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李将军列传教案

李将军列传教案

2022-10-06 08:41: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瑞典奶奶宋旻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李将军列传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李将军列传教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李将军列传教案

篇1:《李将军列传》教案

《李将军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 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三: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四:进一步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3、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五:看51页,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六:作业,总结1——7段文言现象。(略)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1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三: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提示: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总结:

1、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3、文言现象(略)

篇2:李将军列传教案

李将军列传教案

【学习目标】

1、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2、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3、理解司马迁在李广身上寄寓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走近李将军

《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作者司马迁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

二、唐人咏李广

1、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3、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5、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

6、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维《滕王阁序》

三、课前热身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

(2)吏当广所失亡多( )

(3)辄分其麾下( )

(4)广讷口少言( )

(5)以为李广老,数奇( )

(6)意甚愠怒而就部(

(7)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

8)遂引刀自刭( )

(9)悛悛如鄙人( )

(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再试找文中其他通假字。

(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同

(2)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同

(3)行十余里,广详死 同

(4)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同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词。

(1)广家世世受射  (2)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3)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4)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5)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6)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_____

(7)专以射为戏,竟死 (8)广数自请行

(9)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 (10)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11)南绝幕,遇前将军、 (12)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13)因问广、食其失道状 (14)遂引刀自刭

(15)其李将军之谓也 (16)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四、课堂进行时

1、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各部分内容)

(1)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

(2)第二部分(从“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到“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3)第三部分(从“后二岁”到“当死,赎为庶人”)

(4)第四部分(从“太史公曰”到文末)

2、主人公形象(用三个八字句概括李广优点,并举例证明之)

3、课堂讨论

对李广的悲剧,历来有“李广数奇”之说,即认为这是他命中注定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4、深入理解

司马迁在李广身上寄寓了什么感情?作为一个史官,是否应该在写史过程中倾注情感;从本文可以看出司马迁什么修史精神?结合本文,联系《太史公自序》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史记》的认识。

篇3: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西汉时,有吴楚之乱,有匈奴侵扰,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将,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对他的评语,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善于为自己宣传,但他忠义还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会说话,然而摘的人很多,还是在树下形成了路。然而我读过《史记-李将军列传》之后,对他却也不那么佩服。

李广虽然有名,但没什么大的军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一次追敌太深而身犯险境,他让军士们有意摆出有恃无恐的样子,敌兵反怯,于是得而脱险。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这倒很令人怀疑真伪。另外他的箭法不错,他的名气一大半与箭法有关,但光是武艺高强并不能算好将领。他自己认为屡站而没有军功不能封候是因为没有机会、命运不好,他去问“望气”官员,就是观天象、卜吉凶的官员,官员是相信报应的,引导李广回忆起自己杀了八百个已降的羌族反叛,铸成“大恨”,为此不能当大官。

李广虽然廉,并且爱护手下,但也曾睚眦杀人。他曾因为损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终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带人晚上骑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浅,偏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皇上又让李广当了将军,李广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比起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广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不过李广虽不让人很佩服,但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还颇令人同情。李家人得善终的也少。李广本人六十多岁还主动请兵,跟着卫青,卫青不给李广正面对敌的机会,最后还责怪李广误了军期、致使匈奴跑掉,李广要被处分,他自刎而不去再面对“刀笔吏”。李广的堂弟李蔡已经当了丞相了,却因为侵占景帝陵前通道附近的地方而被问罪,不愿上公堂,自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因为父亲的缘故怨恨卫青,打伤了卫青,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去打匈奴,寡不敌众,被捉,却没有像他爷爷那样逃脱,最终降了匈奴,并当了单于的女婿,这样留在汉的老母、妻子和儿子就都被杀了。李家至此彻底败落。说是三代培养一个贵族,其实富贵也不过三代。

篇4: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读了《李将军列传》,第一感觉肯定是觉得李广武艺高超、作战勇敢、智勇双全、仁爱士卒,德才兼备,更为他可惜,为他打抱不平,他那样优秀的一个人,竟没能封侯,始终不被朝廷重用。我们都觉得这是当权者的错,然而李广若是将帅之材,没有理由不封侯,这就说明除了生活的时代对他来说不好,他自身也是有问题的。

性格决定命运,使李广命运如此悲惨的最主要原因,我认为就是他的性格。专制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与皇上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李广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一是不善言辞、性情冲动。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话,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喜欢这样下属的上司不会很多。二是没有政治见解。汉景帝时代,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役中,李广本应以杀敌夺旗的赫赫战功得到应有的奖赏,却因私受梁孝王赏赐的将军印,而无意间得罪了景帝,结果不但没有被追加奖赏,还埋下了他最终悲剧结局的祸根。李广的头脑简单,从不考虑政治,看不出当政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没有政治上的见识,在专制制度下,性格太直,不会稍微变通一下,肯定对自己是有坏处的,这也是耽误李广前程的一部分原因。三是做事不计后果,甚至有些逞能,如传中所记李广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射雕者”,以“百骑”而对匈奴千骑,除了勇敢之外,是否还有蛮干的成分?四是滥杀无辜,报复心重。如有一次他被贬为了平民,带人晚上骑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李广又当了将军,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李广的性格注定了他在当时没有太大的建术,然而他的大多数性格如果不放在官场上来说就是值得人敬佩学习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李广,也确实值得人们喜爱。

