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五:听声音编故事》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五:听声音编故事》教案

2023-07-14 08:18: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五:听声音编故事》教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五:听声音编故事》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五:听声音编故事》教案

篇1: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五:听声音编故事》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五:听声音编故事》教案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展开合理的想象。

2、能用完整的话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3、说者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听者要认真倾听,有礼貌的提出建议。

[教学重点]

展开合理的想象,训练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听声音。

1、电脑播放一些声音片断,如:火车鸣笛声、鸟叫声、乐曲声、开门声等。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现在请你仔细听,从电脑中听听哪些是你熟悉的'声音?是什么声音?

要求:说话要完整,辨析要准确。

2、学生仔细聆听后自由发言。

二、说声音。

1、出示三组卡片。

(1)、唱歌声、笑声、掌声、脚步声。

(2)、开门声、杯子碎的声音、咳嗽声、说话声、打鼾声。

(3)风声、雷声、雨声、汽车刹车声、喊声。

你熟悉这些声音吗?你在哪儿听到过或是在什么时候见过?

2、指名讲述。

要求:讲话要清楚,语言要组织有序。引导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如模拟声音,或套用一些句式,例:

当————时,我听到————。

我在————,听到——————。

要求:对于发言者的讲话内容,可以有礼貌的去询问对方,或诚恳的提出补充意见。

三、编故事。

(1)指名讲述。

引导学生说得清楚,要求具体,把话说完整。

(2)学生补充。

学生在补充时尽量把故事说得更合理、更完整,或提出合适的修改意见。

如:我认为-------

我给xx同学补充一点------

师:我们听到的第三组声音,这些声音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故事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比比,看谁的想象最合理,谁的故事讲得吸引人。

4、自选一组声音,四人小组自编故事交流。

要求:一人讲时,其余三人认真听,并提出意见,看对方讲的是否合理,进行交流、讨论。

5、小组选代表上台上讲。

要求:

(1)同学在讲时,他人认真倾听,听他讲的是否合理。

(2)评议。评价他讲得怎样,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此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评论发言者说话是否具体,想象是否合理;评价别人时的态度和语气。)

6、小结。

肯定和表扬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表现出的优点

四、作业。

今天,我们看到了集体努力的结果,大家齐心协力编出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更丰富的声音等着我们去发现。

1、寻找其他声音,再编故事。

2、讲编好的故事写下来。

篇2:听声音编故事教案

关于听声音编故事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关于听声音编故事教案请参考!

听声音编故事教案

【教学内容】

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积累运用六。习作要求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再根据这些音响编一个故事。编的时候,要大胆发挥想象,可以编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编童话故事。

【设计理念】

1.快乐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顾及学生的层次差异,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放飞想象,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表达。

3.扎实训练,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词句训练、标点符号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表达。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指 导 课

一、猜谜语引声音

1.谈话: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老朋友,它看不见,摸不着,可它不管大和小,总往耳朵里跑。它是谁?(声音)

声音是丰富多变的,每个声音都有自己的.故事,咱们今天就来选声音,编故事。

2.点击课件,出示题目:

[猜谜激趣,切入主题。]

二、听声音学表达

课件播放生活中及自然中一系列学生熟悉的声音,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达尝试用拟声词说听到的声音。

[由于播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各种声音,学生们很快就沉浸在听声音的喜悦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此时,教师通过示范要求学生用拟声词说说听到的声音,训练学生在习作中如何表现听到的声音,丰富学生的习作语言。]

三、听声音说画面

过渡:生活中的声音是丰富多变的,即使同一个声音,不同的人听,也会有不同的想象。

1.课件播放铃声。

2.让学生用几句话说说听到铃声想象到的画面,并逐步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画面,说清楚,争取说具体。

[生活中的声音必然是和一定情境相联系的,所以必须要唤起学生这种与声音相联系的情境的回忆,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想象,由一种声音想开去,想象各种不同的画面,为后面能编出各种不同的故事奠定基础。]

四、听声音编故事

过渡:一个简单的声音就激发了同学们不同的想象,如果把几种声音连起来听,可不可以编成一个精彩的故事呢?

1.课件播放:羊叫声、狼嗥声、狗吠声。

[选择彼此有联系的声音,更易激发学生的想象]

2.学生先用拟声词说说听到哪些声音。

[弄清听到的声音,是编故事的第一步]

3.同桌讨论,试编故事。

4.交流评议,教师指导。

评议、指导重点:

①用上声音②说清故事的梗概③说具体,说生动

指导方法:点评、追问、师生共编故事

[在评议中逐步提高要求,先说清故事的梗概,再要求把故事说具体。其中,如何把故事说具体是难点。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采用师生共同编故事的方法,尽量扩大学生参与面,帮助学生领悟如何把故事说具体。]

6.小结方法,教师板画。

[用简洁的板画,形象地说明本次习作的要求和方法。展开的双翅寓示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在鸟儿控制飞行方向的尾羽上写上合情合理四个字暗示想象合理的重要性。因为鸟儿需要丰满的羽毛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所以在鸟背上写上具体二字则说明故事需要想象具体才能描写精彩。]

