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幼女词》教案

《幼女词》教案

2022-09-25 08:26: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z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幼女词》教案,下面给大家分享《幼女词》教案,欢迎阅读!

《幼女词》教案

篇1:《幼女词》教案

《幼女词》教案

《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学习传统知识,树立榜样 重点与难点 1、背诵 ,树立榜样 学习资源 课件、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 1.学生交流 2.揭题《幼女词》。(板书诗题:幼女词)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的小女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幼女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幼女词》。 板书设计: 巧与拙 “巧” 学人

篇2:《幼女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幼女词原文

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鉴赏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专门吟咏幼女(含少女)的诗作数量不多,但这类诗作大都写得富有诗趣,颇具特色。西晋著名诗人左思的《娇女诗》可谓中国古代最早写少女情态的妙诗。此诗极尽铺陈之能事,着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小女“纨素” 与大女“蕙芳” 逗人喜爱。正如明代谭元春所评:“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理、尽情、尽态。”明代诗人毛铉的《幼女词》,尽管仅有20字,但状写幼女情态逼真传神,“如在目前”,较之左思280字的《娇女诗》毫不逊色。

毛铉的《幼女词》仅寥寥数语,便使一个纯真可爱的幼女形象跃然纸上。诗的前两句,写幼女下床穿新衣,初次学着“小姑”(此处指新娘)成婚时拜堂。这里,由幼女“下床着新衣”的动作引出其“初学小姑拜”的另一动作,并在“学小姑拜”之前着一“初”字,便突出了其情窦初开。诗人写幼女“学小姑拜”,旨在描绘其心态,故诗中并未具体描绘她学拜的情景,这一点与施肩吾《幼女词》别无二致。三、四两句笔锋一转,以幼女的动作摹写其含羞之心态。“羞见人”,这是直接点明幼女害羞,怕别人取笑她“学小姑拜”。“双手结裙带”,这是写幼女以双手扎缚、抚弄裙带来掩饰其含羞之情。而她要“结裙带”,就得“低头”,其不自然的心理也就被上述自然的动作所掩饰。此诗描绘幼女情态,语言质朴自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却颇见功力。读之,给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有两句诗“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所闻》),写一个给豪门侍宴的“娇女”(侍女),在豪门酒宴上以“佯看罗袜”这一动作掩饰其“啼痕”,以及她失去亲人(亲人被战火夺去生命)后的悲情。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诗是现实的写照,或许他在写作时也受到毛铉《幼女词》的启发。

施肩吾的《幼女词》与毛铉的《幼女词》都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个性鲜明的幼女的形象,也都以稚态见童心,富有诗意、诗趣。但其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在于幼女的年龄略有差异,交代其年龄的方法不同,还在于幼女的稚态与表现手法有别。施诗中的幼女年仅6岁,这是以“幼女才六岁” 直接点明的。毛诗中的幼女年龄多大,诗中并未直接点明,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此幼女不是像施诗中的幼女那样“学人拜月”,而是学“小姑”成婚时拜堂。可见她已不止“六岁”了。她知道“着新衣”,还知道“羞见人”,甚至懂得掩饰自己的羞态,去“双手结裙带”,可见她稚气未尽,仍是“幼女”,尚未成人,否则,她也做不出“初学小姑拜”的动作了。

施诗写幼女的稚态,突出其弄巧成拙,从而,见其童心。在写法上,施诗先直言幼女少不更事,分不清“巧”与“拙”,为下文写幼女弄巧成拙埋下伏笔;然后,以“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这一反映其稚态的动作描写照应上文,为“未知巧与拙”作了形象的注脚。这里,既有幼女年龄与其行为的不相称之明比,又有他人之“巧”与幼女之“拙”的暗比。如此着墨,就使幼女的`形象活了,动了。

毛诗写幼女的稚态,着重反映其情窦初开,羞于见人之童心。毛诗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逼真地勾勒出了幼女一系列的动作。在写法上,除了写幼女“学拜”这点相似外(其实二者学拜的内容也不一致),其余的皆与施诗明显有别。诗中通过幼女下床穿新衣,学着“小姑”成婚时拜堂,低下头,用双手扎缚、抚弄裙带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以及“羞见人”的心理描写,突出幼女又要学拜,又知害羞之个性,把个特定年龄和环境中的“幼女”写得纯真可爱。施诗中的幼女,少不更事,“学拜”,纯属其好奇心所致;而毛诗中的幼女则要懂事得多,因为其年龄要大些,她“学拜”之因,除了好奇心之外,还在于情窦初开,诗中一个“初”字可谓道出个中信息。施诗笔法较直,毛诗笔法较曲。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意为天下最妙的文章,无一篇不出于具有童心(真心)的作者之手。其实,赋诗亦然。童心诗心,相映成趣,尽管笔法不一,但诗必妙而耐读。这也为施肩吾与毛铉的两首《幼女词》所证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幼女下床穿上新衣,初次学着新娘的拜堂礼。

