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2022-09-17 08:32: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蚊子喜欢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李商隐的诗歌特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李商隐的诗歌特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篇1: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是什么呢?从诗人写的锦瑟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唐代的诗歌中,以乐器入题的诗歌为数不多,除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之外,还有李商隐的《锦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将乐器入题,描写了不同层面的生活。从内容上看,可将韩愈和李贺的作品归为一类,虽然他们运用了不同的意象,但他们又都把艺人的精湛技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商隐的《锦瑟》则属于咏怀诗,白居易凭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发出了对仕途险恶的悲愤,李商隐则借瑟咏怀,抒发了自伤身世的感慨。

从题目上看,《锦瑟》只取首联头两个字为题,应属无题诗一类。无题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艳诗,另一部分则是有寄托意义的朦胧性抒情诗。如《无题》(何处哀筝随管急)一篇,即借贫寒女子无媒难嫁,自伤迟暮,抒写政治上失意的苦闷。《锦瑟》当属无题诗中后者,此类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在内容的把握上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时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结合写作的背景和张中行先生的注释,我们可以对《锦瑟》的内容作如下的诠释:“轻抚锦瑟,往事涌上心头,似乎一弦一柱都在追忆思索着已逝的美好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往事,简直一言难收。曾经也有过梦想,就像庄子在拂晓时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也害过相思,就像杜宇把自己心中的幽怨寄托在杜鹃的哀鸣之中。可如今,梦已破灭,情亦难终。残留于我们的,只是一生的迷惘、无谓的追求,像晴日照耀下的蓝田宝玉,可望而不可及。回想起来,旧情着实难忘,只是一切都不复存在,恍若隔世,如水东流。”和中唐诗人相比,晚唐诗人无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有的只是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和雄才无法施展的感伤。李商隐以瑟起兴,通过对流失年华的回忆,叙述自己理想完全变成虚幻,表达了他不能实现理想的遗恨和忧国伤时的感情。和其他几位诗人相比,他不像白居易那样,借琵琶女之口抒发自己的心中之苦,不像李贺那样,运用一些神秘的虚幻的意象表现出自己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构思,也不像韩愈那样,用多种意象和陡健的笔锋来感染读者。李商隐只在隐隐的瑟声中,将读者带回过去,让读者感受他的经历,用他那微妙的笔触、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去撩拨读者心中那根同情之弦。

以上是对《锦瑟》内容的粗略分析。从《锦瑟》看开去,李商隐的无题诗还包括以描写爱情为主的艳情诗。并且此时的艳情诗是李商隐诗歌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情感境界,也最能体现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涉及的对象难以确定,表现的情事也极为概括,或为经过提炼的爱恋感受,或是一时的兴发而成,但展现的都是作者自身的心境。原因在于晚唐诗人的思想不受拘束,创作不限成法。晚唐的诗歌创作强调广泛的师承,从思想到格式都不囿于同一格局,含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主观的创作倾向。他们的创作转向写个人情思,视野开始内转,主要着眼于表现矛盾的内心世界。与盛唐相比,此时的时代精神不在边塞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受以上创作思潮的影响,李商隐虽不像陶渊明那样厌官恶俗,但在朋党之争的波及下,他丢官失职,在日益衰败的晚唐时期,政治上失意的他不可能寄希望于腐朽的国家和黑暗的社会统治,即使他对现实有所寄托,那种寄托也是渺茫而不可实现的。

由此可见创作视角的内转使李商隐的诗歌别具一格。

首先,他洗尽铅华,抛弃了那种追求功利而不就的愤世的思想,转而寻求一种比较开阔的解放的思想。他突破儒家政治伦理的束缚,在创作上摆脱传统的“尊圣”、“宗经”等文艺观点的限制,写出了许多具有政治色彩的民主性诗篇。如《风雨》一诗:“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在诗中,诗人将羁旅在外、虚度年华、不遇明主的苦恼焦烦和显贵的轻歌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新交遭到世俗的非难,旧友又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所以诗人只有自己用新丰美酒来消愁解闷。纵观全诗,诗题“风雨”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但作者在批判揭露阴暗现实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热情,首尾两联的用典也流露出对初唐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时济世的强烈要求,故此诗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和批判色彩。

其次,他大量地继承前人。他把杜甫七律诗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齐梁诗的浓艳色彩和李贺诗歌的象征手法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深情绵邈,意境优美隽永的诗歌风格。他深刻领会杜甫的“用典不啻从口出”的技巧,来表不便言达之意,又使平淡的内容添以新鲜。特别是他的艳诗,着重展示人物的心灵历程的写作方法,借助用典、比兴、象征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所创造出的含蕴丰富色彩的浓郁的艺术意境,以及抒情细婉,辞章精美的艺术特色,对以后的诗人均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后,语言方面具有美文学的倾向,显示出一种柔婉绮丽的风格,在清丽的语言、铿锵的音律中表达一种凄惋的内心情思。鲁迅在致杨霁云的信中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应该说这种称赞还是中肯的。

