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高二语文必修五第2课《谈中国诗》学案(第一课时)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2课《谈中国诗》学案(第一课时)

2023-09-06 09:23: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瓜榨汁很好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二语文必修五第2课《谈中国诗》学案(第一课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二语文必修五第2课《谈中国诗》学案(第一课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2课《谈中国诗》学案(第一课时)

篇1:高二语文必修五第2课《谈中国诗》学案(第一课时)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2课《谈中国诗》学案(第一课时)

《谈中国诗》学案

编写:高亚飞 校审: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

学欲望;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

征。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作者介绍

钱钟书(1910-)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

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

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

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

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

长篇小说: 《围城》 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

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

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

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2、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

译为中文。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

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

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

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

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

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3、字音、词义

lǒng( )统 精suǐ( ) 一cù( )而

就 shùo( )见不xiān( ) 逻ji( )

叫xiāo( ) 轻yuān( )剪掠 颦cù( )峨眉 单bó( ) 不liǎo( )liǎ(o )之 遥思远chàng( )

kǎi( )叹 hǎ( )巴狗 了不足qí( )

4、补充注释: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

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二、整体把握

1、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各个段落大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2、通读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第三部分(第 段至 段):第四部分(第 段):

3

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①发展史:外国――

中国――

②篇幅: 外国――

中国――

③韵味: 外国――

中国――

④语言: 外国――

中国――

⑤内容: 外国――

中国――

4、主题归纳:

篇2: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

2.探究文章幽默风趣的风格。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笼统(      )精髓(      )梵文(      )轻鸢(      )蹙颦(      )撩人(      )

慨叹(      )   饶恕(      )   叫嚣(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cù(   )而就     逻ji(    )    单bó(    )   hǎ(    )巴狗    遥思远chàng(    )

shùo(   )见不xiān(     )不liǎo(    )liǎo(   )之

3.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cù)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yuān)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反馈矫正】

1.lónɡ  suǐ  fàn   yuān   cù pín  liáo   kǎi  shù   xiāo

2.蹴   辑  薄  哈  怅  数  鲜  了 了

3. 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cù)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yuān)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

【探究活动】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抓住关键句,关键句有:“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讨论明确】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要点二:探究钱钟书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探究活动】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围城》小说的开头讲一位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局部真理”。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没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为“局部的真理”。可见,钱的幽默是透着学者的智慧的幽默。结合下面句子,体会钱钟书的语言风格。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语言风格的题目,探究的重点是“幽默风趣”,答题时注意作者要表的的意思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的,这种方式如何体现“幽默风趣”的特征的。

【讨论明确】

(1)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

(2)“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5)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1)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答案】B

(2)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答案】D

(3)“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意是什么?

【答案】“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

【解析】这是暗喻,联系上下文可理解此比喻的深刻含意。

(4)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答案】“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眉眼颦蹙”指把诗的篇幅弄短。

【解析】从“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可得出答案。

惜缘

[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3:必修五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必修五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二、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四、阅读、思考、回答

1文章从哪些方面展开了论述?

2论述时侧重于哪些方面?为什么?

3谈一谈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的作用。

明确:“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4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明确: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5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究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感受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1)找出你认为最妙的比喻句,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抓住本体、喻体,弄清比喻义,说出它在表达上的积极作用。

(2)除了比喻句,还有哪些你认为意蕴深厚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3)找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大家讨论解决。

二、拓展、应用

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某种文艺现象,比如元曲、戏剧小品、通俗歌曲、踢踏舞等等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我连续正在考虑,究竟怎样的教学才华收到最佳的效果?究竟我们怎样正在课堂上变动起学生的积极,让学天生为学习的主体,而不再是教师正在唱独角戏?究竟用一种怎样的教学方式能创造师生双赢?或许正在教学中能多考虑学生、能多关注学情,正在备课中立足学生、立足文本,优化设想教学会更好?此为薄见!

