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教学设计算论文吗

教学设计算论文吗

2022-09-13 08:44: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卜卜静卜呐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教学设计算论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教学设计算论文吗,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教学设计算论文吗

篇1:高中数学设疑教学分析论文

高中数学设疑教学分析论文

1层层分解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层层分解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和所需讲授的数学知识,由浅及深地提出问题,将问题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距离缩短.经过学生的努力思考后,使学生能够得到新的数学知识,这样在实现新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克服数学问题难点,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问题的实质,并且通过问题的层层设置,学生还会逐步地展开对问题的深刻思考,进而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切身地获得成功体验.例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点E、F、G、H、M、N分别是AB、BC、CD、DA、AC、BD的中点,求证:EG、FH、MN交于一点且被该点平分.分析本题由中点很容易得到四边形EFGH与四边形MFNH为平行四边形,EG、FH、MN为它们的对角线,且FH为公共的对角线,所以EG、FH、MN交于它们的中点,即被该点平分.于是可以把原问题分解为2个小证明题:证明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MFNH为平行四边形.

2围绕重点及难点设疑

在高中数学教师备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对课堂提问精心地进行设计,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突出,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新颖的问题,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所涉及的问题是紧紧围绕重点问题所予以提出的,那么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够将教学的重点突出,而且非常容易激发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能够大幅度地培养及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热情.

3在矛盾中设疑

从矛盾中开始教学也就是在问题中开始教学.可以说思维是始于好奇以及疑问的,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有趣的故事亦或是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来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以此充分地发挥出诱导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首先讲这样一个故事:德国著名“数学王子”高斯,在其小学时期的学习中,教师将“1+2+3+4+…+99+100=?”的算术题提出,教师刚刚将这道数学题目读完,高斯便迅速地写出了“5050”这一正确答案,而其他的学生则还在循规蹈矩地相加,高斯是怎样如此快地计算出结果的呢?学生这时就会感到非常吃惊、困惑,进而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再将“倒序相加法”这一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提出,这样就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再如讲解“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可以先给学生介绍这样一个事实:公元前3左右,中国有位杰出的学者庄子,在他的文章《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掉一半,千年万载也截不完!

4在旧知识的回顾中设疑

高中数学有着相当繁多的知识点,因而学生遗忘知识可谓是屡见不鲜,也是难以避免的.人都有着自身的遗忘周期,所以回顾旧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真正地达到最大化的效率,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设置中,不仅应当划分为若干个小问题,而且还应当将充足的回顾时间给予学生,同时尽可能让学生补充所回顾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将需要学习的知识与回顾的知识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通过问题予以体现.比如,在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椭圆的几何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的几何性质,那么我们对哪些性质作了主要研究呢?

(2)椭圆的性质是采用方程研究的还是采用图象研究的?具体是怎样研究的?(3)对椭圆性质的方法进行类比研究,如何得出双曲线所具备的性质?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椭圆的几何性质进行了系统性地回顾,而且还将双曲线几何性质与椭圆几何性质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体现出来.

5加强提问的针对性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使提问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有效性,那么仅仅注意提问的设置是不够的,还应当明确提问哪些问题,何时提出问题,向哪些学生提问,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回答的情况,处理的有效对策等,均必须详细地进行通判设计,加强提问的针对性.有些提问并非必须要学生作出个别的回答,甚至并非需要学生作出回答,而是要使提问发挥出过渡、引导以及提示的作用,而有些问题并非需要学生作出口头形式的回答,可以让学生采取书面的形式来回答.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要灵活地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予以设置,要与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相结合,要强化针对性,要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够提高设疑教学的实际效果.总而言之,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简便且最直接的一种教学方法,并且还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有效途径.有效课堂提问的设置,有效设疑教学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设疑教学的组织开展,积极地制定及创新设疑教学策略,以便于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篇2: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巩固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就是要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中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求平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抓落实,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一、创设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学习计算时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的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3时,可利用教材中创设的养鸡主题图,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情境,找出数学素材(有41个鸡笼,每个笼里有85只鸡)后,直接列出算式85×41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个问题。教师着重组织学生探讨计算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情境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教学

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注意培养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只要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就允许他使用,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对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优化(或自己喜欢的)的计算方法。如:一盒铅笔24支,18盒铅笔有多少支?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算出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

①24×10+24×8=432

②24×20-24×2=432

③20×18+4×18=432

④24×2×9=432

⑤24×3×6=432

⑥18×4×6=432

⑦18×3×8=432

⑧竖式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演算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这样,不同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的发展,扩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重视口算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实践,在进行口算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口算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口算速度与正确率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其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则互相促进,有利于口算能力(最终有利于整个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处理不当则会互相制约,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要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则要注意打好基础,抓算理、算法的教学;同时还要注意思想教育,抓教改导向。算理搞清楚,算法合理了,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争取双提高就有了可能;反之,则顾此失彼,甚至二者皆空。因此,在低年级开始教学口算时,就要着重在讲算理、算法,并辅以其他手段。到中高年级后更不能忽视口算训练,可利用《口算、心算、速算》等教辅小册子,坚持每天一练,定时定量竞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尖子与后进的关系。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在口算能力方面出现差距是必然的,而差距过大就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口算训练时可开展评口算标兵活动,对口算能力强,正确率高或口算能力有明显进步的同学进行表彰。还可建立互助组(一个尖子生一个后进生,但不能说穿),共同提高。而在具体对象上要具体对待,如每次训练的题量要使口算能力强的同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后进生当堂做不完的则批改后课余补做,同时对后进生个别辅导。

四、加强估算教学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但在实际运用时多数学生不估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体现估算的价值,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将估算运用于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解决问题中将笔算、估算有机结合,必会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如: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认为500元左右;也可以是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 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他们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又如:笔算37×53,当学生计算出结果1961后,估算把37看成40,把53看成50,40×50=,所以37×53≈2000。通过估算比较说明笔算结果正确。

五、抓好练习训练

巩固练习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累,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小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这些练习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每天一练等不同的形式,通过练习应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只要我们落实了以上环节的教学,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就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篇3:浅谈加强计算教学

浅谈加强计算教学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 、“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 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 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 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 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 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 “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 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 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 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 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 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 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 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 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 ,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 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 维能力的发展。

(附图 {图})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 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 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 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 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象240×300

110×60。又如102与78相乘积是多少?(九义七册60页)可引导学生探究:102×78-(100+2)×78=7800+156 =7956。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 多少(七册64页)?693×8应等于5544。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 真观察,准确判断,693接近700,用700×8等于5600,693小于700,积小于5600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 觉思维能力。

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 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 、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 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

数据的特点 ,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 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 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 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 正确程度。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 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 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 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 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九义六册11页),当用7去乘被乘数 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 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 也直接受到影响。到了高年级一些常用的口算,如3.14×2,3.14×3……以及除数

1 1 1 1

是0.5,0.25的乘、除法,──、──、──、──……化成小数是多

2 4 5 8

少以及同数相减得0等,这些也要作为基本口算常抓不懈。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 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

4.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 ,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4:浅谈加强计算教学

浅谈加强计算教学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 、“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 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 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 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 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 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 “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 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 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 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 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 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 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 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 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 ,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 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 维能力的发展。

(附图 {图})

[1] [2] [3]

篇5: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和框架结构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总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及学习者,设定并实施分任务以及具体任务;最后,从教学实践论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论证了任务驱动法在实验课中的运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成功运用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 教育技术能力

一 引言

12月25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从4个大的方面,14个小的方面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时代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后备力量(高校师范生后文简称高师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的有效途径。目前,几乎所有师范高校都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为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实验课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程度。然而,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诸如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繁杂,教学重点不突出;实验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以教为主”)等问题。那么,如何在改善了硬件环境,改革了课程设置,提炼了教学内容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这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是针对该问题,以华中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为例,对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对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进一步提高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及任务驱动法的涵义

