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昭君怨》阅读理解附答案

《昭君怨》阅读理解附答案

2022-08-29 08:28: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黄桃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昭君怨》阅读理解附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昭君怨》阅读理解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昭君怨》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1:《昭君怨》阅读理解附答案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3分)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思想?(3分)

篇2:《昭君怨》阅读理解附答案

13.答:(1)梅。(1分)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颜色、香气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要突出时间、花香、姿态)(2分)

(2) 用对比的手法。(1分)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表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2分)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梅花。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白色,有雪没有的香味。

(2)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不同环境进行对比。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

篇3:昭君怨阅读理解及答案

昭君怨阅读理解及答案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

(2)请具体分析下阕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1)梅花(2分)。依据①开放时间:未到春天(1分);②形态特点:有雪所具有的洁白,还有雪所没有的香味(1分)。

(2)对比(2分),通过梅花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品质高洁(1分),表达了词人如梅般坚守清白节操的情怀(1分)。(如答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上片前两句咏叹梅花的出类拔俗。它不同凡花,虽春未到却独自冲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后两句惋惜梅花的孤独寂寞。它虽傲姿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此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词人如梅花一样坚守清白节操的情怀。在写法上,尽管通篇无一梅字,却使人感到笔笔都在写梅;尽管笔笔都在写梅,却又使人处处都联想到词人。构思巧妙,富于比兴,堪称咏梅佳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宋人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物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一看意思,全在结句。以词贵在神似与形似之间,它只抓住腊梅的特点,稍加点染,重在传神写意,与张炎所提出的要求,大概相近,风格质朴无华,落笔似不经意,小中见大,弦外有音,堪称佳作。

自从《诗经摽有梅》以来,我国诗歌中咏梅之作就屡见不鲜,但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精粹雅逸,托意高远,如林逋的《梅花》诗,姜夔的咏梅词《暗香》、《疏影》;一种是巧喻谲譬,思致刻露,如晁补之的《盐角儿》,以及郑域这首《昭君怨》。这后一种实际上受到宋诗议论化的影响,在诗歌的韵味上稍逊前者一筹。

杨慎说此词兴比甚佳,主要是指善用比喻。但它所用的不是明喻,而是隐喻,如同《文心雕龙谐隐》所说: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在宋人咏物词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象林逋的咏草词《点绛唇》、史达祖的咏春雨词《绮罗香》和咏燕词《双双燕》,他们尽管写得细腻传神,但从头到尾,都未提到草字,雨字和燕字。这类词读起来颇似猜谜语,但谜底藏得很深,而所描写的景物却富有暗示性或形象性,既具体可感,又含蓄有味。此词起首二句也是采用同样的手法,它不正面点破梅字,而是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从语言结构来看,则是每句之内,自问自答,音节上自然舒展而略带顿挫,如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涵泳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以雪香二字咏梅,始于南朝苏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后人咏梅,不离此二字。王安石《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似与苏诗辩论。陆游《梅花绝句》云: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丢了香字,只谈雪字。晁补之词《盐角儿》则抓住香雪二字,尽量发挥: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至卢梅坡《雪梅》诗则认为各有所长: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词好似也参加这一辩论,但它又在香雪二字之前附加了一个条件,即开花时间,似乎是作者的独创。

上片三、四两句,写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态,较富有诗意。竹外一枝斜,语本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宋人正敏《遯斋闲览》评东坡此句云:语虽平易,然颇得梅之幽独闲静之趣。曹组《蓦山溪梅》词中也写过: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但却把思路引到杜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上来,离开了梅花。此词没有遇竹而忘梅,用典而不为典所囿,一气呵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它以疏竹为衬托,以梅花为主体,在猗猗绿竹的掩映之中,一树寒梅,疏影横斜,闲静幽独,胜境超然。而且以竹节的挺拔烘托梅花的品格,更能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形象。句末加上野人家一个短语,非但在音节上倩灵活脱,和谐优雅而且使整个画面有了支点,流露出不识人间烟火者的生活气息。

词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

下片具体描写野人家的环境。原来山野之中这户人家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发: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它成了一种优美的恬静的境界,引人入胜,容易令人产生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联想。而冷落竹篱茅舍之后,接着写富贵玉堂琼榭,意在说明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词人由山中之梅想到玉堂之梅,思路又拓开一层,然亦有所本。李邴《汉宫春》咏梅词云: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相比起来,李词以情韵佳,此词则以哲理胜。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同一般的咏梅诗词相比,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明代杨慎《词品》云:中卿小词,清醒可喜,如《昭君怨》云云,兴比甚佳。这首以咏梅为题材的小词,采用了比兴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颇有发人深思的地方。

篇4:《玉阶怨》阅读理解附答案

《玉阶怨》阅读理解附答案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释:

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玉阶:玉石砌的台阶。

罗袜:丝织的袜子。

却下:放下。

(1)第二句中的“侵” 字,很传神,你认为妙在何处?(2分)