1. 课堂教学环节

(1)课堂导入针对本班课堂氛围沉静有余而活泼不足的特点而设计,意在活跃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预热”,从而顺利进行新课教学。

(2)在整体感知方面,意图体现新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自主分析、提炼、归纳、质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在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特征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作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体会作者客观,公正对待本国诗歌的研究态度。在分析中国诗歌暗示性这一教学环节,我力图打通本单元教学内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在分析中外诗歌的异同方面,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比较法去关照中外诗歌,从而体现、印证作者的观点,加强学生解决习题的能力。

2.优化课堂发问

好的课堂发问可以让学生疾速进进标题情境,进步学习喜欢,激发探求欲瞧,走进学问殿堂。因此教师设想的标题要难易过度,假如标题过难,学生高不可攀,假如标题过易,学生探囊取物。只要正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问,才有益于学生克服畏难心情,才华让人人都有考虑的机会,个个都有成功的开心。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标题要化难为易,设想展垫发问,使之分化成几个简略的标题。正在第一课时中,我让学生分段找要害句,这样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但自我感慨,对付高二学生来说,我还是将他们的地位放低了,没有充分预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在设想标题上显得过于简略,于是让一节课短少出色之处!

3. 我的困惑

在践行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一直有个困扰:学生自主探究时间难以掌控与有限的课堂时间之间形成矛盾,对于这一矛盾,一直未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导致了课堂经常出现前松后紧的问题。

4. 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如上所说,本节课前松后紧,课堂教学未能做到从容不迫;

(2)在导入、质疑环节语言不够精炼。

5. 今后的改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注意课堂时间的掌控,力求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在备课、授课环节不断改进自己语言表达,是上课的语言更凝练,更精确

《谈中国诗》读后感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苏轼在无可奈何的悲愤中所发出的千年一叹;而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五月二十日的开篇也是仰天长叹:“人生如梦”。诚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中国诗〉中所说:“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进而,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其思维也大抵相同吧,中国人的思想中有所谓西洋的东西,西洋人的思想中一如歌德,不也同样有中国元素么。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中国文化在哈日哈韩、亲美亲法中消失,甚至一些学者看到80后们见面说hello,再见说bye,就禁不住阵阵惶恐。于是对外来文化进行铺天盖地的批判,呼吁保护中国文化。仿佛那些洋玩意就是一条条要吸食民族文化精血的蚂蝗。在这里我又要借用钱先生关于中国诗的譬喻了:“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意,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那么,我想说,当我们坐在空调房中吃着麦当劳、肯得鸡,喝着可乐,舔着热狗,惬意地听着mp4时,老学究们大可不必如此紧张。这些东西再怎么着也只是一种快餐文化,而快餐过后,国人最爱的依然是本国传统的东西,譬如,有朋自远方来,身为主人定会邀其聚餐,或下厨房,或进馆子。但无论在哪,招待贵客的断不是麦当劳。再简单地说,你一定没在春节见过哪个中国人的团年桌上摆满了肯得鸡。

说到春节,不得不谈打到关于节日的问题。我国原先法定的节日为五一、十一和春节,现在新增了元宵、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几个节日在网上的支持率相当高,足以看出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可是,当80后们去为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而折腾的时候,我们的学究们侧目哀叹中华文化之不保。这还真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试想,中国十三亿人,为洋节而狂的毕竟是少部分,换个角度看,假使你身在异国,本着入乡随俗的思想,也许你会同异国人一起庆祝他们的节日,但是,你一定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说不定还会如李白一般,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句子来,且一吟泪双流。而你可曾见过有哪个国人因耽误了过洋节而泪流满面的?你可曾见过有哪个国人为过圣诞节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的?

当我们对西方文化如临大敌时,西方人却对中国文化采取了容纳吸收和学习的态度,汉语热,儒学热,武术热,京剧热,热遍世界各地。

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便利,人类文明犹如一辆磁悬浮列车飞速前进,因此,我国的经济与文化都必须逐渐与国际接轨。接轨就要有“拿来主义”的勇气与智慧。有句老话说的好,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同样,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能让中国发展就是好文化

篇4:《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西安航空618中学  柳志耘

教学目标:

1.领会中国诗的特点。

2.体会比较文学创作方法。

3.感受钱钟书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1.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2.品味比较文学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法:1.指导学生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表达。