恐怕他人取笑羞的不敢抬头,紧张的不停抚弄裙带。

注释

小姑:这里是新娘的意思。

结:扎缚、抚弄的意思。

篇3:幼女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幼女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幼女词 明朝

毛铉

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幼女词》译文

幼女下床穿上新衣,初次学着新娘的拜堂礼。

恐怕他人取笑羞的不敢抬头,紧张的不停抚弄裙带。

《幼女词》注释

小姑:这里是新娘的意思。

结:扎缚、抚弄的意思。

《幼女词》鉴赏

在中国古典目歌史上,专门吟咏点女(含写女诗的目作数量不多,但这类目作大都写得富有目趣,颇具特色。西晋著名目人左思的《娇女目》可谓中国古代最早写写女情态的妙目。此目极尽铺陈之能事,着力描绘目人的两个女儿——小女“纨素” 与大女“蕙芳” 逗人喜爱。正如明代谭元春所评:“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理、尽情、尽态。”明代目人毛铉的《点女词》,尽管仅有20字,但状写点女情态逼真传神,“如在目前”,较之左思280字的《娇女目》毫不逊色。

毛铉的`《点女词》仅寥寥数语,便使一个纯真可爱的点女形象跃然纸上。目的前两句,写点女下床穿新衣,初次学着“小姑”(此处指新娘诗成婚时拜堂。这里,由点女“下床着新衣”的动作引出迅“初学小姑拜”的另一动作,并在“学小姑拜”之前着一“初”字,便突出了迅情窦初开。目人写点女“学小姑拜”,旨在描绘迅心态,故目中并未具体描绘她学拜的情景,这一点与施肩吾《点女词》别无二致。三、四两句笔锋一转,以点女的动作摹写迅含羞之心态。“羞见人”,这是直接点明点女害羞,怕别人取笑她“学小姑拜”。“双手结裙带”,这是写点女以双手扎缚、抚弄裙带来掩饰迅含羞之情。而她要“结裙带”,就得“低头”,迅不自然的心理也就被上述自然的动作所掩饰。此目描绘点女情态,语言质朴自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却颇见功力。读之,给读者如临迅境、如见迅人之感。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有两句目“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所闻》诗,写一个给豪门侍宴的“娇女”(侍女诗,在豪门酒宴上以“佯看罗袜”这一动作掩饰迅“啼痕”,以及她失去亲人(亲人被战火夺去生命诗后的悲情。鲁迅先生的这两句目是现实的写照,或许他在写作时也受到毛铉《点女词》的启发。

施肩吾的《点女词》与毛铉的《点女词》都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个性鲜明的点女的形象,也都以稚态见童心,富有目意、目趣。但迅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在于点女的年龄略有差异,交代迅年龄的方法不同,还在于点女的稚态与表现手法有别。施目中的点女年仅6岁,这是以“点女才六岁” 直接点明的。毛目中的点女年龄多大,目中并未直接点明,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此点女不是像施目中的点女那样“学人拜月”,而是学“小姑”成婚时拜堂。可见她已不止“六岁”了。她知道“着新衣”,还知道“羞见人”,甚至懂得掩饰自己的羞态,去“双手结裙带”,可见她稚气未尽,仍是“点女”,尚未成人,否则,她也做不出“初学小姑拜”的动作了。

施目写点女的稚态,突出迅弄巧成拙,从而,见迅童心。在写法上,施目先直言点女写不更事,分不清“巧”与“拙”,为下文写点女弄巧成拙埋下伏笔;然后,以“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这一反映迅稚态的动作描写照应上文,为“未知巧与拙”作了形象的注脚。这里,既有点女年龄与迅行为的不相称之明比,又有他人之“巧”与点女之“拙”的暗比。如此着墨,就使点女的形象活了,动了。