篇6: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将这门课的具体实施落实到信息技术系,信息技术系具备开设这门课的软硬条件,既有优良师资(大部分都是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或教师),又配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实验室、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实验室、电子白板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数码图像采集及视频采集实验室。为了克服全校人数多而师资和实验室有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时少(理论+实验共36个课时,另有6个机动课时可供理论课老师补充理论教师使用)等条件的限制,我校做了如下安排,如表1所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拓展学习用。

第二,为了筹备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每个阶段会开设一个网络班,以探寻实施网上教学的更好途径。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出,我校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要求的硬件环境,课程设置也较合理,教学内容由现代教育技术资深专家编排,重点突出,师资总体素质较高。那么,如何在现有良好条件下进一步提高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这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教学方法的变革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很好地在实验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中应用。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应用于以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以富有趣味性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完成大、小任务为明线,以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暗线,是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这正是任务驱动法所要达到的目标。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有趣任务完成的同时,达到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从现代教育技术各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都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实践性,非常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的教学实践证明了,通过将该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高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收到了与“传统的教师操作,学生跟着做的”的机械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篇7: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论文

我校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目标要配合理论课专题的要求,开设了如上9个实验。以上框架图的特色之处是――通过完成这9个实验,能达到全方位的培养高师生现代教育基本技能的目的。实验一、二、三能培养高师生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教学的能力;实验五、六、七、八能全方位的培养高师生采集和制作教学中所需要的图像和视音频资源的能力:实验八能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筛选、管理、评价和创造性的运用各种网络资源的目的;实验九能培养高师生教学设计及创造性的运用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的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实践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我们这中框架进行实际的教学,高师生最终达到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另外,根据实验项目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我校专家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的探索和改进,最终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对往届毕业现在正在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校友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和交流,证实了这种方法确实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顺利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目的。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实施流程

(1)明确实验课总目标,设定总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总目标旨在培养高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创造性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即培养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增强其职业技能,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为完成此目标,我们设定了一个总任务――实验课结束后,每个小组能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不同的,要达到统一意见)合作完成一份亲自制作的合理整合各种多媒体资源的信息化教案,并在最后一次理论课上以说课的形式汇报各小组的成果。

(2)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

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是配合着理论课进行的,我校将理论课的内容分成十一个专题并配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分别为专题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简介;专题二:现代教育技术概述;专题三: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专题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专题五:信息化学习环境;专题六: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搜集与应用;专题七: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专题八:信息化教学设计;专题九:教学设计案例研讨;专题十:未来学习体验与展望;专题十一:学习成果交流。其中专题五、六、七、八、九都有相应的实验。我们从总的实验任务出发,将实验任务分成两大类即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由图1知,我们再将这两类任务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可见,我们整个实验课程的任务设计相互之间层层相扣环环相依,实验四、五、六、七和实验八是实验九的基础,反过来实验九又是实验四、五、六、七、八的目的。而实验一、二、三则是高师生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前提,反过来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则是我们开设实验一、二、三的目的。

实验课的教学对象是全校师范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大三学生,只有少数大四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绝大多数都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清楚的认识和定位,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相对清楚的定位,在这样的前提下,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目的性更强,学生的学习的动力更大。

(3)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定分任务

在明确了实验课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完成的总的任务以及分析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征后,便要根据需要掌握的分知识点和技能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明确分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和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而言,阐明各个具体实验的教学目标,对保证整个实验课的良好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个实验的教学目标明确后,需在此基础上设定各个分任务。具体应该给设定什么类型(封闭性、半封闭性、开放性)的任务要依据具体的实验目标而定。如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实验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Photoshop软件的界面,能够灵活调整软件工作面板和操作常用工具;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们给学生设定了封闭性小任务――在教师操作和演示后,学生要使用录屏软件自己动手录制下Photoshop工具箱中的常用工具和常用面板的功能介绍(32具箱中的选区工具、移动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裁切工具、图章工具、橡皮擦工具、油漆桶工具、文字工具及导航器面板、历史记录面板、图层面板)的使用方法的视频:

(4)具体任务的实施

各个实验的具体任务明确后,便进入了任务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学前需将学生分组(3-5人为宜),并选出组长。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图2的虚线框中我们可以看到任务实施的具体流程,我们将以《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在任务实施的案例分析中进行详细介绍。

(5)任务的评价

任务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同伴的优点以及自我反思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验的过程及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教师需注意,应以鼓励性言语为主。

我们在任务的评价这一环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于实验课的总任务,我们给予的是总结性评价。对于分任务,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共同点是,两者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即“实验考试+电子作品+平时表现+其他”的方式。我们将教师、同伴、自身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同时使用定性(三方给出评价的言语)和定量(评价量规表由三方给出具体的分数)评价两评价方式,最终对小组及个人的学习给予相对科学的评价。

四 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下面以《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为例,谈一下具体任务实施的流程,本实验为4个课时,是在《实验四数码图形的采集》基础上进行的,授课环境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室。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一步,教师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对学生机进行广播教学,随后展示实验完成后的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步,教师告知本次任务与总任务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实验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次任务是总任务的基础,完成本次任务后,学生可以利用Phocoshop工具制作个性化课件的背景和教学中急需的图片。第三步,教师向同学们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让学生明确通过本次实验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进行自我检验和反思。

2 教师进行必要的演示,并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

本实验有三个教学目标,我们根据这三个教学目标向学生布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具体安排如下表2所示:

3 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小组协作或单独完成任务

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各小组商讨各任务具体如何解决,如何分工协作等事项。对于任务一。教师给各小组限制了具体应该完成的任务。任务二,为了让学生们重点掌握图层这一知识点,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半开放性的任务,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去完成任务。而任务三教师则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这一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双主”教学方法,除了以学生为中心外,教师要担当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主动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 小组或个人提交电子作品

在实验课开始之初,我们已让每个学生建立了“学号+名字”命名的文件夹,以记录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即使用“电子学档”的信息化评价工具。当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将作品放到他们的文件夹中。若是要求单独完成的任务,就单独放到他们自己的文件夹中即可,若是小组集体成果,则小组成员每个人分别将集体成果放一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最终,学生使用极域电子教室提交给实验教师,下课前教师会将他们的作品分享给所有的小组。

5 任务的评价

对于具体任务的评价,我们一般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教师在本实验结束前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价的具体方法是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在教师分享了各小组作品后,再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评价量表,上半部分是定量评价量规(包含评分的几个维度和相应的分数),下半部分的定性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我这样评价自己、同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每小组总的评价成绩会计入学生的实验课的最终成绩。具体见表3:

本案例的特色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遵循了任务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任务暗含了学生要掌握的技能,并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检查和考核等特点。第二,设计的任务具有层次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第三,采用“电子学当”的信息化评价工其记录学生的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作品,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学对学生学习情况更清晰更全面的掌握,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第四,采用“3*2模式”评价法。其中的3是种方式――“教师、学生自我、学生间”,2是两种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有可以学生的作品做出较科学的评价,又有利于学生认清自我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

五 小结

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灵活、实施流程简单,设计的任务也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表明通过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学习他们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本研究一方面旨在提高本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对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广大师范院校提供了一种实验教学的很好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4):37-40,

[2][3]郭绍青,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7)57-59

[4]吴尚智,任小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30-32

[5]杨九民现代教育技术(第2版)[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吴雅琴,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1):30-32

[7]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杨九民,范官军,教学系统设计原理[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闫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0]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冲国现代教育装备,,(14):90-92

篇8:浅谈粒度计算论文

浅谈粒度计算论文

摘要:粒度计算是新近兴起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一个方向,本文简单介绍粒度计算的主要三个方法,以及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粒度计算、模糊逻辑、商空间理论、粗糙集理论。

一.引言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或者是先从总体进行观察,然后再逐步深入地研究各个部分的情况;或先从各个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侧面的了解,然后对它们进行综合;或是上面两种方法的组合,即时而从各侧面对事物进行了解,然后进行综合观察,时而综合观察后,对不甚了解的部分再进行观察……总之,根据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复对事物进行了解、分析、综合、推理.最后得出事物本质的性质和结论.

