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古诗赏析
“海苔米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白居易的古诗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居易的古诗赏析,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白居易古诗赏析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品赏析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初夏作于江州。
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篇2:白居易古诗赏析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s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作品赏析
【注释】: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
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篇3:白居易古诗赏析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集评】
黄N《花庵词选》: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词谱》卷二:《长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词“汴水流”一首为正体,其余押韵异同,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起二句,俱用叠韵。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引黄N云:乐天此调,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点点”字俊。
篇4:白居易古诗赏析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分类标签:山水诗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
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
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
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
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
[白居易古诗赏析]
篇5:白居易古诗赏析
白居易古诗两首赏析
古诗《喜与杨六侍御同宿》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岸帻静言明月夜,匡床闲卧落花朝。
二三月里饶春睡,七八年来不早朝。
浊水清尘难会合,高鹏低鷃各逍遥。
眼看又上青云去,更卜同衾一两宵。
古诗《青毡帐二十韵》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合聚千羊毳,施张百子弮。
骨盘边柳健,色染塞蓝鲜。
北制因戎创,南移逐虏迁。
汰风吹不动,御雨湿弥坚。
有顶中央耸,无隅四向圆。
旁通门豁尔,内密气温然。
远别关山外,初安庭户前。
影孤明月夜,价重苦寒年。
软暖围毡毯,鎗摐束管弦。
最宜霜后地,偏称雪中天。
侧置低歌座,平铺小舞筵。
闲多揭帘入,醉便拥袍眠。
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
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
兽炭休亲近,狐裘可弃捐。
砚温融冻墨,瓶暖变春泉。
蕙帐徒招隐,茅庵浪坐禅。
贫僧应叹羡,寒士定留连。
宾客于中接,儿孙向后传。
王家夸旧物,未及此青毡。
篇6:白居易古诗赏析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进送,
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
老翁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
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
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
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篇7:白居易古诗赏析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閤中同直前春事,船里相逢昨日情。分袂二年劳梦寐,
并床三宿话平生。紫微北畔辞宫阙,沧海西头对郡城。
聚散穷通何足道,醉来一曲放歌行。
作品赏析
閤中:一作阁中分袂①二年劳梦寐?并床三宿话平生②
①分袂:分别。 ②平生:旧交,老交情。或一生、此生、有生以来。
七律《答微之咏怀见寄》作于杭州刺史任内。这两句是说,我们二人分别已经两年了,我因思念你,常常在梦中与你相遇;今番见面之后,我们并床而宿,用三个夜晚的'时间,好好诉一诉离别之苦,说一说我们一生的经历和遭遇。思念之深,友情之厚,尽从二句道出。
篇8:白居易七夕古诗赏析
白居易七夕古诗赏析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译文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
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赏析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
篇9:白居易的古诗赏析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童子装炉火,行添一炷香。
老翁持麈尾,坐拂伴张床。
卷缦看天色,移斋近日阳。
甘鲜新饼果,稳暖旧衣裳。
止足安生理,悠闲乐性场。
是非一以遣,动静百无妨。
岂有物相累,兼无情可忘。
不须忧老病,心是自医王。
篇10:白居易的古诗赏析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绿塘新水平,红槛小舟轻。
解缆随风去,开襟信意行。
浅怜清演漾,深爱绿澄泓。
白扑柳飞絮,红浮桃落英。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
树集莺朋友,云行雁弟兄。
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怡情。
花助银杯气,松添玉轸声。
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
莫唱沧浪曲,无尘可濯缨。
篇11:白居易《忆江南》古诗赏析
白居易《忆江南》古诗赏析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⑵;日出江花红胜火⑶,春来江水绿如蓝⑷。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⑴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诗意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赏析: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三首《忆江南》。
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白居易的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6.白居易课外古诗
7.白居易的古诗
8.白居易重阳节古诗
9.早春古诗白居易
10.《忆江南》白居易古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