毛目写点女的稚态,着重反映迅情窦初开,羞于见人之童心。毛目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一句目就是一幅画面,逼真地勾勒出了点女一系列的动作。在写法上,除了写点女“学拜”这点相似外(迅实二者学拜的内容也不一致诗,迅余的皆与施目明显有别。目中通过点女下床穿新衣,学着“小姑”成婚时拜堂,低下头,用双手扎缚、抚弄裙带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以及“羞见人”的心理描写,突出点女又要学拜,又知害羞之个性,把个特定年龄和环境中的“点女”写得纯真可爱。施目中的点女,写不更事,“学拜”,纯属迅好奇心所致;而毛目中的点女则要懂事得多,因为迅年龄要大些,她“学拜”之因,除了好奇心之外,还在于情窦初开,目中一个“初”字可谓道出个中信息。施目笔法较直,毛目笔法较曲。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意为天下最妙的文章,无一篇不出于具有童心(真心诗的作者之手。迅实,赋目亦然。童心目心,相映成趣,尽管笔法不一,但目必妙而耐读。这也为施肩吾与毛铉的两首《点女词》所证实。

篇4:幼女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幼女词

唐代: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译文: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小女孩方才到六岁,区分不了灵巧愚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日暮时分在正堂前面,学着大人拜新月。

注释: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幼女:指年纪非常小的女孩。未知:不知道。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向夜:向,接近,将近。向夜,指日暮时分。拜新月:古代习俗。

赏析:

施肩吾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篇5:幼女词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幼女词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译文:

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幼女下床穿上新衣,初次学着新娘的拜堂礼。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恐怕他人取笑羞的不敢抬头,紧张的不停抚弄裙带。

注释:

小姑:这里是新娘的意思。

结:扎缚、抚弄的意思。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专门吟咏幼女(含少女)的诗作数量不多,但这类诗作大都写得富有诗趣,颇具特色。西晋著名诗人左思的《娇女诗》可谓中国古代最早写少女情态的妙诗。此诗极尽铺陈之能事,着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小女“纨素”与大女“蕙芳”逗人喜爱。正如明代谭元春所评:“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理、尽情、尽态。”明代诗人毛铉的《幼女词》,尽管仅有20字,但状写幼女情态逼真传神,“如在目前”,较之左思280字的《娇女诗》毫不逊色。

毛铉的《幼女词》仅寥寥数语,便使一个纯真可爱的幼女形象跃然纸上。诗的前两句,写幼女下床穿新衣,初次学着“小姑”(此处指新娘)成婚时拜堂。这里,由幼女“下床着新衣”的动作引出其“初学小姑拜”的另一动作,并在“学小姑拜”之前着一“初”字,便突出了其情窦初开。诗人写幼女“学小姑拜”,旨在描绘其心态,故诗中并未具体描绘她学拜的情景,这一点与施肩吾《幼女词》别无二致。三、四两句笔锋一转,以幼女的动作摹写其含羞之心态。“羞见人”,这是直接点明幼女害羞,怕别人取笑她“学小姑拜”。“双手结裙带”,这是写幼女以双手扎缚、抚弄裙带来掩饰其含羞之情。而她要“结裙带”,就得“低头”,其不自然的心理也就被上述自然的动作所掩饰。此诗描绘幼女情态,语言质朴自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却颇见功力。读之,给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有两句诗“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所闻》),写一个给豪门侍宴的“娇女”(侍女),在豪门酒宴上以“佯看罗袜”这一动作掩饰其“啼痕”,以及她失去亲人(亲人被战火夺去生命)后的`悲情。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诗是现实的写照,或许他在写作时也受到毛铉《幼女词》的启发。

施肩吾的《幼女词》与毛铉的《幼女词》都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个性鲜明的幼女的形象,也都以稚态见童心,富有诗意、诗趣。但其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在于幼女的年龄略有差异,交代其年龄的方法不同,还在于幼女的稚态与表现手法有别。施诗中的幼女年仅6岁,这是以“幼女才六岁”直接点明的。毛诗中的幼女年龄多大,诗中并未直接点明,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此幼女不是像施诗中的幼女那样“学人拜月”,而是学“小姑”成婚时拜堂。可见她已不止“六岁”了。她知道“着新衣”,还知道“羞见人”,甚至懂得掩饰自己的羞态,去“双手结裙带”,可见她稚气未尽,仍是“幼女”,尚未成人,否则,她也做不出“初学小姑拜”的动作了。

施诗写幼女的稚态,突出其弄巧成拙,从而,见其童心。在写法上,施诗先直言幼女少不更事,分不清“巧”与“拙”,为下文写幼女弄巧成拙埋下伏笔;然后,以“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这一反映其稚态的动作描写照应上文,为“未知巧与拙”作了形象的注脚。这里,既有幼女年龄与其行为的不相称之明比,又有他人之“巧”与幼女之“拙”的暗比。如此着墨,就使幼女的形象活了,动了。

