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晨钟破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晚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其诗歌以表现个人内心感受最具特色,其朦胧多义的诗歌境界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李商隐诗歌中词语的陌生化现象
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再看尾句“枯荷”,“雨声”。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
“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如:
“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燕台四首》)
“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燕台四首》)
“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
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如“宋玉无愁亦自愁”两个“愁”字,前面一个是作名词用,而后面一个却变成了动词。这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之感,诗人仅用两个“愁”字便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看似简单重复却又回味无穷。最高明的技巧往往是在最平凡、最简单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李商隐诗歌悲剧性意象的成因
李商隐诗歌因为其独具个性的陌生化形式,使其诗歌风格从总体上显得深情缅邈,含蓄内敛。诗歌意象很大程度上带有悲剧性色彩,诗意核心朦胧多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李商隐这样的诗歌语言特色呢?
1.个人命运,经历决定其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
李商隐九岁丧父,家境比较清贫。但商隐自幼好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怀着“欲回天地”的抱负。他非常想通过科举考试成就功名。不仅拜一位精通古文的堂叔为师勤学古文,而且通过朋友结识当时名士令狐绹与其父令狐楚。并在令狐楚的悉心指教下学写骈文,然而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因党派之争而未能录取。第二次终于进士及第,可是在复试时却因为自己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而又遭到党派之祸。后李商隐辗转漂泊,第三次考试录取为秘书省校书郎,可惜好景不长,几个月便调为弘农县尉。因为李商隐的耿直个性,他注定无法在晚唐这样一个党派林立、腐败横行的官场生存。因此他一生穷困潦倒,再加上中年丧母、丧妻,使他在家庭、事业上屡受打击。最终以幕僚为生,天涯漂泊,真是“才命两相妨”,47岁就病逝了。
从李商隐这一生的经历来看,社会的黑暗与个人的际遇使他“一生襟抱未尝开”,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经历使商隐心灵善感,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主观感受的表达。这种种生活上的不如意铸就了李商隐悲剧性的人生体验,特别是中年家庭与事业同时受到挫折使其悲剧性意思更加强烈。
2.晚唐总体诗风对李商隐的影响
唐诗发展到晚唐,诗歌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种蓬勃向上、大气开放、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已经逝去。诗歌也渐渐变得脱离现实。文人们非常重视诗歌技法的使用和字词的推敲。贾岛曾为“推敲”、“敲”二字苦吟。“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题诗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苦吟》)可见当时文人是多么的注重诗歌语言的运用。李商隐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然也免不了受到影响。比他稍早的李贺对李商隐诗风影响很大,李贺走的是一条奇谲险怪的诗歌创作道路,李商隐在一些诗歌创作中也沿袭了这样一种诗歌创作方法,如其在《燕台》四首便是典型。商隐在诗歌中也用到了很多似真似幻的具有迷幻色彩的词语如“阊阖天”、“桂宫”、“银汉”、“星妃”、“月浪”、“云屏”、“月娥”等等。
另一方面,温庭筠等婉约派的`始祖把诗歌引向宫闱女性。诗歌创作逐步进入了一种婉约、细腻、深情缅邈的创作状态。这样一种诗歌创作的风格倾向对李商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商隐在继承了这样一种诗风的同时,更深一层的进入了自我心灵世界的拓展,把诗歌的深情缅邈发挥到了极致,从而走了一条以表现心灵感受的微观化的诗歌创作道路。
三、总结
当李商隐的这样一种命运经历,和这样一个诗歌创作时代环境结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李商隐这样一个赋予天才创作的诗人。他的多愁善感,他的天才才华,他的千古“锦瑟”心,便融合为一体为唐诗开疆拓域。“穷而后工”和李商隐的天才才华便造就了唐诗的最后一座高峰,跨越千年屹然挺立在诗歌的国度中,留给后世无数攀登者永无止境的诗国跋涉。
篇2:李商隐的用典艺术
李商隐的用典艺术
李商隐独创的《无题》诗独具特色,用典巧妙,意象朦胧,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约8―约858年),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字义山,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李商隐喜欢用典,也善于用典,尤其他独创的《无题》诗用典巧妙,意象朦胧,含蓄婉转,隐晦迷离,寄寓不便言明的政治寄托与有意隐讳的爱情追求,将这一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用典,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在唐代著名诗人中,他是居幕时间最长,诗文创作与幕府生活最密切的大家”,他在茫然不知所措中陷入一个扑朔迷离梦幻的世界,再加上敏锐而内向、多愁而善感的性格气质,更使他选取了一系列来自神话传奇的非现实色彩的典故意象:神女、碧城、紫府、灵风、梦雨、珠泪、玉烟、青鸟、彩凤、蓬山、瑶台、秦楼,等等,构筑他那虚无缥缈的仙境。本文以李商隐的三首《无题》诗为例,阐释其诗歌用典艺术。
一、恰如其分,不着痕迹