篇5: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西汉时,有吴楚之乱,有匈奴侵扰,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将,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对他的评语,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善于为自己宣传,但他忠义还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会说话,然而摘的人很多,还是在树下形成了路。然而我读过《史记-李将军列传》之后,对他却也不那么佩服。

李广虽然有名,但没什么大的军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一次追敌太深而身犯险境,他让军士们有意摆出有恃无恐的样子,敌兵反怯,于是得而脱险。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这倒很令人怀疑真伪。另外他的箭法不错,他的名气一大半与箭法有关,但光是武艺高强并不能算好将领。他自己认为屡站而没有军功不能封候是因为没有机会、命运不好,他去问“望气”官员,就是观天象、卜吉凶的官员,官员是相信报应的。

李广虽然廉,并且爱护手下,但也曾睚眦杀人。他曾因为损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终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带人晚上骑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浅,偏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皇上又让李广当了将军,李广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比起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广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不过李广虽不让人很佩服,但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还颇令人同情。李家人得善终的也少。李广本人六十多岁还主动请兵,跟着卫青,卫青不给李广正面对敌的机会,最后还责怪李广误了军期、致使匈奴跑掉,李广要被处分,他自刎而不去再面对“刀笔吏”。李广的堂弟李蔡已经当了丞相了,却因为侵占景帝陵前通道附近的地方而被问罪,不愿上公堂,自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因为父亲的缘故怨恨卫青,打伤了卫青,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去打匈奴,寡不敌众,被捉,却没有像他爷爷那样逃脱,最终降了匈奴,并当了单于的女婿,这样留在汉的老母、妻子和儿子就都被杀了。李家至此彻底败落。说是三代培养一个贵族,其实富贵也不过三代。

篇6: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今天读了《史记》之《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紧紧围绕飞将军李广的精于骑射,勇猛,正直清廉的特点来写。李广生于汉朝,祖先李信也是秦朝的名将。李广在冲锋陷阵或与猛兽格斗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敢。但是他的才能却让皇帝嫉妒成恨!只让他在边境守卫,但是无论他走到哪里,那里都以英勇善战闻名。

但最终李广还是被封为郡太守。皇帝命他在边境防御匈奴。一日一名宦官跟他学习却被3个匈奴打了,李广带人打匈奴却把李广的几十个骑兵都射死了,于是又带兵数百去追赶。可是不久又遇到数千匈奴骑兵,这时,李广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冷静分析后先安慰士兵们不要怕,又假装出他们是大部队派来的侦查员。所以又勇敢的向前走到离匈奴只有不到两里地的路程才缓缓停下来,接着又让士兵假装成要在此安营扎寨的样子,他的士兵们都怕极了,但是李广却坚信自己的直觉。这样一来敌人们就真的不敢来打李广他们了。不久,一个骑白马的首领出来修整队伍,这时李广突然带兵冲上去将他们都射死了,然后,又要求士兵们躺下休息,匈奴人怕有埋伏,趁天色已晚偷偷把兵都给撤了。第二天李广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大部队。

汉武帝时,经别人推荐李广从郡太尉调入朝廷当了未央宫太尉和程不识一样的官职。但是李广治军方法简单且有用,驻扎一般只驻扎在有水草的地方,住下后又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打更巡逻,但他能远放哨探,同样可以掌握敌情,所以也未遭到过敌人袭击!但程不识军队制度严格,人人军兵文吏对何事都极其严明,全军很少得到休息,但他的军队也没有遭到过偷袭。李广对他的军队士兵宽容和平,让士兵生活的很快乐,士兵也很愿意为他拼命。所以匈奴人也都害怕李广,士兵也都愿意跟随李广打匈奴。

而且李广也同样拥有超人般的巨大力量!!有一次李广傍晚出去打猎,却把一块巨大的石头当成了老虎,他拔剑就射,近前一看才知道那个是石头,可他却射入了石头中!真是神力呀!

李广为人还十分廉洁,得到的一点赏赐都分给自己的部下,吃点好的也分给士兵们吃。所以士兵们都十分尊重他!李广身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一直到自己的年龄已老还要强的统领大军去攻打匈奴兵且取得胜利!他的勇敢和执着,廉洁等高贵品质真让人敬佩啊!

