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伏婴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以及所用的说明方法。
2.探究文章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墁地( ) 接榫( ) 瓦当( ) 戗兽( ) 穹宇( ) 柁墩( )
额枋( ) 房檩( ) 切削( ) 椽子( ) 水榭( ) 翚(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fú( )员 fú( )射 一fù( )对联 匍fú( )
纯cuì( ) 憔cuì( ) 荟cuì( ) cù( )然
点zhuì( ) 拾duō( ) chuò( )茗 chuò( )学
miǎn( )甸 沉miǎn( ) miǎn( )怀 miǎn( )腆
房lǐn( ) 仓lǐn( ) 遗zhǐ( ) 福zhǐ( )
【反馈矫正】
1.màn sǔn dāng qiàng qióng tuó fāng lǐn xiāo chuán xiè huī
2.幅/辐/副/匐 粹/悴/萃/猝 缀/掇/啜/辍 缅/湎/愐/腼 廪/檩 址/祉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明确说明方法。
【探究活动】
探究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在文中找区位,然后找到关键的词语进行概括,说明方法主要有打比方、作对比、作诠释、列数字、列图表、摹状态、引名言等,注意区分。
【讨论明确】
(1)个体建筑构成: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
(2)群体建筑构成: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举例子 打比方)
(3)结构方法: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4)斗拱: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 举例子 摹状貌 下定义)
(5)举折、举架: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下定义 摹状貌)
(6)屋顶的装饰作用: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作比较 引用)
(7)颜色的选择--朱红: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举例子 作比较)
(8)部件的装饰作用: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子)
(9)建筑材料的装饰: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作诠释)
要点二:探究文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比喻句的作用。
【探究活动】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4)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
【教师释疑】
运用比喻,是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之一。“中国建筑的‘文法’”、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都是比喻的说法,重点要找到本体,然后说明要表达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本题通过对文中精彩比喻的赏析,体会比喻说明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可把复杂抽象的道理说得简单明白的特征。
【讨论明确】
1.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可译性”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 (1)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3)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4)热河普陀拉的窗子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一般读者都没有见过,三言两句说不清,作者把窗子比喻成“一句话”,“内容”则是比喻窗子的功用, “词汇”比喻窗子的形式,这便简明形象地说明二者虽然形式不同,但解决的问题相同。
【课堂提升】
1.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B.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C.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D.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答案】 D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B.(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C.(五)举折,鲸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C.(五)举折,举架以及它们的作用
D.屋顶及色彩。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五)不是重点,重点除A、B、D之外还有(四)斗拱。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②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的。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③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关于前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可作为一部参考用书。关于后书,我们也可以从营造学社一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参考的图版。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答案】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第①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案】 打比方 举例子
(3)第②段中“同一体裁的文章”比喻的是什么?
【答案】 性质相同的建筑
(4)结合全文思考: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惜缘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2:《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案
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 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4月20日生于日本,19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预习检测
注音。
帷幕( ) 屋脊( ) 接榫( ) 穹窿( )
埋怨( ) 埋葬( ) 翘起( ) 翘首以盼( )
点缀( ) 辍学( ) 厦门( ) 高楼大厦( )
角色( ) 凤毛麟角( ) 门槛( ) 直栏横槛( )
探究案
一、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至 )
第二部分:( 至 )
本部分又分三层:
(一)( 至 )
(二)( 至 )
(三)( 至 )
第三部分:( 至 )
第四部分:( 至 )
二、合作探究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三、拓展探究
良心与勇气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解放后,在教课的同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被邀请参加北京城的建设规划。
梁思成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向周总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壮的城墙,城门上巍峨高大的城楼,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以及美丽的街市牌楼……他不遗余力地建议保护北京城墙。他是那么钟情于它们。关于它们,他有那么美妙的构想:城墙上可以绿化,供市民游乐;壮丽宽广的城门楼可以改造成图书馆;护城河可以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然而,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浪漫梦想而已。随之而来的一切现实却非他所愿,北海团城被拆了,天安门东西两侧三座门被拆了,古城墙被拆了……
如今残留也是仅存的一段城墙,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角,而绵延数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墙都被拆光了。对于深谙其文物价值的梁思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痛苦迷惑的了。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
思考:当你觉得不合理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时,你能像梁思成那样站出来说话吗?你觉得怎么样做才是最合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安徽卷)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做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做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五、完成课后第三题。
一、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二、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1) 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第三层次:(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14-17)
四、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出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18-20)
二、合作探究
(1)【明确】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前五个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后三个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2)【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3)【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略
