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

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

2023-01-07 08:05: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你的青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1: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

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对比(1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2分);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

或:反衬。用春草作反衬,用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进一步反衬.凸显杜鹃的孤苦无告。

如果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和“比喻”

(草似烟)的修辞,或答联想.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3分。答对偶不给分。

2.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2分),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1分)。

篇2:子规阅读答案

子规顾况

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①。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②,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出《幽闲鼓吹》)

[注释] ①著作顾况:顾况当时官任著作佐郎。②个语:这样的诗句。

1.白居易是 (朝代)的闻名诗人,我们还学过他的诗作《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米价方贵( )

(2)居即易矣( )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

4.读了这则小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唐朝 如:卖炭翁

2.(1)正 (2)轻易

3.顾况看到白居易诗稿上的名字,仔细看着白居易说

4.例:(1)作为前辈,应该多发现人才,推荐人才 (2)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就不会被埋没,就会得到成功

篇3:子规阅读答案

子 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的痛苦和思念故乡的悲愁。诗人运用托物抒怀的手法,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表达流寓荆南、漂泊失意和远离故土、思念故国的悲怆情怀。(从意象入手就可以明确本诗基本的感情特点是失意、悲愁。分析时必须从意境、意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回答景中之情、象中之志。)

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托物抒怀,借杜鹃晚间雨中凄切的悲鸣,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故乡之思;②寓情于景,诗中的雨昏风冷、雨落影斜,以及杜鹃鸟的叫声,都融入了诗人官场的失意和思乡的悲切;③以景衬情,故国春来,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雾,更反衬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题干问的是情景关系,其实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知和把握。选用什么样的意象或意境,来表现什么样的感情,便定格了诗人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或抒情方法。)

阅读练习二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试题答案:

(1)反衬,颔联用葱葱郁郁、含烟吐雾充满生机的旧苑青草反衬叫声凄切的杜鹃(2分),凸显了杜鹃的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或对比,作者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青草,构成对比;(2分)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或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过2分;答对偶不给分。】

(2)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2分)和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赏析:

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篇4:子规阅读答案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8.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篇5:子规阅读答案

8.反衬(对比)。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

9.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

“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

鉴赏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篇6:《子规》阅读答案

子规注

杜甫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注:此诗是永泰元年(765年)诗人客居云阳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云安县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貌,一个“齐”字写出江楼的整饬。

B、江岸两边的大山与树木交合在一起,山高林茂,营造子规悲啼的环境。C。“眇眇”写春风吹动的样子,“萧萧"写夜色的凄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客愁”的。(6分)

阅读答案:

15、(3分)C

16、(6分)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①山树相合,天色晦暗,风声萧萧,夜色凄凉,以此衬托诗人客居在外之愁;

②诗人客居在外,羁旅含愁,子规偏偏傍人低飞且悲鸣不已,使诗人愁上加愁。(手法2分,分析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篇7:《子规》阅读答案

《弟子规》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余力,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所重,非貌高。

3. 读书法,有三到,__________,信皆要。

4.我想借用一下同桌的彩色铅笔,应该“用人物,__________ 。”用完了应“借人物,__________。”

5.如果无意中做了错事,叫“错”,如果是故意做的,就叫“恶”。这就是“__________ ,名为错。__________,名为恶。”

二、选择题。

1.圣人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 )

A.孝B.谨C.学

2.出必告,fǎn必面。“fǎn”是 ( )

A. 反B. 返C.凡

3.今天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会 ( )

A .管他呢,不会就不会呗。 B .认真思考,努力弄懂它。

C .我才懒得想呢,回家让我爸教我。

4.课堂上,老师经常会夸奖我们,那是因为老师知道

A .人有短,切莫揭。 B .人有能,勿轻訾。 C .道人善,即是善。

5.同桌在找他的铅笔,我发现自己的文具盒里多了一支铅笔,我会 ( )

A .我会大喊“谁呀?怎么把铅笔放我文具盒里了?”