篇7: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史记》中的悲剧性人物数不胜数,比如西楚霸王项羽、韩信、司马迁自身......李广也是其中之一。《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司马迁因为李广的孙子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而惨遭宫刑,所以司马迁在写《李将军列传》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一方面是对李广一家和自身不幸命运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当权者忽视贤才的批判。对于我们而言,需要用全面的观点评价一个人物。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骁勇善射,打仗战术制定也十分灵活机动,具有卓越军事才能;他有勇有谋,用于出击匈奴;他爱护将士,身先士卒。李广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不可否分,他的卓越才能同样不可否认。但是所有事情都事出有因,李广悲剧命运的产生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李将军列传》当中插叙了一个小故事,在李广从匈奴手中讨回来却遭受质疑被赎为庶人之后的一天夜里,骑马外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不巧被喝醉了的霸陵尉拦下,禁止通行,霸陵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于是李广被迫在霸陵亭留宿。之后匈奴入侵,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李广要求霸陵尉一起赴任,在军中把霸陵尉杀了。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李广在小事情上都没有做到忍耐,可见他心胸狭隘。

李广杀霸陵尉这个故事之后太史公随即叙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这个故事也与后文详细描述李广射箭习惯相照应。李广射箭通常等待敌人在自己可以准确射杀范围之内时再射杀,这一习惯虽然可以保证敌人随即应弦而到,但是风险却很大,因此李广在带兵出战时也多次吃亏受辱。这一方面说明了李广对于杀敌的谨慎,另一方面也佐证了他的刻板,过分地恪守一项原则,不懂变通。

李广虽身先士卒,爱护将士,但是他在治理军队的过程中过于散漫、放任自流,没有按照规章严格运行、治理军队,他错误地将爱护将士与以法治军看作是对立的方面。

卫青以李广老且运气不好为由不让李广与单于正面抗战,而李广却冲动执意前行,最终酿造了人生的悲剧。

......

这些种种从列传中透露出来的文字,揭露了李广本身的性格缺陷,李将军其实和项羽有着相似之处,时运不济无可否认,但主导他们悲剧性命运的是他们自身的性格。

李广道德品质让百姓们永远铭记,他的性格为他的一生涂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篇8: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记述了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大加赞扬、推崇备至,认为武艺高超、作战勇敢、智勇双全、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德才兼备,不愧为一代名将。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善于为自己宣传,对一生未能封侯并且最终含冤而死的悲剧命运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了对权威者的愤慨。读“李广难封”,不由得替李广委屈愤懑。后来知道汉武帝的用人原则是拔贤选能,出类拔萃的人压不住。李广若是将帅之材,没有理由不能封侯。

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汉文帝不事武功。李广初出道时,由于为人勇敢、武艺高强而得到夸奖,但并没有把他放到重要的地位上去,在文帝来看只是用来陪皇帝游猎而已,认为他的时代不会象高祖争天下的时代,以军功为第一;汉代封侯的条件大多因为军功,也认为李广不具备封侯的条件,所以只是说说而已。二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

封建专制制度对人身和性格自由的遏制与残杀是李广悲剧形成的深层原因。汉武帝时代是中国两千年专制制度的开始,汉武帝所施行的董仲舒的《春秋》公羊之学,及其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一种“外儒内法”的政策,其基本精神即王霸并用。从董仲舒开始,在宗法关系内部,实行法治,其结果不仅使封建等级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关系,渗透着严而少恩的法治的精神,法本身也被随意解释、滥用而无法可依。李广的悲剧就在于他处在封建专制制度实行的初期,思想中存在的先秦时代士风、思想、人格的遗留还在起重要作用,身上存在“士为知己者死”的生活准则,他的那种崇尚个性自由、豪放不羁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与汉代统治管理者大一统的思想,与逐步完善的专制时代格格不入,所以受到排挤以至由此自刭。

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专制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是与皇上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李广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一是不善言辞、个性太强、性情冲动。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话,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喜欢这样下属的上司不会很多。二是胸无城府、没有政治见解。汉景帝时代,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役中,李广本应以杀敌夺旗的赫赫战功得到应有的奖赏,却因私受梁孝王赏赐的将军印,而无意间见嫌于景帝,结果不但无功,还埋下了其最终悲剧结局的祸根。李广的头脑简单,从不考虑政治,看不出当政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以说是胸无城府,没有政治上的任何见识,在专制制度下,不具备见风使舵的变态性格,纵有千般能耐,不仅于事无补,反会引火烧身,这也是耽误李广前程的一部分原因。三是自负其能,不计后果,好凭一时之勇,呈一时之威,如传中所记李广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射雕者”,以“百骑”而对匈奴千骑,勇敢之外,是否还有蛮干的成分?四是治军没有条理,非大将之才。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行军时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停宿时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这种方式违背了治军的基本原则,把严格要求和关心士卒对立起来,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所以,对他的分析和评价,也应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峻的思考。五是滥杀无辜,报复心重。如他曾因为损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终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带人晚上骑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李广又当了将军,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军功不够封侯的条件更是根本原因。欲封侯,看军功。西汉军功爵制完全量化,按照军人所获敌军首级数量计算,标准十分明晰。汉武帝时期受封侯爵者共计89人,其中将军为侯者53人,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降汉受封者29人,占全部侯爵的92%,其他因非军功而为侯者不过7人。卫青首次出战,杀敌700,受封关内侯,5次出击,杀敌5万余;霍去病首次出战,杀敌,赐封冠军侯,4次出击,杀敌11万余;司马迁十分欣赏李广,没记载杀敌数量,只有一种可能:杀敌不多,李广打了一辈子仗,战绩尚不及700人。

