式,那么怎样改编题目?
如果把题中条件”前5天平均每天看20页“改为”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40页",怎样列式?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会通过摘录条件和问题或画图来理解题意,会用倒推的方法进行检验,我们还总结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六、作业
练习十二第1、2题。
篇2:三步应用题
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
2使学生依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3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重点:
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能快速地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准备L:
应用题的课件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引导法 图示法 讨论法 情景教育法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
出示课件(由电脑出示情景,以情景教学引入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激怒学生的热情)
岳城小学三年组级有三个班,每班60人,四年级有二个班,每班77人。你能根据我们学校的信息来编应用题吗?
学生交流所编的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利用学生编的应用题进行教学
2出示例题(即学生编的其中的一种)
例:
岳城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60人。四年级有2个班,每班77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A读题找出已条件和总题。
B自制线段图理解题意。
C请学生上台画线段图。
D看图分析讨论“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评价: 出示课件中的线段图,对比学生所制的线段图你沉得他画得怎样?
E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三年级有多少人?
60 * 3=180(人)
(・2)四年级有多少人?
77*2=154(人)
(3)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80+154=334(人)
答三四年级一共有334人。
3你能改变问题把它变成另一道应用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直接在原题上改变问题既让学生对比上一题,又能同时展示两题的不同这处使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岳城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60人。四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77人,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
(1)找条件和问题并画出线段图分析
(2)与上一题相比你发现了什么?讨论怎样解答这道应用题?
(3)学生合作解答应用题
(4)请小老师上台讲解思路。
三观察我们今天滨应用题,你能给今天的内容取个名字吗?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取的名字,并问学生你这么给他取名字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一同讲解此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中的信息。
3个排球,每个62元 乒乓球和篮球一共多少钱?
5个篮球,每个40元 篮球和乒乓球一共多少钱?
9个足球,每个53元 排球和足球一共多少钱?
篮球和足球一共多少钱?
2选择信息填空:
(1)学校买了3个铅球,每个18元------------铅球比西瓜多多少钱?
同桌相互说说,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各用什么方法?
汇报解答过程
板书:
篇3:三步应用题
例3
(1)三年级有多少人?
60*3=180(人)
(2)四年级有多少人?
77*2=154(人)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180+154=334(人)
答三四年级一共有334人。
篇4:三步应用题
例3
(1)三年级有多少人?
60*3=180(人)
(2)四年级有多少人?
77*2=154(人)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180+154=334(人)
答三四年级一共有334人。
篇5:“三步计算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正确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先补条件再解答
生产小组要加工780个零件。
1、,实际用了多少天?
2、,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
师:补条件应根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来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玩具厂要生产3000套电动智力玩具,计划用12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50套,实际用了多少天?
⑴默读题目,想一想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⑵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⑶提问:要求“实际用了多少天?”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这两个条件都知道吗?应先求什么?
(先求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怎样求呢?
⑷学生列式计算并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反馈:教师出示解答过程
请一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这些应用题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所以要进行检验,你觉得如何来检验呢?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验算已知条件是否相同。
⑸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清验算什么及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试一试
要求学生先解答,再验算。
服装厂要生产1000套衣服,计划每天生产40套,实际比计划少用了5天。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套?
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自己讲解题方法及验算的方法。
3、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⑴学生同桌讨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⑵指名交流
在交流中逐步出示
课本第21页方框中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先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⑵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⑶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⑷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2、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3、4、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那些新知识?
篇6:“三步计算应用题二”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三、四、五年级捐书情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x2=72(本) 综合算式:36+36x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学生说理后再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如:36x(1+3)-8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把三年级捐书的本数看作一份数。
四、应用及变式
1、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多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⑵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少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⑶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2 倍。花金鱼的条数比红、黄金鱼总数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⑷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少3 条,花金鱼的条数比黄金鱼的2 倍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让学生每两题一比较。
2、列式计算
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5题
篇7:“三步计算应用题三”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应用题例3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简单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掌握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理解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与简单归一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7次搬砖多少块?
教师出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每次搬砖的块数x搬的次数=搬的块数
2、一个造纸厂4小时粉碎稻草180吨。照这样计算,7小时可以粉碎稻草多少吨?
要求学生解答后说说这类应用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
二、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
1、出示例3既改编后的(1)
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他再搬3次,一共搬砖多少块?
