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导学案 (高一必修二)
“paprik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采薇》导学案 (高一必修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采薇》导学案 (高一必修二),欢迎大家分享。
篇1:《采薇》导学案 (高一必修二)
《采薇》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自主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复习《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预习检测案】
正音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猃狁(xiǎn yǔn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W(gǔ):没有止尽。
我行不来(lài):无人慰问。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YY(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雨(yù)雪霏霏:下雪。
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yù),名词作动词,雨雪犹“落雪”。
古今异义
⑴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⑵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我行不来(来,通“小保慰勉)
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
N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
象弭鱼服(服通“",盛箭的器具)
【合作学习探究案】
1.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2.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W”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K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5.《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6.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7.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K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采薇》训练提升案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 )(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
王事不W(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二、课文揣摩与拓展
6.《采薇》一共分为六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1章写
第2、3章写
第4、5章写
第6章写
全诗体现了
7.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3)请结合“四牡YY”、“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
8.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澧帷K蒌Т又,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澹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b(zhǐ):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
。
高考链接
【专题讲解】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谨记:
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采 薇》课后作业答案
1.略;2.D;3.C;4.C;5.D;
6.第1章:戍卒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不得归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2、3章:军旅生活之苦。
第4、5章:战争场面。
第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全诗: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7.(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3)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YY”“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8.(1)D
(2)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3)略。
蒋生智
篇2:采薇导学案
采薇导学案
《采薇》用铺陈的表现手法,把不同时空的景象统摄到一幅画面中来,引发读者心灵的共鸣。下面是课文导学案,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5.《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6.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7.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拓展阅读:采薇课文分析
采薇①采薇,薇亦作②止③。(采一把薇呀又采一把薇,薇菜新芽冒出了地面。①薇:wēi,薇菜,也叫“巢菜”或“野豌豆”。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花紫色。嫩苗和种子可作蔬菜。②作:起,指薇菜长出地面。 ③止:句尾语气词。)曰①归曰归,岁亦莫②止。(说回家呀道回家,年末又到还是回不了家。①曰: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②莫:古体“暮”字。)靡①室靡家,玁狁②之故。(说什么家呀说什么家,不杀退玁狁没有家。①靡:mi,无。②玁狁:xiǎn yǔn,亦作“猃狁”,我国古代西北边区民族。春秋时称“戎”或“狄”。)不遑①启居②,玁狁之故。(说什么坐坐呀说什么歇歇,不杀退玁狁不能安居休息。 ①不遑:没有功夫。遑,空暇。②启居:指坐下来休息。古人席地而坐,坐时双膝着地,臀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上身伸直,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又写作 “跽”。)
采薇采薇,薇亦柔①止。(采一把薇呀又采一把薇,薇菜新叶儿嫩生生。①柔:肥嫩,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忧心烈烈①,载饥载渴。(满腔愁绪如火烧,又饥又渴苦煞人。①忧心烈烈:忧心如焚。)我戍①未定,靡使②归聘 ③。(我驻防的地方不安定,书信托谁捎回家。我戍未定:也可解为“我的驻地不固定”,意即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①戍: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②使:信使。归聘:归问家人。③聘,遣使访问。)
采薇采薇,薇亦刚①止。(采一把薇呀又采一把薇,薇菜已老发杈枒。①刚:坚硬,指薇菜的茎叶变老变硬。)曰归曰归,岁亦阳止。(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十月小阳春。)王事①靡盬②,不遑启处③。(王室差事哪有完,想要休息没空闲。①王事:指征役。②靡盬:没有止息。盬,ɡǔ,停止。③启处:与上文“启居”同义。)忧心孔疚①,我行不来②!(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①孔疚:非常痛苦。孔,很。疚,jiù,病痛。②我行不来:我从军远行之后一直回不来。行:hánɡ,行伍、军队。这里用如动词,从军。来,归,回家。)