汉匈大战只有八次,李广自称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应系小规模的遭遇战,故杀敌数量十分有限。公元前158年冬,萧关之战,射杀了一些掉队或落单的匈奴将兵;公元前144年,上郡之战,射杀3人,生擒1人;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被匈奴单于识破,无功而返;公元前129年,雁门之战,葬送1万军队,被俘;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战,李广无功;公元前1,右北平之战,杀敌4000,4000部队全军覆没;公元前1,定襄之战,李广率四千骑兵大战匈奴左贤王四万铁骑,射杀匈奴好几名副将;公元前1,漠北决战,李广迷路失期,贻误战机。

右北平之战,李广率军杀敌4000,也没封侯。这就涉及计算军功的另一个参照标准:除计算杀敌数量外,还需除去自方损失,李广所部杀敌数与己方损失相当,功过相抵,故“无赏”。作为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漠南、漠北之战各杀敌1.9万,但己方损失亦大,故未得封赏。

李广是深受敬佩、喜欢、同情的悲剧性英雄人物,“挺李者”众多。

一是司马迁。司马迁文笔极佳,倾注了强烈的主观感情,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往往骨立肉满,让人印象深刻。毫不掩饰对李广的欣赏态度,一面突出李广的优点,一面淡化李广的缺点,对李广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十分成功:在大多数人眼里,李广是射箭入石的高手、被俘后巧妙逃脱的智者、遇大敌时镇定自若的将军、生活上清廉无私的好官员、工作中爱兵如子的好上司,以至忽略或忘记了李广几次神勇表现的背后竟是败仗,难怪班固曾指司马迁私修《史记》乃为泄私愤。

二是文人。后世文人的接力传诵,从李广身上找到一个十分有用的标签DD怀才不遇,命途多舛。以开边尤力的唐代为最,且不乏重量级人物,如骆宾王、王勃、陈子昂、王昌龄、高适、卢伦、王维、李白、杜甫、岑参、李商隐,赞颂李广的诗词名句,不少已是妇孺皆知。在古代中国,以文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是平民百姓的偶像,他们往往引导甚至直接决定着社会舆论和大众观点,文人眼中的李广形象很快流传开去,植根于社会大众心中。

三是广大人民群众。李广身上有三处普通百姓喜欢的地方。一是有真本事,箭术高超,《史记》描写李广射艺超群至少有8次:一射匈奴多人,二射匈奴射雕者,三射匈奴白马将,四射匈奴追杀者,五射林中石,六射北平虎,七射靶赌酒,八射匈奴副将。对李广来说,射箭不仅是工作技能,更是一种习惯甚至嗜好。二是一生廉洁,两袖清风。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这样的清官,老百姓谁不喜欢?三是以情带兵,以慈掌兵。李广不但清廉,而且疏财,还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常年在北方作战,条件艰苦,尤其野战期间往往断粮缺水。在这种情况下,“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否李者”也不少。一是兵家和学者。文人看到的是李广的高超箭术和悲剧命运,老百姓看到的是李广的清廉和仁爱,而兵家和学者看到的是李广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屡战屡败的战绩。兵家讲求实际效果,学者追求全部事实,兵家和学者认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士兵,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他治军散漫。二是皇帝。皇帝不喜欢李广,文帝当着面说过欣赏他的话,但临终前推荐的是周亚夫。周亚夫治军极严,连文帝都进不了他的细柳营。李广则相反,连起码的侦察兵和哨卫都不派。在李广手下当兵,当然很自由很舒服,但若遇大敌,往往慌乱无措。李广所部至少两次面临这种情况:一次百人逢千骑,李广部“皆大恐”;一次4千遇4万,李广所部“皆恐”、“皆无人色”。司马迁这样写,本是为了衬托李广的镇静与勇猛,不料恰恰暴露了李广不善于治军带兵的弱点。而且,李广虽然爱护部属,但他动辄全军覆没,这样的爱护还有什么价值?实际上,李广那样的爱兵最后却害了兵。汉武帝还算开明,起用了李广,给了他四次机会,但表现不行,结果也不想用他了。

篇9: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第二部分,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第三部分,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论赞,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全文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叙述、对比映衬等表现手法突出李广的人物形象,热情歌颂了李广优秀品质。

一、通过李广善射,有射虎之能;上郡之役,李广用诱敌之际,故布疑阵,射杀对方领军,以弱制强;马邑之战,李广被俘,并设计逃脱;跟随张前出塞征匈奴,李广四千骑兵部分被匈奴左贤王率领的四万骑兵包围,李广射杀八名对方副将,安抚军心,沉着应战,终于等到援兵等。表现了李广的机智勇敢和精于骑射的特点。通过与程不识治军严明烦扰的对比,突出李广的治军简易的才能和爱护士卒、廉洁正直和的优秀品质,为士兵所拥戴。二