人工智能研究者对人类这种能力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建立了各种形式化的模型.本文要介绍的粒度计算,就是对上述问题的研究的一个方面.

人工智能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人类的某些智能行为建立适当的形式化模型,以便利用计算机能再显人的智能的部分功能。什么是人类的最主要的智能,或者说智能的最重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各家有不同的看法,如Simon等认为人的智能表现为,对问题求解目标的搜索(Search)能力。比如学生在证明一道平面几何题目时,进行思考,“聪明的小孩”能很快地找到证明该结论的有关的定理性质,并很快地应用上去,从而就得到证明。“数学能力差的学?笨赡芏?椅餮埃?也坏胶鲜实亩理和性质?评慈迫ィ?艿貌坏街っ鞯囊?欤Pawlak[P1]则认为人的智能表现为对事物(事件、行为、感知等)的分类(Classification)能力。如平时我们说某医生本事大,就是这位医生能从病人的症状中,正确地诊断出病人是患什么病(分类能力!分出患什么病来)等等。我们认为“人类智能的公认特点,就是人们能从极不相同的粒度(Granularity)上观察和分析同一问题。人们不仅能在不同粒度的世界上进行问题求解,而且能够很快地从一个粒度世界跳到另一个粒度的世界,往返自如,毫无困难。这种处理不同世界的能力,正是人类问题求解的强有力的表现”[ZH1]。还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人们正是从这些不同的理解分别建立各自的模型和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粒度计算目前国际上有三个主要的模型和方法,下面简单进行介绍。

二. 三种不同的模型

下面简单介绍有关“粒度计算”的三个不同的模型和方法。

什么是粒度,顾名思义,就是取不同大小的对象。也就是说,将原来“粗粒度”的大对象分割为若干“细粒度”的小对象,或者把若干小对象合并成一个大的粗粒度对象,进行研究。

最近Zadeh在[ZA1]-[ZA3]中,讨论模糊信息粒度理论时,提出人类认知的三个主要概念,即粒度(granulation)、组织(organization)、因果(causation)(粒度包括将全体分解为部分,组织包括从部分集成为全体,因果包括因果的关联)。并进一步提出粒度计算。他认为,粒度计算是一把大伞它覆盖了所有有关粒度的理论、方法论、技术和工具的研究。指出:“粗略地说,粒度计算是模糊信息粒度理论的超集,而粗糙集理论和区间计算是粒度数学的子集”。

Zadeh 的工作激起了学术界对粒度计算研究的兴趣,Y.Y.Yao和他的合作者对粒度计算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Y1]-[Y3]并将它应用于数据挖掘等领域,其工作的要点是用决策逻辑语言(DL-语言)来描述集合的粒度(用满足公式f元素的集合,来定义等价类m(f)),建立概念之间的IF-THEN关系与粒度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的联系,并提出利用由所有划分构成的格,来求解一致分类问题。这些研究为知识挖掘提供了一些新的方法和角度。

按Zadeh粒度计算的定义,我们提出的商空间理论和Pawlak的粗糙集理论都属于“粒度计算”范畴。

目前有关粒度计算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三个。一是Zadeh的“词计算理论”(Theory of Works Computing),一是Pawlak的“粗糙集理论”(Theory of Rough Set),另一个是我们提出的“商空间理论”(Theory of Quotient Space)。

下面简单介绍三者的内容:

1. 词计算理论:

Zadeh认为人类在进行思考、判断、推理时主要是用语言进行的,而语言是一个很粗的“粒度”,如我们说“九寨沟的风景很美”,其中“很美”这个词就比较“庞统”,也就是说其粒度很粗,如何利用语言进行推理判断,这就是要进行“词计算”,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Zadeh提出模糊集理论,就是“词计算”的雏型。沿Zadeh的模糊集论的方向,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有关粒度计算的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就构成“粒度计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和方向。这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方法。

2. 粗糙集理论:

波兰学者Pawlak[P1]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粗糙集理论,他提出一个假设:人的智能(知识)就是一种分类的能力,这个假设可能不是很完备,但却非常精练。在此基础上提出,概念可以用论域中的子集来表示,于是在论域中给定一组子集族,或说给定一个划分(所谓划分,是指将X分成两两不相交的子集之并)。从数学上知道,给定X上的一个划分,等价于在X上给定一个等价关系R。Pawlak称之为在论域上给定了一个知识基(X,R)。然后讨论一个一般的概念x(X中的一个子集),如何用知识基中的知识来表示,就是用知识基中的集合的并来表示。对那些无法用(X,R)中的集合的并来表示的集合,他借用拓扑中的内核和闭包的概念,引入R-下近似R-(x)(相当于x的内核)和R-上近似R-(x)(相当于x的闭包),当R-(x)1R-(x)时,就称x为粗糙集.从而创立了“粗糙集理论”。目前粗糙集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数据挖掘领域,并获得成功。

3.基于商空间的粒度计算.

我们认为概念可以用子集来表示,不同粒度的概念就体现为不同粒度的子集,一簇概念就构成空间的一个划分----商空间(知识基),不同的概念簇就构成不同的商空间. 故粒度计算,就是研究在给定知识基上的各种子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转换.以及对同一问题,取不同的适当的粒度,从对不同的粒度的研究中,综合获取对原问题的了解.这种对粒度的理解与模糊集对粒度的理解不完全一样.

下面简单介绍基于商空间的粒度计算。

3.1商空间模型下的推理模型

商空间的模型用一个三元组来表示,即(X,F,T),其中X是论域,F是属性集,T是X上的拓扑结构.当我们取粗粒度时,即给定一个等价关系R (或说一个划分),于是我们说得到一个对应于R的商集记为[X],它对应于的三元组为([X],[F],[T]),称之为对应于R的商空间.商空间理论就是研究各商空间之间的关系、各商空间的合成、综合、分解和在商空间中的推理。

在这个模型下,可建立对应的推理模型,并有如下的性质.

A. 商空间模型中推理的“保假原理”(或“无解保持原理”).

B. 商空间模型中推理合成的“保真原理”.

所谓“保假原理”是指若一命题在粗粒度空间中是假的,则该命题在比它细的商空间中一定也无解。

所谓“保真原理”,是指,若命题在两个较粗粒度的商空间中是真的,则(在一定条件下),在其合成的商空间中对应的问题也是真的。

这两个原理在商空间模型的推理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若我们要对一个问题进行求解,当问题十分复杂时,常先进行初步分析,即取一个较粗粒度商空间,将问题化成在该空间上的对应的问题,然后进行求解,若得出该问题在粗粒度空间中是无解,则由“保假原理”,立即得原问题是无解的。因为粗粒度的空间规模小,故计算量也少,这样我们就可以以很少的计算量得出所要的'结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同样利用“保真原理”也可达到降低求解的复杂性目的,设在两个较粗空间X1、X2上进行求解,得出对应的问题有解.利用“保真原理”可得,在其合成的空间X3上问题也有解。设X1、X2的规模分别为s1、s2。因为一般情况下,X3的规模最大可达到s1s2。于是将原来要求解规模为s1s2空间中的问题,化成求解规模分别为s1、s2的两个空间中的问题。即将复杂性从“相乘”降为“相加”。

四.商空间理论、粗糙集理论和模糊集理论之间的关系

4.1在模型上

三者都是描述人类能按不同粒度来处理事物的能力的模型.