用典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典故完全溶于诗歌中,如同撮盐入水,饮水乃知盐味。李商隐是此中高手,“寄寓痕迹似有若无”,不着痕迹却又恰如其分。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作为李商隐的代表诗作广为传诵,不仅因其文采优美,更因其用典洒脱自然,不着痕迹。它的寄意若有若无,更引起后人的众说纷纭,有主爱情说,有主寄托说,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一致认同其高超的用典技巧。“东风”“百花”“春蚕”“蜡炬”都是实物,似乎平淡无奇,但是直至引出最后一联的“蓬山”和“青鸟”,顿时令人恍然大悟。“青鸟”是传说中三足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山。李商隐借助“蓬山”和“青鸟”,仿佛是绝望的悲哀痛苦中透露出坚韧执著,既悲观又坚定,既痛苦又执著,无不对应着现实遭遇与情感。
二、灵活流畅,余味无穷
巧妙地运用典故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袁行霈指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情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李商隐灵活地运用典故以情驭典,融典入景,使诗文收放自如,寓意空灵,跳跃多变,而又余味无穷。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运用了较为明显的典故“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忽而醒来自己又是庄周,于是他不知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表现了梦境破灭后的迷惘。望帝蜀王号杜宇,国破死后化身为杜鹃,每年暮春啼鸣求偶,声哀情苦,表达了朦胧世界里的悲戚与怨愤。所用典故与“沧海月明珠有泪”和“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融合,展现了一幅触不可及的梦幻般迷茫的画面,表达出清寥寂寞、哀怨凄苦、迷惘变幻、虚渺飘忽的心声,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性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
三、虚实映照,出神入化
李商隐的一生虽然与牛李党争相始终,奔走南北,寄人篱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他又不甘沉沦,一心追求生活的“真善美”。“香草美人”源于屈原、宋玉,纯是一种原始意象,而在李商隐笔下,就显得更加现实化,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使人联想其本身,王国维就认为无题之诗“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这种用典技巧,使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相互映照,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如《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蝉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诗人把四个典故化实为虚,虽然内容上并不相联,但在诗人的笔下片断式地把情感链接起来,造成物象、意象的非逻辑、跳跃组合,出神入化。温馨的追忆,深情的期待,坚韧的追求,炽烈的燃烧和燃尽后绝望的悲哀,令人想到,现实残酷,世事难料,不管爱情多么美好,也许到最后只换来深深的失落。诗人承袭了楚骚的传统,以香草美人喻心目中所指的人物,借爱情的得失影射政治的得失,而“香草美人”则为他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心灵的抚慰。
李商隐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典故,他出身寒微,一生寄人篱下,辗转于牛李党争两派之间,爱情之路更多坎坷与艰辛。诗歌创作中典故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整体明畅隽永,内涵丰富,更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那种复杂微妙的情感,深化诗歌主体。李商隐的诗歌用典可谓是体验深刻,感情浓烈,意境曲折,寓意深远,成就了开创先河的诗歌体例,使其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篇3:李商隐无题诗之用典
李商隐无题诗之用典
李商隐是用典的大师,其无题诗是典范,具体体现在哪里?
一 用典普遍而广泛
<无题)(八岁偷照镜)中“芙蓉作裙衩”化自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长眉”自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邈”。<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照梁”二句化自(神女赋)“其始来也,耀乎如白日初出照屋粱”与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中“雾夕莲出水,霞朝日照粱,;“锦长书郑重”自(晋书)“窦涛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涛在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素食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涛,宛转循环,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眉细恨分明”自<后汉书,五行志)“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细而曲折”,(无题)(昨夜星辰)中“心有灵犀一点通”化自(汉书,西域传)中”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此喻双方相爱之心如犀角一线相通。(无题)(闻道阃门)中“萼绿华”化自陶弘景(真诰)中的仙女‘“秦楼客”自(列仙传)“萧史善吹萧,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吴王苑内花”暗用西施典。(无题)f近知名阿侯)中“近知”句自南北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水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六生儿字阿侯”;“腰细不胜舞”句用赵飞燕事;“黄金堪作屋”用金屋藏娇事。正是由于李商隐在无题中采用了大量的典故。从而使其诗文语盲更加精炼,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涵,更有助于诗歌的抒情言趣。
二、用典灵活,具有创新
李商隐的无题诗,既有故事典故还有成语名句用典;既有明用、正用、暗用、借用、反用,更有其他形式的创新,其中,明用、正用典故的地方非常多,通常不知此典就不明白诗歌的寓意,如(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照梁”典故,既表现新婚妻子王氏姿容清美,又点出自己初人仕途,早负声誉。如果读者不知此典,就完全是不知所云。暗用典故如{无题)(白道萦回)中“白道”典故一一“白道,大路也,人行迹多,草不能生,遥望白色。故曰白道”,诗中指李商隐学道的王屋山大路,自然顺畅。毫无雕琢痕迹。反用典故如(无题)(相见时难冲“相见”典故,它本自曹丕(燕歌行)中“别日何易会日难”,表示恋人间相聚的困难与短暂,离别的容易与频繁;这里是反其意用之,表示相见固难,分别更是难忍,对恋人间依依难舍之情的表达,比曹丕更胜一筹。