二、从大将军征伐,其他人都封功,唯独他没有;与张骞出塞征匈奴,他同样无功;随为情霍去病出塞征匈奴,遭汉武帝和卫青的排斥和压制,最终自杀;和李蔡相比,他一直官不上迁。这些都一方面表彰了他在抗击匈奴入侵,保卫边疆的战斗中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对他怀才不遇的遭遇和一生屡遭排挤乃至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也对卫青徇私嫉贤,迫害李广痛加批判贬斥,对汉武帝压制贤能、赏罚不分的揭露褒贬分明,于叙事中寓论断、寄悲愤,思想意义深刻。

三、此外,司马迁的写作评价客观公正合理,从不因为决不因喜欢一个人而完全肯定他,也不因为厌恶一个人而全盘否发他。文章其中有一段是写李将军退职后受辱霸陵尉,而再次被起用后,威震匈奴,同时也二话不说立即斩杀霸陵尉,先斩后奏,以泄心中不平之气。作者也批判了李广的这个举动,对李广的小人之举加以贬斥。但从另一个方面这表现了李广也不是完美的人物,难免小心眼、小肚量,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李将军形象。

纵观李将军的戎马一生,悲多于喜。坎坎坷坷的一生印证了他为大汉征伐匈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即使含冤而死,但却被世世代代的百姓所爱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吟唱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怀念李广事迹的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此来表达我们深切的怀念之情。

篇10: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记》作为一本史书,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部文学名著,它对历史事件的精彩再现及各式人物的塑造也让我们体悟了文学在历史中的表现力,使我们能细细品味一个史家的苦心、一个史家的风骨、一个史家的理想世界。也许这就是太史公“述往事,思来者”的真正意义吧!

《史记》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其中自然不乏对帝王将相、贤者佞幸形象的塑造,对历史现象的生动诠释,当然这些都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学色彩呵文学价值,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李将军列传》来看看司马迁是如何用文学之笔描绘西汉历史和这位名将。

一、典型事件和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和品行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主要选取了李广在生涯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四件事――上郡退敌、雁门关脱险、右北平之战以及出击匈奴请为前将军进行记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沙场上奋勇杀敌、对敌经验丰富、艺高人胆大的军人形象。尤其是雁门关脱险,司马迁用字精炼,仅选取了“佯死”、“睨”、“暂腾”、“上胡儿马”、“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不到20字,就将“飞将军”逃出生天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拼接了一个个惊险的画面,使智谋过人、忠诚勇敢的“飞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同时,文中“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也从侧面表现了李广的英勇善战。

此外,司马迁在细节描写方面为我们完善了李广的其他方面特质。他选用了“中石没镞”、“善射……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等事件展现了李广射箭技术之高超;“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展现了他为人刚猛和为民射虎除害的精神;“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家无余财”、“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待士卒宽缓不苛”等细节反应了李广廉洁轻财、爱护士卒、与兵士同乐等独特个性。

二、比较法

《李将军列传》中提到武帝初立时以广为未央卫尉,司马迁就将他和当时的另一个卫尉――程不识进行了比较。程不识治军烦扰,兵士击刀斗,至天明不得休;李广治军简易,军士自便,仅远斥候警戒,士卒咸乐为之死。一繁一简,可见二人之间的差别,更突出了李广治军的卓而不群和独特人格魅力。

右北平之战中,左贤王围广,军士皆恐,而广独不惧,派儿子李敢直穿胡阵安定军心,并在胡兵急击、汉卒伤亡过半的情况下,凭借过人箭术杀伤多位敌方裨将,意气自如地治军,可见其勇毅、其果敢、其临危不惧的精神。

文中还将李广骁勇却无法封侯和李蔡平庸却数次擢升进行了对比,李广劳苦功高的形象自然更加高大,但难封一事也让人无限唏嘘。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通过李广与卫青和霍去病的比较,表现李广的完美人格。李广亲近士卒分赏给属下,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卫青、霍去病则宁可封赏物品坏掉业不肯用于慰问忍饥挨饿的属下,这样一来李广的亲民与卫青和霍去病的骄矜形成鲜明的对比,无形中加深了读者对李广的爱戴、同情之心。

三、议论性、抒情性语言

除了典型描写与对比写外,司马迁专门在《史记》中设置了议论语言,如末尾的“太史公曰”。它们是作者抒发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对所塑造人物形象的升华也有着重大作用。

在《李将军列传》末尾,对于李广悲情自刎,太史公直接评价为“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又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表彰他的彪炳功绩,表达对他在权贵压抑中引刀自刭的无限同情和哀痛。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司马迁则引用了苏建和卫青的对话,来表明卫青身居高位却不愿招选贤士,唯恐触怒帝王威严的心理。从司马迁对两位将军的评价也不难看出司马迁的爱憎。这种将情感融入历史的作法,使史料脱离的死板的实录,唤发出新的生命力,体现了《史记》的抒情性和司马迁不媚上的风骨。

我们从《李将军列传》中看见了“不叫胡马度阴山”的千古名将,体会到了司马迁在处理史料时的匠心独运,也感受到了文学之笔在《史记》中的灼灼光辉。

篇11: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文帝刘恒、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最后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公元前1,李广任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时年李广六十有余。出行前,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体衰,命运不好,暗授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单于对敌。