商空间理论、粗糙集理论认为概念可以用子集来表示,不同粒度的概念可以用不同大小的子集来表示,所有这些表示可以用等价关系来描述。

词计算理论认为概念是用“词”来表示,而描述“词”的有效的方法就是模糊集理论。

4.2.研究的对象

商空间理论、粗糙集理论、词计算理论都将所讨论的对象的集合构成论域,但讨论对象之间的关系时,却各有不同。

粗糙集理论的原型估计是由关系数据库抽象而得的,故其模型为(X,F)(其中X是论域,F是属性集),即通过元素的不同属性值,来描述元素之间的关系,并用元素按不同属性进行的分类来表示不同的概念粒度。

商空间理论的原型是分层递阶方法,故其模型为(X,F,T)(其中X是论域,F是属性集,T是X上的拓扑结构)即除了元素的属性外,还引入元素之间的关系T(用拓扑来描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粗糙集理论是商空间理论的一个简单的特例。当然各自研究的着重点和侧重点不同。

当给定一个等价关系时,粗糙集理论认为是给定一个知识基,然后讨论任给的一个概念(集合)在这个知识基上如何被表示为知识基上集合之并,以及之间的关系。粗糙集理论主要利用集合的基数(元素个数)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概念之间的隶属关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与模糊集概念联系起来。另外,粗糙集理论还讨论如何利用属性来最简单地表示所对应的知识基,这就是所谓“简约”问题。但因模型缺乏描述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手段,故很难提取有结构论域中有关结构所提供的信息。当然结构在一定意义下也可以看成是元素的某种属性,但这种属性是多元属性(要用多元函数来表达),一般不能表示为f(x),而要用f(x,y,..)表示,如距离要用d(x,y)表示.

商空间理论着重点不同,它不是只针对给定的商空间(知识基)来讨论知识的表达问题,而是在所有可能的商空间中,找出最合适的商空间,利用从不同商空间(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问题,以便得到对问题不同角度的理解,最终综合成对问题总的理解(解).它的求解过程是在“由所有商空间组成的半序格”中运动转换的过程.故可看成是宏观的粒度计算.而粗糙集理论是在给定的商空间中的运动,故可看成是微观的粒度计算.

词计算理论与商空间理论、粗糙集理论稍为不同,它主要研究(从粒度计算的观点来看它)如何描述由词界定的不同粒度的对象,它更擅长描述由形容词、副词表达的不同粒度的概念,如非常好、很好、好、很不错、还好,…等等. 因为这些词有程度不同的差别,故在一定意义下,词计算理论也给出了描述元素之间的关系,但只限于由属性的强弱程度不同所形成的关系.

从理论上说,将商空间理论、粗糙集理论看成是“精确”的粒度计算,那么都可在其模型上引入模糊的概念,得模糊的商空间理论,和模糊的粗糙集理论.

在[ZH2]中我们证明:模糊的等价关系,等价于在某个商空间上的归一等腰距离。即,可将它化成有结构的商空间。于是这三者都可统一地用多尺度的商空间理论来表示.如设商空间理论中原来的结构是一距离d1(x,y),这个d1是元素在空间”位置”关系的描述, 而由模糊概念引入的距离d2,可以看成是元素之间的属性关系的描述.

属性是对元素个体性质的描述,而尺度是对元素之间关系的描述(当然也可看成是多元属性).

若属性值是取值于一个良序集上时,多可用模糊集来描述.

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发展粒度计算将有重大意义。

4.3. 结构的重要性

最后阐述在粒度计算中结构的重要性,在问题求解时,人们多从一组前提出发,希望由它通过一系列的推导,得到结论。若将每个步骤用箭头相连,则得到由前提到目标的一条有向路。或更一般,问题求解可看成是在某有结构的空间中,求一条由前提到目标的有向路(或一条路径),于是当空间的结构是拓扑空间时,关于问题求解的解的存在性问题,就等价于在空间中回答“前提与目标是否处在同一线连通成份中”。而求解问题,就是在有解情况下,求从前提到目标的一条有向路径。

利用商空间中粗空间对细空间的“保假性”,(即:若问题在粗空间中无解,则在比它细的空间一定也无解)通过合理的分层递阶,可大大降低问题求解的复杂性。

我们对常遇到的结构如:半序结构、距离结构以及一般拓扑结构,其对应的商空间的构成及不同商空间的综合都给出有效的构造性的算法。

对什么情况下分层递可以降低计算复杂性,能降低多少等,我们在[Z1]中也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在[ZH3]中还把统计推断方法引入商空间模型,为多层信息综合、不确定推理、定性推理等,建立数学模型和相应算法,有效降低了计算复杂性。

有结构的模型在实际问题求解中是经常遇到的,如地理信息中其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距离结构;在数据仓库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可用半序来描述,它也是一种结构;又在路径规划中对象所处空间的位置关系,就是一种距离的结构;在数据挖掘中的规则发现,所有的规则全体按其包含关系就构成半序结构等等。在这些有结构的对象中进行问题求解利用基于商空间理论的粒度计算将是很有效的。

商空间的方法与目前流行的“粗糙集”方法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利用等价类来描述“粒度”,都是用“粒度”来描述概念。但讨论的着重点有所不同,我们的着重点是研究不同粒度世界之间的互相转换、互相依存的关系,是描述空间关系学的理论;而目前的粒度计算(如粗糙集理论等)主要是研究粒度的表示、刻划和粒度与概念之间的依存关系。更主要的不同在于:我们的理论是在论域元素之间存在有拓扑关系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的,即论域是一个拓扑空间,而现在的粗糙集理论,其论域只是简单的点集,元素之间没有拓扑关系(只是商集理论,而不是商空间理论),故它们讨论的是无结构的特殊情况。

另外,粗糙集是在给定的知识基上求解对应的问题,如求集合的R-上近似和R-下近似,我们是在(X,T)中讨论各商空间之间的关系,求相应的(各种意义下)上近似空间和下近似空间。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粗糙集是微观的粒度计算,商空间理论是宏观的粒度计算。这两个理论都是建立在等价关系之上,所有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

Zadeh 所讨论的粒度计算与Pawlak和我们所讨论的粒度问题又有些不同,他主要是讨论粒度的表示问题,他们认为人类是用语言进行各种思考和推理的,不同的词就表示不同的粒度,那么如何表示它们呢?一般来说用“语言”、“词(word)”来表示的概念,牵涉到“词计算”问题。而词计算,现在最流行的方法是“模糊数学”的方法,于是他得出的结论是:模糊数学应是粒度计算的主要工具之一。

依Zadeh的看法,Pawlak和我们讨论的粒度是“清晰的粒度”,而他自己讨论的是“模糊粒度”。

如何将模糊集的方法引入商空间理论中来,这可从几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在论域X上引入模糊集;二是在结构T上引入模糊拓扑结构;三是对我们的核心概念等价关系,引入模糊概念。

以上简单介绍了商空间理论、词计算理论、粗糙集等粒度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三个不同的粒度计算理论,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解决问题的任务,都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但是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考虑到人类智能中,有从不同粒度思考问题的这一特点。如何将三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强有力的粒度计算的方法和理论,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个明显可进行的研究是:将商空间理论与粗糙集方法相结合,或说将粗糙集方法引入商空间理论中来,或说在商空间理论中同时讨论微观的粒度计算问题,将微观和宏观的粒度计算统一起来,构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粒度计算理论和方法,将会更有效的。

参考文献

[P1] Z. Pawlak, Rough Sets Theoretical Aspects of Reasoning about Dat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Boston, London, 1991.