B .我会对他说:“这是你的铅笔吗?” C.不管他,当不知道。

6.“一件事情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这就是( )

A .己不欲,即速己。 B .善相劝,行皆建。 C凡是人,皆须爱。

7.我知道“文房四宝”是指( )

A .笔、墨、纸、尺 B .笔、墨、纸、砚 C .墨、纸、尺、电脑

8.“好朋友欺负了别人,我觉得他很厉害,在班级里告诉其他同学他有多厉害。”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 )

A.人不安,勿话扰。 B.人不闲,勿事扰。 C.扬人恶,即是恶。

三、判断题。

1.学习的时候,我们的书桌上一定要摆放整齐。 ( )

2.《纸上谈兵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 )

3.上课时,我开小差了,做作业时,我就抄别人的作业。 ( )

4.看到路边乞讨的那些人,我就觉得他们又脏又臭,真讨厌。 ( )

5.每次写字的时候,我们应该安安静静的,一笔一画认真书写。 ( )

6.《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不闲,勿事搅。” ( )

7. 我先把《小猪稀里呼噜》读完,再看《不一样的卡梅拉》。 ( )

8.每天下课,我就喜欢和朋友一起捉弄同学。 ( )

四、连线题。

人有短 信为先《孔融让梨》孝

恩欲报 勿自弃《凿壁偷光》悌

勿自暴 当自励《黄香温席》学

凡出言 切莫揭《闻鸡起舞》信

不如人 怨欲忘《一诺千金》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泛爱众,而亲仁。则学文 2.行高者,名自高。

3. 心眼口 4.须明求 及时还 5.无心非 有心非

二、选择题。

1.A 2.B 3. B 4.C

5.B 6. A 7.B 8. C

三、判断题。

1.√ 2. √ 3.× 4. ×

5.√ 6. √ 7. √ 8.×

四、连线题。

篇8:《子规》阅读答案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解答这个字,要立足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1)答案:“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参考答案】

(2)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篇9:吴融《子规》阅读答案附赏析

吴融《子规》阅读答案附赏析

子 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的痛苦和思念故乡的悲愁。诗人运用托物抒怀的手法,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表达流寓荆南、漂泊失意和远离故土、思念故国的悲怆情怀。(从意象入手就可以明确本诗基本的感情特点是失意、悲愁。分析时必须从意境、意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回答景中之情、象中之志。)

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托物抒怀,借杜鹃晚间雨中凄切的悲鸣,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故乡之思;②寓情于景,诗中的'雨昏风冷、雨落影斜,以及杜鹃鸟的叫声,都融入了诗人官场的失意和思乡的悲切;③以景衬情,故国春来,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雾,更反衬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题干问的是情景关系,其实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知和把握。选用什么样的意象或意境,来表现什么样的感情,便定格了诗人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或抒情方法。)

阅读练习二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试题答案:

(1)反衬,颔联用葱葱郁郁、含烟吐雾充满生机的旧苑青草反衬叫声凄切的杜鹃(2分),凸显了杜鹃的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或对比,作者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青草,构成对比;(2分)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或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过2分;答对偶不给分。】

(2)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2分)和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阅读练习三

11.诗人借子规抒发了 内心情感,请简要概括诗人的形象,并结合子规加以分析。(5分)

12.本诗在颔联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是一位飘荡在外、境地凄苦、愁断肠的游子形象。(1分)第一联写子规(杜鹃鸟)离开繁华的故地,年复一年地四处飘游(1分);第二联借“故苑”和“他山”写子规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1分);第三联描写子规在雨里在月夜凄然长鸣(1分),作者借所咏之子规抒发了自己 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 的痛苦心情(1分)

12.反衬(乐景衬哀情)。(2分)京城春来草木荣生,春景怡人,(1分)而远处他山(异地)那鲜红的花朵就像是用杜鹃的血染成的,子规(杜鹃鸟)啼叫成血,(1分)作者以京城的春意反衬异地子规的悲哀凄苦(2分)

(对比,亦可,6分。以“他山”处子规哀啼与“旧苑”春意盎然形成对照,2分;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 )

赏析:

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篇10:三代阅读理解附答案

三代阅读理解附答案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碰伤了。本来我可以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 拉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 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说:“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是我太多虑了,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拦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股搁下车子跟上前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一直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两头担子,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边。

1.那位陌生的先生为什么向“我”的自行车撞上来?

2.“我愣愣地目送他们”,“我”为什么发愣?

