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古诗唐白居易松树

古诗唐白居易松树

2024-07-28 07:39: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eas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古诗唐白居易松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诗唐白居易松树,欢迎阅读借鉴。

古诗唐白居易松树

篇1:古诗唐白居易松树

古诗唐白居易松树

松树

原文

白金换的青松树,

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

夜深偷送好声来。

释义

白金是指雨水,君是指老天爷,这里的君有仰望并且调侃的意思。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 后两句代表作者当时轻松的心情,幸而有西风吹来,深夜里带来了松林因为传过阵阵松涛来舞动的声音让我陶醉。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主要成就

官场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的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文学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的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的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的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的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篇2:古诗浪淘沙唐白居易

古诗浪淘沙唐白居易

浪淘沙

唐代: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译文

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

男女互相埋怨的时候认为对方不如潮水守时有信,互相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并不算深。

注释

①妾:古时女子的谦称。

②恨:埋怨,不满的情绪。《说文》恨,怨也。

赏析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这是白居易为妇女呐喊不平的名句,表现了诗人对封建时代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在这首原调《浪淘沙》小词中,他又通过对一位思妇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的描绘。真实地表现了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悲惨的境遇。

发端二句,劈空发问:“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以水喻情,此为古诗所常见;在人们看来,汹涌澎湃而来去倏忽的潮水,与负心汉那狂热似火却须臾即逝的短暂之情多么相似。而那浩瀚永恒的大海,则正如痴情女那缠绵忠贞的爱的胸怀,可是,诗人笔下这位女子对此却不以为然,予以否定;在她眼中,江潮海水哪能与郎情己意相比呢?此言与众不同,一反常理,而反问句式更强调其意;一下紧扣人心,感到新颖奇特,不知何故:是水长情短,还是情深于水?急于得知答案,这样就为下文的申说发挥作好有力的铺垫。

紧承此意,转句即申说其由,“相恨不如潮有信”,以君、潮相比;潮水已是变化不定的了,但潮涨潮落,毕竟还有其定时,而君之离去,渺无归期,可见君不如潮,对比之下,更衬出君之薄情,令人相恨。同时,诗人在此化用了李益《江南曲》诗意:“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从而暗示出这是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不幸女子,这种情况在中唐时极为常见。当时官府重商弃农,盐商和珠宝大贾成为一个特殊阶层,“姓名不在县籍中”,“不属州县属天子”,他们牟取暴利,生活豪奢,玩弄妇女,喜新厌旧,自然谈不上什么爱情专一。“商人重利轻离别”、“日日逐利西复东”,故商人妇便更要常受“来去江口守空船”之苦。了解这一背景可更深一层地理解此句之意。

既然君不如潮,则水就不似君情。意思本已很明白,似可就此住笔。然诗人意犹未尽,却翻空出奇,推出“相思始觉海非深”的妙句作结。短短七字,寓意深长,耐人寻味。首先,它在上句君情潮水相比君不如潮的基础之上,再分别从情与水两方面加以延伸,将妾心与海水相比,谓妾心深于海。同与水比,或不及,或过之,已自见出高下。而这两组对比又通过潮不如海这客观差异而相联系,使君情与妾心之间形成更鲜明突出的反差。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极为夸张而形象地渲染出君之负心与妾之痴情,起到了进一步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其次,“相思”与上句“相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巧妙地给我们展示出思妇那复杂微妙的'心理。她既恨君不如潮,却又非李益笔下那位意欲“嫁与弄潮儿”的妇女一样泼辣决绝。而是相恨又无奈,恨罢仍相思,思与恨交织融合,难以区分。这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有助于突出其忠贞不渝,情深于海;另一方面也更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层妇女孤立无援的不幸命运和深受残害的悲剧性格,因而更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在当时的罪恶制度下,她们除了默默的忍耐、无望的期待之外,没有其它的选择。故作者所揭示的思妇心理,不仅有对负心汉的谴责,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讽谕。第三,“始觉”二字,说明君之薄幸、妾之深情都是在痛苦相思之中悟出,同时还照应了上联,说明那异于常理之问并非来无端绪,而正是相思女子久经失望折磨后之体验所得。这样,便充分地传达出无比深切的酸楚,凄婉动人。

