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赏析理解测试题附答案
“寒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诗赏析理解测试题附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诗赏析理解测试题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诗赏析理解测试题附答案
诗赏析理解测试题附答案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答案:
D项“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应该是“稻束”,因为“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中心话题是“你们”,就是“金黄的稻束”。
篇2:王昭君诗阅读理解附答案
王昭君诗两首阅读理解附答案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廷
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B.白诗写汉皇一直思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探问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
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
②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意思是说,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6分)
参考答案:
15.①(4分)[参考答案] B、E [B项一直思念和专门遣使属无中生有,汉皇问容颜是否依旧于诗意不符; E项两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于文无据]
②(6分)[答案要点]白诗融己意于叙事之中,借咏昭君(1分)表达了对流放者遭遇的感伤和盼归的心态(2分); 刘诗借昭君之口陈述了汉一直在用和亲政策求得平安这件事,用敢惜长策(1分)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不满(2分)
篇3:长安九日诗阅读理解附答案
长安九日诗阅读理解附答案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⑴.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请用一个成语表述。
⑵.在第三、四句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3分)
【答案】
⑴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形单影只
⑵含蓄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1分)。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已随着雁离开了家乡,但心却在追逐家乡的云,表明自己的心还牵挂着家乡。诗的后两句写自己想到故乡家园中的菊花今天又开了几朵,表面是挂念家乡的菊花,实际上是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2分)
【解析】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赏析:
《长安九日诗》是南朝陈诗人江总的一首诗。该诗创作时间是陈国归隋后,创作地点是诗人回扬州路上的经过的山东微县微山亭。该诗歌抒发了江总的思乡念和亡国痛。
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篇4: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这么诗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这么一首诗附答案
①我喜欢这么一首诗:“马车驶回遥远的岁月/运来玉黍和小米/夕阳返照村巷/流水注入瓷器外/稳坐青山/横吹牧笛……”这是一幅圆融的古朴画卷,每个读到它的人,都会听到那平和之中的苍凉,而这种苍凉却正是最有魅力的笛声。
②现在我的女儿就在我椅背的空地上拉着那把吱吱嘎嘎的小提琴,所有音符从脑后飞来,给人一种跌跌撞撞的感觉;但我能听得出来,这种还很欠火候的琴声,依然在表现着一股生命的朝气,那是最自然的音乐。
③而在我的眼前,在这种远非流水之音的背景上,我总能看到一幅永远的风景,只要我想要看到,无论我闭上或大睁双眼,那种要让人从心底涌出深秋之萧的图景就会出现,那就是我的母亲和她那永远灰蓝的衣襟。
④说实话,对于母亲,在我这个做儿子的心中,已经是很陌生的一种存在。我已经记不清当年的妈妈是怎样拉着我们这个家走过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惟一能记住的就是她的鬓发的变化,由我离家时的花白鬓角,到我携妻带子归家的华发漫生,直到今年我再踏进家门,见到母亲满头银丝时,我的那颗在外面世界漂流了许久的心马上感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伤痛。可母亲却是用略带几分客气的热情接待了我和我的家。
⑤临别的那几日,我就在心里暗自鼓励自己在离别的那一瞬间,要像小时候那样去亲吻一次我的母亲。启程前的那个夜晚,我坐在客厅里读书,母亲在一旁洗濯着头发,边洗边对我说:“这头发已经全白了。”我急忙放下书,手忙脚乱地为母亲倒水,拿毛巾,看着那缕缕白发在水波中游动,似乎所有的生命旅程都在炙烤着我,令我羞愧难当。而母亲,用毛巾包裹着头发,抬眼看着伫立在她面前的我,眼睛里闪烁出一丝闪亮的光芒,我知道母亲的心里一定比我此时想得更多,但母亲只轻轻说了一句:“睡吧,明天要上路。”
⑥黎明时分,送我们去车站的车已至楼下,父亲和母亲站在古长安的晨曦中。我和父亲握手告别后,想再去握住母亲的手——因为我没有勇气去吻别我的母亲,可就在两手相触的一瞬,母亲下意识地缩回手臂。在她的眼里,我已经是一个长大的男人;在她的心里,我不仅仅是远归的儿子还是一个久别的客人。
⑦朦胧中,矮小的母亲一头白发,女儿在挥泪告别爷爷奶奶。车转过钟楼时,我却想起另一首诗:“我空荡荡的.行期/已积满灰尘/归宿在你眼底/我如何走得出/你泪渍斑斑的守望/挥手的那一刻/你站成了我生命中苦难的风景……”
⑧噢,母亲!