将多个典故融合使用,共同产生增殖效应,也是李商隐无题用典之创新,如在V无题)(飒飒东风)中开篇就用“飒飒东风”和“轻雷”典,一幅如梦似幻的迷蒙景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主人公那心急如火地期盼心上人到来的气氛得到渲染;接着用贾氏女与韩寿、曹植与甄妃的一正一反的爱情故事。表达相思成灰的绝望和悲苦,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三、用典巧妙自然,不着痕迹
用典既要师其意,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已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不着痕迹地将典故完全溶解在题事中,方为上品。李商隐的无题诗用典大都出神人化,不着痕迹又恰如其分。如(无题)(重帏深下冲“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上句反用宋玉<高唐赋)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既增添了神奇色彩,又传递了女子(女冠)的凄苦孤独感,下旬正用(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的旧语,既暗指了女子的.清冷寂寞,又更为后面点出相思奠定基础。这是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连用了两个典故,但由于典故本身所包含的神话,虽概括却不抽象,自然而然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使诗歌中本来就要表达的情感基调一再得到渲染和强化。
四、以典达情,融典入景
善用神话志怪故事来点染意境气氛、表达内心的感悟在李商隐无题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李商隐无题诗所表现的,多是一种不成功的、被阻隔的、终未断绝的、朦朦胧胧的情感。为了表达这样的情感,其用典的选择极为讲究,(无题)(重帏深下)中的巫山神女和清溪小姑之典,(无题)(相见时难)中的蓬山和青鸟典故、(无题)(来是空言)中刘郎和蓬山典故、(无题)(飒飒东风)中的贾氏窥帘和宓妃荐枕等典故,要幺为道家典籍中传说的海上仙山、仙人、仙女,要幺为传说中神仙的信使,要幺为遇仙之人或事。这些关于神话和想象的典故,本身就具有一种飘渺、朦胧的、迷茫的梦幻色彩,以之来表现那种含蓄而朦胧、被阻隔的爱情,这些才子佳人加上凄美浪漫的情节,再配上李商隐绝美的笔墨,极易调动读者的情感,从而进入那意蕴绵长、深远的遐想空间。
篇4: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他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确立了自己在唐诗坛上的地位,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的独特艺术美。
一、韵律之美
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节奏和韵律,读之朗朗,唇齿生香。李商隐工于律诗,尤长七律,大家熟读的无题诗和比较有名的诗多为七律。律诗尚声律重对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唐代多数诗人轻视,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然而李商隐承袭杜甫、李贺对格律的重视,用自己高超的技巧精心营造律诗的韵律之美,“戴着镣铐跳舞”,使格律诗别具美感,提振诗歌的技术标准。他的“燕台”组诗和无题诗是代表。
二、朦胧之美
(一)在诗中的体现
李商隐在诗里有偏爱描写的意象。他爱写“雨”、“蜡烛”、“柳”、“风”、“蝴蝶”、“夜”等意象。雨,飘飘洒洒,柳,寄托着离愁别绪,蜡烛,摇摇曳曳,忽明忽暗……诗人选取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朦胧感。除此之外,诗人还借用一些特别的修饰,让这些意象变得轻盈、空灵,甚至难以感知。以雨为例,诗人吟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小幌风烟人,高窗雾雨通”(《寄目》)、“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寄令狐郎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水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诗人描写的雨多是细雨、暮雨、冷雨。形容雨细,诗人用了“雾”、“烟”、“梦”一系列词,“雾”、“烟”、“梦”不仅细而且迷蒙,再加上“暮”、“夜”、“寒”,这样的雨天在诗人笔下,气氛变得更加沉晦。
(二)在典故中的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还体现在其对典故的.运用上。古代文人诗歌喜欢用典故,特别是唐代五、七言今体诗的体制定型以后,这种风气尤为普遍。李商隐在其诗歌中对典故的运用有其特别之处。
首先,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量是很大的。我们不妨做个量的统计。以李商隐最有名的六首七律无题诗为例。粗略地统计一下,刘郎蓬山、贾氏窥帘、毖妃留枕、莫愁、班雅、小姑、神女等用典近十处。而仅名篇《锦瑟》,作者便在首颈二联中连用了庄生蝴蝶、望帝杜鹃、沧海明珠、蓝田玉生烟四个典故,一句一典,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在此例子不再多举。典故用得多,必然增加读者阅读理解的难度,甚至给人一种“若其用事深僻,语虽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之感。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但在大多数作品中,诗人用典精当,词句优美巧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典故的运用必须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要拥有诗人那样广博的知识面是很困难的,由于文化程度不同,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歌,以及读者的理解和诗人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旨的理解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但李商隐诗歌中典故本身的色彩感和形式美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并且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三、距离之美
晚唐描写情爱的诗歌很多,和李商隐合称“温李”的温庭巧、合称“小李杜”的杜牧等都有不少情爱佳作。相对来讲,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近600首诗中,情爱诗不占多少比例,读者真正最耳熟能详的其实还是情爱诗。感受李商隐诗的距离美,最适合的方式就是认真对其情爱诗进行品读和解析。其中最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名句。