四、1、A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
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项。A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内涵。C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据原文“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D项 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2.、D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D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的不远离原本。
3.、D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A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的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五
1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特别是比喻的运用,即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又揭示了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
2作者用“帷幕”一词来说明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非常简练概括,恰当的比喻能带来言简意赅的效果。
3本题把建筑的各种类型和文章的多种体裁相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陈刚
篇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旨在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要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必修三第四单元已经学习过科普小品文,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可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普遍兴趣不高,学习本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本文作者梁思成,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且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可作为本课学习重点。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3、尝试在网络环境中解读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4、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
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 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启超长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四、走进文本
(一)阅读文本
初步探究: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文题资讯:
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题目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五、整体把握:
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 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文章主旨: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六、合作探究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结构特点)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七、本文特色总结: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先总后分,分具体后抽象。作者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概括时,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步步深入,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2.举例说明、打比方说明方法的运用,使介绍事物非常清晰, 明确,通俗易懂。
3.语言严谨,有逻辑性。
惜缘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4:陈情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险衅 闵凶()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矜育() 洗马() 优渥() 逋慢()
2.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3)常在床蓐
(4)四十有四
(5)五尺之僮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九岁不行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7)臣欲奉诏奔驰
(8)拜臣郎中
(9)是以区区不远废远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舅夺母志
(2)至于成立
(3)沐浴清化
(4)辞不赴命
(5)而刘夙婴疾病
5.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夙遭闵凶
(2)猥以微贱
(3)沐浴清化
(4)凡在故老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举臣秀才
(7)察臣孝廉
(8)少多疾病
(9)且臣少仕伪朝
(10)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12)臣具以表闻
(13)臣之进退
6.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今臣亡国贱俘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急于星火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而刘夙婴疾病
【反馈矫正】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险衅(xìn) 闵凶(mǐn) 门衰祚薄(zuò) 期功强近(jī)(qiǎng) 茕茕独立(qióng) 矜育(jīn) 洗马(xiǎn) 优渥(wò) 逋慢(bū)
2.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通“又”)
(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诉说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苦楚,苦衷 今义: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前往 今义:很快地跑
(8)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9)是以区区不远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今义: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2)至于成立:至于,到;成立,成人自立
(3)沐浴清化:蒙受恩泽
(4)辞不赴命:推辞,辞谢
(5)而刘夙婴疾病:被动,被缠绕
5.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3)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4)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6)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7)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8)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9)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10)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1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说,使……知道)
(13)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6.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判断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用“非”表否定判断)
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
(2)变式句
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状语后置)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状语后置)
(3)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探究下列各词的意义。
除: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除臣洗马《陈情表》
当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六国论》(苏辙)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见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熟语进行区分,如“见”可以用熟语“见谅”确定他“我”的义项。
【讨论明确】
除: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台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清除、去掉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修整
除臣洗马《陈情表》 任命、授职