2.组织小组活动,促成学生讨论交流。

学法:1.自主学习,对比阅读。

2.探究合作学习,表达交流。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品读中国诗歌,朱光潜老先生建议我们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去“咬文嚼字”,林庚老人告诉我们须潜心领会中国诗歌语言中丰富的“暗示性”特点,那么中国诗歌具有什么的特点呢?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聆听博学多能,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越成就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早在1945年12月面对众多美国学者的一次有关中国诗的一次著名演讲。

二.介绍作者钱钟书: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主要作品,《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围城》(长篇小说)、《谈艺录》(诗话)《管锥篇》(1-4册,文论)《七缀集》(文论集)。

三.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老师要求。)

1.  找出所有关于中国诗特点句子。(学生在文章中画出原句。)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中国诗的特征。(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提炼、概括)

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总结从课文中提炼出的中国诗的特点:

第一、中国诗是早熟的。(发展上)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形式上)

第三、富于暗示性。有问不答,以问为答,讲究静默。(技巧上)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语言上)

第五、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内容上)

四.语文活动。

第一步:自主学习, 找出文中从比较文学的立场所谈到的有关中国诗的内容和见解。

(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有目的地关注作者的思考和结论。)

第二步: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分析品味找到的相关内容,就其中一例从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仔细品味作者思想和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这是本节课堂教学的核心,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键是具体教学内容是在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深入思考,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老师备注:文中从比较文学的立场所谈到的有关中国诗的内容和见解共计有十四处之多,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极具个性的表达都蕴含其中,学生思考不到位的地方,期望通过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师生和文本的对话完成,以期让学生达到有效学习,他们的思考和认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思想内容明确:

比较1  诗的发展规律。一般诗与中国诗比。

比较2  诗歌的篇幅。中国诗短。

比较3  有问不答,以问为答。中国诗最多。

比较4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诗“比重”轻。中国诗人狂得斯文。

比较5   田园诗的安静。中西方都有。

表达形式明确:

1.举出诗歌、绘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

--举重若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2.征古今引中外,援引众多国家资料,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  --博学多识,学贯中西,学富五车

3.信手拈来大量运用比喻、反语、对比、夸张、引用等修辞

--聪明睿智,幽默风趣、凸显涵养魅力

五.拓展训练。评说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语言力求诙谐幽默,多用比喻、夸张)

《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致大海》--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展示老师拙文:

两首诗均为短诗,一为古体诗,一为自由体诗。二者都以大海为咏叹对象,借自然景观抒怀。

曹操此时胜仗归来,普希金正在政治幽禁;曹操前来欣赏大海,普希金被迫以大海为伴。

但曹诗视大海为自己,大海若我,我若大海,大海的磅礴奇伟,辽阔大气就如同曹公所表现出的宏伟志向,广博胸襟,远大抱负。

普诗视大海如知己、如偶像、如长者,大海象征自由、象征力量,这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诗人在倾诉和呼唤中为自由,为理想而抗争和奋斗。

曹诗中的“我”是暗蕴在深海之中的,普诗中的“我”是张扬于海面的。

所以,中国诗歌特中国的地方实体现在世界是海中的。

六、作业:

钱老,我想对您说﹍﹍

要求:1、写出你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或自己想与钱老探讨的问题。

2、语言可以力求诙谐幽默,多用比喻、夸张修辞。

3、300--500字。

柳志耘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5: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期末练习试题

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期末练习试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

A.精髓(suǐ)轩冕(miǎn)锱铢必较(zī zhū)牛羊咻咻(xiū)

B.亵渎(xiè)谛听(dì)一蹴而至(cù)混沌含融(dùn)

C.敷衍(fū)窸窣(xī)得鱼忘筌(quán)眉眼颦蹙(píng cù)

D.付梓(zǐ)寒砧(zhēn)喋喋不休(dié)酩酊大醉(mǐng dǐng)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B.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式的句子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D.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幸福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郭先生________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2)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_______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3)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_________。

A.照例沉寂含蓄

B.援例岑寂蕴藉

C.照例岑寂含蓄

D.援例沉寂蕴藉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羡妒斟酌婉蜓曲折卓有成效

B.援例尺牍光采夺目顽固凶残

C.叫嚣蕴藉长途拔涉杀一敬百

D.游离门栓矫揉造作残羹冷炙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小题1】本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小题2】“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如何理解“意义的确定和控制”?