李商隐能让今人读者共鸣同,对情的期待同趋唯美,或者源于古今情爱体会爱恋深切时,方在相见、钟情、相思、携手乃至共剪酉窗烛的期许方面产生共鸣。无论是《夜意》中的“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还是《凉思》中的“人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其实都可以在现代人中引起共鸣。想必“枕冷被仍香”,对伊人痴情的感觉仍在回忆中,而后在《凉思》中透出的是担心、怀疑,想必成就这样通占今之情感的就是不变的真情的共鸣。距离之美源自诗中人,在其诸多无题诗中有足够体现。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佳句,无处不散发出李商隐诗的距离之美。
四、“蝉”――幽怨之美
在李商隐570多首诗作中,“蝉”这一意象先后出现了15次,咏蝉诗1首,涉及“蝉”的诗歌共有16首,这在众多咏物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却有他独特的个性,赋予蝉别样的韵味。蝉,居高不食,以清露为饮,而且蝉的生命周期极其之短,古语曰:“蝉不知秋。”早在唐代之前文人即有吟咏寒蝉的诗文传统,大多都是表现蝉声凄寒和赞扬蝉德高洁。唐人笔下的蝉大同小异,多带有自喻意味。或是苦难的象征,或是清高的化身,总体上讲还是借蝉托己之幽情,标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清高。李商隐笔下的“蝉”却别有一种意蕴,诗人突出的是一个“怨”字,其中既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抱怨、牢骚,又有婉而不露的怨刺。
五、婉约之美
说起李诗的婉约美,不得不谈李商隐的情感诗,通常认为无题诗是李商隐情感的载体,其诗风形象、细腻、含蓄、深刻,用隐晦的笔触表现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在这里,我不谈论李商隐的爱情,但不得不说他有关情爱诗歌的婉约。我们可以认真感悟《柳枝五首》、《夜雨寄北》、《锦瑟》、《重过圣女祠》、《燕台诗》、《碧城三首》、《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河阳诗》、《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及众多无题诗。读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感人千占的名句,其情其景怎不催人泪下?这样的婉约极尽缠绵绵之美;在《柳枝五首》中,读者尽可品味“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情深爱重、相思浓浓,诗人内心情感流溢于笔触,但仍是言语间点到即止;当读者明自“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自《碧城三首》)的清寂,感受“巴酉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自《回中牡月一为雨所败二首》)的孤独,也许更能明自婉约的文字间潜藏着诗人炽热的情怀,这份婉约是无奈,抑或更是期待。
总之,李商隐诗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领域,也给充满颓废、伤感气息的晚唐诗坛增添了不少生气,他的创作风格不但在唐代,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其诗歌的多义性成为人们永恒追求的艺术境界,因之使其诗具有一股绵远流长的艺术魅力。
篇5:李商隐无题诗的用典现象
李商隐是晚唐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其无题诗将大量典故生动巧妙地融裁入诗中。
所谓典故,一般辞书的解释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历来有出处的词语,分为语典、事典及语事混合典三种。用典若能从典故原有的内容中发现新意,则为佳作。李商隐的无题诗,用典繁多而且生僻晦涩,用无题的方式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读者的束缚,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找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一.李商隐无题诗所用典故类型
根据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中对无题诗的界定,本文着重对其所说的14首无题诗中的以下11首诗中的.典故进行探究: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无题(含情春晚)、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无题(闻道阊门萼绿华)、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其用典分为神仙道教、男女爱情、闺房器物三种类型。神仙道教的为紫府、瑶台、蓬山、青鸟、刘郎、阊门、萼绿华、巫山神女;男女爱情的有宓妃留枕、贾氏窥帘、嫁不售、清溪小姑、吴王苑内花、西南待好风等;描绘闺房器物与女子居处环境的为镜中鸾、钗上燕、芙蓉做裙钗等。
二.李商隐无题诗中大量典故所传达的情思氛围与人生机遇之感
神仙道教类典故使诗歌主题指向于求仙,闺房器物典故与女子服饰居处环境等将主题引向艳情,男女恋情的典故将主题引向爱情,而作者又往往在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这三类典故,就使得诗歌主题复杂多义,暧昧不明,同时,这三类典故自身的情思氛围也带有迷茫、朦胧的特点。神仙道教类典故赋予了无题诗迷幻、神异、朦胧的感情色彩。因为远离了现实生活,所以不容易指实为具体的人和事,与现实题材和主题思想有疏离感。紫府、瑶台均为仙人所居之处,蓬山是指海上的仙山,青鸟为西王母的使者,这些事物均非现实生活中的常人所能见到或遇到的,因此给人一种迷幻、朦胧的感觉,故而使这些诗歌传达的情思更加飘渺难寻。闺房是隐秘的场所,外人不易窥探,因此这一类典故意象和形象带有一定的暗示性和象征性,寓意暧昧、香艳,同样与现实生活有距离。但是因为其感情基调、人物以及故事结构并不相同,加上与前两种典故往往交叉使用,所以进一步使主题朦胧多义,复杂难求。
李商隐无题诗所构筑的象征世界,饱含着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特别是个体生命的体验。有象征自己不幸遭遇的,如《无题》“八岁偷照镜”,诗人以一个女子的不幸象征自己的不幸,尽管他“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十六岁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但是,九岁丧父,“浙水东西,半纪漂泊……,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自己又怎么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呢?从这首诗歌中,诗人还有一种无所依傍的惆怅。以男女之情象征宾主遇合。在李商隐的一生中,令狐楚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想起当年和令狐楚的那种关系,李商隐非常痛苦,然而,时光不会倒流,在梦想破灭之后,只能借助诗歌来表白自己,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那个欢乐的场面不正是往昔那段美好生活的象征吗?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不正是宾主遇合的象征吗?