当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对着、面对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六国论》(苏辙) 挡住、抵挡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处在某地或某时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占着、把着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 掌管、主持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担任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同“倘”
见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看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谒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召见、接见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见解、见识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相当于“我”。
要点二:围绕“陈情”探究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探究活动】
是谁陈情?作者为何“陈情”, 在什么背景下陈情?陈什么情?陈情的目的?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内容的题目,注意结合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课下注释作答。
【讨论明确】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探究活动】
作者是如何陈情的?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结构的题目,注意概括各段的内容和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
【讨论明确】
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最后两段,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同时保证祖母终老之后一定出来为国效力。
【课堂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ín)凶 悯(mǐn)臣孤弱 过蒙拔擢(dí)
B.终鲜(xiān)兄弟 门衰祚(zuò)薄 茕茕(yíng)孑立 责臣逋(bū)慢
C.常在床蓐(rù) 除臣洗(xiǎn)马 期(jī)功强(qiǎng)近 宠命优渥(wò)
D.猥(wēi)以微贱 非臣陨(yǔn)首 气息奄奄(ān) 日薄(bó)西山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夙遭闵凶(不幸的事) 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沐浴清化(蒙受)
B.除臣洗马(解除) 臣具以表闻(听到) 晚有儿息(儿子)
C.犹蒙矜育(养育) 伏惟圣朝(俯伏思量) 岂敢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D.有所希翼(非分的愿望) 夙婴疾病(缠绕)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不能忍受)
【答案】B
【解析】除:授予官职 闻:呈报。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释,全错的一项是( )
①夙(平素,过去)遭闵凶 ②慈父见(见到)背 ③躬(亲自)亲抚养
④终鲜(少)兄弟 ⑤逮(及,到了)奉圣朝 ⑥行(行走)年四岁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②④③ D.②⑤⑥
【答案】B
【解析】①夙:早,昔;见:相当于“我”; 行:经历。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
【答案】A
(3)翻译句子。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答案】①出生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②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惜缘
[陈情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5: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第八课 咬文嚼字
【本节要点】
1.划分文章的结构。
2.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式。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婵娟( ) 茗烟( ) 胸襟( ) 斟酌( ) 尺牍( ) 焚香( )
清沁( ) 付梓( ) 蕴藉( ) 咬文嚼字( ) 锱铢必较( ) 深恶痛绝( )
岑寂( )
2.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澡 藻 燥 躁 噪 镞 簇 族 婵 蝉 殚 肆 辑 揖 缉 楫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咬文嚼字:
(2)锱铢必较:
(3)援例:
(4)学富五车:
(5)推陈翻新:
(6)不即不离:
(7)点铁成金:
【反馈矫正】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婵娟(chán) 茗烟(míng) 胸襟(jīn) 斟酌(zhēn zhuó) 尺牍(dú) 焚香(fén)
清沁(qìn) 付梓(zǐ) 蕴藉(yùn jiè) 咬文嚼字(jiáo) 锱铢必较(zī zhū) 深恶痛绝(wù)
岑寂(cén)
2.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洗澡/辞藻/枯燥/急躁/噪音 箭镞/簇拥/民族 婵娟/蝉联/殚精竭虑/肆无忌惮 编辑/揖让/通缉/舟楫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现在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2)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4)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五车:书多。
(5)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6)不即不离: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即:接近;离:远离。
(7)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结构。
【探究活动】
探究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师释疑】
议论文的结构大致是两种:横向展开和纵向展开,横向展开就一个问题在一个层面展开论述,比如谈时间可以谈时间的价值问题、人对时间不同感觉的实质问题、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时间之关系问题、时间的公正与否问题、时间的品格问题等;纵向展开就是就一个问题纵向延伸,主要的方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本文就是纵向展开的方式。
【讨论明确】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1~5)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调整。(咬文嚼字 是什么)
第二部分(6~7)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强调“咬文嚼字”务必要做到“惟陈言之务去”。(咬文嚼字 怎么做)
第三部分(8)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文学创作,“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 意义目的)
三个部分间的关系:第一部分阐述“咬文嚼字”是什么,第二部分阐述“咬文嚼字”的原则,第三部分道出写作时“咬文嚼字”的目的。尽管本文属于文艺随笔,但文章的三个部分之间却依然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
要点二:如何运用事实论据。
【探究活动】
谈谈本文是如何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的。
【教师释疑】
使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时要注意:
(1)事例要丰富,注意点面结合。切忌狭隘,古今中外交相辉映。同类事例可用排比句式列举。
(2)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要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3)事例叙述简明扼要。举例为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4)举例之后要有简短的分析,不能把例证法变为事例列举。
【讨论明确】
本文最大特点,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分析丝丝入扣,说理精譬透彻。不仅使人信服;而且使人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生动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不仅思想的表达有误,惊讶、斩截的意味也已存无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样就很好地论证了观点。例子遍及古今,十分丰富。
【课堂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跻(jī)身 敷(fū)衍 媲(pì)美 饿殍(piǎo)遍野
B.娉(pīng)婷 寒碜(chen) 谙(ān)熟 提纲挈(xié)领
C.震慑(shè) 服膺(yīng) 鞭挞(tà) 踽踽(yǔ)独行
D.炫(xuàn)耀 逮(děi)捕 缜(zhěn)密 栉(zhì)风沐雨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斡旋 互相推诿 交插学科 望风披靡
B.脉搏 不可思议 不揣冒昧 进退维谷
C.焦燥 草菅人命 哗众取宠 青春永驻
D.怠慢 未雨绸缪 察颜观色 沽名钓誉
【答案】B
【解析】A 交叉 C焦躁 D 察言观色。
3.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 )
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答案】D
【解析】A.转折语意过强 B.应为选择关系 C.强调的意味未表达出。
4. 文中括号中,依次填充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 )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 )。既是( )的,( )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A.个别 游离 个别 游离
B.个性 游离 个性 游离
C.游离 个性 游离 个别
D.个性 游离 游离 个性
【答案】C
【解析】
惜缘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相关文章:
8.导学案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