【小题3】在文中作者举了“烟”和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要说明的各是什么?

【小题4】对这段文字重要内容的分析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容易明确,但联想的意义却不易捉摸。

B.创作时要咬文嚼字,无论是科学的文字还是文学的文字,要尽量做到直指和联想的意义相结合。

C.文学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平淡的表达。

D.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要善用联想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意蕴丰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梵高的坟茔(节选)

范曾

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一次壮烈的抗议。

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情。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乡愿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种永恒的谜。

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小题1】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位“艺术的殉道者”?阅读第二段的有关内容,作出简明的回答。(不超过30个字。)(4分)

【小题2】在第三段中,作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情况,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三段,用简要的语言归纳。(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第五段说:“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B.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前的荣耀不过是过眼烟云,等待他的往往是死后的寂寞,而伟大的艺术家却永远被人铭记和景仰。

C.文章第三段说:“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画风填补了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学的新领域。

D.古往今来的画家,车载斗量,不可胜计,然而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是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梵高属于第二种类型。

E.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F.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①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②。

注:①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②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的居所。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紧紧扣住“深”字和“隐”字,理清“深”与句中相关的“斜抱云和”和“见月”两者的关系,联系人事,提升认识。接着联系妃子失宠的遭遇进行理性思考,体会主人公心情,把有关的文字整合在一起,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深”字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酸苦和无奈。“隐”字描写了主人公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16.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②句式与画横线的一句相同。(6分)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解析:事例:必须是古今史册上有影响的人物,而且还必须写出他(或她)不同寻常的努力及辉煌的业绩。句式:须有表假设的关联词语,有两个并列的否定句,结尾还必须用一个表感叹(或反问)的句子。

参考答案:如果没有陈景润孜孜不倦、甘守清贫,没有他成千上万次的精心演算、分析推证,又哪里会有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攻克!

【小题1】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按顺序填写应是: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小题2】

在下面一段话里删去六个多余的字,使语言简明通畅。(2分)

市场管理员说:“目前,个体户收入悬殊很大。他们当中的多数守法;个别人有违法行为,对这些人已经依法给予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绝不能让社会上那种坑害顾客的思想任其泛滥。”

应删去:____________。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为了保护一只美洲虎,秘鲁人让它居住在一个花木葱茏、溪水潺潺的山林里,放入成群的牛、羊、兔、鹿供老虎享用。但谁也没有见过它威风凛凛地冲下山来捕食牛羊的情景,只是躺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吃了睡,睡了吃。

一些市民认为,这是老虎没有伴侣,没有爱情,生活无味所致,于是又集资从巴拉圭租来雌虎陪它生活。然而,老虎还是提不起精神,最多陪女友走出虎房,到阳光下站一站。

后来,接受了游客的建议,在虎园里放入三只凶猛的美洲豹。从此,美洲虎再没有回过虎房。它不是站在山顶长啸,就是冲下山来,在草地上游荡。它不再睡觉,不再吃管理员送来的肉。没有多久,它还与巴拉圭的那只雌虎产下一只虎崽。

由这种现象,你想到了什么呢?英雄没有了对手该是很寂寞的吧?有对手和没有对手的生活各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请你以“对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篇6:高中英语必修五第二单元第1课时 学案 (人教版英语高二)

Unit 2 第1课时

课前预习案

I词汇总览

1. 重点词汇及拓展

1) vi. & vt. __________ 联合;团结 adj. _________团结的;统一的 n. _________联合;联盟

2) vi. consi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dj. _______________ 一致的

3) vt. accomplish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成就

4) adj. willing ________________adv. ________乐意地;自愿地 n. __________ 乐意;甘心情愿

(反义词) adj. ___________ adv. __________ n. ___________ will n. ________________

5) n. convenience ___________ adj. _____________ 方便的adv. _____________便利地;合宜地

6) adj. _____________粗糙的;粗暴的 adv. _____________粗略地;粗暴地

7) vt. attract _______________ adj. __________吸引人的n. ___________吸引;吸引人的事或物

8) n. ___________建筑学;建筑艺术 n. _________建筑师 adj. ________建筑学的;建筑上的

9) vt. & vi. collect __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____收藏品;珍藏;收集