毛诗写幼女的稚态,着重反映其情窦初开,羞于见人之童心。毛诗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逼真地勾勒出了幼女一系列的动作。在写法上,除了写幼女“学拜”这点相似外(其实二者学拜的内容也不一致),其余的皆与施诗明显有别。诗中通过幼女下床穿新衣,学着“小姑”成婚时拜堂,低下头,用双手扎缚、抚弄裙带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以及“羞见人”的心理描写,突出幼女又要学拜,又知害羞之个性,把个特定年龄和环境中的“幼女”写得纯真可爱。施诗中的幼女,少不更事,“学拜”,纯属其好奇心所致;而毛诗中的幼女则要懂事得多,因为其年龄要大些,她“学拜”之因,除了好奇心之外,还在于情窦初开,诗中一个“初”字可谓道出个中信息。施诗笔法较直,毛诗笔法较曲。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意为天下最妙的文章,无一篇不出于具有童心(真心)的作者之手。其实,赋诗亦然。童心诗心,相映成趣,尽管笔法不一,但诗必妙而耐读。这也为施肩吾与毛铉的两首《幼女词》所证实。

篇6:幼女词 施肩吾-幼女词 赏析

,五言绝句,一首关于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篇。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幼女词

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

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

学人拜新月。

作品赏析: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作者简介:

施肩吾(780―?)唐代诗人、道士。字希圣,自号栖真子。洪州(一说睦州)人。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诸朝。习《礼记》,有诗名。趣尚烟霞,慕神仙轻举之学。诗人张籍称他为“烟霞客”。公元8(唐宪宗元和十五年)登进士第。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他在《与徐凝书》中自谓“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其所得如此而已”。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  《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其养生之说亦见于《道枢》。

以上这篇幼女词 施肩吾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7:施肩吾幼女词的鉴赏

关于施肩吾幼女词的鉴赏

【原文】

幼女词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赏析】

施肩吾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作者介绍】

施肩吾,唐代诗人、道士。字希圣,自号栖真子。洪州(一说睦州)人。生卒年不详,生当9世纪,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诸朝。习《礼记》,有诗名。诗人张籍称他为“烟霞客”。元和十五年(820年)登进士第。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8:幼女词下床着新衣古诗鉴赏

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注释

①小姑:这里是新娘的意思。

②结:扎缚、抚弄的意思。

鉴赏

在中国古典歌史上,专门吟咏幼女(含少女)的作数量不多,但这类诗作大都写得富有诗趣,颇具特色。西晋著名诗人左思的 《娇女诗》可谓中国古代最早写少女情态的妙诗。此诗极尽铺陈之能事,着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小女“纨素” 与大女“蕙芳” 逗人喜爱。正如明代谭元春所评:“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理、尽情、尽态。”明代诗人毛铉的《幼女词》,尽管仅有20字,但状写幼女情态逼真传神,“如 在目前”,较之左思280字的《娇女诗》毫不逊色。

毛铉的《幼女词》仅寥寥数语,便使一个纯真可爱 的幼女形象跃然纸上。诗的前两句,写幼女下床穿新衣,初次学着“小姑”(此处指新娘)成婚时拜堂。这里,由幼女“下床着新衣”的动作引出其“初学小姑拜” 的另一动作,并在“学小姑拜”之前着一“初”字,便突出了其情窦初开。诗人写幼女“学小姑拜”,旨在描绘其心态,故诗中并未具体描绘她学拜的情景,这一点 与施肩吾《幼 女词》别无二致。三、四两句笔锋一转,以幼女的动作摹写其含羞之心态。“羞见人”,这是直接点明幼女害羞,怕别人取笑她“学小姑拜”。“双手结裙带”,这 是写幼女以双手扎缚、抚弄裙带来掩饰其含羞之情。而她要“结裙带”,就得“低头”,其不自然的'心理也就被上述自然的动作所掩饰。此诗描绘幼女情态,语言质 朴自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却颇见功力。读之,给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有两句诗“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所 闻》),写一个给豪门侍宴的“娇女”(侍女),在豪门酒宴上以“佯看罗袜”这一动作掩饰其“啼痕”,以及她失去亲人(亲人被战火夺去生命)后的悲情。鲁迅 先生的这两句诗是现实的写照,或许他在写作时也受到毛铉《幼女词》的启发。