出边塞以后,由于卫青事先曾抓到敌兵,知道单于的藏身之所,受汉武帝暗托的大将军卫青要自己带兵和中将军公孙敖去捉拿单于,却命令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yì)其(jī)从东路包抄。东路相对较远,又是荒原戈壁,水草缺少,不利大军驻行。李广亲临卫青帐前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理应冲锋在前,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包抄;况且我从少年时就多次与匈奴作战,今天终于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与单于决一死战。”

怎奈卫青一意孤行,最终没有答应李广的请求。李广忧怒异常,愤而领军与赵食其合兵从东路出发。进入荒原之后,由于部队没有向导,结果大军在茫茫荒原上迷路了。而更为扼腕叹息的是,卫青与单于交战后,虽然击退单于大军,但是并没有俘获单于。

卫青公孙敖只得收兵,归途中才遇到了赶来支援的李广和赵食其。

后卫青派长史询问李广和赵食其迷路的原因,并要给汉武帝上书备述军情,李广愤而拒答。卫青又责令李广军中人员前去受审。李广说:“他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的,我自己到大将军帐前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帐前,李广说:“我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大小小对战七十余次,现在有幸随大将军征讨单于,可大将军却把我的部队调去迂回包抄,最终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李广一生刚烈,仰天长叹:“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愤而拔刀自刎。

李广死后,军中将士无不为之痛哭流涕,甚至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和李广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为李广叹息落泪。《史记?李将军列传》是这样描述李广之死的:“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李广之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卫青分工有误、并推卸责任所致。作为前将军,李广勇猛无比,且与匈奴多次交锋,作战经验丰富,理应冲锋在前,而卫青却将他作为替补队员处理;李广迷路贻误战机,虽自身存在很多失误,但卫青几次三番威胁李广要将军情备奏汉武帝,李广不堪与京师文官对簿公堂,愤而引颈自刎。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叹可悲!

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亦然:员工要有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责任;领导干部要有运筹帷幄、指挥有方的责任。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就不同。但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公司得到更好的发展,员工得到更好的待遇。

现实生活中,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有的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有的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满足于当四平八稳的“太平官”。

“干事难免会出错,但不干事百分之百地错。”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领导干部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一个缺乏责任感的领导干部也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组织的信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责任不仅是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更是一种敢于担当的品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敢于担当,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才能凝聚人心,带头创先争优;只有勇于负责,展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人生,才能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天职;只有知人善任,提高履责能力,优化责任分配,才能努力创造出无愧上级和群众重托的业绩。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篇12: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夜读《李将军列传》,二千年前的故人故事在灯下犹如活过来一般。读第一遍,便为李将军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而扼腕痛惜。读第二遍,又被李将军的美好德行而深深感染。读第三遍,不觉出了一身的冷汗,一代名将李广的高风亮节足以使我辈凡夫俗子永生景仰。

李广作为将军,一生征战沙场,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他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带兵有道,常常为兵士做出表率。当李广带着百来骑兵追击射雕者的时候,凭着自己高超的射术,杀死两个,活捉一个。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这样的紧急关头,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可李广却镇定自若,出奇谋退了敌兵,保全了部队。真可谓有勇有谋,紧急关头现大智,在士兵前做出了表率。

李将军又是一个重情重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将军。李广的俸禄为两千石,四十余年,家里却没有多余的钱财。每受赏赐,他总是和士兵们一起分享。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所以每次战斗,李广的部下总能拧成一股绳,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李将军还是一个敢于负起责任的人。在最后一次和卫青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卫青让朋友公孙敖和自己一起攻打单于,而把李广调开,让他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最终迷失道路。卫青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而李广却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去了之后,因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而拔刀自刎了。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而死。

掩卷沉思,从李广的品性和遭遇延伸开去,我们可以获益良多。一个人一身中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困难和挫折,如何去处理和面对这些事情和问题呢?是冷静的沉着,不以个人得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准绳,还是斤斤计较功名利禄的索取和获得?

当今这个时代,李广这样的品质是十分欠缺的。他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现代人的正好相反;他的重情重义、大智大勇,现代人的薄情寡义、胆小怕事;他的宁可自刎,也不愿受辱,现代人的鲜廉寡耻、虚伪透顶。

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起过他的青年时代。当时我们农场里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大家都一起劳作,甚至一起吃睡,相处十分融洽。但是现在不同了,场里的领导干部一年也难得去几趟下面各个村子里,更别说是一起劳动了。偶尔去一趟,也只是隔着车窗向外望一下,没有深入了解。前后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不管什么年代,干群关系、干部作风都应该是关键的问题吧。倘若做干部的能有李将军的表率作用,能有爱民如子的品性,我们亲爱的祖国是不是会前进得更快些?农村经济的状况是不是会大有好转?