10) vt. enjoy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乐趣;享受;adj. ____________令人愉快的;快乐的

11) vt. ___________描述;描写 n. _______________描述;描写

12) adj. ______________ 配备好装备的;带家具的 vt. ____________供应;提供;装备

n. ______________家具

14) adj. possible 可能的 adv.______________可能地 n. _____________ 可能性

(反义词)adj. ________________ 不可能的 adv.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_

14) vt. _______________筹备;安排;整理 n. 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排;整理;布置

15 n. & vt. delight __________________ adj. _____________欣喜的;高兴的adv. _____________

16) n. ______________共产主义 n. & adj. _________________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的

17) vt. thrill __________ adj. ________毛骨悚然的;令人兴奋的adv. _____________令人激动地;

毛骨悚然地adj. _____________非常兴奋的;极为激动的n. ________________毛骨悚然;震颤

2. 单词拼写

①A new type of learning machine a______________ a large number of parents.

②Is it true that no two leaves are a___________?

③ I’m going for a meeting right now. Could you a___________ a car for me?

④The umbrella can be f____________, so it is easy to carry in a bag.

⑤To her d____________, she passed the examination.

⑥The curtain m______ the wall well .Do you like the color ?

⑦The result leads to a future world where people from all countries are respected and different views are t__ ___.

⑧They wanted their buildings c__ ____in a way to look unnatural.

⑨In the a______ of the teacher , Fang Lan will be in charge .

⑩The president is holding a peace talk with the foreign minister of another country .

The a__ ____ of the meeting is very warm and friendly.

⑾The Olympic___ ___ (体育馆) in Beijing is another design that makes us

think about nature.

⑿It is___ ___ ( 显而易见) that he is mad .

⒀They asked their teacher whether he could______ (推荐) an English dictionary to them .

⒁How time flies . The time is____ __ (接近) when we are to leave .

⒂Scotland is colder_____ _ (贯穿) the year , and receives more rain .

3. 重点短语

1) 由……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分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挣脱(束缚);脱离____________________ 4) 省去;遗漏;不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

5) 代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机器)损坏;(身体)垮下来__________

7) 为……带来荣誉;值得赞扬;在……名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be linked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be joined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for conveni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be known a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keep one’s eyes open ____________________ 13) make a list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to one’s surpri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in memory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所给短语的适当形式填空

consist of; link to; leave out; divide…into…; break down; break away from; take the place of;

1) She ___________________ 3 words when she recited this poem.

2)&

篇7:模块5 Unit 3 Project 第一课时学案(译林牛津版高二英语必修五学案设计)

Ⅰ. Pre class

1. Read the passage and then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iends or enemies?

2. Task-based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by yourself and then finish the NO.7 exercise in Learning-- English paper (period 8)

3. Work in groups and follow the outline below to prepare for the debate.

(1) Planning

◆Discuss which topic your group would like to choose from below. Tick your choice after discussing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ority versus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iority

[prai'riti] 优先

□ Advertisements have more advantages than disadvantages versus □ Advertisements have more disadvantages than advantages

□ Internet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disadvantages versus □ Internet has more disadvantages than advantages

◆ Give each member of the group a different role. Choose from the following and write down the names besides each role.

Group leader_____________

Debater_________________ Researcher__________________

Timekeeper______________ Questioner__________________

◆ For information about your topic, look in the following places:

Internet, magazines, libraries, books, debaters on TV, debates on the radio or any other resources you can use to find information about your topic.

(2) Preparing

◆ Discuss the information each group member has found. Decide what information to start your debate with. The strongest point should be your opening point. Don’t forget to keep a good point for the ending as it will leave a lasting impression.

◆ Make a list of points that your group comes up with.

● some references for you

State 陈述, of course 当然, right 是的, exactly 对。 Above all ;To begin with,首先, Last 最后,My fellow debaters, 对方辩友, On the one hand , On the other hand,

Moreover; in addition,此外, furthermore更进一步地说,

On the whole 总的来说, in a word 总之。

That’s true. 是那样;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Some people claim that一些人声称; As we all know…

I’d like to point out that … That’s all I want to say. I’m afraid I don’t agree.