1.课件播放两组声音:

① 鸟鸣、枪响、拍翅膀声② 铃声、哭声、笑声。

2.说明:

① 可从本课先后播放的三组声音中任意选择一组自编故事。

② 可从生活中自由选择几种声音自编故事。

3.学生动笔成文,教师巡视。

[为不同程度、不同喜好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

篇3:听声音编故事教案

适合大人听的睡前故事 推荐度:一听就困的睡前故事 推荐度:幼儿睡前故事在线听 推荐度:讲给女朋友听的睡前故事 推荐度:讲给女朋友听的睡前甜甜的小故事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听声音编故事教案

【教学内容】

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积累运用六。习作要求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再根据这些音响编一个故事。编的时候,要大胆发挥想象,可以编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编童话故事。

【设计理念】

1.快乐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顾及学生的层次差异,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放飞想象,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表达。

3.扎实训练,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词句训练、标点符号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表达。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声音

1.谈话: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老朋友,它看不见,摸不着,可它不管大和小,总往耳朵里跑。它是谁?(声音)

声音是丰富多变的,每个声音都有自己的故事,咱们今天就来选声音,编故事。

2.点击课件,出示题目:

[猜谜激趣,切入主题。]

二、听声音学表达

课件播放生活中及自然中一系列学生熟悉的声音,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达尝试用拟声词说听到的声音。

[由于播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各种声音,学生们很快就沉浸在听声音的喜悦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此时,教师通过示范要求学生用拟声词说说听到的'声音,训练学生在习作中如何表现听到的声音,丰富学生的习作语言。]

三、听声音说画面

过渡:生活中的声音是丰富多变的,即使同一个声音,不同的人听,也会有不同的想象。

1.课件播放铃声。

2.让学生用几句话说说听到铃声想象到的画面,并逐步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画面,说清楚,争取说具体。

[生活中的声音必然是和一定情境相联系的,所以必须要唤起学生这种与声音相联系的情境的回忆,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想象,由一种声音想开去,想象各种不同的画面,为后面能编出各种不同的故事奠定基础。]

四、听声音编故事

过渡:一个简单的声音就激发了同学们不同的想象,如果把几种声音连起来听,可不可以编成一个精彩的故事呢?

1.课件播放:羊叫声、狼嗥声、狗吠声。

[选择彼此有联系的声音,更易激发学生的想象]

2.学生先用拟声词说说听到哪些声音。

[弄清听到的声音,是编故事的第一步]

3.同桌讨论,试编故事。

4.交流评议,教师指导。

评议、指导重点:

①用上声音。②说清故事的梗概。③说具体,说生动。

指导方法:点评、追问、师生共编故事

[在评议中逐步提高要求,先说清故事的梗概,再要求把故事说具体。其中,如何把故事说具体是难点。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采用师生共同编故事的方法,尽量扩大学生参与面,帮助学生领悟如何把故事说具体。]

6.小结方法,教师板画。

[用简洁的板画,形象地说明本次习作的要求和方法。展开的双翅寓示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在鸟儿控制飞行方向的尾羽上写上合情合理四个字暗示想象合理的重要性。因为鸟儿需要丰满的羽毛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所以在鸟背上写上具体二字则说明故事需要想象具体才能描写精彩。]

篇4:听声音编故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听声音编故事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展开合理的想象。

2、能用完整的话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3、说者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听者要认真倾听,有礼貌的提出建议。

[教学重点]

展开合理的想象,训练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声音。

1、电脑播放一些声音片断,如:火车鸣笛声、鸟叫声、乐曲声、开门声等。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现在请你仔细听,从电脑中听听哪些是你熟悉的声音?是什么声音?

要求:说话要完整,辨析要准确。

2、学生仔细聆听后自由发言。

过渡语:生活中如果没有一点我们的世界将寂静一片。从我们一出生,我们的耳朵就带着神圣的使命接受任务。他们每天紧紧地跟随我们,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倾听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出现在我们的周围,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起来。

二、说声音。

1、出示三组卡片。

(1)、唱歌声、笑声、掌声、脚步声。

(2)、开门声、杯子碎的声音、咳嗽声、说话声、打鼾声。

(3)风声、雷声、雨声、汽车刹车声、喊声。

你熟悉这些声音吗?你在哪儿听到过或是在什么时候见过?

2、指名讲述。

要求:讲话要清楚,语言要组织有序。引导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如模拟声音,或套用一些句式,例:

当----时,我听到----。

我在----,听到------。

3、师生交流。

4、生生交流。

要求:对于发言者的讲话内容,可以有礼貌的去询问对方,或诚恳的提出补充意见。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一些生在互动交际中态度大方,语言规范有礼貌,培养他们在活动中的交流意识。)

三、编故事。

1、有时一些声音可能会同时发生;有时随着一种声音的发生随之而来会产生另一种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2、听所有故事情节的录音片段:风声、雷声、雨声、汽车的刹车声、大喊声。

3、你从刚才的声音听到了?