现代人很少有少有能负起责任的。一个公司里出了问题,主管就会说,这是张经理的错,是李经理的错。一个小孩偷了别人的东西,被人抓住后,他会说,这是我妈妈的错,她没有给我买最好的。一个学生成绩下滑,她会说,这是我爸爸的错,他没有给我请家教。这就是没有负起责任。

日本有家三菱公司,在上海开了一家分店。进入上海市场之后,市场占有额迅速增加,没过多久,就抢占了大部分的电梯市场。上海原先那家最大的电梯公司寻找原因,一直没有找到。后来才发现是这样的:三菱公司的员工都能负起责任,这已经成为了他们公司的文化。当顾客打电话说电梯出了问题,三菱公司的员工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是我们的错,我马上赶来。便开始找原因,开始维修。结果发现是使用电梯不当造成的。然而我们来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这是我们的错,是我们没有让您很清楚电梯的使用。”结果用户很不好意思。

上海电梯公司不是这样的。当顾客要求维修时,他们首先会反问几次,不是吧?怎么会呢?上次不是好好的吗?然后极不情愿地缓慢过去,检查完之后,他们告诉顾客,这是那些该死的装电梯的错。顾客于是问,你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修电梯的。他们回答。

所以,负起责任,讲究诚信不仅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是一张通行证,在经济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和谐。

李广的品性值得我们学习,也促使我们反思。

篇13:《李将军列传》教案 (高二选修)

《李将军列传》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  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  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  了解《史记》“贵乎真”的史家传统。

4、  了解李广,并探讨李广的个性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了解作者对李广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字词整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对于李广大家不陌生。在后来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李广的形象: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怀念爱护士卒的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怀念李广)“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沈彬《塞下三首》)。那么李广究竟有什么事迹?

二、 文章第1-2节字词梳理。

李将军广者, 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叫做】李信,秦时为将,逐得【追获】燕太子丹者【的人】也。故【故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传授】射【剑法】。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大规模】入萧关,广以【凭借】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弟】从军击胡,用【因为】善骑射,杀首虏【敌人的首级】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是】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官吏的俸禄】八百石。尝【常常】从【跟随】行【从行】,有所【有……的事情】冲陷折关【冲锋陷阵破关】及格【攻击】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假如】令【让】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难道】足道哉!”

匈奴大【大规模】入上郡,天子使【派遣】中贵人从【跟随】广勒习【部署训练】兵击匈奴。中贵人将【带领】骑数十纵【放马奔驰】,见匈奴三人,与(之)战。三人还【转身】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将要】尽。中贵人走【逃】广【到李广处】。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于是】遂【就】从【带领】百骑往【去】驰【追】三人。三人亡【丢】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亲自】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布阵】。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驰马】还【往回】走【逃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现在如果】如此以【凭借】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杀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是】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上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约数,几乎】,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假使,如果】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认为】走【逃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来】坚【坚持】其【他们的】意【想法】。”于是胡骑遂【最终】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监护】其【他们的】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奔跑】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放】马卧。是时会【逢】暮【傍晚】,胡兵终怪【意动,认为奇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半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天刚亮时】,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接应】。

三、 文章1-2节内容梳理。

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确:①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

②孝文帝时因杀虏多,提为中郎。

③景帝时,“李广解鞍惑胡骑”。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④但生不逢时。

四、 文章3-7节字词梳理。

后汉以【用】马邑城诱单于,使【派】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属于某人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凭借】卫尉为【担任】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擒拿】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送达】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放置】广两马间,络【用网】而【修饰】盛chéng卧广。行十余里,广详【装】死,睨【斜看】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霎时】腾【腾跃】而上胡儿马,因【趁机】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遇到】其余【残余】军,因【于是】引【带领】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几百追捕的匈奴追赶他】,广行取【边跑边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交执法官审问】广吏。吏当dāng【判决】广所失【损失】亡【伤亡】多,为虏所生得,当【判决】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居家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带领】一骑出,从【带领】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何况】乃【是】故也!”止【喝令停止】广宿【留宿】(于)亭下。居无何【过了一段时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在这时】天子乃召【召见】拜【任命】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随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躲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射中】石没【没入】镞【箭头】,视之石也。因【于是】复【又】更【再】射之,终【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到】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最红】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就】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共享】之【他】。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始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体格高大】,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说话迟钝,话语很少】,与人居【闲居时候】则画地为军陈【军阵】,射阔狭以饮【比赛射的远近来喝酒】。专以射为戏【消遣】,竟死【一直到死】。广之将【带领】兵,(水喝粮食)乏【缺乏】绝【断绝】之处【环境】,见水,士卒不尽【全部】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宽松】不苛【苛刻】,士以此【因此】爱【爱戴】乐(于)为用。其射,见敌【敌情】急【危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估计】不中不发,发即【就】应弦而倒。用此【因为这个】,其将【带】兵数困辱【吃亏受辱】,其射猛兽亦(自己)为所【被】伤云【语助词】。

第二课时

一、 文章3-7节内容梳理。

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

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

家居蓝田“射猎”;

