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著名古诗赏析
“Megh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白居易著名古诗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白居易著名古诗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白居易著名古诗赏析
白居易著名古诗赏析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艇:船。
(3.)白莲:白色的莲花。
(4.)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5.)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白居易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白居易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白居易。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白居易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白居易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放言五首·其一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
白日真假黑夜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鉴赏: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白居易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白居易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白居易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白居易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白居易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篇2:白居易还有哪些著名的古诗
白居易还有哪些著名的古诗
1、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4、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5、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的仕官生活
在8,诗人白居易罢校书郎。在同年的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在8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在8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在8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在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所以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诗人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但是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篇3:白居易古诗赏析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品赏析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初夏作于江州。
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篇4:白居易古诗赏析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s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作品赏析
【注释】: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
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篇5:白居易古诗赏析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集评】
黄N《花庵词选》: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词谱》卷二:《长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词“汴水流”一首为正体,其余押韵异同,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起二句,俱用叠韵。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引黄N云:乐天此调,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点点”字俊。
篇6:白居易古诗赏析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分类标签:山水诗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
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
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
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
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
[白居易古诗赏析]
篇7:白居易古诗赏析
白居易古诗两首赏析
古诗《喜与杨六侍御同宿》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岸帻静言明月夜,匡床闲卧落花朝。
二三月里饶春睡,七八年来不早朝。
浊水清尘难会合,高鹏低鷃各逍遥。
眼看又上青云去,更卜同衾一两宵。
古诗《青毡帐二十韵》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合聚千羊毳,施张百子弮。
骨盘边柳健,色染塞蓝鲜。
北制因戎创,南移逐虏迁。
汰风吹不动,御雨湿弥坚。
有顶中央耸,无隅四向圆。
旁通门豁尔,内密气温然。
远别关山外,初安庭户前。
影孤明月夜,价重苦寒年。
软暖围毡毯,鎗摐束管弦。
最宜霜后地,偏称雪中天。
侧置低歌座,平铺小舞筵。
闲多揭帘入,醉便拥袍眠。
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
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
兽炭休亲近,狐裘可弃捐。
砚温融冻墨,瓶暖变春泉。
蕙帐徒招隐,茅庵浪坐禅。
贫僧应叹羡,寒士定留连。
宾客于中接,儿孙向后传。
王家夸旧物,未及此青毡。
篇8:白居易古诗赏析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进送,
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
老翁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
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
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
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篇9:白居易古诗赏析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閤中同直前春事,船里相逢昨日情。分袂二年劳梦寐,
并床三宿话平生。紫微北畔辞宫阙,沧海西头对郡城。
聚散穷通何足道,醉来一曲放歌行。
作品赏析
閤中:一作阁中分袂①二年劳梦寐?并床三宿话平生②
①分袂:分别。 ②平生:旧交,老交情。或一生、此生、有生以来。
七律《答微之咏怀见寄》作于杭州刺史任内。这两句是说,我们二人分别已经两年了,我因思念你,常常在梦中与你相遇;今番见面之后,我们并床而宿,用三个夜晚的'时间,好好诉一诉离别之苦,说一说我们一生的经历和遭遇。思念之深,友情之厚,尽从二句道出。
【白居易著名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2.白居易的古诗赏析
6.白居易课外古诗
7.白居易的古诗
8.白居易重阳节古诗
9.早春古诗白居易
10.《忆江南》白居易古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