(要引导学生明白声音之间是有联系的,随着声音的变化发生了什么事。)

(1) 指名讲述。

引导学生说得清楚,要求具体,把话说完整。

(2) 学生补充。

学生在补充时尽量把故事说得更合理、更完整,或提出合适的修改意见。

如:我认为-------

我给xx同学补充一点------

师:我们听到的第三组声音,这些声音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故事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比比,看谁的想象最合理,谁的故事讲得吸引人。

4、自选一组声音,四人小组自编故事交流。

要求:一人讲时, 其余三人认真听,并提出意见,看对方讲的是否合理,进行交流、讨论。

5、小组选代表上台上讲。

要求:

(1) 同学在讲时,他人认真倾听,听他讲的是否合理。

(2) 评议。评价他讲得怎样,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此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评论发言者说话是否具体,想象是否合理;评价别人时的态度和语气。)

6、小结。

肯定和表扬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表现出的优点:(1)能把自己通过想象编出的故事给大家分享;(2)听者能帮助发言者提出合适的意见;(3)在评价别人时,有些同学回用帮助、征询、鼓励的口吻说话。(进行思想教育)

四、作业。

今天,我们看到了集体努力的结果,大家齐心协力编出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更丰富的声音等着我们去发现。

1、寻找其他声音,再编故事。

2、讲编好的故事进行表演。

[听声音编故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五》优秀教案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五》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创造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与积累成语,丰富文化知识。

3、学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辩论。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创新情景:同学们想象自己走在街头,看到各种各样的招牌。

(2)学生说说挂有这些招牌的商店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看过的招牌中,你认为哪些是最有创意,最让人过目难忘,最能吸引顾客?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题,明白皇浦东开的是超市。说说超市是什么性质的商业机构。

(2)学生试着起店名。(互相讨论)

(3)学生分组说出自己起的店名。(师生评议,要有意思、新颖)

(4)指名学生说,并说出创意的来源。

(5)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是给货物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货物可以分成几类,各类别的名称是什么。

(3)学生分类,并填入题中。

(4)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成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认准字音。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弯曲、反弹、步”等字词的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加以纠正并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激趣导入:播放一段辩论录像。画面闪现法庭辩论镜头,国际事件辩论镜头,商务谈判辩论镜头,大、中、小学生辩论场景……

2、揭示话题:在电视节目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辩论的场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辩论,开个“小小辩论会”。(板书: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

3、指导。

(1)学生朗读怎样“辩论”。

(2)学生选择辩题和正方、反方。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

(4)讨论:辩论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有什么欠缺?正确的'结论应是什么?

(5)学生上台演练,其他同学评价辩论的情况。

(6)师生共同评议。

4、拓展。

(1)教师让学生课后设计辩题。

(2)鼓励学生经常参加辩论。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屋、眉”。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再次练习两个字的写法。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予以纠正。

篇6: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听声音编故事》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听声音编故事》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及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3—4岁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敢于倾听和表达,乐于想象和创造。为此,我设计了《听声音编故事》的活动。我首先以声音导入,又以小动物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通过听声音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并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言表能力思维能力。

活动名称:

语言

活动内容:

听声音编故事

活动目标:

1、能认真倾听不同的声音,学习根据线索发挥想象,创编表达。

2、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幼儿注意倾听声音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能在教师提示下根据声音或绘本创编故事。

活动准备:

1、自制绘本: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动画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

2、各种声音、放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倾听熟悉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小耳朵注意听,猜猜是什么声音(拍手的.声音及凳子的声音)。

——幼儿听并回答。

小结:这是小手和凳子发出的声音,它们的语言不一样,小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我们来听一听吧!

(二)基本部分1、放录音,猜猜我是谁。

——师: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谁来了。(播放青蛙叫声:呱呱,呱呱呱)。是谁在讲话呀?请小朋友猜一猜小青蛙想说什么呢?(出示青蛙头饰)——幼儿:自由的表达想法。

——教师:附和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学青蛙跳一跳。(给予鼓励)小结:噢!小青蛙今天心情很好,它呀准备带一样好吃的东西出门。我们来听一听小青蛙出去遇到什么困难,要怎么办呢?

2、幼儿根据声音,帮助小青蛙想办法解决困难。

(1)师:放录音,幼儿仔细听声音,(打雷下雨的声音)。幼儿仔细辨别是什么声音。然后帮助小青蛙想办法解决问题。(青蛙没有带伞,要怎样避雨呢?我们帮帮它吧)。

——幼儿:自由地发表意见。师回应鼓励幼儿。

小结:小青蛙终于找到避雨的东西了,快快往前走吧!可是又遇到困难了,我们来听一听吧!

(2)放录音,幼儿仔细听一听。(小河哗哗流水的声音)。

师:因为下大雨,小河的水满了,小青蛙要怎样过河呢?我们想办法帮助它吧!