答:)“侵”字传神地写出了秋霜浓重的月夜,主人公伫立在台阶上,凝神关注,以致被露水浸湿了丝袜的状态

(2)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望穿秋眼、热切盼望远方的亲人归来的妇女形象。

(3)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中写出“她”已等候多时并写出切肤之寒的一个字是侵 ;诗中的“玉、水晶、秋月”暗示“她”具有 纯洁或坚贞 (填一个词)的品质,将思念的痛苦升华为美的境界。

二:

(l)请概括诗中人物的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2)中国诗具有富于暗示性的特征,请以本诗为例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诗中人物具有期盼(孤独)与哀怨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诗中人物无言独立玉阶,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了衣袜,可见伫立之久,等待(期盼)之深,怨情之切。回到院中,独望秋月,幽独之苦,似月怜人,似人怜月。何物伴人,“却下”二字,却是“又上心头”的`写照。(4分,特征1分,分析3分)

(2)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却引读者有无限想象余地,使思情无限辽远。“诗中全不见怨”宇,但给人“幽怨”之深之感。“露湿在袜”让人想到夜深人静站立等待思念之久,而人未知;”玲珑”二字,以月衬人,可想见女主人的思情至深之浓之烈。(4分,选择暗示点1分,举例展开3分)

赏析:

《玉阶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写一位妇女寂寞和惆怅的心情。前两句写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她却还在痴痴等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女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前两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全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有幽邃深远之美。

篇5:昭君怨梅花阅读答案

昭君怨梅花阅读答案

【昭君怨梅花阅读答案】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

(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答案】(1)梅花。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洁白,还有雪没有的香味。

【答案】(2)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

篇6:《昭君怨》《如梦令》的阅读答案

《昭君怨》《如梦令》的阅读答案

如梦令 作者: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作者: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按照字数的多少分类,这两首词均属于 。《如梦令》和《昭君怨》分别是这两首词的 (2分)

(2)仔细品读这两首词,试分析严词和郑词抒写的各是什么事物?并简要说说理由。(3分)

(3)请分别就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小令一般是单调,也就是说只有一段。如《十六字令》《渔歌子》《忆江南》《如梦令》《调笑令》等。

(2)严词写的是桃花,因为“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从时间上看,桃花与梨花、杏花同期开放。郑词写的是梅花,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3分)

(3)严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作者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郑词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篇7: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阅读理解及答案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桓伊三弄,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曾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逢椰子玉赴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1.这首词的上阕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飞絮送行舟,水东流”的妙处。(6分)

3.赏析“新月与愁烟,满江天”这两句写景的特点。(4分)

4.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以“飞絮送行舟,水东流”结尾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

1.营造了一个孤寂凄迷、浩淼清幽的意境。夜深人静之时,不知是谁吹奏起优美的`古曲,将人从梦中惊醒。一弯孤单的新月,弥漫江天的愁烟,使即将与友人分别的词人愁绪满怀。(5分)

2.此句运用了拟人、反衬、寓情于景和想象的手法。这是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在想象中,词人赋予柳絮和流水以人的情感,借多情的柳絮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意。而江水不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又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景物描写寄托情感,含蓄隽永。(6分)

3.答案示例:此二句融情于景(1分)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1分)将整个送别情景托出,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氪围。(2分)

4.答案示例: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2分)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这样结束全词,显得含蓄隽永。(2分)

翻译: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悠扬的笛曲,将人从好梦中惊醒。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篇8:郑域《昭君怨》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域《昭君怨》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域《昭君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诗】: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注释】:

郑域,约公元1192年前后在世】(或作陆域,误)字中卿,号松窗,三山(今福建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光宗绍熙中前后在世。

【翻译】:

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幽香无比。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无论是生长在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两个地方不同,都是一样的盛开。

【赏析】:

杨慎说此词“兴比甚佳,主要是指善用比喻。但它所用的不是明喻,而是隐喻,如同〈文心雕龙。谐隐〉所说:“遁词隐意,谲譬以指事。”在宋人咏物词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象林逋的咏草词《点绛唇》、史达祖的咏叹调春雨词〈绮罗香〉和咏燕词〈双双燕〉,他们尽管写得细腻传神,但从头到尾,都未提到“草”字“雨”字和“燕”字。这类词读起来颇似猜谜语,但谜底藏得很深,而所描写的景物却富有暗示性或形象性,既具体可感,又含蓄有味。此词起首二句也是采用同样的手法,它不正面点破“梅”字,而是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说它是花么,春天还示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从评议结构来看,则是每句之内,自问自答,章节上自然舒展而略还顿挫,如“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香异”,涵泳之中,别饶佳趣。