三.李商隐无题诗的历史回响
“诗家总爱西昆好,总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李商隐的“无题诗”仍是一个待解之谜,一个充满了美和神秘的谜。诗人自谓:“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通过解读,我们更好地体会出李商隐以“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取得的极高的艺术成就,以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拓展:
篇6:李商隐无题诗的用典现象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解
1、东风句:指相别时为幕春时节。
2、丝:与“思”谐音。
3、应觉:也是设想之词。
4、月光寒:指夜渐深。
5、蓬莱:蓬莱山,指仙境。
译文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赏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篇7:李商隐无题诗用典的意义
李商隐无题诗用典的意义
李商隐是用典的大师,他对于典故的灵活创新运用使其无题诗以其隐秘意旨造就的委婉深曲的朦胧美和感伤情调闻名于世,无题诗的成就离不开李商隐的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引用古时有关人、地、事、物等之史实或传说,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或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者,均可称为“用典”。古诗因为篇幅的限制,需要用浓缩的典故以达到更高更美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效果,而典故具有浓缩性和普遍象征意义的内涵,可以使作品从广度到深度,从内容到意境都发生很大的飞跃。在古诗中,诗人引经据典不仅仅是为了援引古人先贤的言行事件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也是在于以寥寥数语蕴含丰富内容,追求作品的典雅华美,含蓄婉曲。中国古代诗人用典尤具特色者,当推李商隐,而在义山诗中用典艺术特色最突出的当属无题诗。
李商隐对于用典的喜爱,“多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使他的诗“隐词诡寄”(张采田语),“深情绵邈”(刘熙载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语)。但也因用典的频繁和晦涩,使诗“埋没意绪”(冯浩语),“纤曲其旨,诞漫其词”(朱长孺语),因此诗意婉曲晦涩,在可解和不可解中徘徊,以致诗人元好问读后都不免喟叹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是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寄兴深微,寓意空灵,以婉曲的艺术手法表现自我丰富且复杂迷离的情感,而被历代文人和评论家大家赞赏的委婉深曲的朦胧美则归功于李商隐对典故的独特运用,典故的创新运用手法不仅使无题诗通过带有神话志怪色彩的意象,塑造了神秘优美富有情韵的意境,而且也曲折间接地营造了隐秘深邃的内心情感,发挥了典故意义的共性以升华情感氛围、引起读者共鸣。下文将主要围绕以上作用进行分析。
一.李商隐通过用意隐晦的事典文字的多重含义,曲折间接地暗示折射出隐秘朦胧深邃的内心情感经验。今人徐复观曾指出典故具有象征的作用,以简驭繁,着重于借用典故内涵折射层次错综复杂的内心经验。象征作用中的典故意象在诗中含义多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典故的比喻作用不同,指称倾向并不是单一的,不是用一个事物或事情说明一个道理。李商隐有别于其他用典诗人的不同就主要表现在无题诗中典故称谓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即事典文字不是一对一的指称,而是通过典故的多义性,更加含蓄隐晦地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
以《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颈联“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为例。此联并列用典,涉及了四位历史人物,前一对人物源于晋代大臣贾充之女与他的僚属韩寿的爱情故事,此历史典故出于《世说新语》, 韩寿为贾充掾,与充女相悦,两人后喜结连理;后一对人物基于《文选・洛神赋》中曹植感甄事的传说,即曹植曾欲求甄氏为妃,可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后来甄妃被谗言所害,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了曹植,曹植曾梦见甄妃对他诉说爱慕之情不能如愿的遗恨,曹植遂作《感甄赋》。此诗中典故意义非常隐晦曲折,首先,这四位历史或传说人物共通性较少,对应关系并不显而易见。唯一的相似性表现在贾氏与甄妃都用情专一忠贞,但是这两个故事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如愿以偿,一个抱憾终身,一正一反,这样即便我们假定诗人借典立意,但也难以确定典故文字的具体指称意义。如果义山是借典自喻,那么诗人与典故人物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倘若理不清这层自喻关系,也就无法准确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究竟是用这结局一正一反的典故,意在说明爱情自有它不可扼制的魔力,表达自己相思成灰的绝望和悲苦,还是“借夫妇以喻君臣”,象征马逢伯乐而鸣和士遇知己而达的.理想遭逢?
二.李商隐着意发挥围绕典故意义的类型而滋生的审美特性以激起文化群体共同体验的共鸣来达到情感升华,从而更富感染力地揭示自我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无题诗中多以寄托为主,笔者认为其寄托的载体主要体现在典故中的或人物形象或言行事迹或风雅事物,从而表达多方面的情感,如自慨生平,抒发怀才不遇或美好理想;又如歌颂真诚伟大的爱情,感慨相思离苦或真情坚贞,所谓“感时伤事”,“颇得风人之旨”。(《四库全书》提要)
以《无题》四首其四一诗为例鉴赏借典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扬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前后同墙看。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暮春三月,阳光明媚,樱花盛开,垂杨轻拂,筝管相逐,一边是贵族女子纵情游赏、及时行乐,一边是贫寒女子无媒难嫁、自伤迟暮,两幅画面对比如此鲜明,诗中典故所寄寓的内容是可想而知的,东家老女因贫寒而婚嫁失时,正是寒士落拓不遇的象征;溧阳公主恃宠而骄,正是贵显子弟仕宦得意的象征,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美人迟暮的慨叹亦在对比中显现。诗人借典故表达了现实政治的险恶,命运的坎坷以及颇具才华的诗人只能空怀理想、政治失意的悲哀。