——幼儿:自由发表见解,教师鼓励幼儿的好办法。

小结:哦!小青蛙安全的过河了,小朋友们很高兴,它就要到朋友家了。

(3)放录音,幼儿仔细听一听。(敲门声:咚咚咚,接着小猫的叫声:喵喵喵。出示小猫头饰)——师:提问青蛙来到哪个小动物家里啦?幼儿回答。它带好吃的东西来小猫家干什么呢?

——幼儿:猜一猜,说一说。

(4)放录音,幼儿听一听。(生日快乐的音乐)——师:小青蛙来小猫家干什么呢?

——幼儿:回答提问。

——师:全体幼儿一起唱一唱生日歌,歌唱完了,小猫许了一个愿望,小朋友说一说许了什么愿望呢?

——幼儿:自由的表达。

——师:生日过完了,小猫要对小青蛙说一声什么呢?(谢谢)小结:小青蛙原来是带生日蛋糕去给小猫过生日了,小朋友们也要给你的好朋友过生日好吗。

(5)听一听完整的声音,看一看绘本,编一编好听的故事。

——师: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完整的声音(提示幼儿认真听),看一看图片,编一编故事吧!

——师:请个别或几个幼儿完整地编一编故事。(引导幼儿)

(三)结束部分

教师完整地看绘本讲一遍故事。好了,小朋友们今天讲了这么精彩的故事,真开心(音乐,笑声),下次我们再来讲故事,再见!

篇7:小学语文《习作4:抽签编故事》教案

小学语文《习作4:抽签编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按要求用四个词语合成句子,再根据句子的内容编故事。要求故事要完整而有趣。

过程与方法根据平时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充分发挥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抽签选词选句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的句子编一个小故事

教具:两篇同类佳作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读、议、写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语:同学们,你们会编故事吗?今天老师要教同学们编写简单的故事。

二、明确目标:引导学生解题

三、习作构思

1、学生再次读题目,进一步明确目标。

2、读完后想一想:由花你会联想到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你最喜欢哪一种?哪些景物联想最合情合理?

3、从这些景物中选取出你最熟悉的、最喜欢的一种,进行思维加工。

4、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入手来写,师指导。

四、资料共享

1、先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再分小组交流讨论

2、交流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材料,并对小组内同学的'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供其参考。

五、习作方法

1、联想要丰富而合理,语言要流畅,过渡要自然。

2、感受要真实自然,不能做作、捏造。

3、语言要生动、流畅,可适当采用拟人的方法,增加习作的可读性。

六、佳作赏析

重点关注:1、别人是如何展开想象的?2、别人的感受是否真实、发自内心的?

七、开心练笔

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佳作的鉴赏、教师的点拨,着手写想象部分的精彩片断。

八、交流探究

1、学生以四人小组交流所写作的片断。

2、小组推荐写得好的学生在全班交流。

篇8:《听故事,讲故事》教案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的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教材借助《老鼠嫁女》的故事,激发学生看图片,听故事的兴趣。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掌握听故事的要领;再以连环画为载体学习讲故事,做到声音洪亮,让别人听清楚,从而学会如何听故事和讲故事。最终达到训练口语表达,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真倾听《老鼠嫁女》的故事,听后能够复述故事。(重点)

2.掌握并运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要领,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风格,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难点)

课前准备

1.相关图片、视频、录音、头饰等。(教师)

2.了解生活中各种角色最强和最弱的方面。(学生)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师:(播放敲锣打鼓的喜庆音乐)注意听听这段音乐,人们好像在干什么?

生:好像是在办喜事!

师:哦,原来是老鼠在嫁女儿,(边说边出示图片)老鼠爸爸要把女儿嫁给最神气的人。他找到了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猫,到底哪个是最神气的新郎呢?

师:(出示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猫的图片)猜猜看,新郎会是谁呢?

生1:新郎是太阳,因为太阳最了不起,能给地球带来温暖!

生2:我猜新郎是老鼠,因为老鼠和新娘是同类。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这里有一个故事,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们就知道新郎到底是谁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在喜庆的音乐中感受故事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引出《老鼠嫁女》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猜想老鼠嫁女的新郎是谁,意在启发学生想象,也激发起学生听故事的浓厚兴趣。

二、倾听故事,了解内容

师:请小朋友们边看书上的图画,边听故事录音,想一想,故事中的老鼠夫妇想把女儿嫁给谁呢?最后谁成了老鼠夫妇心目中最强的新郎呢?

(教师播放故事录音)

生:故事中老鼠想把女儿嫁给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和猫。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知道谁最后成了新郎吗?

生:最后猫成了老鼠的新郎。

师:看来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很轻松地就找到了故事中的所有角色,还知道谁是最后的新郎了。真了不起!

师:听故事就应该听仔细,才能记得牢。

师:瞧,老师把这些新郎人选都请到了黑板上(一一贴出故事中出现的形象),你们能结合生活,说说这些形象最强的本领是什么吗?