总体上来说,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较为出色的一位。他的一生是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一生,从少年时代怀抱“凌云一寸心”到青年时期的“欲迥天地入扁舟”和壮年时期的“且吟王粲从军乐”,他一直希求施展才能,为国效力,他的诗歌中也表达出这种愿望。但随着晚唐政局的日趋黑暗,他的这种愿望也渐趋虚无,诗歌中也逐渐流露出了感伤的气氛,显示出了精神的没落和空虚,这是李商隐的个人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世人悲剧。

篇2:简述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简述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争议。元代诗人元好问曾在其《论诗三十首(其十二)》这样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而我认为,李商隐的诗歌总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心灵化了的意象

中国诗文历来讲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物与志、情与景通过什么来整合在一起呢?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很多诗人在写诗时都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可以说,没有一首真正的咏物、咏史、咏怀的诗是不表现作者的心灵和人格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的形象,才能掌握住,才能表现出来。”(《美学》第一卷)那么,李商隐所运用的意象和其他诗人有什么不同呢?这就在于他把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灵魂都注入到诗歌的意象中去,使它们带上诗人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色彩,使意象与诗人融为一体,成为诗人的化身,使人分不出谁是物,谁是“我”。象李商隐所用的柳、梅、花、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无一不是被作者心灵化了的,读者读后也不能确定这些是普通的柳、梅、花、雨: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赠柳》)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见梅花》)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李花》)红楼融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

李商隐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象尚且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类富有非现实色彩的意象,其所确指更是扑朔迷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瑶台等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李商隐把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感加之于某种意象,诗人再把这种意象提纯为某种情感,使之和诗人的心灵合而为一,和诗人难以言说的心绪融为一体。这样,李商隐就为自己的心灵世界找到了一种直接的物化形式。这种物化形式就是诗人心灵化了的意象。如李商隐的《蝶》诗五首中的一首这样写道:

初来小苑中,稍与琐闱通。远恐芳尘断,轻忧艳雪融。只知防浩露,不觉逆尖风。回首双飞燕,乘时入绮栊。

全诗以蝶的身份、处境、口吻来写。前四句是写蝶的轻飞,“忧”“恐”揣摩蝶的心态细腻而贴切。五六句抒发感慨,这不仅仅是对蝶的刻画,最后两句则写出了自己遇到的困境,眼看别人乘时得意,心情的苦闷可想而知。这首诗,似乎可以看作诗人政治上失意而羡慕别人仕途顺利的作品。这只蝴蝶,形貌是自然界的昆虫,精神却是诗人的象征了。

李商隐的另一首诗作《锦瑟》,在阅读时,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其中的珠泪、玉烟等意象是有所指的,但具体所指的是什么,却又说不出来。但读者能体会到诗人在期间错综纠结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

叶嘉莹将李商隐和杜甫作过一个比较,她说:“他们二人皆长于律句之精工富丽,来标举名物,为意象之综合,然而二者所用以表现意象之名物,则又微有不同,杜甫所藉以表现其意象者,则多属现实本有之事物??而义山所藉以表现其意象者,则多属现实本无之事物,自文学之演进来看,二者虽同为意象之表现,而义山之假想之事物,表现心灵之敏锐的境界,较之杜甫现实之事物,表现生活中现实之情意的境界,实当为更精微更进步之表现。”(《伽陵论诗丛稿》)

李商隐诗歌意象的心灵化,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自己特有的个人色彩的生命思考。个人的生命思考用不甚明朗的心灵化的意象加以表现,使得李商隐的诗歌朦胧难解。

二、大量用典

大量用典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对于李商隐诗歌的用典,有人批评其过于深僻。“义山诗合处,信有过人,若其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苕溪渔隐丛话》)也有人批评他用典过多,如宋人黄彻在《巩溪诗话》中指出李商隐《喜雪》诗堆积故实:“一篇之中,用事者十七八。”尽管有很多人批评,但用典使李商隐的诗歌语言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是其朦胧诗风的一个表现。

典故如果用得好,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容;如果运用不好,会使诗歌晦涩难懂。李商隐所用的典故,并不是全都深僻难懂,有些是一看就懂的,用典比较浅显: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安定城楼》)窦融表已来关石,陶侃军宜次石头。(《重有感》)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哭刘蕡》)

李商隐所用的典故有些比较复杂,如《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中所用的典故就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到底作者所用的是哪一种,到现在还众说纷纭;有时候李商隐还会结合他的体验和认识,把

对事物的矛盾和复杂性的.充分感受运用到典故中,使其与原故事刚好相反,如果读者按照一般的说法去理解诗作,就会产生误解。如《嫦娥》诗: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把原本人们极为羡慕的嫦娥吃药成仙一事,写成了因寂寞而后悔偷吃了灵药。由于反用典故,诗中那种清寂和永恒的寂寞感,沟通了不同的某种近似的心理,从而使诗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

当然,李商隐用典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通过用典,可以把自己羞于说出口或难以说出口的话委婉地表达出来。李商隐由于受到党朋之争的牵连,政治上处处受到排挤。才华横溢的李商隐希望得到他人的推荐以一展抱负。但对于自命清高的封建文人来说,这是羞于说出口的。于是运用典故委婉、优雅地把这种心声道出,便成了李商隐常用的手法之一。