前三章是诗的第一部分,依次描写戍边士卒春天、夏天、秋天采薇充饥的情景,表达他们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这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薇菜,后勤不继,粮草不续,士兵只好以它充饥。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例如,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大嫩生;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刚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
在每章的后六句具体描写思归之情时,表达形式也有所变化。比如,第一章作者仅仅说,到了年底,还回不了家;并抱怨:“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是玁狁害得他有家难归,是玁狁害得他终年奔劳得不到休息。而第二章则说:“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他因思乡而心头烦闷,好像火烧一样,而且感到饥渴难忍,还想到:“我的驻地没有一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第三章,眼见已到十月小阳春了,回家还是没有指望,戍卒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心情极其痛苦,谁能宽解呢?──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也日益深重。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彼尔①维何②?维常③之华。 (那盛开的花是什么花?那是棠棣密丛丛。①尔:通“薾”,ěr,花盛开的样子。②维何:是什么。维:句中语气词。③常:通“棠”,即棠棣树。)彼路①斯② 何?君子③之车④。(什么车儿高又大?将军战车高又大。①路:通“辂”,古代一种大车,供将帅作战时用,又叫戎车。②斯: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③君子:这里指将帅。④车:兵车,即“路”。)戎车①既驾,四牡②业业③。(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雄马齐奔腾。①戎车:兵车。②牡:mǔ,鸟兽中的雄性,跟“牝” 相对。③业业:强壮而高大的样子。)岂敢定居?一月三捷①。(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多次捷报传。①捷:胜利。)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①。(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强壮又雄骏。①骙骙:kui kui,马强壮的样子。)君子所依①,小人②所腓③。(将军威武倚车立,车为兵士做掩蔽。①依:指将帅靠立在车上。②小人:指兵士。③腓:féi,掩护,隐蔽。古代打仗是车战,主将在兵车上指挥,步兵在兵车后面,靠车身掩护自己。)四牡翼翼①,象弭鱼服,。(四匹马儿并排走,鱼皮箭袋和雕弓。①翼翼:行列整齐的样子,形容训练有素。②象弭鱼服:形容装备精良。象弭,用象牙镶饰的弓。弭,mǐ,角弓,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鱼服,用鱼皮做的箭袋。服,fú,通 “箙”,盛弓箭的袋。)岂不日戒①?玁狁孔②棘③!(怎么会不天天戒备?玁狁之难很紧急啊!①戒:戒备。②孔:副词,甚:很。③棘:通“急”。)
第四、五章是诗第二部分,通过描写战车和战马,从侧面反映戍边生活。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艰难的征途;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卒们则围在车的两旁,打起仗来就靠它来隐蔽。他们南北转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极其凶狠的敌人。从字面上看,这一部分没有写思归情愫,但那一股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这些可怜的戍卒,当他们拖着疲乏的身子,挣扎着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飞矢的时候,当他们枕戈待旦的时候,怎能不加倍思念安宁和平的生活呢!
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一部分的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你看,拉车的马儿“业业”“骙骙”,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饥色,骨立形销。将帅坐在车上,服饰鲜明,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尽管在这里作者只是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比如第四章开头四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翻译成现代语言,便是:“什么花开得繁华?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见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嘲讽之意是很明显的。这些描写与戍卒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激起他们怀乡思归的情感。
昔 ①我往②矣,杨柳依依③。(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①昔:过去、从前。②往:指当初从军。③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今我来思①,雨雪 ②霏霏③。(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①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无实在意义。②雨雪:下雪。雨,yù,动词,从天上落下。③霏霏:fēifēi,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行道迟迟①,载渴载饥。(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①迟迟:缓慢的样子。)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理会!)
第六章是第三部分,写戍卒在还乡途中。这是诗的尾章,但却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他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和风送暖,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这是乐景写哀,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这是哀景衬哀,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味之无尽。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诗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篇3:《采薇》 导学案
《采薇》 导学案
《采薇》是《诗经》的《小雅》一章,是一首描述战争的史诗。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采薇》是如何体现《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重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手法。
学习难点:
1、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2、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诗文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诗经》是什么吗?有没有同学愿意说说你所知道的《诗经》?可以结合资料和初中的知识说一说。
二、字词点击
1.录音范读,疏通词句。
2.学生朗读,纠正字词。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玁狁(xiǎn yǔn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我行不来(lài):慰问。 雨(yù)雪霏霏:下雪。
三、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1、我们初中学过《关雎》和《蒹葭》,知道“参差荇菜”、“蒹葭苍苍”都是起兴的作用,那么本诗的起兴之词是哪个词呢?在本诗中又是如何由“此物”兴“彼物”呢?此物是什么?彼物又是什么呢?