施肩吾的《幼女词》与毛铉的《幼女词》都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个性鲜明的幼女的形象,也都以稚态见童心,富有诗意、诗趣。但其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 的。这不仅在于幼女的年龄略有差异,交代其年龄的方法不同,还在于幼女的稚态与表现手法有别。施诗中的幼女年仅6岁,这是以“幼女才六岁” 直接点明的。毛诗中的幼女年龄多大,诗中并未直接点明,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此幼女不是像施诗中的幼女那样“学人拜月”,而是学“小姑”成婚 时拜堂。可见她已不止“六岁”了。她知道“着新衣”,还知道“羞见人”,甚至懂得掩饰自己的羞态,去“双手结裙带”,可见她稚气未尽,仍是“幼女”,尚未 成人,否则,她也做不出“初学小姑拜”的动作了。

施诗写幼女的稚态,突出其弄巧成拙,从而,见其童心。在写法上,施诗先直言幼女少不更事,分不清“巧”与“拙”,为下文写幼女弄巧成拙埋下伏 笔;然后,以“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这一反映其稚态的动作描写照应上文,为“未知巧与拙”作了形象的注脚。这里,既有幼女年龄与其行为的不相称之明 比,又有他人之“巧”与幼女之“拙”的暗比。如此着墨,就使幼女的形象活了,动了。

毛诗写幼女的稚态,着重反映其情窦初开,羞于见人之童心。毛诗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逼真地勾勒出了幼女一系列的动作。在写法 上,除了写幼女“学拜”这点相似外(其实二者学拜的内容也不一致),其余的皆与施诗明显有别。诗中通过幼女下床穿新衣,学着“小姑”成婚时拜堂,低下头, 用双手扎缚、抚弄裙带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以及“羞见人”的心理描写,突出幼女又要学拜,又知害羞之个性,把个特定年龄和环境中的“幼女”写得纯真可爱。 施诗中的幼女,少不更事,“学拜”,纯属其好奇心所致;而毛诗中的幼女则要懂事得多,因为其年龄要大些,她“学拜”之因,除了好奇心之外,还在于情窦初 开,诗中一个“初”字可谓道出个中信息。施诗笔法较直,毛诗笔法较曲。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意为天下最妙的文章,无一篇不出于具有童心(真心)的作者之手。其实,赋诗亦然。童心诗心,相映成趣,尽管笔法不一,但诗必妙而耐读。这也为施肩吾与毛铉的两首《幼女词》所证实。

篇9:幼女配老翁

●【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个老朋友名叫虞任,有两个女儿刚满两周岁,艾子见了十分喜欢,便为自己的儿子订婚。虞任也很刘兴,问:“你的儿子几岁了?”艾子回答:“四岁。”虞任沉下脸来:“你要我的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子吗?”艾子不明他的意思:“为什么呢?”虞任说:“你儿子四岁,我女儿两岁,你儿子比我女儿大一倍年纪。倘若我女儿二十岁出嫁,你儿子不就已经四十岁了吗?要是不幸我女儿二十五岁出嫁,你儿子不是已经五十岁了吗?你不是想叫我女儿去嫁一个老头儿吗?”

[教学内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作文大全

虞任之所以得出“幼女配老翁”的结论,是因为他没有把小孩的成长如实地看成一个过程,而是看成了几个点:女儿二岁时,艾儿四岁,相差一倍;女儿二十岁时,艾儿应该是四十岁。实际上女儿从二岁到二十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她长了十八岁,同样艾儿也长了十八岁,应该是二十二岁,而不是四十岁。

篇10:幼女词,幼女词施肩吾,幼女词的意思,幼女词赏析

幼女词,幼女词施肩吾,幼女词的意思,幼女词赏析 -诗词大全

幼女词

作者:施肩吾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篇11:词教案

词七首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3.学习品析,了解映衬烘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沙淘尽人物…”导入新课。

二、关于苏轼:

1.生平:(学生介绍为主)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3.词人苏轼: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诵读品析词作:

诵读: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点击朗读录音,学生跟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品析:

1.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以气势磅礴的雄豪劲笔生动描绘赤壁战场的壮观之景。下片借雄姿英发之周喻抒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教师示例,具体分析上片内容:

知识准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起句即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无限广阔的空间、时间中,长江浩荡,广阔无垠,滚滚滔水奔流不止,然“逝者如斯夫”,千年万载与水东逝。往昔风流人物亦尽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的对比。苍凉开阔之中含有幽咽怨悲之感,人生莫名的悲哀难以言述。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石乱而穿空,实写赤壁矶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尺涛拍岸,为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吹”、“拍”、“卷”,用语雄劲凌力,表现出冲破一切阻力不可扼止的伟丽,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此描写有音响,有色彩,有态势,气象阔大,笔力飞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为承上启下句。