11、对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母亲非常热情,以至显得客气。
B.母亲非常客气,热情不高。
C、母亲的热情是以客气为基础的。
D.母亲对儿子的感情是很深的,但在儿子的心中母亲已经是“陌生的一种存在”,因而显得有些客气。
12.对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母亲的生命旅程太艰难了,令我羞愧难当。
B.我的生命旅程太顺利,母亲却太艰难了,令我羞愧难当。
C、此时此刻,我意识到自己所有的生命旅程无时不伴随着母亲的艰难与辛劳,而自己却觉得母亲“是很陌生的一种存在”,因而羞愧难当,受到炙烤。
D、我和母亲的生命旅程同样艰难,而我却忽略了母亲,令我羞愧难当。
13.第④段作者所说的“感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伤痛”的原因是什么?(2分)
14。第⑤段中,作者说“我知道母亲的心里一定比我此时想得更多”,此时我想的是什么?母亲想的会是什么?(2分)
15.在主题方面,本文与《我的母亲》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答案:
11.D
12.C
13.母亲为了这个家操劳一辈子,已满头银丝,而她老人家在我心里只是一种陌生的存在。
14.我想的是我愧对母亲;母亲可能想的是我们的幸福是她最大的安慰。
15.都写亲人间的感情,写父母对子女诚挚的爱。
篇5:杂诗阅读答案附赏析
杂诗八首阅读答案附赏析
杂诗八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让作者悲凄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前六句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①身边没有知己,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心中的感慨无人诉说。②时光流逝,一去不返,自己的远大志向无法实现。(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前六句写太阳沦落西山,清冷的月亮升到空中,寒风吹入房内,枕席分外冰冷,渲染出一派凄凉、悲愁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有志难酬、孤独愁闷的情怀作了充分的铺垫。(4分。分号前后各2分,只答出渲染凄凉的氛围和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即可得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篇6:《橘诗》阅读答案附赏析
《橘诗》阅读答案附赏析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②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C(“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
②“独”是“仅仅”、“只”的意思,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反衬、衬托),突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二、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狂风呼啸,朔雪漫天.江南的桂树被催折,漠北的楸树变得枝叶凋零.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氛围.(翻译3分,氛围2分)
(2)写出了寒冬中,桂、楸都凋零了,只有橘树在中州盛开着.“独”是“只”、“仅仅”的意思.(翻译2分)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橘树与桂、楸对比,强调突出橘树的坚韧顽强,品性高洁.(手法2分)表现了对橘树坚韧顽强,品性高洁的赞美.(主旨2分)
赏析:
这是一篇橘颂。颂橘却不直接从橘说起,而是从严酷的生存环境落笔,通过映衬比较写出。
一二句写严寒的天气:狂风(冲飙)自西北的陇首(即陇山,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在今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刮起,呼啸着向东南推进;大雪铺天盖地地由北往南袭来。这两句写得极有气势:风是“冲飙”,有着突发的强力,桀骜不驯,似乎吼叫着启程;雪是“朔雪”,寒冷彻骨,原为北地所特有,而如今却在温暖的'炎洲(岭表以南之地)肆虐逞威。
三四句接写风雪过处的大地景象:江南的桂树被摧折,漠北的楸树变得枝叶凋零。“漠北”指中国北方极远之地。“江南”与上句的“炎洲”相应,泛指整个南方。自北而南,从高大的楸树至常绿的桂树,凡风雪所经,似乎已无一得以幸免。
但不是完全无一得以幸免。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前,诗人将橘树的形象推出:“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在中原大地上,橘树却以其耐寒的凌霜之质迎风斗雪,依然枝繁叶茂,光艳动人。以上几句翻用屈原《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的诗意;由于“朔雪度炎洲”,“南州之炎德”不存,“桂树之冬荣”已矣,但仍有“荣”、“丽”者,这便是“在中州”的橘树。中州地在江南之北,风欺雪虐之苦更甚于江南,橘树居然依旧“荣丽”,可见其凌霜的姿质如何的不同凡响了。
末两句直接抒情,进一步提摄橘树的精神,以热情的语言加以褒扬。“自有节”,指橘树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这是基于眼前的事实加以推衍作出的判断。由橘树的“从来”如此,诗人又进而论断,橘树将会经受住“岁暮”时分新的考验。末两句语气坚定,倾向鲜明,是诗人对橘树的热烈颂扬,也是他本人自信自爱情怀的真诚袒露。这与他歌颂江边竹“挺此贞坚性”(《见江边竹》诗)的精神,正是一脉相承的。
全诗的构思,基本上遵循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的思路,具体的表现则又脱去形迹,自具面目:抽象的“岁寒”不见了,诗中出现了形象可感的“冲飙”、“朔雪”,拟人化动词“发”、“度”的采用,强化了对风雪的动态表现,显示出严寒席卷大地的无比威势;“后凋”二字中隐含着的对比,在诗中则被明白地展示出来,一面是摧折离披的桂楸,一面是凌霜荣丽的橘树,两相映衬,具体地写出了对“后凋”的橘树的赞美;最后,孔子的话以议论精警取胜,富于哲理性,而《橘诗》则以描写生动见长,富于情韵,即使结尾两句画龙点睛式的议论,也不是冷竣的客观的阐发,而是伴随有诗人热烈的感情。由上可知,《橘诗》的成功,固然有可能与汲取前人思想资料的滋养有关,而其根本原因,则不能不归之于诗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其艺术上的独创。
篇7:《自叙》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自叙》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分析诗中暗示的社会背景。(2分)
2.这首诗中描述了诗人什么形象。(5分)
参考答案:
1.天下庸俗的官吏、腐朽的统治阶级窃取俸禄;世间人妖颠倒,是非混淆,容纳不了敢说真话的正直之士。(2分,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2.诗人虽贫寒、孤寂,失意潦倒,但以贫为乐,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的处世态度;诗人宁愿安守穷途,做隐逸诗人,也不愿投身官场窃取俸禄,表现了自己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诗人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诗人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充满着在昏暗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悲愤。(5 分,写出一点得2 分,写出两点得4 分,写出三点得5 分。要有概括、有分析,有欠缺酌扣)