3.试从写作方法和主题等方面比较《三代》与课文《散步》的异同,至少比出异同各一点。

异:

同:

1.他为了保护孩子和父亲

2.被陌生先生对孩子和父亲强烈的责任感深深地震撼了

3.异:角度不同。课文以“我”的角度写对母亲儿子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对老去的生命的善待;《三代》中的“我”只是那位陌生先生对父亲孩子极尽保护责任的见证人。 同:两文都 深刻揭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大历史使命。(此题回答有理即可得分)

篇11:阅读理解练习题附答案

阅读理解练习题附答案

“山寨文化”是哪门子“文化”

2008年,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形形色色的山寨产品层出不穷。

近日,有人在博客中说,“‘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不如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讽刺。”对此,马上就有“山寨帮”反对,‘山寨文化’怎么就泛滥了?如何就丢人了?”

“山寨”加上“文化”这一后缀后,“山寨帮”就有了说话的底气。我只是想问,怎么不见“山寨帮”去追捧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呢?山寨药怎么不买呢?山寨鸡蛋怎么不吃呢?因为用了这些山寨产品后,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山寨服装价格便宜,山寨手机比真的更花哨,这些对自己都没什么害处。由此可见,“山寨帮”对“山寨文化”的追捧在于其对自己是否有利,有利的就成为时尚风标,成为“文化”。

“山寨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贴牌后进入市场,而一旦被冠以“文化”的名称之后,盗版、侵权就更加堂而皇之了。

现在,在许多地方的电子产品市场上,山寨手机就像萝卜白菜一样卖。为什么这么便宜,就是因为它不用缴纳17%的.增值税、销售税,不用花大价钱研发产品,因为它是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把别人的产品改头换面地拼凑一番。据报道,2007年,山寨手机产量至少有1.5亿部,几乎与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相当,对国产手机品牌是致命一击。如今,国内品牌手机大企业有的出现亏损,有些企业甚至退出了市场。

也许有人会说,美国人不也搞了山寨版《纽约时报》吗?但是,山寨版《纽约时报》一是免费发行,二是制作者申明是仿冒的,并向公众道歉。美国人搞山寨《纽约时报》,其实是公民表达意见的方式,其讽刺幽默跃然纸上。但中国的山寨文化没有幽默讽刺,只有唯利是图。更重要的是,在“山寨帮”的集体狂欢之中,是市场秩序的混乱,而山寨一旦成为一种“文化”后,还混淆了国人的价值观,好与坏、真与假的界线变得模糊了。

假冒的就是假冒的,盗版的就是盗版的,不是经过打扮,就能光明正大地成为“文化”。因此,不要再说什么“山寨文化”了,它实在是丢中国人的脸。

(选自2009年第1期《国学》)

1.下列对“山寨文化”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寨文化”是“山寨帮”唯利是图的产物,他们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使之成为成为时尚风标,成为“文化”。

B.“山寨文化”盗取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冠以文化之名,目的是使侵权行为变得更加堂而皇之。

C.“山寨文化”在美国也有,只是他们的产品广告宣传更有人性化,更有幽默感。

D.“山寨文化”实在是丢中国人的脸,因为它是经过一番打扮而不是光明正大地成为“文化”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08年,山寨服装、山寨春晚等形形色色的山寨产品继山寨手机粉墨登场后,纷纷亮相,层出不穷。

B.有人认为,“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彰显草根创新精神,不如说是讽刺中国知识产权意识的严重缺位。

C.山寨手机之所以便宜,就是因为它不用缴纳17%的增值税、销售税,研发产品的成本也很低。

D.2007年,国内市场销售的手机几乎都是山寨手机,严重影响了国产手机品牌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给“山寨”加上“文化”这一后缀,这让“山寨帮”说话硬气起来。

B.山寨帮虽然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但并不生产对人体有损害的产品。

C.由于山寨手机质优价廉的冲击,有些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已经退出市场。

D.“山寨文化”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这是一种悲哀,应该依法严惩。

阅读答案:

1、C.美国虽有山寨版《纽约时报》,但并不是产品广告。

2、D.原文是说2007年山寨手机产量几乎与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相当。

3、A.(B.“不生产对人体有损害的产品”没有依据。 C. 山寨手机“质优” 没有依据。D.文章并没有“应该依法严惩”的意思。)

【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相关文章:

1.《爬山虎》阅读理解附答案

2.《小白兔》阅读理解附答案

3.白鹭阅读理解附答案

4.高等教育阅读理解附答案

5.胸像阅读理解附答案

6.善良阅读理解附答案

7.校门阅读理解附答案

8.塔阅读理解附答案塔阅读答案

9.一分钟阅读理解附答案

10.一诺千金阅读理解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