⑴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⑵比较例3与(1)的相同和不同点
出示数量关系:每次搬砖的块数x一共搬的次数=一共搬的块数
前4次搬的块数+后3次搬的块数=一共搬的块数
⑶学生列式解答。
20/4x(4+3)20+(20/4x3)
⑷反馈讲评
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比较在解法上异同:
⑴分析的方法基本一样
⑵一共搬的次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
2、如果把问题改为:搬7次可以比原来多搬砖多少块?
学生独立练习
反馈提问:⑴你是怎样想的?
⑵与例题比一比,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多搬的块数其实就是3次搬的块数)
三、模仿性练习
1、做一做比一比
⑴珊珊看一本故事书,5天看了45页。照这样计算,8天可以看多少页?
⑵珊珊看一本故事书,5天看了45页。照这样计算,又看了3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重点在于比较,弄清内在联系。
2、独立练习
一个造纸厂4小时粉碎稻草180吨。照这样计算,再用7小时一共可以粉碎稻草多少吨?
你能把“再用7小时一共可以粉碎稻草多少吨?”用另一句话来说吗?
四、加深练习
1、4台抽水机每小时能抽水60吨,照这样计算,增2台同样的抽水机,每小时一共能抽水多少吨?
2、A、B两城相距45千米,一辆汽车从A城去B城,前20分钟行了30千米,照这样计算,汽车还要几分到达B城?
五、总结全课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一题的1、2小题第2题
篇8:“三步计算应用题四”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简单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掌握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
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与简单归总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四年级同学排队做操,每行排12人,正好排4行。如果每行排8人,可以排多少行?
2、小红和小芳同住一个院子。她们从家里出发,小芳每分钟走70米,6分钟走到学校。小红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到学校要几分钟?
要求学生说出这类应用题的特点,一般都是先求什么?
二、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
1、改变1成为例4 :四年级同学排队做操,每行排12人,正好排4行。如果每行少排4 人,可以排多少行?
⑴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⑵比较例4与(1)的相同和不同点
出示数量关系:四年级的总人数/每排人数=排数
⑶学生列式解答。
12*4/(12—4)
⑷反馈讲评
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比较在解法上异同:
⑴分析的方法基本一样
⑵每行排的人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
2、如果把问题改为:要想多排2行,每行应排多少人?
学生独立练习
反馈提问:⑴你是怎样想的?
三、模仿性练习
1、做一做 比一比
⑴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修480米,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⑵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160米,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⑶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提前4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重点在于比较,弄清内在联系。
2、独立练习
⑴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每天加工12 个,1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加工3个,几天修完?
⑵小王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12页,8天可以看完。如果想用6天看完,那么每天要多看多少页?
四、加深练习
把只列式不计算的第2题,改变一个条件成为一道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题的2、3两小题。第3、4、5题。
(如果要创设情景的话就可以用服装厂接订单,要提前交货该怎么办?)
篇9:“三步计算应用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例1——例4)
教学内容:练习六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看问题想条件
1、 奶糖和水果糖区有多少盒?
1 还剩多少数学题没有做?
2 每只垒球需要多少元?
3 实际比计划节约用电多少度?
二、根据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4 买了5顶帽子,每顶5元, ?
5 3小时行了45千米, ?
三、只列式不计算
1、工厂要生产120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5天,每天生产146个,还要生产多少个才能完成任务?
2、小明买了7本练习本,每本5角,现在还剩1元5角。小明一共带了多少钱?
3、小红5分钟做口算150题,照这样计算,做450题要几分钟?
4、工厂运进一堆煤,计划每天烧4吨,可以用15天;实际用了20天,实际每天烧煤多少吨?
5、同学们做了12朵黄花,做的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3倍多4朵。做红花多少朵?
6、同学们做了12朵黄花,正好是红花朵数的3倍,红花做了多少朵?
要求学生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四、解决问题
问题:
某粉笔厂接到一份订单:彩色粉笔86000盒,10天交货。如果不能按时交货,将厂方赔偿一切由此造 成的损失。
生产情况如下:4天已经生产了3盒。
请问按这样的生产进度能按时交货吗?
等学生得出结论后再出示:
请你提出解决的方案 。
主要是复习归一应用题和验算方法。
五、独立计算
1、今年是一丰收年,王大爷家用大麻袋装麦子,一共装了12袋,每袋80千克。如果改用每袋装比大麻袋少装20千克的小麻袋,那么需要这样的小麻袋多少只?