生1:我知道太阳最强的本领是带给大地温暖和光明。

生2:太阳虽然很强大,但是乌云可以遮住太阳,这是乌云最强大的地方。

生3:风可以吹散乌云,所以说风很强大。

生4:围墙能挡住风,围墙就比风还强大。

生5:围墙虽然结实,但是老鼠可以在墙角钻洞,老鼠会钻洞是它最强大的本领。

生6:老鼠却害怕猫,猫能捉住老鼠。这是猫最强大的本领。

师:小朋友们不仅听得仔细,还能联系生活说出每种事物最强大的本领,真令我佩服!下面请你和同桌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学生同桌交流,自由说说主要内容。)

生:老鼠夫妇打算嫁女儿,他们找了太阳、乌云、风、墙、老鼠,最后把女儿嫁给了最强大的猫,结果女儿被猫吃掉了,真是太愚蠢了,怎么能把女儿嫁给天敌呢?

师:你说得很准确,情节也比较完整,看来你不仅听得仔细,而且记得牢固,真棒!

设计意图:借助录音播放故事,使学生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倾听故事,很好地将故事与图画内容结合在一起。听后,点拨倾听的要领,并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初步整理,为下一环节的讲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学讲故事,把握内容

1.教师示范讲故事,学生发现要领。

师:下面请你们再听老师讲一遍故事,仔细观察,看看老师是怎样讲故事的。

(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生:老师讲故事时声音很洪亮,我们听得很清楚。

师:谢谢你的赞美!你听得真仔细。同学们要记住,讲故事时的语言一定要清楚。

生:我还注意到老师讲故事时表情很丰富,有的地方还加上了动作。

师:你真是善于观察的小朋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讲故事时的要领。

2.学生试讲第一节,师生评议。

师:请你自己试着讲讲第一幅图画上的内容。

生:从前,有一对老鼠夫妇,他们养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他们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就想,一定要给女儿找个最好的新郎,嫁出去。

师:你讲得真好,“从前”这个词用在故事的开头,很恰当。这个故事开头不错,下面我们按照图画上的内容继续讲故事,请你们先自己试着讲一讲,再讲给同学们听。

3.学生结合图画自主讲故事,学生评价。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的语言。)

师:谁愿意先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跃跃欲试)你的小手举得最高,你来试试。

生:大家好,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又是敲锣鼓又是吹喇叭,咦,这是谁家在办喜事啊?原来是老鼠家有个女儿要出嫁。老鼠妈妈问老鼠爸爸:“我们的女儿嫁给谁啊?”老鼠爸爸是个老糊涂,说了一句糊涂话:“谁最神气,我们的女儿就嫁给谁。”老鼠爸爸去问太阳:“太阳,太阳,你是不是世界上最神气的人呀?”太阳说:“乌云会遮住我,看见乌云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乌云,乌云说:“大风会吹走我,看见大风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大风,大风说:“围墙会挡住我,看见围墙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围墙,围墙说:“老鼠会打洞,看见老鼠我就害怕。”“噢!太阳怕乌云,乌云怕大风,大风怕围墙,围墙怕老鼠,我们老鼠怕谁呀?”老鼠爸爸想了想,乐得笑哈哈:原来猫咪最神气,女儿应该嫁给他。又是敲锣鼓,又是吹喇叭,老鼠女儿坐花轿,一抬抬到猫咪家。过了几天,老鼠爸爸和老鼠妈妈到猫咪家去看女儿,可是女儿在哪儿呀?他们就去问猫咪,猫咪拍拍肚子说:“我怕别人欺负她,啊呜一口吞下了她。”

(全班响起掌声!)

师:这个故事讲得太精彩了!谁能说说精彩在哪里呢?

生1:讲故事的声音很洪亮,我们听得很清楚,故事的内容十分生动,让大家越听越爱听。

生2:他讲故事时先问好,又说了故事的名字,这样做很有礼貌。

生3:他按照图画顺序讲故事,结尾处是自己想象着加上去的。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听出了这么多讲故事的小窍门,尤其是讲故事时自己发挥想象这一条,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发现讲故事的一般要领。再由第一幅图切入,讲好开头,接着为学生创建自主讲故事的平台,将学到的讲故事要领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全面把握故事内容并为下一环节表演故事做好准备。

四、表演故事,升华理解

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生齐说:喜欢!)既然这么喜欢,下面我们来试着演一演这个故事,好不好?请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这个故事吧!