3.学生试析下片内容:

知识准备: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热情赞美周喻这一千古风流人物及其千古英雄伟业。如画的江山背景下飘然而出一英雄美少年,“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羽扇纶巾”可见周喻风流倜傥的儒将风范,“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颂周喻指挥若定,赞其且略及豪迈气概。少年得志,雄姿英发的.周喻呼之欲出。隐含着词人向往功名,心意难酬的心境。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我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愤懑,沉郁而不消极,且低落中不减慷慨豪放。

4.全词表达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由景及人,又由人及己而抒怀表志。

5.本词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明确:(1)感情激荡起伏,意境宏伟峥嵘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溶于一体

(3)善于映衬烘托

6.小结:

四、作业:

1.诵读背诵本词。

2.选择一首词,自己阅读品析。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学习完本课书,即完成了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如此贴近唐诗宋词,他们必然会有兴趣与热情,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唐诗床词朗诵会,也可以介绍一些相关内容的书目,引导学生继续学习。

MSN(中国大学网)

篇12:《词》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

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占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王维的《汉江临眺》就是五言律诗,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三首词都

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本课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约词代表作,苏轼的《江城子》和辛弃疾的《破阵子》则被称为典型的豪放词。

三、研习课文

1.结合注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填文学常识表。

作品

作者

体例

出处

《汉江临眺》

王维

五律

《王右丞

集》

《宣州谢I

楼饯别校

书叔云》

李白

古体

《分类补

注李太

白诗》

《浣溪沙》

晏殊

《珠玉词》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东坡词》

《破阵子

・为陈同

甫赋壮词

以寄之》

辛弃疾

《稼轩长

短句》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1)学生先默读这五首诗词,找出自己没有把握读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

(2)播放朗读带,学生为生字难词注音。

(3)出示投影片,强调下列字音、字形。

塞(sài) 邑(yì) 浦(pǔ) 襄(xiāng)

眺(tiǎo) I(tiǎo) 饯(jiàn)

扁(piān) 晏(yàn) 擎(qíng) 骑(jì)

鬓(bìn) 挽(wǎn)

3.再放朗读带,学生跟着小声读,读通读顺诗词。

4.教师范读,读出诗词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5.抽生朗读,纠正节奏、停顿等方面的缺陷。

6.串讲诗词大意,提示作者思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词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7.学生背诵诗词。

(解说:本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每首诗词的基本思路后,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复诵读,熟悉作品,背诵诗词,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做准备。)

四、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诗词。

2.以《汉江临眺》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丰富的想像,画一幅山水画。

3.解读歌曲《新鸳鸯蝴蝶梦》。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集体背诵《汉江临眺》和《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研习《汉江临眺》

1。抽生背诵该诗。

2。,抽生以此诗为例,说说五言律诗的基本特征。

明确:

(1)句数字数: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

(2)四联:每两句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3)押韵:偶句押韵,韵脚为:通、中、空、翁。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本诗首句不押韵。

(4)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都是严格的对偶句。首联和尾联则不作要求。

(5)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步骤视学生接受能力而确定讲与不讲。)

3.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并弄清它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

楚塞:古代楚国的地界。

荆门:湖北宜昌附近的荆门山。

三湘:湘水、漓水、蒸水、潇水的交汇处。因湘水与漓水并称漓湘,与蒸水并称蒸湘、与潇水并称潇湘而得名。

九派:指在汉阳附近流人长江的各条河流。

郡邑:州郡城镇,指湖北襄阳。

襄阳:晋人山简(即“山翁”)任征南将军镇守过的地方。

4.学生拿出自己画的山水画《汉江临眺》,分析诗中画意。

(1)让学生自告奋勇,将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至大屏幕,并说明自己的作画意图,分析诗画的关系,指出自己作品中的亮点。

(2)几个学生展示与说明之后,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每幅作品的优缺点。

5.结合学生作品,理性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1)分析“诗中有画”的景物层次:

明确:本诗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其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绘出了画面的背景、远景、近景和全景。

(2)用具体的语言描绘画中美景。

明确:

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的汉江水人荆门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近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仿佛眼前的城郭也在水面上缓缓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仿佛远方的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全景:襄阳城静静卧在三湘九派之间,仿佛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在这怡人美景之中,两位谈笑风生、呼酒买醉的朋友自得其乐。

(3)思考王维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融画人诗,以诗写画。

明确:

第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

第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色彩的运用上吸取了绘画的长处,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而又适当地把情绪、意境融于画中,利用光影的巧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立体感。