2、长江全长6300千米,比珠江的2倍还多1900千米。长江比珠江长多少千米?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 第7——12题。
篇10:三步应用题、数据、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步应用题、数据整理、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第4?7题,练习八的第5、6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
答方法;掌握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应用题 。
1.教师在黑板上并列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4题和第5题。
请两位学生读题后,分别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全班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集体订正后,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第4题和第5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为什么这两题都可以用简便算法计算?
2.教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抬水浇树。三年级浇45棵,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浇lo棵,五年级浇的棵数等于四年级的2倍。五年级浇树多少棵?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接着,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6题。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并且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一题与上面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上面一
题是两步应用题,下面一题是三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这一册所学习的三步应用题都是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把两步应用题改编成三步应用题主要有2种方法:增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式、改变问题。第6题是从上面的两步题改变问题而变来的.。现在,大家试一试用另外两种方法把上面的两步题改编成三步题。
鼓励学生改编题,集体订正所改编的题。
3.做练习八的第5、6题。
教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做完集体订正。
二、整理和复习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
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33页,默读第7题,理解题意。(教师也可用小黑板出示这一题。)然后看图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个条形统计图中的一个格代表多少千克?
哪个年级采的最多?
五年级比三年级多采多少千克?
然后,让学生自己做第(3)、(4)小题。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这一题里,求平均数的算式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自己想根统计图中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填写之前,教师提问:
下面的统计表是统计什么的?每个格里要填什么?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八的第7*题。这道题先算出每种车的数量,然后才能填表,制成条形统计图。这是一道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
篇11:三步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________?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________?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_______?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________?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时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成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
学生可能会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已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生: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所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学生会说出: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由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再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
解答时,首先要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从现在开始学习三步计算应用题,由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理解并不困难,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问题,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掌握解题思路和步骤.因此本节课重点是思路教学.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复习旧知识入手,通过补条件、补问题进行两种思路的训练,从解答两步应用题入手,为掌握思考方法作准备.
第二个层次,首先从改变复习题中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使其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新课,让学生看到两、三步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再通过画图,独立试算、讨论等方式,达到掌握解题思路,学会不同的分析方法.
第三个层次,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在掌握基本题的基础上,又提出变式题,并通过比较找出简便算法,以提高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篇12:三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会列综合式解答。
2、 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例3的简便解法
教前思考:通过前面两课时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例3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讨论后汇报解题思路,不论从条件出发分析还是从问题出发分析都应该给予肯定。例3简便解法是:25÷1.25=20(天)。这是因为工作总量相同,工作效率是: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的1.25倍,那么工作效率越高,工作时间就越短,所以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正好相反,也就是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那么工作时间应该是:原计划的工作时间是实际的1.25倍,因此可以用这样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
一、激发
出示例题:农具工厂要赶制10500件农具,计划25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的.1.25倍。实际完成这批任务用了多少天?
A、学生独立解答
B、讨论交流,板书学生方法
方法一:(1)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10500÷25=420(件)
(2)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420×1.25=525(件)
(3)实际用了多少天?10500÷525==20(天)
综合算式:10500÷(10500÷25×1.25)=20(天)
方法二:25÷1.25=20(天)
C、分析:第二种方法正确吗?为什么?请学生讲明算理。
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D、小结。
二、尝试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2、核对交流。有两种方法。
3、 如果将“实际每天生产的产量是原计划的1.5倍”改为“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10件”其余不变,你能解答吗?
4、 再交流。
5、 比较前后两种情况: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有哪些?
6、 小结:条件叙述不一样,但是解题思路基本一致,数量关系相近。
三、巩固练习。
1、第四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2、出示:东方无线电厂计划用20天生产1818型收录机480台,为了早日投入市场,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只用了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挑选你认为合适的条件进行几。)
A、实际每天生产的是计划的1.25倍
B、实际每天比计划少生产4台。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进行校对,说明理由。
3、玩具长要生产一批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300个,15天完成,实际每天的产量是计划的1.5倍。下面的算式分别是求什么?
A、300×1.5
B、300×15
C、300×15÷(300÷1.5)
D、15-300×15÷(300×1.5)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篇13:三步应用题(一)
例3 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2)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5×8=200(千克)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20×8=160(千克)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200+160=360(千克)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25+20=45(千克)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45×8=360(千克)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三步应用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6.应用题教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