嗟余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矾。(《令狐八拾遇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寄令狐郎中》)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令狐舍人说昨夜西玩掖玩月因戏赠》)

诗人运用司马相如或扬雄的典故来反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渴望得到推荐的心情。另一方面,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李商隐运用典故把对现实的态度、看法巧妙地表达出来,如《有感二首》中,诗人就运用了典故,艺术地对甘露之变中各种势力的是非功过作;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商隐用典不仅多,而且有时;李商隐的诗作很多是表现内心世界而非客观世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无题》);诗中所表现的是一个深闺女子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以及;对于同样的岳阳楼的描写,孟浩然、杜甫都是先写所见;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昔闻洞庭水,用了典故,艺术地对甘露之变中各种势力的是非功过作出了评价。“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一句中就运用典故委婉指出了李训、郑注要对甘露之变负有很大的责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商隐用典不仅多,而且有时一典多源或反用其典,这就让读者为找出李商隐究竟用的是典故中的哪点意思而颇费周折,使得其诗朦胧难解在所难免。再说,李商隐所用的意象,即使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由于作者心灵化了,其意义也比较难解,更何况本身就具有复杂内涵的典故,在诗人、读者双重意指作用的影响下,其所指就更加的含混朦胧、变化莫测。

三、非逻辑结构

李商隐的诗作很多是表现内心世界而非客观世界。所以读他的诗,不能按照客观世界的逻辑去理解,那样就会读不通、读不懂。正如王蒙所说:“诗人这里写的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一事,而是自己的整个心境,或是虽有一时一地一人一事的触动,着力处仍在于写深藏的内心,这正是此类诗隐秘丰邃不同凡响之处。义山诗是提纯了的,把一切用散文用议论用解注能表达的非纯诗的东西全部洗濯干净了。”(王蒙《混沌的心灵场——谈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这种非逻辑的结构在无题诗中运用十分突出。如: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

诗中所表现的是一个深闺女子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以及梦想幻灭时的痛苦和悲哀。诗中不仅没有写任何具体的事情,而且除了最后一联,也没有任何直接的抒情。但在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它在向我们诉说什么,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在其中的流动。在这首诗中,作者只是描写了一些物象,就构成了一种富于暗示性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幽邃神奇的艺术境界。

对于同样的岳阳楼的描写,孟浩然、杜甫都是先写所见到的岳阳楼的景色,才转入抒发感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李商隐对岳阳楼的描写,不是先写景物后抒情的逻辑,而是从自我出发、以我为中心,略去了对客观景物的描写,略去了所见,而只是写所感:

欲为平身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复舟。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斑?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岳阳楼》)

李商隐的诗作并不侧重于对具体事实或景物的描写,而主要是抒写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种以心灵感受和情感为叙述主体,或者说将叙述对象主观化的方法,不象那些反映客观世界为重点的作品那样,叙事性很强,具有一定的叙事逻辑结构。人的情感并不是固定恒久地在一点上,它可以不受任何束缚,可以展开联想的翅膀,把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串在一起。这些事物在事理上也许一点关系也没有,但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它们又是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叙述对象主观化的写作上,李商隐运用的是跳脱的手法。跳脱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它的句法虽不完整,但它却能创造完整的句法结构所不能创造的美。尽管它对要讲的没有讲,却起到了完完全全讲出来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如《锦瑟》中“庄生”、“望帝”、“沧海”、“蓝田”,《重过圣女祠》中“一春梦雨”、“萼绿华来”句等等,每一句之间甚至同一句的不同词之间也运用了跳脱的修辞手法。如果从叙事完整性的角度来看,以上诗句并无一点逻辑关系;但从情感上看,它们却透出了作者隐藏于内心的寂寞、失落、迷惘之感。要是运用散文,洋洋洒洒几万字也不一定能把作者情感表现得如诗中那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跳脱手法的运用,使我们在读李商隐的诗歌时,要反复揣摩才能品味出诗中所蕴含的意味,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像余地。

李商隐的诗,由于其朦胧难解的特点,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争议,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的人喜欢他的诗,特别是那些朦胧意味浓重的诗作。正如梁启超所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李商隐朦胧诗风特点远不止文中所述的三个方面,诗歌审美属性更是见仁见智。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手法,为唐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诗风,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养料,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篇3:李商隐的诗歌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对后世的影响

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晚唐的韩偓等人,宋初的西昆诗人,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在诗风上均受其影响。此外,唐宋的婉约派词人,明清的许多爱情剧作家,也都不断地向他学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那些表现伤感情调的诗歌,于凄艳哀婉之中融人身世时世之感,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比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婉丽纤柔等。这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性的桥梁。