第三,王维的山水诗在遣词造句上,善于推敲琢磨,选择最传神的词汇将深远无穷的画意寓于简易闲淡的山水之中。如“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全动起来了。

第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动态,而意境却异常幽静。这种画面与意境的张力也是王维诗的一个独特之处。

(解说:关于王维诗的研习,着重在欣赏画面羌和分析为什么荚两个方面。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点拨,而不宜死板地讲解。)

6.课堂训练。

试对王维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赏析。(用幻灯片打出下面四首小诗,学生可任选一首进行赏析。)

幻灯一: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泉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幻灯二:

栾家|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幻灯三: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幻灯四: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说:课堂上的延伸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但要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不能过高。)

7.播放Flash动画《诗中有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王维诗的意境。

三、研习《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1.过渡。

读王维的诗,仿佛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铺展在我们眼前,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而读李白的诗,我们同样会陶醉其中。

先找两个同学就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2.听完朗读后,请学生先自己谈谈这首诗为什么会令人陶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尽量给予肯定。)

3.分析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读这首诗,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新鸳鸯蝴蝶梦》的旋律便仿佛萦绕在耳边。(大家有同感,放歌曲。)

这一方面是由于李白的诗句直接被化用为歌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李白诗本身的句式就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

诗歌开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陡其壁立,直抒郁结。这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说“乱我心”,又说“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如歌曲中的高低强弱,急缓转折,以强烈的节奏感冲击着读者的听觉。

接下来又一连用了十个整齐的七字句,语言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其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更像是为歌曲量身定做,一种音乐的旋律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而腾挪跌宕,跳跃不已。那么,如果说王维诗是“诗中有画”,李白诗就是“诗中有乐”。

4.研习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归纳点拨。)

明确:

李白的诗之所以能像优美的乐曲一样激荡人心,让人久久劝忘,除了他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热情奔放的语言、磅礴健举的气势(这些学生应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了解,可略而不讲)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在诗中急剧转化,恣肆汪洋,带给了我们冲浪的感觉,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诗歌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从九霄跌人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将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急速变化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5.补充李白的坎坷人生经历及其豪放不羁的性格成因。(用PowerPoint展示,帮助学生更多更深地了解李白和李白的诗歌。)

(解说:赏析李白的诗,必须从其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入手,才能理解其飘逸豪放、汪洋恣肆的诗风。)

四、布置作业

1.以本节内容为例,阐述文学(诗歌)与绘画、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

2.阅读欣赏李白诗《行路难》(其一)和《将进酒》。

(解说:作业设置较难,对尖子

生有活跃思维、扩展眼界的作用;对

中等以下学生要求可适当放宽。)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抽生背诵《浣溪沙》《破阵子》和《江城子》

二、研习晏殊词《浣溪沙》

1.学生反复诵读,体味词中意蕴。

2.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词中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该如何理解。

3.学生回答、辩论、领悟。

4.教师点拔。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

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3)“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解说:讲解这首词,应着重从两点入手,一是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二是其委婉、含蓄的风格。)

5.归纳词风,过渡到《江城子》。(幻灯片展示《婉约、豪放词之特点比较》)

三、研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解说: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6.联系学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四、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解说: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六、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篇13:《词》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佳作名句,体会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1.放录音,学朗读,要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要求整体感悟,不求逐字逐句讲析。精妙之处要仔细玩味。

3.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像,进行再创作,可以画画,可以扩展成故事或文章进行口述。

4.诗讲知人论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的背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安排活动教学,可开展诵诗会或赛诗会之类活动,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对一学期来学习古诗文情况进行测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诗歌意境(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特别是作者写作诗歌时的心情)。

2.难点

《观沧海》中诗人创造的意境,(从分析沧海的壮阔景观人手,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通过适当的讲析引导和学生的诵读,加强学生对《如梦令》《西江月》优美意境地把握。

3.疑点

教师点拨学生理解《观沧海》与《望岳》中诗人博大心灵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诗词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

3.学生制作名言警句的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写作背景。

3.在诵读中鉴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诗词五首》中选录的均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受到美的熏陶。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三首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

碣(jié) 澹(dàn) 竦(sǒng) 峙(zhì) 岱(dài) 眦(z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观沧海》。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是曹操于汉末建安十二年(207)五月,出兵征乌桓(今辽宁省东部),七月出兵,九月胜利班师,征途中登上碣石山所作。

(2)学生疏通诗句意思,注意,澹澹、竦峙。

(3)给本诗划分层次

第一层 前两句,登临地点和目的。

第二层3一12海面景象尽收眼底。

第三层1314,巧妙点出主旨。

(4)诗歌均要以景抒情,曹操登上竭石山,看到了哪些景象?