[Y1] Y. Y. Yao, Granular Computing: basic issue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Proc. of fifth Joint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I, Atlantic City, New Jersey, USA, :186-189.

[Y2] Y.Y. Yao, and X. Li, Comparison of rough-set and interval-srt models for uncertain reasoning, Fundamental Informatics, 27,:289-298.

[Y3] Y.Y. Yao and Ning Zhong, Granular Computing Using Information Table, in T.Y. Lin, Y.Y Yao, and L. A. Zadeh (editors) Data Miming, Rough Sets and Granular Computing, Physica-Verlag, 2000:102-124.

[ZA1] L. A. Zadeh, Fuzzy logic=computing with words,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4, 1996:103-111.

[ZA2] L. A. Zadeh, Towards a theory of fuzzy information granulation and its centrality in human reasoning and fuzzy logic,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 :111-127.

[ZA3] L. A. Zadeh, Announcement of GrC, 1997, www.cs.uregina.ca/~yyao/GrC/

[ZH1] 张钹,张铃《问题求解的理论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英文版. Bo Zhang and Ling Zha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Problem Solving, North-Holland,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1992)

[ZH2] 张铃 张钹 模糊商空间理论(模糊粒度计算方法)“软件学报”,14(4):770-776.

[ZH3] Zhang Ling,Zhang Bo,Statistical Genetic Algorithm, Chinese Journal of Software Vol.8,No.5:335-344(张铃,张钹,统计遗传算法《软件学报》8(5),1997:335-344。

篇9: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一年级的计算教学是分为三部分由浅入深进行的,分别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依然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面对新课改对于计算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面对今天的孩子,我们应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一年级计算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一、让不让学生掰手指?

进入一年级后到底要不要让学生掰手指头计算呢?我的观点是可以掰,但是不允许学生“低级地”掰,因为“低级的”掰手指,只是简单的数数而已,几乎没有思维的过程。计算教学不但是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应该引导学生向“高级的”掰手指发展,慢慢地脱离手指。学生懂得了“高级的”掰手指,其实就是向学生渗透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关系以及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比“低级的”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有的同学掰手指成习惯了,不知道怎么在大脑中思考计算,可以引导学生试一试用脑子想手指,慢慢地脱离掰手指头,达到熟练的效果。

二、背不背加减法表?

对于一年级加减法表的教学,有的老师采取的是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不要求背诵;有的.老师是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且要求熟练地背诵。那么到底让学生背不背加减法表呢?我不否认学生很熟练地背诵过加法表后,对计算速度是起作用的,但是,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会造成学生失去自己的方法,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进行呢?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步:一、填全加法表,并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二、读熟加法表;三、让家长帮忙做一套加法表的卡片,用卡片每天练习一遍。一定要把卡片顺序打乱,练习的时候要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爸爸、妈妈进行比赛,也可以自己拿着卡片读,看需要多长时间,也可以和同学出示卡片进行比赛,我也会利用上课前开展出示卡片小组口算比赛。练习的时候,能不掰手指头的就尽量不掰,可以想手指头。经过一星期的练习,同学们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明显提高了,不知不觉中大部分学生都摆脱了掰手指头计算的习惯。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三、过早地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笔算)可以吗?

在一年级,笔算教学应该是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的时候开始真正学习和运用。

而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在学习10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的时候,或者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就教给了孩子用竖式计算,导致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真正的算理,只是机械的计算正确而已。还有一部分老师也认为计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的时候,很多学生计算较慢,尤其是减法,就采取了引导学生用竖式的方法,或者这部分教学内容一带而过,对于口算不做练习,认为学习了后边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对于这部分内容自然而然就熟练了。那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提倡不提倡用笔算呢?我觉得不应提倡用笔算,因为口算与笔算有很大不同,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运算方式:口算不仅是作为笔算的台阶,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思维价值的内容,是课程中独立的部分。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充分地让学生练习口算,而不应该为了追求计算速度而采用笔算。

四、课堂上如何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呢?

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方法,不强求方法的统一,但有时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快捷的,导致速度很慢。此外,当学生“创造”出很多方法时,有时候却没有一种主要的方法,不便于老师反复讲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会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导致到最后一种方法都没掌握好。而如果过于强调算法的最优化,往往又回到“算法唯一”的老路上来。那么如何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呢?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应以学生多样化的算法为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再让学生从中选择最简便、最快捷的方法。算法的优化绝不是教师主观的指定与包办代替,要给学生一个逐步领悟、自我体验、自我选择的过程。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自己好像很难自我领悟到最优化的算法,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体会到方法的最优化。比如全国名师徐斌老师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凑十法”是一种最简单方便的算法,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教学9+4=______、9+7=______,充分让学生说、做、展示各种算法。接着提问同学们,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方法计算最简便呢?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的特点,如果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他们可能不知所云。徐老师就采用了一个小猴搬块的故事:左边有9个方块,右边有6个方块,小猴子正在从右边搬了一块向左边放。问:小猴子聪明吗?聪明在哪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小猴这样搬省力。接着引导学生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很自然地让学生感觉到“凑十法”的简便。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课堂上应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比如故事、游戏、比赛等引导孩子发现最简便的方法,切忌教师包办代替、少用学生自己观察的方法。当然最优化的方法还应是学生从中选择的适合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虽然教师从某种角度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但未必每个学生都喜欢、都能接受。所以说在多样化的算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也即只有“更优”,没有“最优”。

篇10: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的论文

山东省安丘市实验小学 周凤娟 刘 英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试图从当前计算教学中几个敏感的问题来探讨计算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 计算教学的情境创设 估算 算法多样化。

一、计算教学的变化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各种教材相应的进行了重组和改版引发至课堂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革命。新的课程标准中数与计算的课程也同样有了自己新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教学同样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

二、计算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这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以前的教材对四则运算的处理是步步为营,内容比较有条理。学生只要照本宣科的练习和熟练就是了。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以顺理成章的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的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3 《解决问题》当中就包含了对运算顺序的教学。图中操场上一共有3组跷跷板,每组跷跷板上有4个人,跷跷板边上一共又有7个人在玩耍,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列算式为7+3×4,学生结合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了。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的发散出去。如一位教师教学“8加几”,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标上她8岁,再出示一位穿绿裙子的小女孩,出示她6岁。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问题。很明显,教师想让学生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可是学生却五花八门的提出了好多毫不相干的问题。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提出了加法计算的问题。仔细推想,学生即使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所以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生活价值的。否则,它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

(二)关于估算

1.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 “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还有100克的“袖珍”猪……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估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估算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当前,人教版教材已经把估算教学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课本中估算教学内容,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粉笔长7(  ),教学楼高20(  ),鸡蛋重50(  ),西瓜重(  )等等。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也不必“牵挂”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课本中的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掘。

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估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开阔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估算练习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估算训练在各年级都可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估算内容,便于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请你估算,找出下面计算正确的题。

(1) 62.7×0.45=440.86 (2) 483×0.64=309.12

(3) 0.04×68=0.17 (4) 0.84×7.5=0.705

第(1)题从积的小数位数来判断就已是错误的;第(2)题积的小数位数是对的,再者500×0.6=300,说明积的值比300稍大些,显然这题是对的;第(4)题由于两个因数相乘末尾有0,第(4)题明显是错误的,而第(3)题,0.04×70=2.8,而0.17显然是太小了,那么这题也是错误的。

另外,在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估算能力,而且对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能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有关知识。但是在准确计算之前的估计,必须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估算出虽不精确却较合乎实际的结果。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它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我们从事某些工作时,应对所从事的工作预先作估计或事后评估、检测,以便采用较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即使出了偏差也能自己发现而加以补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三)关于算法多样化

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在一个班级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算法。这就叫算法多样化。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

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教材首先出现的是“9加4”。学生一的算法是:从4里拿出1放进9里边凑成10,10+3得13;学生二的算法是:以9为基数加上4,即9,10,11,12,13一共有13,学生三的算法是:从9里拿出6到4里边凑成10,10+3得13。接下来老师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因为教材里边有介绍),可学生都没有回应。等到学生做练习时,又硬性规定必须用“凑十法”。理由是数数的方法教材上出现了,而“凑十法”计算起来最简便。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一定掌握书中介绍的多种方法。《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基础比较好的班级,由于学生受幼儿园数学学习的影响,课堂上学生说不出数数的方法,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何必非要把学生教“傻”呢?再说,数数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学生已经学会了间接的思考,何必强求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呢?