篇4:李商隐诗歌选读

李商隐人物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中唐李贺青年而逝,晚唐李商隐壮年而逝。惜乎,俱为诗坛一时之俊彦。时至晚唐,诗歌的太阳大有式微之势,而李商隐仿佛逆势将唐诗推向了清晨,气势上虽不及盛唐之盛,艺术上却也能够另开新局,且有大面积斩获。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位居第四。该选本堪称家喻户晓,由此亦可窥见李商隐在普通读者中广为传播并影响巨大。鲁迅先生在致杨霁云的信中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然从诗歌感觉与写作风格上看,李商隐与李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仿佛共同打造一条意象化的诗歌走廊,通往忧郁与理想的远方。无论从诗歌内容到想象方式乃至表现手法,二李都敢于开辟新的路径,并各有突破。《锦瑟》、《人欲》、《乐游原》、《明日》、《壶中》、《夜雨寄北》等等诗篇,意象化手法都很圆熟,而《一片》、《石榴》、《灯》、《肠》、《初起》、《风雨》、《判春》、《无题》等等诗篇,已明显带有象征化的意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隐的.系列“无题诗”,与现代诗歌的标题方式极为接近,且整体质量极高,令人叹为观止。其他诗篇则多以首二字为题,也很特别。李商隐当然成了晚唐诗歌最杰出的探索性诗人。只是大唐诗性的天空,已定格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心理画面。

篇5:李商隐诗歌选读

1、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重过圣女祠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3、寄罗劭兴

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人闲微病酒,燕重远兼泥。

混沌何由凿,青冥未有梯。

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

4、崔处士

真人塞其内,夫子入于机。

未肯投竿起,惟欢负米归。

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

读遍先贤传,如君事者稀。

5、题僧壁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6、异俗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

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7、商於

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

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

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

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

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8、人欲

人欲天从竟不疑,莫言圆盖便无私。

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9、楚泽

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

集鸟翻渔艇,残虹拂马鞍。

刘桢元抱病,虞寄数辞官。

白袷经年卷,西来及早寒。

10、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1、江亭散席循柳路吟

春咏敢轻裁,衔辞入半杯。

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

寡和真徒尔,殷忧动即来。

从诗得何报,惟感二毛催。

12、潭州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13、苦刘司户

离居星岁易,失望死生分。

酒瓮凝余桂,书签冷旧芸。

江风吹雁急,山木带蝉曛。

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

14、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5、北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16、街西池馆

白阁他年别,朱门此夜过。

疏帘留月魄,珍簟接烟波。

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

国租容客旅,香熟玉山禾。

17、复京

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

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

18、浑河中

九庙无尘八马回,奉天城垒长春苔。

咸阳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养马来。

19、五陵怀古

世上苍龙种,人间武帝孙。

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

渭水天开苑,咸阳地献原。

英灵殊未已,丁傅渐华轩。

20、柳

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

解有相思否,应无不舞时。

絮飞藏皓蝶,带弱露黄鹂。

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

21、咸阳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

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

22、同崔八诣药山访融禅师

共受征南不次恩,报恩惟是有忘言。

岩花涧草西林路,未见高僧只见猿。

23、听鼓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

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

24、送崔珏往西川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25、代赠

杨柳路尽处,芙蓉湖上头。

虽同锦步障,独映钿箜篌。

鸳鸯可羡头俱白,飞去飞来烟雨秋。

26、桂林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27、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8、石榴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29、明日

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销。

谁言整双履,便是隔三桥。

知处黄金锁,曾来碧绮寮。

凭栏明日意,池阔雨萧萧。

30、西溪

近郭西溪好,谁堪共酒壶。

苦吟防柳恽,多泪怯杨朱。

野鹤随君子,寒松揖大夫。

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娱。

31、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32、初起

想像咸池日欲光,五更钟后更回肠。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33、石城

石城夸窈窕,花县更风流。

簟冰将飘枕,帘烘不隐钩。

玉童收夜钥,金狄守更筹。

共笑鸳鸯绮,鸳鸯两白头。

34、离思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

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35、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36、梦泽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37、赠歌妓

白日相思可奈何,严城清夜断经过。

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

38、谢书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39、酬令狐郎中见寄

望郎临古郡,佳句洒丹青。

应自丘迟宅,仍过柳恽汀。

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

句曲闻仙诀,临川得佛经。

朝吟支客枕,夜读漱僧瓶。

不见衔芦雁,空流腐草萤。

土宜悲坎井,天怒识雷霆。

象卉分疆近,蛟涎浸岸腥。

补羸贪紫桂,负气托青萍。

万里悬离抱,危于讼閤铃。

40、漫成

沈约怜何逊,延年毁谢庄。

清新俱有得,名誉底相伤。

41、公子

一盏新罗酒,凌晨恐易消。

归应冲鼓半,去不待笙调。

歌好惟愁和,香浓岂惜飘。

春场铺艾帐,下马雉媒娇。

42、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43、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44、岳阳楼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45、风

撩钗盘孔雀,恼带拂鸳鸯。

罗荐谁教近,斋时锁洞房。

46、壶中

十二楼前再拜辞,灵风正满碧桃枝。

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

47、无题(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48、无题(二)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49、无题(三)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50、无题(四)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51、无题(五)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52、无题(六)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53、无题(七)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54、无题(八)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5、桂林路中作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余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56、带应