再如表现爱情生活的《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其一)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其二) 这组诗写于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泾原王茂元幕,时诗人已登进士第并与茂元女儿结婚,又将赴京应博学宏词试,故赋诗留别闺中知己。第一首诗人展现了两个场面,一个是昨夜的情景,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画楼桂堂,相爱的双方眉目传情、心灵相通,同时那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的场面又令人沉醉;另一个是晨钟响起,自己又要身不由己离家应差,于是转篷之叹就自然地流泻出来。第二首首句以神女萼绿华影射意中人,用秦楼客映射诗人自己,结句又以历史上“吴王苑内花”比喻伊人。“昔年相望”谓往日相思之苦,“岂知”句又表达出婚后喜悦幸福之情。两首诗均没有直接塑造女子的形象,但却通过典故中人物形象的灵活运用简洁含蓄地从侧面让读者想象到诗人爱人的美丽,并且借典故中言行事迹暗示了诗人爱情生活的和睦快乐。 如果诗人用普通语言文字在诗中翻译典故的含义,即便能做到意思的完整,也只会是冗长不精练的叙述,不仅冲淡了复杂强烈的内心情感的冲击,更重要地的是失去了经过艺术升华提炼出的精致美,这种美感是超越了个人体验感受的。诗人借用高度浓缩的典故――文化群体共有的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情感经验,使融于集体民族的记忆和个人情感高度融合,更加有效地引起全体读者的共鸣,这也是无题诗长久以来具有无限魅力的原因。
三.李商隐本着“遗神取貌”的审美原则严格筛选取用典故,使无题诗中的典故都具有优雅神秘且绮丽浪漫的独特美感,从而通过这些意象塑造了无题诗所特有的意境。从诗人选用的典故的出处来看,几乎无一出自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出自诗经的也寥寥,而选自神话传说的和神异志怪小说的典故占据了绝大部分,在事典的选用上也多选用访道求仙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与诗人在青年时期曾为道童“学仙玉阳东”,受道教影响较深有较大的关系。作者沉浸于道教典籍,诗中出现大量道教名物,名物的罗列,极富仙风道气的美感,构成了诗面的美丽神秘。如“神女生涯”、“小姑独居”(《无题》二首其二),“刘郎远隔”、“蓬山迢递”(《无题》四首其一),“蓬山青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如刘郎、宋玉、青女、萼绿华、西王母等人物,瑶池、瑶台、玉台、碧城、蓬莱等地点,这些意象都具有一种迷离幽渺的朦胧美,由这些意象构筑成的诗句自然也会具有这种独特的美学特质,营造了深邃神秘的意境,并与诗人朦胧隐晦的内心情感相融合交织,成就了李商隐无题诗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
四.李商隐将多个典故灵活地安排于布局严谨且分工明确的四联诗章中,通过有机组合发挥了强大的整体的象征作用,更加多重地叠加地复杂地塑造了无题诗的意境。这种典故运用手法表现最淋漓尽致的当属《锦瑟》,此诗也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经历代文人与评论家鉴赏分析得最多者。全诗四联各有相互对应,形成了立体全面的结构,首尾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前后呼应,由众多典故并列平行组成的中二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上下对应,首尾联与中二联相互间也紧密配合,形成了完整且具有共同性的结构,增加了全诗文字含义的包容量。典故在平行结构中相互对应,使原本毫无意义联系的典故在各自的内涵上得到突出与彰显。
梁启超曾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出的情感》中写道:“义山的《锦瑟》、《碧城》与《圣女祠》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意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轻抹杀。”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美在典故,李商隐的典故也美在无题诗。典故对于无题诗的意义不言而喻。
篇8: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正是因为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主义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然而,李商隐的诗歌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诗歌表现特色如下:
一、情致深蕴,构思细密,表达感情细腻
深刻、细腻的感情表达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明显风格,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如历来传诵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廖廖14个字,把那种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贵和愈有默契愈觉得阻隔难堪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极其深刻动人。再如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以暮春衰残的景象映衬出两个倾心相爱的人此时的难舍难分,诗人用逆向思维的角度,欲说分别,却从相见之艰难写起。“相见”时难是诗人长久的匪徒和铭心的思念,惟其相见不易,才便见出分手时的万般留恋。但诗人并未完全绝望,在他内心的深处那种绵邈深挚的感情起了作用,使他对爱情充满了期冀憧憬,于是用“东风”一词过渡到了颔联,吟咏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和蜡炬为比,用谐音方法生动活泼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像春蚕一样到死才能停止,像烛泪一样在燃尽之后,才能流干。这是一个爱情的盟誓,写得缠绵悱恻,凄凉伤感。作者在颈联中拟想对方也被真挚的爱情所缠绕、折磨,痛苦得从早到晚辗转反侧,并且相爱而不能厮守,年华流逝,云鬓渐改,对月空吟,寒冷悲凉。尾联借用神话传说寄托诗人对所爱之人劝慰,其实,这何尝不是诗人的自我安慰呢?诗人请求可以通往仙山的神鸟云探看所爱之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希望与眷恋。全诗抒写了相爱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痛断肝肠的离别,至死不渝的忠贞,热烈执着的追求。意境优美,婉曲多情,体现了李诗的感情细腻深刻。
从整体上看,他的诗选材广泛,常用的诗构成一幅画而看成统一的整体,或是用组诗的形式来表达到抒情写实的目的。例如他的政治讽刺诗,诗人就巧妙的把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通过咏史、咏人、咏物、写景等方法的运用来达到讽刺的目的。同时,诗人还采用组诗形式,集中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讽刺。如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事迹的《马崽二首》《龙池》等诗。唐代诗人咏明皇、杨妃事迹的诗篇颇多,大多对他们的悲剧表示同情。而李商隐却能采取批判态度,特别是对明皇“贵为天子不能保其妻子”这点给予揶揄,这种见解是对“不彰君过”的传统观念的否定,并且扩大了咏史诗的构思领域,对后世起了良好的启迪作用。
二、虚实相生,尽显朦胧之美