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

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

还用“广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2、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7)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3、看第4段末,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文章8-11节字词梳理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多次】自【亲自】请【请求】行【随行】,天子以为老,弗许【答应】;良久【过了很久】乃【才】许【答应】之,以【任命】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不久】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已经】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就】自以【率领】精兵走【疾走】之,而【转折】令广并【合并】于右将军军,出【从…出击】东道。东道少【稍】回【迂回】远,而大军行【行之处】水草少,其势不【不适合】屯行【屯结行走】。广自请曰:“臣部【军队编制】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却】徙【改变】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从小】而与匈奴战,今乃【才】一得【得到】当【直面】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当先于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嘱咐】,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让】当【直面】单于,恐不得【得到】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刚刚】失侯【侯爵】,为中将军从【跟随】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抵抗】单于,故徙【调动】前将军广。广时【当时】知之,固【坚决】自辞(徙并)【自己辞决合并】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写信】与广之【到】莫府【幕府】,曰:“急【赶紧】诣【到】部【军部】,如书【如文书所说的】。”广不谢【辞别】大将军而起行【启程】,意【心中】甚【很】愠怒而就【来到】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逃】导【向导】,或【惑,迷失】失道,后(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抓获】而还【返回】。南绝【横渡】幕【沙漠】,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自己的军队】。大将军使【派】长史持L醪【酒食】遗【送给】广,因【顺便】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迷路后的情况】。广未对【回答】,大将军使长史急责【责令】广之【到】幕府对簿【听审受质】。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是】我自失道。吾今【现在】自上簿【听审】。”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出征】接【交战】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调派】广部行【走】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主办文案的官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全】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交给执法官吏】,当【判决】死,赎为庶人。

太史公曰:《传【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也去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也没有人听从】”。其【大概】李将军之谓【说】也?余睹李将军悛悛【诚恳的样子】如鄙人【乡下人】,口不能道辞【不善言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哀伤到极点】。彼【他】其【那】忠实心诚【确实】信于【被】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树下自然被人们踩出一条小路】”。此言【言语】虽小【小事】,可以谕【比喻】大也。

三、研读文章8-11节。

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   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    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    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见第9段画横线处)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四、主人物形象

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

李广有如下优点:

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文中通过李广的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尤其是通过中石没镞,突出地表现了李广这位名将的英武风姿。文中还通过他追射雕者遭遇匈奴大队时的勇敢沉着,表现了李广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在战场上,每遇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这是极为难得的优秀品德。

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繁。李广“讷口少言”,“宽缓不苛”,所以士兵们都愿意跟随他打仗,乐于为他效力。

但实事求是地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

五、李广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悲剧的深层原因 :

1、 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俗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汉武帝既用之,又阴使卫青掣肘,在人员调配上明显看出偏私,李广性情刚烈、脾气太大,忍不住恶气,受不了这来自内部的诸多压力。

2、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透过“太史公叙广得意处”我们还可以看到李广本人的另一面,应该说李广在性格上是有缺陷的,在专制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是与皇上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的李广来说应当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研究一下李广在这方面的表现,不难看出其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

(1)不善言辞(“讷口少言”)、个性太强(“引刀自刭”)、性情冲动(如“杀霸陵尉”)。

李广的“讷口少言”与霍去病的“少言不泄”绝不相同。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话,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直如一乡下老农(“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古往今来,喜欢这样下属的上司不会很多。

李广形象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

李广本人由于英勇杀敌、不畏权贵、简单易从的作风、仁爱士卒的品德,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成为历代文学作品歌颂的对象,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无限景仰。

周娴

篇14:李将军列传阅读答案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今乃得一当单于当:

②其势不屯行屯:

③固自辞于大将军辞:

④军亡导导:

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自以精兵走之今大将军乃徙令臣以东道

B,为中将军从大将军无老壮皆为垂涕

C,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且广年六十余矣

D,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译:

②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译:

25,请概述选文第一段的内容。(2分)

答:

26,太史公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谚语来高度评价李广将军,这一谚语的`意思是什么?你能列举出某一类人物来说明吗?(2分)

答:

[答案]22、①当:抵挡;②屯:驻扎;③辞:不接受;④导:向导(2分。每个0.5分)23、C(2分)24、①李广没有辞别大将军就出发,十分恼怒地到达指定的军部。(“谢”“就部”的翻译要准确,一点1分)②卫青打算上书报告天子这次军队(失利)的委曲。(“曲折”的翻译要准确,否则扣1分)(4分。每句2分)25、李广出塞后并入右将军赵食其军中,因迷路(失道)贻误战机,愤而(含冤)自杀。(2分。要点:并入……军中,迷路(失道),愤而(含冤)自杀)26、谚语意思: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比喻为事业默默奉献并作出贡献的人,自然会被人们广为称颂。(1分)人物列举:如教师等。(1分)

【李将军列传教案】相关文章:

1.李将军列传翻译

2.《李将军列传节选》阅读答案

3.文言文李将军列传的知识

4.课文《李将军列传》的教学设计

5.屈原列传 教案

6.屈原列传教案

7.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8.《李将军》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9.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10.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3

下载word文档
《李将军列传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