沟水分流西复东,九秋霜月五更风。

离鸾别凤今何在,十二玉楼空更空。

57、访隐者不欲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58、长亭

长亭岁尽雪如波,此去秦关路几多。

惟有梦中相近分,卧来无睡欲如何。

59、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60、对雪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已随江令夸琼树,又入卢家妒玉堂。

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妆。

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骓送陆郎。

61、夜半

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

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

62、菊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63、代魏宫私赠

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

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

64、一片

一片非烟隔九枝,蓬峦仙仗俨云旗。

天泉水暖龙吟细,露畹春多凤舞迟。

榆荚散来星斗转,桂花寻去月轮移。

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

65、日射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66、华清宫

朝元阁迥羽衣新,首按昭阳第一人。

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

67、青陵台

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

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68、春风

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

若教春有意,惟遣一枝芳。

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断肠。

69、判春

一桃复一李,井上占年芳。

笑处如临镜,窥时不隐墙。

敢言西子短,谁觉宓妃长。

珠玉终相类,同名作夜光。

70、送臻师

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

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

71、寄

晓用云添句,寒将雪命篇。

良辰多自感,作者岂皆然。

熟寝初同鹤,含嘶欲并蝉。

题时长不展,得处定应偏。

南浦无穷树,西楼不住烟。

改成人寂寂,寄与路绵绵。

星势寒垂地,河声晓上天。

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

72、望喜驿别嘉陵江水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73、肠

有怀非惜恨,不奈寸肠何。

即席回弥久,前时断固多。

热应翻急烧,冷欲彻微波。

隔树澌澌雨,通池点点荷。

倦程山向背,望国阙嵯峨。

故念飞书及,新欢借梦过。

染筠休伴泪,绕雪莫追歌。

拟问阳台事,年深楚语讹。

74、月夕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

75、灯

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

花时随酒远,雨后背窗休。

冷暗黄茅驿,暄明紫桂楼。

锦囊名画掩,玉局败棋收。

何处无佳梦,谁人不隐忧。

影随帘押转,光信簟文流。

客自胜潘岳,侬今定莫愁。

固应留半焰,回照下帏羞。

76、离亭赋得折杨柳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77、梦令狐学士

山驿荒凉白竹扉,残灯向晓梦清晖。

右银台路雪三尺,凤诏裁成当直归。

78、有感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79、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80、今昔

昔岁陪游旧迹多,风光今日两蹉跎。

不因醉本兰亭在,兼忘当年旧永和。

篇6: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但是往往没有确论。

相见时难别亦难,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曹丕《燕歌行》)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宋武帝《丁都护歌》)曾有“别易会难得”的句子,但本诗更胜一筹。本句“别亦难”的“难”字,不仅是难以割舍之难,还是痛苦得难以禁受之难。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也同眼前这花朵一样凋残,岂不令人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自己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自己痛苦的泪水,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如此曲折入微的感情,非这两个精妙的比喻不能形容。

第三句的“丝”字与“思”谐音,谐音是民歌常用的修辞手段。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丝”谐“思”,“匹”谐匹配的'“匹”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谐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谐相思的“苦”。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碑”与“悲”、“篱”与“离”等等。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前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晓镜”,是说自己因为痛苦而鬓发脱落,容颜憔悴。

“夜吟”句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传说中的一座仙山,这里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他的使者出现。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刻骨镂心之词。千秋情语,无出其右。”(梅成栋《精选七律耐吟集》)

篇7:以《锦瑟》看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以《锦瑟》看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锦瑟》主题是什么呢?主要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于李商隐《锦瑟》一诗,清代杜诏、杜庭珠《唐诗叩弹集》评语: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谓五十之年忽忽至也。庄生梦醒,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泪,绸缪而暖玉生烟,华年之情尔尔。不但今日追忆无从,而在当日已成虚负,故曰“惘然”。持自伤说的何焯也认为“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

史载,李商隐为没落贵族后裔,父早亡,幼时“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少有文名,十七岁即被“牛僧孺派”重要成员令狐楚引为幕僚。二十五岁中进士,次年入“李德裕派”王茂元幕中为书记,并娶其女儿为妻,从此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进退失据,痛苦不堪。后来牛党得势,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作相,李商隐屡启陈情,令狐绹均置之不理。备受压抑的李商隐只能漂泊四方、依人作幕,年仅45岁便郁郁而终。《锦瑟》实际上是李商隐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

诗歌的首联是内容的总起,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首联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颔联与颈联是诗人一生的写照,是全诗的核心,而理解这个核心的关键又是对四个典故的解读。如果我们打乱一下四个典故的顺序,会发现其间贯穿着一条线索,那是诗人一生之坎坷路:胸怀大志-力显才华-怀才不遇-郁郁寡欢。

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也可喻指年轻时的梦想,理想。这个梦想就是希望自己像“蝴蝶”一样飞舞,一展才华,报效国家。“迷蝴蝶”之“迷”,可理解为“迷恋”“沉醉”,诗人怀着一腔报国之心奔走呼号,虽终生不被重用,但仍然顽强执着始终不渝。

蓝田日暖的典故,中唐诗人戴叔伦在评论诗的时候说:“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蓝田是产美玉的地方,古人以玉为宝,认为在埋藏宝玉的地方,太阳出来的时候,上空会出现烟云,这烟云是远看有近看无的,只有善于望气的识宝之人,才能明了这若有若无的清烟是怎么回事,才能根据它找到宝玉的埋藏之地。“日暖”之时“蓝田”之“玉”为什么要“生烟”?埋在地底下的它可能就是盼望着被人发现重见天日,被识宝者发现得到重用。这不是良才望遇名将、千里马望遇伯乐吗?