李商隐的诗歌的美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1、辞采华丽,色彩鲜明
义山的词给人以绮丽典雅的感觉,诗人在诗中运用成语典故,丽词逸句、淡言浅语,以至在语言民谚口语,莫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他的诗的内容含蓄形式优美,给人以回味想象的余地,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如:诗人这样描绘美女“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如描写月的诗句:“昨夜月轮明”,“一川虚月魄,万崦自芝苗”“月带楚域积”。又如诗句“欲为东下更西游”“我欲西征君又乐”“碧云东去丽云西”等在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起落跌宕,徘徊低回,有着无限情趣,让平凡的**显得五彩缤纷,灿烂夺目。请看如下诗句月榭故乡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银河吹笙》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
空园兼树废,败港拥花流《即日》
风女癫狂成久别,月娥孀独好同游。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曲江》
上述诗句,形象生动、辞藻华丽、音韵铿锵,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
2、善于赋予意象新的含义
意象的虚幻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可以传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艺术效果。它以典型化的意象引起读者共鸣,从而弥补言不尽意的缺失。在这一基础上,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则属于一种经由社会文化沉积而成的民族化的产物,符合一定民族的文化心理。而李商隐在意象的选用上,则跳出传统的藩篱,具有独特的个性化构造。由于李商隐的诗都是指向自我的内心世界的,所以,他诗中的意象已超越了传统的简单物象,从而心灵化了,经过了诗人独创性的心灵升华与创新,充满了虚幻和奇异,呈现一种个人化、个性化风采。并在心象与物象的结合中,使诗人的感伤、幽独、怅惘得以传达,得以慰藉。如他的意象群:彩凤、灵犀、梦雨、灵风、瑶台、青鸟、珠泪、玉烟、红泪等等,无不充满颖妙、虚缈、迷幻、哀美,也无不是诗人心灵的承载。如《重过圣女祠》,全诗意境缥缈朦胧,极富象外之致,而“梦雨”一联尤为出色,历来被誉为是“有不尽之意”的名句。诗人借幻梦般的细雨,给人一种虚无缥缈、若有若无、迷蒙飘忽的感觉,即体现了诗人在炼字铸词上的怪奇瑰丽,善于传神地描绘出春雨的形态神韵,更是突现了诗人渺茫的期待和追求的失落,心绪的凄迷哀婉与寥落。而用“灵”字饰无形无神之风,则更显出诗人意绪的纤细敏感、隐晦曲折。
他的咏物诗大多也都是或隐或显地象征诗人身世遭遇,寄托诗人人生体验和感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像为雨所败、先期零落的牡丹,非时早秀、不与年芳的梅花,先荣后悴、在斜阳暮蝉中摇曳的衰柳,暗夜自明、风天强笑的李花,“高难饱”“恨费声”的秋蝉,“巧啭岂能无本意”的流莺,乃至“无端五十弦”的锦瑟,无不渗透身世遭遇之感,使这些客观事物成为诗人形象、品格、命运的一种象征,物我神合,从而表现他凄怆难宁的心灵坎坷。 而很多时候,由于诗人意绪的纷繁,常常由一时之景事触发无限思绪,种种情绪互相牵连,难辨难分,种种幻象心象纷呈复至,使人 5 一时难着头绪,感到朦胧隐晦,但通过对李诗的大量阅读便会发现,诗人表现的只是一种萦绕心际的莫名的愁绪,也许自己也把握不住其来龙去脉,即使是有一时一事的触动,但诗人最终着力处仍在写心境,表现的不是对内容的阐释,而是以此引发的感觉或情感,其内涵远超出了具体的情事。如《无题四首》(其二“飒飒东南细雨来”)作叙事看,常觉若断若续,莫知指归,不免让人匪夷所思,但作物象与心象序列的交织与融合看,则更能窥见诗人“文心”,诗人是运用一连串的意象序列来深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追求和幻灭两种心象的交迭映现
3、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
李商隐诗中的“比”,简单说来就是比方。不管是比甲物还是比乙物,亦或是比具体事物、抽象道理,还是以客观景物比主观感触,都是咏物托志。而他诗中的“兴”,简单来说就是联想,由甲物联想到乙物,看到外界景物出发内心感慨。也就是触景生情。[7]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渊博的知识加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从而使他的比兴、象征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含义。他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融为一体,从而使他的诗具有深情绵邈、余味曲包的优点。
他的诗往往在一首诗中同时运用象征、比兴、拟人、拟物等多种手法,来借以抒发主观感受,影射现实生活,或是诗人对生活上的评价,亦或是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例如《独居有怀》意识,表面上指少女失恋后独居还念旧欢,实际上是暗喻诗人在政治失意后希望改善和令狐绹的关系。
又如在《鸳鸯》《石城》等诗中,诗人以鸳鸯来象征男女结合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在《七夕》中又通过乌鹊填河的神话,向青年恋人们传达着“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祝愿。 此外,诗人在《赋得鸡》《晓起》《柳》等一些诗歌中巧妙的把拟人、拟物、双关语等修辞完美结合。这也是诗人的诗写得意境深远、委婉曲折的重要原因。
4、善于使用对比和史实
李商隐的`很多诗歌都用了对比手法,“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两种事物、现象和感情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进行比较对照,形成相铺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以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李商隐的咏史诗和托物寓怀诗中,如在咏史诗中的昔盛今衰之比、咏物诗中的昔荣今悴之比,还有就是“在同一时空向度内展开矛盾对立着的人、事、景、情、境之间的多样对比”,如凄冷的环境、处境与强烈的用世热情和生活热情的对比,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实现其艺术价值,“有助于表达李商隐复杂微妙的心态和形成其诗歌回环复沓、层层翻进的结构特点,以及形成诗歌沉博绝丽的风格”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祫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同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这首诗是因春雨怀人而作的,前两句写所爱者分离的失意惆怅,红楼二句描写怅卧时回想自己寻访所爱者不遇而独自归来的情景,颈尾两联既写出了相爱人之间的互相思念,也写出了相爱无累的苦闷。全诗借助飘雨迷蒙的春雨烘托别离的寥落与深挚的思念,创造出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红楼”一联不用典故,不靠涂饰,只用清新明丽的语言把色彩与感觉相对照(红与冷)和雨帘珠箔的自然融会,细致入微地写出抒情主人公寂寥怅惘的心理状态,极富抒情气氛。