以“雪”“香”二字咏梅,始于南朝苏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后人咏梅,不离此二字。王字石《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似与苏诗辩论。陆游《梅花绝句》云:“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丢了香字,只变雪字。晁朴之词《盐角儿》则抓住香雪二字,尽量发挥:“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至卢梅坡《雪梅》诗则认为各有所长:“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词好似也参加这一辩论,但它又在香雪二字之前附加了一个条件,即开花时间,似乎是作者的独创。

上片三四两句,写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态,较富有诗意。“竹外一枝斜”,语本苏轼

下片具体描写野人家的环境。原来山野之中这户人家,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发: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它构成了一种优美的恬静的境界,引人入胜,容易令人产生“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联想。而“冷落竹篱茅舍”之后,接着写“富贵玉堂琼榭”,意在说明栽于竹篱欺骗性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词人由山中之梅想到玉堂之梅,思路又拓开一层,然亦有所本。李邴《汉宫春》咏叹调梅词云:“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相比起来,李词以情韵胜,此词则以哲理胜。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同一般的咏梅诗词相比,思想性又高出一层。

宋人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一段意思,全在结句。”(《词源》)此词贵在神似与形似之间,它只抓住腊梅的特点,稍加点染,重在传神写意,与张炎所提出的要求,大致相近。风格质朴无华,落笔似不经意,小中见大,弦外有音,堪称佳作

【阅读训练】:

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3)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5)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

(6)请具体分析下阕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二:

(1)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阕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梅”的?(3分)

(2)这首词下阙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3分)

【参考答案】:

一:

1:答: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答: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3:答案:(1)梅花。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白色,有雪没有的香味。

4:答: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不同环境进行对比。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

5:答:)梅花(2分)。依据①开放时间:未到春天(1分);②形态特点:有雪所具有的洁白,还有雪所没有的香味(1分)。

6:答:对比(2分),通过梅花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品质高洁(1分),表达了词人如梅般坚守清白节操的情怀(1分)。(如答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酌情给分)

二:

(1)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色香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既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又表明它颜色洁白,香气高雅,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一树寒梅,疏影横斜,闲静幽独,胜境超然,涵泳之中,别有一番情趣。(要突出时间、花香、姿态,3分)

(2) 对比(1分)下阙描写山野之中这户人家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发: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2分)

篇9:古诗阅读及鉴赏:昭君怨

古诗阅读及鉴赏:昭君怨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问题:

(1)词的上片“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一句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4分)

(2)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好处。(4分)

答案:

(1)梅花出类拔俗,不同凡花,它虽春未到却独自凌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4分)

(2)运用了对比手法。下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对比,表明不论把梅栽在那里,它都不改初衷,突出了梅花纯洁傲岸、“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贵。(4分)

赏析:

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片咏梅、惜梅。前两句咏叹梅花的出类拔俗。它不同凡花,虽春未到却独自冲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后两句婉惜梅花的孤独寂寞。它虽傲姿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

下片赞梅。把梅栽在“竹篱茅舍”也罢,把梅栽在“玉堂琼榭”也罢,它都不改初衷:“两地不同栽,一般开。”此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虽怀才不遇却不肯放弃操守而随波逐流的情怀。在写法上,尽管通篇无一“梅”字,却使人感到笔笔都在写梅;尽管笔笔都在写梅,却又使人处处都联想到作者。构思巧妙,富于比兴,堪称咏梅佳作。

篇10:三代阅读理解附答案

三代阅读理解附答案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碰伤了。本来我可以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 拉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 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说:“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是我太多虑了,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拦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股搁下车子跟上前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一直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两头担子,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边。

1.那位陌生的先生为什么向“我”的自行车撞上来?

2.“我愣愣地目送他们”,“我”为什么发愣?

3.试从写作方法和主题等方面比较《三代》与课文《散步》的异同,至少比出异同各一点。

异:

同:

1.他为了保护孩子和父亲

2.被陌生先生对孩子和父亲强烈的责任感深深地震撼了

3.异:角度不同。课文以“我”的角度写对母亲儿子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对老去的生命的善待;《三代》中的“我”只是那位陌生先生对父亲孩子极尽保护责任的见证人。 同:两文都 深刻揭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大历史使命。(此题回答有理即可得分)

篇11: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

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对比(1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2分);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

或:反衬。用春草作反衬,用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进一步反衬.凸显杜鹃的孤苦无告。

如果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和“比喻”

(草似烟)的修辞,或答联想.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3分。答对偶不给分。

2.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2分),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1分)。

【《昭君怨》阅读理解附答案】相关文章:

1.《爬山虎》阅读理解附答案

2.《小白兔》阅读理解附答案

3.白鹭阅读理解附答案

4.高等教育阅读理解附答案

5.胸像阅读理解附答案

6.善良阅读理解附答案

7.校门阅读理解附答案

8.塔阅读理解附答案塔阅读答案

9.一分钟阅读理解附答案

10.一诺千金阅读理解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昭君怨》阅读理解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