颈联出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化用了“沧海遗珠”这个故事。大海中的珍珠为什么流泪?因为许多珍珠都被采珠人当宝贝采集,而它是被采珠人遗漏的那一颗,是补天时女娲不予采用的那块石头,诗句用此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沧海遗珠长对明月而垂泪,被埋没的人才终身长叹不得重用啊!

由此可见颈联中的珠和玉是作者的自喻,以“珠”“玉”比喻自己的美好才华,德行理想。以“泪”“烟”,抒写自己沉沦不遇的伤痛悲哀。夜晚被遗忘在海底的珍珠对着月光也只能是空自流泪,不遇识宝者的美玉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只能是徒然生烟。诗人满腹经纶,才华盖世,却只能依托于几个大官的幕下,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诗篇不就是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写照吗?

望帝的传说见于《寰宇记》:“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诗中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面对美好理想在冷酷的现实中逐一幻灭、化为泡影时,诗人只能像啼血的杜鹃那样作哀怨之鸣。这是何等的悲伤,这又是何等的凄凉!

尾联总结全诗:这一切或许会成为以后的回忆,只是在当时却使人油然而生无尽的失意和感伤。

拓展:

《锦瑟》赏析《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在月夜弹响了他的《锦瑟》。一曲凄婉的千古绝唱倾倒了后世无数的聆听者,历来也曾经引起过很多不同的解说和猜测,金人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中便曾说过这首诗是“一篇锦瑟解人难”。

对于《锦瑟》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纷纭,有人以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还有人把“锦瑟”猜想做一个女子的幻化,疑为“令狐家青衣”……此外,许多人倾向于悼亡一说,认为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悼矣!

这首诗虽然在理性方面难于加以确切的解说,但在感性方面却极易于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喜爱。诗很具感性,是因为它的形象;诗又很难懂,也是因为它只绘形象,扑朔迷离。要读懂这首诗,我以为主要应去分析诗的形象,看它给予我们的感发、感动及联想是些什么,而不必去比附事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锦瑟”二字,给了读者一个美好而又幽怨的直觉。《汉书·郊祀志》记载:“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为二十五弦”,谁曾想“五十弦”之“锦瑟” 比之琴、筝,原来竟附着有如此悲切的情愁。无端,莫之为而为,莫之治而治的意思,“无端”一词使锦瑟一下子就有了生命,这抑郁的感叹像是在说并非瑟自己情愿有这五十根弦,而是天生这么多,无可奈何呀。“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弦”、“柱”承上一句“五十弦”而来,两个“一”字,更加强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觉,既暗示了感觉的细致繁复,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缠绵。每一弦每一柱的抚弄都会引起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华年”二字与前面的“锦瑟”相应,既见“华年”之美好,更见今日回思时的惆怅哀怨。诗人以瑟之华美暗喻自己才华出众,又以瑟之“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颔联寄情于物,将“晓梦”、“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鹃”之物来表现。颈联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无人赏识。

李商隐的用典有他自己的特色。有时用其本义,例如《安定城楼》中,他以“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言说自己不得施展怀抱的悲愤。有时他又将典故当作一个特殊的形象来使用,并加以创造性的引申。“晓梦”、“春心”便是后一种用典的.写法。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本意在于阐述一种“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隐却借“蝶梦”之形象为自己所用,抒写了自己对于仕宦之途的追求梦想以及此梦想失败落空后的无尽感慨。“晓”字所暗示了梦境的短暂,“迷”字暗示了梦者的痴迷。这种痴迷沉醉、怅然若失的情意才应该是诗人所欲表达的本意。“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李商隐又加以引申。什么是“春心”?春心就是追求、向往、执着之心。多么痴迷的梦境,多么深挚的情志!此诗的幽婉即在于诗人对自己的情意完全不做明白的叙述,而只是用种种不同的美丽且繁复的形象和曲折宛转的章法来给予读者一种直感和暗示,使读者可以因之而产生无数的感动和联想。

晓梦”与“春心”,多情易感也;“蝴蝶”与“杜鹃”,引起翩飞、悲啼的联想;“月明”与“日暖”,引人入苍凉寥阔、温丽凄迷的情境。诗人化实为虚,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难以指实言明却又有所感知,从而吟咏于口而思索于心,那是一种富于感动兴发之作用的诗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 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迷惘,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味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在暖玉生烟的缥缈里,诗人回望华年往事,追忆往日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一次不胜嗟叹: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一曲《锦瑟》弹罢,一个憔悴的背影消逝于凄婉的琴韵,留给读者的是那无尽的怅惘。