应该说,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并不是一回事。“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如“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如学生算“9+5”时,学生一的算法是:9+1+4=14;学生二的算法是:5+5+4=14;学生三的算法是:(9+1)+(5-1)=10+4=14;学生四的算法是:9+4+1=13+1=14。因为学生知道9+4=13,9+5比9+4多1,为什么一定要凑成10呢?

2.算法最优化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

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

我以为,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作者简介:周凤娟,女,30岁。师范毕业,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安丘市教学新秀、潍坊市优质课一等奖。所执教的课在10月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研讨会石家庄年会上获数学优质课一等奖。在《山东教育》上发表文章三篇,所撰写《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获人民教育出版社优秀奖。

篇11:教学设计有哪些作用

教学设计有哪些作用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它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半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它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1)、它是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应用分支学科,起着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的作用。

(2)、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对教与学及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综合应用与实践活动,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3)、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教学理论与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将教师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沟通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2、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使理论转化为实践,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选择最优的教学策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而青年教师的经验却很少,他们大多通过模仿和经验积累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这种效果显然很缓慢,往往只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学系统综合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传播理论等多种理论克服了这一局限性,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使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可复制、可传授的技术和程序,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可以迅速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并自实际运用中不断熟练。还有,就是现代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的课堂现象已不多见,这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他们更新教育观念,那么通过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实现新理论、新方法的有效运用。

3、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时,要求设计人员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寻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能够使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得到培养。

另一方面,在设计、试行过程中不断反思解决方案,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4、不断深化现代教育应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向更深层次发展

5、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情境。

篇12:《和西瓜》教学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孩子阅读绘本的兴趣,使其在课后仍愿意阅读其他的绘本或书籍。

2.教给孩子阅读绘本的方法,以期孩子们能够较为独立的进行课外阅读活动。

3.在师生共读绘本的过程中,训练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孩子阅读绘本的兴趣,使其在课后仍愿意阅读其他的绘本或书籍。

2.教给孩子们阅读绘本的方法,以期孩子们能够较为独立的进行课外阅读活动。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1.孩子们,你觉得动物王国里,谁的力气最大?

2.是啊,雄壮的老虎,威武的狮子,憨态可掬的大象,谁的力气都不含糊,可是,我们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却是咱们平时谁都不曾留意过的____?(出示图,生补充。板书“”)

3.看图猜一猜,们要去干什么?

4.出示封面和封底:原来是要去搬西瓜。

5.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二)共读绘本

1.在一个好热好热的夏天的下午,一群小,遇上了一个好大好大的西瓜。(出示图)这是一块怎样的西瓜?它们想____? 生自由回答。

2.(出示图)练读句子“真好吃,赶紧搬回家吧!”

3.它们怎么搬回家呢?(分别出示四只小搬西瓜图) 引导生观察图画细节,学会在图画中了解故事。

4.小结:(出示图,引读象声词)一只搬西瓜,___?两只搬西瓜,___?四只搬西瓜___?西瓜一动也不动,累得大家,__?

5.小们,西瓜一动也不动,怎么办呢?放弃吧?(出示图)

6.我们跟着这只小到的家去看一看吧!

7.的家是什么样的?用上“有,有,还有”

8.忙碌的小们听到一声呼喊__?练读。

9.创设情境,引读所有小搬西瓜时的文字。

10.西瓜还是纹丝不动,孩子们放弃吧?放弃吧?那怎么办?

11.我们也来帮它们想想办法吧。

12.们可不会轻易放弃,它们用了大家的好办法:用铲子。 观察所有小搬西瓜的图画,说说它们是怎么搬的。

13.思考:剩下的西瓜怎么办呀?放弃吧?已经有这么多了,放弃吧?

14.出示图,小们,吃的怎么样啊?练读“哎呀,吃得太饱

了!”

15.吃剩的西瓜皮儿可怎么处理啊?生自由想象。

16.出示图,看看,小们将它做成了——西瓜的滑梯!

17.小为什么能战胜大西瓜呀?

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

(三)延伸主题:

1.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和别人合作完成的事情?交流讨论。学生反馈。

2.总结全课,以《识字五》结课。

板书设计:

和西瓜

小 大

团结协作

齐心协力

篇13:《古诗》教学设计有哪些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有哪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会“庐”、“川”2个生字,会解释“生”、“疑”这2个词;能说出“日照香炉生紫烟”和“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会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出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导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庐(l*),庐字是半包围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即:在门户的户的上面加上广,生字所带的新词是庐山,庐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览胜地,著名风景区。

川(chu1n),川是翘舌音,用三拼连读的方法读准字音(ch—u—1n→chu1n)声调标在a上;用数笔画或书空的方法记字形,字义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组词:山川、四川、川剧、一马平川、川流不息。

学习生字要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字形教学为主,加强对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达到正确书写,合理运用的要求。学生也经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一些习题,强化训练、形成能力。例,组词:

疑(   ) 庐(   ) 卢(   )

凝(   ) 炉(   ) 沪(   )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解释诗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什么是瀑布?(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②望是什么意思?(望,远远的看。)

③诗题是什么意思?(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④教师明确:《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篇14:七年级英语教案教学设

一、教材分析

初中英语第一册(下)主要介绍了日常生活的交际用语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教材通俗易懂,旨在使初一级学生基本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这套教材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与原教材相比还增加了文化背景和学习策略等部分,并增加了任务型学习成份和语篇的输入。本书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A和B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这套教材是基于城市学生的状况编写的,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由于小学基础不好,到初中以后学起来的确有些吃力,光是一千多个单词就吓退了不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我们还必须知难而上,为了提高农村的英语教学成绩而努力。指导学生通过活动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完成了知识迁移过程。常用的训练活动有以下几项:(1)Daily report:值日生介绍自己、家庭成员或朋友的情况,其它学生可互相提问题,询问个人职业。(2)Play a guessing game:用问题“what does he do?”引入任务,让学生猜测多媒体课件中人物的职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Ask the way :创设问路情景,根据实际情况 telling the way,eg, I want to go the hospital 完成对话活动。(4)See the doctor、go shopping等:学生可扮演角色,进行对话。(5)Have a discussion :学生分小组讨论。 (6)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通过训练把课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外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老师一言堂的模式,变学生为主体,课堂主要是提供了一个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一、教学理念