以采薇起兴,薇菜从发芽长到柔嫩又长到粗壮刚健的过程,是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然而戍役军士从“莫”、“阳”中盼回家呀盼回家,却始终没有回家,这漫长的戍役刚好与薇菜的生长过程相应,一起喻示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2、他们总该回家吧!但转眼又是一年,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这是为何呢?
ⅰ为了猃狁入侵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ⅱ戍期未定,又有谁替他们带回家信?(驻军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ⅲ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3、战事频繁,连年奔波,戍期未定,乡音阻隔,在这样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吗?阵容又如何呢?
4、5两章在描写车马服饰之盛 ,武器装备时,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周家军队军威盛大,纪律严正,卒伍精强,日日加强戒备。
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一部分的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
4、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是这样的呢?为什么?
ⅰ 长久的戍边生活
ⅱ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
ⅲ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四、脉络梳理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五、末章品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那么这四句诗是怎样的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呢?
篇4: 高一下册《采薇》导学案
高一下册《采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1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1
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2字形3解释加点字5翻译下列句子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② 翻译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鉴赏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篇5:《诗经两首:氓、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 反复朗读,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背诵全诗。
3、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背诵本诗。
2.学习难点: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
【知识链接】
1、关于《诗经》的组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分十五“国风”,共160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后用来代指文学才华。
“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用来歌功颂德的。
“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2、关于《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赋:赋者,铺也,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长鞭,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即是。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如《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喻指许多小人,以“娥眉”喻指高尚德行。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引发联想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鸟情”到“人情”,即是。
(附:《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3、关于《采薇》的文本解读
这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全诗以“采薇”开篇,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结束,首尾照应,突出地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笔端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怨情调。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玁狁的凶悍,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国土,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玁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变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没有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变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4.重章叠句:
“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学习过程】
《诗经 卫风 氓》
(一)整体感知
1.初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小组内比读,要求读得准确、流畅、有感情,并评选小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2. 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匪我愆期( ) 将子无怒( )
载笑载言( ) 于嗟鸠兮( )
犹可说也( ) 体无咎言(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渐车为裳( ) 靡室劳矣( )
隰则有泮( ) 总角之宴( )
3. 再读课文,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六 节 生活
经历 身份
地位 感情
色彩
概括节意 中心句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恋爱结婚 恋人
2、相思相恋,结为夫妻。 妻子
3、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婚变遭弃
弃妇
4、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5、既失爱情,又失亲情。
6、今昔对比,毅然决然。 决绝离开
(二)局部探究
1.学习诗歌第一、二章。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2)在诗的第二节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种种情形,把相关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2.学习诗歌第三、四章。
“比兴”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在这两章中分别找出例句,并作简要分析。
3.学习诗歌第五、六章
从这两章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试用诵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提示:重点读好六个“矣”字和感叹句)
《采薇》
(一)整体感知
1.初读本诗,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1)字音
岁亦莫止( ) 玁狁之故( ) 载饥载渴( ) 我戍未定( )
王事靡盬( ) 不遑启处( ) 忧心孔疚( ) 四牡骙骙( )
小人所腓( ) 象弭鱼服( ) 雨雪霏霏( )
(2)释义
薇亦作止 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 不遑启居
岁亦阳止 靡使归聘
王事靡盬 忧心孔疚
彼尔维何 彼路斯何
四牡业业 四牡骙骙
小人所腓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2.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3.小组比读(准确、流畅、有感情),评选小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局部探究
1.熟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2.诗的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3.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提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采薇》中广为传颂的名句,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提示:诗句中包含了几个画面,情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张小二
【《采薇》导学案 (高一必修二)】相关文章:
5.高一英语必修三unit2 Healthy eating导学案
8.《采薇》教学策略
9.采薇教案
10.采薇古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