篇8:从《锦瑟》看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从《锦瑟》看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从题目上看,《锦瑟》只取首联头两个字为题,应属无题诗一类。无题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艳诗,另一部分则是有寄托意义的朦胧性抒情诗。如《无题》(何处哀筝随管急)一篇,即借贫寒女子无媒难嫁,自伤迟暮,抒写政治上失意的苦闷。《锦瑟》当属无题诗中后者,此类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在内容的把握上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时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结合写作的背景和张中行先生的注释,我们可以对《锦瑟》的内容作如下的诠释:“轻抚锦瑟,往事涌上心头,似乎一弦一柱都在追忆思索着已逝的美好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往事,简直一言难收。曾经也有过梦想,就像庄子在拂晓时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也害过相思,就像杜宇把自己心中的幽怨寄托在杜鹃的哀鸣之中。可如今,梦已破灭,情亦难终。残留于我们的,只是一生的迷惘、无谓的追求,像晴日照耀下的蓝田宝玉,可望而不可及。回想起来,旧情着实难忘,只是一切都不复存在,恍若隔世,如水东流。”和中唐诗人相比,晚唐诗人无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有的只是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和雄才无法施展的感伤。李商隐以瑟起兴,通过对流失年华的回忆,叙述自己理想完全变成虚幻,表达了他不能实现理想的遗恨和忧国伤时的感情。和其他几位诗人相比,他不像白居易那样,借琵琶女之口抒发自己的心中之苦,不像李贺那样,运用一些神秘的虚幻的`意象表现出自己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构思,也不像韩愈那样,用多种意象和陡健的笔锋来感染读者。李商隐只在隐隐的瑟声中,将读者带回过去,让读者感受他的经历,用他那微妙的笔触、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去撩拨读者心中那根同情之弦。

以上是对《锦瑟》内容的粗略分析。从《锦瑟》看开去,李商隐的无题诗还包括以描写爱情为主的艳情诗。并且此时的艳情诗是李商隐诗歌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情感境界,也最能体现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涉及的对象难以确定,表现的情事也极为概括,或为经过提炼的爱恋感受,或是一时的兴发而成,但展现的都是作者自身的心境。原因在于晚唐诗人的思想不受拘束,创作不限成法。晚唐的诗歌创作强调广泛的师承,从思想到格式都不囿于同一格局,含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主观的创作倾向。他们的创作转向写个人情思,视野开始内转,主要着眼于表现矛盾的内心世界。与盛唐相比,此时的时代精神不在边塞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受以上创作思潮的影响,李商隐虽不像陶渊明那样厌官恶俗,但在朋党之争的波及下,他丢官失职,在日益衰败的晚唐时期,政治上失意的他不可能寄希望于腐朽的国家和黑暗的社会统治,即使他对现实有所寄托,那种寄托也是渺茫而不可实现的。

由此可见创作视角的内转使李商隐的诗歌别具一格。

首先,他洗尽铅华,抛弃了那种追求功利而不就的愤世的思想,转而寻求一种比较开阔的解放的思想。他突破儒家政治伦理的束缚,在创作上摆脱传统的“尊圣”、“宗经”等文艺观点的限制,写出了许多具有政治色彩的民主性诗篇。如《风雨》一诗:“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在诗中,诗人将羁旅在外、虚度年华、不遇明主的苦恼焦烦和显贵的轻歌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新交遭到世俗的非难,旧友又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所以诗人只有自己用新丰美酒来消愁解闷。纵观全诗,诗题“风雨”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但作者在批判揭露阴暗现实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热情,首尾两联的用典也流露出对初唐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时济世的强烈要求,故此诗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和批判色彩。

其次,他大量地继承前人。他把杜甫七律诗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齐梁诗的浓艳色彩和李贺诗歌的象征手法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深情绵邈,意境优美隽永的诗歌风格。他深刻领会杜甫的“用典不啻从口出”的技巧,来表不便言达之意,又使平淡的内容添以新鲜。特别是他的艳诗,着重展示人物的心灵历程的写作方法,借助用典、比兴、象征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所创造出的含蕴丰富色彩的浓郁的艺术意境,以及抒情细婉,辞章精美的艺术特色,对以后的诗人均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后,语言方面具有美文学的倾向,显示出一种柔婉绮丽的风格,在清丽的语言、铿锵的音律中表达一种凄惋的内心情思。鲁迅在致杨霁云的信中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应该说这种称赞还是中肯的。

总体上来说,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较为出色的一位。他的一生是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一生,从少年时代怀抱“凌云一寸心”到青年时期的“欲迥天地入扁舟”和壮年时期的“且吟王粲从军乐”,他一直希求施展才能,为国效力,他的诗歌中也表达出这种愿望。但随着晚唐政局的日趋黑暗,他的这种愿望也渐趋虚无,诗歌中也逐渐流露出了感伤的气氛,显示出了精神的没落和空虚,这是李商隐的个人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世人悲剧。