1 遵循教学课标,认真备教材备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 2、要面向全体学生,关爱每个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3、设计教师的整体教学目标,目标设计以学生的学习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同时尊重个体差异,体现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制定小目标;4、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给每个学生带来喜悦;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给学生充分的信心和支持,使他们在使用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会到轻松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英语的工具功能得到充分体现;6、重视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体现教育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方针政策。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本届七年级8和9两班基础很差,学生在写的技能方面基本上没有得到过训练,连音标没讲过,甚至有一半的学生的拼读都没有掌握好。开学三周了,经过我和学生的不懈努力,并对学生思想教育,学习态度也有所好转。部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整体的惰性还是很强,我要积极主动的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体会掌握的地方。很多学生不能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有些同学在学习中缺乏小组合作意识,不愿和其他学生交流,不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大多数同学不能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完全在老师的指挥棒之下学习,没能力做到总结语言规律和知识的巩固、积累。这些都是我和学生要长期作战艰苦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会慢慢给学生们信心去完成这些任务的,急是没有用的。让学生们乐于接受我的教学指导,并找到自成体系的办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 具体实施方案

1.要求学生坚持每单元一篇与所学内容相仿的作文,并及时批阅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加以改进;2.每天背诵课文中的文章。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培养语感,掌握语法知识的应用技巧;利用“组长检查及教师重点抽查”的方法及时检查,并给与及时的表扬。3.坚持周测、月测(可用作业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制度,给学生鼓励、表扬,不使用消极的语言打击学生;4. 对后进生进行专门辅导,布置单独的作业。制定合适的学习评价方法,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5.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6. 要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教育技术,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施,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提教学效果。

四 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Unit5 Topic 1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5 课时

第2周: Topic 2 He is running on the playground.5 课时

第3周: Topic 3 My school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5课时

第4周: Unit 6 Topic1 Is there a computer in your study?5课时

第5周: Topic 2 What kind of home do you live in ?5课时

第6周: 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5课时

第7周: Review of Unit5_6 5课时

第8周:自测Unit 5_6 5课时

第9周:期中考试

第10周: Unit7 Topic 1 When is your birthday?5课时

第11周: Topic 2 Can you dance or draw?5课时

第12周: We had a wonderful party.5课时

第13周: Unit 7 复习测试5课时

第14周: Unit 8 Topic1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5课时

第15周: Topic 2 The summer holidays are coming.5课时

第16周: Topic3 Let’s celebrate! 5课时

第17周: 总复习5课时

第18周: 期末测试,写教学工作总结

篇15:浅谈医院人力资源编设论文

浅谈医院人力资源编设论文

摘要: 全国各所医院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当地编委、卫生局和职改办都要求医院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编定编”、“岗位设置”,医院人事工作者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目的就是为了把人力资源编设、配置问题统一到科学合理的认识高度上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三定”方案,掌握配置标准,遵循编设原则,突出卫生技术人员的主体作用,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关键词: 医院管理;人力资源;三定方案;核编定编;岗位设置

医院人力资源编设是医院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医院的人力资源是构成医院的重要因素,是医院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力量,就此而言,医院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医院管理年”把“医院管理”作为五大考评重点内容之首,这在以往医院分级管理工作中见所未见,这就更加要求医院人力资源编设正确合理,配备比例适当,整体结构优化,以保证医院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医院的发展。

1 医院人力资源需要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三定”方案

1.1 设置“三定”方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医院人力资源编制原则我国曾于1956年和1978年发布过两次,对我国综合医院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做了明确规定,这对我国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医院的性质、任务、财政渠道、所有制结构、领导体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医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以前简单的职位分类法基本上不适应新时期医院发展要求,这些无疑对医院人力资源的编配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医院发展和评价医院长效发展机制上来说,医院人力资源核编定编势在必行。近来,机构编制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职改部门都要求事业单位进行“核编定编”、“岗位设置”,要求“加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与岗位设置管理”。“医院管理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较医院分级管理时期更加细化和量化,考评操作性更加明确具体,不仅对人力资源整体结构比例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从人力资源优化结构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医技科室的医技人员也做了新的规定。医院管理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人事观念,把人力资源作为医院的战略性资源,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合理编设人力资源,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改革。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管理,都是要求医院人力资源进行定编、定岗、定员,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是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前提与基础。

1.2 人力资源的编设必须科学合理 笔者认为,编设配置医院人力资源“三定”方案其指导思想、工作思路、依据方法、基本程序、管理办法应该是一致的、科学的、标准的、规范的、合理的、相通的、切合实际的。

不能“各自为政”,相互抵触。机构编制部门不能为了减轻财政负担,盲目控制医院人力资源编制,限制医院人才的引进;职改部门不能为了宏观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数,过分强调评聘分开,甚至于一直沿用出台十多年的岗位设置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医院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人力资源的不断引进与开发,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数不够,只评而不能聘的现象尤其严重,长期高职低聘势必影响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上不能下,职务终身制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与发挥。合理、优化确定医院人力资源编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完成医院担负的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和社区的各项服务。新时期,是为了贯彻执行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使医疗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各项任务。因此,在核编定编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广泛征求临床一线卫生技术管理工作者的意见,从多方面考虑影响人力资源配置的因素,根据诊疗科目特点及专科建设的需要,摸清、统计分析医院3~5年来医院门诊人次量、各医疗病区病床使用率、周转率等情况,考虑未来5年医院发展规划,结合医院现有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学历、职务等因素,遵循医院人力资源编设的主要原则。按功能需要设岗,即因事设岗,按岗定人,不能因人设岗,人浮于事;优化结构原则,促进人员整体结构的优化,使能者上,庸者下,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合理比例的原则,医院各部门之间,各职类、职种、职级之间,相互制约和依赖,

客观上要求有合理的比例关系和合理的智力结构;动态发展和人员流动原则,人力资源的编设一经核编定岗,应保持相对稳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编配,必须在人力资源流动中才能实现;医疗绩效原则,较为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充分发挥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效能,是探索医院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医院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2 医院人力资源需要一支强大的团队

2.1 卫生技术人员是医院的主体 “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主体是医院,人力资源是医院的主体,卫生技术人员是“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基本力量。

一般综合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根据业务性质分为四类:即执业医疗人员、执业护理人员、药剂人员(包括中药、西药)和其他技术人员。对于500张编制床位以上的综合医院,新出台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实施细则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求,病床与卫生技术人员人数之比为1∶1.15;卫生技术人员在全院总人数的比例≥70%,最低不能低于70%,医师≥0.28名/床。职称要求聘用医师合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1∶1.5∶3∶6;护理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0%,护师占护理人员比例的30%以上,护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60%以上;医技人员学历层次上也有明确规定,50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占50%以上;职称要求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1∶2∶4∶8。在1994年医院分级管理活动中,人员配置要求没有这样全面具体。“医院管理年”对护理人员和医技人员在学历层次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定了标准,对卫生技术人员的要求较以前更高了,职称职位比例较以前更趋合理。急诊科、重点专科、ICU、CCU等学科建设的人力资源配置都有硬性规定,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量化标准的同时,在“评分标准”的操作中明确规定要有“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卫技人员配置标准、聘用办法与程序、服务能力评价办法与程序”,强调卫生技术人员是医院的主体,其配置、管理要和谐一致,相得益彰。

2.2 医院需要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行政后勤人员 医院管理人员是医院工作的指挥和管理者,医院后勤人员是医院的后勤保障,也是医院卫生产业化的主体。

“医院管理年”规定,行政人员占职工人数应≤20%,最多不能多于20%。后勤是医院的保障系统,保障就不仅限于满足医院正常的工作需要,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适应医院发展潜在的需要。在逐步推行医院后勤社会化的今天,要严格控制后勤人员的膨胀,加强医院后勤队伍建设,提高现有后勤人员素质,加强后勤人才的培养,目前很多医院后勤队伍人才缺乏,原因在于只考虑应付日常工作,没有引进后勤技术人员的计划,现有的技术人员存在断档,势必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医院建设要求。管理出效益,医院管理是一门科学技术,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既要懂一定的医学专业技术,又要懂适合医院发展的管理知识。现有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留有很重的计划经济痕迹,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医院人事部门仅仅是一个行政服务部门,没有自己的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和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客观上制约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把传统人事管理的以人员管理为主转到现代人力资本和资源管理与开发上来,实现开发职能,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起适应单位特点、符合岗位要求的“三定”方案,确保人力资源得到最适合的岗位、职务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篇16:计算教学心得体会