由此可见,白居易诗并非只是如前人所批评的那样直露无隐。这首小词既借鉴民歌常见表现手法,质朴明快,天然无饰,而又言简意赅,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一位与琵琶女身世相同的思妇的复杂矛盾心理。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称民间词与文人词结合的典范。

篇3:唐白居易的古诗

唐白居易的古诗

《歌舞》

作者: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

作者:白居易

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坼剑门开。

峭顶高危矣,盘根下壮哉。精神欺竹树,气色压亭台。

隐起磷磷状,凝成瑟瑟胚。廉棱露锋刃,清越扣琼瑰。

岌嶪形将动,巍峨势欲摧。奇应潜鬼怪,灵合蓄云雷。

黛润沾新雨,斑明点古苔。未曾栖鸟雀,不肯染尘埃。

尖削琅玕笋,洼剜玛瑙罍。海神移碣石,画障簇天台。

在世为尤物,如人负逸才。渡江一苇载,入洛五丁推。

出处虽无意,升沉亦有媒。拔从水府底,置向相庭隈。

对称吟诗句,看宜把酒杯。终随金砺用,不学玉山颓。

疏傅心偏爱,园公眼屡回。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

篇4:白居易描写松树的古诗

白居易描写松树的古诗

放言五首·其五

唐代:白居易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注释

槿(jǐn):即木槿花。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

嫌身:嫌弃自己。

漫:随便。

厌生:厌弃人生。

赏析:

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艺术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有生必有死,所以人们应该“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因为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应当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果如是,则虽死犹生,死而无憾。

创作背景:

据序文可知,这组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白居易在被贬谪去江州(浔阳)途中。元和五年(8),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因上书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当年六月,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写下《放言五首》奉和。

篇5:白居易描写松树的古诗

松树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内容】:

白金换得青松树,

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

夜深偷送好声来。

白金是指雨水,

释义

君是指老天爷,这里君有仰望并且调侃的意思。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操心了, 后两句代表作者当时轻松的心情,幸而有西风吹来,深夜里带来了松林因为传过阵阵松涛来舞动的声音让我陶醉。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篇6:白居易描写松树的古诗

青松

朝代:现代

作者: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戏题松树

朝代:唐代

作者:皎然

为爱松声听不足,每逢松树遂忘还。

翛然此外更何事,笑向闲云似我闲。

南轩松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画松

朝代:唐代

作者: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篇7:松树的古诗白居易写的

松树的古诗白居易写的

松树的古诗白居易写的

松树

白居易

白金换得青松树,

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

夜深偷送好声来。

释义

白金是指雨水

白居易

君指老天爷,这里君有仰望并且调侃的意思。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 后两句代表作者当时轻松的心情,幸而有西风吹来,深夜里带来了松林因为传过阵阵松涛来舞动的声音让我陶醉。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篇8:唐白居易的古诗咏梅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

【其他的咏梅诗】

山园小梅

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绝句(之—)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

唐·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雪里觅梅花

唐·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梅花

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梅花

宋·陈亮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冬日杂兴

宋·张耒

空山身欲老,徂岁腊还来。 愁怯年年柳,伤心处处梅。

绿蔬挑甲短,红蜡点花开。 冰雪如何有,东风日夜回。

再和杨公济梅花

宋·苏轼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

赠岭上梅

宋·苏轼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墨梅

宋·朱熹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题杨补之画

宋·楼钥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雪梅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张仲谋乞腊梅

宋·黄庭坚

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

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拓展延伸】

咏梅诗典故

1、一枝春

于谦《和梅花百咏》(之一)“马上相逢情不尽,一枝谁寄陇头春。”

陈师道《黄梅五首》(之三)“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诗中运用了“折梅寄远”的典故。此典故出自南朝宋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赠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东风第一枝的梅将春的汛息、真挚的友情和浓浓的思念传递给友人范晔,梅花作为寄托相思感情的媒介物丰富着咏梅诗的内涵。

2、西湖处士或孤山处士

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之五)“目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西湖处士、孤山处士均指宋代著名诗人、高士林逋(字和靖)。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天下的林逋,爱梅入魔,他不仅在小孤山遍增梅花,歌咏啸傲其中,而且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真正不同凡俗。林逋共写了咏梅诗七津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品性的高洁。许多咏梅诗人在目己诗词中提及林逋,都表明自己与林逋相同的爱梅情结及超凡脱俗、高洁孤傲的节操、忘向。同时“海妻鹤子”也成了典故。