篇9: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

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

在众多的晚唐咏史诗作者中,李商隐留存有咏史诗60余首。

近代以来,关于李商隐咏史诗的著作不断增多,如刘学锴先生93年发表在《文学遗产》上的《李商隐咏史诗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古代咏史诗的发展》和董乃斌先生的《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等等,大多针对其讽刺性,或者抒情方式加以叙述。本文以此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对其艺术特色加以分析。

(一)强烈的现实感

李商隐的咏史诗大多是以史论史,将其六十余首诗按照与现实政治联系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以古鉴今、借古喻今,借题托讽这三种类别,虽然表现手法略有不同,但是都有强烈的政治指向性,其表现形式也愈加隐晦,但与现实的关系则更加直接。因而清代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认为“义山近体,襞积重重,长于讽谕,中多借题摅抱,遭时之变,不得不隐也”。

诗人自敬宗朝步入少年时代,从此对朝政就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这在他的大量咏史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敬宗的荒德误国,文宗的.勤勉优柔,武宗的求仙贪色,宣宗的平庸昏愚,李商隐均在咏史诗中有痛切的讽咏,如《富平少侯》、《陈后宫》二首、《无愁果有愁曲北齐歌》、《隋师东》之托讽敬宗,《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 之悲怀文宗,《汉宫》、《瑶池》、《海上》、《茂陵》、《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之暗喻武宗,等等。《北齐二首》中“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一句,在程梦星的《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认为“此托北齐以概武宗、王才人游猎之荒淫也。”可以看出诗人将个人对时事政治的看法,讽刺之意都用咏史的方式写出,使之每一首都有强烈的现实感。

(二)冷峻的讽刺性

咏史诗大多从正面赞颂,以抒发感慨为主,很少出现直接的讽刺,李商隐却大量创作具有讽时色彩的咏史诗,特别是他密切地结合当时的政治现实,以咏古代亡国之君来讥讽、揭露、批判当代昏君。他把批判的对象集中在他所生活的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以及唐朝由盛转衰的代表人物唐玄宗身上。其笔触之广,思考之深,态度之冷峻,语言之辛辣,都足以为晚唐咏史诗的代表。

唐朝由盛入衰,对帝国衰落推原祸始,借对唐玄宗的题咏来进行历史反思和深刻检讨成了中晚唐诗人们的一大题材。然而唐代无数咏及唐玄宗的作品中,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大都对唐明皇的过错加以回护,多方掩饰。但是与以往前贤不同的是,李商隐以其过人的政治胆识对唐玄宗进行了集中有力的揭露讽刺,他的《马嵬》二首、《龙池》、《华清宫》二首等多首咏史诗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大胆揭露史实,充满着对安史之乱冷峻的审视和对纵情享乐的唐玄宗的无情讽刺。《骊山有感》诗云:“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这一句“不从金舆惟寿王”,便把玄宗父夺子妻,宫中乱伦的丑行揭露无疑。

《马嵬》 二首是李商隐讥刺唐玄宗最为警策的作品。尤其是第二首,更是传诵不衰的佳作。“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诗用倒叙,写玄宗遣方士为杨妃招魂。以冷嘲的口吻深刺贵为天子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此诗每一联内都包含鲜明对照,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玄宗的懦弱无能,突出了李隆基荒淫所招致的悲剧后果。

(三)独特的叙述技巧

咏史诗是以历史事实为吟咏对象的,这就需要作家有高超的创作技巧将咏史和抒情完美结合,使诗中的人物、事件、场景既不局限于历史事实,又不脱离历史的基本面貌,从而有效地将历史真实提升为艺术真实。

其中最为典型的诗作便是《北齐二首》其一,诗人运用了时空组接的手法写出“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史料记载北齐后主宠幸小怜,大肆淫乐,此事与北周武帝攻破晋阳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然而诗人并没有拘泥于史实,而是把这两件事的时间距离进行压缩,重新调整后把两幅画面并置形成强烈反差,给读者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大大加强了讽刺的深度和力度。

到了中晚唐,七绝成为咏史诗人最常选用的题材,刘学锴先生认为: “由于篇幅短小,难以展衍叙写,淋漓抒慨。但咏史诗因事兴感,抚事寄慨的特点又使它不能离开必要的叙事描写和抒情议论。”受篇幅限制,咏史诗对于写作技巧的要求更为严苛,情节场景要蕴含恰如其分的深刻和典型。如《楚宫》中“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贾生》中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都从一点延伸出深刻的政治主题。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设问、反问、典故等多种手法把自己地情感或隐或显或直或婉地表达出来,如《梦泽》、《隋宫》都是如此。

沈德潜《唐诗别裁》本着“ 观民风,考得失,非为艳情也。”的观点,对李商隐的《锦瑟》、《无题》一概不收,而对于长于讽谕的咏史诗大加赞赏,仅七律一体,收李诗20 首,其中咏史诗即占大半。足可见咏史诗是李诗中最富于艺术创造性的部分之一,为咏史诗的发展和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相关文章:

1.李商隐诗歌选读

2.诗歌的特点

3.分析李商隐的诗歌

4.李商隐诗歌的境界

5.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点

6.陶渊明诗歌的特点

7.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8.李商隐《李贺小传》译文及特点

9.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10.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下载word文档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