I totally disagree with them, for this idea is too narrow-minded. (狭隘的)

You can't be serious. You must be joking. (你一定是在开玩笑)

(3) Producing

◆ Practise your debate in your group. Make sure that each members of the group has a few points into the debate.

◆ Write down the opinions your group wants to present.

Honorable teachers, ladies and gentlemen,our opinion is

Ⅱ. While-Class

Learning aims:

1. To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y doing some tasks.

2.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3. To develop the cooperation skills and improve spoken English after doing the project.

4.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nature.

Learning procedures:

1. Enjoy a flash

2. Analyze the title

3. Fast reading

4. Detailed reading

(1) Paragraph 1: Find out the ways people overdevelop Earth’s resources

(2) Paragraph 2: Fill in the form

Some people’s opinion

The others’ opinion

(3) Paragraph 3: Tell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and which are False

1. Both poorer and developed nations pay more atten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less to the environment.

2. Because of everyday needs, many poorer nations are using up natural resources rapidly.

3.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make people have healthy and productive lives, suffering the environment.

4. Humans are moving towards an important point of understanding 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4) Paragraph 4: Choose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

The main idea is

A.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nature will become better at the same time.

B. Humans can really win by protecting nature.

C. Just protect nature, then man will have a better future.

4. Summary

For a long time, our ________ __________ have been seriously affected by people in many ways such as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tourism and so on. In order to live, people have to use nature to _____ needs. But if we only focus on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then people may suffer. Fortunately, humans are moving towards an important point of ____________ 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Both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 countrie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ensure that people enjoy 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 lives, _________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m suffering. Humans can only really win by _________ _________. It’s mankind’s responsibility to find ___________ that are ___________ for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5. Have a debate

(4) Presenting

◆ The groups come together to debater their topic in front of the class.

◆ Before the debate begins, the chair will ask the students audience which side of the issue they agree with. Ask the same question at the end of the debate. The group that has changed the minds of the most students wins the debate. The other group needs to think about how they can do better next time.

Ⅲ. Post class

1. Read the passage at least three times and then underline the phrases and sentences you consider important.

2. Finish the exercise on page 71 in KKL.

Ⅳ. 课后反思

1. 课文都理解了吗?你认为还有哪些疑难句?(可以在书上标出)

2. 通过这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下次课上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在听课效率,课堂参与度等方面)

篇8:模块5 Unit 3 Project 第一课时教学案(译林牛津版高二英语必修五教案教学设计)

Taught by Yang Yuqian

Teaching aims:

1.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nd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passage.

2. To help students form some ideas for a debate 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and encourage them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3. To develop students cooperation skills and improve their spoken English by doing the project.

4. To rais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nature.

Teaching focuses:

1.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article by doing some tasks

2. To encourage all the students to get involved in the debate.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 in

Get students to enjoy a flash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ep 2. Analyze the title

Get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d “versus” in the title.

Step 3. Fast reading

Get students to go through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answer two questions.

Step 4. Detailed reading

1) Paragraph 1

Get students to report the ways people overdevelop Earth’s resources, and to find out the consequence of these actions.

2) Paragraph 2

Get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form to realize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problem..

3) Paragraph 3

Get students to do the True or False exercises to understand paragraph3.

4) Paragraph 4

Get students to choose the best choice ab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ragraph.

Step 5. Summary

Get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age

Step 6 Have a debate

Get the groups to come together to debate their topic in front of the class.

Step 7 Assignment

1. Read the passage at least three times and then underline the phrases and sentences you consider important

2. Finish the exercise on page 71 in KKL.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2课《谈中国诗》学案(第一课时)】相关文章:

1.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

2.高二必修五语文作文

3.高二语文必修五作文

4.《逍遥游》教案第三课时 (高二必修五)

5.《桥》第一课时学案

6.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

7.《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

8.语文百花园六导学案第一课时语文百花园六导学案第一课时语文百花园六导学案第一课时语文百花园

9.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作文

10.谈中国诗教案

下载word文档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2课《谈中国诗》学案(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