(学生自主选定角色,教师把各种角色的头饰分发给每个学生,同时深入小组表演的活动中。)

师:小朋友们,我看到大家在小组中表演得绘声绘色,十分热烈,下面哪一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为大家表演故事?老师来做音响师,帮忙放音乐。

(指一组到前面表演故事,师生评议。)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们学会了怎样听故事,讲故事,只有会听才能会讲,希望你们成为善于倾听,乐于交际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有了前几个环节的铺垫,本环节延续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为学生创建自主交流、表演故事的平台,培养学生表达与表演的能力。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口语交际课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交流的动机;因为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在教学中,利用喜庆的音乐导入新课,让学生猜想并感受故事的主题--嫁女办喜事。由此,激发求知的兴趣。在表演故事的环节中,分发各种角色的头饰,既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又能大大增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故事,讲故事》教案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篇9: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和一个部首:“木”。会写6个一类生字,了解“刀”字的演变过程。

2、积累词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在情境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激发儿童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和爱惜粮食的意识;感受亲情,体会亲人的关怀。

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食物图卡。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观察对比两幅图的情境。

2、认识情境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来保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你平时主要吃些什么呢?吃饭的时候会用到哪些餐具呢?一会儿,我们到一个小朋友家去做客,看看他们在吃什么?

二、观察图片,体会情境

1、分别观察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你分别看到了什么?

2、注意观察比较两幅图,看看有什么区别?

(1)第一幅图的餐桌上有什么?

吃的:米饭、汤、炒菜

用具:筷子、勺子。中餐

其它:水杯、香油

(2)第二幅图的餐桌上有什么?

吃的:奶油、面包、橙汁。西餐

用具:叉子、刀。

(3)说一说:中餐和西餐有什么不同?

三、识字与写字

1、图文结合。把本课的食物图片分别贴在黑板上,与生字卡片一一对应,找出要学习的生字。认读一、二类字,书写一类字。

(1)看刀的字理演变过程,学习“刀”字。

(2)学习“杯”字。注意“木”字旁做部首时捺变点。

(3)注意“叉”“勺”“包”的笔顺。

2、对号入座。把食物图片贴在左侧,生字卡片贴在右侧,请同学连线。

3、游戏:模拟用餐。3人为一组扮演家庭成员,共进西式早餐和中式晚餐,以词卡代替食物,通过表演的形式读出词语或物品的名称。

作业设计:晚餐时说一说,餐桌上有哪些食物和用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做游戏:西餐有哪些食物和用具?中餐有哪些食物和用具?找到字卡贴到黑板上。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朗读。

二、朗读指导

1、轻声:叉子筷子勺子。还有哪些类似词语?

2、儿化音:橙汁(儿)

三、完成课后练习

1、连线,读一读。拼拼音,读词语,进行连线。

2、读一读,比一比。

(1)准确地读出下列字。

(2)观察比较这几组字有哪些特点?引导得出规律:“加一笔”组成新字;“加一个部首”组成新字。

(3)扩词与区别。

3、分类,涂颜色。

(1)准确读出下列词语。

(2)小组合作讨论,这些词语如何分类?说一说,涂一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背一背。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背得快!

(2)说一说《锄禾》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3)平时吃饭时,小朋友的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为什么?

作业设计:把《锄禾》背诵给家人听。

篇10: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由两幅情境图组成。第一幅图是一家三口人共进早餐的情景;第二幅图是一家三口人共进晚餐的情景。两幅图的内容表现了中国人用餐的习惯和变化。特别是通过全家人围坐餐桌旁共同进餐、让儿童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和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和一个部首:“木”。会写6个一类生字,了解“刀”字的演变过程。

2、积累词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在情境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激发儿童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和爱惜粮食的意识;感受亲情,体会亲人的关怀。

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食物图卡。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观察对比两幅图的情境。

2、认识情境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来保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你平时主要吃些什么呢?吃饭的时候会用到哪些餐具呢?一会儿,我们到一个小朋友家去做客,看看他们在吃什么?

二、观察图片,体会情境

1、分别观察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你分别看到了什么?

2、注意观察比较两幅图,看看有什么区别?

(1)第一幅图的餐桌上有什么?

吃的:米饭、汤、炒菜

用具:筷子、勺子。 中餐

其它:水杯、香油

(2)第二幅图的餐桌上有什么?

吃的:奶油、面包、橙汁。 西餐

用具:叉子、刀。

(3)说一说:中餐和西餐有什么不同?

三、识字与写字

1、图文结合。把本课的食物图片分别贴在黑板上,与生字卡片一一对应,找出要学习的生字。认读一、二类字,书写一类字。

(1)看刀的字理演变过程,学习“刀”字。

(2)学习“杯”字。注意“木”字旁做部首时捺变点。

(3)注意“叉”“勺”“包”的笔顺。

2、对号入座。把食物图片贴在左侧,生字卡片贴在右侧,请同学连线。

3、游戏:模拟用餐。3人为一组扮演家庭成员,共进西式早餐和中式晚餐,以词卡代替食物,通过表演的形式读出词语或物品的名称。

作业设计:晚餐时说一说,餐桌上有哪些食物和用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做游戏:西餐有哪些食物和用具?中餐有哪些食物和用具?找到字卡贴到黑板上。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朗读。

二、朗读指导

1、轻声:叉子 筷子 勺子。还有哪些类似词语?