二:
(1) 请简要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4分)
(2) 赏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 ①贫病潦倒; ②蔑视官场; ③心系国、民,有救物济世之怀;
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⑤以贫为乐,安守穷途。(任选4点,一点1分)
(2)内容上:揭露了是非混淆的社会本质;(1分)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1分)
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前半句回答了颔联“闲吟客”的具体内容,后半句点明了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的深层原因。(1分)
【赏析】
这是一个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潦倒书生的感世伤怀之作。此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饱蘸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全诗的布局谋篇颇费匠心,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诗人的情感与诗的主旨完美结合。
这首七律,诗人写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头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忧。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申述怀抱,满纸韵味,生动感人。
诗的首联概述自己的境遇和处世态度。“酒瓮琴书伴病身”,开头七字,新颖活脱,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只有三件东西:借以浇愁的酒瓮,借以抒愤、寄情的琴和书,诗人是多么贫寒、孤寂啊!可是诗人对这种贫苦生活所抱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熟谙时事乐于贫”。原来他“乐于贫”乃是因为对当时晚唐社会的昏暗社会现实非常熟悉。“熟谙”一词,概括了诗人“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感秋》)的长期不幸遭遇;也暗示出上句“病身”是怎样造成的。“乐于贫”的“乐”字,表现出诗人的正直性格和高尚情操。这样正直、高尚的人,不能“乐于”为国施展才华,而只能“乐于贫”,这是腐朽统治造成的真正悲剧。
紧接着,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的心迹:“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窃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这一联警句,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泾渭分明,斩截有力,震慑人心。这种掷地作金石声的语言,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诗人说宁愿作“闲吟客”,“吟”什么?第五句作了回答:“诗旨未能忘救物”。诗人困于蒿莱,也并未消极避世,而是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他的诗的'确是“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见李处士》),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正因为他的诗“多主箴刺”,而不能为世所容,以致“众怒欲杀之”(见《唐才子传》)。故诗的第六句深深慨叹:“世情奈值不容真!”真,指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不容真”三字,深刻地揭露了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当时的社会本质。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和高潮。诗人单刀直入,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一生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读到这里,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离骚》的卒章,屈原不是也掩泪太息:“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此诗结尾两句和《离骚》的卒章同样感人。我们仿佛看到白发苍苍的诗人,愁容满面,仰天长啸,老泪纵横。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议论同形象相结合,并且议论中饱和着浓郁的感情,字字句句“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惠洪《冷斋夜话》),充满着悲愤和激情。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然一体。随着层次的推进,诗人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诗人感情的波涛,后浪催前浪,逐步推向高峰;诗的主旨也一步一步开拓、深化。读此诗犹如登山,转过一盘又一盘,愈转愈入佳境。
篇8:竞渡诗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竞渡诗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竞渡诗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释
①发机:开始行动的时机。
②鼙pí:古代军中所用的一种小鼓,汉以后亦名骑鼓。
③譀hàn:吼叫;叫喊。
①卢肇: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今新余分宜)人,江西第一个状元。时卢肇和黄颇均为举人,卢住城北,家境贫赛;黄居城西,家境富有。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卢肇与黄颇一同进京赴考,袁州刺史成应元眼浅势利,大摆筵席为黄颇饯行,而把卢肇冷落一旁。卢肇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成应元大摆专席为卢肇接风洗尘,而又把黄颇冷落一旁。此诗乃卢肇在外地为官偶思之作。
(1)诗中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一种动人场景?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4分)
(2)这首诗尾联有什么讽刺意味?(4分)
答案:
(1)①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②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答到动静结合也可给同等分)(4分)
(2)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言之有理即可)(4分)
翻译:
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多条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
赏析:
《竞渡诗》是唐代诗人卢肇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
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
【诗赏析理解测试题附答案】相关文章:
10.一分钟阅读理解附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