3、梅花妆

朱淑真《冬日杂咏》“厌厌对景无情绪,谩把梅花取次妆。”

“梅花妆”的典故是指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股下小卧,梅花飘落到他额上,成五瓣,拂之不不去,甚为好看,宫中美人皆纷纷仿效之。诗中运用“梅花妆”的典故,个仅说明梅花妆为女性仪仪容的修饰,它为女性增添了雅致和风韵,而且在说明女性对青春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4、何郎

高启《梅花》“自去何郎无好韵,东风愁寂几回开。”

何郎,即何逊,曾做扬州法曹,在舍下种青梅树,日常吟咏其下,后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返扬州,正值梅花盛开,于是赏玩不已,被后人称为“知梅者”。何逊有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海。衔霜当路发,映雷拟寒开。”写出了海花的盎然生机及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对后世咏梅诗创作影响很大。

5、高士、美人

高启《梅花》“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此首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袁安卧雪,一是罗浮遇仙。(柳宗元《龙城录》),前者讲洛阳大雪时,人多外出乞食,袁安却高卧家中忍饥受寒,不求助于人。后者讲赵师雄迁罗浮,天寒日暮,月色微明,于松林间酒肆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芳气袭人,举止高雅,因扣家门与之共饮。师雄醉卧至晓,发现自己在大梅花树下。用这两个典故把梅花比作卧雪高士,月下美人,突出了梅花凌寒傲雪,素淡馨香的神韵。

6、南枝北枝

葛长耕《早春》“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由于南北方位的差异而呈现出冷暖不同所带来的结果——南枝花开早。南枝北枝的典故有作用,一是紧扣早梅,向南枝上开出了嫣红的.花朵,是“梅破知春近”的预示,二是表达出对早梅的怜惜珍爱之情。

7、一枝梅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闹,竹外一枝斜更好。”

刘秉忠《江边梅树》“一枝倒影斜斜月,满树浮光细细风。”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原诗为“昨夜数枝开”,请教于郑谷,郑谷说中“‘数枝’碍‘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遵改,并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独表“一技”,一方面突出梅开之早,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梅花虚实飞动,疏淡娴雅的美感。这种以少胜多的写法对后来的咏梅者启发颇多。

咏梅高手的美称

1、梅隐、梅仙

宋代诗人林逋,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世,爱梅入魔,他不仅在小孤山遍植梅花,歌咏啸傲其中,而且终生不娶,以梅鹤为伴,真正不同凡俗,因而有“梅妻鹤子”的佳话。林逋写了咏梅诗七律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品性的高洁,诗品与花品互相契合辉映。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了,成为千古绝唱。

2、梅花屋主

元末著名画家兼诗人王冕,他爱梅之痴,不减宋初的林逋。他有居室自名“梅花屋”,自己便以“梅花屋主”自居王冕善画没骨梅花,又有题画梅花浮一卷为世人所推重,其“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下不来”之句。当时就被编成故事流传。他的《白梅》《墨梅》诗堪称历代咏梅诗作中的上乘之作,结句分别为“只留清气满乾坤”和“散作乾坤万里春”,诗人均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一种宏大的抱负与达观的胸怀。

3、知梅者

南朝梁诗人何逊,他的《咏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第一次从审美的角度来咏梅,以婉转清新的笔调,形象描绘了梅的风姿韵致。他曾做过扬州法曹,在舍下种有梅树,时常吟咏其下,后来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请求返扬州。因此被后人誉为“知梅者”。

篇9:唐白居易的古诗池上

在炎热的夏日里,一个小孩独自划着小船在池里偷偷地采摘莲子。天真无邪的孩子采得高兴了,便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来的,不懂得隐藏踪迹,舟行过处,浮萍轻轻荡开,水面留下一道清晰的.痕迹。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孩子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当时的心情,勾画出一幅夏日儿童采莲图。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孩子描写得天真可爱、活泼生动,整首诗如同大白话,朗朗上口。

【古诗唐白居易松树】相关文章:

1.唐白居易的古诗池上

2.寄唐生 白居易

3.松树,松树白居易,松树的意思,松树赏析

4.白居易课外古诗

5.白居易的古诗

6.白居易重阳节古诗

7.早春古诗白居易

8.《忆江南》白居易古诗

9.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10.忆江南白居易古诗三首

下载word文档
《古诗唐白居易松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