计算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结合情景,体验计算的合理性。既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其次是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感悟数学思想等,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培养专心、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计算审题、细心计算、书写工整、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等。

比如在一年级的《加减混合》教学中,教材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情境和丰富多彩的画面来呈现活动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和学习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集合的思想,用点来表示天鹅,并用圆圈将其围住。像这样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教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在瑞安实验小学郑依茹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中体会颇多。她说:“人生就像站在不满灰尘的镜子前,在不停地擦拭着灰尘。”是啊,特别是我们教师职业的,每天面对的是我们可爱的学生,需要不停地解其惑。擦其镜子的灰尘,打开明亮的一扇窗。教学上她充分体现五实:扎实、充实、温实、平实、真实。通过这五实,使本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的清晰。情景的创设,重难点的突破,显得如此的自然而充分。因此计算教学中材料要多用,对学生要适度开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瑞安市教育局教研室吕志明老师说:“精算是数的计算,估算是量的计算,估算需要具体情景。“体现了新课标说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亲身经历应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研究》中指出,小学阶段基本内容是完成小数、整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这些基本知识要严格遵守不能随意创新变动。在小学阶段要四个经历:一,经历数学画图建立数学模型;二,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三,经历解决问题过程;四,经历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六个处理关系:一,算法和算理的关系;二,新旧知识的关系;三,算式图形与实际意义的关系;四,数形关系;五,讲于练的关系;六,运算技能策略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关系。

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

篇17:计算教学心得体会

11月18日、19日,十堰市小学数学青年研究中心组成立暨计算教学研讨会在郧县新区小学举行,来自十堰市六县一市的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认真观摩了朱红梅等七位十堰地区的一线优秀教师展示以计算教学为重点的优质课。领略了他们精湛的授课艺术、精彩的说课和反思,聆听了专家们关于计算教学的讲座。专家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受益匪浅,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上好一节计算课,围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也是终身受益的。

我们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改变课堂上牵强附会的情境设置,影响教学的进程。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综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新知是原有知识经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体系之中。

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3350÷345”,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

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改变课堂上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还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例如,计算125×8÷125×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8”相除。

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

总之,这次听课的感受是:还原真实。计算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情境,算法多样化要把握实质,若出现偏差,会导致不良后果。计算教学还是要重视计算方法、技巧、速度及口算能力等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篇18:计算教学心得体会

刚刚教完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分数乘除法》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部分知识教学的得与失:

得:一、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感悟出计算方法。

教学分数乘法是在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启发学生借助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和整数乘法的意义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由于充分运用学生的旧知经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对算理理解得透彻,算法掌握得扎实。分数除法的教学充分运用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小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启发学生感悟出新知识可以转化成旧知识,借助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有价值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时充分运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意义与算理。

教学一个数乘分数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意义与算理,首先我注重引导学生找准每一步的“1”,弄清楚把谁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其中的几份;然后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形象地感知意义和算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经历了充分的体验过程,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理解意义的同时,学生也形象地感知了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计算方法的学习也迎刃而解了。

失:在学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后,少数学生出现了被除数颠倒或除号未变成乘号的问题,反思教学时这部分题目练习的少了,总感觉一步的分数乘除法会做了,混合运算应该没有问题。发现问题后,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了错例的分析,效果好多了。

反思教学实践,我深感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好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实用价值的教案。

篇19:计算教学反思

服务器的安装是计算机网络实验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包括有《windows server服务器的安装》、《DNS服务器的安装》、《DHCP服务器的.安装》、《FTP服务器的安装》、《WEB服务器的安装》等五个实验组成。本实验模块在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好服务器的安装方法。因为五个实验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安排在连续的几个课时中完成。掌握服务器的安装方法,学生感觉该知识很重要,所以学习兴趣也很浓。实验完成之后,都能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目的。

本实验模块结束之后,有如下反思:

1、《windows server服务器的安装》,该实验是所有这个实验模块的基础,所以要求学生都熟练掌握好服务器系统的安装。教师演示时,把速度放慢,在安装的过程中有很多等待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掌握好操作步骤。

2、《DNS服务器的安装》,DNS是在TCP/IP网络上用来将计算机名称转换成IP地址的服务系统,讲解完该服务器的作用之后再演示,学生会较感兴趣。

3、《DHCP服务器的安装》,DHCP 服务器对 TCP/IP 子网的地址进行动态分配和配置,是局域网中对ip地址进行动态分配的有效手段,大大方便网络管理员的管理,实验之前提醒学生重视这个实验。

4、《FTP服务器的安装》,FTP服务器是常用的应用服务器,因为学生之前有所接触,所以学生的兴趣比以往几个实验要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顺利的完成这个实验。

5、《WEB服务器的安装》,WEB服务器也是常用的应用服务器,因为学生对WEB网有了体验,学生的兴趣可能更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顺利的完成这个实验。

6、以上这些实验都是在软件环境中完成,很有可能有学生觉得不如网线制作实验那么直观而有畏难心理,需要帮助学生克服这方面的心理。

在整个服务器的安装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0:计算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使用键盘进行中英文的输入是计算机操作基础中的基础,而“写字板”的学习既能使学生掌握一种简单的文字处理软件,亦为今后学习word做了完美的铺垫。本节课从初识键盘、认识写字板、输入英文字母、输入汉字四个方面展开,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最主要的输入工具之一键盘的布局,并使学生学会在写字板中输入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初步学会使用“智能ABC输入法”之类的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技能基础。

学情分析

1.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郭村小学三年级学生。这是一群农村学生,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在家在校都难以接触到计算机(三年级32人,具调查竟无一人家里有计算机,而学校也只有一台计算机),学生大都听过、见过但很少摸过计算机,所以教学起来肯定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所幸三年级只是接触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年,所以对基础要求也不高,况且指法方面毫无基础可能会更好。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大略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窗口的基本操作、但对窗口各部分的名称记得还不是很熟,在介绍写字板的窗口组成时有必要再复习一下。

3.学生认知障碍点:相对来说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本应至少分作三节课来教学、练习,但因学校只有一台电脑,难以提供学生大面积、长时间的练习,故在一节课内介绍完学生可能只能掌握些理论,要形成一定的技能只能靠以后安排练习课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认识计算机键盘。学会在写字板中输入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初步会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汉字。

2、过程与方法:初识键盘靠教师用实物介绍,学生在纸质键盘上进行简单练习;在写字板中输入中英文靠老师演示,若有余时尽可能让学生用计算机实践一番。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任何技能的形成都是理论+实践的结果,都有规律可循。让学生明白基于视窗的各种软件的打开、关闭、窗口布局都有相似性,可以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键盘进行中英文输入

2、教学难点:利用上档键输入上排符号;汉字词组的输入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好教学用电脑、指法图片

2、学生准备一张纸质键盘

【教学设计算论文吗】相关文章:

1.计算教学的论文

2.小学计算教学有关论文

3.教学设计是论文吗

4.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相关论文

5.小学数学关于计算教学的论文

6.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7.教学设计获奖算论文吗

8.优秀教学设计属于论文吗

9.论文奖是教学成果吗

10.精设教学环节感悟数学价值教育论文

下载word文档
《教学设计算论文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