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歌答案
“青椒毛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题画诗歌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题画诗歌答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题画诗歌答案
题画诗歌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题画
(清)郑燮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8.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第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竹子身处的'恶劣环境。
B.第二句表现了竹子在逆境中的顽强和不屈。
C.“扫云扫雾”表现了竹子的崇高精神追求。
D.本诗委婉含蓄地批评竹子好高骛远的缺点。
9.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达技巧是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
试题答案:
8.D(“好高骛远”错误,“委婉含蓄”错误,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9.本诗主要用了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作者借狂风云雾中摇摆动荡的竹子表达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答题正确即可,表现手法1分,联系内容2分,主旨1分)(对比也给分)
篇2:《题画竹》阅读答案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问: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2分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2分)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2分)”
作者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篇3:题画梅阅读答案
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题画梅字词解释:无
题画梅翻译:
挥毫纵横,水墨淋漓,那纸上俨然是几朵绽开的梅花,美丽的梅花呵,但愿天风把你吹到千家万户,门前屋后都能见到你报春的身影,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你的清香,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篇4:题画梅阅读答案
题画梅创作背景:无
题画梅赏析:
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而苍劲有致。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
李方膺也喜爱画风。他“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题画梅中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体现出他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之情。
个人资料:
1695~1755,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W、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 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篇5:郑燮《题画》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题画
郑燮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竹子身处的恶劣环境。
B.第二句表现了竹子在逆境中的顽强和不屈。
C.“扫云扫雾”表现了竹子的.崇高精神追求。
D.本诗委婉含蓄地批评竹子好高骛远的缺点。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达技巧是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D(“好高骛远”错误,“委婉含蓄”错误,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2.本诗主要用了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作者借狂风云雾中摇摆动荡的竹子表达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答题正确即可,表现手法1分,联系内容2分,主旨1分)(对比也给分)
篇6:郑燮《题画》阅读答案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题画
【清】郑燮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竹》诗首联勾勒竹子近水、荫蔽村舍、松竹间杂且烟雨迷蒙等特点。
B.《题画》诗首句传神地写出画中竹子似被大风吹卷而枝叶向上的姿态。
C.《竹》诗通篇不着一“竹”字,而又处处紧扣“竹”的特点写竹咏竹。
D.《题画》诗三个“扫”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态度。
15.简要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答
14、D(3分)
15、同:都表达了对竹的喜爱和赞美。
异:《竹》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逍遥山水的隐逸之情;《题画》表达了诗人不甘庸常,自信傲睨,有大展鸿图,匡时济世的凌云之志。
篇7:《题画》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一)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①,绿阴照人②,置一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④,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⑤,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⑥,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注释:①新篁(hu ng)初放:新竹刚刚长高。②绿阴照人:绿色的竹荫照上人身。阴,同“荫”。③窗棂(l ng):窗上雕花的窗格。④冻蝇:秋冬受凉的苍蝇。⑤于时:那时,当时。⑥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
(二)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②,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③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④哉!
导读:《题画二则》用两篇小短文将作画的真谛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注释:①勃勃:旺盛貌。这里解作情感冲动,画意突发。②倏(sh ):忽然,迅速地。变相:样子改变。③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之前先立意,先构思。④云乎:语末助词。
练习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置一榻其中( ) 2.无所师承( )
3.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 4.趣在法外者( )
二、翻译
1.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2.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三、第二则短文谈到了“眼中之竹”、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四、作者通过这两则短文告诉我们“师承”并不是最重要的,______更重要。
参考答案:
一、1.放 2.没有什么 3.都 4.情趣
二、1.这时窗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
2.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
三、“胸中之竹” “笔中之竹”。
四、有实际观察能力,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加以艺术的酝酿与提炼。
篇8:《题画》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一)
我家有两间草屋,屋子南面种竹子。夏天,新竹丛生,绿色的竹荫照在人身上,在竹园中间放个竹榻,十分阴凉舒适。秋冬之际,取来围屏的骨子,截去两头,横放窗上作为窗格,用均匀洁白的薄纸糊上。风和日暖的日子,受冻的苍蝇碰在窗纸上,咚咚地像敲小鼓。这时,窗纸上映出二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并没有老师传授,大多得之于纸窗与白壁上、日光与月影中罢了。
(二)
清秋住旅舍中,早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都浮动在竹子的疏枝密叶之间。看了这样的`诗境,胸中突突地就生出了画竹的兴致。其实胸中设想的竹,并不是眼里看到的竹。因此我磨好墨、伸开纸,落笔忽然又作出另一番图像,手里画出的竹又不是胸中设想的竹子了。总的说来,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可作品出现的情趣却超出了法则之外,这是精妙的灵感啊。岂止作画是这样呢!
篇9:题画竹阅读题答案
[清]戴熙①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②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③。
(选自《习苦斋诗文集》)
[注释]①戴熙:清代画家。②龙孙、凤尾:都是竹的别称。③干霄:直上云霄。
12.前两句中的长和摇两个动词有何表达作用?
13.竹子能茁壮成长的因素有哪些?关键因素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作答。
14.诗的第4句表达了什么想法?
15.本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6.概括本诗的主旨。
参考答案:
12.写出了竹子迅速成长、蓬勃向上的'生机。 13.有春雨的滋润和春风的吹拂,更有虚心的竹枝和稳固的根基。后者是关键因素。 14.表达了虚心好学,努力成才的想法。 15.是以物喻人;,以竹子枝管的空心喻人的虚心,以竹子根柢固喻人扎实的根底。 16.本文喻示人们:只有具有虚心好学的品格和扎实的学问根底,才能有所作为。
【题画诗歌答案】相关文章:
3.答案爱情诗歌
5.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