水波动荡,山岛屹立,气氛威严;岛上草木丛生,丰茂,生机勃勃;大海巨浪涌起,气势壮阔;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上波澜起浮,动荡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信心和豪情,令人振奋,显然是一个经验十足,沉稳老练的政治家风范。大海的博大,正象征了诗人的心灵,雄浑宏大的心灵与宇宙合一,包融一切。诗人作为大军事家,这次出征正是为了统一天下,因此他借大海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2.复习欣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3.学生自学《次北固山下》《望岳》。

教师指点。

(1)按节奏朗读。

(2)《次北固山下》抒发的是一种远方游子思念故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找出抒发这种感情的意象,深刻体会远方游子对家乡亲人那种深深的惦念。

(3)《望岳》这首诗诗人描述了泰山出神入化的美景,全身心与之融为了一体,是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四)总结、扩展

这几首诗意境深远,诗人心灵超然物外,博大而深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前三首诗。

2.预习《如梦令》《西江月》

(六)板书还计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检查背诵。

(-)明确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争、怎。

2.欣赏宋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3.培养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文学常识。

3.疏通文意,再现意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如梦令》。

(1)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是愉快的心情,从常记沉醉二句可以看出。一个沉醉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欢乐。

(3)这一天的欢乐集中在归途中表现,归途中妙趣横生的画面有哪几幅?

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惬意,充分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乐趣。

(4)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

描写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图画: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夜晚很静,以动与静,一幅丰收景象)

星稀天外,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横生)

(5)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

(四)总结、扩展

宋词与唐诗一样,都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企及的高峰,较之诗,词的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广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碣石( ) 澹澹( ) 咏志( ) 岱宗( ) 决眦( )

鸥鹭( ) 竦峙( )( ) 萧瑟( ) 沧海( )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星汉灿烂( ) 2.会当凌绝顶( )

3.水何澹澹( ) 4.造化钟神秀( )

5.次北固山下( ) 6.一览众山小( )

7.客路青山外( ) 8.以观沧海( )

9.山岛竦峙( ) 10.阴阳隔昏晓( )

三、诗词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望岳》都是律诗,每诗_______句,中间两联要求,例如《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_______,_______。诗中双句还应_______,例如《望岳》一诗的韵脚是_______。

2.《观沧海》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字_______,他的诗以见长。

3.《如梦令》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号_______,如梦令是这首词的_______。她的诗词以见长。

4.《西江月》的作者是_______朝的,字_______,号_______,这首诗选自《_______》,《西江月》是这首词的。

四、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诗句。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奇特想像的句子是_______。

2.《次北固山下》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句是_______。

3.《望岳》一诗中,写泰山崇高雄奇的句子_______。

4.在《如梦令》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

5.写出《西江月》中描写夏夜明月中农村美景的句子_______。

五、请根据所提供的诗句,补写带春的诗句。

1.好雨知时节,_______, 2.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

3.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 4.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八.背景知识和课外阅读

1.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令安徽省毫县)人。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69年)迎汉献帝安都于许昌,用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在官渡击败袁绍,此后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曹操用人惟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等篇。其散文亦清竣整洁。

2.《步出夏门行》简介

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3.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为时以上的壮游,先游吴越,再游齐赵,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浪漫主义色彩。三十五到四十岁,十年长安困守。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杜甫转入现实主义创作。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四十五到四十八岁,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人民灾难惨重,国家岌岌可危,诗人也历尽艰险,写下了三吏三别。最后杜甫到了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在四川漂泊了七、八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舟上。

4.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是诗词散文都很有成就的作家,和大学士赵明成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比较美满。所以李清照前期词中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如《如梦令》靖康二年,她与赵明成相继避兵江南,她辗转流离于杭州,在孤苦生活中度了晚年。此时写出了更加动人的诗篇,如《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

5.辛弃疾

辛弃疾(114O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辛弃疾在文艺创作上是以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他的《稼轩词》有词600多首,不但在数量上超过他前辈和同时的作家,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上也是丰富多姿,别开生面的。

篇14:《词》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⑵ 赏析诗歌:

⑶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幼女词》教案】相关文章:

1.辛弃疾词教案

2.识字学词教案

3.九年级上册语文《词》教案

4.王之涣凉州词优秀教案

5.辛弃疾词《清平乐》一课时教案

6.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7.《词》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8.柳永词

9.求婚词:求婚词

10.诗歌朗诵词

下载word文档
《《幼女词》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