三、无题诗的创作
无题诗是李商隐所独创。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所寄托。这类诗多用七律,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工于比兴,善用象征和暗示手法形成绮丽精工、深情绵渺的独特风格。[8] 无题诗的创写无疑是李商隐在唐代诗歌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无题诗扩大了抒情诗的领域,发展了抒情诗的技巧。除李商隐之外,历代诗人中都有写无题诗的作者。如晚唐的韩偓就有《无题》四章,唐彦谦的《无题》诗更是多达十三首之多,可都没能赶上李商隐的无题诗。
《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去绝无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名阿候’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体者‘万里**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比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和本旨。”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寄托为主,但每个人的读解不一,很难确定诗歌的本意。
另外,从他的《无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无题诗是李商隐艺术成就的结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以及新颖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结合构成了李商隐诗的隐晦深奥、沉博艳丽的特点。
综上所述,李商隐这位在中国诗坛颇具影响的大诗人,他的创作 7 证明了诗歌可以以朦胧的形态表现复杂变幻的内心情绪,而近体诗尤其七律,在他手中也更成熟了。但由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激烈的特殊情境下,“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远大理想与抱负无法实现,甚至他对现实的评判和真情实感都不能一吐为快,而只能用隐曲晦涩的语言来表达,致使其诗作确实有费解之处。但暇不掩玉,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的诗作多以比兴寄托手法,大量的典故,细腻的感情,清丽的语言来反映深刻的社会主题。典雅瑰丽,含意隽永,至今仍有许多诗篇为人们所乐道,所欣赏,这在我国文坛确实是不多见的。
篇9:李商隐《安定城楼》的用典艺术
李商隐《安定城楼》的用典艺术
一、明引典故,准确深沉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朋党势力的排斥打击,李商隐在博学宏词科考试中落选,回到泾州,在其岳父王茂元处做幕僚。《安定城楼》就是诗人此时在安定登楼眺望时的抒怀之作。现实境遇的坎坷多舛,内心情感的抑郁苦闷,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再现。颔联“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两句,诗人选用历史上两个不得志文人的不幸遭遇来借喻自己。“贾生”即贾谊,他是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颇有才华抱负,深得汉文帝器重,但却为朝臣所忌。他在26岁时,曾经给文帝上过《陈政事疏》曰:“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并提出巩固中央集权的建议,但是终因朝臣的反对,不被采纳,落得个“虚垂涕(空垂泪)”的下场。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依附刘表,十七岁时远游荆州,十五年间不被重用,颇不得志,曾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怀。本联中,作者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时,都与作者一般年轻有为;贾谊献策未售、英才埋没,王粲理想落空、英年早逝,又和作者一样怀才不遇,令人伤痛。年轻时的李商隐可谓博学多才、踌躇满志,但现实处境和自己高远志向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诗人怎能不苦闷懊恼,怎能心宁气平呢?细细品味典故,我们发现诗句中既有对贾谊、王粲的钦慕、同情、惋惜,也有自比贾谊、王粲的自得自许之意,更有着对自己同贾、王一样不幸遭遇的感叹和悲哀,基调可谓沉博浓烈。
二、暗引典故,深绵含蓄
所谓暗引,是指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不露痕迹,使得行文前后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就使用了这一手法,其中“江湖”是指离开朝廷归隐的地方,“扁舟”即小舟,这里暗用了春秋时代越国大夫范蠡功成后“乘扁舟游五湖”的典故,抒写自己高洁的情怀,诗人的志向就是要像范蠡那样做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到年老发白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作者借“永忆江湖”先点明的固然是归隐的思想,但紧接着又添加了一个附加条件,即归隐之时一定是在治国安邦之后的“白发”而归,这不仅说明他的思想仍是积极入世的,而且再现了他淡于名利的高尚人格,从政动机的高尚、正大,同那些蝇营狗苟追名逐利之辈完全不同。诗句表现出的阔大无边、豪迈高远的意境,使得暗含其中的坚定信念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活用典故,灵巧流转
尾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雏竟未休”活用了《庄子・秋水》中的典故。“雏”是传统中的凤鸟,“腐鼠”即腐烂的死老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没有料到那些顽固腐朽的人们,像鹞鹰把烂老鼠当作佳肴美味那样,一味攫取权势和财富,他们以自己的卑劣心地揣度我的高尚情怀,对我猜忌不已。在颈联中李商隐已经讲到了,自己的目的是要在政治上干一番大事业,然后归隐,而并不依附哪一党的势力往上爬、追求高官厚禄。此句中诗人活用庄子自比“雏”以调侃奚落惠子醉心权位的寓言故事,将那排斥自己的朋党势力比作是吃腐鼠成癖的鸱鸟,把自己比作品格高尚、理想远大的雏,说明那些小人以朋党的心理猜忌自己,是何等的可笑。典故的活用,抨击了腐朽势力,反映出诗人忧谗畏讥、愤世嫉俗的心境,再现了诗人光明磊落的胸怀,并寄寓了愤慨之情。
《安定城楼》一诗抒怀明志,笔力矫举,气度非凡,诗人连用四个典故,层次错落有致,清晰地展现了高尚品格和纯洁心灵,让我们感知到了诗人那激动而复杂的情感和饱含理性的思辨。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相关文章:
1.李商隐的用典艺术
4.李商隐诗歌选读
5.分析李商隐的诗歌
6.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7.李商隐诗歌的境界
8.李商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