2、儿化音:橙汁(儿)

三、完成课后练习

1、连线,读一读。拼拼音,读词语,进行连线。

2、读一读,比一比。

(1)准确地读出下列字。

(2)观察比较这几组字有哪些特点?引导得出规律:“加一笔”组成新字;“加一个部首”组成新字。

(3)扩词与区别。

3、分类,涂颜色。

(1)准确读出下列词语。

(2)小组合作讨论,这些词语如何分类?说一说,涂一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背一背。

(1)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背得快!

(2)说一说《锄禾》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3)平时吃饭时,小朋友的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为什么?

作业设计:把《锄禾》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用餐

第一幅图的餐桌上有什么?

吃的:米饭、汤、炒菜

用具:筷子、勺子。 中餐

其它:水杯、香油

第二幅图的餐桌上有什么?

吃的:奶油、面包、橙汁。 西餐

用具:叉子、刀。

篇11: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准确识记“饭、能、饱、茶、泡、轻、鞭、炮”等字。(重点)

2.在看部首识字的过程中,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密切联系。(难点)

3.区别理解“青和清、在和再”的意思,会用它们填空。练习查字典,培养学生查字典的学习习惯。(重点)

4.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歇后语,借助图片大致了解描述的内容,并背诵积累。(难点)

5.和大人一起朗读故事,明白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什么内容,知道狐狸为什么对乌鸦说好话,懂得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启发学生不能听信花言巧语,要专注做好眼前的事。(难点)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教师)

2.字卡。(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识字加油站

1.(多媒体出示喜羊羊图片)导言:我们的好朋友喜羊羊来了,它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课件出示“饭、水、足、手、衣、火”的图片)学生说出图片上的事物。

2.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上的事物能用来做什么,同时逐句出示儿歌内容,引导学生相机识字。

(1)自由读儿歌,读准字音。

(2)指名读儿歌,师生正音。

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自由交流识字:饭、能、饱、茶、泡、轻、鞭、炮。

(1)读准字音:“茶”是翘舌音,“鞭”是三拼音节,泡(pào)和炮是同音字。

(2)认清偏旁,说说字义和偏旁的关系。

(3)交流识字方法。如: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泡、饱、炮。

(4)同桌互相考一考:抢读生字,看谁读得准确。

4.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5.导学:喜羊羊为大家鼓掌,大家真棒!听一听,它又说了什么?(课件出示泡泡语:你能看图背诵这首儿歌吗?)

6.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生字放入儿歌,速读速背儿歌。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图片导入,引领学生在趣味观察中认识儿歌中的主体事物。在此基础上的认字都是以“自主交流、活动探究”的形式完成的,既提升了识字实效,又尊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二、认真观察,我的发现

1.导言:由于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现在喜羊羊要带我们去汉字王国逛一逛。一年一度的汉字王国运动会的开幕仪式就要开始了,让我们随着喜羊羊一起看看都有哪些队伍参加。

2.课件播放第一支走来的队伍--口字旁家族,并出示相应生字“吃、叫、吹、咬”。

(1)齐读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口字旁)

(2)引导学生思考口字旁的字大都和什么有关,然后指名汇报,并表演。

(3)导学:这支队伍想扩充,还有哪些字宝宝可以参加呢?(预设:“喊、叹”等。)

3.课件播放第二支走出来的队伍--提手旁家族,并相应出示生字“提、拔、捉、拍”。

(1)导言:观察生字,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提水、拔萝卜、捉小鸡、拍球图片)

(2)引导学生思考提手旁的字和什么有关,并再举几个例子。

4.课件播放第三支走出来的队伍--足字旁家族,并出示生字“跑、跳、踢、踩”。

(1)导言:最后一支队伍比较特殊,大家来看看都有谁呢?(生齐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组字又有什么相同点。(课件出示足字旁)

(3)足字旁的字多数和脚部动作有关,学生举例子。(跺脚、跳跃等)

设计意图:借助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自主发现中了解汉字造字规律,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

三、情感体验,字词句运用

1.导言:喜羊羊在汉字王国玩得特别愉快,它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它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课件出示青山和清泉的图片,并注明这两个词语,突出“青”和“清”两个字。)

(1)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读音相同,意思不同。“青”表示绿色,而“清”表示清澈和清楚。

(2)课件出示:“远处有( )山,近处有( )泉。”学生试填,并说明理由。

(3)学生小组讨论还可以用“青”和“清”组哪些词,并用词语造句。

2.课件出示:“在”和“再”。引导学生说出哪个是“再见”的 “再”,并说明理由。

预设: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再见”这个词,“再”表示又一次的意思。

3.教师引言:“在”表示存在或者表示存在于某地点,比如:在家、在场、在外面……

4.课件出示选字填空:放学了,大家( )教室门口和老师说( )见。

(1)指导学生用“在”和“再”填空,并说明理由。

(2)课件出示选字组词练习:( )家、正( )、( )学校、( )次、( )来。学生讨论怎样填写,并用填写的词语造句。

5.完成教材64页的翻字典游戏“比比谁最快”。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理解“青”和“清”的意思,再填字组词造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比较两组同音字时,都是先理解再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借助有趣的“翻字典游戏”激发了学生查字典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诵读歇后语,日积月累

1.导言:喜羊羊今天给我们带来几幅图画谜语呢,谁能猜出每幅画的谜底?

(1)课件出示图片:小葱拌豆腐。

导学:大家看看这盘菜的颜色,用一个词来形容。

预设:又青又白、绿白相间、清清(青青)白白……教师给出一清(青)二白。

(2)课件出示:竹篮子打水、芝麻开花、十五个吊桶打水图片。师生交流共同猜谜语。

2.引学:刚才我们猜的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像谜底。

(1)请你读一读教材中的歇后语,对照图片体会其中的含义。

(2)同桌对读歇后语,一人读前一部分,一人读后一部分。

(3)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学生齐说后一部分。

3.拓展其他歇后语。

(1)课件出示几个课外歇后语,小组交流学习,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2)借助图片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最后熟读成诵。

4.小结:歇后语的种类有很多,有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故事类等,内容广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集。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主要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以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借助图片,在读中感悟,并鼓励学生去搜集、去积累。

二、共同阅读,感悟道理

1.导言:一个晴朗的日子,乌鸦找到了一片肉站在大树上,正准备回家喂宝宝,却遇到了树下寻找食物的狐狸。(课件出示:短文插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课件配图播放故事)

2. 学生初步了解短文内容。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发音易错的生字。

3.指导朗读短文,把短文读得正确、流利。

4.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狐狸几次对乌鸦说话?乌鸦有什么表现?画出狐狸的话读一读,想想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话,乌鸦为什么上当受骗,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回家和大人一起朗读《狐狸和乌鸦》这个小故事,并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大人听。

2.把搜集到的歇后语和同伴交流一下,看看谁记得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的能力。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和表达。教师应充分给予他们思考、表达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语言,在交流中感悟内容,在交流中明白道理。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减少语文园地的内容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我设计了“喜羊羊参加运动会”的一系列情境。借助课件里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以语文园地中的各板块内容为主体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观察与倾听上,迅速提升了学习效果。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

篇12: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 第一课时 -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六年间,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的小学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感动的情景,重拾当初的感觉。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读:六年的时光,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二、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1.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3.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4.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教师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在制订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成果展示。

3.指名反馈。

(1)说一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人和事。

4.小结: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学时光匆匆而过, 在即将毕业之际,同学们一定想把美好的`小学生活留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设计一本成长纪念册吧!

四、明确方向。

1.成长的故事可以是哪些事呢?

2.教师小结:只要是发生在你们成长阶段的事情都可以,例如:

第一次……

学会了……

高兴的或难过的事……

五、群策群力。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策划:

1.纪念册的内容可以有哪些?在纸上写出你想好的内容。(主要包括“成长的足迹”)

2.张贴学生写好的内容,集体分类整理。

3.不同的内容应该收集哪些材料?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确定栏目。

“成长的足迹”包括以下栏目:

(1)我们的骄傲:获奖证书、成绩单、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肯定及表扬信等。

(2)精彩的瞬间:学校生活的照片、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合影等。

(3)我们的佳作:优秀习作、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4.制作成长纪念册: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先确定。教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同学和家长,也可以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六、学习借鉴。

1.欣赏各种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布置作业,提示学生注意制作成长纪念册时版面的形式美。

3.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首美好的诗,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希望我们大家珍惜彼此的友情,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 第二课时 -

一、谈话揭题。

1.引语:你还记得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常言道“师恩难忘”,今天我们要读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启蒙老师的文章。(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哪个词?

2.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大家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样的大门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学习《老师领进门》。

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小结: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善讲故事;谦虚;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启发引导: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3.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4.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三、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导语:不同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方式不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是什么样子的,又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在多家刊物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3.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指名反馈。(“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5.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一段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地区刊物―上海某出版社正式刊物)

6.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提示:母校创设征文比赛,让作者崭露头角――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给了作者鼓励――父亲的鼓励――作者不断“折腾”)

(2)“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该如何理解?

(提示:“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多次遇到了这样的鼓励。)

(3)联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你记忆深刻的“红双圈”?

(提示:红双圈可以是“跑道上的加油呐喊”,可以是“课堂上的掌声”,还可以是“做了一件好事后的微笑”。)

学完本课,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情感流露。

篇1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北京的春节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ēng)月 掺和(chā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时 间 风 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续表

时 间 风 俗习惯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

(旧时指农历

正月初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元宵节。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让学生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忙碌 详略得当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春节习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腊八粥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 mo) 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猜想锅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①“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④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

⑤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①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的颜色是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②“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满足,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五:听声音编故事》教案】相关文章:

1.五年级下册语文习作教案

2.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

3.六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习作五范文

4.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习作》教学设计

5.六年级下册教案语文

6.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8.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9.《口语交际习作五》教案

10.习作教学--《编故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五:听声音编故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